海南算命杨森-清代活了两百岁的寿星李庆远
海南算命杨森,清代活了两百岁的寿星李庆远?
1933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特别的讣告:活了256岁的李庆远在四川开县去世,在讣告中,还提到李庆远(又名李青云)出生于1677年(康熙十六年),先后娶妻24名,生育了180名子女。
图丨李庆远(新闻报道)因此,李庆远也被称为“世界级老寿星”,那李庆远真的活了256岁吗?为什么这件事情是由美国进行报道的?我国关于李庆远有哪些记载?
今天,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中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说一下有记载的相关情况,然后再说一下所谓的相关考证以及李庆远自己的说法,大家一起来找茬,共同分辨这件事情的真伪。
关于李庆远的情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1927年,当时四川军阀杨森听说四川开县有一位200多岁的超级寿星,就派人把寿星李庆远请到了自己的驻扎地四川万县。
杨森虽然是军阀,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但他在面对李庆远时,却异常恭敬,毕竟200多岁的人,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活神仙”。
于是杨森不但热情地招待了李庆远,还专程给李庆远量身定做了一身新衣服,并让人给李庆远照相后,把照片放大陈列在照相馆的橱窗里,照片上面标注着:
“开县 *** 十岁老人李青云(李庆远)肖像,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
经过杨森这么一宣传,李庆远瞬间成了名人,四川当地的各大报纸争相报道李庆远这一奇人,也让李庆远的事迹瞬间轰动了整个四川。
图丨清末民初老人(老照片)但当杨森向李庆远请教长寿秘诀时,李庆远却沉默寡言,并不愿意多谈养生的奥秘,后来耐不住众人的软磨硬泡,李庆远只说了一个“静”字,就没有再提别的。
见李庆远并不想说太多,杨森只能在一段时间后,把李庆远送回了开县陈家场的老家,不过由于李庆远已经出名了,所以到陈家场探访李庆远的人自此络绎不绝。
在李庆远回家后,杨森专门写了一篇名为《一个 *** 岁长寿老人的真实记载》,根据杨森的说法,李庆远的身体状态非常好,不但步伐矫健,还有很好的视力、很长的指甲、健康的肤色。
杨森虽然没有从李庆远口中获得长寿的秘密,但是他却打起了李庆远的主意,在李庆远回家不久后, *** 就在1927年4月18日,正式宣布 *** 定都南京。
作为军阀的杨森,脑袋反应极快,他立即想到了给 *** 准备一份特别的贺礼—李庆远,于是杨森就以“盛世人瑞”为题,给 *** 送了李庆远的照片,并详细介绍了李庆远的生平。
*** 接到杨森的贺礼后非常高兴,为了“以使中外人士共瞻我国人瑞,并且有以了然他的养生摄生之道”, *** 立即指示杨森护送“李神仙”前往南京。
杨森在得到 *** 的首肯后,想办法把李庆远送到了南京,在世人的注视下, *** 亲自给李庆远送上了“长寿报告”,算是对李庆远年龄的认定。
图丨清朝老人(老照片)也正是因为 *** 的这个举动,使李庆远彻底成了人尽皆知的名人,特别是在经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报道后,李庆远的事迹震动海内外。
因此,等到李庆远回到老家后,国内外前去采访他的记者,以及好事者更多了,当然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李庆远的养生之道。
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李庆远也开始总结起自己的养生之道,他对外人说自己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始终保持长期素食;二是始终保持内心平静;三是常年用枸杞、罗汉果、决明子、荷叶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
李庆远还说,要想长寿必须保持三通,也就是血通、尿通、便通,只要保持了三通,再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态,就很容易保持长寿。
根据当时人们的观察,李庆远的饮食中,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这也证明李庆远所说的与他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由于李庆远已经出名,所以他接下来的行踪也被一直记录着。
比如,根据1931年9月15日,《万州日报》刊载的文章《开县 *** 十四岁老人李青云(李庆远)》记载:李庆远受到驻扎在万县的一位王姓师长邀请,从老家陈家场前往万县,并住在李家花园。
图丨李庆远随后,在1933年,李庆远在开县陈家场病逝,病逝原因是“无疾而终”,病逝后李庆远被葬在开县长沙镇义学村李家湾。
以上,就是我们能够查到的,近代以来关于李庆远的报道,当然了这些报道中到底有多少水分,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除了上面的情况,人们如何知道李庆远是在1677年(康熙十六年)出生的呢?当然是李庆远自己说的,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最初的名字叫周亮,后来又叫过王尧峰、陈远昌等名,祖籍在江苏木渎。
李庆远说他是在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左右,孤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的,当时陈家场的人都以为他只有50岁左右,不过他却对外说自己已经150多岁了。
当时,陈家场的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李庆远却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陈家场附近大约100年前左右的人名、地名以及相关隐秘情况。
李庆远告诉众人,自己之所以了解这么多陈家场的情况,是因为他在100年前,曾经来过陈家场,在李庆远讲述了那么多事情后,众人惊为天人,对李庆远异常尊重。
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大概在十岁左右就离家外出游历,先后去过 *** 、陕西、甘肃等地采集草药,而他也基本上以给人看病和贩卖草药为生。
图丨清末民初游走各地的百姓(老照片)李庆远说自己曾在100岁寿辰时(公元1777年,乾隆二十四年)获得了清 *** 的奖励,并且自己在200岁左右时,还经常到各地讲学。
同时,李庆远还说自己会武功,曾经当过太平天国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当时的名字叫陈远昌,不过在他跟随石达开到达四川后,石达开的军队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他侥幸活了下来。
于是,他改名换姓,对外称自己为李庆远,伪装成一名卖草药的医生,辗转来到开县陈家场避难,然后一直生活到民国时期。
人们之所以相信李庆远参加过石达开的部队,是因为李庆远经常给大家讲太平天国时的故事,并且每一个故事讲得都非常精彩。
不过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先说一个,李庆远明显的逻辑漏洞,那就是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全军覆没时间是1863年5月。
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是在大渡河失败时,乔装打扮来到陈家场的,可李庆远还说过自己是在1820年左右来到陈家场的,这里面的时间是矛盾的。
除非是李庆远在1820年来到陈家场后,又离开了陈家场,并参加了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但是这期间同样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
图丨石达开(剧照)至于还有传言,李庆远会水遁、火遁,甚至可以遁来钱财等物,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毕竟一个人出名后,就会被好事者传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总体来讲,人们对李庆远的认知,大多数都是李庆远自己对外说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未解之谜,并且从清朝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李庆远的任何记载。
李庆远出名后,记者在采访了李庆远的同时,也采访了陈家场的人,人们都说李庆远道骨仙风,生活习惯与常人明显不同。
李庆远不但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还定时 *** ,有时候一次 *** 就是几个小时,而且李庆远的话非常少,从不跟别人聊天,当人们问到他的年龄时,他也只是说自己两百多岁。
并且,李庆远虽然有媳妇,却基本上跟媳妇处于分居状态,平时主要是让媳妇帮他洗衣做饭,李庆远以中医闻名,特别擅长 *** 眼科和骨科,所以李庆远的生活也算是相对富足的。
1930年,当时四川成都大学的教授胡忠谦通过鉴定,证实李庆远出生于1677年,至于这位教授当时到底是怎么证实的,我们也不知道。
以上就是关于李庆远的整体情况,综合来看,李庆远确实是清末民初的一名中医,并且懂得一定的传统武术,以给人治病卖药为生,甚至在出名后还写过一本《养生自述》。
图丨清朝时期的人(老照片)但是关于他256岁的高龄,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明,根据以上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疑问,以供大家讨论:
*** 个疑问:为何无清朝史料记载?李庆远说他是在1677年(康熙十六年)出生的,在100岁寿辰时(公元1777年,乾隆二十四年)还获得了清 *** 的奖励,但无论在清朝野史还是正史中,都无法找到相关记载。
并且,清朝曾经搞过四次千叟宴,如果说康熙搞的那两次,由于李庆远年龄小,没有参加上,可是乾隆搞的那两次千叟宴,他的年龄早就符合标准了,为什么没有参加呢?
乾隆在1785年(乾隆四十九年)搞清朝第三次千叟宴时,李庆远已经108岁,而等到乾隆在1796年(嘉庆元年)搞清朝第四次千叟宴时,李庆远已经118岁。
乾隆搞的这两次千叟宴完全没有李庆远的身影,并且乾隆在搞清朝第四次千叟宴时规定,年过九十岁的赏赐七品顶戴,年过百岁的赏赐六品顶戴。
也就是说,李庆远不但符合参加千叟宴的标准,还可以获得六品顶戴的荣誉,但后来根据李庆远的情况,却完全没有参加过千叟宴的记录,更拿不出六品顶戴。
图丨乾隆(剧照)第二个疑问:李庆远到哪里讲学了?根据李庆远的说法,他在两百岁左右的时候,还到处忙着讲学,可李庆远两百岁时是哪一年呢?那是1877年(光绪三年),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在1863年从石达开的部队离开后就来到了陈家场。
难道他中途又变换身份出去当老师了?而且,如果他真活了200多岁,肯定知道很多知识,那自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可怎么没有听说他有任何优秀的学生呢?
并且,也没有人提到,有这样一位优秀的200岁高龄老师,有人说李庆远是去大学讲学了,那就更离谱了,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大学。
我国 *** 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李庆远怎么可能到北洋大学堂任教呢?我们根本找不到他任何讲学过的痕迹。
所以,关于李庆远在两百岁左右还到处讲学的事情,明显不正确,如果真有这样一位两百岁的老师,肯定会引发轰动。
第三个疑问:李庆远为什么出名那么晚?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李庆远真正出名是从1927年开始的,也就是军阀杨森找到他,给他拍了照片,并让他上了报纸,李庆远才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
图丨军阀杨森那李庆远以前为什么不出名呢?按照他的说法,虽然他改换过几次名字,但是当他到陈家场后,他就主动说了自己的年龄,所以陈家场的人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虽然那时候消息闭塞,没有外传也是正常的,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知道李庆远压根就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他主动说出自己过去的所有经历。
就是在向人们证明自己有多么的高寿,按照道理来讲,他在之前也应该会对外说自己的年龄啊?如果他说了,那他早就应该出名了。
甚至在乾隆时期,如果乾隆听说有这么一位百岁人瑞,那好大喜功的乾隆,也肯定会召见李庆远的,然而乾隆并没有,那这里就有意思了。
总结:李庆远真实情况的推测那李庆远事件到底有多大水分呢?我们还是回到李庆远出名的那一刻,也就是1927年,杨森找到李庆远的时刻,结合杨森后来的举动,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图丨清末民初老百姓(老照片)当年,李庆远是一名外地到陈家场的中医,为了打开知名度,更好地卖药治病,所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200多岁的老人,毕竟消息闭塞的山村中,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这种神乎其神的传说。
由于李庆远有点真才实学,和一定的文化履历,所以他不但能给老百姓治好病,还能讲述很多历史故事,这也让老百姓相信了李庆远。
毕竟那种年代,对于山村中的老百姓来讲,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对李庆远的真实情况进行考证,可李庆远也没想到,随着他对自己的包装,自己竟然真的出名了,而且还传到万县去了。
军阀杨森在得知有这样的奇人后,自然要想办法召见李庆远,没有办法的李庆远只能硬着头皮去了,李庆远在去了后,之所以话少,就是不想露出破绽。
而杨森在接触了李庆远后,他做的事竟然是给李庆远拍照片,并放在照相馆中进行宣传,目的也只能是炒作,因为杨森想把李庆远献给 *** 。
那杨森为什么要这么做啊?我们翻开史料,杨森早在1924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新四川的口号,那他到底建设得怎么样啊?总得有个证明吧!
图丨清末民初老百姓(老照片)李庆远这样的两百多岁老人就是 *** 的证明,有这样的人瑞在,说明杨森治理下的四川百姓富足安宁,同时,杨森可以借此吸引包括 *** 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毕竟这种奇闻异事,放在任何时代,都会吸引人们的关注,那说到这里,一切也就都解释通了,这里面就是炒作,而李庆远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对于杨森来讲并不重要。
所以李庆远压根就没有活256岁,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科学家进行解释,因为现代科学表明,人不可能自然活到200岁以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对于李庆远的真实年龄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讨伐他的三十六路兵马是哪些人?
在遇到张桂芳用呼名下马之术阻碍时,姜子牙一上昆仑找老师元始天尊求助,可元始当时不便出手,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下山了。
或许是觉得姜子牙能力还不能担当大任,又把他召了回来,泄 *** 天机给他:
“此一去,但凡有叫你的,不可应他,若是应他,有三十六路征伐你,东海还有一人等你,务必小心。”
到姜子牙离开玉虚宫,正在烦恼张桂芳的邪术时,果然身后传来了呼喊声,一连三五声,可他就是不回头。
直到那人表明身份,原来是和姜子牙一起修道四十年的同门申公豹时,才回头答应,元始天尊的话还是应验了,之后果然陆续有三十六路商军来征讨西岐。
姜子牙为什么不听元始天尊的告诫呢?其实他是憋了一肚子气不好发。
一开始元始天尊一句“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富贵”,就把修道四十年的姜子牙派下山,去辅佐明主,代天封神了。
姜子牙多次恳求留下,可元始天尊还是执意让他下山,连大师兄南极仙翁也来赶他,只好收拾东西下山了。
可他孑然一身,举目无亲,没家没钱,“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他三十二岁进山学道,空度四十年,到七十二岁被要求下山,这境遇可比中年失业还惨。
姜子牙还不知道元始天尊所说的“明主”到底在哪,他连当天的三餐可能都顾不了,幸好朝歌还有个结拜兄弟宋异人,才不至于做流浪汉。
所谓上司一句话,下属猜破脑,姜子牙看不到前路,只好走一步算一步,到后面娶了马氏,在宋异人那安家,支起个能糊口的算命摊子。
什么辅佐明主、代天封神也不管了,如果不是火烧玉石琵琶精、惹怒纣王一事,或许姜子牙真打算就靠算命过一辈子了。
到张桂芳阻碍大军时,虽然有莲花化身的哪吒在,张桂芳的邪术不起作用,但周军此时兵势不强,就算赢了张桂芳,难保后面商军压境,生灵涂炭。
于是姜子牙才上昆仑找元始天尊帮忙,元始继续进逼,要他接受封神榜,可一接就没回头路了,姜子牙跪下就说自己道理微末,不能制伏,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另外找人进行封神。
当然元始还是不许,也没出手帮忙,只说“遇到危急时,自有高人相辅,不必问我”,姜子牙不敢再说,只好又下山了。
对已经七十二岁的姜子牙来说,他唯一的期望就是修炼成仙,像十二仙首那样,他一开始对封神是没有自信的,可“天意”要让他老年被赶下山,抱着一肚子委屈,他对元始的安排起了疑惑。
在听到申公豹以同门身份呼喊时,他或许是抱着元始大发慈悲,让自己回山继续修炼的一线希望,又或许就是要违拗元始的命令,才会回头去见申公豹的。
至于之后的“三十六路兵马”又是哪些人:
*** 路:威武大将军晁田、晁雷,最后两人归顺西岐;
第二路:青龙关总兵张桂芳,最后自刎;
第三路:九龙岛四圣: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最后在文殊广法天尊的帮助下,金吒杀了王魔、杨森,姜子牙打死高友乾,木吒杀了李兴霸;
第四路:左军上将鲁雄,兵败被斩;
第五路:佳梦关魔家四将,皆被黄天化所杀;
第六路:黄华山邓忠、辛环、张节、陶荣四将,邓忠被哪吒刺死,雷震子打死辛环、黄飞虎刺杀张节、黄天祥刺死陶荣;
第七路:闻仲,兵败逃走时,被云中子用通天神火柱困住,魂归绝龙岭;
第八路至第十七路:金鳌岛十天君,文殊广法天尊破天绝阵,杀秦完、惧留孙破地烈阵,杀赵江、慈航道人破风吼阵,杀董全、 *** 真人破寒冰阵,杀袁角、广成子破金光阵,杀金光 *** 、太乙真人破化血阵,杀孙良、陆压道人破烈焰阵,杀白礼、赤 *** 破落魂阵,杀姚宾、清虚道德真君破红水阵,杀王变、南极仙翁破红沙阵,杀张绍;
第十八路:峨眉山赵公明,被陆压诅咒致死;
第十九路:三仙岛云霄、琼霄、碧霄三霄娘娘,老子、元始 *** 次出手,云霄被压在麒麟崖下,琼霄被打死,碧霄被化成血水;
第二十路:金鳌岛菡芝仙,被姜子牙打死;
第二十一路:彩云仙子,被哪吒 *** ;
第二十二路:三山关总兵邓九公、邓婵玉父女,两人归顺西岐;
第二十三路:夹龙山土行孙,归顺西岐;
第二十四路:冀州侯苏护,苏妲己之父,归顺西岐;
第二十五路:九龙岛吕岳,战败逃走;
第二十六路:太华山殷洪,被引进老子太极图,灰飞烟灭;
第二十七路:二龙山庞弘、刘甫、苟章、毕环四将,由殷洪降服,被哪吒、邓九公、黄天祥、杨戬相继斩杀;
第二十八路:骷髅山马元,被西方教准提道人收服;
第二十九路:三山关总兵张山,被邓九公斩杀;
第三十路:蓬莱岛羽翼仙,被燃灯道人收服;
第三十一路:九仙山殷郊,被武吉犁死;
第三十二路:白龙山温良、马善,由殷郊收服,温良被杨戬打死,马善被燃灯道人收回;
第三十三路:火龙岛罗宣,被李靖打死;
第三十四路:九龙岛刘环,被龙吉公主斩杀;
第三十五路:三山关总兵洪锦,归顺西岐;
第三十六路:三山关总兵孔宣,被西方教准提道人收服。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猪年有什么成语俗语吗?
关于猪的,马上想到了浸猪笼。
(图片来自 *** )
解放前,在南方一些地区(如广东广西),有把犯了禁规的人装进猪笼然后扔进河水(水塘)中淹死的习俗。
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对广大妇女残酷压迫的政策。
那时的妇女从小要缠脚。要用布把脚包得畸形怪状痛苦不堪,以防妇女用健康的脚跑到家门外去…
还欺骗说是让女人拥有好看的“三寸金莲”。
(图片来自 *** )
妇女不得大笑,要笑不露齿,笑不出声。连说个话,也不得大声,大声了就是没妇德…
更有甚者,那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残酷的私刑。
如果有妇女被发现与丈夫以外的男人私通,(死了老公的寡妇也不例外。)就要被家族主事者号令族人们把她装进猪笼扔进深水中淹死。
有时涉事的男方也会受到同样待遇。但并不象女方一样必死无疑,关键由男方在族中的地位及与族长的关系来决定。
这就是“浸猪笼“。
是令当今这些可以笑得天花乱坠自由自在摇头晃脑的妇人们,观之(影视中)张口结舌吓得不轻的恐怖场景。
而那时男人,不仅可以三妻四妾,花天酒地,还有权处死自己的妻妾。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川北一带曾经流传过。)军阀杨森枪杀自己第N个学生老婆的陈年旧事…
旧中国私刑与私法泛滥。人如草芥,妇女们的命运更是比黄莲还苦。
追昔抚今,每一个生活在当今光明进步时代的妇女,都应该懂得个人在社会中的渺小,应该感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应该懂得感谢那些倡导、传播文明的知识界先驱者们,如 *** 、 *** …
甚至还有年轻时期的胡适…
由猪可以忆历史,由猪也可以疗人心…
至于与猪相关的其他典故,也是很有趣的,比如:
曾子杀猪。
是古人教导人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典范。
古时要养大一头猪,得花大半年功夫,猪是很值钱的。但因出门时对儿子的一句承诺,曾子回家后不惜杀了家中唯一的一头猪…
前两年,当今时代的人也曾遭遇了一猪千金,猪价高企的风波。
那时听说 *** 甚至不惜花巨资补贴养猪企业。有的地方听说还给买猪肉的发补贴费。(虽然我吃肉还从没有拿到过补助费。)[捂脸][捂脸][捂脸]
这两年,猪价早已回落到十元左右一斤了。
这就是政策调控的力量…
猪年话猪。猪是人类的福星(尤其是我们中国人)
猪多粮广福才广布人间。
猪是可以让人类心安的宝贝生物。
(图片来自 *** )
至于猪的各种成语,各位自行查成语词典去吧。
(图片来自 *** )
被称为秀才将军的吴佩孚?
他是 *** 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1924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出一个中国人面孔。这是中国人 *** 次登陆《时代》封面。杂志对他的介绍是“中国的风云人物”以及“Biggest man in China”,也就是中国更大的大佬。
此人便是北洋军阀吴佩孚。
我们先了解一下北洋军阀这个群体。北洋军阀的根在袁世凯那里。
当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新军,后组建北洋六镇,这便是北洋军阀的起源。
袁世凯练兵还是很牛的,英国《 *** 报》的记者称:“袁被认为是那个年代里最伟大的军事改革者,他把清朝军队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更低限度。”
当时,袁世凯挖掘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号称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以及冯国璋。王士珍是袁世凯的 *** 参谋,是为龙目。段祺瑞脾气暴烈如虎,是为虎瓜,冯国璋多智善变,是为狗头。这三人合称王龙段虎冯狗。
袁世凯死后,北洋 *** 为很多派系,最厉害的就是张作霖的奉系,冯国璋的直系以及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为了抢地盘,大家经常打架,有一对一的单挑,有多打一的群殴。
一开始是段祺瑞占了上风。段祺瑞利用自己掌控北洋国会的机会,搞得冯国璋下岗回家做生意去了。
但冯国璋死后,直系不但没有落败,反而实现了大逆袭。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吴佩孚。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小时候读过书,中过秀才,所以这是一位有文化的北洋军阀。大家平时看电影,总以为北洋军阀都是糙汉子,其实北洋军阀里确有像张作霖那样的莽汉子,但也有吴佩孚这样文武双全的。
年轻时,吴佩孚是个愤青,看到一群人抽 *** 看男女同台爱情剧,他一气之下把人家的摊子给掀了。搞得秀才的功名被革掉。只得流浪到北京。算是现在北飘们的祖师爷。
在北京,吴佩孚给人算过命
写过春联
最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搞军事,从此开启辉煌的戎马生涯。
经过不断打拼,吴佩孚成为直系的事实首领,为什么说是事实呢?因为名义上,在冯国璋倒台后,直系大佬是一个叫曹锟的人。
这个人也是袁世凯小站出来的人,当时排在北洋三杰之后,也是袁世凯的得力干将。但此人志大才疏,天天想当总统,但能力总是在拖他的后腿。好在呢,他当年将吴佩孚招为部下。吴佩孚又是一个文人出身,受过四书五经的教(dú)育(hài)。一直都支持曹锟。
冯国璋倒台后,吴佩孚就拉起直系的兵马跟皖系大佬段祺瑞开打。吴佩孚找到东北的哥们张作霖来帮忙。
两个人一南一北夹击之下,四天就把段祺瑞打趴下了。
这一战称为直皖战争,吴佩孚打响名头,成为“常胜将军”。
打完了段祺瑞,直系跟奉系这两位亲密战友马上就利益分配问题搞得感情破裂。张作霖也不是吃亏的主,马上领着兵马进关。
结果,老张雄心壮志的进关,被吴佩孚一顿猛揍,灰头灰脸地从那来回那去了。这一战,老张损失了十万兵马。
从此,北方基本就是吴佩孚唯我独尊了。名义上,曹锟是上司,但办大事,首先要到驻扎在洛阳的吴佩孚去征求一下意见。
一统江湖了二年,这时,在东北的老张又补了点血,再次杀了出来。吴佩孚还是老办法,带着直系小弟冲了上去。本来胜算也是很大的。但吴佩孚一是犯了轻敌的错误。二是交友不慎,后院起火了。
直系的后面,负责储备攻击的是冯玉祥。
冯玉祥也是著名的北洋将领了,但这个人跟北洋三杰不同。人家是自己混出来的。所以没有什么山头概念。谁牛就跟谁混 。比如以前是清军系,武昌 *** 后,他也 *** ,后跟着袁世凯混。当袁世凯要当皇帝时,冯玉祥又跟蔡锷联合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投靠了段祺瑞,但在直皖战争中,他倒向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因为换台太快,所以冯玉祥有个称号叫“倒戈将军”。
这一次,冯将军又习惯性倒戈了。本来是最后面押阵,冯玉祥突然下令,前队变后队,把电线割断,一路杀回了北京,把直系精神领袖曹锟给抓了起来。据说,这是 *** 做了策反工作。
吴佩孚本来在山海关大战张作霖,突然传出消息,大老板被抓了。后院起火,那里还有心气打仗啊,一路溃败。吴佩孚的精锐也损失殆尽。
战败后,吴佩孚隐居起来,后面也曾东山再起,比如再次跟张作霖合作,打得冯玉祥宣布下岗。吴佩孚跟张作霖两人还结拜为兄弟。
但毕竟大势已去。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一起,吴佩孚在湖广大败,东北大哥张作霖也见死不救。吴佩孚就彻底退出了逐鹿大舞台。
这里,脑洞老师说的是他退休后的一件事情。
1939年,吴佩孚隐居北京,当时日本人多次让他出来当汉奸。汪精卫以及日本大间谍土肥原贤二前来游说,拍他马屁,想让他开一个记者发布会,向日本献忠心。
吴佩孚欣然同意,在记者会上,吴佩孚先亮出一个对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这里面表露了吴佩孚四不原则:“不怕死”,“不积金钱”、“不出洋”、“不入租界”。
吴佩孚当场向记者表示,中日要想和平,只有先做到三条: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二、 *** 应保持领土和 *** 的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 *** 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日本人当时就气坏了,不惜吓唬吴佩孚。但北洋军阀出来的,哪里是吓得倒的。吴佩孚请土肥原贤二到他家去参观。一去,发现屋里摆了一口棺材,上面写着“孚威上将之灵位”。 连日期都写上了: *** 二十年×月×日。
想杀我,我早准备好了。什么时候来吧。
后面,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利用给吴佩孚看牙齿的机会,将吴佩孚杀害。
在吴佩孚将军的追悼大会上, *** 致祭并送挽联:“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