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建业-西晋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admin2023-02-08 13:28:3515

算命说建业,西晋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 *** 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1-2]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3] 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4] 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 *** 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国号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

晋朝历史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 [7] ,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8] 。西晋灭亡后,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于公元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 [9]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 [10] 。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 [8] 。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灭吴统一结束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总共96年的大乱到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了长达298年的五胡十六国及以后的南北朝纷争)。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 [11] ,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算命说建业-西晋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12]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 [9] ,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汉地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 *** [13] 。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 *** 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 [14] 。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叛乱。谯纵在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1-2] 。

为何起名楚桐?

有月字,温和贤淑,克己助人,良善积德,子孙鼎盛; 有鱼字、酉字、亻字,勤俭建业,家声克振,贵人明现; 有土字、田字、禾字、衣字,多不顺,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有土字、忄字、日字,性刚果断或忧心劳神; 有石字、 *** 字清雅平凡,贵人明现,易因情误事; 有力字、刀字,不利家庭; 起名字 *** 的网就是算卦街

买电梯房如何选楼层?

买房看自己喜好,不一定非要选那一层的,最主要的还是看需求,家里有老年人的比较适合买一层的,比较方便,年轻人买的话喜欢买高层,采光通风比较好,视野开阔,所以因人而异,任何一个楼层都有针对型的客户,比如我自己买的就是建业森林半岛一期的洋房三层楼

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不论是读演义还是正史,曹 *** 、刘备和孙权都是三国时期绕不开的人物,但其实三人中,曹 *** 和刘备算是同代人,两人的活动时代绝大部分都在东汉末年。刘备多少在三国时期经历了几年,曹 *** 一年都没见到,他死后曹丕才继位魏王,继而代汉建魏,三国正式开始。

至于孙权,他比曹刘整整晚了一辈,生于182年的孙权比曹 *** 小了近三十岁,比曹丕只大五岁,曹 *** 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不是占孙权便宜。

话说回来,年龄跟称帝早晚有关系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因为孙权称帝晚的原因是做准备工作去了。

魏蜀吴三家,魏国的实力一直是最强的,蜀汉和东吴联手也不敢说一定能击败魏国,单以东吴的实力对抗魏国就非常吃力,要是再加上蜀汉,东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贸然称帝,无疑是可能造成双方同时进攻东吴的,所以孙权对称帝一直很谨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我们从关羽讲起

在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孙权一面向曹 *** (曹 *** 还没死)示好,一面派军搞关羽。结果自不用说,白衣渡江,关羽栽了,孙权获得荆州最为富饶的土地,南边那些人烟稀少的就交给刘备得了。

刘备失荆州,又死了关羽,跟孙权的关系是直坠冰点,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所以孙权的压力骤增,既要备战刘备,又要防备曹 *** ,压力很大。

为了减轻压力,孙权向曹 *** “进贡”,当然,名义上是给汉朝进贡,毕竟汉朝还没亡呢。

不过220年正月曹 *** 去世了,曹丕继位,换人总是有些内部麻烦,曹丕为了静下心来处理这些麻烦,对外主要采取怀柔政策,其中就包括频频向其示好的孙权。

虽然六月曹丕率军南征,却只是做做样子,走了一圈就回去了,孙权继续向曹丕示好,派使者进贡,曹丕则在准备他的大事。

十月,曹丕建立了曹魏,理由很简单,汉献帝禅让的,不过当消息传到成都,就成了曹丕杀害汉献帝篡位。既然汉献帝已死,刘备就以汉室宗亲的名义准备了,221年四月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

两个皇帝,一个汉室禅让,一个继承汉祚,名义都挺顺,而孙权虽然听着心痒痒,但一来没有说头,二来实力不足,贸然称帝会被人打死的,袁术的例子还是血淋淋的。

孙权继续贯彻与魏交好的战略,221年八月,他派人向曹丕称藩,又送还于禁。曹魏内部对孙权此举还有争议,一派认为不应接受称臣,应该趁着蜀汉与孙权交恶干掉孙权。

但最终曹丕还是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封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孙权名义上是魏臣,实际上在江东他就是皇帝,不过丢掉面子称臣使得他解除了曹魏方面的后顾之忧,避免遭受蜀汉和曹魏的共同夹击,这是很重要的。

随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夷陵之战,曹丕守着“君臣之义”,没有趁火打劫,孙权最终获得了夷陵之战的全胜。打了胜仗膨胀了,孙权一面表面向曹魏继续示好,一面就偷偷搞活动了。

孙权的准备活动

夷陵之战后,三家就只剩下孙权没称帝了,陆逊等人就劝进。孙权先客气一下,把已经倒台的汉室抬出来礼让几句。

劝进嘛,哪有一次的道理,群臣继续劝,一连劝了三次,心想过程到了啊,老大怎么还不同意?

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之所以不称帝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目前形势下称帝必然与另外两家同时为敌,而他们目前很难抵抗两家的同时进攻。如果只是称王,则对两家都留有余地,在受到一方进攻时,和另一方尚且有缓和的可能。

虽然没称帝,但孙权也开始了准备工作,从222年十月起,孙权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黄武,而不是使用曹魏的年号黄初。

这种明显的 *** 举动,自然引发曹丕不快,之前他数次要求孙权将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都被孙权拒绝。现在孙权明确表示脱离魏国臣属地位,曹丕当即发兵南征。

魏军初期的努力使得战斗推进顺利,但随着江东援军抵达,两军陷入僵持,最终在223年春结束战斗,魏军没有达到目标。

223年四月,刘备领了盒饭,刘禅继位,蜀汉军政基本是诸葛亮一肩挑起。诸葛亮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政治家一向是善于变换态度的,尽管孙权是仇人,可为了恢复汉室的远大目标,诸葛亮力排众议,多次派人与孙权联系,商量修好。

和谈期间,孙权继续和曹魏虚与委蛇,直到224年,和议达成,蜀吴和好,孙权也彻底与曹魏断绝关系,曹丕再次伐吴,结果当然还是失败。

数次伐吴失败后,曹魏暂时没有南下的意向,孙权也还没做好称帝的准备,但有一个大好时机摆在了他面前,那就是曹丕死了!

称帝临门

226年,曹丕去世,继位的曹叡面临着相当糟糕的局势,之后几年事都不太顺,内部孟达造了个不大不小的反,外部更是三方起火,西边蜀汉一连三次北伐,先是三郡震动,后又拿下阴平武都,魏国得防啊;东边孙权也落井下石,先入侵襄阳,之后又在石亭之战中大胜魏军;北边的鲜卑轲比能老是闹腾;东北的辽东换了主人,逼叔让位的公孙渊野心勃勃,一副搞事的样子。

在这种局势下,尤其是石亭之战孙权大胜,孙权估计自己要是称帝,曹魏短时间是搞不出什么大招了,单单蜀汉就轻松多了,而且诸葛亮不是刘备,没那么死脑筋,谈一谈或许更好。

229年,孙权称帝,理由是“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也就是说汉朝亡了,皇位没人坐,天命在我,我孙权来坐吧。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事,一是孙权此时是不承认代汉的曹魏政权的,然而几年前他当过曹魏的臣子。二是他说汉亡了,然后很快就派人去蜀汉(蜀汉的国号是汉)请求并尊二帝,他是承认汉存在的。

孙权称帝在蜀汉朝廷引发轩然 *** ,还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他开口 *** 句话:权有僣逆之心久矣。这小子想僭越很久了,干脆承认做个顺水人情,我们没有东面之忧,曹魏却不能全力对抗北伐。

于是东吴建立起来,孙权获得了盟友蜀汉的承认,至于曹魏,虽然不承认,但也无力南征,只能由得他去,经过数年准备又碰见大好时机的孙权,终于称帝完毕。

道衍和尚不图功名利禄?

别人 *** 是为了贪图富贵,是为了加官进爵。但对于道衍而言,他 *** 就是很单纯地为了 *** 对于他来说,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主要的,他只是想通过 *** 来证明自己有翻云覆雨的能力,仅此而已。当他还叫姚广孝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这样的人了。

姚广孝就是这么个医学世家出身的子弟。他年少有才,诗文写得都很好,然而生逢乱世的他并不打算治病救人,而是选择出家做一名僧人,法号道衍。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和尚却不在庙里打坐念经,却跑去和道士学阴阳去了。

道衍

学成之后,道衍便去周游四方,在嵩山少林寺被一位相面的人看到,相者大惊失色:“这是哪来的怪和尚?长着双三角眼,身形像头病老虎,性格一定喜好杀戮!”道衍听完不以为忤,反而大喜。

巍巍嵩山

洪武年间,礼部对天下儒僧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道衍没有接受官职,只领了几件袈裟就又去周游四方了。在游览到北固山下时,他即兴赋诗怀古。同游的人大惊:“这哪里是僧人写出来的诗句?”道衍只是笑而不语。

北固山

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下诏求集天下高僧进驻王府,以诵经祈福。道衍 *** 后,被与之相谈甚欢的燕王要了过去,出任庆寿寺住持。而这位住持却很少在庙里带,倒是经常去燕王府,和朱棣一起聊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明成祖朱棣

朱允炆继位后,削藩开始,一连数位王爷被削去爵位,朱棣自然也有些坐不住。道衍劝朱棣起兵,朱棣犹豫道:“朱允炆民心所向,不好动啊!”道衍冷笑:“我只知道天道在您,民心何足论?”朱棣于是下定决心,准备起 *** 大业了。

朱棣和道衍

道衍在偌大的燕王府中开始练兵,并挖地下室打造、囤积兵器。为了掩人耳目,他在地面上养了一大堆鸡鸭鹅,把王府搞的看起来像是一座养殖场。源源不断的将校人才开进了燕王府, *** 的事业已经是一触即发了。

一位胆小的军官不小心将燕王的不轨行为泄露了出来,南京方面立刻派人前来抓人。朱棣犹疑不决,道衍建议他立即起兵。正在此时,暴风雨骤然而至,屋檐上的瓦片都纷纷掉落,朱棣大惊失色。道衍立刻进言:“飞龙在天才会突降风雨,瓦片坠落是要换黄色的了(只有宫里才能用黄色瓦片),这是大吉大利!”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起兵,靖难之役爆发。

朱棣誓师

道衍没有随朱棣出征,而是辅佐太子守老窝,做好后勤工作。李景隆率部偷袭北平,被道衍击退,并等到援军里应外合顺势 *** 。而在朱棣被铁铉在济南拖了三个月、恼羞成怒一定要拿下该城的时候,道衍又力劝朱棣撤退。而在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道衍则异常坚定地劝他继续打下去,并且指出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率军直捣南京。朱棣听取了他的意见,顺利攻克南京,靖难之役胜利结束。

李景隆

朱棣在燕王府里打交道的都是些武将,打仗可以搞决策和政治不行,只有道衍是其战略的总制定者。靖难三年,朱棣军队的调度和战略思想均由远在北平的道衍拟定。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道衍颇有些“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意味。而在战争中他又很好地完成了后勤及守卫北平的任务,因此说他是朱棣的萧何加张良并不为过。

然而到了南京以后道衍却失望了,他一再劝诫朱棣少 *** ,尤其是代表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然而他却眼睁睁地看着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一个个死在他的面前。再加上几年战争的血流成河,道衍开始怀疑起来自己的正确性来。

方孝孺

家在常州的道衍想回家探望姐姐,姐姐根本不让他进门,好说歹说进了门以后迎接他的也只有痛骂。他又想去探望儿时的好友王宾,王宾也拒绝见他,只是托人给他带了两句话:“和尚误矣,和尚误矣!”怅然若失的道衍只好将所有财物分给宗族成员,孤单的回到京城。

算命说建业-西晋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从此以后道衍就变了个人,尽管朱棣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了他的本名姚广孝,也根本无法减轻他的罪恶感。他拒绝蓄发,也不要御赐的宅邸和仆人,只寄居在庙里,一回来就换上袈裟。尽管是靖难 *** 功臣、当世 *** 权臣,他却心灰意冷,根本无意管理政务,人称“黑衣宰相”。

庆寿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