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条子口-到朱元璋手下做官
算命条子口,到朱元璋手下做官?
我相信,看完本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出来了。可能有点长,希望各位有耐心看完。
1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土豪郭子兴率众揭竿而起,攻占濠州,加入浩浩荡荡的红巾军 *** 。
郭子兴的部下汤和给儿时的小伙伴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劝他“速从军,共成大业”。
此时的朱元璋简历上也就只有放牛、乞讨和撞钟这些工作经历,实在乏善可陈,在一番犹豫后“ *** ”参加 *** 队伍。
▲起兵前的朱元璋【剧照】。
这次豪赌为朱元璋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投身义军后,他迎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手下更聚集了徐达等一帮精兵强将,事业蒸蒸日上。
朱元璋看了一下自己的创业团队,都是大老粗,自知有必要优化管理层,尤其是招揽知识分子。朱元璋自己也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
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带兵攻打滁州,安徽定远的老乡李善长前来拜见。
李善长粗通文墨,喜欢读法家学说,曾在乡里担任祭酒,即节日祭典上代表乡亲以酒祭天的人。身为乡间小知识分子,李善长一向注重乡土观念,日后更是成为明初淮西官僚集团的领袖。
当时有不少淮西文人在郭子兴帐下任职,唯独李善长看上了在郭子兴手下打工的朱元璋。
朱元璋正愁团队里没有读书人,正好就来了一个,便和李善长一见如故,聊得很投机。
朱元璋问李善长:“四方战事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早已胸有成竹,答道:“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也是白手起家,但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民心所向,因此五年平定天下,成就帝业。如今元朝纲纪紊乱,天下土崩瓦解,您的家乡凤阳与汉高祖的家乡沛县相去不远,这天子之气应在您身上。若是能效仿汉高祖,何愁天下不平。”
这一番战略规划,让朱元璋心潮澎湃,他将李善长视为心腹,负责后勤保障、收罗人才。后来,朱元璋将无行军打仗之功的李善长喻为“萧何”,列为开国功臣之首。
▲李善长【剧照】。
而李善长为明朝做出的贡献正好与汉代的萧何相似。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留镇后方的李善长以元朝制度为基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制订了一套新的法律法规,包括经营法、立茶法、立钱法等等。前线将士征战四方时,李善长将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又为明朝制定六部官制和朝廷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开国之初,明朝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有李善长的一份功劳。
但是,能跟李善长竞争明朝开国 *** 文臣的,其实还有二人。
2
创业之初,朱元璋听取李善长劝其效法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 *** ”的建议,礼贤下士,延揽人才。
然而,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和李善长一样,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元末乱世时,还有许多文人志士隐居山中静观时变,其中就包括浙东大儒——宋濂。
▲宋濂。
宋濂的文名天下皆知,其文章“浩浩乎莫窥其际,源源乎不知其所穷,洋洋乎不见其所不足也”,是元末的文坛大咖。元朝多次向其抛出橄榄枝,擢其为翰林兼国史院编修官,宋濂都推辞不受。
以一介布衣一步登上史馆,多少文人梦寐以求,但宋濂固辞,更多是出于冷静的政治头脑。
元朝任命其为编修官时,距离灭亡只有19年,统治集团相互倾轧,黎民百姓生计维艰,群雄斩木揭竿,至正初年,仅京南一带的 *** 就有三百余起。
宋濂平生规规默默,奉行的是孔子的入世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以太公望、诸葛亮自比,强调“古之人非乐隐也,隐盖不得已也”。
宋濂一直在等待,一个足以平定乱世的英主。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在攻占应天后,亲率大军进攻浙东。
此前,朱元璋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又对李善长说:“我手下不缺淮阴侯韩信这样的人物,徐达便可担当大任,但是少了个留侯张良。”
李善长就说:“宋濂博物洽闻,兼通象纬,可堪大用。”
于是,朱元璋征召宋濂等浙东名士前来应天。
在仙华山隐居多年的宋濂,此前曾婉拒过朱元璋部下宁越府知府的聘书,自称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不过是借此消遣,并没有真才实学,只想在山中草屋照顾年迈的父亲。
当朱元璋亲自礼聘,宋濂这才欣然前往。
出山前,宋濂还特意征询当地隐士千岩大师的意见。千岩大师表示不赞成,可宋濂不听,反而拂然而去。
作为一名儒者,宋濂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遇无道之朝,固然可以隐而不出,但若遇有道之君,就应当入仕,不仕则无义。
宋濂到应天后,被任命为儒学提举司提举,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书。朱元璋还将长子朱标托付给他,让其教授经学。
宋濂教导朱标长达十余年,为培养皇位继承人竭尽心力,又在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为其讲授帝王之学,堪称一代帝师。他是朱元璋亲自认证的“开国文臣之首”。
3
和宋濂同时被朱元璋征召的浙东名士,还有刘基。
当年,李善长举荐宋濂通晓经纬,可为人一向低调的宋濂却说,我的本领不如青田刘伯温。
宋濂与刘基相识多年,他们都曾跟随郑复初学习理学,而当宋濂隐居仙华山义不仕元时,刘基却在朝廷为官,助元朝剿灭义军。
数年间,刘基见证各地义军攻城略地,官军暴虐无道。昔日繁华的杭州城惨遭兵燹,被元军举火焚城,只见“市人半荷戈,使客尽戎装”。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让刘基“悲从怛中怀,泣涕纵横流”,只好弃官归乡,隐居青田。
▲刘基。
有意思的是,当宋濂劝刘基入仕,辅佐朱元璋时,刘基却劝宋濂入山为道,讽刺朱元璋等义军不过是盗贼。他写过一首诗,说“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如蚁,无奈官军暴如狼”。
朱元璋让处州总制孙炎邀刘基出山,刘基不干,还回赠了一把宝剑,潜台词是你们别逼我,我宁死也不从。
孙炎也是个文化人,就给刘基写了首《宝剑歌》,其中有“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二句,意思是这宝剑我不敢接受,希望你献给明主,也就是我家主公。
再三考虑后,刘基决定和宋濂等三位名士到应天见见朱元璋。
朱元璋热情接待他们,态度也很诚恳,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并在自己住所的西边修筑礼贤馆,供他们居住,礼遇有加。
刘基心动了,有别于宋濂,他一向慷慨敢言,针对朱元璋“四海纷纷,何时能定”的疑问,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
此后,刘基一直担任朱元璋的军师,除了奉献一身天文算卦的本事,更是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被朱元璋誉为“吾子房(张良)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为期36天的决战。
刘基与朱元璋在此役 *** 乘一船,参与作战指挥,借鉴古代兵法,提出了运用火攻的战法。
在此战中,刘基还救了朱元璋一命。当时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战,一旁的刘基发现陈友谅的战船正对着朱元璋所在战船,急忙请朱元璋转移到其他船只。
朱元璋前脚刚走,还没坐下,回头一看原来的船已经被击沉。
而刘基“移军湖口”的策略,更是为朱元璋军奠定胜局。两军大战正酣时,朱元璋听从刘基建议,命常遇春诸将横街湖面,断绝陈友谅军的退路,又分兵断其粮道。
陈友谅进退失据,只好从湖口突围,退回武昌,结果水陆两路都遭到朱元璋军队堵截,陈友谅自己在突围中中流失身亡,其原先占据的广大地区很快归朱元璋所有。
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乃至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刘基多次献计建功,后世称其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功臣 *** ”。
4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患难之交,还是故旧乡人,宋濂是太师兼帝师,刘基是朱元璋的首席军师。明朝建国后,从新王朝的名称、皇宫都城建设到诸多典制、封赏册封,此三人统筹决议尤多。
▲明军攻下大都。
多年来,他们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一身才智正好为农民出身的朱重八建言献策,如今功成名就,只待颐养天年。
其中,左丞相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位列功臣之首。当其他大臣质疑李善长的能力时,朱元璋还为他辩解,称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
李善长还与朱元璋结为亲家,其儿子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此外,朱元璋还赐李善长丹书铁券,可免李善长两次死罪,免其儿子一次死罪。然而,这不过是皇帝演的一出好戏,这“免死铁券”上有“谋逆不宥”四字,历史证明这免死金牌确实没什么用。
常年担任“侍从之臣”的宋濂,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尊重。平时朱元璋与大臣们唱和的诗集,都由宋濂作序,并赐予其白马、黄马,还称赞“翰林首臣,只有宋濂一人合宜”,一度想把他提拔到中枢。
洪武八年的中秋节,朱元璋和宋濂开怀畅饮。
朱元璋亲自赐酒,宋濂不胜酒力,喝得烂醉。朱元璋看着这位帝师的醉态,写了首《赐醉赞善大夫宋濂歌》调侃:“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步兮跄跄”。
你把我灌醉,还给我写诗,一片君臣无猜的和谐画面。
▲朱元璋【剧照】。
建国之初,朱元璋将一起奋斗的部下视同手足,可皇帝的位子坐久了就难免渐渐暴露出骄矜多疑的性格。
倒是刘基一早就在建都一事上得罪了皇帝和淮西官僚集团,也感受到了朝堂的变化。
5
起初,朱元璋打算在临濠府(凤阳)营建中都,建造宫殿,仿造京师之制。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老朱建设家乡的举措,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人也都盼望着故乡建都。
朱元璋理由很充分:“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持,以水可漕。”
刘基胆识过人,又不善钻营,从维护朝廷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凤阳虽是帝乡,但绝非建都之地。”一句话就把朝中重臣得罪了一大半。
不过,朱元璋还是不忍心立刻与这位老臣决裂。在淮系官僚集团日益膨胀后,朱元璋产生了撤换李善长的想法,他问刘基,谁是合适人选。
刘基与李善长素有嫌隙,此时却为李善长说话:“李丞相是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
朱元璋不解:“他数次想害你,你反而为他说话,看来你比他更适合为相。”
刘基即刻叩头回答:“这可使不得。这好比换柱子,要大木才行,若以小木代之,只会加速倾覆。”
李善长罢相后,朱元璋再次与刘基讨论此事,跟他说了几个候选人。
朱元璋先问他杨宪如何。刘基答,杨宪有相才,而无相器。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汪广洋还不如杨宪呢。
最后,朱元璋又问及胡惟庸。刘基更不以为然,说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将来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那就要翻车了。
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朱元璋干脆对刘基说,要不还是你来。
刘基再次力辞:“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杂的事务,恐怕会辜负陛下一片好心。其实天下有的是人才,惟明主悉心求之。至于目前诸公,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
▲刘基【剧照】。
刘基很聪明,再一次全身而退,但是他也该知道,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需要聪明人了。
更何况,胡惟庸还是李善长的死党,也是淮西集团的骨干,由李善长一手举荐而擢升为中央大员。胡惟庸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结为姻亲。
刘基得罪他,也就再次得罪了淮西集团。
6
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在受封为诚意伯一年后激流勇退,辞官归故里,并给朱元璋上了一个《谢恩表》表示感谢,也算正式退休。
刘基告老还乡后谨慎有加,平时唯有饮酒下棋,闭口不谈功勋,甚至连当地知县要拜访他,他也避而不见。
知县为了见他一面,只好微服私访,打扮成山野村夫。那日,刘基在家刚洗完脚,见有客人拜访,就让侄子请他入内,好生款待。
饭吃到一半,知县才向他直言,我是本地知县。吓得刘基忙起身,以平民自称。从此之后,这名知县再没能见到刘基。
▲刘基。
刘基虽已还乡为民,但性情坦率的他还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厄运终究找上门。
当时瓯、闽一带有一个地带叫谈洋,是盐贩、盗贼聚集之地。刘基委托儿子上奏,称可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该地刁民。
胡惟庸得知此事,指使刑部尚书吴云上书 *** 刘基。说谈洋踞山临海,有王者之气,刘基是想谋取该地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允许,才建议设巡检司为难百姓。
刘基本来就懂风水,朱元璋一听还有这么一茬,信以为真,就把刘基的俸禄夺了。
刘基自知惹祸上身,急忙进京请罪,路上心情悲戚,写诗曰:“今日复明日,明日能几何?壮心萧索尽,思念恒苦多……我独无羽翼,慷慨中自伤。”到了京城,冤屈无处辩白,又得不到朱元璋宽宥,没病也得憋出病来,刘基很快就病倒了。
刘基生病期间,胡惟庸派太医来医治。刘基服药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觉得腹中似有石块,病情加重。
一直拖到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才放刘基重回故里。回家不到一个月,65岁的刘基就病重身亡。到底是谁害了他,不得而知。
7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在案情未明的情况下,除掉了擅权枉法的胡惟庸后,又向开国功臣举起了屠刀,连累受害者数以万计,即便是宋濂和李善长也未能幸免。
▲晚年的朱元璋猜忌心日重【剧照】。
洪武十年(1377年),年迈的宋濂致仕还乡。
宋濂退休,朱元璋仍尊称其为先生,赐其缗绮,并关怀备至地问他年岁几何。
宋濂答,六十有八。
朱元璋说,好好珍藏此绮,三十二年后做一件百岁衣。
宋濂顿首拜谢。“生世而逢 *** ,仕宦而归故里”,是为臣者的至高荣誉。
归乡后,宋濂终日闭户不出,不问世事,亲戚中有人托他向府、县衙门疏通,都被他一口回绝。每每有人议论国事,他都三缄其口,说:“臣老矣,退休田里,久欲无言矣。”
宋濂深知官场险恶,更是不愿重蹈好友刘基的覆辙,只求善始善终。可是,谦逊低调的宋濂还是在退休三年后遭遇无妄之灾,其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宋濂一家受牵连。
早已远离朝堂的宋濂被定为死罪,将要斩首。幸亏马皇后极力劝止,对朱元璋说:“民间尚且懂得对老师以礼相待,何况天子,而且宋濂久居乡里,必不知情。”
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马皇后只好一改往日习惯,不吃荤菜,不沾一滴酒。朱元璋纳闷,问她这是何故。马皇后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朱元璋一听,未免有些恻然。
太子朱标则进行“死谏”,以投河自尽为要挟,请求朱元璋赦免自己的老师宋濂。
朱元璋只好放过宋濂,将其全家流放到茂州(在今四川北部)。本来就年老多病的宋濂,经不起长途颠簸,经过夔州府时就一 *** ,含冤而死。
敢言直谏的刘基和谨慎小心的宋濂都不得善终,曾为淮西集团领袖、扶持胡惟庸上位的开国丞相李善长更是危在旦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揪出来清算旧账。
此时距胡惟庸案已过去整整十年,李善长仍被举报曾参与谋逆。朱元璋故作怒态,宣布:李善长身为朝廷重臣,又是皇亲国戚,有人谋反,居然知而不报,实在是大逆不道,正好当时有星变,需诛杀大臣应灾。
李善长自知唯有一死才能解脱,在家中自缢而死,其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这位曾被朱元璋称赞为萧何的股肱之臣,也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就上《论韩国公冤事状》,为李善长公然叫屈。
王国用的《冤事状》大意是说,李善长与陛下齐心协力,出生入死,生前封公,位极人臣。若是他自己想图谋不轨还说得过去,但说他要帮助胡惟庸 *** ,就太荒谬了。
最后,王国用冒死劝谏朱元璋,说:“李善长功勋卓著,在审案不明的情况下,就借口杀大臣以应天象而将他论罪,只怕满朝文武都会为此寒心。只求陛下以此为戒,不要再行杀戮。”
也许是朱元璋一时良心发现,看到《冤事状》后竟没有发怒,也默默认同了李善长之罪确实是莫须有。
然而,恐怖的政治气氛并没有因此消散。无论是“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 *** ”的李善长、“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还是“渡江策士无双”的刘基,乃至平定云南的傅友德、远征辽东的冯胜等等开国功臣大多不得善终。
洪武一朝,朱元璋诛杀的官员和儒生多达十余万,其中有许多 *** 污吏和不轨之臣,但也有不少王公、列侯、宰相、大将无罪被杀,成了冤死鬼。
如此,成为功臣 *** ,又有何用?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王春南:《宋濂、方孝孺评传》, *** 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周群:《刘基评传》, *** 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吴晗:《朱元璋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你遇到过怪人怪事吗?
这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奇怪的人和他的事情。
这是我的一个发小,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他父亲跟我父亲在一起工作,我们非常熟悉。他比我小一岁,低一个年级。一眼看过去,他是一个长的白白净净的男孩子,个子只有一米七人,长的还是挺帅。
我就称他为A吧,这样说着方便。
80年代初,在我上初中的时候,A上小学六年级,A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离家出走,动不动A就失踪了,他的父母急得到处找A,厂里的大广播一遍又一遍的广播,请大家提供线索。
找不到A,他的父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毕竟还都要上班,只能报警,等待消息。
过了半个月,从A老家发来电报,告诉她的父母,孩子已经回老家了。让A的父母去接他。
A的老家在湖北,当时我们的工厂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大山里,回老家要搭汽车,坐火车,坐轮船,A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身上没有什么钱,就这样一路流浪回去了。
A的父母把她接回来暴揍了一顿,我们在楼下玩,都能听到她父母打A的声音,和A的惨叫声。有很多家长都去劝阻,他的父母并不开门。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A还给我们看他身上的伤痕,A的父母用皮带抽打的多条血印还留在上面。
这样的事情在我印象中发生了不止一次,有的时候A的父母是回老家接他,有的时候A的父母是去收容所接他。
这样闹腾了大概有两年的时间,后来他突然就老实了,初中毕业的时候,他考上了单位内部的技工学校。
他毕业以后和我分配在 *** 内的同一个工厂工作,那时候见到A偶尔打个招呼,偶尔不打招呼。A总是那样爱搭不理的。
后来他和工厂的一个女工结婚了,办没办酒席我也不清楚,因为A没有请我。
工作了两三年,没有任何理由,A就辞职了。
辞职以后的A并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自己创业。A拿单位给他的一些钱购买了很多的鱼具,就开始早出晚归的出去钓鱼了,后来就发展到他一个人在一个水库住上几天不回家,就在那里钓鱼。
A的妻子和他离婚了,他们没有孩子。离婚以后他就不能再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了,从此,A就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
大约过了十年,我们一栋楼的另一个发小在东莞开了一个工厂,A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打听到了,就跑到东莞投奔这个发小老板了,这位当了老板的发小收留了A,他一直就在发小的工厂里打工,大约在2006年的时候,这位发小老板卖掉了东莞的工厂,把工厂搬回成都了,A没有跟着来到成都。
据这位老板说:A已经完全是一副流浪汉的模样了。
因为A的父母在成都,A不想见到他们,所以又去浪迹天涯了。
故事讲完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这位A是一个天生的流浪汉,他可能就喜欢这种流浪的生活。
很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这个其实很简单:首先,扩招之前的大学生比例很小,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也高,真才实学占大多数,也确实在社会的各岗位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那个时候农村出来的学生,都经历过做农活的苦,如果有机会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那个时候的农村学生都很珍惜。第三,扩招之前大学生占比比较小,国家管分配,你单位分配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都能发挥出作用,即使真才实学不符合,也多少高于一般没有上过大学的,(其中也有不少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一样也成材了),在单位经过一定的培养,也可以成为人才,不然也没得选择,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单位培养人,选择的余地也多,有些稍微有些毛病的,单位就不培养了,选择别人培养。第四,那个时候,大学生分配到单位,就基本固定是那个单位一辈子,培养出来是自己单位的人,所以单位可以放手培养。现在人才流动性大,有的单位花了时间精力经费培养出来一个人才,结果很快被别人挖走了,所以没有必要培养!第五,现在的农村,条件越来做好,早就没有了孩子做农活的经历,不会吃苦,所以对于大学生活,没有了珍惜,加上大学搞教育产业化,对培养人才大多数不重视,所以培养的毕业生水分太大。当然,现在还是有很多农村学生通过上大学学到知识本领改变现状的,只不过现在主要靠真才实学,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之前的一锤子买卖了!
现代社会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能做什么?
首先让我们要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智商极高,又生在我国的三国时代,当时的社会从多方面看虽然是人才辈出,但是象诸葛亮这样的奇才实在是罕见,当了军师指挥了很多次计谋战争的胜利,传至今天他有前知500年,后知500年的先知先觉的功能,真是一个神人,这样的人不是非凡之人,所以他的旷世奇迹也是无人能比。在现代社会出现了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应该说是有的,只是国家没有帮助宣传,这样的人现代社会所能用到之处是很广阔的。
一是在国家中央主要 *** 之中,一个诺大的国家,需要有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军师助政,让国家强大不至于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也不能让 *** 派与 *** 扰乱国法与国家的稳定,诸葛亮式的人为国献计献策,几十年如一日,中国人真正的走向了富强。
二是国家军队建设中需要有这样的人,诸葛亮当军师时是一个小小的国,而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需要有很多的诸葛亮当军师,镇守边疆,出奇制胜,让来犯的敌人自投罗网,让祖国的和平根基牢固,永远是太平盛世。
三是科技领域,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的尖端科学与计算,是今天的诸葛亮超智商的科技工作人员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未来诸葛亮式的奇才将更进一步把科技事业推向更高级的位置。
总之,诸葛亮式的聪明人,在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可以发挥其英雄有用武之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他们的奉献。
历史上有哪些躺着也中枪的事?
74军张灵甫和李天霞的内讧,这几个将领躺枪,最冤的还是3万精兵
最倒霉的 *** 将领,躺着也中枪,在张灵甫和李天霞的内讧中吃了瓜落
抗日战争中的 *** ,哪一支部队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多,大家都知道是74军。可是少有人知道,74军的内讧一直就有,从未停止过。
74军在抗战期间,一开始是王耀武的51师和俞济时的58师,后来又加入了施中城的57师。王耀武手下李天霞是 *** 战将,俞济时手下廖龄奇是 *** 战将,施中城手下余程万师 *** 战将,后来俞济时和施中城都调走,王耀武带着李天霞、廖龄奇和余程万打造了74军最辉煌的时代,上高战役、长沙会战都是这样的配置。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74军因为薛岳的瞎指挥损失过半,李天霞指挥有方损失最小,廖龄奇临时请假直接当了替罪羊,张灵甫就当了58师师长。本来,余程万这个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就挺碍事,于是常德会战中,张灵甫的58师见死不救,57师也晚了。到这时候,74军全成了王耀武-李天霞-张灵甫这一系的人。
你以为王耀武、李天霞、张灵甫都是51师出来的就是铁板一块吗?远远不是,当张灵甫和李天霞的斗争开始时,整个 *** 都要闹翻天了。
张灵甫和李天霞的斗争,一开始只是74军军长的位置。当时的情况是,张灵甫当的58师师长,没啥特殊功劳,不可能连升两级当军长。李天霞功勋卓著,作为74军副军长,扶正实在是情理之中。可是,结果却是,张灵甫生了74军副军长,而李天霞调到了100军当军长,原100军军长施中城当了74军军长。
李天霞天真的以为,施中城不是黄埔毕业的,最后这个军长一定是他的。但他低估了张灵甫的活动能力。在李天霞和施中城在湘西雪峰山浴血奋战时,张灵甫顺利搭上了 *** 的船,通过委座特批的条子上了将官班。李天霞的后台,除了王耀武就是钱大钧,比起张灵甫巴结上的 *** ,明显差远了。
李天霞更没想到的是,张灵甫待在重庆,还搭上了宋美龄的线。张灵甫的 *** 任妻子邢凤英是村妇,看不上,仅仅是判死刑前夕做了一次,生了个张居正;第二任妻子吴海兰被他一枪打死;第三 *** 子高艳玉死了两个孩子,又疯又傻,实在不利于走夫人路线。于是,张灵甫娶了湖南名门女子王玉玲。王玉玲找宋美龄认了干亲戚,这个夫人路线走的很顺利。
就这样,当别人都在积极练兵准备抗日最后一战时,张灵甫一直在忙于自己的婚事。婚事一成,就当了74师师长。两件事放在一起,看似双喜临门,其实背后有很强的联系。
当然,张灵甫受器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得帅!
别小瞧颜值这件事,委座是师从曾文正公的相面大师,看着长得浓眉大眼,那一定是打有前途的。 *** 眼看到孙元良,看着此君浓眉大眼,一定是 *** 元良,必须提拔,多不成器都要栽培,犯多大罪都不能判死刑;还有黄杰、桂永清,都是临阵脱逃的懦夫,都因为长得帅,不仅没有处死,反而继续升官。
不管是夫人路线还是外貌协会,总之张灵甫击败了昔日的上司李天霞,成了御林军74师的师长,红的发紫。可是,李天霞也不差,100军在他的 *** 下,居然从杂牌军跃升到了甲种军,改编为83师。
因为83师和74师都有74军的渊源,在上层也都有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关照,所以一直是并肩作战的关系。在 *** 中,这两个师也是不相伯仲的主力部队。苏中战役中,83师损失3000人,两次涟水战役中,74是损失6000多人。 *** 集中兵力歼灭一个整编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于是 *** 开始了建立整编军的行动。
建立整编74军,把83师和74师合并,军长到底是张灵甫还是李天霞?王耀武和俞济时都举荐了李天霞。因为李天霞资历更老(曾是张灵甫团长的旅长,还是黄埔三期),更因为李天霞的功劳更大。但是,很不幸,这件事让善于钻营的张灵甫知道了。
于是,就有了74师在孟良崮的惨败!
张灵甫认为,鲁中战役后,两军就要合并,到时候李天霞绝对要骑在他头上。所以,张灵甫当即决定,改变作战计划,孤军吸引 *** 来围攻,为鲁中决战立下不世之功!
李天霞哪里知道这些套路?看到74师异动,直接汇报上级,并且以 *** 纵队司令命令他后撤确保侧翼安全。张灵甫直接告状给委座,要求脱离 *** 纵队指挥序列,并且划归第四纵队黄百韬指挥。
黄百韬也不是傻子,他是日械部队,怎么可能指挥美械部队?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张灵甫想的是,将来要是打了胜仗,25师并入整编74军,黄百韬的杂牌军25师就成了张灵甫的!
张灵甫聪明反被聪明误, *** 阻击顽强, *** 支援部队根本无法支援他。74师的3.3万人在 *** 发起总攻仅仅半天时间就全军覆没了。就连救援最及时的25师都差点被包了饺子。
在李天霞和张灵甫这两位74军名将的内讧中,有多少人躺枪了?
李天霞,完全搞不懂张灵甫在干啥,莫名其妙丢了官职丢了军权。真不是不愿意救张灵甫,总司令顾祝同说张灵甫要投共啊!不躲远点怎么行?
黄百韬,为了救张灵甫,25师大伤元气,结果还受了处分,冤不冤?
汤恩伯,挂着陆军总司令的名头(排名还在总司令顾祝同前面),当了一个 *** 兵团司令已经够憋屈了,如今还要被张灵甫这个师长穿小鞋。
对了,还有余程万,张灵甫掌握整编74师后,把他一脚踢开,直接啥也没有了。
孟良崮战役之后,这几人都没有被判刑,大概老蒋也知道,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张灵甫指挥无方、不听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