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写折子-为何隆科多要在佟国维推荐自己当九门提督后
算命写折子,为何隆科多要在佟国维推荐自己当九门提督后?
一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其实很后悔,因为他知道有老大老八诛魔太子的事,还有自己多年的 *** 之功,如此就废掉自己多年的心血,实在难以对得起死去的赫舍里氏。但是说出的话,“君无戏言”,怎么好又反口出尔反尔呢。
废太子的事当然引起了朝野的响动,国本事大,人人窥测。连赋闲多年的隆科多都嗅到了机会,于是加紧往自己的六叔佟国维府上跑,要佟国维拉自己一把。
为什么废太子之后,这些政客们都嗅到了机会呢?作为在皇帝身边的重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打工仔,他们是先帝的重臣,也可能是后继之君的重臣,在新老交替的时期内,谁能在后继之君的道路上抬一把,就是擎天保驾之臣,必得新君的大宠从而荣华富贵不绝。
太子既然被废了,那么皇帝就要选择新的储君,以前跟随太子的 *** 们失势,如果在康熙选择的新君面前站住立场,将来就大有作为。这就是隆科多,佟国维等看到的机会。以前有太子在, *** 在,势力范围固化,就像一个加密的圈子,水泼不进,刀插不进,现在这个圈子破了,谁能先踏一步,谁就获得了荣华富贵的入场券。
回到话题,康熙废太子后,想要复立太子,这是他的真实想法,所以他搞出个公推太子的新法,希望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将胤礽推选复立。曾经有史书说,康熙曾经让李光地出面游说议政王大臣会议,让他们公推太子胤礽复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光地并没有明确传达康熙的意思,所以最后让八阿哥胤禩得以脱颖而出。
在《雍正王朝》里,公推太子的事基本还原了历史,只是将戏份更加精彩化了。当康熙皇帝步入上书房,看见推举一边倒的局势,心里大为不快,于是在还没有最终出结果前,邀请佟国维吃了一顿饭,看起来是比较坦诚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并与佟国维做了一个交易,捧杀他并不看好的八阿哥胤禩。
康熙皇帝并不是傻瓜,佟国维也是人中油条。按道理说,康熙皇帝要因为佟国维串联推举老八胤禩而罢免佟国维也无不可,但是为什么康熙皇帝非要和佟国维来个“双簧戏”,捧杀老八胤禩呢?
一是因为佟国维的家族背景实力雄厚。佟国维的亲姐姐是康熙的生母,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佟国维的亲侄女,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康熙皇帝不得不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因为满清王朝的政权基础是贵族,如果就此损害了佟氏家族的利益,那么康熙皇帝要做的事情必然会受到重重阻碍。
二是信任。对于满清皇帝而言,可以信任的也只有这些皇亲国戚了,在于佟国维的交易中,隆科多上位是最重要的条件。也是确保佟氏家族荣誉的基本条件,赋闲多年的隆科多之所以一直没有上位,是因为康熙皇帝有意压着他,这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已经说明,为什么要压着他?皇帝的帝王心术罢了,让隆科多对于康熙皇帝提拔麻雀一下飞上枝头感恩戴德,从而誓死相随。
不管怎么样,隆科多提拔为九门提督都是康熙皇帝和佟国维的政治交易。只是隆科多并不知情,他不知道康熙皇帝不喜欢老八胤禩,也不知道康熙皇帝要捧杀胤禩。从经济学角度讲,隆科多举报佟国维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在隆科多看来,佟国维的一席话才是他心中最难理解的事。“不一条道走到黑是佟氏家族的祖训”、“烧四爷的冷灶,烧八爷的热灶”。废太子之后,谁为新太子才是最为关键的,从隆科多可以掌握的信息来看,八爷胤禩当然就是那口“热灶”。隆科多不知道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是热灶还是冷灶,都得巴结他这个九门提督,真正的热灶恰恰是自己。这在后来康熙驾崩前夕,隆科多再次请教佟国维的时候,佟国维就点出来了“谁都要巴结你,只有皇帝认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
佟国维前后矛盾的信条在当时看来,恰恰 *** 了隆科多的心理:烧冷热灶必然被皇帝忌惮,出卖佟国维是不孝,不道出原委又是不忠,所以才半夜大醉高呼“做人难”。那么,为什么隆科多最终选择了举报佟国维而大义灭亲呢?
隆科多当然知道九门提督的重要性,如果连这点都看不到,那他也就真是个简单的打工仔了。他深知,在佟国维“冷热灶”的思维之下,其实 *** 作起来并不简单。隆科多心里会想,既然六叔烧热灶去了,我若是烧冷灶,那么九门提督的位置必不可保。如果六叔烧冷灶,我烧热灶,那么六叔的位置也不保,不管是哪种结果出现,总会有人牺牲。这就是“冷热灶”的缺陷之处,当然,万事不可能尽善尽美,月总有阴晴阳缺。
既然总会有牺牲,为什么不再赌一把呢?
赌什么?赌皇帝认定的新君到底是谁?因为皇帝认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
隆科多不知道佟国维于康熙皇帝的临时交易,更不知道康熙心中复立胤礽的想法,他对于这个九门提督的位置实际上也心存芥蒂,尽管九门提督看起来高大上,但是灶要是烧得不好,同样没有好下场。
所以,如果九门提督要坐得稳,只有让康熙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信任,或者搞清楚康熙认定的新君是谁,要不然,他怎么去烧灶?隆科多痛定思痛后,决定以告发佟国维来实现他的目的。
隆科多告发佟国维的目的不在于大义灭亲,而是赌一把,试探一下康熙皇帝心里认定的新君到底是谁。
他的思路是怎样的呢?因为之前佟国维已经告诉隆科多热灶是老八胤禩,冷灶是老四胤禛,那么新的储君之位就必然在这两人之中产生,当然他们不会想到会是废太子胤礽。
隆科多告发佟国维,是说他六叔猜度康熙圣意,从而犯下了串联共推八阿哥的错事,这是主要原因,所以,自己这个九门提督做得很不踏实(说法不一样,但是实质是一样)。本来康熙皇帝就要打击八阿哥胤禩,一直苦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下好了,隆科多主动制造了一个理由,而且还很充分,为打击八爷党添砖加瓦啊。
这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隆科多通过举报告发佟国维,明确知道了康熙认定的新君不是老八胤禩,那么,既然不是“热灶”老八,就一定是“冷灶”老四了。这下,不仅佟国维心里有了底,隆科多心里也有了底,而且他这个九门提督,在康熙皇帝的肯定之下,也坐得踏踏实实了。
这,才是真正的“冷热灶”思维,咱们是不是小看了隆科多?
明明史 *** 载毛文龙私通满清冒领军饷?
关于记载毛文龙私通满清的文字,并非别人捏造,可谓“铁证如山”。
清朝末年,罗振玉等人就在大清 *** 里检出有数封毛文龙写给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书信。
毛文龙作为一方镇将,私下与敌酋父子写信,应该不是谈人生、谈理想、谈感情那么简单了,诚如大多数人所料,必定是拿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交易,你来我往,讨价还价。
即:毛文龙私通满清,责无所逃,罪不容赦。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与毛文龙同一个阵营却站对立面的袁崇焕袁督师又何尝没有写过信给皇太极?其信中谈到的和议、财帛、印信等等字眼更加露骨。若以此为标准给人物贴标签,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是汉奸无疑。
不过,有人会说,袁崇焕写信给皇太极,那是事出有因、别有用心,意在麻痹和愚弄对方,以争取时间修筑宁锦前沿的大小凌河三城。
但,毛文龙写信给努尔哈赤父子,又何尝不是事出有因、别有用心,意在麻痹和愚弄对方?
所谓两国交兵,将帅角智,士兵角力。
毛文龙在东江开府设镇,纵横海上,倏来倏往,随时可以向后金发起攻击;后金虽然骑兵无敌,却苦无水师,只能被动防御,别说进攻,就连追击也只能望洋兴叹。
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父子写信向毛文龙招降,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种情况下,毛文龙回信戏耍努尔哈赤父子一番,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实际上,只要细心分析一下大清 *** 存留的毛文龙书信,就不难发现,这些书信全是毛文龙的“行间之计”,目的就是要诱杀后金要员。崇祯元年,毛文龙妙计得逞,诱俘了后金使者阔科,押送入北京。
回头想一想,毛文龙一家四百余口被后金屠戮无遗,身负血海深仇,怎么肯私通后金?又怎么肯叛明入清?
毛文龙于崇祯元年五月初六曾向崇祯上疏说:“女真酋长狂逆无礼,多次要与臣结好,这是敌酋耍奸弄滑的惯用伎俩,臣早已熟知。臣拟借其愚弄臣的机会反愚弄于其,但用间之计,不应随便施展,必须做到敌酋念念不忘于臣,臣亦念念不忘于敌酋,输与赢之间距离,逼近得放不进一根头发!”(“建奴狂逆,多次求款于臣,此为奴之巧计,臣早已熟知矣。臣以借其愚弄臣之机反愚弄于其,轻易不能施展,由是,奴之不肯顷刻忘臣,犹臣不肯顷刻忘奴,一着输赢,间不容发!”)
毛文龙在向崇祯说这些话的同时,派人将妻儿遣返南方老家,显示出自己绝对不会与敌私通(南方的妻儿就是人质),与敌通信,只是行间诱敌。
关于反间计和行间计,孙子兵法说:“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毛文龙用间之妙,就连孙承宗也情不自禁地赞:“臣近有谍于东,谍回具述文龙有谍为贼所发,而广宁人铁信,其谍主也,近亦逃来言其事,则文龙之智胆,无日不在贼巢之外。”
所以,那几封貌似可以证明毛文龙私通的书信,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那个被毛文龙诱擒的后金使者阔科到了北京,也只是懊悔自己中了毛文龙的奸计,而没有片言只语指称毛文龙有叛逆大明之迹。
最明显的是,袁崇焕海禁八月,皮岛饿殍无数,如果毛文龙真有谋反之心,岂不举旗 *** ?即使当时不反,而等袁崇焕上岛赴约,把这个明朝更大地方司令官擒获,岂不是叛入后金的 *** 投名状?!
《东江客问》对毛文龙伏剑于袁崇焕的结局大发感慨,说,袁崇焕的题本上写毛文龙跪地请死,足见其从容就义,所畏者国家乃是国家法度。如其有反心,则不但目无袁崇焕,而且目无朝廷,死生大矣,岂肯长跪服刑?
所以,毛文龙私通后金(满清)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至于毛文龙是否冒领军饷,用不着展开长篇累牍的辩论,只要看看毛文龙被害前后皮岛的现状便见分晓。
东江难民的人数,现代学者多估其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但朝廷一直按二万到三万之间的口粮输送粮饷,岛上军民给养严重不足,为了活命,毛文龙不得不年年向 *** 勒索钱粮救急,而 *** 国小民弱,所供也极其有限,往往只是杯水车薪。天启七年,后金向 *** 发起“丁卯之役”,将之彻底打服。毛文龙连从 *** 得到的绵薄支援已经丧失,只能寄希望于朝廷的粮饷及向来往客商借贷。袁崇焕到了任上,为钳制毛文龙,改饷道、禁海,结果把东江的几十万人逼上了绝路,“皮岛白骨如山”。而等他斩杀了毛文龙,发现了岛上人口基数庞大,吓了一跳,头皮发怵,感觉这是一个无底洞,赶紧要求各处向岛中运送粮食,下令说:“毛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请令登、莱道府,速运接济。”
这“岛中需米甚急”一句,已足令真相大白。
说到这,又不得不提一句,崇祯元年,担任登莱巡抚的武之望曾 *** 毛文龙贪财好色、扣饷、冒饷。
地方长官扣饷、冒饷,会有什么下场呢?
据说“关宁铁骑”是当时大明最精锐的部队,作战力最强,军纪 *** ,但军饷少发了,全军马上拔出刀子玩兵变,逼得辽东巡抚毕自肃上吊 *** 。
在这鸟不拉屎的皮岛,天高皇帝远,士兵被饿死饿伤,“白骨如山”,毛文龙真要贪财好色、扣饷、冒饷,还不给士兵生吞活剥了?!
毛文龙当时给崇祯回了一道奏疏给自己辩污,说:“臣细阅其疏,污蔑臣沟通建奴、贪财好色数罪,试问武抚从何处得来?嗟,嗟!臣居刀枪剑戟中,已有八年矣!果真贪污,果真好 *** ,果沟通建奴,岛上均是被建虏强行剃过头的辽东难民,负有国仇家恨,哪一个是善类?臣早为世间之鬼矣,不待武抚今日下此毒手也。污蔑臣将军饷吞入己之私囊,臣已有清算钱粮之奏疏上呈,无须再辩。”
毛文龙这段说辞实在让人驳无可驳,那些“毛文龙私通满清冒领军饷”的说法,应该歇歇了。
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中做得很好?
不要被弘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哦,他其实是想扮猪吃大象!
《雍正王朝》里八爷逼宫,八爷换了策略,支持弘时争夺太子,拉拢了弘时。
说服了各位旗主,这些旗主想趁着整顿旗务,捞到好处,八爷胤禩利用了这一点。
拉拢了康熙爷留给雍正的辅政大臣隆科多。
本来八爷是拿不下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但弘时利用了弘昼,断章取义,弘昼一时不察,差点酿成大祸。
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提督只听雍正和十三爷,必须要有雍正的圣旨和十三爷的手瑜,这时弘时和弘昼帮助整顿旗务,也出面了,弘时问弘昼,皇上是不是请旗主王爷出来整顿旗务,弘昼就回答有这么回事。
弘时混淆视听,让两个提督误以为整顿旗务是包括所有的事情,包括防务,调兵。
弘昼回去的路上就觉得不对,赶紧采取补救措施,揽娇子告诉十三爷胤祥。
十三爷一听,立马明白了事情的始末,有这位常务副皇帝出面,两个大营的提督自然不会跟着八爷逼宫。
若没有弘昼肯定了弘时的话,两位提督不会相信八爷的话,那么八爷也就拿不下丰台和西山两个大营。
八爷蓄谋已久的利用旗主王爷和弘昼的逼宫被宰辅张廷玉一顿慷慨陈词的驳斥,以胤祥匆匆赶到,隆科多仓皇溜走而失败。
雍正皇帝子嗣单薄,成年的皇子只有弘时,弘历,弘昼。
弘历是康熙亲自培养的好“圣孙”,又有雍正宠信,前途无量,有了八爷逼宫波诡云谲的这件事,弘昼明白弘时已经和八爷搅和在一起了。
因此他为了避嫌,在和父皇雍正谈话时说:“儿臣最是百无一用之人。”这明显是自谦的话。
但他聪明过人,知道糊弄不过父皇,接着说: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
别说雍正皇帝说: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八爷胤禩也对弘时夸奖他:弘昼是最聪明的,每次背书都背得最快。
这说明他的记忆力超群。
可他在雍正问他时:儿臣不记得三哥(弘时)的话,…
他很聪明,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弘历是康熙和雍正都认定的继承人,虽然没有公开立储,他知道弘历的地位不可动摇。他也向父皇雍正表明心迹,他无意争储。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没文化爱骂人的李卫为何能够得到雍正的赏识?
《雍正王朝》里李卫是雍正的一员福将,以乞丐之身,却能成为封疆大吏,不可谓不奇。
他跟高福是一起到的雍王府,可是高福却处处比不上李卫。高福因为自己的愚蠢最后被雍正灭口,而李卫却能得到雍正赏识,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两江总督。
李卫的学习能力极强,头脑活泛,雍正交代的事情都能办的妥妥当当。虽然没有文化,连字也不识得几个,却善于动脑筋,许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别出心裁妥善解决。
《百官行述》寄存在胤禩门人的当铺里,李卫冒充山西官家子弟去当了几箱珠宝,一口流利的山西腔调愣是瞒过了老奸巨猾的当铺掌柜,最后老十三派人以搜查赃物的名义查抄当铺,得到了《百官行述》。
李卫因此次事件脱颖而出,不仅使雍正满意,还得到了更多的展现机会。李卫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每次都很珍惜,差事也办的漂亮,这也是雍正放心大胆使用他的原因。
在江苏巡抚任上,适逢雍正颁布新政,李卫奇招频出,又是请人写白话布告,又是找叫花子唱莲花落,总之将“摊丁入亩”这样一件极难推行的新政,短时间内搞得有声有色。
试问这样的臣子哪个主子不喜欢?
更重要的是他对雍正忠心耿耿,他曾对邬思道表明过心迹,说雍正是树木的根,他则是长出的枝芽,说明李卫不忘本,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认识。
李卫外放为官,回京述职,离雍王府还有老远就下轿步行,还说“主子跟前哪有奴才坐轿的理”。会说话,也就容易讨主子的喜欢。
张廷玉为何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深受欢迎的经典之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中充满了权谋之争,剧情节节入胜,让人脑洞大开。其中,在康熙废立太子这段戏,更是充满的智慧和谋略的争锋,在太子被废以后,新太子人选悬而未决,引得百官议论纷纷,于是康熙就让百官讨论并举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让百官举荐新太子,除了稳定朝局之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在众多谋臣中,只有3个人猜到康熙的心思:佟国维、邬思道和张廷玉,这三个都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三人中最清楚康熙目的的当属张廷玉了。
邬思道是胤禛府里的一个幕僚,但是对于朝局的把控和认识不亚于朝中的重臣们,胤禛能赢得康熙的青睐,除了自身足够优秀,邬思道的谋略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看出康熙此次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只是个形式,并不会决定新太子的人选,因为立谁为新太子,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康熙手里,而且通过对太子违逆的事情调查之后,废太子实有冤屈,是背后有人捣鬼,让百官举荐太子,不过为了查出幕后黑手,并不会择立其他皇子,太子的人选很可能还是废太子,此时出头反而不好,因此邬思道让胤禛和胤祥都还推举胤礽为新太子,一来是顺遂康熙的心思,二来让胤禛暂避锋芒。
佟国维是康熙的重臣,三个上书房大臣中,佟国维排名 *** 位,老谋深算,通过在他跟隆科多的那次夜谈,可以看出佟国维也明白这次推举新太子并非康熙的真是意图,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老臣,他肯定知道康熙选择太子储君不可能会按照朝臣的意愿来进行,但他也拿捏不定康熙中意的太子人选到底是谁,有可能是原太子胤礽,也有可能是八阿哥胤禩,当然更有可能是四阿哥胤禛。
如果原太子胤礽复立的话,那么他仍会成为众多参与夺嫡斗争皇子攻击的目标,难免被再次扳倒,而且他是八阿哥胤禩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他选择投八阿哥胤禩,不过他对胤禩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于是他就趁这次推举太子的契机布了一盘大棋,自己一边烧八阿哥胤禩的热灶,另外一边告诫侄子隆科多不要乱站队,并将隆科多安排到理藩院,暗中去烧四阿哥胤禛这边的冷灶,这样无论最终是哪一方获胜,都能保证他们佟氏一门的长盛不衰。
除了佟国维和邬思道,另外一个猜到康熙心思的便是张廷玉了,而且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心腹老臣,张廷玉对康熙心思的揣度应该是最准的。
张廷玉在太子储君的争夺战中并没有去站皇子们的队,而是自始至终都站在康熙这边,尽一个忠臣的本分,在康熙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之前,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就是张廷玉发现太子那张调兵的手谕有问题,于是提醒了一下康熙,然后康熙才恍然大悟,心急火燎的让张廷玉马上去查到底是谁伪造的,但是张廷玉却告诉他现在查,无从着手,应该从容查办。
从康熙的紧张着急程度来看,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这件事要比太子犯下的那些罪行更加严重,因此这件事一定要弄明白。张廷玉作为康熙的近臣,这么机密的事儿康熙只跟他一人商议过,所以,康熙为什么要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也心知肚明!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就是康熙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引出那个伪造太子手谕的人,摸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同时,也希望趁这个机会有人能站出来重新推举废太子,然后康熙顺势而为,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毕竟自己也培养了那么多年,在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还是原来的太子胤礽。
要摸清楚是谁在背后捣鬼很简单,在百官推荐新太子的时候,谁受益更大,谁的嫌疑就更大。但是要想重立废太子,他还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来收回自己之前的决定,毕竟废立太子事关重大,作为一国之君,在废立太子这种大事岂能儿戏,换句话说,康熙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作为康熙的心腹大臣,张廷玉自然知道此时的康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推举废太子,支持废太子就是在支持康熙,而且自己作为上书房大臣,陈言建议还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自己必须要站出来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的太子!
在朝堂当众唱票的时候,大多数官员举荐的都是八阿哥胤禩,无一人推举废太子,康熙看着层层摞起举荐八阿哥的奏折,表情凝重,甚至当众问难道就没人推举胤礽吗?此时,张廷玉当机立断的拿出自己的奏折,说自己举荐废太子,康熙听完大喜过望,连忙拿着张廷玉的奏折自己查看,并当众读了一段奏折内容,奏折中张廷玉说:
所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况太子之过,因心疾所致。伏祈陛下念父子之情,施德华之道。外则延医,以药石治其病;内则教诲,以圣德感其心。倘能使太子病去身健,修心向善,则不仅为天家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张廷玉真不愧为久迹官场的谋臣,奏折中只字不提太子忤逆的大罪,避重就轻,把太子的过失都归结于心病,这个理由真是太高了,不仅遮了康熙的丑,还巧妙的为废太子辩解,是人都会生病,有病治就好了,所以,废太子仍堪当大任!
张廷玉老成谋国,度君主之所想,解君主之所急,能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宠信,赢得配享太庙的荣誉,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