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喝毒酒-刘伯温半神一样的人物
算命喝毒酒,刘伯温半神一样的人物?
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伯温)被朱元璋礼聘至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后来曾经为刘伯温撰联:
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 *** ;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评价确实很高,但几乎每一句都不是很准确,是否开国文臣 *** 后面我们再谈,所谓渡江策士无双,就不太靠谱。
这是因为所谓“渡江”在明初君臣的话语体系中有特殊的含义,“从朕渡江”、“从上渡江”是重要的身份标志,“渡江”指的是至正十五年(1355,乙未年)夏,濠州红巾军南渡长江,一举奠定明朝的立国基础,也因此,“渡江旧人”在朱元璋集团中地位特殊。
再看刘伯温,约5年后才加入朱元璋 *** ,谈何“渡江策士”?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东北亚史 *** 学者、经学研究者@散骑舍人老师曾经在我对“朱元璋为什么一直对马皇后敬爱有加?”问题的回答下留言指教:
明太祖的亲疏远近分的太清楚了,顺序基本上就是老婆孩子——淮右故人——鞑官降将——浙东新知。在“渡江旧人”中,还可以做一些区分,“濠州从军”者和散骑舍人老师提到的淮右故人基本是同一概念,是那些较早投奔朱元璋、籍贯属于濠泗地区特别是濠州、身份关系隶属濠州红巾军的功臣,形成了和朱元璋关系最亲密的 *** 圈层,而“江北归附”者一般籍贯并非濠泗,也与朱元璋较少私人从属关系,这些人构成了第二圈层;而渡江之后投降的将领,如果战功卓著或者势力雄厚,则构成了第三圈层。在朱元璋集团中,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实际上都受到了一定的猜忌和打压,更遑论更晚归附私人关系更加疏远的刘伯温。
(李善长的俸禄是4000石,相当于刘伯温的约20倍)
刘伯温能够成为伯爵(另一个文臣伯爵汪广洋1355年加入朱元璋集团,比刘伯温早5年),事实上已经说明刘伯温在军事谋略方面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开国文臣 *** ”自然是李善长,而不是刘伯温——当然李善长到南明弘光帝的时候才终于 *** 昭雪,正德皇帝自然不会考虑他。
另一方面,后来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神化刘伯温的说法,和问题提到的“半神一样的人物,开朝军师,智慧化身”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这种认知和评价出于附会和演义的成分也比较多,和刘伯温本身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吻合。
当然,无论刘伯温是不是被高估,他的晚年境遇肯定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
历史上,功高不震主,能善终的名将莫过于秦朝的王翦了。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将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秦灭六国,除灭韩国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基本上都是他与其子的功劳。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閼与,大败赵军,攻下閼与,同时还一并攻取了赵国九座城邑;公元前229年,王翦与另一秦将杨端和率两支秦军准备攻灭赵国,与赵国名将李牧相遇,经过一年多时间,相持不下。王翦就以反间计,让赵国除掉了李牧。王翦率军势如破竹,大败赵军, *** 赵国主将赵葱,攻下邯郸城,赵国成为秦郡;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 *** 怒,派王翦灭燕。燕王喜和赵国残余代王嘉组成燕代联军,统一由燕太子丹统领,对抗秦军。在易水河西边王翦大败燕代联军,又乘势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到辽东,燕国名存实亡,不久燕王喜听信代王嘉之言,割太子丹首献秦将欲求和;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随后率军北上,进攻魏国,水淹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王招集群臣商讨灭楚大计,王翦认为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青年将领李信却认为二十万军队足矣。秦王认为王翦老不堪用,就派李信和蒙恬率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率四十万楚军大败。秦王不得已,又亲自登门请出王翦,由他率领大军六十万,经过一年多的对峙,王翦抓住楚军破绽,迅猛出击,大败楚军,杀项燕,俘楚王,灭楚国。接着王翦又奉命南征百越,俘百越君;公元前222年,王贲率秦军夺取辽阳,俘燕王喜,后又消灭赵国残余势力,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国;公元前221年,王贲与李信带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抵抗秦军,率齐军投降,齐国灭亡。鉴于王翦父子大功,王翦受封武成侯,王贲封通武侯。王翦南征百越后,激流勇退,得以善终。
那么秦始皇以多疑残暴闻名,为什么王翦能得以善终呢?王翦居功不自傲。王翦深懂为将之道,一切权力功德,尽归国君,功高震主,朝臣嫉忌。孙武、吴起、商鞅、白起、廉颇、李牧,俱不得善终,正因为他们功业显著遭嫉忌而不自知。王翦正是深刻吸取了他们的教训,居功不傲,依然低调行事,低调做人,因此不为国君朝臣大忌。王翦忠于秦王,注意结好权臣。秦王赢政年长后,一直想夺回朝权亲政,就与权倾朝野的相邦吕不韦、太后赵姬、宦官嫪毐发生了一系列勾心斗角的争锋。王翦坚决站在秦王一边,相继助秦王平定了蕲年宫之变,追斩嫪毐,赐死吕不韦,让秦王掌握了秦国大权。在秦王赢政八年,秦王之弟成蟜在樊于期唆使下举兵叛乱,王翦奉秦王命,前往平叛。他派说客混进叛军,将劝降信递给了长安君成蟜,又情理并用,恩威并施地劝说,迅速使长安君归降,叛乱平息。樊于期逃奔燕国,后来成蟜并没有保住性命。王翦除了一心忠于秦王外,还注意结交当朝大臣。范雎是秦昭王末年的名臣,帮助秦昭王逐太后,诛穰侯,夺取朝政大权,被秦昭王依为心腹,拜为相国。范雎与魏国丞相魏齐是仇人,曾以出兵伐魏逼迫魏国交出魏齐,魏齐只好弃相国逃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当时王翦还是秦国一青年将领,为帮相国实现心愿,在长平之战后,就向秦昭王献计,由秦昭王修书一封,约平原君来函谷关赴宴。昭王依计而行,待平原君来到,借机扣留,将其押至咸阳。随后传信邯郸,不得魏齐,不释放平原君。长平之战刚过,惊魂未定的赵孝成王,赶紧派兵包围平原君府,捉拿魏齐。魏齐逃到在齐国居住的魏国信陵君那里,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齐只好拔剑自刎。赵孝成王就割魏齐首,星夜派人送给秦国,秦王释放了平原君。这样王翦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魏齐之首,解了相国范雎多年心头之恨,你想范雎能不重用维护王翦吗?王翦能让秦王不疑心。在秦灭楚国时,秦王赢政听信李信之言,让李信率二十万大军灭楚,结果惨遭大败。秦 *** 惊之余,马上亲自登门致歉王翦,并答应王翦所有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灭楚,在出关前,一路上曾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赐给“多处美田宅园”,说是为了趁老给子孙多挣些家业,连他的部下都开始担心这样太过分了。出了关,王翦方说出了自己的用意,那就是秦王生性多疑,现在将倾国之兵都交给了他王翦,只有向秦王多要求些赏赐,表明自己除了钱财美宅外,别无他求,以此消除秦王对自己拥兵自立的疑惧,放心大胆支持自己,也好让自己放手作战。王翦不多制造杀戮。王翦一生虽身经百战,攻城掠地,横扫天下,但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不再以斩杀敌军众寡计功。他没有像白起那样坑杀降卒,而是将降兵讲明道理,合理分散,迁往各地。由于手上所沾血腥不多,以仁心待降国降兵,因此他结怨不多,自然树敌也不多,仇杀事件自然也很少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白起残而嗜杀,廉颇直而粗放,李牧精而不低调,综观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都有一个共同点,依功任性直行不低调,宁折不弯,最终都被权臣奸佞所算计,不得善终,唯有这王翦,智而善谋,不居功自傲,依能低调做人,因此在强 *** 臣中,游刃有余,始得善终,可为后世鉴。
北宋太后刘娥临终前不断地拉扯衣服?
刘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角。但她的人生,比这个故事更精彩!
宋太后刘娥,宋朝后宫厚黑学代表人物,古代宫廷女性成 *** 的教母,宋朝 *** 个临朝称制的女主,穿过龙袍,掌过国政。
她完成了从贫民到太后的阶层穿越,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手腕心志不输慈禧太后。
接下来,我们来讲故事,一个野鸡如何变凤凰的故事。据宋史记载,刘娥祖籍是山西人,父亲和祖父都是官员,然后父亲因为在战乱中不幸身亡,母亲改嫁,她于是成为了孤儿,流落在四川长大。所以自小饱尝人情冷暖,洞察社会百态,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领。
长大后,出落成一幅花容月貌,后来就遇见了一个叫龚美的男人,当时社会,再漂亮的女人,再能干的女人,也不过是弱势群体,刘娥迫于生活的无奈,就和龚美报寒取暖,相依为命,结成事实夫妻。
*** 次转折:灰姑娘遇见襄王后来两人决定前往大城市发展,因为路途遥远险恶,路上说不定会遇到什么事情,为了安全就不以夫妻之名,而是以兄妹之名对外行走,反正本来龚美也大刘娥很多岁。
他们的目标是去京城,因为龚美擅长的谋生方式是锻银,当时的国际都市东京汴梁,穿金戴银的富人多,肯定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宋史记载: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而刘娥可不是那种安分守己,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女性,她是一个很机灵又很有心计的女人,希望也能通过自己的手段赚一点钱,顺便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上升渠道,摆脱龚美。于是他就以龚美之妹的名义进入了当时的襄王府为婢。
但是历史总是充满了许多的巧合,就是这么巧,后来的宋真宗当时还只是襄王,两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发生了。
就这么狗血,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不知道是刘娥幸运还是长得太好看或者魅力独特,襄王 *** 次看见刘娥就为之一见倾心,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了一段王子和灰姑 *** 故事。
襄王就派人去打探关于刘娥的消息,原来她还有一个银匠匠哥哥,决心要把刘娥拿到手,对她像如今的男生追女生一样,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送钱送物,给他家里买房买车,刘娥十分懂男人,遇见这么个金龟婿,分布使用了欲拒还迎,忽冷忽热的态度和策略,把襄王撩拔的心痒痒,非要追到手不行,最终成功吃定这位大金主。
但对于那位有事实之名的懦弱丈夫龚美,她许以 *** 厚禄,用半威胁半利诱的方式将其安抚,并保守二人之间的秘密,此后就是真正的兄妹。
对于龚美而言,对方来头太大,他没有办法拒绝,而且虽然刘娥年轻貌美,只要攀上襄王这根线,以后荣华富贵有的是,还怕享受不到更好的吗?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他们两人虽然关系稳定下来,襄王也愿意把刘娥收入房中,但有一个问题,是襄王被蒙在鼓里,但他们两个必须要考虑的。那就是身为王爷,肯定会在乎自己女人的清白,可是刘娥和龚美早就是事实夫妻了,这个问题很严重。
最终,果断并且富于冒险精神的刘娥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反正在闺房之中刘娥不知道用的是哪种动物血,但最后还是让襄王赵恒满意的见红了,自然对刘娥宠爱不已,没有半分怀疑。
抓住男人心,上位成皇后刘娥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和手段,完成了走向人生巅峰的 *** 阶段,也是人生的最关键的阶段,从一个默默无闻可能会在底层活一辈子的贫民之妻一跃而成为了,当时最有望成为太子的襄王宠妾。
但如此,也并不能保证她以后就能大富大贵,首先,她没有正式的名份,在宋真宗继位之前的很长时间,他没有进入王宫,而是一直被藏在当时的太子近臣张耆家中。
对于喜新厌旧的男人而言,刘娥知道,必须要时刻抓住他的心,不断让他有新鲜感,才能让自己的地位持久和稳固,宠爱也能持久和稳固,为他为之使劲,浑身解术,千方百计的留住宋真宗的心。
最终她再次成功了,见过无数美女的真宗对她的对她依旧宠爱之极,他登基后把刘娥封为美人,此后更是不断专宠,先封为德妃,又想让刘娥做皇后,可以说刘娥完全征服了皇帝的心,像当年武则天抓住了唐高宗的心一样。
但是,他也面临着和武则天一样的问题,就是在封后的过程中一样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正是刘娥出身太过卑微,无法母仪天下。但是幸运的刘娥,因为皇帝足够宠幸和对大臣的逆反心理,依旧被加上皇后头衔,再一次晋级。刘娥的地位开始真正的达到了稳固的第二阶段,除了皇帝,没有人能够再撼动她的地位。
但此时刘娥却面临着一个硬伤,无论是心机,还是智谋,都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她不能够生育,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太多的磨难还是怎么回事,反正即便是送真宗夜夜专宠多年,留得始终没生下子女。
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刘娥知道,虽然皇帝现在宠幸自己,自己也贵为皇后,母仪天下,但是一旦皇帝有病去世,自己的荣华富贵决计得不到保障了,她是很努力很努力才一步一步爬到这的,所以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她的解决 *** 并不是像传闻中狸猫换太子那么恐怖。其实很普通,类似于古代常见的通房丫鬟成为主人的侍妾的这么情况,刘娥宫内有一位侍女姓李,然后被刘娥安排侍寝,诞下一子,对外宣称为刘皇后所生,便是后来的宋仁宗,所以狸猫换太子实在是把她污名化了。
曾经的孤女登上权力顶峰十年之后,真宗病逝,仁宗继位,皇太后刘娥执掌军国大政。至此刘娥终于来到了人生巅峰的第三阶段,成为了至高无上,掌握国家政权的皇太后,有了和武则天比较高下的资本。
终于可以从容的俯视整个天下了,回首从孤女到皇太后的人生艰辛,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靠着努力,一步步得来的,其间不知遇到过多少艰难险阻,明枪暗箭,一不小心就是非死即伤,不是靠上天恩赐。
这位曾经的孤儿,最终坐在整个大宋帝国,最光明正大最金碧辉煌的正殿中处理国事,看着那些曾经需要她仰望的文臣武将,陡然生出一种雄心,她在发现自己,能够从容处理国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贬官罢相,玩弄权力游刃有余。她觉得自己可以偶像武则天一样,穿一穿龙袍了,毕竟谁还没有个偶像梦。
于是她在太庙举行的祭祀之时,身着天子衮衣,头戴天子金冠祭拜,但她并没有称帝的勇气,也不想和众多的文武大臣和天下的文人作对,她有自知之明,也知道武后的前车之鉴,不想死后骂名傍身,于是她打算过一把瘾就算了,没有加上皇帝的尊号,在临死之前仍旧把国政交还给宋仁宗,反正人生到此不白来了。
当然她在临死之前有一个举动,就是我们的题目所说的在临终之前不断的拉扯自己的衣服,其实就是天子的衣服,她的意思是把衣服脱下来还给仁宗,皇帝瘾已经过完了,还是当个皇后就好了,富贵如浮云,体验一次就够了。
而且她也不想,穿着天子衣服去见真宗,毕竟宋真宗的一生是真正的爱她,不想怀着那么大的愧疚去见真宗。
仁宗明白她的意思,便派人把她身上的天子服饰给脱了下来。
至此,从孤女到太后,刘娥传奇又励志的一生落下帷幕,通过自己的心机和手段一步步一无所有到坐拥江山,睥睨天下,可以说是一个厉害至极的女人,说她是成 *** 代表也不为过吧!治国理政也是井井有条,颇有仁政之风,比武则天也不遑多让,最终她没有称帝乱政,使得后世对他也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因此没有像武则天,吕后那样出名了。
宋史评价: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这对她评价已经是很高了!生前得利,死后得名,最精彩成功的人生,也莫过于此了吧!
【历史千奇百怪,更多精彩野史故事,敬请关注历史好奇怪】
卢俊义和燕青是什么关系?
卢俊义和燕青骗了我们,他们关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先回答问题,卢俊义和燕青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主仆关系,而且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水浒传说道:【话说这燕青虽是三十六星之末,却心机灵巧,见多识广,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燕青会来事,会做人,很懂得权衡利弊。总的来说,燕青其实比宋江吴用林冲这群人精,还会做人。
卢俊义被判了刑,押送沙门岛。半路上,董超薛霸试图暗杀卢俊义,反被燕青 *** 。
卢俊义见了,说道:【虽然你强救了我性命,却 *** 了这两个公人。这罪越添得重,待走那里去的是?】
燕青道:【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今日不上梁山泊时,别无去处。】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燕青这个人并不排斥上梁山。
一方面,这说明燕青并没有什么忠于天子,忠于大宋之类的思想,只是为自己考虑而已,现在的自己如此落魄,上梁山当强盗对燕青来说其实也不错。
另一方面,则说明燕青比较懂的分眼前的利益和轻重,为人比较灵活。
梁山把卢俊义和燕青从一个大财主,害成了身无分文的通缉犯,燕青仍然不记恨梁山,仍然要去投奔梁山。为什么?不是因为燕青胸怀广大,而是因为如果硬要记恨着和梁山的仇恨的话,那燕青和卢俊义就完全无路可逃了,早晚要被朝廷抓住砍头的。
就算不被朝廷抓住,让他俩跑了,他俩也只能身无分文的隐姓埋名过一辈子。到时候既没钱,还是个通缉犯,那到不如上梁山当强盗算了,至少还能不缺钱。
所以作者总是一个劲的强调燕青聪明机灵,强调燕青会做人。
当初,卢俊义刚被骗上梁山的时候,被困在了梁山好几个月。燕青只是嘴上说要去梁山找卢俊义,但实际上却丝毫没有行动,只是整天呆在城外而已。
一伙强盗抓走了大财主卢俊义,按照正常人的理解,要么就是想要绑架勒索钱财,要么就是之前跟卢俊义有仇,想要杀了卢俊义。总之,一伙强盗抓了一个大财主,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好事的。
这一点,我们当然是知道宋江是想请卢俊义入伙,是不会杀掉卢俊义的,可燕青并不知道。就算燕青再怎么聪明,燕青也猜不到宋江抓了卢俊义上山是要请他喝酒的。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宋江绝对是要害卢俊义的,保不准俩人有什么仇。
所以,燕青是不敢去梁山找卢俊义的,因为按照正常人的理解,去了就是个死。所以,足足几个月,燕青都没去救卢俊义,只是在等消息而已。
后来,燕青从卢俊义嘴里知道梁山并不是要害他,反而很崇拜他,要请他入伙当老大。燕青听了之后,在卢俊义被关在北京的时候,居然也敢只身上梁山了。
为什么燕青原来不敢上梁山找卢俊义,现在却敢了呢?因为燕青知道上就算只身上了梁山,梁山也不会害他了,反而会好好招呼他的。
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燕青对卢俊义的忠心是有的,不过也是限度的,没到愚忠的地步。燕青对卢俊义的忠心,基本上属于能救就救,如果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的话,那就不救了。
关于燕青是这样的人,卢俊义肯定也是知道的,所以,卢俊义一向不信燕青,而燕青也经常骗卢俊义。
卢俊义回北京后,燕青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续骗了他两次。
*** 次,燕青一见卢俊义,就说道:李固谋夺了主人的家产,怪我违拗,把我赶出家来,更吩咐所有亲戚不许救济我,导致我做了乞丐。
这里面,李固谋夺了卢俊义家产,是事实。李固赶出燕青,也是事实。但是,李固怪燕青【违拗】,并吩咐所有亲戚搞的燕青成了乞丐,就完全是燕青在骗人装可怜了。
从原著来分析一下。原来卢俊义当家的时候,燕青并没有给卢俊义创造出什么利益,这一点,和大总管李固是不一样的。
李固既能给卢俊义管账,又能给卢俊义做买卖赚钱,【一应里外家私,都在他身上。】就连卢俊义出门都要带着李固,以便有什么不会的生意经,可以问他。
卢俊义是祖传的大财主,自己其实并不会做什么买卖,全靠家里祖传的有钱而已,自己只爱打熬筋骨。所以说,卢俊义实际上是少不了李固这个又会做买卖,又会替他理财的管家的。
反观燕青,其实什么都不会,卢俊义只是把燕青当作一个给自己取乐子的玩物来看而已,就像柴进让林冲给自己表演武术一样,主要就是满足自己的爱好,看个乐子。
如今李固当了家,李固对什么武术表演啊,歌曲表演啊都没兴趣,燕青既不会管账,也不会赚钱,只会唱歌打架,李固当然就用不着他了。所以,李固把燕青开除了,赶出家门了,这也正常。这个其实是和私人恩怨没关系的,完全是领导换了,喜好不同了而已。
原来的卢领导喜欢听员工唱歌,喜欢看员工打架,那么燕青自然就水涨船高,成了卢领导的心腹,备受重用。
如今的李固领导则不喜欢这些虚的,只喜欢赚钱。燕青压根不会赚钱,自然就要被开除了。
燕青被赶出家门,这是必然的,谁让燕青不会管家和赚钱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燕青再怎么向李固表忠心,李固也不可能像卢俊义一样白白养着燕青吧?养他干什么呢?李固又不爱看人打架。
所以,燕青被李固赶出家门,这里面是没有私人恩怨的,完全是燕青的专业不对领导的口,领导用不着他而已。
可到了燕青的嘴里,自己被赶出家门却成了一种忠心的表现了:自己被赶出家门,不是因为自己不会赚钱,而是因为自己太忠心前任领导了,【违拗】了现任领导,所以自己才被赶了出来。
实际上,李固是没有害过燕青的,更没有吩咐过亲戚们不许救济燕青,李固又不是不知道燕青是个什么人,他非要和燕青做对干什么呢?
李固虽然是个坏人,但却也是个生意人,不傻的。欺负卢俊义,不是因为李固坏,而是因为李固想要吞掉卢家的财产,
同理,李固欺负燕青干什么呢?欺负燕青,对李固没利益可图的。
所以,李固虽然赶走了燕青,但那仅仅是因为燕青不会赚钱而已,没别的恩怨,也没什么坏心眼,这是人之常情。你就是再换个不爱看打架的人当领导,照样会赶走燕青。所以,李固后来被燕青抓住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道:【小乙哥,我不曾和你有甚冤仇,休要揪我上岸。】——开除你,是公事公办,没私人恩怨的,你不要害我。
燕青能说会道,卢俊义显然是知道的。所以燕青一说到自己因为忠心卢俊义,而【违拗】了李固和贾氏,导致被赶走了的时候,卢俊义立刻不信道:【我娘子不是这般人,你这厮休来放屁!】
在卢俊义心里,相对于燕青,明显李固和贾氏更可信一点。
燕青为了让卢俊义信自己,又顺口胡扯道:【主人脑后无眼,怎知就里?主人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娘子旧日和李固原有私情。今日推门相就,做了夫妻,主人回去,必遭毒手!】
如果李固贾氏早有私情,燕青怎么不早说呢?他不是很忠心卢俊义吗?嘿嘿,就是因为这个早有私情,只是燕青临时顺嘴扯出来的而已。
请大家注意逻辑顺序:并不是燕青一上来就说李固和贾氏早有私情,而是:燕青说李固和贾氏在一起了,卢俊义不信,燕青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才又接着说道:你不信?李固和贾氏早就有了私情…………。很明显,这就是燕青临时编的。
卢俊义只是迷信而已,并不傻,肯定能看出来。所以,卢俊义根本就不信燕青,立刻大怒喝骂燕青道:【莫不是你做出歹事来,今日到来反说!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
所以说,卢俊义和燕青的关系,并不是那种情如父子的关系,主仆就是主仆,燕青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随时准备骗卢俊义,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卢俊义则是压根不信燕青,只是拿燕青当个玩物看待而已,高兴了什么都好说,一不高兴了,一脚就踹倒他。
就像柴进对待洪教头一样,高兴了就拿着他如胶似漆的,一不高兴了,立刻让他滚蛋。
既然卢俊义和燕青的关系是这样的,那么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一向被我们认为忠心耿耿的燕青,会在最后明知卢俊义会被害死的情况下,还收拾了一担金银珠宝,丢下卢俊义,自己逃命去了。因为燕青只是看眼前利益而已,完全没必要跟着卢俊义一起死。如果燕青真的想跟着卢俊义一起死的话,那么早在之前卢俊义被梁山扣住的时候,他就应该冒死去救卢俊义了。
如果选水浒传108将知名度更高的十个人?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情节的设置上一定要详略得当,在人物的塑造上一定要主次分明;该浓墨重彩的地方一定要不惜笔墨,该删繁就简的地方一定要惜字如金,红花需要绿叶配才显光彩夺目,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大忌。
就拿梁山一百单八将来说倘若每个人都花费同等笔墨去写的话势必会混乱不堪,造成不知所云谁都记不住的情形来。毫无疑问凡是作者施耐庵浓墨重彩的着力刻画的人物就是知名度更高的英雄好汉。按照这个标准和逻辑我认为下面这些人可入选知名度更高的十大好汉。
*** 名行者武松任何一部小说都会有一个书胆,所谓书胆就是绝对主角,也是知名度更高最受关注的那个人。如果从《水浒传》中评选一个书胆的话打虎英雄武松毫无疑问是得票更高的。施耐庵破天荒用了十章的超大篇幅来讲述武松的故事,而这十章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篇 *** 完整且精彩的故事。把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等一系列故事看完,一个爱憎分明、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的打虎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名豹子头林冲读者对林冲的感情非常复杂,对他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喜欢林冲的人认为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有情有义而又命运多舛;讨厌林冲的人认为他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人们对林冲争议更大的地方就是当他的爱妻林娘子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受到高衙内羞辱的时候,林冲没能担负起作为一个男人和丈夫应有的责任来,他关键时刻退缩了,举起的铁拳没有落在高衙内头上而是选择隐忍放了他一马。
我想不管是喜欢林冲还是讨厌林冲的人都不能否认他身上具有的悲 *** 彩的特质。身为堂堂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居然沦落到广阔天地无有立足之地的绝境,最终也没能实现杀掉高俅和高衙内父子实现为死去的爱妻报仇雪恨的目的,落得遗憾终身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第三名花和尚鲁智深论知名度和好感度,鲁智深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是不次于打虎英雄武松的。绝大多数读者一致认定花和尚鲁智深是梁山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英雄豪杰之一。鲁智深身上那种不拘小节、惩恶扬善、义薄云天的品质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鲁智深贵为渭州兵马提辖为了素昧平生的金翠莲这样一个弱女子敢于挑战恶霸地头蛇镇关西郑屠,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不但丢了官职而且沦落为被官府缉拿的要犯。鲁智深个性鲜明,不虚伪不做作,敢作敢当,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能够为了正义甘愿放弃一切流落江湖乃至出家为僧,这一点是很难有人达到的境界,这也正是鲁智深如此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名及时雨宋江宋江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上梁山之前宋江是人人称颂的及时雨,名声在外受人敬仰。原著中说他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此时的宋江虽然只是郓城县的押司一介刀笔小吏,位卑职微但是他却拥有一股豪侠之气,展现出了江湖大哥的气魄与胸襟。但是自从宋江上梁山尤其是当了寨主之后一切都变味了,此时的宋江满脑子都是招安之心,想尽一切办法要实现全员招安的梦想,他所谓的替天行道无非就是为日后的招安做嫁衣裳,最终宋江的目的达到了,实现了自己生为朝廷人死为朝廷鬼的梦想。只是可惜了那些追随他的好汉们落得十之 *** 战死沙场的悲惨结局。
第五名黑旋风李逵李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完全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是令人感天动地的孝子又是 *** 不眨眼的恶魔。当李逵背着年迈的 *** 千里迢迢前往梁山享清福时人们都对李逵 *** 寄予美好的祝福,但是当行走到沂岭山林李逵给母亲找水的时候, *** 亲不幸落入虎口,此时人们无不垂泪对李逵的遭遇深感同情。
但是当李逵挥舞着两把车轮板斧大开杀戒许多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时人们又对李逵的暴行给予强烈的愤慨和谴责。李逵有 *** 但是那些冤死在他斧下的无辜人又何尝没有 *** 和妻儿呢?李逵的是是非非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
第六名智多星吴用吴用是梁山的中枢大脑,身为军师吴用先后成为晁盖和宋江两任寨主最为仰仗的智囊,可以说梁山所有重大行动计划都是由吴用亲自策划实施的。吴用的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读者对他的评价却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吴用的谋略都是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也可以说是以害人为目的的下三滥的招数。
吴用要赚取某个好汉入伙梁山总是逼得对方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不可。比如为了逼卢俊义上梁山吴用故意写反诗然后暗示管家李固前往官府告发;为了逼朱仝上梁山,吴用又指使李逵 *** 年仅四岁的小衙内,可以说吴用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丧心病狂,自己最后也落得走投无路上吊 *** 的结局。
第七名卢俊义人们对卢俊义的印象有两方面,一是他的武功盖世无双,号称棍棒天下 *** ,在战场上英勇无敌战功显赫。在征辽的时候卢俊义曾经单枪匹马力敌辽国四个耶律的围攻,卢俊义愈战愈勇 *** 一人吓走其余三人,而后挥军奋勇追败寇实现了 *** 辽军千人的辉煌战绩,这一战也是卢俊义的封神之战。
虽然卢俊义武功高强,但情商和智商堪忧。自己身为富豪和名将却被管家李固给戴了绿帽子,吴用假扮算命先生到卢俊义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忽悠的卢俊义晕头转向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卢俊义在被解差刺配的路上表现得非常懦弱和无助,比起武松押解途中表现出的霸气可谓有着天壤之别。
第八名 ***燕青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位梁山好汉,在梁山草莽英雄之中燕青就像是一个异类绝世而 *** 。他多才多艺,敢爱敢恨,深谋远虑又忠诚睿智,燕青不喜欢打打杀杀而是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聪明才智为梁山做出属于自己的独 *** 献。如果不是燕青靠自己的魅力征服李师师从而得以面见宋徽宗也许宋江的招安大计根本就无从实现。
燕青忠心护主,当主人卢俊义深陷绝境之时是燕青射杀两个解差董超和薛霸从而救了卢俊义的性命。当梁山征讨方腊班师回朝之际,燕青预感到回到朝廷必将受到奸臣的陷害于是深夜面见卢俊义苦劝主人急流勇退,但是卢俊义目光短浅拒绝了燕青的好意,燕青做到了仁至义尽后挑着一担金银远遁他乡,燕青也成为结局 *** 的梁山好汉之一。
第九名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是修道之人,拜罗真人为师学得神奇异能,他是梁山最潇洒的好汉。公孙胜在梁山更像是 *** ,是为了更好地修道,追求成仙得道才是公孙胜追求的主要目标。在梁山打打杀杀是修道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就好像《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犯了红尘之厄杀伐临身是一个道理。
在跟随梁山征战的过程中公孙胜使用道术屡立奇功,当杀劫已满时公孙胜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梁山重新归隐山林继续自己的修行之路,真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公孙胜是最令人羡慕的好汉。
第十名青面兽杨志杨志身怀绝技但星路坎坷,他作为三代将门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和当年的制使和武举人始终为致力于光耀门庭和官复原职而努力但直到最后也没能如愿。杨志恃才傲物内心里看不起梁山的好汉,这导致的后果是得不到宋江的重用。
论武功杨志完全可以入选马军五虎将但宋江只给了他一个八骠骑的职位;梁山英雄排座次的时候同为二龙山头领,鲁智深和武松分列第十三和第十四位,杨志则只排到第十七位。
在《水浒传》中杨志曾两次“丢冈”,一次是丢失了押运的花石纲,一次就是丢失了著名的生辰纲,这两次霉运注定杨志一生郁郁不得志。果不其然,好不容易盼到招安了杨志也没能坚持到凯旋而归接受朝廷封赏的那一刻,在征方腊时杨志病逝于丹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