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算命厉害-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
阆中算命厉害,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这首诗描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时的情景。
刘备虽然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的好名声,似乎成为古代爱才重才主公的典范,不过题主一点没说错,事实上,从刘备手下背叛的人,小将小校不计其数,光是特别出名的,就出过八大叛臣。
是哪八大叛将(叛臣)呢?我们按知名度和重要程度由后向前一一道来:
吕布岳父曹豹
曹家是徐州大族,曹豹初为徐州牧陶谦的手下将领,后刘备入主徐州,曹豹也入刘备麾下;在刘备与关羽率军与袁术交战的时候,曹豹与张飞一同驻守下邳;期间张飞酒后 *** 了曹豹,曹豹羞怒交集,联合了自己的女婿吕布,从小沛进军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刘备的士兵衣食无着,冻死饿死者众多,以至于不得不回头恳求吕布,给小沛驻扎。
*** 守将傅士仁
《三国志》记载为“士仁”,《资治通鉴》记载为傅士仁,刘备调遣诸葛亮赵云张飞入川支援后,傅士仁驻扎 *** ,与关羽糜芳共守荆州。但与关羽关系不睦,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守将傅士仁先降,又 *** 关羽的催粮使者并诱糜芳一起投降东吴,关羽最终失援而死。
两次背叛的郝普
刘备入川时,郝普为零陵太守,一方重将。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太守没什么节 *** ,看见吴军前来,便举城投降了,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城池据敌。后被吕蒙佯装见面骗开城门,不得已投降吴国。单刀赴会之后,刘备答应割让长沙桂阳二郡给吴国,吴国也将他还给了刘备。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击败关羽,郝普再次归顺吴国,并升官直至廷尉。不过最后还是因为轻信他人而死。
徐州大贤士陈登
陈家同是徐州大族,陈硅陈登父子同在陶谦麾下效力,后陶谦死,陈登参与倡议由刘备继任徐州牧,衷心拥戴。后来吕布袭夺徐州,陈登在名义上顺从吕布,后陈登借出使许都机会,向曹 *** 面陈击破吕布之计,深得曹 *** 嘉许,吕布身死后,陈登因殊功封伏波将军,广陵太守,甚得江淮间民心。
倾家相助刘备的糜芳
糜竺糜芳糜夫人都是糜家人,其家世居东海,富可敌国,本为徐州牧陶谦效力,后结识刘备。糜芳追随兄长糜竺拒绝曹 *** 任命,一同跟从随刘备,从徐州辗转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十余年。刘备称王时,任糜芳为南郡太守,可惜糜芳与荆州大将关羽不睦。因未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追责,又在傅士仁逼迫下,他也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叛来叛去的孟达
孟达与 *** 是好友,两人一起入蜀依附刘璋;当刘备入蜀时,孟达和 *** 也是刘备最早的支持者,后与刘封一起平定上庸。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孟达与刘封皆不愿发兵往救,因而触怒刘备,刘封赐死,孟达迫于形势,奔投曹魏,因为才干在魏深得曹丕器重,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之后曹丕死,他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名气更大的徐庶
徐庶出身寒门。早年为人报仇流浪江湖,获救后改名徐福为徐庶,拜师求学,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因为石广元介绍,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名士来往密切。刘备驻扎新野时,徐庶主动前往投奔,但因母亲被曹 *** 所获,一纸书信,徐庶便辞别刘备,转投曹营。临走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尽管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但难以改变背叛的事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以一个寒门弟子做到如此官职,徐庶也确实是个聪明人。
官职更高者黄权,投降时镇北将军
黄权这人能力极强。他年轻时为郡吏,后因为能力强被刘璋召到成都担任主簿。他曾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因而被刘璋外放驱逐。刘璋败后黄权归降刘备,被封为偏将军。在取汉中战役有功,升为护军。刘备称汉中王时,黄权为治中从事。
刘备伐吴时,黄权和赵云一样劝谏不可,刘备不听。让赵云管后方粮草,让他担任镇北将军,在江北防备魏国袭击。当旷日持久夷陵之战刘备败阵后,黄权退路隔绝,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曹丕赏识,封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来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
这些背叛刘备的人中,有些人比如陈登,则要归咎于刘备综合实力不足,徐州都守不住,又如何能让陈登跟随?有些人比如黄权徐庶属于 *** 投降曹魏,其中尤以黄权为最,黄权投降后,连刘备都懊悔不已,承认是自己的过失。
而其他几个人,则是刘备对关羽张飞的信任重用过度导致,麋芳、曹豹,傅士仁,郝普,孟达,包括后来的范疆张达,这些人的背叛导致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张飞被暗杀,曹豹的背叛,则让刘备丢失了徐州。
归根到底,他还是只信任关张这两兄弟。而关张在综合能力上,是有明显缺陷的。对比一下曹 *** 对夏侯惇(粮草后勤)曹仁(守卫型将领)曹纯(虎豹骑)的使用,高下立判。
古今同理。创业者和人才的关系,不是插头和插座,拿到麾下就能够即插即用的。
除了这八大叛将,没能保护好庞统,闲置马超,入蜀后疏远赵云,这些憾事更加不一而足。
刘备的确出身皇族仁声在外,拥有善于笼络人才不假,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和综合难度更高的课题,就是怎么用人怎么留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方面,他确实不如曹 *** 。甚至不如孙权。
魏延和张飞?
初出便把奇谋献,剑走偏锋会潼关。魏延为蜀汉将领,深受刘备的器重。原为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后来为救黄忠,斩杀韩玄,投奔刘备。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取汉中之后,魏延因功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魏延是难得的虎将,能守善攻,镇守汉中十年之久,曹军不敢南下,这也让他成为蜀汉独当一面的悍将。刘备继位为帝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诸葛亮屡次北伐,魏延也随军征战,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因功被封为凉州刺史、都亭侯。诸葛亮逝世后,魏延因与杨仪不和,阻拦蜀军撤退,被斩杀。
张飞为蜀汉名将,位列五虎上将,其同一时期在蜀汉的地位高于魏延。张飞与关羽一起并称为万人敌,张飞的战力可比肩吕布。虎牢关,张飞单挑吕布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徐州城下,张飞再次大战吕布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后人也说,张飞在三国之中是最不惧怕吕布之人。
张飞不但武艺超群,更是胆识过人,长坂坡当阳桥,张飞单人独骑,独退曹 *** 百万大军。汉中之战,又曾以少胜多,大败张郃。因此张飞的战力非同一般,然而有人便产生疑问,魏延和张飞都是蜀汉独当一面的悍将,究竟谁更厉害?个人认为,二人各有所长,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从武艺上说魏延不如张飞。张飞能打是出了名的,单挑吕布的战绩,已经让敌人胆寒。长坂坡大叫三声:谁敢与我张飞大战三百回合,敌人惊慌失措,独退曹 *** 近百万大军。刘备率军入川之时,张飞又曾与马超大战几百个回合不分胜负,后来二人又挑灯夜战,还是不分胜负,因此张飞的战力不是摆设。而魏延就没有相关的事迹,长沙之战,魏延没有出手。投靠刘备之后,魏延也是斩杀一些不太有名气的战将,几乎没有和当世名将较量。
魏延的武艺不如张飞从两个方面就能看出来。一者关羽率军攻取长沙,太守韩玄十分惧怕,唯有黄忠敢藐视关羽,声称一千个来一千个死,誓死要与关羽一战。魏延此时并没有发话,显而易见,魏延在长沙的地位没有黄忠重要,他也知道论武力更不如黄忠。韩玄更是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没有派魏延出战。而关羽却和黄忠互有胜负,不分上下,张飞关羽黄忠都位列五虎上将,他们应该比魏延武艺高一筹。
二者刘备入川作战,马超进军葭萌关,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却说: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之敌。当时魏延也随军入川作战,而诸葛亮刘备商议派遣谁取迎战马超,并没有提及魏延,反而张飞被确定为唯一的人选,因此可知张飞的武艺在魏延之上。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是时听知云长军到,便唤老将黄忠商议。忠曰:“不须主公忧虑,凭某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又有这样的记载:
忽流马探报,言:“孟达、霍峻守葭萌关,今被东川张鲁马超与杨柏、马岱领兵攻打甚急,救迟则关隘休矣。”玄德大惊。孔明曰:“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玄德曰:“子龙引兵在外未回。翼德已在此,可急遣之。”其次分析论出谋划策镇守一方魏延更胜一筹。魏延随武力不及张飞,但为人小心谨慎,善于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得出结论,一者刘备攻取汉中之后,商议派遣何人镇守,最终确定由魏延镇守汉中,而并没有让张飞镇守。魏延为没有让刘备失望,镇守汉中十年,曹军未敢南下,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二者诸葛亮 *** 次北伐时间,魏延就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
诸葛亮以地势险要,风险太大,果断拒绝魏延请求。而这个计划千百年来被很多人讨论,争议很多,最主要是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却成功了。因此很多人夸赞魏延子午谷奇谋,这也能说明,魏延行军打仗是有军事策略的,而张飞打仗虽然偶尔也有策略,不如魏延想的多。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随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廷,又置馆舍。再次分析论性格习惯张飞不如魏延。张飞性格暴躁,打仗见面就要大骂,比如就曾大骂吕布三姓家奴。而且他性情激动,遇到强劲的敌人,总想着去挑战。也许这些在战场上是优点,但也反应了其脾气暴躁的特点。除此之外,张飞尤其喜欢喝酒,经常醉酒误事,比如张飞守徐州的时候,走之前曾向刘备立下军令状不喝酒,后来依旧醉酒,被吕布偷袭,刘备的家人也被俘虏,而吕布却成了徐州的主人。张飞不但爱喝酒,一但醉酒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打骂士卒。刘备讨伐东吴得时候,张飞因为关羽报仇心切,让部将范疆张达置办孝服、白旗,供三军出征使用,但限定三日之内。二人因时间紧任务重,不敢答应,张飞便将二人鞭背五十,并责令次日便要完工。二人因忍无可忍,半夜趁着张飞熟睡将其斩杀。张飞的这些性格缺陷,是他失败的原因,而魏延却没有相关的行为,因此从性格上说,魏延更稳重一些。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和张飞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古人是怎样出门远途旅行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卷书好读,行万里就难上加难了,毕竟没有飞机高铁,连绿皮火车都没,只能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
活动范围远没有现在那么大,苦寒之地的宁古塔“沈阳”已经算很远的地方了,大多数在中原或者江南一带活动!更远的地方,车马难行!古人出门远途旅行一趟,跟现代人相比可谓是千辛万苦,出村就需要开证明,没有高速公路,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五星级酒店,时不时还有可能半路杀出个李逵来,一个人外出游走名山大川,不亚于搬一次家。
古人出门,远途旅游,有以下三种, *** ,跟现代一样,徒步行走,记得有部电视剧,李白,他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写诗集的一个诗人,第二,骑马,像电视剧里面的,西游记,电影大唐玄奘里面的,唐僧,他就是靠骑马,来代替远程旅行的,第三,坐马车,最经典的就是三国里面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坐着马车,来回奔跑与两军战中
*** ,皇家贵族和世家大族,这些人呢,从生活条件来说,这部分人群绝大多数为了追求更华美的生活,会定期的有游山玩水的喜欢和条件,不会因为旅行时间和盘缠而发愁!
第二,就是一些文人士族,言简意赅的说呢,就是有文化的古人。这些人中其中一小部分不想被世俗所绊,为了追求一种更闲散脱俗的生活,他们会到处游山玩水,甚至去在各个地方过过隐居的生活,比如西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那么除了这两种人,寻常百姓都需要为吃喝拉撒而担心 *** 劳,就更别说有游历于山水之间的条件了!
古人出行的方式说一下,一般普通人的形式是徒步,大户人家都是骑马坐车,走水路的话就是坐船。
现在我们出游需要住旅馆,自驾游有加油站,在古代商旅住客栈,官家住驿站,另外一些穷人可以找寺庙道观借宿,实在找不到的话,就要露宿街头。
因此出门要带很多东西,首先要得官方发放的 *** 之类的凭证,另外,兵荒马乱的,还要带武器,古人往往仗剑去游,还要带一个行李箱,里面的东西很多,行李枕头被褥干粮水等等。
正是因为出门高风险,而且很慢,一日行几十里就不错了,再见遥遥无期,所以古人特别重视离别,都是充满凄切的,在送别的时候要设宴践行,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回来的时候要要设宴压惊,接风洗尘。
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各种“妖怪”出没,出行时还是担心小命不保。所以你看唐玄奘去西天“游学”的时候,这不就找了三个“保镖”。一般古人旅游,都是徒步进行的,他们最多的话会配备一辆马车或者是马匹出门旅游,然后会在准备一些干粮打包在路上吃。
古人远行,需要带上很多的干粮以及饮用水之类,因为在途中不是什么都能随便买到的,还要带上一些盘缠,遇上某些关卡还必须有通行证。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些古人还会带武器。这些加起来都是沉重的负担,这就要靠古人的好体力了。
古人过夜的话可以住驿馆,实在找不到只能露宿,至于防寒防盗就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了。有时候半道上会出现强盗,这时候就看古人的造化了,能打就打,打不了只能躲了。
总之古人出远门不容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的不测,但即使这样,古代也有很多热衷于旅游的志士,像徐霞客郦道元,用毕生的精力旅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什么川北调?
努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组成了西南地区更大的剧种——川剧。
川北灯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剧种,早于川剧,有史可查就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1522至1566年)的《阆中县志》就有明确记载:“五月十五瘟祖会,演灯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其所为灯山者,亦如上元时。”尽管历史悠久,但毕竟是个小剧种,活动范围也不大,难免要被崛起的川剧所兼并,他们采用拿来主义,把一些欢快活泼,幽默风趣的灯戏如《万先生算命》、《驼子回门》、《请长年》、《裁缝偷布》、《闹窑封宫》、《王大娘补缸》等纳入川剧,成为五大声腔的老幺——灯调,久而久之,观众就把这类戏当成灯戏了。
川北灯戏与川剧艺人打磨了的灯调迥然不同,它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
为何一个被盗一个千年完好无损?
说到袁天罡和李淳风,
那就得说那本奇书《 *** 》了。
《 *** 》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是中华道教预言 *** 奇书,是隋末唐初的两位道士袁天罡和李淳风写的,这个可不是杜撰瞎写的,而是易学著作了,当时是为唐太宗李世民推算国运的。
《 *** 》只有60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只有谶语和律诗一首,看似简单,可是却神奇地推算了大唐之后的历史上很多事了,有的还非常准确,不得不说很神奇了。
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关系如何?
有的人说是师徒,有的人说是亲兄弟,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但是很多人总是会各种比较同时代的两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到底谁厉害了?很多人都认为是袁天罡更胜一筹。
据说两个人的墓地相邻不过百米,都在长安县郊的杜公祠山后,可是袁天罡的墓地完好,李淳风的确被盗,据说李淳风自己也预料到墓地会被盗了,他给袁天罡说过这样的话:
我是丞相,得罪人多,所以我的墓地不久就会被盗,而你是国师,经常为劳苦大众考虑,得民心,所以你的墓很安全。到底真假如何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首先,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智囊团的人,袁天罡会占卜,会根据风声推断吉凶,是出名的玄学家和天文学家,曾经非常准确地推断出杜淹、王珪和韦挺三个人的官运和结局,更是在武则天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给她的母亲杨氏说道:
“如果是女子,以后可为天子。”李淳风也不弱了,他是岐州雍县人,是世界上 *** 个风定级的人,还写了专门的著作《乙巳占》。李淳风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易学家,精通阴阳、天文学,数学等学说,估计是因为和袁天罡对风都有研究,很多人才说他们是兄弟,或者说他们是师出一门了。
袁天罡和李淳风谁厉害?
在传说的故事中还是有过比较的。
有次二人跟着唐太宗出游的时候,走到河边,刚好遇见两匹马,一匹为赤毛和一匹为黑毛李世民就让他们算算那匹马更先入河。
两个人细细占卜之后,袁天罡认为赤毛的马先入水,李淳风则认为是黑毛的马先入河,结果了还是李淳风猜对了。
当然我们不能就凭一件事情去定高低,很多人还是坚信袁天罡比李淳风厉害,因为他们的墓地很近,都在长安县郊的杜公祠山后,可是战火纷飞中,袁天罡的墓地居然完好无缺,而李淳风的墓地却被损坏了,认为还是袁天罡会神机妙算,给自己选了好的墓地了。
还有人分析是因为墓地虽然相距不远,可是袁天罡运气好,墓地被划入了军营范围,盗墓贼不敢盗墓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想想都不可能,封建几千年的年月里,战乱频频,朝代更替频繁,失控的年月很多,皇帝的墓地都被盗了,不存在袁天罡的墓地就不敢盗了。
其实这些都是也是传闻罢了,
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墓地相距很远,
压根就不存在相距百里的情况了。
首先,在《文献通考》中有过对李淳风墓地的记载,原文如下:
"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李淳风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去世,墓地在陕西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也就是说李淳风的墓地在家乡,当地有纪念碑和祠堂,清明节的时候,李氏家族还要前去祭拜,觉得有这样的先祖感到自豪吧。
而袁天罡的墓地在四川的邛崃白鹤山。
贞观八年(634年),袁天罡去世,葬在他当初隐居的地方白鹤山,但是也不存在袁天罡的墓地完好无缺,根据《邛崃县志》载,袁天罡的墓年久失修,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只是遗迹还在,却也找不到了。
但是袁天罡的墓地被重修了。
据说袁天罡破败的墓地是在明朝天顺年间被人无意中再次发现的,明英宗下令重修,重新修了天宫院,上面有皇帝的亲笔提匾,气势雄伟,有正殿、观音殿、万年台、牛王亭等建筑,成了出名的景观。
个人观点:袁天罡和李淳风墓地相距甚远,不存在传言的墓地相邻,一个被盗一个千年完好无损的情况,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但是都已经仙逝,没有必要比来比去了,还是研究他们的《 *** 》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