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看法令-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
算命看法令,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
曹 *** 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综合资本不说爆表,但在那个时代也绝对很抗打。
他能在乱世中做大做强,可以说其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军事资本、能力资本都很雄浑。
雄厚的政治资本,任他可劲地折腾朝中有人好做官,曹 *** 他爸曹嵩,本姓夏侯氏,是夏侯惇的叔父,后来成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因此改姓了曹。曹腾虽然是个大宦官,但因为是皇帝的近臣宠臣,权势很盛。
曹家、夏侯家当时都是士族权贵,盘根错节,实力雄厚,曹 *** 跟这两个家族都有深厚渊源,你说能不能扛?所以他可以凭借家里的关系可劲地折腾。
虽然曹 *** 少年时是纨绔子弟,游手好闲,吹拉弹唱,飞鹰走犬,不务正业。但20岁人家照样被举了孝廉,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曹 *** 年轻有为不自卑,他起家并不是校尉,而是洛阳北部尉,负责维持当时洛阳一个区的治安。
他事业起步的推荐人是谁?叫司马防,他的儿子是司马懿。
可以说曹 *** 的起点,就是当时很多人一辈子到不了的终点。凭借家族的关系,他获得了丰厚的政治资源。
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随随便便就能和一众东汉政坛大佬混个脸熟。
不过他那时还太年轻,新官上任后手段刚硬,比如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瞎溜达,他毫不留情地给处死了,因为管得太严,得罪了不少权贵,后来就被调到了顿丘县当县长。
当时23岁的曹县长风华正茂,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运气不好,他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其妹妹宋皇后突然失宠被废,导致他受到牵连,官职被罢免,只能家里蹲,成了失业青年。
25岁他受朝廷征召,被任命为仪郎,职级五品,成为了皇家智囊团的一员,家里有关系就是这么好混。
曹仪郎还是很有抱负的,总想着为国家大事出出主意,为江山社稷出出力。可是他一本正经跟汉灵帝上书进谏,可皇帝大多数时候认为他 *** ,甚至有点太聒噪。
所以曹 *** 对那个腐败的朝廷失望透顶,他在等一个机会。
乱世出枭雄,疯狂攫取军事资本东汉末年,朝廷从上到下的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疆鸡飞狗跳,让曾经辉煌的汉朝苟延残喘,摇摇欲坠。
公元184年,遇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巨鹿人张角带头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号令,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轰轰烈烈搞起了黄巾 *** 。
乱世,乱归乱,机会也多,曹 *** 觉得:我的时代来了。他怀着站得高尿得远的豪情,迎风呼喊:我要参军,我要参军。
一参军,曹 *** 就被封为骑都尉,乃是皇家军团的精锐。
随后,曹 *** 随皇甫嵩等人一起去进攻黄巾军,结果大败敌军,斩对方数万首级,他在军事上增长了才能,事后他被封为济南相,到任后又是一顿大刀阔斧,官怕民欢,在 *** 上又打出了政治名声。
朝廷因此封曹 *** 为东郡太守,可他一点也不稀罕,他想得还是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然后在乱世中崛起。
这一年曹 *** 33岁,他又回到家里蹲,成了大龄失业男青年,那又怎样?人家照样蹲成了典军校尉。
当时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在京都洛阳西园招募勇士设立了一支禁军兵团——西园八校尉,分为上,中,下,典,护五军,并由八位将军统令,曹 *** 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和曹 *** 在官渡战略决战的袁绍也是。
其实这个官位不低,看似不咋地,但能掌管近卫禁军,都是皇帝的亲信,和皇帝走的近,就等于靠近权力的中心,这也让他后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
后来何进杀尽朝廷宦官,却被董卓的西凉军团暗算。董卓进京以后,把皇帝给废了,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无恶不作,想拉拢曹 *** ,可他不想上贼船。
于是他逃到陈留,变卖所有的资产,招兵买马,和各路诸侯一起高举“勤王”大旗,誓要和董卓对着干。
然后就是各路军阀打打杀杀,曹 *** 当时实力并不算强,基本属于小打小闹,也吃了不少败仗。
他真正起势,是当了兖州牧,收编了黄巾军残部30万“青州兵”,外加随军大礼包100多万平民,屯田练兵,战时打仗,闲时搞农业生产保障后勤。
这支青州兵跟随曹 *** *** 西讨,发挥了嫡系主力的作用。战濮阳,破吕布,又兵驱许昌,控制朝堂,挟天子以令诸侯。
再然后,曹 *** 取徐州、灭袁术、战官渡、败袁绍、下荆州、降刘表、平匈奴,十几年时间,曹 *** 逐渐成了北方的扛把子。
有钱才能任性,曹 *** 是怎么筹军费的想在乱世中崛起,必须有自己的军队,而养军队是非常烧钱的。曹 *** 是如何筹到钱的呢?
他本来家里就有钱,开局就有资本加成。
曹 *** 的老爹曹嵩才能一般,但靠着养父曹腾,混得风生水起,位列九卿,拜大司农,管理国家经济。
曹嵩在位时,因权导利,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后来他还花大价钱买了一个位列三公的太尉当当,可见家里不是一般的有钱。
汉朝是嫡长子继承制,曹 *** 作为曹嵩的嫡长子,可以继承其父的大部分财产,他在陈留起兵之初,就是依靠这些钱财来招兵买马,自立门户。
随后他又获得了曹洪、卫弘(正史说是卫兹)这样的大富豪好几轮天使投资,卫弘“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可见卫家也不是一般的有钱。
曹 *** 在其统治范围大搞“屯田制”,部分解决了军粮问题,且为他带来不少赋税收入,这一制度还吸收消化了社会流民,这些人闲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可以征来打仗,起到了安稳社会和增强军力的巨大作用。
都知道民 *** 阀孙殿英开部队进东陵,盗墓筹军费,无所不用其极,对此不少人都是嗤之以鼻,其实这活早在三国时期,曹 *** 就干过了,这是他另一个搞钱渠道。
按理说,曹 *** 家大业大,又获得富豪资助,不缺银子花,不应该去干这种有损阴德的事,怎奈何领兵打仗养军队太烧钱,没有稳定的搞钱渠道,金山银山也经不起消耗。
于是他打起了贵族墓葬的主意,为此他专门成立了一支盗掘王公贵族墓葬的军队,军队头领被他封为摸金校尉。
这支军队走到哪盗到哪,组织了很多次盗墓活动,为曹 *** 搞了不少钱。
曹 *** 亲自带队干的更大的一票,就是公然盗挖了梁孝王刘武的墓,他生前可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小儿子。汉朝都流行厚葬,刘武生前就喜欢收罗各种珍奇异宝,死后各种财宝全部陪葬,其墓葬奢侈程度一点不比皇帝差。
据说运出的金银财宝装了72船,够充当曹 *** 几十万军队三年的军饷。
可能是盗墓盗多了,他怕自己死后的墓也被盗,于是给自己搞了72个坟墓。
想盗我曹孟德的墓?来来来,先给我开71个盲盒。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让后世的盗墓贼无计可施,不得不感叹:还是盗墓祖师爷会玩儿!
军事才能不算顶尖,但架不住他会用人啊对于曹 *** 的评价,最著名的莫过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广太深,各种民间戏剧中,也把曹 *** 当做“白脸奸臣”,所以很多人提到曹 *** 就觉得他是“奸雄”。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是那个时代的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全能式人才。
可以说他是三国时期准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一流的政治家、诗人。
有人说曹 *** 能力不行,尤其是军事才能, 也就是小学生水平,打的仗凡是不听谋士的就导致大败,打胜仗多是听谋士的建议。
一个人行不行,自己吹上天也没用,要牛的人说你行,你才是真的行。
关于曹 *** 的军事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评价其能“该韩白之奇策”,把他比作古代“战神”级人物韩信、白起。王沈在《魏书》中干脆将他与著名的大军事家孙子和吴起相提并论。
这些评价虽然明显有过誉之嫌,但至少也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并非很差劲。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曹 *** :
“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然后他话锋一转: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他的意思就是说,曹 *** 用兵战术水平了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
唐太宗李世民则说的更直白。他评价曹 *** :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按照李世民这种历史 *** 军事家的眼光,对曹 *** 这一评价还算是比较客观的。
曹 *** 虽然自己打仗水平不算顶尖,但是他很会用人,且在用人方面,他体现了一个一流政治家的水准。
他很早就认识到要得天下,人才是关键,于是三下求贤令,搜罗天下英才,而且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神马能人异士都敢用,只要你有能力,品德差点也没事。
除了经常提到的他手下的“八 *** ”: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这几位和他颇有渊源的宗亲猛将,曹 *** 还凭借个人能力和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
比如荀彧、荀攸兄弟为代表的颍川荀氏,以陈群为代表的颍川陈氏,以钟繇、钟毓为代表的颍川钟氏,还有程昱、崔琰、毛玠、王朗等人。
曹 *** 善于发现人才,如起用了出生寒微的许褚、典韦、胡质等;选拔军队中的佼佼者,如于禁、乐进、李典;敢用败军俘虏之将,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还有如德行有亏、有讥名的如郭嘉、程昱、陈矫、桓范等,不是人人能敢用,他却用到飞起。
他手下的很多部将谋士本来并不知名,他用了之后,却效果卓著。
结语综上所述,在曹 *** 统一北方的进程中,开局时与袁绍、袁术等大军阀相比,其实是处在弱势地位的,但由于他本身的及善于识人用人,才让他不断做大做强,最终在北方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出身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上限的高低,但它能决定一个人起跑线下限的高低,曹 *** 能在乱世中崛起,并不是毫无道理。
(图片来自公共 *** ,侵删)
有哪些架空历史的小说比较好看?
一、《锦衣春秋》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地藏卷轴突现世间,黄金凤凰再临天地,南北争雄,密云重重。深宫诡虞,疆场喋血。 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弈子,英雄豪杰,风月美人,演一出旷世棋局!
二、《权臣》
他让一个家族的姓氏,成为一个帝国的旗号!踏过时空的界限,抛却身份的束缚,引领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走上又一个辉煌的顶点,做一件骨子里想实现的事情。怒目扬眉,凭借未知的三根金指,在动乱的四国、勾心斗角的九大世家以及名贯天下的十方名将之间谋得他应有的地位。
三、《国色生枭》
六龙聚兵,菩萨开门!一局诡异的惊天大陷阱,局中有局,计中有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是计中人,谁是布局者?八字谶言之后,又尘封着何等隐秘的故事?是狼巡天下?还是狡狐瞒世?
四、《枭臣》
现代人谭纵含冤而死,英魂不散,意外回到一个陌生的历史时空中去,成为东阳府林家刚考中举人、性格懦弱、有些给人看不起的旁支子弟林缚。还没来得及去实现整日无事生非、溜 *** 鸟、调戏年轻妇女的举人老爷梦想,林缚就因迷恋祸国倾城的江宁名妓苏湄给卷入一场由当今名士、地方豪强、朝中权宦、割据枭雄、东海凶盗等诸多势力参与的争夺逐色的旋涡中去。
五、《蚁贼》
元末,红巾 *** ,英雄辈出。 时人罗贯中作《三国》,不无本人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乱世之惨烈,可见一斑。而越逢乱世,人才越容易脱颖而出,当时谋臣之如云,将星之璀璨,亦可谓古今罕见。 时势造英雄,诚哉斯言。他,正为其中一员。
六、《宰执天下》
宰者宰相,执者执政。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群臣避道,礼绝百僚,是为宰相。佐政事,定国策,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是为执政。因为一场空难,贺方一迈千年,回到了传说中‘积贫积弱’同时又‘富庶远超汉唐’的北宋。
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场因贪婪带来的灾难,为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韩冈开始了向上迈进的脚步。这一走,就再也无法停留。逐渐的,他走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更高峰。在诸多闪耀在史书中的名字身边,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七、《男儿行》
我们可以 *** ,但死之前,我们要像人一样活着!
八、《新宋》
历史专业的石越穿越回宋朝,利用自己对历史事件进展的掌握,一步步的改变历史发展走向,败西夏,打契丹,一圆中国人心中强国梦的愿望。
九、《官居一品》
数风流,论成败,百年一梦多慷慨有心要励精图治挽天倾,哪怕身后骂名滚滚来。轻生死,重兴衰,海雨天风独往来。谁不想万里长城永不倒,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十、《江山美色》
他本来以为乱世之中,做土匪是份很有前途的工作,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成为朝廷的红人,杨广最信任之人。当他红的发紫,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却是无奈的发现,世道乱了,乱的一塌糊涂,乱的不可收拾。萧布衣以布衣起家,白手天下,铁骑纵横,莫谁敢挡!
你怎么看待地摊合法化?
说二句,地摊经济没有什么不合法化。只是在一时期里,地摊经济经营的杂乱无章,不能给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有时也有影响市容市貌的情况。这就给城市的具体管理者和城市里小商小贩经条例有点不统一。在具体的实施中,地摊经济受到打压, *** 人员也是麻烦多多。疫情即将过去,经济正有序列的复苏。对地摊经的经营也是复苏普通人群经济,提高普通群人收入而采取的一项确切的富民政策,我十分赞成。就是地摊和 *** 这对似而矛盾又统一经营发展,给 *** *** 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 *** 应能找出即能复苏地摊经济又不能影响市容市貌。使地摊经济城市化,办好了地摊经济,它将成为城市里一道道风景线,白天整齐有度,夜晚五彩缤纷。市民开心,经营者高兴。普通人挣了钱,大多数也省了钱。可谓,地摊经济利万民,风景道道有趣文。车水马龙真繁华,男女老少乐开花。
刘伯温真的预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吗?
刘伯温是神机妙算的天选之人。1360年,朱元璋得到了叶琛、章溢两位名士,可就是大隐之士刘伯温怎么邀请都不来。一人说:“这人架子很大,咱们还是不要去请了”。
可另一个人却说“叶琛、章溢请不请无所谓,但得到刘伯温可得天下”。
刘伯温最终还是被朱元璋请了过来,他以天文术数而闻名,据说预言百发百中。
刘伯温成也神机妙算,败也神机妙算!后世经常把刘伯温比作诸葛亮,他不仅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还成功策划实施了消灭张士诚、陈友谅的战略战术,通过北伐中原,于1368年8月攻入大都,建立了千古奇功。
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1370年赐封诚意伯,可仅仅一年后刘伯温就被赐归隐山村,对于这种情况,刘伯温其实早有预料。
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伯温回答“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汪广洋如何?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回答“他们都不行”。
朱元璋有些恼怒“莫非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
刘伯温说“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嫉恶如仇,还是请皇上慢慢挑选吧,只是目前这些人都不行”。
其实刘伯温跟随在朱元璋身边8年时间,十分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也清楚每个功臣的能力,他秉直进言、公正处事,难免得罪一些人,早就想激流勇退,可他掌握的天文术数太重要了,星象谶纬这类东西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统治阶级所用,同时也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梦魇。一旦为帝王所用是加分项,反之则为送命项。
回乡仅仅一年,随着胡惟庸的上台,刘伯温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被牵扯到案件之中,不得不前往京师向皇帝告罪,为了让朱元璋不再疑心,刘伯温留在了京城。
可是刘伯温活着对于皇权就是一种威胁,1375年,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给刘伯温看病,看完病后给开了一副药,刘伯温服用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刘伯温还气呼呼上朱元璋那儿告状,说“胡惟庸想要谋害自己”。
此时朱元璋十分冷淡,其实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的一枚棋子,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态度,心里已经了然,他回到家中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这时朱元璋才让他回乡养病,而刘伯温回家后拒绝吃药,只吃一点饭,最终还是于1375年5月16日离开了人世。
临死前的刘伯温伤心透顶,却成功预测了后世情况民间流传一个故事,刘伯温在临死前给朱元璋准备了 一筐鱼,让儿子送给朱元璋,这些鱼经过长途跋涉,相互摩擦,鳞片脱落,鱼也奄奄一息。朱元璋始终不理解刘伯温的用意,直到17年后,朱标意外死亡,朱元璋伤心欲绝,这时他才明白刘伯温是用鱼来提示他皇子们会因为各自利益相互伤害,最终遍体鳞伤,横尸遍野。
其实,刘伯温死前已经伤心欲绝,他留下了一本书《百战奇谋》,并告诉长子刘琏“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你们把这本《百战奇谋》和我一起埋葬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皇帝肯定会找,你一定要埋好,若干年后有人会得到它。你们要切记啊!”
这本 *** 载了刘伯温一生所思所想,他不希望子孙们学习这本书就是怕他们步自己的后尘,他更希望子孙们能平平安安地生活,不要像他用尽毕生所学最终却凄凄惨惨。
同时,刘伯温还对次子刘璟说“等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思念他的时候,你偷偷将一道上策密奏给皇帝,它将帮助皇帝治理天下”。显然这是刘伯温为孩子们铺路,让他们可以明哲保身。
刘伯温很忌惮胡惟庸,他知道即使自己死在乡下,自己的一举一动也依然在胡惟庸的监控之中,他如果直接交出《百战奇谋》,最后的结果也是落到胡惟庸手中而不是交给皇帝,所以唯有此计方能自保。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果然派胡惟庸吊唁,其实就是去打听《百战奇谋》这本书的下落,可是却一无所获,最后胡惟庸只带回了刘伯温的另一著作《郁离子》和一封信,信中说“我写的《百战奇谋》是为了陛下打江山,现在天下太平用不到这本书,我已经将他烧了以绝后患,留下《郁离子》给朱元璋当做纪念吧。”
当然,飞鸟尽,走狗烹,最终胡惟庸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牵连3万余人被抄斩。使刘伯温的后代得以保全,而且死前的预言也一一应验。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料到百年之后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看过《百战奇谋》这本书,所以并没有得到刘伯温的真传,长子刘琏出生于1348年,1377年,刘琏按照父亲的遗愿写了封信给朱元璋,朱元璋拿到书信后,掉下几滴眼泪说:“刘伯温太忠诚了。可以让刘琏来做官”。可是刘琏却因为与胡惟庸意见不合受到 *** ,最后坠井而亡。
次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曾是朱允炆的党羽,刘伯温死后15年,朱元璋曾对刘璟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刘璟后来对明成祖朱棣不满,声称“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而被捕入狱,在监狱自缢而亡。
长孙刘廌因为受到牵连被削除诚意伯爵位。之后诚意伯爵位多次被削,多次复爵。
而刘伯温的后代泯然众人,直到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事迹,下令四处寻找刘伯温的后代,恰巧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孙因为犯罪正被关在监狱,圣旨一下,刘伯温的五世孙乌鸦变凤凰,从囚犯升为处州指挥使(正三品武官),不过在明孝宗之后,刘伯温的后人并没有出过名仕,慢慢没了名气。
一直到了南明时期,末代诚意伯刘孔昭被进爵为诚意侯,后来随着清朝入关,明朝的爵位一律被废除,诚意伯爵位从此断绝。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刘伯温后代仍然出了很多文学大才,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他孙子刘廌,著有《 *** 集》。
崇祯17年(1644年),朱元璋起兵攻破北京,闲来无事时翻看刘伯温留下来的那本《郁离子》,他对刘伯温十分钦佩,仔细读了起来,在无意间竟发现内页中还有文字,藏着的正是失传已久的《百战奇谋》,说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那本埋葬的《百战奇谋》很可能是刘伯温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安排的赝品。
自此,刘伯温预言的内容全部应验:死后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地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朱元璋一定会找,百年之后有人会得到它。
自刘伯温起到刘孔昭止,诚意伯爵位一共传了六代,也算是与明朝同休吧。
结语:
刘伯温能掐会算,帮助朱元璋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只是这样的能人最后竟然没有预测到自己的命运,着实有些令人惋惜,不过刘伯温的策略还是保全住了自己的后人,应验了这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
论知名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喜欢爆炸性的故事,而在刘秀身上,似乎没有什么爆炸性的故事可讲。
刘秀知名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关于他的故事大多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让人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与他文治武功的高低无关。从新闻事件传播价值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被人熟知,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必须一定得很有传播性,故事一定得很具有可讲性才行。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提起他们,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者联想到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那些让人感动的英雄圣贤。
然而,翻一翻刘秀的历史,我们很难找到那些易于流传的故事和人物。刘秀的平生事迹虽然也算得上是叱咤风云,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焦点。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我们很难找到刘秀故事抓取人心的核心点。
另外,关于刘秀,也没有太多的传奇演绎,没有什么名著专门写过刘秀相关的故事,关于刘秀的戏曲剧目也少之又少,话本评书也少有喜闻乐见的提及。
同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刘秀身边的臣子们,也没有太过出众的圣贤人才,或者说也没有什么十分著名的故事流传千古。就是刘秀身边鼎鼎大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实际上,也不是十分出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很难说得出他们其中一两个的名字。这相比于唐太宗的凌烟阁功臣,实在是一大悬殊的对比。
所以,刘秀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太少造成的。这一方面体现在他本人的故事比较少,另一方面,他身边的臣子故事也比较少。这共同造成了刘秀的低知名度。
刘秀本人的故事,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传播价值。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关于刘秀的故事,大多都不是很有传播性,我们实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年轻的刘秀一次在新野见到了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便为其倾倒。后来到长安,他见到执金吾(治安长官)出行,仪仗浩大,他便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见,刘秀立业与成家的理想也不过是普通平凡至如此而已。要论远大志向,刘秀根本比不过他的大哥。
昆阳之战,可能是刘秀最知名的大战,因为此战消灭了王莽势力,让刘秀一跃成名。但是,就是这么一件大事,实际上也并没有太多“故事焦点”值得传播,平淡无奇,既无军事参考价值,也无评书引人之处。
后来,刘秀被派到河北任职,刘秀在清理文书档案时,发现了几千份河北官员的坏事把柄。刘秀宽宏大度,他当着众官员的面,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文书。他说这样做,是让心怀不安的人安心。据说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刘秀的这个故事可能稍微比较出名一些,但是也不怎么样。
刘秀的臣子,也不争气,没有几个群众能够随随便便喊出名字的人。还有一个关于刘秀,或者说跟刘秀有关的,比较出名的事情,实际上是他的臣子的故事。
京剧有一出著名的传统剧自《强项令》,说的是,刘秀之姊阳湖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京城洛阳行政长官董宣不畏权贵,乘公主出行,从车上抓下随行的案犯,处以死刑。并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宁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赔礼道歉。刘秀最终无奈放了董宣,并说董宣是一位强项令(意思为硬脖子县令)。
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听起来好像威风凛凛,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都不高,不像唐太宗的凌烟阁功臣那样,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邓禹(2年-58年),号称云台二十八将 *** 位。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就是这么一位功高无比的开国功臣,实际上也没有太多故事流传下来。
当然,说了这么多刘秀的缺点,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刘秀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刘秀以柔治天下,不仅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东汉初年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刘秀可以称得上是个明君,他一生节俭,从不恣意放纵,这一点在历代皇帝中都是少有的。酒色歌舞,金银珠玉,刘秀都不好。他的后宫没有多少嫔妃,刘秀在世时要建陵墓,他特地吩咐地面不要太大,坟不要起太高,并且说将来也不要随葬金玉珠宝。
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刘秀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见日本使者的帝王。
*** *** 曾经评价刘秀说: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