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策算命-古代的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开元策算命,古代的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侯(注:指湖南安抚使刘珙,他于乾道元年(1165)修复岳麓书院)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宋)张栻:《岳麓书院记》
最近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因为被曝存在暴力体罚学生、绑架、禁闭、性 *** 扰、强制学生进行无偿重体力劳动、对学生的自残 *** 行为不管不顾等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正处于公众 *** 的漩涡中和多家媒体的聚光灯下。根据最新报道,当地 *** 已同意其停办申请,不过公众对于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满意。网上有人担心其“院停案消”,即学校最终只是关门,有关责任人却最终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南昌市青山湖区方面已承诺会依法追究书院方面的责任,有关监管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同步查清、同步追责。
豫章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在“书院”这个名头下进行的。而书院曾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源起于唐代,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即使在1901年书院就被改为近代学堂,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宝贵经验依然在被现代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探讨、学习。那么,真正的书院是怎么样的呢?它到底干嘛呢?
教育教学
初期的书院由于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所以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有人用书院来专心治学,有人用来教育下一代,有人用来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游玩吟诗,它的教育功能并不突出。
到了五代,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书院数量显著增加,表明教学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预示着学校性质的书院将在后世取代读书治学的书院。
书院教育在两宋迎来了黄金时代。北宋初年,天下饱经战火,疲惫无力的朝廷无法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根本无心于文教,官方的教育制度处于基本瘫痪状态。士人们在这时担任起了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责任,他们沿袭前人的做法,聚书山林,建院讲学,并且得到了 *** 的支持。书院的力量就此逐渐壮大,成为了替代官学的角色,培养了众多人才,获得了声闻天下的显赫,也强化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功能。
书院和科举结合,是其强化教育功能的更大特征。书院下系于民,上通于官,既是百姓的求学之所,也是官府的人才库。以应天府书院为例,作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教学生如何应试就成了平时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且该院也一直以在科场飞上枝头的学生为荣。在范仲淹(他曾主管书院教学两年,后又主持庆历新政大兴官学)看来,应天府书院就是大小学校的样板工程,其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有三:
一是以经义、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是以培养廊庙之器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们进而心忧天下,退則道乐古人。
三是书院与科举相互结合,赞扬科场英雄。
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的书院建设者已经将书院的教学功能作为主要目标。这种被强化的教学功能,同时也决定了后世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招生授徒,招收士子肄业成了书院主要特征,办学与否也成为了书院是否正宗的标准。
学术中心
到了南宋,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确立,书院和理学也融为一体。当时的学术大师们,背负着发展学术的时代使命,继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辨章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 *** 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总和古今学说,集成学术成就,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由此开创出一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传统。这里因篇幅有限,所以只略举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冲破层层阻力将废弃的白鹿洞书院重新修缮并制定了相当完整的书院建设纲领性规章。他亲自主持、主讲白鹿洞书院,并聘请各名流学者到此讲学。他将理学研究的成果变成书院讲授的内容。他的毕生研究成果《四书集注》就是在白鹿洞书院一边讲课一边修订的。《中庸首章》、《大学或问》、《论孟精义》也是朱熹理学研究与书院讲堂讲义相辅相成的结晶。他除了修复白鹿洞,还自己创建了好几家书院,授徒讲学一刻不息,培养了众多门人弟子,为传播朱熹的思想学说出了大力。
陆九渊像
陆九渊与象山精舍:在朱熹的理学发展成熟之际,陆九渊自创门户,开象山学派,形成朱陆对峙之势。陆九渊一开始建了槐堂作为讲学基地,后来因为听他讲的人太多,槐堂容不下,于是建了象山精舍。他的书院制度和讲学内容与朱熹的大相径庭。象山精舍不先建斋社,不提供饮食,不立学规,全凭精神感化,强调以“明理”、“立心”、“做人”为本。他在江西讲学,因此该地弟子甚众,其中很多人随后也建书院讲学,使江西成为一个重要的陆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搜集、收藏、刊刻图书
书院,顾名思义,没书怎么能叫书院呢?书院是当地藏书最丰富齐备的场所,许多书院会有专门建的藏书楼、藏书阁或书库。书院的藏书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必须而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百姓、乡绅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今天图书馆收藏的很多善本书、珍本书就是“书院本”。
不少书院还会自行刊刻图书,一般是书院主持人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也会刻学生们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等内容。这样既能保留教学科研的成果,又能扩大社会影响,传播学说,可谓一举多得。明道书院于淳祐元年(1241)创建,坐落在建康府城(今江苏南京),设藏书阁于春风堂楼上,环列经籍,有专人管理借阅。后又于开庆元年(1259)萃取二程(程颢、程颐)先生之言行,以《大学》八条定为篇目,刊印为《程子》一书,共有书版167片,藏于御书阁。
自由交流
说起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鹅湖书院可有话说了。这个书院的创立之始就是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相会于信州铅山之鹅湖寺论辩,论题为“为学之道”、“论及教人”,对书院教学提倡自由学术论争有良好的影响。
张栻像
开头露了个脸的张栻在主讲岳麓书院时,创立了“会讲”的教学形式,后进一步发展成了“讲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请其它书院师生共同参与,开展辩论,探讨异同,当地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在鹅湖之会的八年前,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到湖南拜会张栻,并在岳麓书院共同探讨“《中庸》之义”,这就是学术思想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这在当时可是大事情,许多人专门远道而来听他们讲课,使得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一时间盛况空前。
朱熹在岳麓书院一呆就是两个月,越探讨越来劲,甚至到了“三日夜而不能合”的地步。二位理学大师经过广泛的讨论,发现彼此对于很多问题都有分歧,但他们都能互相尊重,虚心学习。事后两人均觉得从这次交流中获益匪浅。朱熹在之后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张栻对其集理学之大成的启发之功,张栻也认为,“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一点没用的话:跟当时的官学比起来,书院的课程和教学比较简约、灵活,没那么程式化,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 早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曾借鉴古代书院的办学传统,肯定了书院的长处,认为师生可自由研究讨论,悠然自得,师生感情甚笃,有很多官学没有的优点。
可是,往圣先贤们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会有豫章书院打着“国学修身”的幌子,披着“书院”这层漂亮的皮,却行集中营一般的肮脏残酷之事,致力于360度无死角地击垮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杨永信尚未除,又来了个吴军豹,这不能不使人头皮发麻、怒不可遏,又倍感悲哀。
所以,笔者也只能在这里希望不幸受到豫章书院或类似机构折磨的受害者们能得到他们应得到的帮助,早日走出阴影,不再为梦魇所纠缠。
参考文献
新京报网:《豫章书院停办,法律责任仍得究》,2017年11月5日02:30:02, *** :// *** bjnews *** *** /opinion/2017/11/05/462918.html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2004年。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王涵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学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由秦王李世民为夺皇位而发动的杀兄戮弟,逼父让位的宫廷政变。政变以武德九年6月4日喋血禁门开端,以李渊“内禅”宣告结束,历时两个多月。
唐朝初建,统治阶级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而转向内部斗争。终于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生死战,史称“玄武门之变”,此次政变以李世民完胜宣告结束。
本来,政变的发起者李世民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一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李建成又无失德之事,更不可能怀疑他非守成之主。
二来,高祖李渊在政变前根本没有“内禅”、易储君的态度。再说了,唐王朝是他们父子共同打下来的天下,并共同领导巩固的王朝。
按道理说,李世民想当皇上是不可能的。可偏偏碰上李世民这个主,是个不甘居人之下的主。所以不择手段地积极活动,先发制人,逆得皇位的政变就这样发生了。
李世民筹谋夺嫡继位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做为主帅,不仅拥有了众多的谋臣猛将,还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 *** 。随着势力的增长,李世民便有了继位之心,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他开启了准备工作。
一、 *** 人才
李世民因平薛举集团有功,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拥有军政大权。随着权势的扩大,李世民开办文学馆广招天下人才,还放手让房玄龄一起帮他招贤纳士。
洛阳平定时,名士杜淹本来是想投靠太子李建成的。李世民得知,急忙将其招入文学馆,明目张胆地和太子争夺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杜淹是李世民夺取皇位的重要谋臣之一。
李世民还收买太子的近臣,玄武门的将领常何等,最后这些人都成了玄武门之变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 ***
李元吉为除掉李世民,曾在李渊面前告发李世民:“秦王经常违抗诏令。刚刚平定洛阳时,骄横傲慢踌躇满志,不愿赶紧回京,分赏财物,树立个人恩德。违背抗拒到这种程度,难道不是叛逆?只管赶快杀掉,不愁没有理由!”
此言并非诬陷,武德4年,李世民平定洛阳,就开始暗中经营以洛阳为中心的 *** 。
三、争取王宫大臣的支持
为了争取大臣们的支持,加强自己的势力,李世民暗中结交大臣陈叔达、萧瑀等人。
当李渊对李世民怀有不满,意欲贬责李世民时,陈叔达等大臣们就上书劝谏,阻止李渊对李世民的贬责。
李世民还派夫人长孙氏贿赂皇妃,为李世民助力。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还亲自上阵:
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
《新唐书》
意思是说,在李世民进入宫中分发将士铠甲兵器时, 长孙氏亲临其地慰劳勉励将士, 大家无不为之感动振奋。
四、接受文武臣僚建议,加紧政变准备
其实李世民府内的臣僚们,都明了他的心思不仅在太子位,更在皇位。于是,纷纷鼓动他尽快动手,发动政变。
李世民见文臣武将的 *** 已被调动起来,政变时机趋于成熟,便加紧准备寻找政变机会。
五、突然袭击,发动政变
精于谋算的李世民,利用上朝的时机,采取突然袭击的 *** ,一举成功地获得政变成功。
李建成太子保卫战公元618年,大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李建成注定了他是未来的皇帝,他必须要学习如何治国、理政。所以不再 *** 西伐,当然他也就没有更多立战功和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如此。眼看着李世民累累战功累累,势力逐渐庞大起来,已经对自己的太子地位构成了威胁。
在李世民开疆扩域过程中,李元吉一直跟随他,对其可谓洞烛其奸。李元吉本是一介武夫,之所以与建成走得很近,不过是因为建成毫无心机,仁厚宽简。让人觉得可交。
李元吉看出李世民是个不甘心当秦王的主,他跟李建成说,老二常和父皇来我府上,我的护军宇文宝武功了得,让他埋伏在我寝室,把老二干掉。李建成听了急忙摇头说:“此事不可,你绝不要做。”
李建成是不想骨肉相残,可他也不想失去太子位。于是,他打响了太子保卫战,并开始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
一、扩张自己的势力
就在李建成苦苦寻找怎样扩张自己势力,打击削弱李世民势力时,机会来了。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其声势颇为浩大。
魏征等谋臣立刻建议李建成领兵出征,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大影响。结果李建成一举平定河北一带,并实施安抚的 *** 深得人心,使其威望大增。
同时,李建成也在争取后宫嫔妃们的支持。并拉拢朝廷重臣斐寂、封伦等人的拥护。还建立了自己的长林兵,试图与李世民相抗衡。
二、以克制的态度对待兄弟之争
有次李元吉准备行刺李世民,被李建成制止了。如果他不阻止的话,李元吉如果行刺成功,他坐收渔利。如果失败,那也是李元吉担着,与他无关。
可是,李建成不想用这种血腥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兄弟间的矛盾。这点很像李渊,也是李渊一直同情和支持他的原因。再者说,当时唐王朝还需要李世民的势力。
李渊对二子争位的态度李渊在面对二子相争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但天下未定,李渊还得依靠李世民的势力去南征北战。这样犹豫地态度,更激化了两子的矛盾。
如此李渊只好把他们兄弟之争归罪于其僚属们。为了解决问题,李渊开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先将程知节外派。将房玄龄、杜如晦调出天策府,并令其无诏不得私谒李世民。
为削弱李世民军权,武德九年,李渊接受李建成的建议,派李元吉挂帅出征,并将秦叔宝等武将调拔给李元吉。局势对李世民十分不利,玄武门之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玄武门之变世民决定先发制人。6月4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待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由玄武门入宫西行,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
临湖殿增兵,且李世民全付戎装。两人见势不妙掉头便逃。李世民突然射杀了准备逃跑的李建成。李元吉张弓射杀李世民,由于惊慌拉不开弓。尉迟敬德率殿内伏兵70余骑紧随而来。
李世民因战马受惊,从马上坠落,被树枝所挂。李元吉夺弓勒住李世民,幸亏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将李元吉射杀。
玄武门数千人激战,杀声震天,高祖不会不知道,此间高祖没有宣旨制止,说明他已经被控制了,只是还没就范。因为没有得到李渊手敕,尉迟敬德只好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以示东宫、齐王府兵。
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逼取手敕。”迫使李渊接受了既成的事实,李渊在众臣的劝说下,无奈只好就范立下手令,以诸军皆听秦王号令的方式,承认了政变的合法性。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8月,唐高祖 *** “内禅”,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大唐皇帝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两人本为父子,可在权力的诱惑下终于反目,走向了对立面。两人之间的较量和角力,最终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李渊被幽禁在宫中而落下了帷幕。
结语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是深深地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曾下诏:
息隐王地乃居长,宇器运初,自贻伊戚,陷于祸难……朕嗣守鸿基,缅寻遗烈,何尝不徒彼罔而靡观,噡同株而疚怀。
这一席话,与其说是对李建成表示宽容,不如说是自我忏悔。这倒是让我想起两首诗: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李世民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
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这两首歌是皇帝写在喜庆宴上的诗。可是,如果跟着这两个皇帝走过他们一段心路历程,便可以体会到这诗背后的悲凉。
刘邦在唱大风歌时,是在他刚平定完和他一起打天下的生死兄弟英布。他在杀英布的同时,英布的毒箭也 *** 了他的胸膛。
现在他又想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储君。这又无异于将一把锋锐的 *** , *** 共患难的发妻胸膛。痛不痛?!
李世民呢,弑兄杀弟囚老爸。现在他如愿地,再无障碍地当上皇帝了。寒冬已经过去,春天来了。可是,这倒春寒冷不冷?!
历史上有很多次政变,顶属玄武门之变最残酷。弟弟亲手射杀哥哥,儿子囚禁老爸。若不是皇位只有一个,又何至于此。
皇家啊!到底有多少血泪,多少无奈一定要剑指自己的老爸,一奶同胞的兄弟?!
唐朝战神李靖与天宫的托塔天王李靖是同一个人吗?
这要涉及到哪吒为什么不叫水吒、火吒、土吒,而叫哪吒的原因。
那大唐李靖到底是不是托塔天王李靖呢?
说不是他又是,说他是又不完全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托塔天王李靖是毗沙门天王信仰与大唐战神李靖信仰的合和产物…
托塔天王(网图供参考)毗沙门天王唐朝时期对毗沙门天王的信仰特别强烈,这源自以下几个故事:
***
相传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随高祖李渊自晋阳 *** 兵想要匡扶天下,恰在此时军中来了一员神将,此将猪首象鼻,自称毗沙门天王。
此神将来到军中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太宗皇帝即位,下诏让天下公府都祭祀供奉此神。
这个故事记录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
昔唐太宗从高祖 *** 兵,有神将于前,自称毗沙门天王,愿同力定乱,其将猪首象鼻者,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诏天下公府皆祀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引<释氏源流>》
猪首象鼻者(网图,供参考)自太宗皇帝下诏天下公府都祭祀供奉毗沙门天王之后,唐朝就开始了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虽然热衷,但还远没到那么狂热的地步,直到第二个故事发生之后。
第二
说唐天宝元年壬午年,大石、康国等五国围安西城。到二月十一日有请兵救援的奏表打到朝廷。
圣人问一行禅师(一行禅师当时是国师):大和尚啊,安西城被大石国、康国等五国联军围城,有表请兵。可安西去京城一万二千里,兵程八个月才能到,现在怎么办啊?
僧一行说:陛下干嘛不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应援呢。
圣人说:我要怎么做才能请得动神兵啊。
一行说:唤取胡僧大广智(就是不空三藏法师)就能请得了。
一行禅师于是玄宗下敕旨唤不空三藏法师到跟前。
不空三藏法师告诉唐玄宗,说:“陛下您执香炉入道场,我教您一道真言便能请得动了”
结果玄宗入得道场后,真言还没有念过二七遍,就见有神人二三百,带甲于道场前站立。
圣人问三藏法师:这些都是什么人?
法师言:“这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打算领天兵救援安西,特意给您来辞行。”
注:独健的信仰慢慢与中国二郎真君的信仰又挂上了关系,不过与此文无关,不做介绍。
独健跟二郎神有关(网图供参考)圣人摆下斋饭打发他们去了,结果到四月,安西的奏表到了。表中说:
二月十一日巳时已过还没到午时,安西城东北三十里,有云雾斗暗。
雾中有人,身长一丈,带着三五百人尽著金甲。
到酉时后鼓角大鸣,声震三百里,地动山摇整整三日。
五国联军大为害怕,遂尽数退军。
他们查看军营,发现五国联军的弓弦全是断的,武器也都是断的,根本就不能用。
老弱病残跑不动没跑了地告诉他们,是被金鼠咬断的。
他们想把这些人杀了,可此时空中有声音传出,言:“将这些人尽数放去,不须杀。”
他们寻着声音看去,只见安西城的北门楼上有大光明,毗沙门天王现身于楼上。
之后他们画了天王神样,随着奏表一起进到圣人处…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不空三藏的《毗沙门仪轨 >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里面。
左手持塔的毗沙门天王(网图供参考)打那以后,大唐开始疯狂信仰毗沙门天王,基本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毗沙门天王庙。
甚至连大唐的军旗都绣着毗沙门天王的神像,名叫天王旗。
有诗为证,诗云: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李商隐《韩碑》
毗沙门天王画像(网图供参考)哪吒三兄弟相传,从安西城进献到李隆基处的毗沙门天王左手执戟,右手执塔。
不过天王宝塔平时都由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手持。故大唐时将每月的二十一日定为哪吒太子交塔日。
据《大方等大集月藏分经·毗沙门天王品第十四》的记载:毗沙门天王有子九十一人,其他皆不知名字,唯独二子叫独健、三子叫哪吒。
可老二独健经常不在父亲身边,他每个月都要下界巡视人间。所以大唐时将每月的十一日定为第二子独健辞父王巡界日。
哪吒(网图供参考)这正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大儿子叫金吒,二儿子叫木吒,而三儿子不叫水吒、火吒、土吒,却叫哪吒的原因。
只因哪吒三太子的信仰要比李靖成为天王前还要早,是先有的哪吒,后有的托塔李天王…
哪吒三太子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大唐时期的天王像旁都有三太子哪吒,二哥独建与其他弟兄却很少。
因此,由毗沙门天王和李靖合成的托塔李天王一开始就有三太子哪吒,却没有二儿子和大儿子。
这就跟后世关二爷神像旁都有周仓和关平却没有关兴一样的道理。
关圣(网图供参考)也正是因为后有的李天王,而这个李天王从一开始就有三太子,却没有二儿子和大儿子。
所以后世信徒就给李天王安了两个儿子…
大宋普光王寺高僧僧伽有三个徒弟,一个叫“木叉”,另一个叫惠岸行者。
于是后世信徒便把这两个人合并成一个人,成了李靖的二儿子,拜在观音门下。
佛教有个军荼利明王,有的书里写作君吒利明王,于是人们把这个起名君吒,安排成了李靖的大儿子,拜在文殊门下。
在以前人们都是这样称呼的,比如《西游记》里就叫君吒、木叉、哪吒。
再后来,人们为了叫着顺口,又或者强迫症使然。君吒、木叉、哪吒就都叫成了金吒、木吒、哪吒。
君吒利明王托塔天王李靖李靖大家都不陌生,那是大唐的战神,人称李卫公。
称李卫公,是因为他功劳实在太大,被封为一等公——卫国公。
唐朝有用官职或爵位作为敬称的习惯,故此称为李卫公。
李靖为大唐天下立下汗马功劳,高祖更评价他“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靖死后陪葬昭陵,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让李靖配享武成王庙(这个武成王是指姜子牙),成了武庙十哲其中之一。
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后罢中祀,遂不祭。——《新唐书 > 志第五 > 礼乐五》
李卫公之后,各地都给李靖建祠立庙,相传李靖在后世曾多次显圣,宋人沈枢写的《辅世忠烈王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
1200年,安吉那边“蚕麦垂成, *** 雨为沴,民方愁叹,祷而澄霁;秋稼既实,邻县飞蝗忽集近境,祷而退飞。”
民间对李靖的信仰越来越强烈,李靖的神位也一步一步地提高。
根据沈枢的记载:北宋时期,李靖被封为忠烈王。
北宋的《仁济庙加封敕牒碑》中有这样的记载:“加之水旱应祷,邑人屡闻于朝,封忠智景武公,继封忠烈王。”
之后各代都加封,到北宋朝中后期时李靖的神位已经很大了,南宋时期更大…
风尘三侠南宋时期毗沙门天王的信仰并没有唐朝那么广泛,但李靖的信仰却越来越多。
此时北方失陷,我国三尺童子心怀仇恨,老百姓心中急需一位战神。
李靖即是武庙十哲之一、又是真正的战神。于是人们将唐朝信仰中的战神毗沙门天王与唐朝真正的战神李靖合二为一,民间就有了李天王的传说。
元朝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下“鬼谷下山”一节根据宋人的传说,写道:“独孤角独战四将,五匹马混战,如黑杀神真武贤圣斗毗沙门托塔李天王。”
此后托塔天王便慢慢的成了李靖,而毗沙门天王的名字毗沙门也真正的成了由李靖天王镇守的门。
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也再没被单独供奉过,乖乖地与其他三位兄弟一起被供奉,甚至成了托塔天王李靖的手下——即四大天王。
形象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宝塔没有了,伞还在…
多闻天王宝塔宝塔的由来真的跟哪吒有关,在佛教故事中也是,在我们的传说中也是,我们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我且介绍一下佛教的传说……
相传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哪吒从来不拜父亲,他只拜佛祖。
佛祖知道此子很愚,不能教化,于是赐下宝塔让天王拿在左手,此塔发着佛光。
哪吒见了就拜,塔在天王的手上,拜塔等于拜父。
有诗为证,诗云: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苏辙《哪吒》
毗沙门天王持塔像@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康乾盛世真的称得上是盛世吗?
康乾盛世是不是一个盛世,今天的确有争议,甚至有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是不认可的。原因主要有这些:
一是这一时期清朝政治制度僵化。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藩之乱被平定,止于嘉庆元年即1796年川陕楚 *** *** 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年。这段时间里英国己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也爆发了具有民主精神的大革命,美国 *** 了并颁布了1787年宪法。与世界的民主趋势相违背,大清的君主 *** 还在不断强化。
二是经济上,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己产生,但发展缓慢。而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己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指日可待。
三是思想文化上,此时的大清思想僵化,八股取士,大兴 *** ,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还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同外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可以说,此时的大清就像是落日晚霞,表面看起来绚烂夺目,但这种光华将转瞬即逝。
康乾盛世是不是盛世?关键看我们对盛世标准的理解。从文景之治到汉武中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世呈现给我们的印象大体是这样:即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对内统治巩固,对外威服四方。如果这个作为标准,康乾盛世是可以称为盛世的。为什么呢?
从政治上讲:这一时期大清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 ***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新疆大小和卓叛乱,两次击退沙俄对东北的入侵,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也确实威服四方。从疆域上看,这一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含库页岛在内,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南达南海诸岛,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
从经济上说: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人口大量增加。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更高的年份国库盈余达8000万两,国库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的储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财政状况较好,清朝曾大规模蠲免钱粮,康乾两朝就曾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近3亿两白银。再看人口,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1700年前后,当时的中国大约有1.3亿人口。1720年人口上升到1.6亿,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明代的更高水平。1740年前后,大约是2亿。1790年人口已超过3亿。1800年左右,人口估计已达到3.42亿。
从文化上看,这一时期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文学、医学、农学等成就显著。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四大名著,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看,都是前代无法比肩的。
读历史,聊生活,侃教育。欢迎关注头条号:社会我亮哥。
为什么道家思想可以治理出这几个盛世?
***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细读中国几千年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告诉统治者,要清心寡欲,没事不要去打扰老百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理论和自由经济理论很相似。
西汉初年,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刘邦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礼很反感。吕后当政,继续沿用刘邦的黄老之术治国,为文景之治打下来基础。
文景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就是轻徭薄赋。开创了文景盛世。
唐朝对老子就更加尊重了,更是自称老子的后裔,确定道教为国教。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在强调这个。
唐玄宗对老子和道教的尊崇更甚了,并把老子的思想定位治国之道,创造了开元盛世。
可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对治理国家,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儒家,强调君权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强调君权至上。强调尊卑有序,反对自由民主。不是说儒家不好,只是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不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效果更好。
问题是,封建皇权要的是儒家尊卑有序的思想,不会采用道家的自由思想,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一边需要道家的“无为而治”来发展民生,一边又需要儒家的“上下尊卑”来控制人民。因此,搞出一套“没用黄老、外示儒术”就一点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