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算命 ***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admin2023-01-31 12:27:3918

大王算命 ***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被誉拯救汉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武悼天王冉闵,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么高大上。如今网上对他的评价,几乎全是各种赞颂。然而,正史上的冉闵,真的受得起这些吗?

冉闵曾率部和东晋作战,杀过不少 ***

*** 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而后赵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明显的胡人政权。冉闵在跟着石虎打天下的时候,曾率部和当时的华夏正统东晋作战,给东晋军队造成很大的伤亡,还斩杀了晋军将领蔡怀。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

如果说杀晋军是工作需要,那么对于东晋的普通的 *** ,冉闵也不是没杀过。冉闵曾率兵 *** 扰、袭击东晋边境的城池,劫杀当地的普通百姓。

当初石虎去世以后,东晋派出大将褚裒北伐,进攻后赵。但是冉闵没有里应外合,联合东晋围剿后赵,而是派部将李农击败了褚裒。

冉闵称帝后,曾经派人联络东晋,但是语气很随意,冉闵称自己要杀掉北方的胡人,如果东晋也有兴趣的话,可以派军队过去。不过东晋没搭理他。毕竟冉闵没少和东晋干过仗,这次会不会是冉闵设下的圈套?东晋心里没底,也就没搭理冉闵。

冉闵杀胡是为了自保

石虎死后,他儿子石遵继位,石遵开始很信任冉闵,冉闵也积极帮助石遵稳定政权。石遵甚至许诺立冉闵为太子,不久却立儿子石衍。冉闵对此非常失望,甚至怨恨石遵。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

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石鉴即位,石鉴本想杀掉冉闵,但是派出的人被冉闵击溃。石鉴怕引火烧身,连忙声称此事和他无关,还杀了参与这件事的人以灭口,同时任命冉闵为大都督。

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胡人士兵想暗中杀掉冉闵,石鉴知道后鼓励他们 *** 冉闵。不过孙伏都、刘铢不是冉闵的对手,被冉闵堵住去路。石鉴一看怕连累自己,亲自迎接冉闵,让冉闵诛杀孙伏都、刘铢。最终孙伏都、刘铢连同三千胡人士兵均被冉闵杀掉。

后来,石鉴趁着冉闵出征之际,派宦官联络自己的亲信,准备干掉冉闵,但是宦官却主动告知了冉闵。于是冉闵立刻回城杀掉石鉴,并对后赵皇室进行 *** 处理。随后冉闵自行称帝,立国号为魏。

后世杜撰的《杀胡令》

冉闵杀掉孙伏都、刘铢之后,冉闵下令胡人不准持有武器,否则一律处死。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冉闵本想招安邺城的胡人,收为己用,但是这些人不肯服从冉闵。于是冉闵下令处死邺城所有的胡人,并嘉奖斩杀胡人的行为。

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 *** ,武官立拜牙门。

史 *** 载,冉闵颁布杀胡的奖励措施后,亲自率人诛杀胡羯,男女老少一律杀掉,最终 *** 了二十余万人。但是这20万人,有一半不是胡人,而是长得像胡人的 *** 。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冉闵的确下令杀过胡人,但不管是《晋书》、《资治通鉴》还是《十六国春秋》,都没有记载冉闵的《杀胡令》,其它史料也没有。现在网上流传的所谓的冉闵《杀胡令》,可以确定是网友杜撰的。

*** 版《杀胡令》,出现了很多东晋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和成语,行文措辞也非常尴尬,通篇都是伪古文。稍微有点古文素养的人都写得比这好。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尴尬的冉闵

冉闵如果真心想解救 *** ,为汉民族做点事情, *** 的办法是投奔东晋。冉闵打仗非常有一套,如果他能率领东晋的军队北伐,相信一定能取得非常大的功劳。

然而他没有,冉闵作为 *** 子弟,多次和东晋交战,还曾杀掉不少东晋的 *** 。后来灭掉后赵皇族以后,他也没有奉东晋为正朔,而是自行称帝。过过皇帝瘾再说,后来冉闵被前燕名将慕容恪击败并擒获,慕容恪处死冉闵之前,曾经问他为什么要称帝。看看冉闵临死前说的话: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王耶!

表明上看挺民族主义,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称帝行为辩解。冉闵也没有改变北方 *** 的悲惨命运,冉闵死后,胡人对 *** 展开了更残暴、更血腥的报复。

冉闵这个 *** ,早年跟着胡人杀了很多 *** ;他跟胡人闹翻后,为了自保,又杀了不少胡人。称帝之后,又被胡人击败,并最终死在胡人手里。

大王算命方法-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皇帝的后宫为了争宠,素来是无所不用其极,最惨的就是刘邦的戚夫人了。汉高祖刘邦死后,戚夫人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

她的儿子还年幼,也不能保护她。戚夫人先是被吕雉罚为宫里的奴仆,然后又被残忍地砍去双腿、双脚,做成了恐怖的“人彘”,最后挣扎着死在恶臭的猪圈里。

戚夫人之所以落得这种下场,主要是因为吕后嫉妒她得到了刘邦的宠爱。可怜的戚夫人与自己生的赵王刘如意都被吕后害死,而吕后自己也没能好到哪里去。

吕后与汉高祖刘邦所生的汉惠帝刘盈见母亲太过强势,手段恶毒,竟然肆意杀害弟弟刘如意和小妈戚夫人,登基之后便纵情于酒色、不理政事,年仅23岁就去世了。

吕后晚年先后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以致性情大变,尤其是热衷于独揽朝纲,临死之前居然还想把皇位传给吕家的人。

吕后之所以憎恨戚夫人,原因有二。 *** 是戚夫人得到了刘邦的宠爱,也就是后宫争宠,第二是因为戚夫人的孩子差点被立为太子,也就是皇位之争

西汉王朝建国后第7年的秋天,已经60多岁的汉高祖刘邦率军 *** 了叛将英布的叛乱,带着疲惫的军队匆匆回到长安。由于劳累过度和体弱多病,刘邦不久后就去世了。

他在临死前挂念宠妃戚夫人的安危,觉得戚夫人的性格太弱,而她的儿子又太小了,就想把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立为太子,并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

可是由于吕后四处疏通关系,群臣都反对刘邦“废长立幼”,汉高祖刘邦至死也没能换掉太子。可是,吕后对戚夫人却更加地憎恨,一来恨她抢了自己的丈夫,二来恨她的儿子刘如意差点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大权独揽,而戚夫人却失去了靠山。

刘盈的性格懦弱,只是吕后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吕后大权独揽,准备收拾这个“情敌”戚夫人,而戚夫人失去了刘邦的保护,根本没有办法对抗吕后。

吕后下令把戚夫人罚为皇宫永巷里的奴仆,剥去她的华丽衣服,让她穿粗麻制成的旧衣服。当时戚夫人才只有30多岁,容貌艳丽,虽然身着一件旧衣服,依然掩盖不住出众的美貌。年老色衰的吕后很不满,又下令剃去了她的一头秀发。更可恨的是,吕后还把10岁出头的赵王刘如意也接进宫中给毒死了。

大王算命方法-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刘邦死后,那些曾受到刘邦晚年宠爱的妃嫔们全部受到了吕后的惩罚,只有薄夫人因为最不受汉高祖宠爱,才得以幸免于难。结果在诸吕之乱平定后,继承了汉朝皇位的就是薄夫人所生的汉文帝刘恒,不过那些都已经是后话了。

*** 赵王刘如意后,吕后便派人将戚夫人砍去双腿、双脚,毒哑她的嘴巴,用火烧烂她的耳朵,然后扔在猪圈里,取名叫做“人彘”(人猪)。

有一次,汉惠帝无意在猪圈里看到这个像人一样的躯体,在混杂着猪粪的猪圈不断里 *** ,还发出阵阵的恶臭,就询问身边的内侍这究竟是什么动物。身边的宦官悄悄地告诉他,这就是先帝的戚夫人,已经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

汉惠帝听完吓得大惊失色,一路狂奔而去,可他又惧怕母亲的强势。 *** 之间从此没有了任何感情,彼此间很少私下往来,汉惠帝也不肯向母亲屈服。为了报复母亲,他不再过问任何政事,终日沉溺在酒色之中,最后只活了23岁就去世了。

秦国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相。而身为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终选择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于其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

悟出“老鼠哲学”后拜师荀子,前往秦国通过吕不韦入仕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小时候的李斯史料中并没有太多记载。随着年岁渐长,青年时期的李斯在当地做了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直到一天,李斯看到厕所里有一只老鼠在吃脏东西,受到人或狗的惊扰便逃之夭夭;之后某天又在粮仓里发现了一只老鼠在吃囤积的粟米,对人和狗根本没有畏惧之心,十分的安逸。后来,李斯便从两只老鼠的区别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老鼠哲学”。

战国末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崩溃,大量有识之士开始纷纷进入朝堂,追名逐利已经成为了士子阶层的一个普遍现象,悟出了“老鼠哲学”的李斯,也不愿再这么浑浑噩噩的度日。不过,当时列国虽然已经开始大量从民间选取人才,但那也需要你自身有才学,能够打动君主才行。于是,李斯便辞去了职务,踏上了求学之路。

李斯先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治国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开始为自己谋求立身之地,时值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其余六国早已衰败不堪,如此局势下,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的李斯,自然不会选择其余六国,于是便想去秦国寻求发展。

在向荀子辞行时,李斯说道,“我听说人如果遇到机会,就千万不能错过。现在秦王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人才施展抱负的好机会。如果地位卑贱,又不想着去争取功名利禄,那么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白白长了一副人的躯壳罢了。所以,更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更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非议他人,延误功名利禄,标榜自己的与世无争,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要西行去往秦国,施展我的报复”。从这段话来看,李斯对于功名利禄可谓极度渴望。

李斯来到秦国时,恰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嬴政刚刚继承秦王之位。由于秦始皇当时尚年幼,因此朝政大权基本被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善于寻找机会的李斯便去拜访了吕不韦。两人一番交谈之下,吕不韦对李斯很是满意,将其提拔为了郎官,由此入仕。

成功游说秦王获得晋升,上《谏逐客书》得以留在秦国

郎官作为秦王的侍从,李斯担任此职后便有了经常接触秦王的机会,虽然当时秦始皇的年纪还不算大,并未真正执掌朝政,但随着李斯接触秦始皇时间的增长,使得李斯对秦始皇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理想都有所了解,而这为其日后晋升提供了可能。

随着秦始皇年岁增长,逐渐开始接触朝政,李斯也开始寻找机会对秦始皇展开游说,他表示“如今周王室和六国都已经衰弱,而秦国历经六代发展已经极为强盛,因此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要扫平六国就如同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般,一统天下、成就大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倘若错过这个时机的话,等到六国再强盛起来,采取合纵的策略,那时即使黄帝在世,也难以吞并他们了”。

李斯的这个游说之词,显然打动了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将其提拔为长史,并按照李斯的建议,暗中派人携带金银财宝对各国展开游说,收买各国实权人物,挑拨离间六国君臣关系,进一步削弱各国君臣关系,同时避免六国的合纵可能。

经过长期的挑拨离间,各国朝政愈加混乱,更从根本上消灭了六国合纵的可能性。之后,秦始皇派兵攻击各国,果然轻易取胜。眼见李斯的建议效果显著,秦始皇便又将李斯提拔为了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蕲年宫之变”爆发,嫪毐被诛除,后又牵连到了相邦吕不韦,结果吕不韦先被罢免,后被逼自尽。之后,韩国人郑国以修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实为刺探秦国情报,并使秦国劳民伤财。事发之后,因吕不韦、郑国都不是秦国人,于是秦国宗室和大臣都对秦王建议驱逐他国客卿,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令》。

楚国出身的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为了继续留在秦国,李斯便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劝说秦始皇撤销了《逐客令》,李斯这才得以继续留在秦国。

治国理念与始皇相合,朝堂廷辩后得以出任丞相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经过长达十年的灭国战争,秦始皇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对于该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国家,秦国朝堂曾经展开过一次激烈的讨论,而正是这次廷辩,使得李斯最终登上了丞相之位。

丞相王绾当时建议秦始皇,应该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和功臣分封到燕、齐、楚等偏远地区,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证国家的稳定。秦始皇并未轻易决断,而是将此提议公开提出,交由大臣们进行廷议

当时,朝中大臣大多赞同丞相王绾的建议,但时任廷尉的李斯却说,“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极多,然而最终还是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生死之仇。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应该全面推行郡县制,诸子和功臣重赏便可以了,不应该再采取分封制。这样可以避免和周朝犯同样的错误,天下人也就没了异心,这才是稳定天下的好办法。”

李斯的提议与秦始皇不谋而合,秦始皇说道,“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诸侯林立,如今天下初定,再分封诸侯国,天下便又要陷入战乱了。想要再次获得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应该按照李斯的建议办。”

正是这次廷议之后,李斯真正取信于秦始皇,李斯不久之后便取代王绾担任了秦国丞相,权势开始达到人生巅峰。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对商鞅的功业极为敬佩,并立志想要超越,如果说商鞅改变了一个国家,那么李斯便立志要改变一个时代。

正是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在随后几年间又先后对文字、货币、度量衡、土地制度等进行了改革,并力求在文化与思想上对全国进行统一,在尝试融合失败之后,又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背后都有着李斯的影子。

元朝开国忽必烈为什么选择建都大都?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

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北方已经打下了极为广袤的疆土。如果忽必烈选择像过去几个大一统王朝一样,定都南方的话,元朝对于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

忽必烈生于1215年,他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儿子。成吉思汗去世后,其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只是一个闲散王爷。在做王爷期间,忽必烈结识了很多汉族文人,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为后来忽必烈选择定都北京,埋下了伏笔。

窝阔台在位12年,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承汗位。贵由在位时间极短,仅仅在位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贵由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残酷的斗争。最后,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夺得了汗位。

当蒙哥成为第四任蒙古大汗之后,忽必烈这个亲弟弟,自然也得到了重用,负责漠南汉地的全部事务。所谓漠南汉地,就是指蒙古 *** 沙漠以南,当时蒙古帝国已经打下来的全部地盘。因为经受过汉文化的充分熏陶,忽必烈上位后,开始大力推行汉法,任用汉族为幕僚。

公元1252年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在这次觐见之后,忽必烈奉蒙哥的命令,率军亲征云南。公元1254年,忽必烈攻克大理国,云南地区自此并入蒙古帝国的版图。

解决了大理之后,南宋就成为蒙哥最后一个要征服的对象了。

大王算命方法-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不过,此时的忽必烈,羽翼渐渐丰满,也因此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不久之后,蒙哥给忽必烈设了一个局,先是对忽必烈所辖地区进行审查,然后罗织罪名,大面积清理忽必烈任用的官员。最后,忽必烈还是亲自去朝见蒙哥,和哥哥打出了一套感情牌,蒙哥这才收手。

在清理掉忽必烈任用的官员后,蒙哥开始重新信任忽必烈。所以接下来,当蒙哥大举进攻宋朝的时候,忽必烈也再次被重用,参与对南宋的进攻。

不过,蒙哥这次进攻南宋,并不算顺利。在进攻到四川合州之后,南宋军队抵抗得异常顽强,让蒙古军队再难向前半步。为了解决掉南宋,蒙哥这时不得不派忽必烈前往河南,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进攻南宋。

然而,就在忽必烈刚刚取得一些胜果之后,一个巨大的噩耗传来:远在四川的蒙哥,在进攻钓鱼城的时候,战死了。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大汗的宝座,便又成了无主之物。

对于蒙古大汗的宝座,忽必烈自然也是有想法的。蒙哥虽然有儿子,但蒙哥的几个儿子,都资历不足,按照蒙古习俗,很难继承汗位。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忽必烈,另一个是阿里不哥,他们两个都是蒙哥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在汗位面前,就算是亲兄弟,一样要兵戎相见。

原本正在和南宋死磕的忽必烈,迅速放下这边的战事,和南宋方面议和。然后,忽必烈率领大军北返,打算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也不肯善罢甘休,双方直接开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五年。

五年之后,阿里不哥战败,向忽必烈请降。忽必烈接受了阿里不哥的投降,成为了新一任的蒙古大汗。但同时,这场战争,对于蒙古帝国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帝国依然保持着快速扩张的状态。到了蒙哥时代,蒙古帝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 *** 的超级帝国。但同时,如此广大的地域,也使得靠近欧洲那边的金帐汗国、伊尔汗国, *** 性越来越强。在这场战争当中,几大汗国各自站队。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

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忽必烈对几大汗国给出了承诺:只要他登上汗位,几大汗国可以更加 *** ,只要奉他为宗主国即可。所以,这场战争最后虽然以忽必烈胜利而告终。但同时,也将庞大的蒙古帝国,直接肢解。

忽必烈胜利之后,对于中亚乃至西亚、欧洲那边,根本没有管辖的能力,鞭长莫及。而他主要进攻的方向,又是南宋政权。所以,在哪里建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公元1260年,忽必烈将开平提为上都。一年之后,他又将燕京改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取‘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改为‘大元’。自此,元朝正式开国。又过了一年之后,忽必烈宣布,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整个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所采用的建都政策,是两京制。上都位于草原,用来影响和辖制北方草原地区。而中都则地处要地,北上可沟通草原,南下可联系传统汉地,向东可以影响东北地区。这个位置,对于当时元朝的所辖疆域来说,最为合适,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忽必烈选择建都北京,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北京是当年托雷的领地治所。托雷是忽必烈的父亲,继承托雷的选择,对于忽必烈来说,意义重大。

其次,当时元朝统治的其他几个要地,比如上都、和林等地,都地处草原,无法建造超大规模的城市。忽必烈受汉文化的熏陶极深,更喜欢首都可以成为元朝最繁华的一座城市。而上都、和林等地,显然无法满足忽必烈的建城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些迷信的原因。当时负责建都的,是忽必烈手下的两位汉臣:刘秉忠和郭守敬。刘、郭二人在选择建都位置的时候,走访了很多地方,最终认为北京这边的风水 *** ,所以建议忽必烈选择这里。

自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后来的明、清两代,也都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之一。

祝融夫人木鹿大王许攸最强战法?

孟获祝融夫人许攸战法兵书搭配

(主)孟获:绝地反击+奋突

(副)祝融夫人:倾国倾城+破阵摧坚

(副)木鹿大王:抚辑军民+御敌屏障

武将兵书

孟获

虚实、攻其不备、将威、占卜

身为整支队伍80%输出的承担者,怎么输出高怎么来。

祝融夫人

九变、援其必攻、掩虚、速战

主要是为了点出援其必攻配合祝融夫人自带战法【火神英凤】强化抗性,速战提升的24点速度对倾国倾城的抢速控制也很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