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自己快升职了 燕子在自家屋檐下筑巢-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
怎么知道自己快升职了 燕子在自家屋檐下筑巢,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
《宋史·苏轼传》:“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苏子瞻谪黄州,居州之东坡,作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人遂目子瞻为东坡。”
一说,苏轼谪居黄州时慕唐白居易贬忠州刺史时尝闲步东坡,并有《东坡种花》﹑《步东坡》等诗,因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79年,即元丰二年,苏轼被调到湖州任知州。
上任后,苏轼就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述职奏折。在文章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本是苏轼谦虚之词,他说“就是陛下您知道我愚笨,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比不了那些主张革新的新人,自己不会乱搞事情,只想安稳做一个为百姓办事的地方官。”
可是这些话被 *** 知道了,并加以利用,他们说苏轼妄自尊大,藐视朝廷,对皇帝不忠,然后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宋神宗听后,回想起来,苏轼的述职奏折里的确有含沙射影的现象。于是他下令将苏轼全家下狱。
当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御史台内种了很多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于是被称为乌台,类似如今的监察机关。
在这场劫难中, *** 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几乎就要被处死了,幸亏宋代有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再加上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后经许多正直人士的多方营救,苏轼在一百多天后被无罪释放,被贬到了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
“乌台诗案”前后历时一百二十天终于落下帷幕。
结案时正值腊月末,惊魂未定的苏轼连新年也不敢在京城过。
在除旧迎新的爆竹声中,顶风冒雪,前往黄州而去。
公元1080年,即元丰三年正月底,苏轼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当他看到长江时,心中才有了一种脱离险境的真实感觉。
其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环境十分糟糕。
当时的太守徐君猷很欣赏苏轼,爱惜人才,便为他另找了一处居所:临皋亭。
临皋亭可以欣赏惊涛拍岸之景,也没有了市井的喧嚣,但光有清风明月可是填不饱肚子啊。
因为来到黄州后,苏轼的俸禄减了一半,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把每月的俸禄分为三十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如果当天有些节余,苏轼就把这些小钱积攒下来,等有客人来时买酒喝。
苏轼的老朋友马正卿专程从黄州来看望苏轼,目睹先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的同窗好友黄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将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
徐太守欣然应允,苏轼十分感激,就给马正卿写了一首诗,以示谢意: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苏轼对于垦植这片土地很高兴,于是他就开始了“躬耕”生活,一家的吃饭没有问题了。
苏轼这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历,白居易也曾经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为江州司马。
三年后,白居易升职到忠州刺史,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养花种树,还写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词作品。
后来又东山再起,升职为中书舍人,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
苏轼深深地感觉自己和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他也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于是他开始效仿白居易,他发现在荒地东侧,有一块坡地,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植树种花的忠州“东坡”相似。于是他就开垦了这片坡地,并从白居易被贬到忠州时的诗作中选取了“东坡”二字为自己的雅号,称自己为“东坡居士”。
李白有“青莲居士”、
白居易有“香山居士”、
欧阳修有“六一居士”,
苏轼有这个“东坡居士”
虽然和他们仨比,好像有些寒碜。
李白的号里有佛教意味,
白居易的号里有历史的积淀,
欧阳修的号里有自身品味的沉积,
而苏轼这个号,就是一块坡地。
为此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东坡》:
《东坡》 宋 • 苏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过之后,整个东坡被冲刷一新,夜间的月亮照耀在土地之上,一片清丽之美。
那些“市人”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家乡,只有像我(苏东坡)这样的“野人”在这里静静的感受这月色之美,感受这人生的滋味。
可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在人生上的转折事件。
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从此开始,他的人生开始有了变化。
乌台诗案后,那个有点涉世未深、不懂官场险恶的苏轼已经死了,离开我们了。
而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一个走向成熟的苏东坡却诞生了,他正在向我们走来。
虽然苏轼和苏东坡在身体上是一个人,但在精神上却是两个人。
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却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也可以说苏轼和苏东坡是不同精神境界的两个人。
我觉得黄州之前他所作的诗,作者应该写苏轼,黄州之后他所作的诗,作者应该写苏东坡,以此区分。
黄州之后的诗词中,他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命运的追问,
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充满哲理的词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士大夫与之前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最富有人生哲理的要属《题西林壁》这首诗了:
《题西林壁》 宋 •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站在庐山之巅,眼里是连绵的山峦,心里却是纷乱的人世。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没有及早看清,官场上那些想置我于死地的人的真面目呢?
从这首诗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蝶变。
后来在“东坡”的一侧有座长满蒿草的废弃菜园,他就申请在那里建筑居所。
因正房在大雪中落成,所以起名“雪堂”,苏轼亲笔题写“东坡雪堂”匾额悬挂在迎面。
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中说:“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
后来,他的著作也多用“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不仅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还是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还好品茗,好游山林,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好游山玩水,传说有一年夏天,他来到了永修城,也就是现在的永修县。
他正在一棵大树下,边读书边纳凉。突然看到了一对夫妻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他也略懂医术,一看小孩是中暑了,后来他把孩子的病看好了,这对夫妻为了感谢把他请回了家。
这对夫妻专门去集市上割了一大块猪肉做为感谢,想询问苏轼喜欢什么口味,苏轼正在作诗,没听到,口中新作的一句诗是“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成了做猪肉的 *** ,“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就用稻草 *** 着整块猪肉煮了起来,没想到掺杂了稻草的香味,猪肉吃起来十分美味。
至今在江苏省的九江市永修县一带,每到有宴席酒会的时候,都会先在桌上摆上两个大碗,碗里的菜叫做和菜,象征人们和气圆满的意思,然后再上来的就是两大碗用稻草扎着的猪肉,东坡肉因为用稻草扎着的缘故,吃起来口感清香,肥而不腻、香酥绵糯,令人回味无穷。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写过一首诗叫《猪肉颂》,里面十分详细地讲述了东坡肉的做法以及当时他享受美味的快乐。
《猪肉赋》
静洗锅,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在想,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好质量的猪肉,竟然无一人能研究、创造出上好的烹调技术!
于是他就开始钻研美食烹调技术。可以说在当时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的这种乐观精神,成了创作“东坡肉”的重要前提条件。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是说他喜欢竹笋和猪肉一起煮:“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他做的红烧肉,讲究“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这个时候烧制出的肉还不叫东坡肉,而是叫做东坡回赠肉。
有人说真正的东坡肉,要从他第二次回杭州时说起。
苏东坡第二次回到杭州时,他发动数万名民工治理西湖。最后把西湖治理的很美。
当地人为了感谢他,听说他喜欢吃烧肉,就都送来了猪肉。
苏东坡觉得这么多猪肉,应该与民同享才对。
于是他叫家人按照自己的烹饪方式去烧肉,然后再搭配美酒回赠给共同疏通渠道的民工们。
可是他的家人听错了,把“连酒一起送”听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不仅香酥可口,还带着阵阵酒香。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吃到的东坡肉。
东坡肉肥而不腻,软糯而不烂,细细品尝还能尝到酒的香气。
其实猪肉是很好的食材,《本草备要》就记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律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
《随息居饮食谱》也写到: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
一个家庭女人太强势?
我小姨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在娘家时就和嫂子处不来,外公为了赶她走,就逼她嫁人了,她其实对那个男人很不满,但是为了赌一口气就嫁了。当天晚上闹洞房的时候就把几个小伙子的脸给抓破了,结婚后也闹得一家子不得安生,但是过了很多年后,她家是全村最幸福过得 *** 的。
小姨长得很漂亮,性格比较泼辣,还很能干,会开拖拉机。
那个年代会开拖拉机的姑娘不多。
小姨这么能干,喜欢她的小伙子挺多的,那些小伙子条件也都很不错。
不过,小姨最终嫁的一个小伙子条件却很差。
小姨有个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
舅舅没有结婚时,她就从小和舅舅打。
很小的时候,外婆让小姨做饭洗碗做家务,小姨就提出和舅舅一起做。
那个年代,家务活都是女娃做的,很少有男娃做这些。
外婆说:“哪有男娃做这些的?你干嘛老扯 *** 哥?”
可是小姨就是坚持让舅舅一起做,要不然她就不做。
她说:“凭什么我一个人做?男女平等!谁规定家务活就得女娃做的?”
为这事,小姨和舅舅总是吵架,吵着吵着还会打起来。
后来,舅舅结婚了。
舅妈其实挺好的,但是可能是为了在婆家有地位吧,她故意端架子不做家务活。
这个时候,小姨就开始和舅妈吵架。
她看不惯舅妈不做家务。
而舅妈可不是舅舅,她也是个不好惹的人。
她倒不怎么和小姨吵,但是转身就去舅舅那哭诉,然后吵着要回娘家。
舅舅一看舅妈要回娘家,就去打了小姨。
小姨就和舅舅撕打起来。
哭声、摔碟子摔碗声,整个家里都鸡飞狗跳的。
我外公一看就火冒三丈。
他肯定是更向着舅 *** ,毕竟舅妈是儿媳妇。
他就当着舅 *** 面去打了小姨。
小姨被外公打了,她肯定是不敢还手的。
她就大哭大闹的,也不改,每天还是和舅舅、舅妈吵架。
再后来又发生一件事,让外公实在受不了了,决定把小姨尽快嫁出去。
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一名老兵。
他回来后被 *** 安排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舅舅成年以后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再后来,外公因为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单位跟他说可以安排一个孩子来接他的班。
外公就想安排给小姨,因为其他的儿女都有工作了,只有小姨没有工作。
可是,舅舅和舅妈不愿意了,他们都想接外公的班。
为这事,我小姨就和他们打了起来。
小姨说:“你们都有工作了,我没有工作,为什么不能让给我?”
但是舅舅和舅妈是坚决不让的,这就让外公很为难。
站在外公的立场,如果舅舅还没有结婚,他可能还是会把工作安排给小姨的。
但是舅舅结婚了,外公本来对舅妈就比较客气的,毕竟舅妈是儿媳妇,是不能让她不如意的。
后来,外公还是决定让舅舅接他的班了。
为这事,我小姨大哭了一场,觉得外公太偏心了,也觉得哥嫂都欺负她。
后来,外公觉得太头疼了,就想把小姨给早点嫁出去,越远越好。
其实外公内心是很疼爱小姨的,但是那阵子小姨闹得厉害,外公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就责骂了小姨几次。
在这种情况下,小姨就也想早点嫁人。
因为只有嫁人才能离开这个家。
因为小姨比较强势,当时远近闻名,知道她脾气和性格的小伙子虽然喜欢她,可是小伙子们的父母可都不喜欢她。
媒人介绍了好几个,人家的父母一打听小姨泼辣的性格,全都不愿意了。
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嫁个条件差的了,尤其是那种家里很穷的也很远的,很难找到老婆,也不知道小姨的真实情况,才会愿意这门亲事。
后来,媒人就介绍了临县的一户人家。
外婆一听说那么远,想必以后一年都难得回来几次,她就不愿意,她哭了。
外公一开始抽着烟不说话。
而舅舅和舅妈都说:“这不挺好的嘛!”
外公瞪了舅舅一眼,他其实也不是特别愿意的。
虽然小姨总惹外公生气,但是外公还是非常疼爱小姨的。
小姨打小就聪明,是外公最骄傲的一个孩子。
但是事情闹到这个份上,不管多远都得让小姨尽快嫁人了。
后来,出嫁那天,小姨眼睛里 *** 泪水,没有一点哭声,就这么上了接亲的大卡车。
这件事当时整个小村庄都挺感慨的。
他们都知道我小姨是被父母和哥嫂迫不及待赶走的。
我们那有哭嫁的风俗,就算没有这个风俗,一般新娘子上车之前都会当着乡亲们的面大哭一场,表现出很不舍得离开家的样子。
但是我小姨并没有,她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声,她就快速上了卡车,头都没有回。
其实我外公因为这件事一直是很自责的。
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等到小姨嫁到她的小家以后,她的强势和泼辣很快就让村里人见识到了。
我们那边有闹洞房的风俗,一般新娘子就表现地扭扭捏捏一点,坐在床上一动不动。
就算被人嘻嘻哈哈摸了几下,也就是躲开而已。
可是我小姨并不愿意这样做。
只要有男的碰他一下,她就上前掐人家,把人家掐得嗷嗷叫。
然后,就没有人敢再惹她了。
结婚当天晚上,她和小姨夫也不对付,给小姨夫脸色看。
结婚以后,她每天也不搭理婆家的人,只管埋头干活,对小姨夫的态度也很差。
因为她内心是不愿意这门亲事的,所以就总想撒气。
小姨夫一开始和公婆、兄弟说起这事,别人都给他不好的建议,劝他打小姨,通过武力的方式把小姨制服。
小姨夫就去打了小姨,但是小姨可不是好惹的,她就和小姨夫打了起来,后来小姨夫就不敢再打小姨了。
后来发生一件事,小姨决定和小姨夫好好过日子。
村里发了一些果树,让大家去领。
可能因为小姨夫太懦弱的缘故吧,发果树的人把最差的果树分给小姨夫了。
小姨夫没有说什么,准备就领走这些果树了。
而小姨却不愿意了,她就和管事的人吵了起来。
她说:“凭什么给我家最差的果树?我不要多好,别人是什么样,我就得什么样!”
当时管事的愣住了,他可能还从来没有见过小姨这么泼辣的人吧。
他就骂了小姨几句。
而小姨夫一看小姨被骂了,就上前维护了小姨,和那个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小姨的心软了。
她可能是头一次感受到被人维护的感觉吧。
后来,她就想着反正都嫁人了,夫妻是一体的,她就决定和小姨夫好好过日子。
当时小姨夫家里比较穷,除了种地也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小姨夫性格又比较懦弱,这才被人看不起的。
小姨不甘心过这样的日子。
她打听到养鸭子是不错的,她就想养鸭子。
当时的政策对这些是有扶持的,可以贷款,小姨就去贷款了。
从此以后,她就在家养鸭子。
养鸭子是很辛苦的,但是她非常能吃苦。
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些事,也让她和小姨夫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了。
小姨夫交了一些好吃懒做的朋友,那些人是不愿意吃苦力过好日子的,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
而小姨特别讨厌别人打麻将,她就找到打麻将的地方,把桌子给掀了。
这让小姨夫感到很没有面子。
但是只要有人找小姨夫打麻将,小姨就去掀桌子。
大家都觉得小姨太强势了。
再后来就没有人愿意带小姨夫一起玩了,他就只好一心一意在家和小姨一起养鸭子。
后来,小姨还禁止小姨夫吸烟,觉得吸烟太浪费钱了。
小姨夫本来是很难戒的,在小姨的强势干涉下,他慢慢就把烟给戒了。
小姨把家里的财政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给小姨夫钱,他没有钱买烟,自然就不抽了。
那个年代,还没有哪个女人在家管钱的,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情况就更少了。
小姨夫因为这件事在村子里是抬不起头来的。
但是因为后来有钱了,村里人自然就高看小姨夫一眼了。
那几年,他们靠着养鸭子赚了不少钱,成了小村庄最有钱的人家。
小姨夫的公婆走到哪都是挺直胸膛的。
别人都会夸他们:“你儿媳妇真是能干啊!你们家娶到这么好的儿媳妇,真是好福气啊!”
同时,小姨对孩子的教育也抓得特别紧。
那个年代,就算是城里人也是不怎么过问孩子的学习的。
但是小姨虽然生活在农村,她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
因为她在生活中对小姨夫表现得比较强势,这在孩子们面前是特别有威严的,孩子们就特别听她话。
她特别喜欢看孩子的课本。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她就带着孩子默写当天学过的生字,就是靠着这一个习惯,三个孩子都养成了每天回家复习的好习惯。
她听说写日记有好处,就督促三个孩子写日记。
也就是靠着这一个习惯,三个孩子在写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后来,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
小姨虽然很强势,但是她的强势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了,自然就赢得了尊重。
其实一家人过日子就是这样的,只要这个强势对生活是有益的,那就很值得。
小姨对姨夫的强势并不是不讲道理,也不是欺负他,而是想让他戒掉那些打麻将和吸烟的不良嗜好,让他跟着自己一起赚钱过好日子。
但老板天天见谁骂谁?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和企业的,特别是老板的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心态,文化理念和文化追求组成的。
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能力之后,他就不仅仅是一个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
他应当具备基本的人格 *** ,具备基本的价值认同,价值追求和具备个体的思想和价值。
如果看在钱的份儿上贪图安逸,那就这样混下去吧。
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仅仅是一个为了养家糊口赚钱的工具,人的人格感,价值感,被强烈的扭曲着,压抑着。
所以如果一旦有好的机会,就建议你还是跳槽吧。
跳槽有风险,请自己科学评估好。
祝你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山东省鲁西南如何缩小半岛区差异?
鲁西南在历史上是中原地区的存在,到了当代因为沿海优势的崛起,鲁西南身处内陆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原优势。在山东,半岛地区也俗称胶东地区,胶东地区的经济比之鲁西南要好很多,目前也有很多鲁西南的人在胶东城市务工。山东目前经济排名全国第三,如果鲁西南能够缩小和半岛的差距,再上升一个位次,那么山东的经济还会继续向前。首先,地理优势上的差距无法缩小,这不只在山东甚至在整个中国都是这样,东部城市依托沿海优势,依托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经济贸易,城市港口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链,外资更容易进入。而反观西部地区,因为没有海洋优势,在世界贸易上有分的的资源少。纵观我国西部除了成都、贵阳、西安、重庆等直辖市或者省会,基本发展都不如东部,所以地理上的优势差距无法改变也无法缩小。言归正传,鲁西南要想缩小与半岛区域之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要对思想进行改观转变,如果思想不转变,那么后续一切的办法都实现不好。举两个例子, *** 个是我们省内的临沂,临沂在建国时在省内发展非常一般,都被称为沂蒙老区,但是近些年临沂的发展稳稳地朝二线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再也不是那个沂蒙山区,别看临沂城市经济总量只上升了两个位次,但是临沂的富藏于民胜过省内很多城市。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与鲁西南接壤的河南省,鲁西南与河南在饮食、人文、人口都十分相似。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我国长期是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省内工业产值低,退回十几年很多河南人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打工,但是目前河南省现在经济总量已经排在国内第五位。河南近些年因地制宜,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大力实行农产品深加工,省内肉制品、食品、粮油、休闲食品企业越来越多,使得河南补齐了工业生产的短板,近些年郑州更是晋升为国家中心城市。综上所述,既然地理优势上转变不了,那么就要从思想上转变,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尼泊尔硬抗印度?
尼泊尔硬抗印度,到底靠什么?
很简单,靠的是印度的对尼泊尔无数次的羞辱、压迫、掠夺,以及持续多年的不平等关系。现如今,尼泊尔已经忍无可忍、退无可退,面对印度的压迫,它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硬抗到底。
当然,还有一点,尼泊尔所处地理位置也给它增加了对抗的砝码。
尼泊尔和印度争议最近,尼泊尔无视强大的邻国印度,其众议院正式通过了新版地图,将与印度有争议的领土全部划入尼泊尔地图。该地区面积约为335平方公里。
其实,尼泊尔和印度双方一直存在着领土争议。
在尼印边界上,有一块名为卡拉帕尼的领土,大约为75平方公里。1816年,英印当局战败尼泊尔,强迫尼泊尔割让了大量的领土,之后,双方以条约形式确定双方边界为马哈卡利河。
在英属印度时期,双方并没有争议。
不过,印度 *** 之后,由于尼赫鲁奉行前进政策,不断蚕食别国的领土。因此宣称马哈卡利河的源头为里普列克山口,而尼泊尔则从1816年开始便认为该河的源头为林比亚杜拉。由此,双方在该地的领土争议问题诞生。
1962年,印度惨败于我国之手后,在撤退的路上,印度认为里普列克山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于是在撤退的时候刷了一把存在感,出兵将此地占领,作为对抗我国的前沿阵地。
【当然,除了卡拉帕尼,尼印两国还有其他领土争端,比如一块名为苏斯塔的领土。这块领土根据尼泊尔和英印当局划分,当归属尼泊尔,界河为甘达基河。但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改道,进入了尼泊尔的领土之内。因此,印度无理搅三分,声称这块领土是印度的,并出兵占领】
这一次,尼印爆发冲突,原因在于里普列克山口。5月上旬,印度方面宣布在此地修建一条通往内地的公路,以此加强该地的控制力。
阿三公然在争议地区修路,此举被尼泊尔方面视为“入侵”。为此,在5月下旬,尼泊尔将与印度有争议的领土全部划入尼泊尔地图,并且宣称“不惜一切代价取回”被印度占领的领土。
近日,据印媒报道,尼泊尔在争议地区的边境哨所已经由原来的2个变成了15个,而且守卫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之中。尼泊尔此举显然震惊了全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与印度相比,尼泊尔显然太弱小了。
尼泊尔仅有不到3000万人口,而且2018年的全国GDP仅有288亿美元,人均更是仅有1000美元左右。反观印度,它拥有近14亿的人口,GDP超过2.7万亿美元,人均也是尼泊尔的两倍,达到了2000美元以上。
另外,在军队数量、质量上,印度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尼泊尔军队只有10万人,而且尼泊尔根本没有海军、空军,只有陆军)。
显然,如果尼印开战,尼泊尔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很多人猜测尼泊尔背后一定有大国支持。
但是,尼泊尔之所以态度强硬,实际上其受够了印度的鸟气!
印度对尼泊尔的压榨可能大家不知道,根据统计,在印度大约有300万尼泊尔人,其中有20万左右为娼妓,其余大部分也是工资较低的建筑工人等底层劳动者。这一切的背后是贫困,但这贫困又和印度有直接干系。
二战结束之后,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随后,印度的尼赫鲁继承了英属印度的扩张性,不断地以南亚大国的态势渗透、控制周边的弱小国家,以各种手段逼迫它们服从印度。
【锡金被控制后直接被吞并。不丹被控制后,外交、军事、贸易等等都必须接受印度的指挥,俨然已经彻底沦为了印度的殖民地】
对尼泊尔的渗透、控制也是印度的战略目标。在1950年,印度和尼泊尔签订了《印度——尼泊尔友好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两国人民、货物自由流动,并且在国防、外交方面加深合作。
一个人口大国,且是半工业国化国家,和一个人口小国,且是纯粹的农业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人口,货物,这意味着彻彻底底的掠夺。由此,尼泊尔在印度的影响下只能成为印度的附庸,完全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另外,大国和小国在国防、外交方面加深合作,这不就是完完全全的大国控制小国吗?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大量的印度人到了尼泊尔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在尼泊尔是做生意的,赚取了大量财富。而尼泊尔人呢?他们却成为了印度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大部分从事的都是低端工作,而且,很大一部分女性还走上了不归路。
也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异常缓慢,至今,尼泊尔还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除此之外,印度自 *** 后,还曾三次封锁尼泊尔经济,目的就是让尼泊尔彻底沦为印度的附庸。
1969年,印度 *** 次封锁尼泊尔,原因是尼泊尔试图消除印度驻扎在尼泊尔的军事力量。1989年,印度再次封锁尼泊尔,原因是尼泊尔从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家购买了武器。2015年,印度第三次封锁尼泊尔,目的是让印度移民占据的尼泊尔特莱地区脱离尼泊尔,由印度掌控。
每一次的封锁,都会造成尼泊尔的经济严重下滑,生活必需品,以及医疗药物严重短缺。为此,我国也曾在尼泊尔的请求下给予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救援。
一次次的压迫,一次次的打击,尼泊尔对印度的忍耐已经达到了上限。这一次,印度直接开始侵占争议土地,这也让尼泊尔感到了深深的危机,于是,尼泊尔彻底爆发了。
当然,除了长久以来的怒火,以及现实的领土危机,尼泊尔的强硬态度也有一定的底气。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尼泊尔处在了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北部。这个地方是印度的七寸,而尼泊尔居高临下,如果真的爆发大 *** ,尼泊尔很有可能会切断这个交通枢纽。届时,印度本就处于不稳定的东北各邦将更加离心离德,内部的麻烦也将更加严重。
当然,如果尼印两国爆发战争,国际势力也将进入此地,这也是印度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因此,综合来说,尼泊尔的强硬首先是现实的危机意识,以及被压迫多年的反弹,因为它已经受了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鸟气。除此之外,尼泊尔的地理位置对于印度而言威胁极大,很有可能会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导致印度东北各邦脱离印度掌控。最后就是国际因素,尼泊尔作为一个 *** 国家,如果此次真的爆发重大冲突,国际势力必然会深入此地,这也是印度最不愿见到的情况。
因此,尼泊尔的强硬是非常有底气的,倒是印度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