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侯算命-是否传给了周公旦
西伯侯算命,是否传给了周公旦?
他们都会,周公旦后来给《易经》补充了“易彖”的内容和每个爻的爻辞
元始天尊为什么不给周文王姬昌封神?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周文王,姬姓名昌,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岐周人(今陕西岐山县)公亶父周太王的孙子,季历的儿子,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商朝的四大诸侯之一封西伯候,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宫适,治下的西岐民丰物阜市井安闲,来往行人谦让尊卑,风景雍和堪比唐虞之世。周文王仁德远播被称之为西方圣人,天生异相长有四乳,有二十四妃九十九个儿子,加上燕山收的雷震子共百子。
因遭奸臣陷害,羑里被纣王软禁七年,大儿子伯邑考前去搭救惨遭杀害,后来散宜生重金贿赂费费仲、尤浑,雷震子下山背起周文王飞出了五关安全的回到西岐。蟠溪招贤纳士聘姜子牙为相,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自斩杀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崇侯虎后,周文王神魂不定身心不安,用医调治却服药不愈。
商纣王二十年仲冬西伯侯薨,享年九十七岁。
周文王仁义之君一生为国为民,这样的人按理说应该封神,连恶贯满盈的北伯候崇侯虎都上榜被封为大耗星,东伯候姜桓楚为帝车星,北伯候鄂崇禹为天马星,四大诸侯里唯独西伯侯没有上榜。
这是为什么呢?元始天尊为何不给周文王封神呢?
首先,关于没给周文王封神这个事怪不得元始天尊。虽然元始天尊是封神总负责人,但封神榜是人道、阐教、截教三家联手启动执行,其上榜的名单也是由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以及通天教主共同拟定,而周文王是凡人,在人道太上老君的管辖范围,所以,不给周文王封神的这个权力不在元始天尊的手中,而在太上老君。那么,太上老君缘何不让文王上榜呢?
周文王素有仁爱之心,从不动干戈不喜杀伐,在位期间西岐湛湛青天朗朗舜日。其愿景是没有战争,民丰物阜百姓自受安康共享太平。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实,这不仅是文王的愿景,也是人道太上老君的愿景,且是人道的终极理想。太上老君主张无为而治不与人争,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周文王在位时期践行的便是太上老君的道,以仁义而化万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即便犯了罪也是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在西岐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切都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而一切又都源于周文王的无为之道。
周文王这样的人,太上老君是不会让他上榜封神的。因为在于太上老君看来,周文王是个难得的人才,更适合做自己的徒弟甚至是未来衣钵的传承者,一旦上榜封神就归昊天上帝了。
其次,周文王没有被封神,是因为自始至终不愿意反抗纣王。作为臣子忠心不二固然没错,但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而仁慈的周文王不免有些愚忠了。明知北伯候崇侯虎多行不义却不愿意出兵讨伐,儿子伯邑考被杀说是咎由自取,散宜生与南宫适提议讨伐纣王,却遭到周文王的严厉斥责。毫发未损的逃回西岐,全赖散宜生从中斡旋以及雷震子的硬核营救,而周文王感谢地却是纣王。还说什么感皇上之恩荣归西土,倘若没有雷震子能逃出五关吗,估计早让殷破败又抓回去了。
文王听而不悦曰:“孤以二卿为忠义之士,西土赖之以安,今日出不忠之言,是先自处于不赦之地,而尚敢言报怨灭雠之语!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尚敢正君之过。纵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封神演义》·二十一回
武王伐纣之前,周文王的死是必然的,倘若活着定不允许姜子牙起兵 *** ,这样一定程度上就是阻碍封神大业。因为周文王临死前还泪流满面的嘱咐姜子牙:“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满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也就是说,不论纣王如何不得人心胡作非为都不能带兵讨伐。
而姜子牙跪在地上也满口答应:“臣荷蒙恩宠,身居相位敢不受命,若负君言即系不忠。”不过姜子牙最后选择了不忠,还不是诸侯挑唆他,是他挑唆诸侯。
最后,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如尧舜在世,被世人称之为西方圣人。在人间已经是仁德的圣人了,所以不需要封神了。再者伏羲创先天易,神农创连山易,轩辕又创归藏易。而文王经过悉心钻研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和爻辞,人们称《周易》。是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的源头,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作出这样的贡献与影响,不封神也已经是神了。周文王不需要封神榜来封神,后人自会给其封神,这就叫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你说呢?不同观点咱们下方评论区交流!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一个热衷武侠与神话的文学爱好者,欢迎广大朋友们留言点评,不足之处望予以批评斧正,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云中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2021.5.14
有没有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高人有许多含义,不仅仅是指人的个子高这么简单,其中有一个非常神秘而且了不起的含义,最与之接近的近义词无疑就是“大师”。
高人,是古来对能人,有较高道法之人的称呼。现在对有能力得,有技术的人,不会称为高人了,没见把哪方面有成就的人称为高人的了,都叫专家或科学家。
而高人大多以大师的名头出现,几十年前尤为甚嚣尘上,气功大师就是高人,假 *** 也划归高人之类。
比较成功的所谓高人有很多,之前都以气功、特异功能之类标榜自身的超凡能力。国内忽悠市场被控,都跑到国外去忽悠了,出国旅游的经常可见,西方各个景点时有发忽悠传单的。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注意事项,到国外旅游,遇到这类人,千万不要搭理,否则就像踩到 *** 一样,蹭都蹭不脱。
而近年来,某琳大师尤为引人瞩目。
当初高人也迷惑了许多名人。
某琳大师除了看见他光着膀子从扣着的盘子里捉蛇出来,也没见他有忒大的本事,后来大师病薨,没搞明白,大师也没多大岁数呀,怎么就早早走了呢?年纪轻轻自己的命都不保,还给人家排忧解惑?
忽悠,忽悠 ,忽忽悠悠就忽悠成了大师。不是民智堪忧,而是大师本事太大。
就没明白,那些几乎是顶尖的名人甲乙丙丁…,都是顶格的人精,能把人精弄得忽忽悠悠的人,那必定是高人了。
怎么就被忽悠了呢?吃瓜观众一脸懵逼。
看来玄学比科学厉害。拜谒大师,毕竟想得到好处呢,大师也是为了蹭名人的热度,都是各有所需。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自己做嫁衣裳了。
怎么放着人世间的美好日子不过了 ,不忽悠了,驾鹤了,西天的日子必定比人间好。
高人之类应该超然物外,不为钱财所动,然而现实里的高人却唯利是图,东食西宿。不过,这也是辨别真假高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姜子牙七十二岁才参加工作?
姜子牙一直作为一个年纪很大的智者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姜太公钓鱼遇西伯”,或者“姜子牙保大周800年江山”的故事,更有传奇色彩……甚至据说他还留下了《太公兵法》(六韬)……
但他真的有那么大年纪吗?或者,历史上真的有姜子牙吗?会不会他就像尧舜禹汤等上古三代帝王一样,本来就是虚构的角色……
再说,人类有崇拜权威的本能,所以我们通常会创造和神化某人,所以特别容易感觉远古时代的人智慧高深莫测,达成崇拜古人的目的……
而我们印象中的上古智者,比如老子,鬼谷子都是一副看破一切的白发老者的形象……这也是中国重视权威和经验的缘故……
所以姜子牙就变成了太公尚,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形象……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姜子牙年纪很大的说法了……
如,百里奚:“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大约是战国时代各家之人,用姜尚的例子游说各国君主,或者安慰自己不得志的年龄……所以不免有夸大之嫌,而无考证之实……
到了民间后世,连姜子牙早年做过什么,说他一直闲赋在家,做个小本买卖,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还说他60岁才娶老婆的故事都编造出来了……
但问题是,整个西周都没有 *** 性的文字,都是些碎片式的记载粮食,兵器的数字,或者算卦,祭天的文字……根本没有 *** 的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在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如此,文字,最初就是记载粮食,数字一类的实用数据,至于文学,历史等记载,出现的时候要晚很多……
比如中国正儿八经的史书,要到春秋才出现……
而姜子牙作为西周初年的人物,离春秋晚期,起码有三,四百年
所以春秋战国之前三,四百年的历史人物,在没有信史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可靠呢?
甚至这个人是不是真实存在呢?
幸好,山东某地挖掘了一个周朝古墓,上面一位考古学家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了姜子牙的记载,上面明确的写着九个大字“丰啓厥作文祖甲齐公”,大意是齐国 *** 个君主称公的意思……
这说明齐国确实有 *** 个君主,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周朝文字,都是些简单的语言,能说这句话就很不错了……我们只能假设这个君主就是姜子牙……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商朝末年,生产力及其落后,各地都是各种世袭部落,大家族,他们抱团才能活下去,根本不会有后世那种小家庭的自耕农,更不会有姜子牙到集市做小本买卖,或者闲赋在家的经历……
所以齐国 *** 个君主大概率是个年富力强的部落首领,在周伐纣商时,派出自己的部队去对抗周朝,所以后来被封齐国……而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周王室的姬姓诸侯王,东方大国齐国是姜姓(吕氏)诸侯国,显得非常独特,加上公子小白,成就齐国霸业,所以诸子百家才会不断的制造出齐国 *** 个君主的故事吧……
我们的一生会不会是被设定好的?
谢谢邀请。
算命,古代巫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为人算命的。起初,官方任命的专职官员才可以算,《尚书洪范》有九条治国大策,其中一条,择建卜筮之人。卜,龟卜。筮,占卦算命。龟长筮短,以龟卜为主,筮占为次。
《史记》有,周文王出猎,龟卜,结果遇姜子牙,吉,灵验。武王伐纣,龟卜不吉。姜子牙不信邪,力劝武王出兵,结果大获全胜,龟卜就不灵验。
《春秋左氏》,晋献公获骊姬,欲立为夫人。龟卜。不吉。筮占,吉。晋献公色迷心窍,立为夫人。结果是,骊姬之乱。
算命,原是官方的权利。到后来,流落民间,《史记日者列传》,记载了个叫司马季主的民间占卜者,在长安东市摆摊算命。
民间算命先生,三教九流,身份下等。以算命为生,混口饭吃而已。算的准不准,信则灵,不信则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