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问祖先-算命的书名叫什么

admin2023-01-30 09:30:0513

算命问祖先,算命的书名叫什么?

应该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易经

算命问祖先-算命的书名叫什么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 反叛。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崇祯皇帝是个勤政节约的皇帝,但是即使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依然收拾不了整个烂摊子。他是个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走向的指示标,如果表现出忧心害怕,那么臣子必然人心浮动,加剧民心不稳,对整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猛烈的打击。而后人千方百计想揣测他当时的内心情感,民间便流传起他测字的故事。

崇祯皇帝生平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 *** ,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 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算命先生说了什么让崇祯脸色发白

有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算卦的事有许多版本,不过不是崇祯自己去的,而是派大 *** 王承恩去找算命先生。亲们不必当真,权当 *** 的谈资即可。

崇祯十七年,大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日,崇祯皇帝乔装出宫,遇见一个算命先生,便起意测字,竟全是不祥的征兆。

崇祯皇帝一开始说“友”字,算命先生问:“你要测什么?”崇祯说:“国事!”算命先生沉吟了一会儿:“友字乃是“反”字出头,预兆着反贼出了头,大事不妙啊!”

皇帝自然是一惊,连忙说:“不,不是这个‘友’字,而是‘有’,有没有的‘有’字!”算命先生说:“‘有’字本是好事,但如果仍问国事,便是一场灾难。”

崇祯不解,算命先生便说:“你看这个有字,便是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国家垂危,江山不保。”

崇祯皇帝又惊又怒,嘴咬着大衣巾,取出银两付款,先生却连连摆手,道:“这钱我不能要。你口咬着巾,可不就是吊死的‘吊’字吗?这般不吉利,这钱我收不得。”崇祯皇帝顿时面如死灰,失魂落魄地回宫了。

曾有人说,这个算命先生是李自成手下军师宋献策,他眼见军队久攻不下,想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混入城中演了这么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击溃了崇祯皇帝守城的决心,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表明了当时明朝灭亡结局的必然性。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入城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总结:崇祯上吊 *** 有暗示的结果,一个人感到前途渺茫时,千万不要找测字和相面的,这些所谓的半仙都是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这些人知道,“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倘若一个国家人心惶惶,那么这种国家不攻自破。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

被喻为诸葛亮、魏征再世

刘基,字伯温,浙 *** 田人。刘伯温是明初著名谋臣之一。他早年曾为元朝的高安县丞,为官清正。后辅佐朱元璋 *** 西讨,为其出谋划策,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他死后139年,也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公。刘基熟读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他登高望远、足智多谋,对事物具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性格骨鲠刚正,被世人喻为蜀之诸葛亮、唐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易学大师。卒于洪武八年(1375),享年65岁。

死因成谜

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未盖棺定论。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直以来,对于他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被宰相胡惟庸下毒致死。刘伯温为官政治清廉,非常坚持原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胡惟庸案发,是因为有人告密说胡惟庸阴欲谋反,在告密信中,罗列了胡惟庸的种种不法勾当,其中有一条是胡惟庸唆使医生下毒谋害了刘伯温。告密者曾是胡惟庸的亲信,但他告密时胡惟庸已被诛杀。胡生前对这人十分信任,这人应该知道胡的许多秘密,他谋害刘伯温,应该没有异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告密者是栽赃陷害胡惟庸,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鸩(毒)杀了刘伯温。刘伯温在1375年前后得了重病,胡惟庸前去探视,据说是奉朱元璋之命去的。胡惟庸带来御医,刘伯温吃了他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不久就不治身亡。 有人说,胡惟庸去探视刘伯温,其实是奉朱元璋的密令神不知鬼不觉的除掉刘伯温。这种意见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朱元璋要杀刘伯温,机会大把,比如借谈洋事件就可以堂而皇之除掉他,何必等到他病入膏肓、即将油尽灯枯时才下手?

三、第三种看法是刘伯温乃自然死亡,是正常病死的,没有什么 *** 。据史料记载,多年来,刘伯温就有肝、肺方面的毛病,随着年纪的增长,病情加重,后来他辞官时曾对朱元璋说自己身体内长了个瘤子,或许就是得了癌症(肝或者肺上有肿块),是不治之症。

临死前,他给两子留下了十一字遗言

刘伯温是位大学问家,著述甚丰,归纳起来大致有:《郁离子》、 《覆瓿集》、《春秋明经》、《犁眉公集》、《写情集》、《天文秘略》、《玉洞经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效颦集》、《披肝露胆》、《百战奇略》、《左元直指图解》、《观象玩占》......还有真假莫辨、神秘莫测的《烧饼歌》。

或许正是这些著作流传后世,才让民间把刘伯温视作一位能未卜先知、神乎其神的大预言家、魔法师。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的刘伯温,身上的光环在民间反而变得黯淡起来。

《明史·刘基传》记载,1375年阴历4月15日,刘伯温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把长子刘链和 次子刘景唤到病榻前,准备交待后事。 他对儿子说:“刘氏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11字遗言吧?他还用手指着堆在床头的所有著述对刘链说:“我死后,把这些书都运到南京去,你还要告诫刘家的所有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更不要学习象纬之法”。

刘伯温严禁子孙后代学习诡谲莫测的玄学,疑似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令他刻骨铭心。他以精通术数名噪天下,最终却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也算栽在术数上,这也算是对他人生更大的嘲讽吧, 令他耿耿于怀又无可奈何 。于是不许子孙后代学神算,或许是不愿自己的绝学遗祸子孙吧,这也是他逃不过的宿命。

嘱咐完长子,他又对小儿子刘景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但现在胡惟庸在,就是写了也没用。待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死后,其家族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但都平平安安,无灾无祸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念其忠诚,召其长子刘链出来做官。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 *** 大发,先后诛戮3万余人。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论相之事。他假惺惺对刘伯温幼子刘琛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他后来吃胡惟庸的毒药,毒死了。如今胡惟庸谋反,被我斩尽杀绝,坟也被我掘了,也算为你父报仇了”。

刘伯温死后,他的后代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刘链、刘景虽曾先后为官,但都循规蹈矩、平平常常,并未作出啥非凡业绩。不过,刘伯温为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完的家底——无灾无祸,平安顺遂。史料记载,在整个明代,刘伯温一脉虽不是很辉煌,但也不算太衰弊。1514年,正德帝追赠刘伯温太师称号,追谥文成。同时还点赞他:“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 *** ”。这评价虽然迟到了139年,倒也还算公正,并无任何拔高溢美之嫌。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

唐朝时一个男子娶亲,新婚之夜他刚掀开盖头,就吓得 *** 了好几步,疯了一样跑掉了。新娘见状,当晚就改嫁给了新郎的好哥们。

当时参加婚礼的亲友们见到事情出现这么大的转折,先是惊得目瞪口呆,后来又拍手称妙。那这位新郎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说起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他是唐朝的弘农县令。由于他们夫妻二人膝下只有一个爱女,所以就招了一个叫做卢生的男子作上门女婿。

唐朝人成婚都是在晚上,那时的官宦人家非常重视成婚的礼节,所以结婚当晚,两边的亲朋好友必然都会到场的。

主人家还会从亲友中选出两个礼度娴熟、仪容出众、声音响亮的人来做引礼赞礼的差事,叫做傧相,跟现在的伴郎有些相似。

那天晚上,县令家来的好友里面有一个会算卦的女巫,她跟县令夫人的交情很好,所以当晚也被邀请过来参加婚礼。

县令夫人问这个女巫,说你不是会算卦看面相吗,帮忙看看我家女婿面相如何?

奇怪的是,女巫瞧了瞧新郎官,说这不是你家女婿,你家女婿不该是这个模样。

女巫接着解释到,虽然卢生长得风流倜傥,还是个美髯公。可你家女婿应该是个白白净净,脸上一根胡须也没有的男人。

听完女巫的话,县令夫人感到非常诧异。她说现在卢生已然入赘到我们家里了,怎么不是我女儿的夫君?要是按你的话讲,我女儿今天还结不了婚了不成?

可是女巫也解释不清楚,她说反正卢生不该是你家的女婿......

两人的话还没说完,只听见外面鼓乐齐天,卢生来行纳彩礼,正在堂前跪拜。

县令夫人拽着女巫的手,指着堂上正在跪拜的卢生,说你看他今夜已经是我家女婿了,这还能有什么变数吗?

这时屋里的其他女眷听见了也纷纷笑话女巫,说她这次算得不准了。女巫听见了丝毫不以为意,接着观礼。

等了一会儿,一对新人就在众人的簇拥下拜了天地。回到洞房,大家开始起哄让新郎揭盖头。

卢生刚把盖头揭开一点,看见新 *** 真容,就好像被吓到了一样,赶紧又把盖头放了下去,然后踉踉跄跄地 *** 几步,扭头跑出去了。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卢生早已经骑上马,头也不回地跑了。满堂宾客见状,惊得目瞪口呆,毕竟大家谁也没见过这样奇怪的事情,纷纷猜测县令的女儿到底有多丑?

人群里有几个跟卢生关系要好的,要问缘故。还有几个是县令家这边的亲戚,出于善心,想劝卢生回来成全他的美事,于是都骑上快马追了出去。

可大家追上卢生以后,他只是摇摇头,说这个新娘不能娶,不能娶!

众人问他到底什么原因,卢生不肯说,也不肯回去。

大家没有办法,只好抽鞭回去了。

弘农县令得知卢生的说法后,气得火冒三丈。心想我女儿何等花容月貌,怎可让他这样羞辱。要是这件事情日后传扬出去,那我女儿还如何嫁得出去?

为了证明自己女儿不是丑八怪,县令让女儿自己掀开盖头,给大家看看真容。

只见县令的千金确实长得沉鱼落雁,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美人。大家看了都说卢生没福气,这么好看的媳妇不要,他还想要娶天上的仙女不成?

这时县令说道,今天这个好日子绝对不可以虚度,众位亲朋中要是有谁愿意做我家的女婿,尽可以提出来,只要样貌说得过去,家世年龄也相当,我现在就把小女嫁给他。

这时人群中有一个年轻男子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做县令家的上门女婿。

这个男子名叫郑生,正是今天晚上两个傧相中的一个,已经拜过官职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了。而且正如女巫之前所言,长得白白净净,脸上一根胡须也没有。

县令和夫人都对郑生很满意,于是就在现场宾客中找了一个年轻人做傧相,让自己女儿和郑生在大家的见证下成了婚,其它礼仪,等到婚后再补。

这件事情后来被当地人传为美谈。

其实郑生跟那个逃婚的卢生本来就是好朋友,所以他后来见到卢生以后就问他当初为什么要悔婚。

卢生告诉他,当天晚上他揭开盖头一看,只见那新娘两只眼睛通红,大得跟鸡蛋一样,而且一嘴獠牙都伸出了嘴外,哪里有个人样?简直就是个巡海夜叉,如何能娶。

说到这里,卢生还不怀好意地嘲笑郑生,说你娶了这么一个丑八怪回去,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算命问祖先-算命的书名叫什么

郑生听了卢生的话感到很可笑,于是把妻子叫出来跟卢生相见。

卢生一看县令家的千金原来长得这么漂亮,顿时懊悔得不行。后来又听说了那晚女巫所言,才明白一切都是缘分使然。正是: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那么古代的洞房之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其实古代的婚姻制度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洞房里的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

古人认为黄昏之时昼夜交替,属于阴阳交汇之刻,所以在此时举行婚礼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通》里面也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这也解释了婚字的由来和含义。

在清朝以前,一直都是早上迎亲,到了晚上再举行婚礼。可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晚上开始实施宵禁,所以人们也就不得不把婚礼的时间改为了中午。

当新人拜完天地以后,就会有人喊一声“送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就开始了坐帐。以前的坐帐是要坐三天三夜,所以新娘从结婚之前的好几天就开始少吃少喝。

后来坐帐时间逐渐减少到了一天,再后来就发展成了仅仅成婚当晚需要坐帐。这也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习俗的不断改良,慢慢地将一些不够人性化的地方简化掉了。

当新娘坐到床上以后,马上就能感觉到床非常硌得慌,这是因为洞房之夜的又一习俗——撒帐。

撒帐就是把花生红枣桂圆等谐音好寓意好的干果撒到床单和被子上。撒果子的人一边撒,嘴里还要说点吉祥话,如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等。

等新郎招呼完了外面的客人,回到洞房之后,就可以跟新娘完成同牢的礼节了。

算命问祖先-算命的书名叫什么

同牢就是将肉放到一个碗里,新郎新娘一起吃碗里的肉,表示以后夫妇一体,两人同甘共苦。

除了这些,夫妻二人还要一起喝酒,就是将一个葫芦剖成两半,一人拿着一个葫芦喝酒,现在已经演化成了喝交杯酒。

再有一个习俗就是将夫妻二人的头发各剪下来一缕,绑在一起,叫做结发。这也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语:其实婚礼的细节都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卢生娶妻,礼仪细节再完备,两个人没有缘分,终究走不到一起。

而郑生事先什么也没有准备,却可以跟县令千金喜结良缘。

所以说,洞房的各种礼节都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关键还是两个人相亲相爱,好好珍惜对方,善待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才能得到幸福。

哪一刻让你终于意识到了这就是命?

这么多年了,一提起他们的恋爱史,人们仍然两眼放光,津津乐道。

我老公有两个妹妹。大妹(也就是我的大姑子,以下简称大妹)

八十年代末,大妹十六岁了。我婆婆那个在农场任职的弟弟、也就是我老公三兄妹的舅舅,已经有了一官半职。

舅舅通过一些办法,成功的让只有小学文化的大妹不但有了一份国营棉纺厂的正式工作,而且由农村户口一跃而成了城市户口。

当年的农转非,可不是像现在买一套房就能拥有的。

当时很吃香,而且很难办到。需要有正式单位接受。

大妹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村女孩,一下子身份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妹前天还挽着裤脚满腿泥的在田里插秧呢。昨天傍晚不是还和一帮 *** 妹去打猪草了吗?

什么?今天就是城里人啦?要收拾行李去城里上班啦?

一众 *** 妹们有替她高兴的,有暗暗羡慕的,当然也有人心里酸溜溜的,还有人明目张胆嫉妒的。大家感叹命运的不公。

不但 *** 妹们各有想法,那些家里有孩子的父母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呀,恨自己没有能力,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和大妹一样,有个好前程。

我婆婆现在还记得当年有一位大婶说过:“我家闺女和她一样大,长得比她还好看,性情也比她好,我只恨自己没有一个好弟弟!”

可惜,有些事情你羡慕也没有用。好事还在后头呢。

大妹当时虽然才十六岁,可她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很珍惜那份工作。

哪怕冬天,夜里飘着雪,她半夜也爬起来去上夜班,棉纺厂车间噪音大,很多人受不了。可大妹却能忍受。

那个时候一个人要看好几台纺织机,有些人看到机器正常,就扎堆闲聊马虎了。

大妹从来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眼睛一直不敢离开自己那几台纺车。所以她不但产量高,而且织出来的棉纱质量也好,粗细均匀,很少有接头的。

没过两年,厂里的领导就看到她的努力了。她被提拔为段长了。

这个时候她已经十八岁了。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城里,休息的时候就去舅舅家。

去了也不多说话,就是帮舅舅家干活。只要她一去,家里的床单被套,沙发套,舅舅舅妈换季的衣服全给洗得干干净净。连厨房里都收拾得亮亮堂堂的。

舅妈打趣说:“只要你一来,我们家就跟重新装修了一次似的。”

对于这个勤劳的外甥女,舅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开始替她张罗对象了。

张罗的对象要么是 *** 妈朋友的儿子,要么是农场里的年轻才俊,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个个都长得帅,条件好。

可大妹都不同意。

因为从她小学起,就有同村的一个男孩喜欢她。

因为年纪小,两个人都没到年纪,所以没谈恋爱。男孩平时对她像妹妹一样关照。但两个彼此的爱慕,内心都很清楚。

男孩家里穷,穷到什么程度呢?他才两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

五个兄弟姐妹全靠 *** 妈一个人拉扯大,可想而知吃了多少苦。那个时候,别人家到年底了,没有钱过年,可以去找村里借。他们家从来都借不到。因为村里怕他们家还不起。

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自己养牛耕田。他们家一到秋天耕完田,种子都播下去后,就要把牛卖掉。

就靠卖牛的钱来给全家人买一件新衣服,割几斤肉过年。要不都不知道漫长的冬天怎么捱过去?

等到了春天,全家人再想办法买一头小牛仔自己养大。小牛仔买回来养几个月,就到了夏收夏种了,小牛仔不会耕田,就得这个男孩和他哥哥一起 *** 。

所以,那时候每一年播种的季节,别人家都用着温顺听话有经验的耕牛,只有他们家每一年都用牛犊子。费劲的 *** 。

当然了,这只是一件事情。真正过日子,因为穷还吃过很多很多的苦。我这大妹夫到现在也不肯吃一口红薯,因为小时候吃吐过。

大妹去城里上班后,男孩经常去看她,给她送一些自己妈妈做的腌菜。无非腌咸菜,腌洋姜、泡萝卜之类,可大妹觉得很幸福。

十八岁了,两个人觉得到了谈恋爱的年纪了。再加上舅妈不停的给大妹介绍对象,她总是不同意,总得有一个理由啊。

所以,大妹专门回了一趟家,把她和这个男孩的事情对家里说了。

我婆婆当然不同意啊。好不容易给你跳出农门,你又要给我跳回来?

而且还是十里八乡穷出名来,穷到叮当响的人家??

我大妹哭着说:“我和他有真感情。”

我婆婆说:“感情?感情是能抵一头牛,还是能低你一个月的工资?啊? *** 这边十八代都没有出过一个城里人,我好不容易给你送出去,你这是要气死我呀!”我婆婆捶胸顿足。

大妹和男孩也怕给我婆婆气出个好歹,表面答应不再来往了。

可口说无凭!为了暂草除根,我婆婆跑到男孩家里,找了男孩的寡母说:“我们家条件虽然不好,但我女儿现在已经是城里户口了,你看看这方圆百里,只要出去的人,还有谁是重新嫁回农村的?都是做父母的,老嫂子,您也要理解一下我呀!”

那寡母深知自己家条件差,也劝儿子:“我们家这条件确实高攀不起啊。别耽误了人家的好姑娘。这年头,跳出农门多不容易啊?如果是我的女儿,我也不想她再回到农村来。”

当年的男孩叹着气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大妹回城里后,转头就把她和这男孩的事情告诉了舅妈。

舅妈有文化,通情达理。她点了点头说:“好,我知道了。我再不给你介绍男朋友了。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你自己好好考虑吧。”

家里人以为他们分手了,可实际他们俩人还在悄悄来往。

一晃,大妹二十多岁了。迟迟不肯找男朋友。

我婆婆终于妥协了,嫁个农村的,也比不嫁强。

她去了一趟城里,找了她那个有本事的弟弟。哭着说:“你外甥女都这么大了还不肯找男朋友,我急得吃不下睡不着的。她非要和那个穷得叮当响的男孩在一起,我不同意!你给我拿个主意吧。”

舅舅一声大吼:“她不听话我有什么办法?她舅妈给她介绍的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了吧?”

舅舅吼完了,又小声对自己姐姐道:“让他想办法来城里做点小生意,也不是不能过日子。”

于是,在舅舅的帮助下,大妹拿出自己上班的积蓄,给妹夫开了个小餐馆。

父母永远拗不过儿女,婆婆经过一番挣扎后,还是同意了。

两个人结婚后,妹夫对大妹百依百顺。家里虽然穷,可从来没穷大妹,好吃的好穿的,都紧着大妹。

婆婆和三个姑姐更是对大妹亲热得很。连妹夫的嫂子,也就是我大妹的妯娌,也对她像亲妹妹一样。

他们的女儿出生后,她婆婆年纪大了,几乎是大嫂一手带大的。长嫂如母,他们家真是做到了。

过了没几年,大妹所在的棉纺厂倒闭了,厂里给所有人买社保。但工作没有了。

妹夫的小餐馆也不太挣钱,在城里生活成本也挺高,房子也还没买。

两夫妻一商量,便把农村的老宅重新修了一下,搬回了农村。

妹夫发誓要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他对大妹说过一句话:“好听的我也不会说,不过我保证让你什么时候都不后悔嫁给我。”

妹夫买了一辆二手货车,帮人家运沙石。

后来兴起了收割机,他又买了。农忙的时候收割,农闲运沙石。日子也慢慢好过了。

大妹除了带孩子,什么也不用她做。婆婆每隔一天还给她送菜送蛋。自己家养的鸡杀好了给她送去。

妹夫的大嫂怕大妹一个人带孩子累,每天吃完早饭就去帮着她带。

过了几年,女儿大了上学去了。大妹便成了村里麻将馆的常客。

每天打麻将、逛街成了她的主业。她打麻将的时候,大嫂怕她肚子饿,把饭做好了给她送去。

整个大家庭里,谁也不能说大妹一句,否则妹夫就和谁急。

我婆婆偶尔对自己女儿说一句:“你也找点事情做一下,别每天只顾着玩。”

妹夫便说:“您过好自己就行了,不要管我们的事情。我饿不着她的。”

又过了几年,学校兴起了校车接送。早就拿到A照的妹夫抓住了这个风口。

贷款买了十几辆校车,开起了校车公司。还在外面承包了一千多亩农田专门种植蔬菜。

每一辆校车配一个司机和一个跟车员。大妹每天给司机们做一顿午饭,管管帐。和学校对接这一块仍由妹夫负责。

这么轻松的事情,还把妹夫心疼坏了。心疼大妹太累了,过了没多久,妹夫就专门请了一个人做饭。

现在大妹就例行管理一下司机和跟车员,平时打打麻将。她是远近闻名的‘牌长。’

有一次,妹夫和大妹开玩笑:“你知不知道我们承包的田在哪个方向?”

大妹说:“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去看过。”

妹夫说:“下次我带你去兜风,顺便看看吧。”

他们结婚后最开始几年过得有点苦。舅妈对我婆婆说:“我给她介绍的谁谁,又被提拔了。当初如果和她成了,就该她享福。”

婆婆倔强的说:“我也想通了,人各有命,只要他们感情好就行了。”

舅妈便顺着我婆婆的话说。

现在,他们家大业大,夫妻和睦,我婆婆说:“你总算是没有让我后悔。都不知道我为你流了多少眼泪。”

今年,舅妈回来的时候,和妹夫两口子开玩笑说:“当时我和你介绍那个男孩,你不愿意,你知道人家现在做到什么职务了吗?说出来吓死你!”

大妹说:“什么职务我也不稀罕。”

妹夫笑说:“她就是旺夫。幸亏我们现在过得也不差。”

舅舅说:“这就是命。该她享福。”

结婚二十多年了,两口子从来没有红过脸。上敬父母,下疼子女,团结兄弟姐妹。

除了下雨下雪,每天吃完晚饭,妹夫和大妹必定会手挽着手一起散步。几十年如一日。

如果是别的两口子这么大年纪还挽着手搂着腰的,肯定会被人调侃。

但从来没有人调侃过他们。已经习惯了。

如果哪一天他们俩没出去散步,人们反而会觉得奇怪。

他们活成了一道风景线。他们的故事,一直被流传。

虽然一直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我婆婆三个孩子,当时就只要她占了天时地利,农转非成功。我老公和小姑子都没有这个时运。

有些时候,就是命,不服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