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颜色牌匾招财显眼 金色荣华富贵-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admin2023-01-30 05:54:0516

什么颜色牌匾招财显眼 金色荣华富贵,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这个误会是怎样形成的? 宝玉一听说黛玉要回家去,就急得发疯——不是形容,是真的痴呆了。他怎么可能把心爱的黛玉介绍给别人做妻子?

《红楼梦》中,充满了暗示与预言。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佛手,后来他们真的成了夫妻;袭人的松花汗巾辗转到了蒋玉菡的腰里,蒋玉菡的莤香罗汗巾则转送给了袭人,后来他们也成了夫妻。但是,这些信物的交换,是成功了的。而黛玉和北靖王呢,完全没有搭上线。

即使对于贾家这样的豪门,北靖王也是高高在上、难以高攀的,他居然对宝玉青目,不仅贾政,连一向厌弃功名利禄的宝玉,也有受宠若惊之感。从北靖王那里得来的东西,宝玉当然视为珍物。所以小别的黛玉一回来,他就取出香串相赠——那个古怪的名字,在我电脑上打不出来。问题是黛玉根本不接受:“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掷还不取。

这个情节,并不能说明黛玉比宝玉更傲视功名,只是黛玉在向宝玉传达爱意:什么王爷权贵,在我眼中都只是“臭男人”,唯一不臭的只有你。宝玉虽然深爱黛玉,但这阶段还没达到默契,所以“只得收回”。

后来又有一次,宝玉穿着北靖王送的蓑衣斗笠来夜探黛玉,这精巧的雨具引起黛玉的夸赞。宝玉立刻承诺:“我也弄一套来送你。”但是黛玉又拒绝了:穿上他,我就成了渔婆了。这话让黛玉很不好意思,因为前面她刚刚笑话宝玉像个渔翁。接下来宝玉欣赏《秋窗风雨词》,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北靖王的东西,两次差点给了黛玉,但都没有给成。这能算暗示北靖王求娶黛玉吗?又哪里有宝玉做媒?如果这也预示着婚姻,那么薛蟠去南方带回的玩具,由宝钗转送黛玉,黛玉可是实实在在收下了,是不是在八十回以后,黛玉就得嫁给薛蟠了?

类似的情节很多。就薛蟠带回的东西,宝钗是分送各人的,连贾环也没有空过。只是因为黛玉小时候在南方生活,所以特别觉得珍贵(贾家祖籍金陵,离姑苏不远,也是南方人,但贾家在京生活多年,宝玉根本没回过老家金陵)。如果这也能预示婚姻,是不是得到礼物的迎探惜三春都得嫁给薛蟠来照应前文了?

再荒诞地联想下去,板儿用来交换柚子的佛手,是探春给的,还特意叮嘱他“玩罢,吃不得的”,这又暗示着探春和板儿的什么关系呢?还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的金锁,是宝玉转送给湘云的,却是从张道士的徒子徒孙们敬献上来的,又预示着谁和谁的姻缘呢?

王安石秦桧高俅他们见过吗?

王安石和秦桧与高俅没有见过,但是秦桧和高俅见过,他两个同朝为官。

王安石于1086年逝世,而秦桧在王安石死后的第四年才出生,也就四秦桧生于1090年,而高俅生于1071年,也就是说高俅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王安石已经被拜为宰相,主持变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高俅22岁的时候还只是苏轼身边的书童,一个书童是不会有机会见到贵为宰相的,再说1093年王安石已经逝世了,更别说,高俅之前有机会见到王安石了。

*** 部分 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从历任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颇有政绩。

1069年,出任知政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对社会进行改革,1070年被拜为宰相。后因司马光等守旧派团体的反对,于1074年被罢黜宰相职位。到了1075年,宋神宗又起用王安石,之后又罢黜。

1085年,一直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驾崩,皇太后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保守派势力恢复后,王安石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被罢官后,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他很忧郁,变法破产,大宋王朝还好积贫积弱,他更多的时担心国家,1086年5月王安石病逝于南京钟山。王安石死后被追赠为太傅,1094年,获谥“文”,人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是,短短的16年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重疾,他的变法主要内容总结起来可以用6个字概括“增税收、整军队”。

增税收方面他有6项改革内容,分别从农田水利、交易买卖、兵役运输进行变革,主要的改革思想就是为国家的税收创收,税收方式多样化,税收更精准。

整军队方面他有5大内容。分别从马匹武器、士兵将军、作战训练方面进行改革,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这5大方面进行重整,革新弊旧,为北宋的军事制度得到优化,使军队的训练质量和士兵素质大大的提高,让武器的制造质量都得为提高。

任何一种社会改革都会触及记得利益者,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虽然他的变法也有不得当之处,也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变法总归利大于弊,为北宋晚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奈碍于保守派势力,变法最终失败。

第二部分 秦桧

秦桧,黄州人,生于1090年,死于1155年,终年66岁,谥忠献,他是继王安石之后的一个宰相,但是最让他出名的莫过于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有争议的奸臣),是南宋主和派的代表性人物。

1127年,“靖康之耻”后,赵构在南京当时的江宁府)建立南宋。赵构即位之初,有抗金的信心,因此重用主战派李纲、宗泽等人。初期还多次打败金兵,让南宋的社会稍有为稳定。但是,后来听信秦桧等主和派的建议,高宗丧失了对抗金朝的信心,因而罢免了主战派李纲、宗泽等人。之后,金兵不断地南侵,赵构仓皇逃往扬州,不久之后宗泽也忧愤而死,南宋也失去了以为得力的战将。

秦桧1115年中进士及第。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之耻”时随着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后来秦桧回到临安,就力主宋金议和。1131年,秦桧 *** 次拜为宰相,但是1132年被罢免,之后于1138年第二次被拜为宰相,前后主政南宋达19年之久,深为赵构的宠信。

秦桧在南宋赵构时期属主和派,对金主张割地赔款、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在第二次拜相期间,秦桧极力地打压抗金将士,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不仅如此,秦桧在朝内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虽然秦桧生前很是得意,也发明了“宋体”字,但是在死后他的铜像永远的跪在岳飞墓前,永世赎罪,永遭世人唾骂糟蹋!

第三部分 高俅

高俅,生于1071,死于1126年,少年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登徒浪,玩物丧志,整天就喜欢足球,然后和一帮地痞 *** 厮混。高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文武兼备,但都是半吊子。

什么颜色牌匾招财显眼 金色荣华富贵-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1093年,苏轼觉得他的人品太差,不是说继续待在他的身边,就一封推荐信大发了出去,后来就因此而发迹。

"靖康元年五月 *** ,"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靖康要录》

后来的高俅掌管禁军。在禁军的训练上他大胆的为自己谋私利,有的人不想训练,不接受校阅可花钱逃避;高俅为自己家盖房子也动用禁军的士兵为他营建私宅,把那些军队里有手艺的人都拱自己使唤,作为一个掌管禁军的人,这样的作为一方面是高俅的营私舞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赵构对他的宠信。

1126年,高俅病死于开封。历史上的高俅记载并不多,我们所熟知的高俅多半来源于施耐庵的《水浒传》,在这里面,高俅因为好踢球而被端王赏识,后来端王登基为宋徽宗,他提拔后官居太尉,后罢免禁军教头林冲,逼迫其上梁山。至于高俅的结局,至今没有找到他的相关资料在此不做叙述。

王安石、秦桧、高俅这三个人,在宋朝的不同时期,对历史进程或多或少都有影响,王安石尽职尽责的变法,秦桧奸佞当道,高俅小人得志,都是历史上精彩的一幕幕,要是这三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秦桧会不会支持王安石变法,高俅可能一辈子就踢球了吧!

你认为什么面可以号称天下 *** 面?

什么面号称天下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天下 *** 面,可能是你当地更爱的一道面食,或许是母亲做的一碗面,没有绝对

我个人的感受是吃遍山珍海味,更爱最美味的还是那碗兰州牛肉面

面条劲道,汤头浓郁,辣椒香浓,牛肉醇香

自从小学时的早餐或者午餐,大学放假回家后高中同学们都心心念念的那道美食,大伙早上必然一起约那家心仪的牛肉面吃,也是青年时期最纯粹最美好的回忆了

色泽丰富,汤浓味美

说起牛肉面,在兰州那是有上千家店面,单论店面数量牛肉面应该也算是 *** 了。而且味道都各不一样每个兰州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牛肉面馆

开遍全国的兰州拉面馆和兰州牛肉面馆没什么关系,但还是应该感谢青海人民的勤奋让这碗面传遍了全国。但你若想吃正宗味的牛肉面,还是得来兰州

我记得儿时去一家老牌面馆里还看到过外国拉面学团到访此店的合影,说明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从口味,配料,品质上来说,牛肉面在兰州本地一碗普遍在八元左右,想吃肉单加一份未尝不可,目前一份肉是八元钱,一斤八十。我们一般加一份肉都是不够吃的,必须最少来二三十元才过瘾

两份肉就是嗨皮,还可搭配泡菜土豆丝和卤蛋,好吃又过瘾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单加肉而不是一碗十几块钱直接把肉钱加在里面,或许这就是原因之一

但有爱吃肉的就有不爱吃的,你一碗面十几元钱非把肉钱算在内,那很多女士来就是为了 那口汤和面,并不想吃肉。所以最灵活的办法就是肉钱另算

不过八元的面里还是有肉丁的,没有肉的牛肉面馆可以直接举报,还是非常接地气

八块钱的面里肉丁不少

正宗牛肉面做法都是用牛肉,牛骨加独门秘方来熬汤煮肉,然后用美味的顶汤搭配本地萝卜外加香菜蒜苗与直击灵魂的红油辣椒调制成一碗百吃不厌的牛肉面

为何都是用牛肉牛骨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呢,秘密就在各家所用的香料搭配不一样,看你喜欢哪家的口味,或者喜欢谁家的辣椒

平凡岁月里最真挚的美味

当然,也有一些黑心商家来抹黑牛肉面,让很多人并没有体会到触及灵魂的滋味。但这不影响用心去做事的人

越简单的事越难做,越简单的美食越难以呈现的极致,牛肉面就是我心目中的南波万

罗氏豫章堂?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氏家谱》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 *** 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 *** 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 *** ,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 *** 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 *** 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 *** 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 *** ,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 *** ,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 *** 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 *** 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 *** 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 *** 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 *** 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 *** 、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 *** 。《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什么颜色牌匾招财显眼 金色荣华富贵-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 *** 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 *** 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 *** 。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 *** 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厚黑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厚黑学》一书,已研习多遍,我对其的理解,和谢绶青先生的理解颇为相近,在此引用他为李宗吾所做的一篇跋文来表达:独尊先生(李宗吾)《厚黑学》出,论者或以为讥评末俗,可以导人为善;或以为击破混沌,可以导人为恶。余则曰:《厚黑学》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者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用《厚黑学》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学》以为恶则为恶人,于厚黑无也。读者当不以余言为谬。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厚黑学》成于其名,也毁于其名,因其书名太过招摇,所以褒贬不一。就如其作者李宗吾一样,现实中是一穷酸十足的正人君子,在书中却时时以厚黑教主自居,动辙要比肩圣人。在这种荒诞不经的背后,却是他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有人说《厚黑学》全书笼罩着厚黑之道,是教人学坏。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李厚黑一直强调的观点是“行厚黑之道时,要批上道德的外衣。”我看来这是一种正话反说,有了道德做前提,即使再厚再黑,从落脚点来讲也是一种善举。就如明代的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又是诈又是骗,对待匪首常常是出尔反尔,说一套做一套,也正是因为他的脸厚心黑,长年活跃、已成气候的山贼在短期内才能得到清除。你能说他做的不对吗?

再如战斗英雄杨子荣,他不欺不诈,能一举擒下座山雕吗?美国在日本空投 *** ,直接造成二十多万平民死亡,美国的心黑不黑?但如果他不投这两颗 *** ,日本可能还会负隅顽抗,再打下 *** 的就不止二十多万了,而且二战结束的日子可能还会推迟。还是那句话,关键看怎么用。只要心中存有良知,有了善的导向,即使使用一些 *** 与手段,那也是为了更好的积善行德。

当然,读《厚黑学》如果单纯的是为了行厚黑之道,目的未免太过低俗。如 *** 研究犯罪心理为对付罪犯一样。我觉得研习《厚黑学》更大的用处在于可以辨析厚黑之事,应对厚黑之人,知已知彼,以其人之道还至其身,匡扶正义岂不快哉!

《厚黑学》里还有批判、有怀疑,甚至对圣人的怀疑,也值得我们学习。从哲学角度来讲,没有绝对的正确,而在怀疑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思考,才会去旧迎新,优胜劣汰,社会才会进步,这一点上,李宗吾和鲁迅一样,也是一个文化的革命者。

《厚黑学》怎么样,千人千面,别人的总归是别人的,还是自已的体会最为实际。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