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算命馆-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周氏是个怎样的人
皇家算命馆,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周氏是个怎样的人?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清朝入关后的17年间,朱明皇室成员曾在南方建立起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4个偏安政权,史称南明。然而,根据正统史观,随着崇祯帝朱由检在1644年初的自缢殉国,明朝的历史便已经终结。那么,作为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后,孝节烈皇后周氏最终的结局如何?
一 初登后位
周氏,本名不详,祖籍苏州,生于顺天府大兴县,其父周奎是个算命先生。据史料记载,周氏幼时便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名士陈仁锡见后大为惊异,对周奎讲:“君女天下贵人”(见《崇祯宫词》)。此后,陈仁锡主动承担起教育周氏的职责,教授她攻读经史典籍。因此,周氏长大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是远近闻名的知性美女。
周皇后画像
天启六年(1626年),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已到了婚配的年龄,由于父母已经病故、兄长明熹宗沉迷于木匠活,因此,皇后张嫣(懿安皇后)便以长嫂代母的身份,来主持挑选王妃的事宜。最终,经过一轮轮的残酷淘汰后,张皇后从众多候选人当中挑中年仅16岁、美丽温柔的周氏。天启七年(1627年),没有子嗣的明熹宗驾崩,皇弟朱由检继承帝位,才当了1年王妃的周氏,摇身一变而成为皇后。
周皇后没有辜负懿安皇后最初的希望,正位中宫后,便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作为六宫之主,周氏善于跟其他妃嫔搞好关系,对待宫女和 *** 也比较宽厚,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个言出必行、赏罚严明的主儿,所以后宫上下都对她敬畏有加。与此同时,周皇后生性简朴,上任伊始便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取消不必要的费用,深得崇祯帝君臣的赞赏。
懿安皇后张氏画像
崇祯帝刚刚登基时,大宦官魏忠贤依然掌握朝政大权,对新皇帝心怀猜忌,形势相当险恶。正因如此,懿安皇后便秘密告诫崇祯帝,千万不要吃宫中的食物,以防魏忠贤命人下毒。所以,崇祯帝从家中自带麦饼入宫,即使在入宫之初也不敢食用御膳房做的饭菜,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 *** 作。由此可见,崇祯帝对周皇后是何等的信任。
二 帝后情深
崇祯帝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而他又是个刚愎自用、心浮气躁的皇帝,为了振兴帝国,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好心” 的错误。对此,周皇后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团结对外,并经常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然而,对于皇后的善意劝谏,固执自负的崇祯帝根本听不进去,并且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
崇祯帝画像
虽然崇祯帝有时会跟周皇后吵架,但更多的时候,两人却是情深谊笃。在《崇祯宫词注》中曾记载过一则趣事:周皇后有次教导一个小 *** 识字,但后者便把学到的东西忘完,周皇后很生气 ,便罚小 *** 跪在宫阶下。崇祯帝见到这一幕后,便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小 *** 遂谢恩而起。通过这种日常小事,人们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崇祯八年(1635年)以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迅速壮大,而后金(清)也不断地侵扰内地,加之各省天灾频仍、百姓难以活命,使得明朝的局势变得愈发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因为 *** 劳过度,加之坚持茹素理政,遂导致身体日渐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便假称崇祯帝的已故生母李氏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崇祯帝明白皇后的真意,不仅潸然泪下。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崇祯帝是志在中兴却无力回天的悲情皇帝,在位17年间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一门心思想要重振帝国雄风。可惜的是,在前几任皇帝的胡作非为下,明朝积弊日久、乱象横生,就算他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阻止王朝灭亡的命运。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或者投降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 *** 则大开城门,迎接大顺军队进城。
三 末世悲歌
李自成率军入城后,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便将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召入宫中,在简单叮嘱他们一番后,便与三位皇子洒泪而别,并命内侍将他们分别送到国丈周奎、外戚田弘遇家中避难。稍后,崇祯帝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并辅佐太子登基。说句题外话。太子和两位小王爷都没能逃出北京,先后沦为大顺和清朝的俘虏,最终结局均不明。
北京沦陷后,周皇后 *** 殉国
交代完后事后,崇祯帝已有殉国之心,但为了免于后妃在他死后遭受污辱,便将周皇后召至身边,然后对她讲:“如今大势已去,朕立志自缢殉国,你既然身为皇后,理应追随朕的志愿。”周皇后听完后,便哭着回答道:“妾身追随陛下18年,若有一句谏言能被接纳,何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但既然托身于陛下,妾身安敢不听命赴死?”周皇后说完,随即解下腰带悬梁自尽,终年才34岁。
周皇后 *** 后,崇祯帝到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不禁涕泪横流。随后,崇祯帝亲手 *** *** 昭仁公主和嫔妃数人,砍伤长平公主和袁贵妃,并逼迫皇嫂懿安皇后、庶母李康妃 *** 。三月十九日凌晨,自知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因不愿忍受投降后受辱的命运,便带着 *** 王承恩一起到煤山,随后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崇祯帝 *** 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终年才33岁。
明思陵
周皇后、崇祯帝 *** 后,遗体由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护送至田贵妃的墓园中下葬,清朝入关后被命名为思陵,同时葬入这座皇陵的,还有跟崇祯帝一起 *** 的 *** 王承恩。作为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后,周皇后被清朝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又更改为“庄烈愍皇后”,而南明则追谥她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参考书目
谈迁(明):《国榷》,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史玄(明):《旧京遗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王誉昌(清)撰、吴理(清)注:《崇祯宫词》,四川大学图书馆。
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八旗子弟,只能说乱世飘零,各顾各命,溥仪退位时,民国开的皇室《优待条件》里包括了旗人。
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原有之禁卫军归 *** 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民国是答应维持八旗的生计,但是这笔不小的支出让民国很头疼。民国的财政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连答应给逊帝溥仪的每年四百万两都难以应付,清内务府多次登报催款,却一直没有如数拿到。可见,答应给旗人的待遇只能说是“空头支票”。
八旗,除了姓爱新觉罗氏,还有佟佳氏,那拉氏、瓜尔佳氏等等。他们之前有俸银用于生计,当下是什么都没有。
首先生活不下去的是寡妇们。
她们之前有朝廷发的抚恤金,现在不发了,一群妇女,没有生活技能,很快就到了断顿挨饿的境地。实在没办法了,她们带着家属,一起涌向 *** 总统府 *** ,一路上扫荡了沿街的包子铺、烧饼铺等吃食店,嘴上喊着:饿、饿。
总统府的卫兵也大多是旗人改编的,他们很同情这些人的遭遇,也没有加以阻拦,总统府里有人出来喊话,首先道歉了一番,容他们几天筹措钱粮,之后确实发了钱粮,可是只发了两个月,又停了。
北洋 *** 财政困难是事实,再闹也是没钱,他们自己也没办法。
上三旗都有十之七八贫困户,约有十万户,没有棉衣过冬,无米下锅,流浪街头,冻死的也不少。其他旗人境况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之前靠俸禄生活,大多数旗人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工作能力。报纸上也出现了困境中的旗人 *** ,卖儿卖女的消息。沦为叫花子、乞丐的不计其数。
1912年《申报》就报道了一些旗人 *** 事件,1月28日,杭州一夫妻缢死一子两女后 *** ,隔天鸿福桥又一家七口举室 *** ……。
各地也有官员上报总统府,说明旗人生活困苦的情况,但是民国 *** 也无能为力。
旗人有的为了活下去,上街卖唱,当了盗匪或者为娼。北京天桥下的说书、算命、艺人,一时间很多是旗人。还有妇女晚间乔装一番,出来拉黄包车。
1921年,北京《晨报》报道,一位旗人女子拉黄包车,半路走不动,而乘客又有急事,催促之下,她哭了起来,乘客张某听她诉说了家中惨状,丈夫去世,两个儿子,小儿子又生病,这才不得已乘晚间出来拉洋车。张某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给了铜元50枚。
清的禁卫军,起初在冯国璋的统领下,还有点庇护,后来在不断的内战中,不知所踪。1924年,溥仪被赶出宫,又一次冲击了旗人的生活,八旗制度也彻底消亡了。
在“驱除鞑虏”情绪的影响下,排满现象很多,旗人有文化,能识文断字的想找份工作也是非常困难。后来 *** 大力倡导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还是无法消除当时社会对旗人的排斥。
“你是什么人?”对方说:“我是旗人。”衙役大怒:“什么?我们老爷才只是骑马,你竟敢骑人!”对方赶紧辩解:“我不是骑人,我是在旗呀。”衙役举起鞭子就抽:“你还敢再骑,我还得揍你!”
这是当时流传非常广的一个段子,旗人也经常被起外号,遭遇 *** ,就业和教育都受到歧视。1912年,在陆军 *** 预备学校,一些学员反对前贵胄学堂的学生入学,而发生冲突事件。
在各种歧视中,旗人不得不改名换姓,隐藏自己的民族,比如爱新觉罗氏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他他拉氏改姓“唐”,钮祜禄氏改姓“郎”等等。汉军旗的人直接恢复祖姓。他们学习当地方言,宣称自己是 *** 。
直到解放前,登记在册的满蒙人口断崖式下跌,他们没有离开北京,只是改了姓名,后裔估计就是“老北京”人了。各地驻防的旗人,大多选择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杭州曾建五百间平房用于安置旗人,但是几年之后他们都无影无踪了,有的与 *** 融合,有的搬家,离开了安置区。
民国后,八旗人家多有没出嫁的老姑娘,她们有的因为想找本族的男青年,而清末民初,适婚男青年人数下降,未能如愿。有些想找汉族男青年,就算找到一点安全感,可是又被有心人骗婚,导致悲剧。
蒙古八旗因长期居住关内,不会蒙古语,也不被关 *** 古所承认,他们只能靠拢满八旗。汉军八旗,虽然遭遇了一段时间的排挤,但融入汉民族相对容易点。
在生计不保的情况下,还寄希望于溥仪,有一个叫桂顺的皇族,因家中贫困,就从北京去天津谋生,结果半路就病倒了,他在旅店给溥仪写信,求赐钱财。溥仪估计想救济也救济不过来。
民国内忧外患,各民族都饱受痛苦,旗人的困苦也难以被顾及,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民初也有社会团体发起救济,互帮互助,培养职业技能,但是效果不明显。
旗人因曾经富裕的生活,也发展出很多曲艺书画爱好,也出了不少艺术家比如京剧程砚秋、曲艺评书侯宝林,书画启功等。
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也是满族,1946年,在延安弥留之际仍提到自己是满族。解放后,满族群众也是获得了翻身,也是他们的喜事。
赵姬和嫪毐爱得如胶似漆?
赵姬如果是单纯的私养男宠,恐怕秦王不会干涉母后的私生活,但问题是这个男宠当年是假扮 *** 进的宫,且聚拢成了秦国第二大政治集团,这就严重威胁了秦王的政治地位,另外他与赵姬所生二子约定成为秦王继承人,这对秦国国本产生威胁,秦王杀他不亏。历史上对赵姬的评价并不高,她成为 *** 不羁、霍乱朝政的代表,其实从她的人生经历细细看来,她并无法左右当时的政局走向,只是沦为政治家手中的一颗棋子。
一笔投资、两代君王众所周知,吕不韦是历史上政治投资 *** 人,他对于秦公子异人的政治投资非常成功,将一个质子推向了安国君嫡子继承人的位置,有调侃说他的这次投资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走向。
要说异人也是一个命好之人,父亲本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偏偏就遇上爷爷熬死了大伯,也就是秦国在位56年的昭襄王熬死了太子,这个继承王位的人选才落到了父亲安国君手中。而安国君又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排行居中,母不受宠,且被送往赵国为质,这种情况下异人毫无继承王位的资格,但他又偏偏遇到了吕不韦的政治投资。而安国君身旁最受宠爱的华阳夫人又膝下无子,给吕不韦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吕不韦攻破华阳夫人这一关后,异人就成了安国君的嫡嗣,也就是王储!
在解决异人身份问题以后,吕不韦开始了第二部投资,即培养异人的下一代继承人,可谓是眼光长远。吕不韦在家中设宴招待异人,并令自己的姬妾赵姬起舞助兴,异人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婀娜多姿的赵姬,于是夺人所爱,向吕不韦要了赵姬为妻。当然,这里出现了一个历史争议,由于在《吕不韦传》和《秦本纪》里的记载有出入,所以此时赵姬是否已经怀孕成为历史谜题,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通过史料和医学知识论证了这一点,表示赵姬此时不可能怀孕,嬴政就是异人的亲生骨肉,此处不再赘述。
只是异人在赵为质期间,秦国对赵国的战争差点害死了异人一家,多亏吕不韦散财走动,才帮助异人脱逃,但赵姬和嬴政却滞留在了赵国数年, *** 俩从此相依为命。直到昭襄王76岁去世以后,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才继承王位,守孝半年后(前 *** 年)改元孝文王元年,但改元仅仅三天,安国君便去世,这也算是昭襄王熬死了第二个儿子吧。安国君继承王位后,赵国便把赵姬与嬴政送回了秦国,因为这是一脉相承的王储,此为赵国缓解两国关系之举,此时的嬴政刚满9岁。
这样以来,异人就很快上位成功,史称秦庄襄王,吕不韦也由此获封丞相、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这确实比做生意更赚钱。而此时的嬴政就成为了太子,也就是吕不韦培养出的下一代君王。异人在位三年后(前243年)与世长辞,时年13岁的嬴政继位,由母后赵姬、相国吕不韦辅佐大政。
赵姬乱政赵姬此时虽然身为王太后,但却是个寡妇,嬴政当年13岁,赵姬可能也就30岁左右,按照现在的话说是如狼似虎的年龄,深居宫中的赵姬就会想法解决需求。此时的吕不韦是辅政 *** 人,常出入宫中,与王后议政,并且吕不韦是赵姬的前夫,所以二人再续前缘,常有私通。但这种私情随着嬴政长大必定会成为吕不韦的杀身之祸,如此聪明的吕不韦又不敢拒绝太后的要求,所以他便想方设法的寻找了一个能够替代自己的人,也就是嫪毐。
按照史料的记载,嫪毐是个身体强壮,且“器大活好”的人。吕不韦先是假装对其施行宫刑,再拔掉嫪毐的胡子,就这样送进了深宫。太后得到嫪毐后立马就试了试,史载“绝爱之”,说明嫪毐真的是名不虚传,身怀“绝技”,小试牛刀就征服了太后的芳心。二人长久缠绵以后,赵姬居然怀了嫪毐的孩子,赵姬为了避人耳目,托辞占卜卦相,要往雍城(宝鸡)居住,于是就带着嫪毐过上了二人世界,期间一共为嫪毐生下两子。
赵姬对嫪毐的宠爱深入骨髓,不仅允许他乘坐王室车架、用王族的衣物,还在秦始皇八年时(前239年)授意秦王封嫪毐为长信侯,食邑山阳(河南沁阳、获嘉)。这时候的嫪毐已经成为朝廷的大红人,各类官员相互巴结、门客千余人,甚至是卫尉、内史这种宫中要员都成为嫪毐党朋。嫪毐的身份由太后男宠摇身一变成为秦国一大政治集团领袖。
“吾秦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史记.秦始皇本纪》此时的嫪毐已经目中无人,他以“假父”自居,培植朝政势力,胡作非为。与此同时,有人向嬴政告发了嫪毐与太后私产两子的消息,并说二人约定“王即薨,以子为后”,也就是说待嬴政去世之后,以此二私生子为王位继承人,这就引起嬴政的猜忌,甚至引申为嫪毐欲加害秦王,嬴政也就开始暗中使人调查私生子一事。
秦始皇九年四月,嬴政已经22岁,按照秦制是要亲政了,他来到雍城举行加冠礼,佩戴上长剑以后就算是接管赵姬手中所有权力了。此时的嫪毐深知自己的种种行为必然会受到嬴政的打击,故而先下手为强,伪造王命、太后命发动了兵变。嬴政则是令吕不韦带兵平定了嫪毐的宫廷兵变,嫪毐兵败逃亡后不久被抓回,以车裂处死,可以说嫪毐的一生是成也吕不韦,败也吕不韦。
这件事随即产生的后果是吕不韦亦受牵连,被流放于外,最后饮鸩 *** ;赵姬则是被软禁在雍城,后由大臣茅焦劝说才回到宫中,最后郁郁而终;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儿子被扑杀,也就是装在布袋里活活摔死。这些后续结果都是为了一个人服务,那就是嬴政的权力把控,当时的两大政治势力为吕不韦集团与嫪毐集团,在这次斗争中,两大集团相互攻杀,两败俱伤之下是嬴政渔翁得利,在亲政以后便将所有大权收回已手,随即解决赵姬私生子,解决了后顾之忧,可见嬴政的手段相当老辣!
综上,所谓的棒打鸳鸯其实是嬴政的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因为嫪毐与赵姬的行为过于露骨且威胁秦国政权,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而赵姬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棋子,她是吕不韦的政治 *** 、是异人发泄私欲的工具、是嬴政身处赵国的保护伞和亲政后的孝心展示、是嫪毐攫取权力的阶梯。一个女子并无法左右政治走向,又因私欲需求得以千古骂名,也实属无奈和不幸。
参考资料:《史记》
朱高炽说把算命先生拉出去斩了?
朱高炽说把算命先生拉出去斩了,算命先生为何说再等19天。这个算命先生正是大名鼎鼎的袁珙。
袁珙命很苦,元末明初的时候,举家17人皆死于兵祸。所以一个人流落在外,曾经在珞珈山跟一个奇怪的僧人别古崖学习相术,后来下山之后很快就出名了。
他给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算命,说他命中有贵气,会当大官,但是这个官只能做140天,就被人强行夺印了。结果这个人的确被张士诚逼取印绶,抗节而死。
所以诸如此类,一共算了百八十个人,都或早或晚应验了,这就使得他的名气相当大。但是袁珙真正出名,是在嵩山寺给姚广孝看的面相。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准!实在是准得不要不要的。后来在姚广孝的推荐下,又给朱棣相了一次面。
"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基本上算出朱棣在40岁以后会发迹,做皇帝。结果真的很灵验。但是当时对于朱棣而言,这话说得心惊肉跳。姚广孝说“送白帽子给王爷”还比较含蓄,袁珙直接就说登大寳的事情,而且还指出了具体时间。这就让朱棣害怕了,说先生不要胡言乱语,那里来回哪里去吧。于是让袁珙回老家去了。
但是结果“靖难之役”成功了,朱棣即位了。姚广孝再度提出来,让朱棣别忘了袁珙,还说,他看相真的很准的。后来朱棣还是比较大方,给袁珙封了个太常寺丞,也就是负责掌管宗庙祭祀。
但是到了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的皇位争夺赛中,朱棣的确左右为难,使得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多年,牵涉了很多人。
因为朱高炽作为长子,本身就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从“嫡长子继承制”而言,也应该他做太子。但是这个朱棣不大看得上朱高炽,因为朱高炽又胖又瘸,形象太差,而且为人软弱。一点也不像朱高煦,长得龙精虎猛,人称“人中吕布”。当年白沟河一战,若不是朱高煦左突右击驰援朱棣,朱棣弄不好就要交代了。朱棣也认为这个儿子长的才像自己,所以说了句“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很厚黑,似乎给了朱高煦希望,但似乎什么承诺又没给。
不过朱棣后来一直在这两个儿子中反复徘徊,最终不得不做决定的时候,他想到了袁珙。
史料里没有记录袁珙有没有看朱高煦的面相;但是记录了袁珙就看到朱高炽的面相,说:"有天子相。"但是看到了朱瞻基的面相后,说:"这是万岁天子真相。"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朱棣最终决定了太子就是朱高炽了,因为只有朱高炽当了皇上,未来才有可能传位给自己更爱的孙子朱瞻基啊。
但是朱高炽继位之后,想起了这事,对袁珙就有意见了。为什么给自己相面的时候只说了“天子也!”,而给自己儿子相面却说“万岁天子!”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是不是袁珙看不起自己?
然而袁珙只是说,“天机不可泄露。”其他再也不愿多做解释。朱高炽生气了,不说那就拖出去砍了吧。其实本意也只是吓唬吓唬袁珙,希望袁珙说出这里面的说法而已。袁珙无奈之下,你若非要砍我头,请耐心地等19天。
朱高炽更糊涂了,为什么要等19天?但是等就等吧,贵为天子19天还是好等的。结果19天后,朱高炽驾崩了,在位10个月,而朱瞻基后来在位10年。人们恍然大悟。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100岁要藏?
阅读 148.1万!各位亲爱的网友 这谜一样不可思议的神秘数字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下面我就通过俺村被誉为“古黄历万事通”的87岁的朱建清大伯揭开这神秘的谜底……
朱建清伯摆摆手说道:“其实啊,这也算不得多大的学问,但是,字典上茬查不出来,学校的先生也不知道!我开始也感到好奇,也不知道,俺父亲是个私塾先生,他有古书,他说这些古书上也有记载;”
a,36不讲,意思是按照民间黄道的说法,三十六岁是个人生的门槛,人到了三十六岁因为是个关卡,所以要说成三十五岁,或者三十七岁;民间说法是三十六对应有四个九的倍数,都是忌讳的说法;人到这个岁数一般上有老,下有小;例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兵圣韩信被吕后杀害的年纪是36岁;三国的庞统36岁在落凤坡被益州都督张任乱箭射杀时是36岁;WUGUO都督周瑜死时也是36岁......所以,民间对36岁这个数都有忌讳;
b,73不说,84不讲,意思是:
因为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孟子活了八十四岁;民间认为,就连人人敬仰,个个朝拜的大圣人都难以逃过生死大关,何况俺们这些一般老百姓呢?!
c,民间也有这种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来自己去;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一般到了这个岁数,民间对此都有一种忌讳;这七十三,八十四与三十六一样是人生难以逾越的关卡;
d,100岁要藏的意思是:(1)因为俗话: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隐?(2)民间忌讳说法:“百”岁的“百”谐音“掰”,认为不吉利,(3)通常把百岁说成99;因为民间认为“百”去上面“一”为“白”“百寿”谐音“白寿”不吉利,这都是民间的说法;但是农村人非常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