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算命法-古代哪些人的出生与月亮有关
日月算命法,古代哪些人的出生与月亮有关?
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盛名已久的嫦娥四号,在万众期待下揭开了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据传回来的照片显示,有一个明显的大坑,网友们顿时脑洞大开,一方说这是被紧急挖走的月桂树,一方认为这是吃了窝边草的兔子洞。
有图有真相,这月球背面没得外星人没得擎天柱大黄蜂,再插上一面 *** ,那就是‘自古以来’了。
玩笑归玩笑,月亮在我国古代,确实出现频繁,尤其是快出生时,家里有人做梦梦到了月亮,那这个人,未来绝对可期,那么一起来看看,谁出生就与月亮挂钩?
汉朝的至尊红颜王政君。王政君的母亲怀她时,梦见一束月光照射在她胸前,才豆蔻年纪,就貌美如花,有户人家要娶她,结果男方突然暴毙。接着一个王爷要纳她为妾,八抬大轿还在半道上,发现驾驭不住王政君的命格,嗝屁了。等到这时,才有算命先生说,这个姑娘贵不可言,皇后命无疑了。
然后,王政君进宫了。才进宫,太子的宠妃病故,给她让位,与太子 *** 愉,生下皇长孙,最后顺理成章当皇后。王政君很长寿,期间大肆发展外戚,她的侄子王莽,从她手中捡到缺了角的传国玉玺,篡汉称帝。
三国东吴的奠基人之一、大乔的合法丈夫孙策。孙策孙权两兄弟出生前,他们的母亲都做了个梦,生孙策梦到月亮生孙权梦到太阳。但是日月不能同辉,作为哥哥的孙策,只好像月光一样,普照江东。
少年孙策,17岁开始打天下,慢慢在江东创立一片江山,26岁却突遭遇刺,把王位留给弟弟孙权,舍了娇妻美妾,一命呜呼。不知道‘梦月生子,将遇不幸’的传说是不是真的?
武则天第二却不称帝的刘娥。刘娥的一生堪称传奇,她的母亲梦见月亮,才怀身孕,襁褓中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长大后成了歌女,嫁给一个银匠,两人过不下去了,银匠把她卖给赵恒,赵恒得到她后,短时间内憔悴消瘦。
这个赵恒,便是后来的宋真宗,宋真宗驾崩后,刘娥临朝称制,更是违制的穿上帝王龙袍参加朝廷的大典,史载:威震天下。
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
面对这种诱惑,刘娥拒绝了。但是她穿了一辈子龙袍,直到临死之际,才把北宋政权还给宋仁宗,要不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抹黑她,她的历史形象,一定会深入人心,不会比武则天差多少,毕竟她能称帝却不称帝。
让皇帝28年不上朝的张居正。张居正出生前,不是 *** 做梦,而是他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有月亮落在水翁里,接着四周大放光明,最后一只白色乌龟从水翁里浮出来。他的曾祖父很高兴,觉得这个梦很有寓意,光耀门楣嘛。
果然,张居正的仕途,一路升迁,官至内阁首辅,在大明朝去掉宰相的前提下,这个职位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张居正辅政期间,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却仍旧有万历三大征。只可惜,有着救世宰相之称的张居正,死后被抄家!
有些事情是无法解释的。
做梦不能人为控制,似有所思夜有所梦貌似也只存在于男女情事,怀孕期间梦见月亮,莫非真有贵人之相?
不知,还有哪些古人,出生时与月亮有关呢?
传统文化中的七有何奥秘?
引言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的前后出处并不统一,前者出自于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逢七必变”最早由《易经》中的主要思想之一演变而来,泛指凡事每遇“七”字之序数便易起变化,是古代先人对事物发展的总结推理的发展规律,同时映射到生活和处事中。那么传统文化的“七”为什么会让先哲对其情有独钟?本文小尘将小尘将对“七”本源的观点归纳整理,并结合自身研究从最有依据的“周期说”来阐述一下。
数字“七”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七言诗,到俗语“不管三 七二十一”、“七上八下”; 从上帝用七天创世( 一周) ,到中华 民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头七”; 从佛道中的“七级浮屠”、“全真七子”到世界的“七大洲”……无不表明数字“七”的神秘意义与重要价值。“七”的运用不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其背后更 蕴藏着丰富的象征内容及文化内涵。这种跨越时空的人类文化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就让我们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线索,寻觅神秘数字“七”的源头。 数字“七”的应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文化领域。首先就从外族文明入手,与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横向对比,审视并分析“七”的本源。“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古资料表明,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早于语言文字成为 人类文明的最初表征。”
天体周期中国古代典籍中,“七”最早出现在《周易·复卦》中,其爻辞为“复: 亨。出入无疾,朋友无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此卦的解释尚无定论,明朝朗瑛据此提出“天之道为七”的结论,清朝赵翼也指出: “大抵阴阳往来,多以七日为候”。《彖辞》中的解释为“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之所以用“七”来代表太阳的运行,笔者认为这里蕴 *** 原始先民的太阳崇拜。据现代学者考证,“七”作为文字,最早写作“十”形,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秦汉之际。丁山先生道: “七之见于卜辞金文者通作十 ” 。叶舒宪先生认为,“十”形恰恰象征了太阳之 数或太阳运行之道,他说: “太阳( 太极、一) 从黑夜结束时升起,带来了黑暗与光明交替的二分宇宙( 两仪、阴、阳、二) 和天 地人三才并立的现实世界( 二生三) ; 而太阳由东而南而西而 北的运行规则则为人类认识四方空间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尺度 ( 四象、四) 。把太极即‘一’同两仪( ‘二’) 、三才( ‘三’) 、四 象( ‘四’) 这一衍化发展过程合起来看,其数式恰为 1 + 2 + 3 + 4 = 10。”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复卦》爻辞表明“七”是一 个表现周期的数字符号,是“天道”循环的周期性拐点。
除了与太阳的联系,月亮盈亏规律也是天体周期性表象 的重要依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中提到出土铜器铭文上记录的周代记日法,即按月亮盈亏的规律, 将每月分为四期,每期七日,依次称为“初吉”、“既生霸”、“既 望”、“既死霸” 。但这不是中国最早的记日制,应该是“七” 的周期性衍生的一个规则。 无独有偶,《易·系辞传》中也出现了这种以“七”为周期 的运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意为卜筮之始 先从五十根蓍草中抽出一根,虚设而不用。崔憬曰: “五十有 一不用,太极者,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 所以那根虚设不用的蓍草便是象征永恒不变的太极,被赋予稳定、本源的内涵,而变数便以此不变而变,从而变化万千。 “四十有九”则是周期数“七”的一个变化数,“七”被作为天道周期的符号,拥有循环变化的含义,因而七个“七”产生的四十九,便被先民认为是周期的极限,是更大的循环之数,因此也内含了变化无穷的意义。
生物周期1.生长和病理周期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则“混沌凿七窍”的寓言故 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窍,七日而浑沌死。”“七日”代表《周易》所述的天道循环周 期,而七窍则是人体周期的特征。虽然成书于战国的《庄子》, 在时间上《周易》相差较远,但笔者认为,生物周期的现象绝不是战国时期才被先民发现的。 《诗经·曹风·鸤鸠》写道: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为何是七子而非六子八子? 《诗经·召南·摽有梅》也写道: “摽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为何其实还为七而非六非八? 笔者尚未找到明确证据,但猜想这与先民发现的生物周期有关。
就以人体自身的周期性表象来分析。《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 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 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不难看出,“七”早已被先人发现是人体周期的循环之 数。而这一点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章太炎先生曾提到“生 理学者谓人体新陈代谢,七年而血肉骸骨都非故我之物”《黄帝内经》的思想被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如《伤寒论》、《脉经》中对于病状周期的阐释。这种生物周期的发现,很可能是 原始先民在开始关注自身时就产生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识 在原始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最原始也十分模糊 的“生物周期”概念,比如 *** 经期的周期( 平均 28 天) ,初潮到绝经的周期( “二七”至“七七”) ,是较为明显的生物周期。
2、声音声韵
在声音方面,“七”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 的神秘数字。先从发音来看,中国古代的音韵学按照发音部 位的不同,将“三十六字母”( 声母的代表字) 分为“五音”,发音部位分别为唇、舌、齿、牙、喉,再有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 音,因此又有“七音”之称。从乐音来看,按高低次序排列形 成的音列称为音阶,其中各个音称为音级。以 C、D、E、F、G、 A、B 七个字母来命名七个音的音列。在中国,不晚于商朝就 出现了多种七声音阶,其中正声音阶的七个音名为: 徵、羽、变 宫、商、角、变徵,其演变而成的下徵音阶,七个音的名称为: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如果在五个全音的相邻音级之 间分别 *** 一个音级,这样在一个八度内就有了十二个音级, 称为十二律。笔者发现,十二和七的联系不仅于此。《诗经 ·小雅·大东》有“七襄”一词,叶舒宪根据朱熹《诗集传》分析,“一昼夜十二辰中,从旦至暮( 自卯时到酉时) 共七辰,织女 星每辰移动一次,七辰更动七次,因而称为‘七襄’。但是,每 辰移动一次,一日应位移十二次,这样才构成一个循环,应称 ‘十二襄’,为何要称‘七襄’” ? 从音律上可以判断,“七”与 “十二”都是循环之数,再如“绕北极星旋转的北斗七星”,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十二宫”,都蕴 *** 这种宇宙的循环往复 之道,因此为表达周期而将七与十二混用也不无可能。在声律领域,人体与自然的周期遥相呼应,内蕴着极其神秘的宇宙奥妙。
现代其他领域在心理学中,“七”同样是一个无比神奇的数字。米勒困惑于人类的单维判断被限制在七级左右,于是通过实验在 1983 年得出结论———直接判断容量( 注意广度) 、瞬时记忆广 度的容量是恒定的。而这个容量恰恰是 7 ± 2。简单来说,即 注意广度的更大容量约是 7 个对象,瞬时记忆广度的更大容 量约为 7 个单位。如果要记忆更多的对象或单位则需要进入下一个循环区间。这一发现与《周易》中以七为一个循环周期 的思想完全相符,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 了一个上古的命题。
彩虹七色同样蕴含了一种生物周期。光学中将光分为可 见光和不可见光,这是从人类的生理角度出发进行分类的。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眼可以感 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 400 到 700 纳米之间,许多生物能看见 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 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这里同样蕴含 了一种生物周期———人眼能识别的可见光恰好能够大致分为 七种颜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一点与“大衍之数”以“七” 为循环变化之基的思想相符。原始先民在见到自然界中的光 学现象时,如彩虹、水对太阳光的折射现象等,都可能产生对 数字“七”的认识与崇拜心理,从而加以记录并在其他领域实施应用。
无论是医学、生物学、音律学、心理学还是光学,都是生产 力发展后人类对人体自身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而这些生物周 期现象的发现,却都与生产力发展程度无关,因此史前时代的 先民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但缺少有意识的总结与探索,因此借助崇拜“七”这个生物周期共通的神秘数字来填补原始思维中的空白,笔者认为,这是“七”兴盛的原因之一。 “七”也渐渐成为后世文化集团、文学创作的结构要素,文 化集团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前七子”、“后七子”、 “吴中七子”、“岭南七子”、“古文七家”、“毗陵七子”、“舜之 七友”、“全真七子”、“黄帝七辅”、“汤七佐”。文学作品如《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七侠”、《 *** 》中西门庆的七个妻妾(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吴月娘、 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 、《西游记》中七大妖圣( 牛魔王、蛟 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美猴王) 、《西游记》中 七个蜘蛛精及蜘蛛精的七个干儿子( 蜜蜂、蚂蜂、蠦蜂、班毛、 牛蜢、抹蜡、蜻蜓) 等等。若是还只认为“七”的出现只是种巧合,那么再看“七子之歌”( 香港、澳门、 *** 、九龙、威海卫、广 — 24 — 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此处的“七”的出现是 因为作者将“旅顺”和“大连”合二为一,将“八”合为“七”,因 而绝对不是文学创作中无意识的“七”的运用,也不是无意识 的“七子”的形成,而是诗人闻一多受到“七子模式”影响的表现。
总结以上只是小尘对传统文化“七”数字的一种学说的解读,另外我国的学术界还有天象说和数式说等其他学术理论并都有充分的依据,但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要解释数字“七”的含义,确实应当以周期说为主要学术方向和依据,再辅以天象说的看法,数式说的后期发展理论,从而探讨深究神秘数字“七”的含义,这对于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原始思维模式,了解民族精神、心理的变迁都有着重要意义。
都有哪些数字属于吉祥数字?
最为人们喜爱的吉祥数字是6、8、9寓意六六大顺、八谐音发、长长久久。
另外,有的地区方言5翻译过来和“我”谐音,也深受当地人们所喜爱,比如5(我)8(发)财了。
其实每一个数字都有其寓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已。
比如:
1可以理解为一帆风顺、一心一意、一见钟情等。
2是双,成双成对、双宿双飞等。
3谐音生,生生猛猛、生龙活虎、生意兴隆等。
4谐音事,事事如意、事事顺心、四季平安等。也有人认为4谐音死,故厌恶。
甚至有的地方楼盘不设4楼,怕影响售卖,不过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而已。
5子登科,五兴六旺、五谷丰登、九五之尊。
66大顺,六畜兴旺。
7谐音齐,齐家欢乐、齐头并进、齐心协力等。
8寓意发,发家致富、发愤图强、恭喜发财等。
9寓意长久的意思,长长久久、地久天长、经久不息等。
10全10美、五光十色、一五一十等。
所谓吉祥数字,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人们心中愿望的折射。
除了吉祥数字,还有幸运数字一说,大概是指给某人带来好运气的数字。我的幸运数字是12和27,前者是我的生日,后者是我的好运数字。
同时,数字也可表达一些简单而完整的句子:
520我爱你
521我爱了
178一起吧,一起发
186要(1也读幺)发啦(乐符6读音啦)
什么叫缘份?
两个生活中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从茫茫人海中相遇,到相知,就是一种缘份,我们常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就是和你擦肩而过,有的人会在你生命中停留一段时间,有的人会陪你相伴到老,不管是怎么样的相识,就是一种缘份,缘份这个东西很缥缈,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要懂得珍惜,不管是男女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只要遇到就是一种缘份。
我们常说的缘份往往都是体现在情侣之间比较多,男女之间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爱,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你如果遇到的是对的人,就会和你相处一辈子,如果是遇到错的人,分开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缘无份吧,缘份这个东西一直是天注定的,半点不由人。即使你遇到了对的人,如果你不懂得珍惜,也会成为有缘无份的人。
我也遇到过一段让我一见钟情的缘份,就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意识到她对我的重要性,甚至说了很多伤害到她的话,伤透了她的心,我曾经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这么冷静的一个人,在她面前感觉自己就像个孩子,很容易动不动生气。这是我连自己也感到很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碰到很多缘份,没有珍惜的缘份就会擦肩而过,能够做到好好珍惜的缘份,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缘无份的人要懂得学会放下,放过自己也放过她人,好好珍惜身边和你有缘份的人,因为这个世上从来都没有后悔药,错过了也许就是一辈子,一个入了心的人错过了,只能放在心里,默默陪伴,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也许只有经常过的人,才能明白个中滋味吧!
总结:缘份就是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每一段缘份都要学会珍惜,只有你珍惜了才能够拥有,有缘无份从来都是最痛苦的事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好好珍惜身边和你有缘份的人吧!
友友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有什么不同看法的可以留言给我!
认干亲都有什么规矩?
这个不同的地方习惯都不一样,认干妈也叫认干亲具体如下:
认干亲”的习惯,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于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 *** ;而且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 *** 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
既然要“认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 *** 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 *** 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 *** 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认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碰”到的 *** 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个。于是,“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只是小时候叫,也就没多大关系。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给婴儿取名外,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并被认成干亲。在陕西一些地方“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门后碰见的 *** 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当然,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随机性外,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见的 *** 人,或是与他家关系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在杭州,小孩“认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无常鬼”。在那里,“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称“拜胡干爷”。据当地传说,无常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于无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过去,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而将它讹为胡姓,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寄拜胡干爷的 *** 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然后将它带至庙中,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并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以后,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
除汉族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认干亲”的习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如果是男孩,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灾星,让小孩顺利成长。
仪式
不过,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认干亲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用于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 *** 福气,顺利成长,健康长寿。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2)起因相似,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