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姓名算命-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admin2023-01-29 10:54:5719

李岩姓名算命,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导读:崇祯年间,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已经如,宦官乱权导致国家政权严重倾颓。内忧外患,国内有不断出现的农民 *** 军,对外,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同样也是攻城略地,野心勃勃。

明朝是在1644年被灭亡的,不过它的灭亡不是在他之后的清朝做的,而是来自内部的李自成,李自成攻陷北京,攻入皇宫,终结了大明王朝。

众所周知,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由于军纪混乱,并且开始拷打明朝的官员。手下也抢了陈圆圆,导致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最终投靠清朝,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的军队和吴三桂军队,以及清兵在一片石大战,结果闯军战败,李自成退守北京,继而放弃北京,逃亡西安,所以,只坐了18天的皇位。

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只坐了18天皇帝?

当初李自成起兵之初为了自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收揽民心的口号 那就是“均田免赋”,而李自成的成功也得益于这个方式。当初凭借这个口号,李自成可谓是得到了大批农民加入,使得他的队伍开始不断的壮大。但是在收获的成功之后,李自成这个人开始慢慢的堕落,这也导致他走向灭亡。

一、李自成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由于李自成自己本身其实是农民出身,所以说这对他自己来说,他本身的缺陷还是很多的。从他个人的方面来讲,大局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可以说他这个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看到的只有自己这一方面。而且在处理事的方式上李自成可以说是毫无法则的,当初在他俘获了大批的人质之后,选择对他们进行非人的屈辱,甚至有的是直接以明码标价的方式进行贩卖。

二、李自成纵容自己的军队,杀烧抢掠。

在当时可以说是大杀百姓,可以说是杀烧抢掠无所不做。害死了很多无辜的人,也因此导致了最初支持李自成的人他们心中开始对他有了不满的意见,而当时的人民也开始认识到李自成这个人真正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样子,所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李自成的人生道路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直线下滑的阶段了。

三、不听进谏、 *** 李岩。

李自成刚刚建立大顺帝国之际,有一个人给他策划了长治久安的策略,但是没文化的李自成听不懂也听不进去,在奸臣的陷害之下把此人杀了。他就是李自成身边铁三角之一的李岩。

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三个人成为了铁三角,他们一同为李自成的天下出谋划策,成了一个核心的谋划团队,李岩告诉李自成要知人善用,遇到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招到自己麾下,要体恤百姓,不能恣意横行,李岩还专门打扮成商人模样在民间为李自成发声,利用 *** 宣传李自成的威名,让一些懵懂小儿四处散播闯王的童谣,所以很多农民都来响应李自成的号召。

公元1644年时,李自成终于坐上了宝座,成为新任的皇帝,而且还很得民心。李岩不忘劝李自成

"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 *** 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一些 *** 宣传的奥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

"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岩看到吴三桂的军队对刚打下来的政权有很大威胁,他建议李自成可以招降吴三桂,但是李自成却并没有理会他的意见,每天沉醉在自己的皇帝生活,李岩看到如此堕落的李自成,一次又一次进谏,却最后换来了李自成不肯见他的结局,而且他的另外两个朋友开始妒忌他,要 *** 李岩,他心里暗自伤神,日渐冷落。

不幸的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

很快,吴三桂和李自成打起来了,李自成没有吃到好果子,落败而归,回到北京以后牛金星没有替李自成出好主意,并且进言处死李岩,和李自成说李岩要叛变了,于是就将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文臣处死了。就是因为杀了李岩。

所以说李自成在自己迂腐的甚至没有丝毫远见的思想之下,再攻进当时的紫禁城之后开始大面积的烧杀抢掠,作威作福,一味的只懂得享受,慢慢的导致自己走向灭亡。

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一,八旗并不可怕,厉害的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李岩姓名算命-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吴三桂是明朝的正规军,接受过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在与清军的长期斗争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就是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也是李自成所不能比的。

这也是后人一直批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原因。

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后参与了攻打陕西,接着又下四川,在清军被李定国在桂林,衡阳打败八旗军战斗力下降后被征调到四川对付刘文选,孙可望,其后又参与了三路围攻李定国的西南攻略.直到云南,缅甸俘虏永历帝为止.可以说吴三桂一直是明亡之后各路反清军队的大敌.如果没有吴三桂,在南面抵抗的南明可以存活的更长久些.

而在吴三桂 *** 的时候,其兵峰也很厉害,能够打到湖南,北上四川,打的清军不能还手,说明其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二,李自成在无法取得原明代火炮制造技术的前提下要想反败为胜是很困难的。

潼关,多泽用大炮击垮苦守一个月的李自成军队,西安因此弃守,并不是说李自成军队战斗力不如清军.当然在前期清军征服北方的过程中,很多地主阶级处于阶级仇恨,对李自成的 *** 倒算是很频繁的,这种情况直到清下江南,李自成覆灭,颁布剃发令,圈地令后,汉族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才醒悟过来,全国掀起了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征服政策的浪潮。

三,李自成的流寇思想。

在建立大顺政权之前,他和张献忠没啥分别。之后有了李岩,牛金星的辅助,转变了策略要好多了,但是在从北京败逃中设了两道防线,没防住清兵杀了牛和李后的过程中,他还是带有一些流寇思想的,比如放弃好好的根据地襄阳,老想着下江南杀芋艿南明,他这种做法就和穷途末路的金一样,打不过蒙古就去抢南宋的地盘以苟延残喘,殊不知清军早已将目标对准了他,他不去联合南明抗清反而打南明的主意,可悲!

四,最重要的:鼠疫。

原来李自成并非败于满清,而是败于当时肆虐横行的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自成进京前后,北京周边地区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献对此有记载。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致病源为鼠疫杆菌。主要传播于人――跳蚤――鼠之间。其特征是淋巴结肿大,死者肤色发黑。研究表明,鼠疫每次传到一个新地区时,由于当地人和鼠以及跳蚤都没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于50%。有文献说,7世纪欧洲首次鼠疫流行死亡率超过70%。

可见,鼠疫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死亡率很高的且很难控制的可怕疾病。

李自成军于农历3月进抵北京(公历为四月五月),有关文献记载崇祯16年秋鼠疫已出现在北京一带,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3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自然爆发。由于鼠疫的传染死亡率很高,崇祯的御林军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战就占领了北京。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

五、李自成没有战略思维。

在战略运用上,清军统帅多尔衮比李自成、吴三桂要高明得多。

李自成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五万关宁铁骑交战,此时的清军作壁上观,以逸待劳,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当吴三桂大军面临崩溃时,八旗大军突然杀到,多尔衮与他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都是满洲八旗军队的悍将,他们的突然来临,是李自成始料未及的,这种出其不意的偷袭,使得李自成军队阵脚大乱,最终在八旗骑兵的冲击下,李自成大军惨败,最终退回北京,

后来由于一系列的军事决策失误,导致了刚刚诞生不久的大顺王朝终于走上了末路。

总结:其实都是因为李自成没懂4个字,“以民为本”,只有时时刻刻的想着百姓,才能真正的获得江山。如果在坐拥天下之后不懂得维护和治理,这和土匪屠城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李自成的失败也绝非偶然,这都是他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一手造成的。

李岩姓名算命-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元末 *** 军和明末 *** 军为何差异这么大?

元末 *** 军和明末 *** 军更大的差异就是格局。元末的农民 *** 队伍都占地为王;明末的农民 *** 军基本都是流窜为寇。

既然是农民 *** 军,就不分元末、明末,肯定是被官府压榨得活不下去了才造的反。大家 *** 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活下去,但是各有各的混法,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从元末、明末的局势来看,有带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元末的农民 *** 军成了势,而明末的农民 *** 却最终被彻底剿灭。

元末、明末 *** 军的差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统治者的认同感

元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发的原因并非天灾人祸,而是元朝历来奉行的 *** 低等的民族政策,元朝的统治者虽然继承中原政权大统,却从内心里是自卑的,他们极力想融入汉文化里,却始终无法做到平等对待各个民族。

元末的农民 *** 带有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加上元朝地方政权管理的松散,让各地农民 *** 军能够迅速的成事。而元朝廷对于各地爆发的农民 *** 采取的态度其实很“暧昧”,在统治者看来,有些地方并不重要,他们从骨子里始终认为城镇没有草原重要。

明朝末年就不同了,明朝廷是正宗的 *** 政权,他们从骨子里认可中原文化的固守“国土家业”的观念,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城镇都是国家领土,朝廷统辖,绝不放弃。

明朝廷从皇帝到平民始终认为大明是 *** 正统,而元朝时期,统治者与底层百姓的认同感不一致,也就对农民 *** 认同不一致。

地方官府的态度

元末时期的农民 *** 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个州郡,一个县城来发动,各路 *** 军直奔地方城镇而去,要么杀了元朝官员,要么赶走他们,自立为王,据县而治。

元末时期的地方官员受到认同感的影响,几乎不做过多的抵抗,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把朝廷郡县直接让给了农民 *** 军。在元朝地方官员心里,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属于他们,他们更爱草原,这些城镇据点,丢了就丢了。

重要的是,那些城镇据点的百姓们对元朝没有国家认同感,不但欢迎农民 *** 军,而且还积极的参与。

明末时期就不同了,州府郡县的官员们始终认为守土有责,这里不单是国家的州府,更是当地百姓可以依赖的后盾,在百姓们看来, *** 军就是反贼,从骨子里是鄙视的。至于后来的那些州府官员投降 *** 军,那真的是到了后期,朝廷无力,大势已去,大家都要活命。

*** 军的格局

元末时期的各路 *** 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 *** 闹得最成功,最豪横的农民 *** 运动了。

刘福通、韩山童的队伍从山东可以打到四川;明玉珍在四川可以盘踞十多年,不但称帝还要北伐大元朝;徐寿辉、陈友谅打下了江淮一代就可以直接称帝抗元;张士诚占据江浙一代,俨然就是地方王国,地方政权经营得有模有样。

连“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中间都有一块固定的地盘。这些农民 *** 军声势浩大,时间并不长的情况,直接稳固的占领了一方土地与元朝进行抗衡。

元末时期的如火如荼的农民 *** 运动在明朝末年是无法想象的,无论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 *** 领袖,他们从一开始不具备元末时期的社会认同局面,他们的农民 *** 更多的是为了 *** 物资,为了讨口饭吃而进行的。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未提出占地为王,据城而守的方略,基本都是走一路,抢一路,抢一路,逃一路的方针。明朝末年,朝廷对 *** 农民 *** 是不遗余力的,总是是会派出精锐部队对农民 *** 军进行围追堵截,加上地方州府的严防死守,让农民 *** 军成了一群流寇。

朝廷对待农民 *** 的态度

元末朝廷和明末朝廷对待农民 *** 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两个时代的农民 *** 的结局。元末时期,朝廷希望以招抚为主,既然农民 *** 军占了某州府,那就一纸诏书送来,封你为这个地方的地方管理者,后来还越封越大,朱元璋都受过朝廷的封赏。这样的招抚对于农民 *** 军来说,简直太及时了,既可以休养生息,又能名正言顺的管理地方,只要时机成熟,说反就反,而且还反得从容不迫。

而明末时期,大明王朝始终坚持反贼就是反贼,不进行讨价还价,只要哪里有农民 *** ,肯定是大军 *** ,就算有招抚,也是为了更加方便的 *** 。这就导致了明末时期的农民 *** 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来固定地方发展,只能流窜到底。

综上来看,元末的农民 *** 能够成燎原之势,最后推翻元朝,那是因为元朝廷从内到外无法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来,统治阶层根本不知道中原政权的统治方略;明末时期的农民 *** 军闹腾到最后,明朝就算灭亡了,他们也没有成大事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原政权对待农民 *** 从来没有第二个选项。

为何短短一年时间就失败了?

明末农民 *** 军的领袖李自成是位传奇人物,他于公元1644年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之后,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势如破竹地攻进北京,推翻了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然而,随着吴三桂的引清入关,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便退出了北京城,之后一路败退,最终走向了迅速灭亡的道路。

其实,李自成的兴亡跟手下三位牛人有关。

*** 位牛人:戴绿帽的高杰。

高杰和李自成是同乡,又是最早追随李自成闹革命的,他不但勇猛,而且多谋,打仗很厉害,有“翻山鹞”的绰号,因此深得李自成器重。

然而,高杰却在这时,背着李自成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给李自成戴绿帽子。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英姿飒爽,颇有才能,负责掌管农民军的军用物资,高杰经常到邢氏那里领取军用物资,一来二去,帅气的高杰和漂亮的邢氏对上眼了,眉来眼去,两个人好上了。高杰担心纸里包不住火,恐惧之下,便带着邢氏投降了明军。

《明史 高杰传》记载:自成妻邢氏武多智,掌军资,每日支粮仗。杰过氏营,分合符验。氏伟杰貌,与之通,恐自成觉,谋归降。次年八月遂窃邢氏来归。

结果高杰因祸得福,在明军中,一路高升,成为“江北四镇”,显赫一时,后来,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诱杀,南明朝廷追赠高杰为太子太保。

然而,许定国 *** 高杰,也算是给李自成报仇了!只是高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一个女人背叛了李自成,不但损失巨大,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这成了李自成人生当中的 *** 大劫——情劫。

第二个牛人:抢女人的刘宗敏。

刘宗敏出身贫农之家,原本只是陕西蓝田的一个铁匠,参加李自成的义军后,因为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有着义军 *** 猛将之称。

李自成的处境最艰苦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了,躲在商洛山中,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在这危急时刻,刘宗敏 *** 了自己的两位妻子,帮助李自成轻骑杀出,最终让李自成东山再起,席卷中原,部队又发展了数万人马。

《明史 高杰传》记载:刘宗敏者,蓝田锻工也,最骁勇,亦欲降。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诺,三卜三吉。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

总之,李自成渡过险境,东山再次,刘宗敏功不可没。然而,李自成率义军攻进北京之后,刘宗敏却干了两件左右天下格局的事。一是刘宗敏在北京城中用酷刑拷掠明朝官员,逼他们按照官职大小交出钱财,导致义军对百姓大肆掠夺,失去了民心。

二是刘宗敏不但不抄了吴三桂的家,而且不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结果吴三桂一怒之下选择了投降了清军。最终,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在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最终让义军走上了不归路。

对于李自成来说:成也刘宗敏,败也刘宗敏。

第三个牛人:杀贤人的牛金星。

牛金星精于计谋,是李自成的谋士,他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也是功不可没。

然而,牛金星有个缺点就是:妒忌心强。他见李岩很有才,便在李自成面前诬陷李岩,说李岩有天子之气,不会久居人下,要防止他取而代。

李岩是真有才,他不但计谋多,而且有眼光,他曾劝李自成不要 *** ,要收取民心,还编造歌谣“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14个字,帮李自成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可以说,李自成发展了百万大军,推翻了大明王朝,李岩有重大贡献。

义军攻入北京城后,李岩曾就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但李自成的态度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知道了’。”最终没有采纳。

义军败退北京后,牛金星嫉妒李岩才干,向李自成说李岩有反叛之意,于是,李自成密令除掉李岩和其弟弟李牟。

失去了李岩的大顺军被清军一路追击,节节败退。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 *** ,尸首被秘密埋葬。

李岩姓名算命-为什么李自成轻而易举地就被八旗打败了

而期间,牛金星看到李自成大势已去,带着他的儿子牛佺投降了清朝,牛佺被清廷任命为黄州知府。

综上所述,高杰、刘宗敏和牛金星这三个牛人,帮助李自成成就大业,也让他阴沟里翻船,最终走上了败亡的道路。

如果古代最后一个朝代是李自成的顺朝会怎样?

大顺军得天下就如同小儿合稀泥那么不靠谱令人毛骨悚然,它们随然有烂不可极的战力,也如同历史上的黄巢 *** 和太平天国 *** 一样,令人厌烦不被称颂,很可惜好勃子谁当砍之,做了一桌丰盛的晚攴确来了两二宿未蒙面的悍匪恶徒,大明王朝的卢向升总兵官领着500O铁骑以鸡蛋碰石头之势,向后金蛮族发起了惊天一击,孙承宗大人也领着农民妇儒向清狗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民族气节令人感动。但大明王朝拆东墙补西墙之形径必死无葬身之地。凭心而论,以驿卒起家的李自成根本无良好的政治修养,和仁德道义,乃是一个亡命天涯的土匪狂魔,其所作所为令人不耻千古纣骂,初进北京万人空巷欢歌笑语,而未过三日其品性劣根爆炸无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掳掠无所不极,为天下财富严刑拷打,无一点中华民族氏族大夫的优良品格,怎会拥有天下的德行,就一个足智多谋的李岩也不能奇用,他与明太祖亿万分之一也未级。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祸害,比 *** 头人洪秀全亦不如,称其量就是个吃喝玩乐 *** 如麻的桧子手,和黄巢一丘之貉,死不足惜。相比于大金的皇太极也不足以相提并论,是人民瞎了眼,是历史开了倒车,饥肠辘辘吃饭反抗可以理解,但心无旁骛玩天下于不义就形同恶狗挡道不自量力。

李自成一生中更大的失误是什么?

公元1644年的李自成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这一年,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京师城下,沿途的大明官军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这座让当年的瓦剌人碰得鼻青脸肿,让后来的清军望而却步的京城,也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殉国,明朝中央 *** 随之崩溃。几乎在一夜之间,李自成就成了中原霸主。

在李自成的眼睛里,关内已经没有任何力量是他的对手了!

张献忠满足于割据西南一隅,南明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内部整合,清朝则对山海关无可奈何!

此时此刻,不止是李自成,除了极少数人以外,许多大顺君臣都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文臣以牛金星为首,可他却俨然以宰相自居,正忙着封官许愿,拉帮结派。

武将以刘宗敏为首,可他不仅已经意志消退,而且还追求起享受胜利果实来了。

鸟飞翅不飞,蛇无头不走。

历尽多年打拼,从尸山血海中滚爬出来的人,眼见胜利在望,可该享受胜利果实了,这些九死一生的文臣武将们意志消退也许还可以理解。

可是一个集团的当家人总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吧?谁是大顺政权的当家人?当然是闯王李自成了。

可是李自成呢?自打进入京城之后就以帝王自居了,对底下人干的事儿也不是那么清楚了,对军规军纪也不再像刚刚进入京师的时候抓得那样紧了。

也许在李自成的眼里,天下已经可以传檄而定了吧?

因此,忽视了继续争取前明官员投效和稳定京师人心的事儿。

结果,在越刮越猛"追赃风",以及包括一些骄兵悍将 *** 扰京师居民在内的作用下,京师百姓改变了对李自成的态度。

而就在几十天前,他们还手捧香烛欢迎李自成进京呢?

当然了,如果没有其他变故,就是京师百姓和前明官员再不满,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刀把子还握在李自成手里呢!

假以时日,李自成在京师站稳了脚踏,他们也只能承认现实了。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又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他明知吴襄的儿子吴三桂正在山海关,可是却没有在“追赃″的时候区别对待吴襄,而缺乏政治头脑的刘宗敏又抢走了吴三桂的小妾陈沅。

其实,就算是为了稳住吴三桂,也应该特事特办,暂时区别对待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保证吴家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等到吴三桂离开山海关,大顺军控制了这座关隘,有把握把清朝阻止在山海关以外了,吴三桂也就掀不起风浪来了。

可惜的是,或许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没有意识到山海关的重要性?

或许是李自成认为吴三桂不堪一击?

又或许李自成以为吴三桂和清朝是死敌,崇祯死后吴三桂已经走投无路,只能投降大顺吧?

反正是在最不应该出错的时候,犯了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结果呢,吴三桂却与清军联手,打了李自成个冷不防!

就在李自成和吴三桂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数万八旗军突然杀了出来。

李自成猝不及防,结果在"一片石″被打得大败亏输, *** 撤回京城。

吴三桂和清军紧追不舍,李自成 *** 撤出京城。

就这样,李自成从巅峰上跌了下来。一连串的失误让他失去了唾手可得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