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明之国-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admin2023-01-28 20:42:0414

算命明之国,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相传鬼谷子归隐山林后,就想着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后人。其时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就投其门下,被人称为“鬼谷四友”。苏秦和张仪跟随师父学习了外交、游说的知识,两人的主修内容都一样,并且两人都是勤学钻研之士,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研习得出了纵横论的策略思想。那么这两位同门师兄弟到底谁更厉害呢?

若论理论学识,张仪可能更胜一筹;若论胆识才干,苏秦可谓出类拔萃。苏秦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从小远离家乡到齐国寻鬼谷子学习兵法,一腔热血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他先是拜见了当时名存实亡的周朝大王周显王,却遭到周朝大臣的蔑视,只好离周去了秦国。秦国正经历完商鞅变法,新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刚继位不久的秦惠王便杀了商鞅,废除了新法,并把怨恨之心转到了外来的说客身上。苏秦连上十余次奏章,秦惠王都不予理会,无奈之下,苏秦只好离开秦国。这样游历多年之后,一无所成,钱也花光了,只好悻悻回家。到家之时,面容黑瘦,憔悴不堪,形如乞丐。

狼狈而归的苏秦受到了家人的冷落,但他并不气馁,而是闭门不出,日夜研习《揣情》《阴符经》。一年后,他终于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认为自己发现了诸侯国君所期望的治国之术,学问大有长进,于是他决定二次复出。复出的苏秦首先来到赵国,但因赵国国君的弟弟寿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好离赵去燕。在燕国住了一年后,苏秦才得以见到燕文公。苏秦的一番合纵的高谈阔论让燕文王听后很是折服,给予苏秦大量赏赐,并让他带足资用以联系各国。紧接着,苏秦用激将法逼张仪返回了秦国,又游说韩、魏、齐、楚等国的国君,向他们陈明合纵的好处。最终,东方六国的国君达成一致,会盟于洹水,并盟誓愿倾本国所有力量,合力抗秦,听从苏秦调谴,并推苏秦为合纵联盟盟长,挂六国帅印,至此苏秦的事业达到了最巅峰。

苏秦合纵六国之后,回到赵国,被封为武安君。由于六国合纵,秦国不敢兵出函谷关,这种状态持续了数年。后来,六国内部逐渐人心不一。于是秦国国君听从张仪之计,暗施反间计,挑拨齐魏两国,使之进攻赵国,六国合纵联盟从此瓦解。苏秦创“合纵”之法,张仪则以“连横”之术拆台,两位昔日同窗共同导演了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大戏。

合纵联盟解体后,苏秦又投奔燕国。并向燕王主动请求到齐国作“间谍”,实话“西劳于宋,南疲于楚,则齐军可败”的打击策略。燕王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 *** ,就假使苏秦获罪燕国而投奔齐国。投奔到齐国的苏秦受到齐王的重用,此时,秦昭王自立为西帝,苏秦又建议齐 *** 王再次合纵而攻秦。齐 *** 王也以苏秦为相游说各国,于是,苏秦二次合纵成功实现。秦国慑于合纵的声势而取消帝号并归还了魏国、赵国的土地。第二年,齐国攻占了宋国。也正因此齐、秦结怨更深,齐国也成了众矢之的。苏秦达到了陷齐于孤立的目的。

不久,苏秦为燕国间谍的事情被泄露了出去,齐 *** 王将苏秦处以车裂之刑。一代纵横家就这样结束了一生。作为一名战略间谍,苏秦个人胆识过人,才干令人刮目相看。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他既要谨防暴露自己,又要有所作为,有时还要当机立断果敢决策。所以说苏秦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集军事外交、战略决策于一身的战略间谍。

算命明之国-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

这得分情况,在明朝前期,藩王们的生活质量挺好,但中期开始,尤其是后期,藩王生活的水准就大大降低了。

朱元璋时期:藩王的春天

洪武初年,朱元璋有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弱,故而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不过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所以规定了很多限制,诸王拥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领有封地和臣民,而是由朝廷颁给“宗禄”。

朱元璋时期,除分封在北部防御体系的宁王等九王以外,其余诸王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镇守边塞的九王就是朱元璋用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在抵御蒙古入侵的同时,九王还可以指挥边境大军,大将军冯胜、傅友德等都受到节制。

九王自己也拥有军队,如宁王就“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九王按照明朝边境分布在东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条边防线上,又称九大塞王。

朱元璋时期明朝宗室人数很少,除了一个朱文正,其他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作为皇子的他们,生活水准相当高,说惬意还算压低了。

朱允炆时期与朱棣时期:渐入深秋

尽管朱元璋的设想很好,但让宗室掌兵始终难以让人安心,朱元璋不怕,可朱允炆怕,他怕自己的叔叔们 *** ,于是就开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相当失败的,最终让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给夺了皇位,朱棣就是上面的九大塞王之一。

虽然朱棣自己是藩王上位,但为了不让宗室们走自己的老路,他给藩王套上了重重枷锁,军队什么的全部剥夺,塞王全部内迁,活动范围严格控制,一丝一毫的 *** 可能都不给。

从朱棣开始,中央对藩王的禁令越发严苛,各地藩王的武装,削!藩王干涉军务乃至地方政务,禁!藩王出城,打报告、派人盯着!藩王从事士农工商赚钱,禁!最后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世袭罔替“的局面。

总之,朱棣时期以后的藩王,就是一个高级囚徒,没追求的就在王府里当猪,等着官府发钱;有艺术追求的就搞艺术,如音乐、医药这些,官府不管;至于政治军事之类的追求,想都不要想,像宁王叛乱,准备了那么久,才几个月就给灭了。

明朝中后期:寒冬凛冽

上面说了,朱棣时期以后,明朝藩王就成了高级囚徒,等着国家发钱,但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朱棣时期藩王人数还不太多,钱管够,可藩王们憋在家里能干啥?只能生孩子嘛!到明朝中后期,藩王的数量越发庞大,宗禄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很难想象宗禄竟然会成为一个王朝的巨大负担,这几乎是明朝独有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明朝的藩王降级是有底线的,不像其他朝代一直降到平民,明朝藩王只要不犯事,更低就是奉国中尉,而如果是代代长子,那更是代代亲王。

明朝的这种制度使得藩王越来越多,藩王又要国家财政来养,日久天长,财政负担就越大。

据《天潢玉牒》(明朝宗室族谱)记载,到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总数已经比明初增长了上千倍,从这时开始,明朝皇帝担心的不是如何防止藩王 *** 了,而是要头痛怎么养活这帮人。

在嘉靖年间,已有官员表示藩王的消耗太多了,必须改革!

嘉靖帝自己是藩王出身,也清楚藩王怎么捞钱,这帮家伙政治上没前途,经济上是一把好手,各种名义上的侵占民田、请求皇帝赐予等等,为他们积攒了大量财富,与之对应的,则是国家财政的萎缩,而且这财政还要给他们发钱。

嘉靖帝最终在大臣的建议下颁布了 《宗藩条例》,其主要内容就是限制藩王妻妾人数、严格核算藩王开支、减少藩王宗禄。

《宗藩条例》在短期内效果极佳,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礼部尚书霍韬等官员提出的“定子女”(确定继承人数)等方针被嘉靖帝否决,藩王人数仍在缓慢增长。

此外朝廷对藩王赐予土地这一项也没动过,也就是说,有关系的藩王仍然可以通过这一项来兼并土地,增加收入。

不够《宗藩条例》也带来一个变化,庞大的藩王集体开始两极分化,富的不必说,一直流油,而穷的,很惨。

按《宗藩条例》规定,藩王后代们请爵、封赐等等,都由宗人府转向礼部,但随着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礼部发钱越来越少,甚至不发,藩王的收入减少。而这种藩王往往是在皇帝跟前说不上话的,无法得到土地赠与,又不能出去干活,就此没了活路,最后活活饿死。

几个特殊的藩王

1、建庶人朱文圭,朱允炆之子,因靖难的原因被朱棣关到了“凤阳高墙”(皇家监狱),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放出来,据说由于他和外界接触太少,出来的时候连牛马都不认识,完全成了废人。

2、庆成王朱奇浈(zhēn),一生足足生了七十个儿子(另一说为一百人),由于生的太多,儿子之间竟有互不相识的。

3、周定王朱橚(sù),朱元璋第五子,植物学、医药学专家,著编《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

4、朱载堉(yù),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著作,他编订了十二平均律,把根号二的数值计算到了小数点后好多位,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你觉得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首先,这个标题太大了,这个问题涵盖面太广,如果真正想把传统文化说全面一点,或是说个明白,可能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群体,付出一生的精力,才能表达完整。这个问题应该把明朝的《永乐大典》,以及清朝的《四库全书》全部概括进去,还有近代华夏文明思想的拓展部分。现在就把表面的传统文化说一点点吧,我想还是我来说应该比较有些内涵和深度。

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就是基于华夏文明的礼教思想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传统的戏剧包括京剧,豫剧,东北二人转,黄梅戏,西北的秦腔,以及南方的粤剧,等等诸多的地方戏剧。华夏文明历经好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思想沉淀,造就了其独特的以东方农耕文明思想为主干的文明类型。

走进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就可以感受到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就是深厚的华夏文明的底蕴。

华夏文明思想是以农耕文明思想为主体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农村老一辈留下来的农事谚语,就是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这些以农耕文明节俭思想为主体的谚语,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总结后积累下来的思想精华,是一些游牧民族根本无从理解的思想,也是华夏民族区别于西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有一个和游牧文明思想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华夏文明文化比较内敛,是对自身要求颇高的道德思想规范。比如:华夏民族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建立在强大的自信和自律的基础上的社会交往。要说具体一点,就是敬爱的周 *** 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阴阳八卦周易等玄学有一定科学性吗?

正好写了一篇关于这个主体的小文。

总而言之,阴阳八卦这些概念其实是上古科学,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理解,或者年代久远语义不通所以觉得玄虚。

比较长,慢慢看。

西游记开篇诗日: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什么是混沌

混沌是指天地形成之前气形质浑然未分的状态。

道家认为天地形成之前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统称“先天五太”。

“先天五太”是对“无极而太极”这个过程的具体阐述。最早见于列子的《天瑞》篇。列子是道家四大真人之一,即老子的四位传承人,分别为:文子,亢仓子,列子,庄子。

易指变化,太易即是 *** 个变化,是时间的起点,太易就像宇宙大爆炸。太易也称为太一,易和一古音相同。

大爆炸之前没有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毫无意义。一切只是一个点,即奇点。因为没有对比,所以没有大小。

奇不是奇怪的奇,而是奇耦的奇。

运动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物,何来运动。

变化是相对的,没有对比,何来变化。

变化必须涉及两个状态,或两个时间点,即一个时间段。时间是时点之间,就像一条线段,不管多长多短,总有起点和终点。

然而奇点没有起点,所以称之为无极。

爆炸后宇宙温度下降,能量转化为质量,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气形质这三个中间阶段。简单理解,可以将气形质分别等同于星尘,星云和星球;而混沌指的是太素与太极之间气形质浑然未分的状态。

混沌隐喻地球的冰河世纪或大洪荒时代,这是人类在所有古文明中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共同记忆,西方称之为Chaos。

什么未分

气形质未分。气形质是什么?前面提到的星尘星云和星球只是一个比喻。气形质是古人用以描绘事物存在于物质空间中的三个范畴,或三种“存在体”。其中,

气与能量有关,能量变化引起运动,即气与时间有关,时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天之道;

质与质量有关,质量是力的作用,即与空间有关,空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地之道;

形与意识有关,即与精神世界中的思维活动有关,思维即古人所谓的立人之道。

天地人统称三才,是古人用以描绘精神世界的三维坐标系的三条坐标轴。

气形质与天地人相对应,如果把天地人比喻为三条坐标轴,那么气形质则是三个坐标意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就像坐标轴的正负极。气形质三者分别行于三才之道,即所谓“存在”。

古人认为“存在”与时间有关,与空间有关,与意识有关。

气与能量有关。

气字甲骨文为三横,其中上面一横左端向上升,下面一横右端向下降,上下两横通过“箭头”表示能量的两个流动方向。

物体处于外部环境中,其本身最初具备的能量为元气;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的过程为“阴”,物体向外部释放能量的过程为“阳”。

如说一个人很阳光是指他会释放出正能量,如说一个人阴气重是指他会吸收你的能量,或者说他会释放负能量。

气与氣不同,气是空气的气,氣是力氣的氣。氣是人食用谷米等在体内产生的能量。两字在一些闽南方言中读音不同,如粤西黎话,气读【ki】而氣读【kui】。

形与意识有关。

形指物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分界轮廓。形字由两个干和一个彡构成。注意开字是简化字,开字的繁体字是一个门字内两个干字。《说文解字》解释“干”字的意思为侵犯。两个干即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同时受到空间的挤压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物体需要具备足够大的内能才得以保持稳定,就像一只气球,没有打入足够的气则无法形成一个球的形状,而气太多则会爆炸即形体破灭。

彡字表示形只是物体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轮廓虚线,是经过人的意识抽象而成的概念,“形”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因此说形与意识有关。比如说圆形的圆,是个理论概念,物质世界中不存在这种理论的圆,再“圆”的物体,其轮廓经过显微放大都是不完美的。

质与质量有关。

质字繁写体两个斤一个贝。《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也。如战国时代两国互易质子以相互牵制保持平衡。斤是个重量单位,贝是古代的货币代表价值。

质字的构造表明了古人对万有引力的认知。不同的物表现出不同的质,是因为构成这些物的原子核中包含的质子数不同。

从物的角度看,

气就像电子,质就像原子核,形就是电子和原子核的聚合关系。用更现代的科学理论打比喻,气就像基本粒子中的玻色子,质就像基本粒子中的费米子,形就像复合粒子。

从事的角度看,

气与时间有关,具有运动属性,即占据时间,可简化表现为速度(趋向);

形与意识有关,具有关系属性,即占据时空,可简化表现为路径(位移);

质与空间有关,具有静止属性,即占据空间,可简化表现为质心(位置)。

如果这些解释无助于理解,不妨还是把气比喻成星尘,形比喻成星云,而质比喻成星球。

气形质怎么分

气形质三字从构造上都看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兴许气形质三者并非三种“存在体”,而是三种“作用场”,或三种基本力,其中“质”对应万有引力,“气”对应强力,而“形”对应弱电力,即弱力与电磁力的统一。

用宋明理学的体用之说,质则是形之体,气则是形之用。用波粒二象性来比喻,那么“质”就像物质的粒子性表现,气就像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而形就像量子。

气形质三个汉字的构造都表明了古人对作用与发作用同时存在的认知,然而古人不说作用与发作用,而是说阴阳。

阴阳是什么?

前面说了,阴阳是能量在物体与外部之间流动的两种过程。

阴阳就是能质转化,虽然古人没列出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但古人早已认识到能量和质量是“存在”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

繁写体是一个今和一个云。因此阴与云有关。简单理解,云遮住太阳,便是阴。

然而云字是雲的简化字,云字本身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云,其关键部首是厶字。

厶是私字的古文,厶字的形体是一股笼聚不散的气,就像质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气在外,质在内,厶在内,有厶才有质。

“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质”仅仅是其在空间维度上的表现。

日规指针的投影指向的刻度就是现在,即今,所以古人用光阴的移动比喻时间的流逝。

繁写体是一个旦和一个勿。勿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象形字,意思是州里所建旗。旗的一个特点是随风甩动,因此阳与风有关。风字繁体字風,有个凡有个虫,虫字隐喻相同没有差异,所以把小虫子叫做昆虫,昆就是同。凡即无厶,凡字表示遍及所有,与数有关,与时间有关。“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气”仅仅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风云

阴和云有关,阳和风有关,风云常常并称。

因为风云都与气有关,气有质为风,气有形为云,无形无质的气便是天。

风有质但无形,云有形但无质,风云二者形质不能兼备,故有风云不测之说。

风视而不见故无形,但风吹旗动因此说风有质;云有不同形彩因此说有形,但云漂浮空中从不掉下因此说无质。

阴阳共生

“气”和能量有关,“质"和质量有关,能量和质量是物体存在即物体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存在的两种“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气是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质是物质的粒子性表现,形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

站在物体的角度看,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并转化为质量的过程称之为阴,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并向外部释放的过程称之为阳。

物体从外部吸收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阳气,物体向外部释放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阴气。物体有可能只对外部释放能量或只吸收能量,也可能同时释放和吸收能量。

阴阳是一个运动的两个视角,从源头看是释放能量,所以对源头来说这个过程是阳,从目的地看是吸收能量,所以对目的地来说这个相同的过程是阴;阴阳不能单独存在指的是能量的流动必须涉及源头和目的地两个作用体,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有运动物体和参考物体。

阴阳用以描述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产生时间;阴阳用以描绘时间,则阴为过去,阴气即指过去的质转化而来的气;阳为将来,阳气即可转换为未来之质的气。事物存在于时空中,离不开时间的约束,因此阴阳统领一切。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阴阳描述时间,柔刚描述空间,仁义描述人心。某种意义上阴阳又作为三才之道的正负极符号。柔为受,所以为阴,刚为施,所以为阳;仁在内,所以为阴,义在外,所以为阳。

阴阳常与五行并称。两种密切相关。

五行是什么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是指五种行,即五种不同状态的过程。

注意这是正确理解五行概念的前提,否则将陷入西方的元素论,中西文化之差异在此也可见一斑。

什么在行?气在行。

行于何处?行于道上。

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就像一条坐标轴,阴阳就是道这条坐标轴的正负两个极向。

如何行?一阴一阳反复不息。有道故能行,行于道,即所谓存在。“存在”就像在坐标轴上确定两个点连接成一条直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表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何以如此?

坐标轴是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坐标轴的正负极可以无限延伸并最终汇合,因为直线其实就是一个直径无穷大的圆。无穷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如同我们很难理解0.99的无穷循环其实等于1。理解这点,便理解了道生一。

行,即气在物与外部之间流动的这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五行就是五种不同状态的“行”,分别以金木水火土表示,划分的依据是阴阳胜弱关系。

土,阴阳二气平衡,即物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速度大小都相等,物体的内能维持不变。这种状态叫做土。

木,阳气胜阴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快,物体内能持续增加,这种状态叫做木。

金,阴气胜阳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慢,物体内能持续减少,这种状态叫做金。

水,阳极而阴,即只吸收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再减少而无法对外释放,,这种状态叫做水。

火,阴极而阳,即只释放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在增大而无法从外部吸收能量,这种状态叫做火。

注意水和火两行并非独阴独阳,前面提到阴阳是一个过程从两个视角看的不同描述,同一过程对释放者而言为阳,对吸收者而言为阴。

阴阳总是同生同灭,就像作用和反作用。

土木金三行就像两个小孩玩游戏,你推我一下的同时我也推你一下,比看谁用力气大;而水火两行则是一个推一个受。

五行又各分阴阳。因此有阴木,阳木,阴火,阳火,阴土,阳土,阴金,阳金, *** ,阳水,十种,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即为十天干。

五行为何分阴阳?

五行分阴阳是为了说明五行这五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即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本身只是气行于道的状态,是一个状态点,而五行分阴阳是描述这些状态的发展趋势。从何而来就是阴,阴即质,来自能;往那里去就是阳,阳即质化为能。

五行相生

水生木,其实是阳水生阴木,

木生火,其实是阳木生阴火,

火生土,其实是阳火生阴土,

土生金,其实是阳土生阴金,

金生水,其实是阳金生 *** 。

阳水来自于天, *** 来自于地。

五行相克

如果说五行相生如同妈妈生女儿,那么五行相克就是奶奶管孙女。

水克火。

原因是木。因为阳水生阴木,木多阴则少阳,木少阳则不能生火,所以水克火。

火克金。

原因是土。因为阳火生阴土,土多阴则少阳,土少阳则不能生金,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

原因是水。因为阳金生 *** ,水多阴则少阳,水少阳则不能生木,所以金克木。

木克土。

原因是火。因为阳木生阴火,火多阴则少阳,火少阳则不能生土,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

原因是金。因为阳土生阴金,金多阴则少阳,金少阳则不能生水,因此土克水。

妈妈需要照顾奶奶,所以顾不上女儿,因此奶奶克孙女原因是妈妈。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上儿女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老去,总感觉是儿女在吸收父母的生命力,有时难免惆怅伤怀,然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只能坦然面对。

阴阳和五行都是说气如何行,是对相同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视角的描述,因此阴阳五行常常并称。阴阳还常常和八卦并称,其实八卦也和气形质有关。

八卦是什么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卦。其中乾兑离震四卦属于阳卦,分别对应四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而巽坎艮坤四卦属于阴卦,分别对应四种不同形式的质量。

乾卦以天代表,表示纯粹的能量;

兑卦以泽代表,表示水力;

离卦以火代表,表示火力;

震卦以 *** ,表示电力;

巽卦以风代表,表示气态;

坎卦以水代表,表示液态;

艮卦以山代表,表示固态;

坤卦以地代表,表示纯粹的质量;

太极生两仪

两仪就是阴和阳,就是时间和空间,就是能量和质量,也许就是玻色子和费米子。

仪就是仪器,两仪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两把衡量事物存在的仪器。

乾兑离震四卦对应天泽火雷,其温度即能量释放的速度越来越高,而外部体积即遍及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

巽坎艮坤四卦对应风水山地,其质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内部质量密度即纹理的构造越来越精密且持续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

乾为阳之首,至干,能量遍及至广,唯一比乾更大的是道,因为道无穷大,也就是根本没有大小,道凌驾于空间之上,或者说道就是空间的外延。

坤为阴之首,至密,质量密度至高,至密者为理,万物内涵于理,理凌驾于时间之上。

万物都有乾坤,乾相当于数,坤相当于量。乾坤就是数量。大小是相对的,我们描述一个长度时往往说多少米,这个“多少”就是数,这个“米”就是量。量是可以不穷细分的,比如毫米,微米,忽米等,一毫米长的线段可以是无穷多的数乘以无穷小的量。这个无穷多的数就是乾,这个无穷小的量就是坤。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象在天为日月星辰,在时为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都不是四象,只是为了帮助理解和区分四象的举例说明。

四象即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阴阳两仪如何生得四象?

阴阳各分体用,阴阳之二乘以体用之二,二二得四,是以两仪生四象。阳之体为太阳;阳之用为少阳;阴之体为太阴;阴之用为少阴。

两仪生四象说明了四象从哪里来,而四象生八卦则进一步说明四象往哪里去。

八卦分正卦和变卦

乾坤离坎为四正卦,即三爻上下翻转结果不变。

兑巽震艮为四变卦,兑倒过来看是巽,震倒过来看是艮。

相传八卦来源于六卦,六卦即四正卦和两变卦。两变卦形成四卦,从而六卦变八卦。

五行和八卦怎么对应

一般认为:乾兑对金,离对火,震巽对木,坎对水,艮坤对土。兴许这是误解。

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状态,五行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金木水火土”五者是点量,而“行”是个线量。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色,“行”对应第六“色”即玄。

五行其实有六样东西,五乘以一就是五行。五加一则为六卦。

乾以成行其色玄,坤以成土其色黄;离以成火其色赤,坎以成水其色黑;兑巽以成木其色青,震艮以成金其色白。

八卦可分为四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

八卦分为四组,乾坤,兑艮,震巽,离坎。每组两卦关系为三爻阴阳对换。

天就是乾,地就是坤。天地定位就是在时空中确定一个定位点,天定时间点,地定空间位置点。

山就是艮,泽就是兑。这一组和气有关。

雷就是震,风就是巽。这一组和质有关。

水就是坎,火就是离。这一组和形有关。

四象如何生得八卦?

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四象生八卦,一个是四相生八卦。

“象”为形而下,对应物质(Matter);“相”为形而上,对应关系(Relation)。

四相分别为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

四象分别为熵变,温度变化,体积变化,压力变化。

先天八卦,先天故气形质未分,即关系。

四相为气质之体用,四象各分阴阳得八卦。

太阳,气之体:乾坤(熵值变化)乾为变,坤为化;

少阳,气之用:坎离(温度变化)离为热,坎为冷;

少阴,质之用:艮兑(压力变化)兑为轻,艮为重。

太阴,质之体:巽震(体积变化)震为聚,巽为散;

后天八卦,气形质分,即物质。

四象为天地风水,八卦为四象之神明,神为体,明为用。

太阳:乾震(等离子体)震为乾之象形,乾为天之神,震为天之明。

少阳:离巽(气体)离为巽之象形,巽为风之神,离为风之明。

少阴:坎兑 (液体)兑为坎之象形,坎为水之神,兑为水之明。

太阴:坤艮(固体)艮为坤之象形,坤为地之神,艮为地之明。

等离子体:太阳表面,雷电,形体不常存。气体:体形不定,充满容器。液体:定体,不定形。固体:定体,定形。

相和象有什么区别

下过象棋的都知道,但不一定全知道。因为道往往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相和象两者都和形有关。

象是形之体,相是形之用。象是形而下,相是形而上。形有虚实,相与象之分如同真实与现实之分。相与“真”有关,所以说真相;象与“现”有关,所以说现象。

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圆的形时,可以说像个球。球就是象,圆就是相。描述脸形时说瓜子脸,瓜子就是象,下巴像瓜子那样的尖就是相。

体用之说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搞不清楚可以简单理解。“体”是事物在空间中的表现,“用”是事物在时间上的表现。更细致的说,“体”就是事物的粒子性,“用”就是事物的波动性。

我们的视觉只能看到二维的平面,就像一张照片,之所以能感知到三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张二维的照片连续播放,就像放电影一般以超过24帧每秒的速度,我们的意识被欺骗以为是连续的动态,二维照片的纹理光泽等变化使我们感知到三维空间。

事物的客观存在就是象,事物在意识中的主观呈现就是相,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形。

象是动物中形体更大的,所以代表客观存在。相是木的眼睛,可以理解为树枝脱离树干之后留下的伤口,相就是木之目,相就是干支交汇处,干表示天干,支表示地支,干支交汇就是天地交汇,也就是时空交汇。木目其实也就是年轮,通过看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经历了多少年月,相就是事物在时间上所处的位置,相当于电影的胶片中的一帧,所以说相片。

月亮在不同日期有不同的形。月芽是象。朔月是相。

八卦用字的一些解释

兑卦为什么对应泽?

泽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沼泽的泽,一个是光泽的泽。兑卦对应泽,首先是光泽的泽,表示物体反光被我们看到,“泽”不管明暗遍及万物。泽字的繁体字是澤,和表示停留的驿字同部首,即睪字,上面有个横着的目,表示反光被我们看到,而泽字的水字旁表示万物都有水的,是“湿”的,至干者无泽,如黑洞。物体被抛光后光泽加大但体积减少。

兑=召+儿。儿表示两条走路的腿。如:光=火+儿。我召你过来,你两条腿跑过来就是兑。兑古音读【njok】,粤语至今仍保留了该读音,意思是动,粤语说“动”为【jok】读音如“旭”,就是兑字的古音。论语开篇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乐,子,三字上古音押韵,只是我们现在的读音都全变了。

说,兑,【njok】

乐,【ngok 】(粤语音乐的乐)

子,【ngok】(日语读go,闽南话读gia,俗字“囝”,nung俗字“侬”,都表示小孩)

兑就是动,说就是言之动,悦就是心之动,阅就是门之动。

兑和召有关,召就是沼,沼就是泽。所以兑对应泽。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

干湿的干繁体字是幹,至幹就是乾。乾卦以天表示,天表示君,天子没有泽,不反光看不到,天子是不能领功劳的,但可将恩泽赐给臣,即天子“拥有”功劳,“有”才能“给”。天子没有泽,因为天子本身就是光源,光源没有泽但能把泽赐予万物,就像太阳这样的光源,万物是受光体所以才有泽。太阳外围的“火焰”正是等离子态。

至上的泽是光,如同“上德”,光没有泽,如同“上德无德”,君王可以将恩泽赐予臣民,如同光源可以将光泽赐予受光体,所以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上是“形而上”的上,形而上谓之道,上德就是道之德,道无穷无尽,如同空间或者空间参考系,参考系本身不具备形体,所以上德无德,但万物不管多大,都能置于参考系中,即物体受参考系的恩赐,获得一定的容身之所。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是“形而下”的下,形而下谓之器,下德就是器之德,物体不能失去体积,失去体积就不是物体了,所以下德不失德。然而物体的体积来自道即空间参考系,是道赐予的,所以物体不能永久地拥有德,物体一旦破灭,德就没了,如同物体没了反射面,光泽就没了。古人认为我们的命来自于天,是借的,我们的灵魂寄居于肉身所以有了命,然而命有长短,,总有一天是要还给上天,于是人死了变鬼,鬼就是归。

把泽字的意义搞清楚,有助于理解老子为什么那么喜欢说水。

双鱼图

八卦双鱼图中的两个点表示黑洞和白洞,表示星系或整个宇宙的来源和归属。乾兑离震对应的是宇宙膨胀的过程,巽坎艮坤对应的是宇宙收缩的过程。

坤表示密度不能再增加的质量,是一个至密的点,没有任何变化,因此时间对它而言已失去意义,坤如同黑洞,连光不能逃过黑洞的引力,最后的归宿就是奇点。

乾表示质量密度不能再减少,或者说几乎完全没有质量,是完完全全的纯粹的能量,如同宇宙大爆炸开始的瞬间,或者说宇宙大爆炸瞬间释放出来的射线,或光。这些光遍布整个宇宙空间。乾卦与光有关。对星系而言就是白洞的爆炸。

双鱼图的圆表示道。

什么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看不到摸不着说不清。如果非要给道说出一个样子来,所描绘的便已不是道。但不说又怎么能理解,所以我们只能打比喻。老子给它起了个名叫做“道”。

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我们用直线来比喻道。

道就“是”直线。

直线当然不是道,但直线具备了道的两个特点。其一,没有形体;其二,可以描绘变化。

注意,直线不是直线段,我们在纸上画一条很直的线段,这条线段只是为了便于思考,代表一条直线,但本身不是一条直线。

直线没有形体的特点恰好表达“道之体”,直线可以描述变化的特点恰好能表达“道之用”。体用之分是对“器”而言,道没有体用之说,所以这里打了引号,然而器之所以有体用之分是因为道。什么是器?“器”相对“道”而言,分开两者的是“形”。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如同直;

“形而上”如同直线;

“形而下”如同直线段。

《易经》中坤卦的卦辞中的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坤为至密,至密者为理,理就是质点。

习表示反复,利表示完整。

直就是将点无间隙的连成线。

方就是将线无间隙的相并连成面。

大就是将面无间隙叠加连成体。

直线是什么样子的?

不知道,但我们往往通过直线段来理解直线。直线段毕竟不是直线,两者之区别在于直线段有两个端点,而直线没有端点。直线等效于将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同时朝相对方向进行无限的延伸。直觉告诉我们,这两个端点将越来越远,然而在无穷远的地方,这两个看似越来越远的“端点”居然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直线是一个半径无穷大的“圆”。

为什么打双引号,到底是不是圆?直线当然不是圆,直线是没有大小的,而圆是有大小的。

圆有三个要素:圆心,半径,圆周。

直线只具备了圆三个要素中的一个,即圆周。然而直线没有圆心,非要说有,便是在离直线垂直距离无穷远的地方,无穷远所以找不到,找不到也就是没有。直线也没有半径,非要说出个大小,便不是无穷大了,无穷大也就是没有大小,没有大小也就是没有。

用气形质来理解,则圆心为质之所在,半径为形之所在,圆周为气之所在。

道就是直线,直线就是圆的圆周,圆周为气之所在,即道为气之所在,故气行于道,循环反复。有物混成,说的就是这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就是太极。

太极就是特指的一条直线。道是直线。更精确的说,道是直线的代表。道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就是说空间中有无数的直线,而道只是个代表,并非其中具体的任意一条,所以说“无所在”,但空间中所有可能的任意一条都取法于它,所以说“无所不在”。用来比喻道的,是泛指的直线,并非特指的直线。先天地生,说的就是“道”不在时空中,地法天,天法道,道在在时空出现之前,在时空中的都是器。

一生二,二就是阴阳。

太极分两仪,怎么分,太极是一条特指的直线,所谓特指即有确定点,这个确定点就像坐标轴的中心原点,直线上的点要么居其左,要么居其右,对应坐标轴的正负两极。

经过空间中某个特定的点的一条直线,有这个点之前是直线,有这个点后是坐标轴。坐标轴来自直线,如同太极生于道。而太极这个点将直线分为正负两极或者说阴阳两极,即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就是八卦的三爻。

三就是三维坐标系,三才之道的综合。三对应八卦的三爻,八卦就像三维坐标系中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划分出来的八个区间。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是坐标轴直线,即一个直径无穷大的圆,既然是圆,当然可以循环反复。一阴一阳就是在道这个直径无穷大的圆周上进行的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

继之者善。

“善”使阴阳相继。如果说阴和阳是坐标轴的两极,那么“善”就是坐标轴的中心原点。坐标轴和直线的不同就在于多出来的这个坐标原点,这个坐标原点使得直线上的其他点有了相对的方向,即要么居其“左”要么居其“右”。或者说前后。

成之者性也。

算命明之国-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性有两个端点,即一个阴点一个阳点,分居中心原点“善”的两侧。性即为阴阳相继所成的“形而下”的器物,也就是这条线段所指定的范围。性是器之体,情是器之用,“性”相当于一个杯子,“情”就是用杯子装水。性相当于指定一条直线段范围,即杯子的容量,情相当于在这个范围内描实线,即杯子所容的水的体积。

性本善。性本恶。

人性本来是善良的。这种理解是道德伦理学,不是形而上学。“性本善”在形而上学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性有一阴一阳两个端点,这两个端点必须分居坐标轴的中心原点的左右,所以说性本善。也就是说所谓存在,必须在道上指定一个位置作为定位点,在这个点之前为阴,为过去,在这个点之后为阳,为未来。

性本善的意思是说一个事物的性由其所善而定,刀能削物是其善,利为刀之性,性的定义取决于所善。性本善不是说人的性情本来是善良的,兴许这是个误解,并且持续了几千年。性不是性情,不是人性,不是性格,性就是性。善不是善良,善是善,良是良,善良是善良。不把汉字的本义搞清楚的话,只能用两千多年后的话理解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话,失真度之高可想而知。

性本恶。人性本来是坏的。这种理解也是道德伦理学,不是形而上学。恶=亚+心。亚字的小篆形体是对几何中两条平行的直线,在两端无穷远的地方汇聚成一点这样的现象的描绘。其实等同于直线无穷延伸后两端相连,都是对无穷之道的理解,但由于无穷远所以我们看不到。善是我们看得到的坐标轴原点,恶是我们看不到的坐标轴延伸后的交点。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善也就没有恶。

亚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是描述直线段两个端点无穷延伸后相交的现象,在二维中则表示平面无线延伸等同于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其实都是在说道。

两条平行直线,上面一条是天左指向右为阳,下面一条是地右指向左为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不满西北,地不足东南。就是说上面的线一直往右延伸最终交汇到下面的线上,而下面的线一直往左延伸最终交汇到上面的线上。不周山倒了,倒了就“周”了,周而复返的“周”,于是有了道,即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反复不断。

《说文解字》亚,醜也。

《爾雅·釋言》亞、次也。循道一周即为一次。

《说文解字》恶,過也。

善与恶对应就像记和憶对应,一个在言,言即为signifier,即代表概念的符号,文字或语音; 一个在心,心即signified,即代表概念隐含的意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也指说道的道,就是指“什么怎么样”。其中“什么”是阴,“怎么样”是阳。这就是功能语法里所谓的Topic-Comment式句法结构。继之者善也。善就是坐标轴原点。

善,从羊从言。羊字部首表示部落首领头上戴着的羊头,即群类的代表符号。关于性本论在孔子之后诸儒争论几千年,却极少有人着眼于其形而上学之本义。

善就是群类的代表,如同一字,一字即古人所谓一言。善即是言之首,或字之君。字之君不是这个字的具体形象,当你写出来,或说出来,便是个体了,个体是臣民不是君;相同的字,不同的人来写,形体不一,相同的人来写,每次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就像看到某臣某民便知其君是谁,便知其为那国之人,因为君是国之代表,此即所谓君子不器,常居于道,器具形体,乃臣民之属也;字之君不能写,一写便是个体,也不能读,一读也便是个体了,但能“识”,之所以“识”就是因为“善”,善于物所以识,善于事所以能。

宋明理学有一物一太极之说,一物之太极,就是物在天地之前的始祖,但不是物的 *** 个,个即个体,说个便是说于天地形成之后。太极分阴阳,正是因为“善”,简单讲,一物之太极就如一个概念,太极分阴阳,概念也分阴阳,概念之阳即是用以表达概念的具象化符号(signifier),概念之阴即是这个符号内在所隐含的抽象化意义(signified),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正是“善”。善字古文有三种形体,分别为一羊加一言,一羊加两言,一羊加三言。三言分别对应三才之道。一言表示思维;两言表示时间性的理性思维和空间性的感性思维,即立天之道和立地之道;第三个言表示理性和感性之外的悟性思维,即立人之道。

善是看得到的部分,或者说可以通过感性认知到的部分,可以用"言"来表示,而恶是看不到的部分,只能用“心”来领悟。善相当于signfier, 恶相当于signified。

善在明,在阳间,恶在暗,在阴间。所以《说文解字》说:亚,醜也。酉为十二地支第十位,表示黄道开始位于赤道以下,表示阴龙潜水,鬼亦在阴。

日表示阳,月表示阴。古人将天文学上日月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日月同侧的现象称之为合,日月地球在同一直线上而日月在地球两侧的现象称之为冲,繁体字衝。善就是合,恶就是冲。合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冲就是阴阳相隔,就是欠气,就是欲,所以恶就是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之谓性,说明了性这两个点连成的线段有长短。

率性之谓道,说明性的这两个端点经过道这条直线。

修道之谓教,就像是教小孩子“什么怎么样”。通过各种各样的“什么怎么样”来学习语言,来理解世间万事万物,也就是教,通过教所以知“道”。

道有理;性有命。

道为什么有理?

道是直线,直线是由无穷多的点按连续而成。理就是直线上的点。是虚点,不是实点。实点有大小,虚点没有大小或者说其大小无穷小。但无穷是不能直接理解的,当我们在意识中呈现出一个点的形象时,这个点就有了大小,就像我们在坐标系中确定一个位置时,为了便于观察和描述而描画一个有实体大小的点,实际上这个点只表示在坐标轴上的一个位置并没有长度。乾对应于道,坤对应于理。大哉乾元,乾为至广,因为道无穷大;至哉坤元,坤为至密,因为理无穷小。

性为什么有命?

气禀于天为命,受之于物为理,于人为性。命理性三者本一物,命在天而言,理在地而言,性在人而言。

用软件编程来比喻,“理”是变量的类型,“命”是变量的取值范围或者说能分配到的内存大小。“性”是程序运行中的变量实例。

性有命就是指变量实例的取值不能超出变量类型所定义的取值范围。性只是这个变量实例,相当于变量的 *** ,而变量的赋值是情,性是相对固定的,而赋值是可以变的。性为体,情为用。

天命之谓性,意思就像面向对象编程中对类进行实例化。

率性之谓道,就是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或者说以直线为参考,在上面描出一段直线段。

中庸开篇说性和道,宋儒用命和理来阐释,并非歪解,实则将儒学从道德伦理学引至形而上学,回归本道。

算命明之国-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汉文帝的生母薄姬本是反王的宠妾?

刘邦一生有八个儿子,在八个儿子当中,有个叫刘恒的。在刘邦生前,可以说是没有看好过他的。这从刘邦给他的封地,就可以看出,刘邦对他是边缘化的。

你看刘邦把皇位让给了吕后的儿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

刘邦把最为富有的齐国,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

刘邦把最有影响力的赵国,给了最宠爱的儿子赵王如意。

唯独这个刘恒,刘邦把他封在又小又偏僻的代国,让他当了代王。关键是这个地方和匈奴相邻,与匈奴打仗是不可避免的。

就是这么一个人人不喜欢的地方,给了刘恒来当封地的。

但是,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这个儿子竟然也能当皇帝,不但当了皇帝了,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 *** 个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

刘恒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说到汉文帝,我们都知道他仁政爱民,提倡节俭,在他执政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缔造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大汉帝国。

这样的皇帝,把他称之为“千古一帝”应该不为过吧!

下面我们看看刘恒是如何出生, 是如何从一个不宠爱的皇子,变成一个大汉帝国的皇位 *** 人的。

从刘恒的母亲说起吧!

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这个薄姬是魏国人,在她还未出嫁之前,她的父母就让算卦的人给她算过一卦,说她的一生贵不可言,生的孩子会是天子。

薄姬的母亲就把这个话当成真了,若是要生天子的话,肯定要和天子 *** 结合才行呀,可是,当时是秦末乱世,天子 *** 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呀。

薄姬的母亲觉得自己离着魏王最近,就把薄姬送到了魏王魏豹的宫殿,薄姬就成为了魏豹的妃子。

薄姬嫁给魏豹之后,把卜卦人给她说的话告诉了魏豹,魏豹一听就高兴了。你是我的妻子,若是你生的孩子是天子,那我就是天子 *** 。这说明必须我当皇帝了,然后,你生的孩子才是皇帝。

魏豹以为自己是可以当皇帝的。

当时,正是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魏豹先是跟了刘邦,又投奔了项羽,他就想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来回穿梭,等他们两个两败俱伤,自己得渔翁之利,最终当上所谓的天子。

事实上后来他被韩信打败,被韩信给抓走了,薄姬也就当作被抄家的财产,送到了刘邦的宫里,她在刘邦这里当了一个宫女。

这也就是说薄姬即便是生孩子,也不可能是和魏豹生了。

薄姬来到刘邦的宫里,刘邦也不可能对她有兴趣,因为刘邦身边有戚夫人,当时薄姬就是在织造房里做苦力。

那么,刘邦又是如何与薄姬有交集的呢?

这还要说到薄姬的两个发小,这两个发小也是她的好闺蜜,他们都是一起从魏豹的宫殿里给缴获过来的。

这两个女人来到刘邦身边受到了刘邦的宠幸,之前的时候,薄姬她们三个人的关系很好,说以后若是谁受到了大王的宠幸,不要忘记拉姐妹一把。

这不是刘邦宠幸了这两个女人,她们两个不但没有向刘邦推荐薄姬,还在背后嘲笑薄姬,说薄姬没有人要。

当这两个女人嘲笑薄姬的时候,正好被刘邦听见,刘邦就问她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两个就把之前的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之后,觉得薄姬也是很可怜的,这两个女人更可恶。

所以,刘邦当场就决定要宠幸薄姬了。

他们两个人过了一夜,薄姬告诉刘邦,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条龙盘旋在自己的肚子上。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可能怀了龙种。

刘邦听后说好呀,这是吉兆呀!

自从这一次刘邦宠幸薄姬之后,他再也没有召见过薄姬,你还别说,这个薄姬还真的怀孕了,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恒。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明明是把皇位传给了吕后的儿子刘盈,刘恒又是如何当上的皇帝呢?

这就得说吕后了,吕后当政的时候,儿子刘盈尽管说是皇帝,但是,他说了事情不算,再加上母亲比较强硬,他过的比较窝囊,连喜欢女人,都得吕后同意,这样的刘盈,在24岁就郁郁而终了。

刘盈死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吕后开始大力提拔吕氏子弟,打压刘氏皇族。刘邦的八个儿子,被吕后直接或者间接的整死了5个。

最后,在吕后死之前,刘邦的儿子存活的就剩下两个了,一个是刘恒,另一个就是刘长。到了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为代表的功臣派,他们把姓吕的给 *** 了。

汉惠帝的六个小儿子们,也被功臣派给杀了。因为吕家被功臣 *** 了,只要跟吕后有血缘关系的,都必须要杀掉,这就是斩草除根。

大汉没有皇帝了,功臣派们就要在刘邦的儿子、孙子当中找一个人来当皇帝,要说当时诛灭诸吕的时候,刘邦的孙子刘肥的儿子刘襄的功劳更大,若是让他当皇帝,才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大臣们一想,刘襄这么猛,若是当了皇帝,他欺压起大臣来,岂不是比吕后还要厉害。

刘襄是坚决不能当皇帝的。

既然厉害的不能当皇帝,就找一个软柿子吧。

想来想去,似乎就是刘恒比较软了,因为灭诸吕的时候,刘恒作为刘邦的儿子,他是没有参与的,这说明他怕惹事。而且在吕后打压刘邦其它儿子的时候,刘恒也没有发表过不满。

在大臣看来,这个刘恒是胆小怕事的,若是让他当皇帝,肯定是好欺负的。因此,他们就把代王刘恒给接到宫里,当了大汉的皇帝。

刘恒来了之后,他们才叫苦不迭,以为这个人是青铜,没想到是个王者。因为刘恒才是深藏不露的那一个,刘恒收拾起他们来,才是一点都不留情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