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中所算命-徐凤年喜欢王初冬吗
青州中所算命,徐凤年喜欢王初冬吗?
喜欢,王初冬,徐骁旧部,青州富豪王林泉之女,小说《雪中悍刀行》中登场的虚拟人物。年幼时有接连数位高僧真人为其算命,都说此女荣贵不可言,惊才艳艳。六岁作《春神茶》十四岁写《东厢头场雪》。对于王初冬,徐凤年很是喜爱,一方面是因为遇事不争的洒脱性格,另一方面就是她的单纯。因为性格原因,这位侧妃在徐凤年心中的地位可能要高于“正妃”陆丞燕!
你们的祖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
谢谢邀请!今天有幸在头条可以回答宏扬各姓氏祖辈文化的话题,那我也来宏扬我吴氏祖辈文化的发源传奇吧,
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濮阳郡,延陵郡,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其次是河南、浙江、湖南、四、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及全世界。
吴氏宗族的族谱,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吴姓家谱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吴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 *** ,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 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吴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 *** ,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 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
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祝融氏吴回
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 *** 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以传给姬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少数民族
1、源于蒙古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2、源于满洲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明初蒲寿庚家族改姓吴。
6、鄂伦春族中有吴氏,他们是由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
7、赫哲族人的吴氏,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
8、哈尼族中有吴氏,自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吴蚌颇而始宗族始盛。
9、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0、苗族吴氏,出自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
吴氏发源地在江苏无锡,吴泰伯后裔返流入赣落居最早的记载,是吴王夫差的儿子吴友、吴鸿带子孙逃难到江西。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三国时期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 *** ,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 *** 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 *** 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 *** 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 ***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 *** 载的最早到达今 *** 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 *** 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山东青州府吴氏是明朝江阴侯吴良次子寿安后裔,1379年受朱元璋派遣移居青州府为女婿齐王修建宫室,二年后病故青州府,故成为此支吴氏始祖。
近现代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迁居 ***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 *** 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 *** 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 *** ,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 *** 的逐渐增多。在 *** 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 *** ,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吴姓士兵有关。在 *** 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海外发展
遍布全球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 *** ,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 *** 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越南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 *** 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
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据《丹阳吴氏宗支录·季扎以下世系》记载:吴权家族出自延陵吴氏,唐昭宗时,吴权生于唐王朝属地林州(今越南和西省),其父吴(日文)是当地 *** 长官——州牧。吴权自幼胸怀大志,性格沉稳,成人后借父之威,先后击败附近地区的武装割据势力,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 *** 王朝——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在吴朝以后的一千余年中,又有许多汉族姬姓吴氏迁入越南,进一步壮大了吴姓队伍。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乾:遗民 *** 到了越南,形成越南华裔“明少二人”,其中有不少吴姓人。著名人物有诗人吴仁静,他曾任越南阮朝礼部尚书,是祖籍广东的吴姓后裔,著有《汝山诗集》流传于世。
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 *** 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李朝时又有著名学者官僚吴俊。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汉字,吴姓之“吴”与中国无异,不过古代迁往越南的吴人虽仍姓吴,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为今天越南吴姓的一部分。
***
*** 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 *** 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 *** 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 *** 。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 *** ,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 *** 民族,成为 *** 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今天 *** 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东南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 *** 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欧美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 *** 位华人校长一一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 *** 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 *** 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 *** 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更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刘姓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由于刘邦建立了汉朝,所以说到刘姓的历史名人,肯定就会有汉朝历史帝王将相长长的一大串名字。
而统这个刘姓当皇帝的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真是好不威风。
1西汉皇朝(公元前206-公元8):汉高祖刘邦西汉皇朝是我国 *** 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200余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历 *** 景之治、武帝鼎盛时期、昭宣中兴等著名治世,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 *** 次鼎盛。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又称为前汉,历时215年,共15位刘氏帝王。序号帝号姓名在位/登位时间简 介(点击查看详细介绍)1汉高祖 刘邦,前206年乙未岁汉开国皇帝,字季,终年53岁(前256--前195年)。2孝惠帝 刘盈,前194年丁未岁刘邦长子,高祖卒后继位,为吕后专权。3前少帝 刘恭,前187年甲寅岁为吕后专权。4后少帝 刘弘,前183年戊午岁五月为吕后专权。吕后 吕雉高祖刘邦之原配夫人,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高祖死后长期执政,然并未称帝,前后共16年。5太宗文帝 刘恒,前179年壬戌岁高祖第三子,吕后死,周勃等 *** 吕产,迎立之。6景帝 刘启,前156年乙酉岁文帝的儿子。文帝死后继位,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 ”时期。7世宗武帝 刘彻,前l40年辛丑岁景帝之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8昭帝 刘弗陵,前86年乙未岁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9昌邑王废帝 刘贺,前74年丁未岁六月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 *** 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10中宗宣帝 刘询,前73年戊申岁又名刘病己,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11高宗元帝 刘奭,前48年癸酉岁宣帝之子,宣帝死后继位。12统宗成帝 刘骜,前32年己丑岁元帝之子,元帝死后继位。13哀帝 刘欣,前6年乙卯岁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14元宗平帝 刘衍,公元1年辛酉岁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之子,哀帝死后继位。15孺子皇帝 刘婴,6年丙寅岁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王莽摄政。注:汉朝(包括东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2更始皇朝(23-25):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复国号为汉,公元25年被以刘盆子为首领的赤眉军所攻灭。传一帝前后共3年。更始帝刘玄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推刘玄为皇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新莽时,刘玄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绿林农民 *** 爆发后,刘玄投奔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次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六月入都宛城,大封宗室诸将。他嫉忌刘演﹑刘秀兄弟威名,诛杀刘演。 *** 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王莽败死后﹐更始由洛阳移都长安。他没有才能,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 *** 乐生活,委政于其岳父赵萌,以致众叛亲离。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 *** 军重要将领,于更始三年(公元25)十月,奉玺绶归降赤眉,降封为长沙王。不久,被缢死。16更始帝 刘玄,23年癸未岁二月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为更始帝。3三、刘望汉帝国(23-23)更始元年(23)八月,前钟武侯刘望(一作刘圣)起兵汝南(今河南上蔡西),称皇帝,严尤、陈茂往归之;刘望以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十月,更始政权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并诛严尤、陈茂,郡县皆降,刘望帝国灭亡。共历一帝,历时不到一年。17刘望,23年4刘子舆汉帝国(23-24)公元23年赵敬肃王曾孙刘林诈称算命先生王郎是汉成帝刘鳌之子刘子舆,拥立为帝,建都邯郸。黄河以北地区多闻风归顺。次年(公元24年),刘秀率部进攻王郎政权,占领邯郸,斩杀王郎。邯郸之战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共历一帝,历时不到2年。18刘子舆,23年5建世皇朝(25-27):刘盆子,太山式人,城阳王刘章之后。更始三年,为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所拥立为帝,改元建世。于公元25年消灭刘玄更始王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投降于光武帝刘秀,贬为赵王郎中。传一帝前后共3年。19建世帝 刘盆子,25年乙酉岁六月6刘永梁汉帝国(25-27):汉朝宗室梁王刘永起兵,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称帝,占据今河南东南和相邻的山东、安徽一带。公元27年刘永死,苏茂、周建逃到垂惠,共同拥立刘永的儿子刘纡当梁王,继续对抗刘秀政权,但是刘纡放弃帝位,只称了王,刘纡于27-29年在王位。故传一帝共2年。20梁帝(称帝) 刘永,25年乙酉岁梁王(未称帝) 刘纡,27年丁亥岁7刘文伯汉帝国(25-37):卢芳假称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子,原名刘文伯,于是在三水(今天宁夏)起兵,依附当地的少数民族羌匈奴,割据一方。刘文伯于公元25年被匈奴尊为皇帝。传一帝共13年。卢芳,字君期。东汉初年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东)人。新莽时,尝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更始帝刘玄至长安后授骑都尉,使镇抚安定以西。刘玄败,三水豪杰共计议,以他系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立为上将军、西平王。他派使者与西羌、匈奴和亲,被匈奴单于奉为汉帝。建武五年(29年),在匈奴扶植下,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包头西南),并置守令。公元37年,刘文伯帝国被东汉消灭,刘文伯逃入匈奴。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文伯降汉,被封为代王。后复叛,留匈奴历十余年。21(称帝) 刘文伯,25年乙酉岁又名卢芳8东汉皇朝(25-220)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乙酉岁)汉光武帝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庚子岁)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繁荣的朝代,在近200年的统治中,经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治世,一度成为当时 *** 强盛的国家。东汉在世界上的地位赶上了西汉,在科学文化上超过了西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祐→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22世祖光武帝 刘秀,25年乙酉岁六月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政权后称帝23显宗明帝 刘庄,58年戊午岁初名刘阳。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24肃宗章帝 刘炟,76年丙子岁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25穆宗和帝 刘肇,89年己丑岁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26殇帝 刘隆,106年丙午岁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27恭宗安帝 刘祐,107年丁未岁章帝孙,刘庆之子,殇帝死后继位。28北乡侯前少帝 刘懿,125年癸亥岁三月章帝孙,安帝死后阎太后(汉安帝皇后)拥立继位,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29敬宗顺帝 刘保,126年丙寅岁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30冲帝 刘炳,145年乙酉岁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31质帝 刘缵1/146年丙戌岁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32威宗桓帝 刘志,147年丁亥岁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李道人独步云门故事情节?
读过《醒世恒言》的人,都知道“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发生在青州。大意是说:青州城里的首富李清七十岁生日时,由家人送进云门山的洞 *** ,得道成仙。后来回到家乡,因感叹沧海桑田又返回到了洞中。笔者走访乡老采撷的故事,与《醒世恒言》的记载截然不同,读后会令你耳目一新——
李清费尽千辛万苦才在洞中找到了神仙,仙长冷漠傲慢,将他关在偏房里不予理睬。仙长耀武扬威,喝斥童子的声音不绝于耳。他暗暗吃惊:原来仙界里也等级森严,并非自由平等啊。他慢慢醒悟了,仙界连人间也不如,人间除了级别尚有亲情和欢乐,这里除了冷漠和孤清啥也没有啊!
他望着窗外秋风扫落的片片桐叶,倏地想起了香喷喷的小米煎饼。妻子颜娴是摊煎饼的高手,摊出的煎饼既软和又劲道,他吃了一辈子都没吃够。昔日的事犹在眼前,他咂咂嘴,肚子顿时有了饿意。每逢饿了都是妻子颜娴伺候他,舀汤端菜卷煎饼,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有时出门,颜娴总是倚门相望,等他回来。就说这次进洞求仙,颜娴是哭死哭活不让他走的,那份情,那份爱,是高于天深于海的!这里有啥好?没有妻小,没有家人,没有朋友,连个陌生人也不见。他想家,他太想家了,他不顾洞穴的戒律森严,毅然跳出后窗,顺着崎岖的山路回了青州城。
城内面目全非,原先的高宅大院凋零了,新起的楼阁亭台不知是谁家的。幸亏街道没有大变,他顺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先前那气派的青砖瓦门楼变成了一堆瓦砾,只有门前那棵古槐树还在,那是他开染坊时凉布的地方。
大街上,男女老少熙熙攘攘的,他想打听一下自己家的情况,可惜一个熟面孔也没有。他溜达到铎楼脚下,有个瞎子在摆摊算命。他走上前去询问,转而一想,凭着自己半仙之体,去乞求一个瞎眼人也太掉架了,可不去询问又委实不知道变故,只得厚着脸皮搭讪:“请问道长,您可曾知道青州染坊李家的情况?”瞎子说:“在下正姓李。客官贵姓尊名?”“我、我也姓李,我叫、叫李清……”话未说完,瞎子就急了:“你这厮不要欺人太甚,我曾祖父就叫李清!我今年七十八岁了,你竟敢欺负我一个又老又瞎的人!”李清说:“这么说,你是我的曾孙小淘气了,我真是你的曾祖父李清。”瞎子见提到自己的乳名,半信半疑:“我这乳名七十多年没人叫了,也没人知道。你咋会知道的?难道您真是在下的老祖宗?我曾祖父在隋文帝开皇四年到云门山洞穴访仙,已经七十年了。那时我才八岁,亲自跟着去看过热闹的,曾祖父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李清有些迫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施耐庵究竟何许人也?他的人生经历怎样,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都是一个聚讼纷纭,难以得出一致性结论的大悬疑。因而,说《水浒传》中的吴用是作者自己,也无从进行比较而得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但是,假若仅从吴用这个文学形象来看,恐怕《水浒传》的作者不会以此自喻。假若作者把自己比作吴用,那就等于自败人品,自毁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吴用心机很深,实乃“心机 *** ”一枚吴用很有点诸葛孔明的架势,计出多端,算无遗策,堪称梁山 *** 军师,《水浒传》 *** 智谋之士。但是,有两件大事,吴用似乎都失算了。
*** 件大事,便是晁盖智取生辰纲。施耐庵的这个回目,似乎与内容不相一致,有文不对题的嫌疑。因为,吴用的计谋显得很拙劣,竟然被何清这个市井赌徒给识破了,根本就谈不上“智取生辰纲”。
却说何清在安乐村酒店帮店家登记住宿时,见到了七个贩枣客商,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人就是东溪村保正晁盖。吴用是晁盖的发小,凡事都相互商议计较,一定知道晁保正更爱结交江湖人士,只要有人前来投奔,一般都是来者不拒。何清曾经到过东溪村,当然认得晁盖了。但是,吴用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很轻易的将晁盖暴露了。
白日鼠白胜一大早便挑了担酒出门,店家问他挑的是什么,白大郎答道是一担醋。这事,又被何清遇见了。后来,黄泥冈事情传开,何清前后稍微一联想,黄泥冈七个枣客不正是出现在酒店中的晁盖等人吗?那个挑了担“醋”的汉子,不就是白胜吗?
吴用“智取”竟然如此破绽百出,难道是他的智谋不行吗?假若吴用的智谋不过如此,《水浒传》的作者也不会把自己比作“无用”了。
其实,“智取”生辰纲的“智”就体现在吴用巧妙的暴露了晁盖,巧妙的帮助官府破了案。吴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逼迫晁盖上梁山。此前,吴学究自告奋勇前往石碣村,在说服三阮参加劫案行动的同时,特意打探了水泊梁山的情况,早就做好了上梁山的准备。得到宋江报信后,吴用也早就将打包了行装。宋江转过身去,吴用便带着刘唐,押着五六担生辰纲立即上路,前往石碣村。
这等心机,晁盖根本就没有丝毫怀疑。不仅晁盖没有怀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金圣叹、李卓吾等高人也没有识破吴学究的心机。这段另有所指的“智取”故事,还被收录到中学课本里。
另一件大事,则是梁山传假信救宋江。这封假信也是吴用故意筐瓢,让江州官府识破,然后逼晁盖下山劫法场救人。因为,吴用犯的错误是常识性的,好比现在用名片,谁也不会在做了主管之后,把刚刚入职时的片子递给客户,吴用竟然用了蔡京在翰林院时的图章,此时,蔡京已经是太师了,级别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
但是,吴用却只承认一处差错,说是父亲给儿子写家信不该使用图章。
晁盖在梁山上不思进取,这就是在混吃等死,一心想上梁山的吴用非常担心,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消灭。于是,逼迫晁盖大闹江州,宣布与官府为敌,这才能够让梁山壮大起来。事实证明,吴学究的选择是正确的。
正确归正确,但此人的心机实在是太深了,谁愿做这等“心机 *** ”呢?
吴学究心狠手黑,遭到作者无情诅咒这件事情就是李逵斧劈小衙内。
为诓骗朱仝上梁山,吴用设计,把沧州知府四岁的孩子从朱仝身边盗走。书中说:李逵拿些麻药抹在口里,直抱出城来。这是梁山惯施的黑手,是孙二娘、李立这等黑店老板谋财害命的勾当,早就已经不用了。吴学究却拿来拐骗小孩,施耐庵这是在说吴学究比江湖黑店的手段还黑。
李逵把小衙内抱到郊外,在树林里一斧子劈开了他的小脑袋。可怜一个四岁的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惨死在了吴学究的毒计之下。
后来,朱仝不能原谅李逵,吴用还联手雷横推卸责任,劝说:“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宋江想让朱仝上梁山,这倒不假。但是,计谋一定是吴用出的,吴学究罪责难逃。
《水浒传》中,吴用设计杀小衙内是有大背景的。施耐庵特别交代,朱仝因为不忍雷横 *** 亲无人照顾,便在押解途中私自放走了插翅虎。“走了”雷横,朱仝投案自首,承担了责任,被刺配沧州。美髯公私放过晁天王,帮助宋江逃跑,这两件事都是朱仝出于个人义气,也是朱仝的私心所致。但是,放走雷横,则不仅是义气,也是“孝悌的勾当”。
所以,施耐庵说,朱仝带着小衙内去看河灯的那天,恰逢“时过半月之后,便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
所谓盂兰盆大斋之日,讲的就是救母脱离苦难的事情,是朱仝放雷横故事的注脚和寓意。吴用设计,以残忍的手段害朱仝,是要受到“报应”的。
盂兰盆节前半个月,则是七月初一,中国的“鬼节”。传说这一天,地狱解脱鬼的锁链,“放风”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中,在世的亲人祭奠先人,讲的也是孝悌。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这天,地狱又把鬼戴上锁链,结束“放风”。
施耐庵以此作为吴用使李逵劈杀小衙内,给他人制造苦难,到了盂兰盆节,吴用将被锁拿,“罪下酆都”。施耐庵在“九天玄女庙”故事中,隐喻吴用与宋江同观天书,宋江罪下酆都,吴用也跑不掉。
如此吴用,施耐庵能说的是自己?
施耐庵足智多谋吗?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还是比较一致的认可了施耐庵就是这部书的作者。但是,施耐庵就是江苏白驹场的施彦端,或者说,施耐庵是江苏人这个几成事实的结论,则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绿野老道无比较赞同施耐庵不是施彦端,也不是江苏人这样的观点。按照“钱塘施耐庵”的说法,《水浒传》的作者应当是浙江杭州人。
由于籍贯的“大迁徙”,便牵扯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与本回答最相关的一条,就是施耐庵是否参加过元末张士诚的 *** 。
假如把施耐庵说成是江苏人,那么,此人就有可能成为传说中做过张士诚幕僚,也有可能与张士诚手下战将卞元亨是表兄弟关系。既然是幕僚,施耐庵也就与《水浒传》中的吴用又几分相似了,都是义军中的智囊。但是,这件事情说的是“施彦端”,而不是真正的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是不是智囊,还真的值得推敲。
据说,朱元璋立国后,屡次征召施耐庵,但施耐庵却拒绝出仕。朱洪武之所以三番两次的请施耐庵,是因为此人是刘伯温的好友,当然也就是足智多谋之人了。《水浒传》中的吴用,计谋多段,简直就是赛诸葛、比伯温的存在,施耐庵以此自比,似乎也印证了朱元璋征召这回事。
但是,这则传说,绿野老道并不认可。朱元璋建国后残杀武将,猜忌谋臣,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人都没得到善终,又何必要征召施耐庵呢?假若是担心施耐庵智谋过人,朱元璋忌惮他搜罗张士诚旧部 *** 而要引其入彀,然后再加以残害。那么,施耐庵还能在几番拒绝后全身而退,得终天年吗?
所以,即便是能够锁定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他的经历也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以智谋见长,且引其朱元璋的关注,都是一个大大的疑问。既然是疑问,也就不能肯定的说施耐庵把自己的多智写进了《水浒传》中,以吴学究自喻了。
而且,从《水浒传》所体现的思想来看,施耐庵绝不会像吴用那样,心机很深,手段毒辣。更不会写自己反人伦杀无辜孩童,诅咒自己下地狱。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施彦端,他的经历如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这一篇问答是绝对讲不清楚这个疑点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施耐庵,或者说《水浒传》的作者绝对不会把自己比作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