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算命书-大家平时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可以推荐吗

admin2023-01-28 00:12:5616

宋朝算命书,大家平时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可以推荐吗?

什么是“活的政治史”?为什么要走向?民国史学家钱穆先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生认为,所谓政治,一为制度,二为人事。制度为人所创立,又由人所实践,并在最后评定其优劣。

▲ 正在授课的钱穆先生

这道理看似简单,可是,由于政治史研究本身所涉及的史料极为繁杂,研究起来也极易陷于枯燥。而且近几年来,由于新议题新史料的发掘,其他专题研究的势头,大有盖过政治史研究的趋势。这种趋势也让不少学者发出了“政治史被边缘化”的惊呼。那么,政治史真的没有飞跃的空间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制度虽然为人所创立,但是制度所针对的事物却是处在千变万化当中的。制度在执行中,自己必须做出调整,才能适应这样一种变化。而在调整的过程中,政治史研究的发展空间也被越撑越大,“活的政治史”也便应运而生了。一批学者则积极投身于其中,并产生了一批极具意义的成果。

这时有人问了,可以具体说说是哪些成果吗?我们不妨来挑取其中一部分做一列举。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著

九州出版社 2013年12月

钱穆先生在这里主要所论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制度,这些制度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讲授这些制度的过程中,先生将制度具体的内容与执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将此契合度作为评价制度优劣之一大重要标准。除此以外,先生还对所论及朝代制度间的联系作一简要说明,言简意赅,开“活的政治史”研究之先声。

2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祝总斌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什么是宰相?宰相的职能具体是什么?宰相手中的权又有多大?如何认识他跟皇权的关系?祝总斌先生在细心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生认为,宰相在不同的朝代,称谓是不同的,但是就在各种称谓的背后,宰相权力的界限却愈发的清楚明显。这种变与不变,既有不同时代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有提升行政效率的需要在推动着。

3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阎步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在研究自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过程中,作者将影响其变化的原因划分为行政效率提升之需要、察举制度所涉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反应与内部权力分配三部分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作者积极搜集相关史料,细心甄取,对察举制度选人之众多标准与察举制度向科举制之转化等问题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说明。将制度之演进放置于社会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研究,先生在此方面之努力值得重视。

4 《九品官人法研究》 [日] 宫崎市定 著 韩昇、刘建英译

中华书局2008年3月

与上一本的研究对象类似,宫崎市定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与判定。先生认为,这一时期的选士制度存在诸多未解疑团,一些史实也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其不惧困难,以史实为基础,努力还原魏晋选士制度演化为科举制度之历程,并通过此历程的探寻揭示这一制度的本来面目。因此该书也可算作是“活的政治史”研究方面的上乘之作。

宋朝算命书-大家平时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可以推荐吗

5 《祖宗之法》 邓小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9月

什么是祖宗之法?邓小南老师认为,宋代的祖宗之法并无一确切定义,而是不同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多重阐释的。作者的这一研究不仅对理解宋代政治开启了新的角度,同时也真正做到了将政治术语放置于动态环境中进行考察,将政治史做“活”,小南老师这一著作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

6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方诚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关于北宋晚期政治中的“党争”现象,多数人将其视作是对政治权力的争夺。但方诚峰教授却认为,所谓“党争”仅仅是现象,并不足以概括此时期的深层次问题。而对政治利益的争夺,也不能等同于政治的全部。教授认为,这些问题现象的存在与北宋的政治制度及文化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与重新分析阅读,作者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深化,能够跳脱“现象”直达政治文化之本质,这也可称作是把“政治史做活”的鲜明代表。

7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胡恒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以皇权为首的古代官僚制度的触手,真的没有触及过县以下的区域吗?针对这一问题,胡恒教授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为了探寻有关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教授穷极史料,努力厘清其中政区设计与地方治理等方面的关系。教授努力为我们构建起了一种宏大而不失空疏的叙事,也对跳脱以往政治史的藩篱做出了表率。因此也可称作是“活的政治史”的典范之作。

组织学家马奇曾言,制度的执行过程为决策的延续。在制度被执行的过程中,执行者必然要将自己的理解等注入其中(存在与制度制定者之初衷相悖的可能),同时,这种执行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等影响而相应地作出改变。而如何认识这样一种变化,并将这样一种变化贯穿于其他领域当中,也许这正是理解“活的政治史”的关键吧。

参考文献:

① 黄宽重《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综论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三联学术通讯,2017年12月5日

②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3月

宋朝算命书-大家平时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可以推荐吗

介绍中医药的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医学生,和现在的中医院校教师及附属医院医生,我曾经在学校的中医书库 *** 过两年,读书到现在购置的中医书籍至少有三万元钱。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体会。看中医类的书,大致分为兴趣培养期、入门期、构筑基础期、应用拔高期。

我自己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从高中开始的,当时是在高中的地摊上买了一些旧的中药炮制书及中药图谱,便比葫芦画瓢去采集中药和尝试进行简单的炮制。因此这个阶段喜欢一些可视性很强,又能直接动手 *** 作的。到了大学之后认认真真读过好多遍《名老中医之路》和《思考中医》,作为兴趣培养书。应该说来,当时读这两部书的时候很是兴趣高涨、血脉偾张,感觉掌握了学习中医学的捷径,而且按照这个来学,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名医。但是若干年后等我走上了讲台,我坚决反对我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就读《思考中医》,原因无它,书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和牵强附会,容易将没有鉴别能力的医学生带入歧途。

入门期的图书我是从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以及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诀》、《湖脉脉学》、《医学三字经》)入手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背诵。大学期间背诵的一些内容至今还能脱口而出,用起来得心应手。关于这套书的版本,四大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经典必读丛书,四小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白话解”丛书。虽然问题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小编提出来的,但是平心而论,人卫的图书校勘相对严谨,错讹之处较其他出版社的书少很多。

构筑基础期还是以教材为主,尤其是方剂学教材,我始终认为方剂学才是连接中医各科的桥梁,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和诊断学,下启临床各科,从读书到现在方剂学我背诵了不下10遍。实际上教材是更具有 *** 性和条理性的中医书籍,非常适合知识框架的构建。可惜现在很多医学生盲目自卑,被社会上的杂音干扰太多,总觉得看不起自己的教材,觉得中医的教材不伦不类,甚至在教材上也有一股浓重的怀古情结,觉得解放后的教材不如民国的,新世纪的教材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中医教材,我比较喜欢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五版教材,因为比较简洁易读。

真正到了临床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参考书,然后看自己学科相关的著作去精读。这个阶段有几部丛书受益很大。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经典临床必读丛书”,涵盖了临床各科,这套丛书除了四大经典之外,重点推荐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温热经纬、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石室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还有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最后一部主要是当做参考书来读的了。我个人读书有个局限,就是隋唐至宋代的书较少读,原因是条理性不强,很难记忆;现代医家的医案少读,因为一些医案疗效太好以至于总觉得可望不可即。这种跳跃式读书的习惯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进一步的检验。

总之,我个人的体会是兴趣是 *** 的老师,读书是为了能够指导解决问题。对于医学生来讲,四小经典是童子功,四大经典是基础,需要精读,其他书籍是锦上添花,在常规 *** 山穷水尽的时候,能起到柳暗花明的开拓思路的效果。借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来结尾,“熟读百家学说,方知百家胡说”。

朱高炽说把算命先生拉出去斩了?

朱高炽说把算命先生拉出去斩了,算命先生为何说再等19天。这个算命先生正是大名鼎鼎的袁珙。

袁珙命很苦,元末明初的时候,举家17人皆死于兵祸。所以一个人流落在外,曾经在珞珈山跟一个奇怪的僧人别古崖学习相术,后来下山之后很快就出名了。

他给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算命,说他命中有贵气,会当大官,但是这个官只能做140天,就被人强行夺印了。结果这个人的确被张士诚逼取印绶,抗节而死。

所以诸如此类,一共算了百八十个人,都或早或晚应验了,这就使得他的名气相当大。但是袁珙真正出名,是在嵩山寺给姚广孝看的面相。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准!实在是准得不要不要的。后来在姚广孝的推荐下,又给朱棣相了一次面。

"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基本上算出朱棣在40岁以后会发迹,做皇帝。结果真的很灵验。但是当时对于朱棣而言,这话说得心惊肉跳。姚广孝说“送白帽子给王爷”还比较含蓄,袁珙直接就说登大寳的事情,而且还指出了具体时间。这就让朱棣害怕了,说先生不要胡言乱语,那里来回哪里去吧。于是让袁珙回老家去了。

但是结果“靖难之役”成功了,朱棣即位了。姚广孝再度提出来,让朱棣别忘了袁珙,还说,他看相真的很准的。后来朱棣还是比较大方,给袁珙封了个太常寺丞,也就是负责掌管宗庙祭祀。

但是到了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的皇位争夺赛中,朱棣的确左右为难,使得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多年,牵涉了很多人。

因为朱高炽作为长子,本身就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从“嫡长子继承制”而言,也应该他做太子。但是这个朱棣不大看得上朱高炽,因为朱高炽又胖又瘸,形象太差,而且为人软弱。一点也不像朱高煦,长得龙精虎猛,人称“人中吕布”。当年白沟河一战,若不是朱高煦左突右击驰援朱棣,朱棣弄不好就要交代了。朱棣也认为这个儿子长的才像自己,所以说了句“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很厚黑,似乎给了朱高煦希望,但似乎什么承诺又没给。

不过朱棣后来一直在这两个儿子中反复徘徊,最终不得不做决定的时候,他想到了袁珙。

史料里没有记录袁珙有没有看朱高煦的面相;但是记录了袁珙就看到朱高炽的面相,说:"有天子相。"但是看到了朱瞻基的面相后,说:"这是万岁天子真相。"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朱棣最终决定了太子就是朱高炽了,因为只有朱高炽当了皇上,未来才有可能传位给自己更爱的孙子朱瞻基啊。

但是朱高炽继位之后,想起了这事,对袁珙就有意见了。为什么给自己相面的时候只说了“天子也!”,而给自己儿子相面却说“万岁天子!”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是不是袁珙看不起自己?

然而袁珙只是说,“天机不可泄露。”其他再也不愿多做解释。朱高炽生气了,不说那就拖出去砍了吧。其实本意也只是吓唬吓唬袁珙,希望袁珙说出这里面的说法而已。袁珙无奈之下,你若非要砍我头,请耐心地等19天。

朱高炽更糊涂了,为什么要等19天?但是等就等吧,贵为天子19天还是好等的。结果19天后,朱高炽驾崩了,在位10个月,而朱瞻基后来在位10年。人们恍然大悟。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有关八字算命?

谢邀,谢谢您的话题。象术来源于《周易》,秦汉两朝之后,出现两大流派。到了北宋时期,便有了专业算命这一职业。

其原理即根据人的生晨八字,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再配阴阳五行加以推演,根据万物相生相克之原理,用来演算人的命运如何。

宋朝算命书-大家平时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可以推荐吗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关于算命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中医理论就把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引入自己的学说。中医认为,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胃属土。五脏之关系,即 *** 又慗体,即相生又相克,并根据这一原理配以五官,五季,五味,五色,五味等加以望闻听切,并至今乃在延用。谢谢。

怎么读才能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我仅以个人的阅读感受和学习经历谈一 *** 验,(仅仅针对初学者,各位大师权当我信口雌黄):

一、《周易译注》(上下)黄寿祺 张善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严谨,细致的对易经进行概念和逻辑化的注解。

二、《易经杂说》 南怀瑾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易经杂说》是一本十分难得的能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述易经的入门教材。

对于南怀瑾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借着国学的名义敛财,有的说他就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我的个人体验是,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学习易经不再畏惧,起到了启蒙作用。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刚想以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易学当中去,听到看到的都如天书般的高深莫测,相信很多人会打退堂鼓。

这本书的作用就是激励你,易经原来不是那么复杂。

三、 *** 淡江大学傅佩荣教授的教学视频。

相对于曾仕强教授,可能傅佩荣老师的教学可能更注重普及,而不是高深莫测的运用和深层次的解释。

这一点和《易经杂说》的作用一样,不会让你望而却步,虽然有的解释比较牵强或者略显教条,但是对于初学者,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易经是一个复杂而且逻辑严谨的庞杂 *** ,我也只是刚刚窥得一鳞半爪,希望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