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算命-如何读熟楞严经

admin2023-01-26 21:06:1015

楞严经算命,如何读熟楞严经?

楞严经是一部6万多字的经书,读起来耗神费力,耐心很重要。读时要字正腔圆不出错。在读书的时候要专心,不能够被其它念头所打扰,守住本心。要坚持一直读下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楞严经算命-如何读熟楞严经

净极光通达?

出自《楞严经》文殊偈: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人虽然讲究天人合一,但这和“注重山水情怀”关系不大,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因为天人合一不在山水中,当然也离不开山水,这是禅宗式话语,懂的自然会心一笑,不懂的则“大笑而走之”!

楞严经算命-如何读熟楞严经

“合一”是因为本就是一

人与天地自然本来就不是二,而是一,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就如两滴水,不管它们是怎么分开的,但本质上总归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只要将它们放到一起,它们马上合而为一,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不分彼此。

这个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叫“返朴归真”,有点象游子归乡,所以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告诉我们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是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古代圣贤之一,他认为人与天地本就是一个整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如是说,人与天地犹如一根完整的手指,同时也像是一匹活蹦乱跳的良驹,我们是它的一部分,天地间的一切万物,皆是它的一部分。

所以说“天人合一”既不是刻意的勾兑,也不是强硬的撮合,而是一种自然的蕴化,犹如百川汇流,归入大海,尚未入海时,川不是海,海不是川,但入了大海以后,海中有川,川中有海,川即是海,海即是川。

至于怎样做到“天人合一”,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他的《中庸》里讲到: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第二十二章》

这个就不是纯粹的理论了,而是一种*** ,是一种功夫,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诚”,就是诚心,诚心又叫直心,佛家讲“直心即是道场”,也就是心的至纯至净的状态,非脚踏实地而不可得也!

山水情怀是“合一”的催化剂

之所以说“天人合一”也离不开山水,是因为人在山水之中,很容易打开心胸,让自己安静下来,山水的静谧,能使我们忘掉尘世的喧嚣,闻到“故乡”气息,产生“回家”的冲动,这就是山水的纯真之处。

我们大概都还记得唐代诗人五维的那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读这样的诗就像是在听安神曲,在尘世中打拼的我们,会很自然的生起一种空灵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唤起了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种声音,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会告诉我们,我们本就来自大自然,我们与大自然是同根同源的。

所谓的“天人合一”,在禅宗来讲,也就是开悟,古代有很多禅师,都是受到这种山水情怀的影响而开悟的,例如五代时期禅宗法眼宗的祖师文益禅师,他当时就写过一首诗: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豀。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总之在一个禅者的眼中,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山水间的一草一木中,皆有禅机,这就是山水情怀对我们的启迪,它能时时提醒我们,我们来自哪里,何处才是我们的家?

总结

由此我们知道,“天人合一”与山水情怀之间,既不是一,也不是二。如果是一,那山水中将无凡俗,但若是二,它又如何能勾起我们的觉悟呢?《楞严经》中告诉我们说:“外汲山河虚空大地,咸为明妙真心中物。”圣人言语时绕在耳,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怎么用心去感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去细心体会,认真播下种子,终有一天,这些种子将破土发芽!

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陕西咸阳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乾陵司马道东侧,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楞严经算命-如何读熟楞严经

“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有三种说法:

*** 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我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不是真正的原因。

武则天当政期间,打击门阀,劝课农桑,虚心纳谏,重视人才,上接“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功莫大焉。但她也培养党羽,消灭异己,任用酷吏,滥杀无辜,残酷冷血。她有功,也有过。怎么评价她,是个千古难题。

要说武则天一开始就想到自己的墓碑是一个字也不刻上去的,未免有些不可思议。她的丈夫李治的碑上,可是有她亲笔撰写的碑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做为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是以皇后身份落葬乾陵的),于情于理不会留一块空白墓碑。所以这不是她的本意。

李治的碑文并不是活着的时候刻上去的,同理,女皇的碑文也不可能在她手上刻上去。只有她死了,让她的儿子来完成。对李显来说,这是个难题。 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

众所周知,武则天对待儿子,是出名的狠毒。杀儿子不带眨眼的,李显和李旦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几遭废立,要说他不恨武则天是不可能的。以前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他不敢发作,武则天死了,李显怎么着也要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好好出出这口恶气,这是人的本能。所以他不愿意为武则天歌功颂德,不愿意为她写碑文。这也是墓碑无字的一个原因。

古人是很重视传承的。唐王朝是李家天地下,不料想中间*** 来一个女人,牡鸡司晨,这在李家人心中,是一个耻辱。更何况这个女人把大唐的国号都改了,还险些把皇位传给了姓武的。这不单是李显李旦兄弟的事了,更是大唐旧臣们的心病。武则天死后,武家遭到清算,这个时候没有人站出来为武则天讨要墓志,是很正常的事。

武则天死后,先有韦后专权,后有太平公主专权,接下来就是李隆基的政变,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宗室也好,元老大臣也好,关注的焦点是政局,对这个死去的则天大帝,避之尤恐不及。谁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旧事重提,揭李家的伤疤呢?

“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

”有字也好,无字也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史上唯一的无字碑,就如这位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样,任由后人评说,我自巍然不动。

但医生常告诫不吃肉会营养不良?

无论从科学看这个问题,还是宗教学来看这个问题,二者是很容易调和的。

先说佛教吃肉的问题

在释迦牟尼年代,没有规定不能吃肉,所以因为僧人吃肉的问题而遭到非*** 的讥讽,以至于释迦牟尼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律条,禁比丘食美食,但也有有条件的。在《摩诃僧祗律》规定了不能吃人肉、狗肉、马肉、象肉等等一系列的肉。但也有趣的,律中说“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这就出现了三净肉的雏形了,也就是后来发展成没有看见、没有听说或者不是为自己而*** 的动物的肉类,佛教徙是可以吃的。像后来的部派的《四分律》、《五分律》都有记载的三净肉等。还有后来的五净肉等等。

关于吃肉,从释迦牟尼与堂弟提婆达多所带领的僧团的斗争中也可以看出来。

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师从佛陀,后所带僧团与佛陀*** ,所提出的五法和佛法是相对立的,其中在戒律上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反对佛*** 吃肉,提婆达多果断明确地规定“尽形寿断肉”,不但断肉,连酥乳都不吃,这个戒律到今的印度有些教徙还保留着,这是他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把释迦牟尼当初悟道时喝的牛奶都视为破戒。释迦牟尼晚年也可能是吃了毒蘑菇和肉的饮食而引病去世的。

所以原始佛教是不禁止吃肉的,当然不是什么肉都可以吃。

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戒律的影响

我们看出,少吃肉或不吃肉类是在佛涅槃以后随着大乘才兴起来的,一方面到了大乘时代,佛教得到子国家的统治者的支持,特别是物质上更多的支持,最起码不用天天乞食,这样,一些精舍有了寺产,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讲过,其戒律可以根据情况稍加变动,在之后的上座部坚持律藏不变,而大众部衍化的大乘更大程度改变了一些戒律,加上信众大增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大乘慈悲众生等各方面的因素的促成了素食的基础。再后来的大乘典籍中便有了一些记载,例如《大般涅槃经》就有记载僧众不得吃肉。在汉地也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便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而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是生活极为俭朴的人,所以说从经典中找出素食的根据,其实与其本人的人性也有关系,但是客观上也算是促进行了佛教的戒律。

所以说佛教不吃肉,是在大乘以后的事,如果说从不吃肉,这是不科学的,也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因为大乘经典相对于阿含经等出现较晚,这是佛教发展的产物,以至于有些经典南传多以为伪经,两乘的恩怨久结,直至近代其关系才得以转暖。

关于佛陀在世时吃肉,在后来大乘经典中又找到了根据,如《楞严经》“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说这是佛陀的化现而成,所以可以吃,这就是从神学和宗教学的观点来的根据了,有人提出现在佛陀入灭了,所以就不可以吃肉了,如果按这样的观点,那弥勒佛出世又有肉吃了?

所以说,不管是神学的、宗教的、历史的或者文学的,总之佛陀在世时是可以吃三净肉的。无论基于什么原因,吃肉是事实。直是大乘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发展的需求才逐步实现了僧人不吃肉的戒律。

佛教经典不让吃肉而需要营养怎么办?

不单单是《楞严经》说不可食肉,后来的很多大乘经典都有记述不可食肉,例如《楞伽经》“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大慧!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这里就不举例了。总之,不吃*** 现了佛教的慈悲,是佛教徙必须要遵守的。在家居士也要按不同戒律执行。对信佛的没有出家是否可以吃肉和什么时候可以吃肉,看所发心,我的亲戚也有信佛的,也只是按规定的日子不吃肉。

医生所说的营养不良,并不一定非要吃肉,如果医生说一定要吃肉才有营养,那就贻笑大方了。

按现代学的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肉中所含的营养成份,普遍地存在于其他的食品中,现在物质极大的丰富,无论缺什么营养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替代品,就更别说什么肉了。如果你想找借口吃肉的话,心魔也只有自己能除,别无他法。

现代的素食的营养并不比肉类差,况且更健康更环保,我在香港参加*** 海涛法师在公海举办的*** 时,所吃的素食自助餐营养相当的丰富,其成份完全不亚于肉食,到了如今这个年代,需要肉类才能补充人的营养之说已完全过时了。

总之,即使是出家人,除了信仰的缘故不吃肉食,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素食替代品,所以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至于在家的信徙,并没有完全限制不能吃肉,撇开初一、十五等固定佛教节日外,也是可以吃三净肉的,更不存在不吃肉营养不良的问题了。欢迎指教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