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亲上加亲-薄姬在代国十几年是如何不让吕后产生疑心的

admin2023-01-26 11:15:0717

算命亲上加亲,薄姬在代国十几年是如何不让吕后产生疑心的?

薄姬更大的优势就是“不争”,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已证明,其实“不争”才是更大的争取。人生有时就是个怪圈,越是极力争取的那个人却得不到,偏偏那个看起来没有欲望的人却是更大赢家,薄姬就是这么一个人。

薄姬在年少的时候,被一个相士看见,就告诉薄姬的母亲“这个女孩将来会生下天子”。众人一听都是哈哈一笑,就当是算命的在说好话恭维人。但有一个人当真了,这个人就是魏豹。因为给薄姬算命的人是许负,是天下间少有的神棍,算命看相奇准。别人不知道,可是身为魏国王室后代的魏豹可是知道。

这时正是楚汉相争阶段,本来魏豹和刘邦是联盟。但是听说薄姬能生天子,魏豹就急不可待的想做“天子 *** ”,于是将薄姬纳入后宫,还和刘邦决裂,投向了项羽一方。但是魏豹显然看错了形势,没多久,他就被刘邦所灭。薄姬也被刘邦带会长安,和其他被俘虏的后宫女人一样,放到工坊去织布。

薄姬很幸运,谁能想到刘邦会来到工坊,不知道是不是和曹 *** 一样喜欢寡妇。反正刘邦是看到了薄姬,觉得薄姬还算漂亮,就命人把她收到后宫。但随后刘邦就忘了此事,也许事后宫人太多,刘邦居然一年多都没有宠幸过薄姬。

薄姬之前在魏豹后宫时,有两个好姐妹,她们也像陈胜发迹前一起发誓“苟富贵勿相忘”。谁能想到女人之间的誓言,也像男人们一样不可靠。此时她们已经是刘邦的宠妃了,她们也没有为薄姬说过一句好话。一次他们和刘邦闲聊,她们提起往事,就嘲笑薄姬太傻。

刘邦这才想起薄姬也让他收入后宫,看着两个宠妃对薄姬的嘲讽,刘邦不由得想见见这个傻女人。于是刘邦就来到薄姬的住处,住了一晚。就这一晚,刘邦也就宠幸了薄姬这一次,但是那个多年前的预言成验了。薄姬怀了孕,生下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此时刘邦的后宫充满着血雨腥风,掌握大权的吕氏和受宠的戚氏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薄姬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活着。8年后,刘邦去世,几乎所有受宠的嫔妃都受到清算。但薄姬因为很少见到刘邦,又不张扬,反而得到吕雉的优待。

吕雉允许薄姬随儿子代王刘恒一起前往封地,还封薄姬为“代王太后”。这可是仅次于“皇太后”的封号,虽然没有多少实权,但也是尊贵无比。

来到封地的薄姬,也是遵循随遇而安,无欲无求的原则。在吕雉专权15年中,她才得以保存。等到吕雉去世的时候,刘邦8个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两人还活着。由此可见薄姬的“不争”有多么明智,手腕再高,权术再强,能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在这一点上谁都没有“争”过薄姬。

为什么都说泰国国王传不过十世?

“夺我王位者,十世而亡”像悬在泰国王室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提醒着却克里(曼谷)王朝各代泰王努力维护王权。只不过拉玛九世普密蓬国王太逆天,铁腕执政70年,不仅从军方与文官集团手中收回王权,还通过亲民作风将泰国王室形象推至巅峰,使人们似乎忘记了魔咒的存在。

而魔咒再次被人提起,皆因普密蓬国王死后,其继任者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太不靠谱的杀马特形象,以及不输《甄嬛传》男主的狗血宫斗剧情。

哇集拉隆功是普密蓬4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铁定的王位继承人,可其当王子时就标新立异,小背心、低腰裤还有文身,那画风相当辣眼睛,哪里有王储该有的风范。

而且哇集拉隆功走马灯似的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更令一生专情的普密蓬头疼。反正当年搜索泰国王储新闻几乎满屏都是负面消息。

也许老国王怕魔咒应验在异类儿子身上,遂将次女诗琳通公主也立为王储,但终敌不过哇集拉隆功背后的支持势力,也只得打消让女儿继位的念头。

2016年老国王去世,哇集拉隆功继位成为切克里王朝第十位国王。果不其然,哇集拉隆功画风依旧甚至更为出格,与老国王明君形象大相径庭,惹得泰国上下民怨沸腾,居然还有民众甘冒亵渎君王获罪风险喊出“泰国不属于国王”口号。

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十世而亡”魔咒是否要应验在哇集拉隆功身上?那么泰国王室十世而亡的魔咒又因何而生?泰国王室又为何对此颇为忌惮呢?

说起来这还与一位华人后裔有关。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掀起了下南洋谋生热潮。其中广东澄海县华富村一位名叫郑镛的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也随众赴暹罗(泰国旧称)谋生,当时暹罗正处于大城王朝时期。

郑镛到暹罗后时来运转,不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娶了一位当地女子,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郑信。谁料天有不测风云,郑镛刚生下儿子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郑信幸得前来吊唁的当朝大臣昭披耶节基看中收为义子,才不至于饱受幼年失祜之痛。

要说郑信也确实天资聪颖,在养父教导下学什么像什么,诗词歌赋文韬武略样样皆精。郑信在养父举荐下,13岁就入宫当御侍,后又升职披耶,成为达城侯王。

18世纪60年代,缅甸贡榜王朝疯狂扩张,东进南掌(老挝),南犯暹罗(泰国)。1767年4月7日,已围困暹罗阿瑜陀耶城14个月的缅甸大军,终于攻破城门,并纵兵抢掠15天,暹罗王公贵族尽遭杀戮。泰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就此落幕。

国家虽亡,但各地反抗外来侵略的 *** 力量并未消失,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郑信组织的 *** 部队。

缅甸也属自作,居然被连续胜利冲昏头脑,斗胆跑到大清辖属的土司处征收贡赋,直接惹毛大清兵戎相见。郑信借缅甸自顾不暇之机,于东南起兵,很快就得各方义军呼应,以摧枯拉朽之势重新夺回阿瑜陀耶城,使暹罗再获 *** 。

1767年12月8日,郑信以湄南河西岸吞武里城为都城自立为王,建立吞武里王朝,遂被称为吞武里大帝。又因郑信曾是达城侯王,故泰国历史也将其称为“达信大帝”。吞武里王朝是泰国建国以来继素可泰、大城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乾隆也册封郑信为暹罗王。

郑信登上王位后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率军先后击败缅甸、柬埔寨、老挝,遂凭其卓越的文治武功成为泰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五位帝王之一,被视为神一样存在的人物。

可惜吞武里王朝只维持了15年,就因郑信在王朝内部军事政变中被杀而终结。郑信女婿拉玛继任国王之位,创建了泰国第四个王朝切克里(曼谷)王朝,史称拉玛一世。

而有关郑信死因的说法不一,泰国官方记载郑信因后期暴虐昏聩惹众怒,于是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女婿拉玛。

但民间却有另一种更具体的传说,郑信的女婿拉玛阴谋发动政变,又怕郑信的血洒在地上不吉,所以囚禁郑信后,将其装入麻袋中用檀香木杖毙。后来拉玛怕乾隆清查郑信死因,于是就改名郑华,向乾隆上表谎称自己是郑信之子,骗得暹罗王封号。

无论怎样郑信之死都与其女婿拉玛脱不了干系。据说郑信临终前悲愤莫名地诅咒:“夺我王位者,十世而亡。”

这就是泰国王室十世而亡魔咒的由来。时光荏苒,如今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正是被诅咒的第十世拉玛,自然是到了验证魔咒是否能应验的严峻时刻。

其实公众对泰国王室魔咒的关注也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早在1932年拉玛七世时期,泰国王室就因美国经济大萧条波及泰国爆发曼谷革命,而失去了绝对王权。

只不过拉玛七世虽妥协宣布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也极力维持着王室的法统性,使泰国虽有立宪,但没有 *** ,以致泰国进入了国王(保王派)、军人集团以及民选 *** 三方势力拉锯争权阶段。

后来泰国王室幸得拉玛九世普密蓬强势崛起,凭铁腕历经19次政变、20任 *** 、48界内阁始终屹立不倒,并将统治权明明白白收回王室手中,成为泰国政治最终仲裁者。

普密蓬造就了泰国民众心中不灭的明君神话,可背负着十世而亡诅咒的哇集拉隆功继位后,坐拥九世君主积累的至高权力与2000亿资产,却不想成为父亲那样努力治国的君王,而是一路上演苏炸天的宫斗大戏。

哇集拉隆功的婚姻状况确实有些复杂,在其当王储期间就有过3次婚姻。1977年1月,哇集拉隆功与母亲诗丽吉王后的亲侄女颂莎瓦丽公主结婚。这很明显是一桩政治联姻,两人诞下长女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但哇集拉隆功在妻子怀孕期间,就与女演员育瓦媞达同居,并生下4子1女。

1993年,哇集拉隆功与颂莎瓦丽离婚,转年迎娶了育瓦媞达。但育瓦媞达并未能母凭子贵坐稳王妃之位,竟因丈夫疑其与60岁的空军元帅 *** 有私情,而忙不咧跌地携子逃到英国。

育瓦媞达不仅4个儿子被剥夺了继承权,甚至连外交护照都被取消了,只有小女儿思蕊梵.娜瓦瑞公主,因被泰国高僧称为“护国神兽”,而被哇集拉隆功亲自开飞机接回泰国。也许哇集拉隆功认为这个小女儿既然能保泰国平安,说不定也能破解十世而亡魔咒,才会如此喜欢这个废妃之女吧。

2001年,哇集拉隆功与曾做过 *** 舞 *** 蒙西拉米结婚,两人生下了现在唯一的王储提帮功王子。哇集拉隆功这次似乎想守着老婆孩子稳定生活了,但随着蒙西拉米衣衫不整喂狗的不雅照片流出,以及包括王妃3兄弟在内的7名近亲严重贪腐之行曝光,哇集拉隆功不仅取消王妃家族赐姓,而且还向王妃提出离婚。蒙西拉米不得不悲催地离开王室出家为尼。

2019年5月1日,正式加冕泰王前的哇集拉隆功册封自己的配偶,皇家卫队副司令苏提达.哇集拉隆功上将为王后。但仅仅两个多月后,哇集拉隆功就在自己67岁生日宴会上,宣布册封比自己 *** 3岁的护士女友,泰国皇家卫队诗妮娜.披 *** 甘娅妮为贵妃。

哇集拉隆功就此安享齐人之福,但其不仅一改父亲一生只钟情一人的风范,而且也违反了泰国于1935年制定的禁止一夫多妻制法律。可这对于不着调的哇集拉隆功只是小菜一碟,精彩的宫斗剧才刚刚开场。

诗妮娜不甘心仅做贵妃,于是玩起了诸如干涉王宫事务、越职假传圣旨等宫廷权谋,向王后之位发起猛攻。但事与愿违,诗妮娜刚被册封贵妃不足3个月,就因“不忠、忘恩负义、对国王仁慈无礼”,以及“妄图与王后平起平坐”等罪名,被剥夺王室一切头衔。

诗妮娜暂时从公众视野消失,有消息称其被关进曼谷附近臭名昭著的Bang Kwang中央监狱,并已被判处死刑。还有消息称诗妮娜死在拉耀女子监狱,尸体已被火化。

有关诗妮娜下落的传闻甚嚣尘上,可泰国王室对此并未有确切消息流出,这似乎预示着诗妮娜还有翻身机会。

果然,2020年8月28日,正在德国躲避新冠疫情的哇集拉隆功,宣布恢复诗妮娜一切王室头衔。哇集拉隆功不仅耗资上百万元,为诗妮娜狂购10套礼服空运到德国,甚至还迫不及待地用私人飞机直接将诗妮娜从监狱接到德国相会。

诗妮娜到达德国那天,哇集拉隆功不顾天空下着小毛毛雨,身穿小背心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已近一年未见的爱妃,当天就携爱妃赴度假胜地休假去了。哇集拉隆功这般神 *** 作,估计连《甄嬛传》中的雍正都要望尘莫及了。

如果哇集拉隆功治国有方,只是弄出点宫斗秘闻也算罢了,可其偏偏无心治国,甚至都不喜欢住在泰国,即便登基后每年还要有2/3时间住在德国。

也许哇集拉隆功在德国享受到了没有王室条条框框束缚,可以恣意而为的自由,遂其独独偏爱德国。哇集拉隆功不仅在慕尼黑拥有5600平方米的奢华湖畔别墅,甚至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最紧张时期,还大手笔包下阿尔卑斯山下豪华大饭店索南比克尔的全部房间,供其与20余个嫔妃一边躲避疫情,一边吃喝玩乐。

虽说哇集拉隆功继承了父亲苦心经营几十年攒下的430亿美元,约何人民币2000多万资产,有可劲儿嚯嚯的资本。但当时泰国国内不仅抗疫形势严峻,而且因疫情影响,泰国的旅游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失业率暴增,百姓生活都成了问题。

而哇集拉隆功在如此危急时刻,不在泰国国内坐镇共克时艰,反而跑到德国逍遥快活,甚至一住就是大半年。可想而知泰国民众不顾亵渎国王获罪坐牢的风险,发动 *** *** 剑指王室,要求改革君主制已成必然。就连德国民众都看不下去了,替泰国民众向哇集拉隆功发出了逐客令。

其实泰国民众并非不清楚泰国政治矛盾根源,只是普密蓬时期,泰国经济飞速发展堪称亚洲四小龙之首,百姓能安居乐业也就不愿揭开矛盾面纱。可哇集拉隆功继位后只顾自己享乐,再加上疫情导致泰国民众生活困顿,所以泰国民众揭开矛盾面纱 *** ,并很应景地重提王室十世而亡的魔咒之说。

也许迫于形势压力,哇集拉隆功匆匆返回泰国,并下基层慰问低层民众秀了一把亲民形象。不过哇集拉隆功在泰国只老老实实呆了一年时间,而且在2021年5月还传出了病危消息,但其康复露面后又开始自作。

最近不仅有消息称哇集拉隆功又携后宫团以及 *** 名随从,30条爱犬赴德国度假,而且还有消息称哇集拉隆功怕被废黜,居然悄 *** 地将几吨宝藏运到了德国。

其实泰国因历史原因和宗教传统,泰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泰国国家精神的象征。可以说泰国王室与英国、日本皇室只是吉祥物的形象不同,泰国王室不仅拥有实权,更关键是其手中还握有军队,这也是拉玛九世普密蓬历经数次政变依旧屹立不倒的主要根源。

所以哇集拉隆功在父亲好名声以及巨额资产庇佑下,也许会得到泰国民众更多的宽容,只要其平衡好关系,不彻底得罪各方支持势力,想来废黜他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是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有多大权力就要有多大责任,如果哇集拉隆功在自作路上涛声依旧,其结局谁也说不定。更何况年已7旬的哇集拉隆功虽妻妾众多,但还未有合适的继承人选,眼前唯一的王储提帮功王子是个有些发育迟缓的自闭症患者,明摆着无法承担泰国王室重任,可见泰王室未来真的有诸多可能性。

如果泰国王室真的终结在哇集拉隆功手中,应该说不是十世而亡的咒语应验了,而应是哇集拉隆功自作的天命所归。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1908年11月清朝廷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11月14日光绪去世,紧接着在第二天,也就是15日慈禧太后也紧跟去世。

1875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按照皇室的规矩下一任皇帝应该由同治皇帝的子嗣继承,但问题来了,同治皇帝因为年幼所以并无子嗣。

不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说西汉时期汉惠帝去世之后也是因为子嗣问题,最终让他的弟弟刘恒登基。

不巧的是同治也是独子,所以只好再往前面追溯,最终决定立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皇帝,这便是光绪帝。

虽说从表面上看慈禧跟光绪并无关系,但其实这算是亲上加亲,因为醇亲王奕譞的妻子正是慈禧的妹妹。

按理说光绪和慈禧两人之间有这一层关系在应该会和平相处,但自古无情都是帝王家,光绪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慈禧针对的一生。

慈禧亲政

皇帝在古代象征着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势,但光绪虽然自幼登基,但直到去世都没有亲自掌权。

在光绪帝登基的时候因为年幼,所以慈禧和慈安两太后便顺理成章的帮助小皇帝光绪辅政,不过说是辅政但其实跟摄政并无太大区别。

光绪就这样在两个太后的 *** 控下一直到青年成年,按照清朝廷的规矩就是在皇帝成年之后便需要亲自参政,其他人等不得干预。

原本光绪以为终于可以大施拳脚了,而慈禧这边也确实同意按照祖宗的规矩来,但慈禧毕竟是慈禧,光绪还是太年轻了。

慈禧在辅佐光绪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在辅政的这些年中不断的在朝中穿插自己的亲信,就为了在关键时刻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在慈禧交出亲政的权力之后没多久,醇亲王奕譞便发起请求慈禧太后“训政”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慈禧亲信的认同。

所谓的训政就是指皇帝依旧掌握权力,但由于皇帝年幼,所以上奏的奏折需要先到慈禧那里,慈禧看过之后觉得可以再转交给光绪。

这样下来就是慈禧也确实根据规矩办事,光绪也确实获得了权力,但就是慈禧依旧掌权,光绪则是变成了有点权力的傀儡。

为了更好的控制住光绪,慈禧不仅在他身边的宫人上下手,最后更是直接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做皇后,这便是后来的隆裕太后。

此时的光绪虽然收回了亲政的大权,但在朝廷中、自己的行宫内、甚至是自己的妻子都是慈禧的人。

这让光绪内心对慈禧非常的怨恨,但由于自身权利不足所以只好忍耐,这便为后来的刺杀慈禧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

在光绪执政的几年中先后爆发了甲午农民战争、丰岛海战、辽东战役等等,但最终都是以清朝失败割地赔偿而告终。

这一连串的失败让光绪心灰意冷,也就在这时候几个人走进了光绪的视野,他们便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在机缘巧合之下光绪得知了康有为的思想,便立即召见此人,最终光绪也明白要想强国就必须变法。

在变法刚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更改后的制度引起了公愤,光绪以及其他几人变成了众矢之的。

最终慈禧亲自出面准备制止这段时间的变法,但变法已经开始再加上光绪的全力支持,哪有那么容易停止。

但慈禧对变法所造成的阻碍还是比较大的,于是光绪便想联合众人铲除慈禧,这样的话变法就再也没有意外了。

但是由于众人的能力有限,最终找到了握有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身上,袁世凯对于此事也是满口答应下来。

接下来就是众人商议什么时候出手以及如何善后,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袁世凯刚答应完之后便转头告诉了慈禧的宠臣

荣禄。

在慈禧得知这个消息后是异常震怒,当即停止变法并抓捕参与戊戌变法的众人,戊戌变法就此失败。

十年囚禁

戊戌变法让慈禧明白光绪跟自己是不同心的,并且还想随时除掉自己从而掌管权力,这让慈禧生出了废黜光绪的想法。

说干就干,很快慈禧就决定立端郡王之子溥儁(jun)为皇储,并即刻召入宫内,慈禧摆明了是要换一个傀儡。

但是后面因为种种原因,溥儁的皇储遭到大多数官员和人民的反对,慈禧只好将溥儁的皇储之位废除。

但尽管如此,慈禧还是没有选择放过光绪,既然皇帝不能更换,那就将光绪给囚禁起来,这样也不妨碍自己行政,于是光绪这一囚禁便是十年的时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值得一说的是在慈禧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竟然选择先将光绪给谋害致死,从现代的检验报告来看,光绪体内的砷元素严重超标。

可能你对砷元素不太了解,简单来说砒霜内的主要元素就是砷这个东西,而当时敢对光绪下手的人,除了慈禧再无二人。

那么问题来了,慈禧已经自知时日不多了,并且也对光绪打压了一辈子,为什么选择在临死前先将光绪谋害呢?

积怨已深

其实这一点不难猜测,从上文看到现在,我想你已经知道个大概了,两人之间的仇恨真是一时半会都说不清。

光绪贵为皇帝,虽说是慈禧安排的,但怎么说也是皇帝,可却被这个慈禧太后给老老实实打压了一辈子,别说是光绪了,就是普通人也做不到释怀。

而慈禧能够统治清朝那么久,就说明慈禧不是一介庸人,她当然知道光绪内心对自己的怨恨有多深,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忍耐。

当时光绪也确实病重,但相比较慈禧的病状来看的话,也确实如光绪的日记中所记载的一样,肯定要晚慈禧一段时间去世。

从慈禧建造的皇陵就能看出慈禧对于身后事的重视,而如果自己在去世之后光绪还活着的话,那么自己必然会遭受折磨,甚至鞭尸都不说定。

再看慈禧的性格,明显是一个以自己为先的人,在她死后光绪或许能让清朝好一点,但自己乃至于自己的后人肯定是会遭到打击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就做出了这个让清朝彻底灭亡的决定,先谋害光绪再接着立溥仪为新帝。

如果说慈禧在临终前并没有下达那个指令,或许我们还能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晚清,但历史便是如此,从来没有如果这一说法。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 *** 配图,侵权删除)

刘备为何抛弃美人孙尚香?

公元223年,30岁的孙尚香投江而死。她的一生 ,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阴谋。

10年前,20岁的她看上了快50岁的刘备,背叛哥哥给他当续弦。不想刘备成了汉中王后,马上娶了寡妇嫂嫂当皇后,还生下2个儿子,对年轻貌美的孙尚香不闻不问。

刘备为何如此对待孙尚香?这一切,还要从一场骗局说起。

01 一场无声的骗局

公元208年,48岁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计策下,联合孙权一举破曹,漂泊大半生的他终于在不惑之年有了一小片立足之地。

那就是——荆州。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曹、孙三家瓜分。

孙权得了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刘备得了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然而孙权如何能甘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被别人占一块儿。

因此,在三国演义里,上演了这样一段阴谋: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道:

“过了数日,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

瑜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

瑜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原来赤壁之战后,正当刘备志得意满时,陪他受苦受累、在长坂坡惊险逃回一命的甘夫人,却忽然去世了。

这里的去世,虽说是病逝,但时机却如此凑巧。

被诸葛亮气的 *** 的周瑜,瞬间计上心来。

他深知,荆州四郡是刘备蹉跎半生好不容易得来的地盘,也是他翻牌的底气,必会死咬住不放。

所谓“釜底抽薪”,周瑜心中想的,便是要一击即中。切好此时甘夫人的死,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机会。

那就是——美人计。

原文道:

肃曰:‘计将安出?’瑜曰:‘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

我今上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

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别有主意。”

按照周瑜的意思,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勇武异常,必不会被轻易占了便宜。

而他恰好可以利用尚香的美貌和身份,引诱刘备前来。

至于刘备来后,是去是留,可就由不得他了。

周瑜望着荆州,目光幽深起来。

02 一场精心准备的“美人计”

却说49岁的刘备颠簸半生,刚刚打赢了曹 *** ,前有安居之地,后无追兵之扰,自被曹追杀以来紧绷着的弦骤然一松。

刚想和夫人温存温存,不想夫人却忽然去了。原书写道:玄德自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

这时,忽然手下报说,东吴差吕范来了。

刘备正纳闷中,诸葛亮抚扇一笑:“此乃周瑜之计,必为荆州之故。亮只在屏风后潜听。但有甚说话,主公都应承了。留来人在馆驿中歇,别作商议。”

吕范来后, *** 句话就是:“听说皇叔丧偶,我这里恰好有一门好亲事,特来作媒。”

刘备面露不忍:“中年丧妻,大不幸也。夫人尸骨未寒,怎忍议亲?”

吕范道:“人若无妻,就像屋子没了房梁一样,,人伦岂可废?

吾主吴侯有一妹,貌美又贤惠,堪奉箕帚。再者咱们两家共结秦、晋之好,那曹贼就不敢正视东南了。”

这里刘备开始自惭:“我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妹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

吕范道:“吴侯之妹,虽是女子,志气却远胜男儿。非天下英雄不嫁。现在皇叔闻名四海,正所谓淑女配君子,怎么会嫌弃年龄呢!”

刘备没了言语,想到诸葛亮的话,便只得将吕范留在驿馆,好生招待。

这里,吕范还给刘备埋了个坑:我们太后疼爱女儿,不肯让女儿远嫁,皇叔必须得到东吴完婚。

刘备听到这句,心里隐隐有些不妥,送完吕范后,赶紧将诸葛亮叫了来。

不想诸葛亮满面喜色,告诉刘备,刚才卜出一大吉之兆。主公完全可以答应这桩婚事,我必让您既得夫人又得荆州!

说完当下就让孙乾去江南提亲。

孙权说:“我愿将小妹招赘玄德,绝无异心。”

这里要注意了,是招赘,也就是说,刘备得入赘孙家。

简单说,就是“嫁”给孙尚香。

于是一场婚姻就此定下。

刘备临行前,诸葛亮给了赵云3个锦囊,对赵说,此次非他不可,赵云欣然领命。

03 一场充满“烟硝味”的相亲

刘备来了江东,赵云拆开 *** 个锦囊,只见里面写着,先去拜访乔国老,也就是大乔和小乔的父亲。

刘备牵羊担酒,领了五百军士,披红挂彩,将入赘东吴一事弄得人尽皆知。

乔国老也去给孙权的姨妈:吴国太贺喜。这里要提一下,很多人以为吴国太是孙权的亲妈,其实不是,在原文第七回介绍: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而吴夫人的妹妹,是孙坚的次妻,生下一子一女:儿子孙朗,女儿孙仁,也就是孙尚香。

孙权继位,正妻吴夫人死后,姨妈就成了吴国太。所以孙尚香,其实是孙权同父异母的妹妹。

乔国老贺喜,吴国太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女儿早被孙权卖了!刘备要来娶孙尚香,已经人人皆知,却唯独瞒了她这个亲生母亲!

吴国太大怒,当着孙权的面哭道:“你竟然丝毫不将我放在眼里!我姐姐临终之时,吩咐你甚么话来!”

孙权吃了一惊,忙问:“母亲有话明说,何苦如此?”

吴国太哭着道:“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女儿是我的!”

孙权完全没有料到,这事儿本是他和周瑜的计谋,秘密而行,竟然让满城百姓和姨妈都知道了。

他解释说这是周瑜的计策,因为要取荆州,因此把刘备骗来囚禁,要他拿荆州来换;若其不从,先斩刘备。

自己根本没有要嫁妹妹的意思,谁知国太听了更加生气,大骂周瑜:“你自凭本事去取荆州便是,居然以我女儿的名义,使美人计!

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再怎么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

乔国老也在一旁道:“若用此计,即使得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事如何行得!”一顿话说得孙权默然无语。

然而事已至此,乔国老也只能劝说,不然先见刘备一面。

于是便有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相亲一事,不过这亲,是母亲给女儿相。

次日,吴国太、乔国老先在甘露寺坐定。孙权引着一班谋士,也随后赶来,仍旧让吕范去请刘备。

刘备内披细铠,外穿棉袍,随从人人背剑,紧紧跟随,上马直奔甘露寺来。

赵云全副武装,引着五百军人随行,来到寺前。

书中这样描述道:众人下马,先见孙权。权观玄德仪表非凡,心中有畏惧之意。

二人进了寺里去见国太。

正所谓丈母娘见女婿,越看越喜欢。吴国太也难逃此运。

她一见刘备,大喜,对乔国老说:“真吾婿也!”。

乔国老也连忙附和:“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也!”

于是大家一起参加宴席,不一会儿,赵云带剑进来,悄悄告诉刘备:“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必无好意。可告知国太。”

于是刘备充分发挥哭功,跪下就哭道:“若杀刘备,现在就请”

国太问:“何出此言?”

刘备道:“廊下暗伏刀斧手,不是杀备是为何?”

国太大怒,责骂孙权:“玄德既然是我的女婿,那就是我的儿女,你何故伏刀斧手于廊下!”

孙权假意说不知,推说是手下自作主张,国太喝令斩之。刘备连忙求情:“若斩大将,于亲不利,备难久居膝下矣。”

于是,一场相亲,就此以“喜剧”结束。

刘备和孙尚香的婚姻,就此开始。

04 洞房花烛夜,此娇妻非彼娇妻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月黑风高之夜,年近50的刘备,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情,进了年轻的孙尚香闺房。

原想着即便是个母夜叉,也当是妙龄女子,不想刚一进去,一股杀气扑面而来。

只见两侧枪刀簇满,侍婢佩剑悬刀,列阵以待。直吓得刘备酒醒了七分,魂不附体。

正是:

惊看侍女横刀立,疑是东吴设伏兵。

身后管家婆忙道:“贵人休惊,夫人自幼好武,住处经常让侍婢击剑为乐,这才如此。”

刘备说:“非夫人所观之事,吾甚心寒,可以让暂时退下。”

这里管家婆用了个词,叫“娇客”,回禀了孙尚香。说:“房中摆列兵器,娇客不安,今且去之。”

孙尚香大笑:“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于是下令撤剑。

当晚,刘备与孙夫人成亲,两情欢洽。

刘备还偷偷给侍婢送金帛,收买人心,一时间人人夸他。

孙权见了,十分郁闷,差人去找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

周瑜坐立不安,终于又想出一计,,名曰:将计就计。

他给孙权的书信写着:刘备以枭雄之姿,有关、张、赵云之将,更兼诸葛用谋,必非久屈人下者。

我的意思不如将他软困在吴中,筑宫室,丧其心志;送美色玩好,娱其耳目;使分开关、张之情,隔远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击之,大事可定矣。现在若放了他,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不得不说,周瑜对人心十分了解。

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刘备,果然很快沉浸在酒色之中,日夜与孙尚香等人把酒言欢,绝口不提回去,颇有点真正的“乐不思蜀”之意。

赵云见了,暗暗发愁。

05 背叛哥哥,誓死相随

赵云看着刘备的样子,夜夜担忧,于是拆开了第二个锦囊,依计而行。

这一天,刘备正和娇妻温存中,侍婢来报,赵云有急事找他。

刘备下榻,到了外屋,只见赵云忽然跪下道:今早孔明使人来报,说曹 *** 要报赤壁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速回。

刘备说:“必须与夫人商议。”赵云道:“若和夫人商议,必不肯让主公回去。不如别说,今晚便起程。迟则误事!”

刘备却说:“你且暂退,我自有道理。”

刘备见了孙夫人,暗暗垂泪。孙夫人问:“丈夫何故烦恼?”

刘备答:“念备一身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现在快过年了,心里有点不舒服。”

孙尚香说:“你别瞒我,我刚才已经听见了,荆州危急,你想回去,故推此意。”

刘备跪而告曰:“夫人既知,备安敢相瞒。备欲不去,使荆州有失,被天下人耻笑;欲去,又舍不得夫人:因此烦恼。”

孙尚香却是个有情有义的,她当场表示“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

刘备担心吴国太和吴侯不让孙尚香走,尚香却保证,自己定会说服母亲和哥哥。刘备仍有犹豫,他深知,孙权不会放他离开。

算命亲上加亲-薄姬在代国十几年是如何不让吕后产生疑心的

这时孙尚香狠下心,做了个决定:“妾与君春节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不告而去,若何?”

虽然二人已是夫妻,但刘备是入赘,在古代,这甚至和私奔没两样。

只见刘备又跪而谢曰:“若如此,生死难忘!切勿漏泄。”

两人商议完,刘备吩咐赵云做好准备,江边出逃。

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刘备和孙夫人拜见国太。

孙夫人对母亲说:“夫主想在江边遥祭父母,特来请示母亲。”国太觉得这是孝道,欣然应允。

于是孙尚香乘车,只带了随身一应细软,和刘备奔至江边。赵云和五百军士前遮后拥,离开南徐,快马赶路。

正好当天孙权大醉,官员得知刘备和孙尚香逃遁之时,天色已晚。要报孙权,孙权醉酒不醒。

次日,孙权得知走了刘备,马上命陈武、潘璋带五百精兵,不分昼夜,务要赶上拿回。还气的将案上玉砚摔得粉碎。

手下程普进言,说“郡主自幼好武,严毅刚正,诸将皆惧。既然肯顺刘备,必同心而去。所追之将,若见郡主,岂肯下手?”

孙权大怒,当即取下佩剑,对蒋钦、周泰下令,“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

这里可以看出,孙权对妹妹,也毫不手软,因为他说的是:取吾妹和刘备的头来!

也可以看出,孙尚香对刘备有多好,可谓豁出了一切,随他逃离。

因为自幼聪慧的孙尚香,怎么可能不知道哥哥的心事,只是在她心里,自己已经嫁给刘备。

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了,当然要力挺丈夫。

却说这边,蒋、周二人率1000军士领命而去。

身后追兵已至,形势危急,刘备十分惊慌,此时赵云取出第三个锦囊,献给刘备。

刘备看了,急忙哭着来车前找孙夫人:“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孙尚香道:“丈夫可如实对我说。”

于是刘备将孙权和周瑜怎么密谋,使用美人计要杀他的事儿,全和孙尚香说了。

孙尚香大怒:“哥哥既然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再相见!今日之危,我当自解。”

于是命人将车推出,卷起车帘,亲喝追兵:“你们想 *** 吗?”

追兵连忙下马,弃了兵器,说是周瑜命他们追赶,原来这波是周瑜的人。

孙夫人怒道:“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负你!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去。今你两个于山脚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财物耶?”

追兵连说不敢,说都是周瑜的命令。孙尚香骂道:“你只怕周瑜,不怕我吗?周瑜杀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于是把周瑜大骂一场,喝令推车前进。

追兵寻思:“我等是下人。怎么敢与夫人违拗?”又见赵云十分怒气,只得把军喝住,放条大路让他们过去。

众人刚走,背后孙权先派的人也赶到。刘备求助夫人:“后面追兵又到,如之奈何?”

孙尚香直接说:“丈夫先行,我与子龙断后。”接着孙尚香对来人一番恐吓,也将人吓了回去。

半日后蒋钦、周泰提剑赶来,蒋钦说:“吴侯就怕这样,封一口剑在此,教先杀他妹,后斩刘备。违者立斩!”

可惜此时刘备他们已经走远,众将打马追赶。

刘备一行已行至江边,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书中有诗叹曰: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正想着,后面尘土飞扬,原来是东吴四将提剑追至,刘备正绝望之时,忽见对面摇军呐喊,原来是诸葛亮带人在江对面策应。

只见瞬间江面上出现十几艘船,刘备与赶来的孙夫人连忙奔上船。

诸葛亮在对面笑着指着岸上人说:“吾已算定多时矣。汝等回去传示周郎,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

岸上乱箭射来,船已经开远了。

刘备和诸葛亮正行间,忽然江声大震。原来是周瑜亲率黄盖等人追来。

诸葛亮忙让人弃船上岸,车马奔逃。

周瑜带军上岸追击,走到一山缝处,忽然关羽杀了出来,周瑜一见,举止失措,拨马便走。

关羽赶来,周瑜纵马逃命。正奔走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吴兵大败。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直气的周瑜 *** 昏迷。

至此,孙尚香便和刘备一起回到了荆州四郡,二人虽不如之前锦衣玉食,倒也琴瑟和谐起来。

06 情意绵绵,原来只是一场骗局

却说孙权、周瑜二人赔了夫人又折兵,气的心肝疼。于是又心生一计。

2年后,他们趁刘备外出,派人前往通知孙尚香,说她母亲病重,临死前只想见她和外甥一面。

孙尚香听后,瞬间着急了,她本想派人告诉刘备一声,但刘备在益州,离得太远,东吴来人催促,母亲实在等不及,她只好抱着阿斗,坐上东吴来船,直奔娘家。

此时在孙尚香心里,自己是刘备的妻子,阿斗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是母亲病重,只想见见自己和孩子,二是阿斗还小,她也不放心抛下他,何况只是回趟娘家,母亲病好了,她们自然就回来了。

这时赵云忽然赶到江边,拦住即将起锚的大船。

原来赵云巡视完后,得知主母孙尚香带着小阿斗离开消息,大惊失色,急忙赶到江边,想要拦住,将小阿斗夺回来。

周善下令向赵云射箭,并快速开船远去,赵云弃马,驾小渔船追赶,成功来到船上。

他询问孙尚香,为何要不辞而别,孙尚香道:“我只是回家看望病重的 *** 亲。”

赵云继续追问,夫人回家,为何要带着小主人阿斗离开?

孙尚香解释:“阿斗是我的儿子,留在荆州无人照看,因此带回。”

此时刘备只有阿斗一个儿子,是为小主公,赵云知道厉害,想抢回阿斗,孙尚香生气,和他动起手来,但毕竟难敌,赵云将阿斗抱在怀里,拿枪立在船边,一时无人敢近身。

众人僵持不下,稍后张飞知晓后,乘船赶到,一上来便先将东吴来的将领给杀了。

孙尚香心中一惊,问张飞:“叔叔何故如此无礼?”

只听张飞大喝:“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

孙尚香记挂病重的母亲,解释半天也没人听,只好以死相逼,要回东吴看望母亲。

张飞和赵云商议,觉得若将孙夫人逼死,不是臣子做的事,只要把阿斗抢回就可以了。

因此孙尚香自己回去东吴。

可她回去后才知,这又是哥哥设计的又一场骗局。她被哥哥软禁了。

可怜她背叛了哥哥,哥哥要杀她;一心为看母亲,又被结拜叔叔误解要背叛丈夫,此时的她,只在心中坚信,她的丈夫刘备,一定会相信她,明白她的,她要等他,接她回去。

22岁的孙尚香,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等待那个向她哭诉,疼她爱她的51岁的男人,再次把她抱在怀里;等待那个她精心照顾了2年,可爱的小阿斗。

可不久后,她等来的,是刘备另娶的消息,娶的还是他的寡嫂:刘璋的哥哥刘瑁的遗孀吴氏。

她伤心欲绝,可在心里仍旧盼望着,刘备能派人来救她。

几年后,她得知,刘备称汉中王,封吴氏做王后。又二年,刘备称帝,立吴氏为皇后。

二人还生下两个孩子。

孙尚香对月长叹,看着鬓边日渐愁白的头发,忧伤不已。

又几年过去,刘备去世的消息传来,孙尚香先是呆愣了一瞬,沉默着坐了一夜。

第二天,人们在江中,发现了孙尚香的尸体。

她终于可以放下执念,投江而去,去追随,那个骗了她,也骗了自己的男人。

依据三国演义结局,孙尚香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投江而死。一段恩怨纠葛,就此消散,徒留.....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你们觉得孙尚香最后结局如何,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刘彻为什么立子杀母?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没有任何一部史书,甚至没有任何一部野史记载刘彻杀害自己的母亲。

刘彻的母亲为王太后,《史记·索引》记载王太后的名字为王娡。王太后于公元前126年去世,根据史 *** 载:

太后凡立二十五年,后景帝十五岁,元朔三年崩,合葬阳陵。

史书里面并没有说王太后死于意外,更没有记载王皇后死于汉武帝之手。汉武帝虽然有时候善杀,但是并不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即使非常残暴的皇帝,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弑杀自己的生母。我国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华夏族(汉族)皇帝弑杀自己母亲的记载,也极少有弑杀母亲的野史或者传言。

郑庄公的母亲、秦始皇的母亲已经非常过分了,秦始皇这么强硬的人物也只是宣称断绝 *** 关系,并没有弑杀赵姬。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汉朝历史上并不是非常强势的太后,也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太后。如果没有王娡的积极努力,刘彻也不可能被立为太子,更不可能被登基称帝。汉武帝最困难的时候,王太后一直在坚定地支持汉武帝,为汉武帝扫平障碍。汉武帝根本没有理由弑杀自己的亲生母亲。

根据史书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非常尊重王太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愿意忤逆王太后的意思。田窦交恶之时,王太后以绝食的方式向汉武帝表明自己的态度,直接影响了田窦交恶的走向,最终窦婴被诛杀。

汉武帝非常宠爱韩嫣,韩嫣也被认为是汉武帝的男宠。当王太后决定处死韩嫣的时候,汉武帝也没能阻止自己的男宠被杀,史称:

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太后怒,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嫣遂死。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非常尊重王太后,又怎么会弑杀王太后呢。

汉朝以“孝”治理天下,史称“汉家旧典,尊崇母氏”。汉朝皇帝的谥号大多会加上一个“孝”,以体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古代社会虽然是父权占据主导,君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母权”依然有相当强大的影响力,汉朝母权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汉朝历史上的不少太后对汉朝政局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霍光废立皇帝都要“尊”太后诏,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

汉朝历史上掌权的皇太后此起彼伏,对朝局有影响的太后更多。 *** 任太后吕后的权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王政君太后,更是导致西汉灭亡。东汉时候的邓太后、窦太后、梁太后等太后都大大影响了东汉政局的走向,东汉出现了严重的外戚专权。西汉历史上的薄太后、窦太后的影响力也非常大,窦太后甚至将汉武帝摁住了六七年的时间,成为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重要影响力量。

算命亲上加亲-薄姬在代国十几年是如何不让吕后产生疑心的

伴随着太后(皇后)力量的崛起,外戚力量也势必会崛起。两汉时期的外戚势力也非常强大。我们印象中东汉是典型的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其实西汉的外戚一点不比东汉弱。吕后在世之时,诸吕甚至被封王。窦太后时,窦氏力量非常强大,窦婴、窦广国、窦太主都是其中的代表。王太后时,田蚡、田胜等人的力量强大。汉武帝后期,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等卫氏外戚力量强大。汉昭帝时期,外戚霍光力量强大。

汉朝时期,外戚母权力量是汉朝刘氏父权力量的重要补充和支撑力量。汉朝皇帝需要母权的支持,也需要借助外戚的力量巩固皇权。刘氏父权和外戚母权紧密合作之时,汉朝政权便比较稳定;两股力量出现裂痕之时国家力量则会受到削弱,甚至 *** 。

汉武帝前期,他本人一方面受到了窦氏外戚力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又需要王氏外戚力量的支持。没有王氏外戚支持,汉武帝的地位便不稳定。窦太后掌权时期,汉武帝和王太后紧密合作,小心翼翼地处理与窦太后的关系。汉武帝前期,以王太后为首的王氏外戚对于稳定汉武帝皇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太后陪伴着汉武帝一直熬到了窦太后去世。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成为真正的帝王,王氏外戚的田蚡更是位居丞相。王氏外戚也迎来了自己巅峰时期。

王太后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女人。王太后本是一个“二婚女”,却通过改嫁得到了汉景帝的青睐,生下了皇十子刘彻。王太后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才华,和窦太主结成了政治同盟成功地将栗姬和太子刘荣拉下马。王太后本人被汉景帝立为皇后,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去世之后,王皇后变成了王太后,皇太子刘彻变成了汉武帝。汉武帝登基之初大权掌握在窦太后手中。王太后又和汉武帝一起谨慎应对,保全了汉武帝的地位。汉武帝从被立为皇太子,到登基称帝,再到成为真正的皇帝,每一步都离不开王太后的身影,也不离开王太后的支持。

刘彻之所以能够成为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自己的母亲王太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