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算命-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学大师

admin2023-01-26 08:18:1321

陈寅恪算命,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学大师?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国学作为中华固有之学当然是源头中的源头。具体谈到国学,目前尚无特别统一的定义。因此,或许每个人心目中的国学大师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分别按几个不同的标准来谈谈各种类型的国学大师。

一、学院派的标准

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在国学方面出版很多专著,有过许多研究,同时也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就是国学大师。这样的定义当然有点窄,但是我们不妨就拿着这把尺子衡量一下当今的国学大师。

今年双11的时候曾仕强先生去世了,很多人把曾老先生看做是国学大师。曾先生著述颇丰,作为大学教授,不算论文,光书籍都至少出版了几十部。

但是,假如你以纯粹学院派的标准来看,他和前面时代的那些国学大师比起来就有些勉强了。

民国时清华大学有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些人哪一个的学术成就拿出来都是怪兽级别的——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他还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文理全才,强得令人发指!

王国维是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被称作“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他还是一位没事就爱参加政治运动的主儿,有限的时间内精力可谓无限!

陈寅恪的强大则可以看看同为四大师的梁启超的评价——“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

所以,如果仅仅按照学院派的严苛标准,甚至连曾仕强先生这样的大家被称之“国学大师”都有些勉强。只有像梁启超那样极少数智力、精力过人,又在一个领域深深耕耘的专家学者,才有这个获选资格。

二、实战派的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曾仕强老师算不算国学大师呢?

以实战派的标准来看,当然算!

众所周知,曾老爷子可能专著没有前面我所说的大师们多,也不是什么学科开创人、奠基者,但他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在新时代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老爷子曾在百家讲坛讲《易经》、《胡雪岩的启示》等课程,使无数观众得到了启迪,而且在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的 *** 时代,他的很多讲课视频都能在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上看到,这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影响力。适逢老先生驾鹤西去之日,有的观众朋友甚至直言——是曾仕强老师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国学大师只服曾先生!

请问,如果这样能够改变人思维方式,影响人一生的人都不算国学大师,谁又算呢?

所以,我这里说的实战派的标准指的就是不局限于国学学术圈的研究,在民众中影响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演讲者或者是布道者。

以这个标准来看,不独有曾仕强老师,易中天老师、王立群老师、钱文忠老师等等上过百家讲坛、大家评价颇佳的老师也都算国学大师。

三、“三不朽”的标准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太快、力量太大,单单靠影响人的数量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国学大师就有点儿不靠谱了。

王力宏、周杰伦等歌星在其作品里会添加一些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他们的影响力又不是曾仕强等文化学者可比的了。按照上面的标准,那岂不是很多搞“中国风”的歌星也算是国学大师?

荒谬,荒谬!

所以,钱文忠先生才会在一次演讲中说:“请不要叫我国学大师。中国现在没有国学大师,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两三百年,也不会再有国学大师,因为土壤没了,这个植物是长不出来的。‘大师’现在是一句骂人的话,我实在不敢当。”

王立群先生的态度也很同样谦卑,当别人问到您 *** 现在有没有国学大师时,他说:“我一个人看不行,我刚刚说了,要得到普遍认同。如果季羡林先生都不承认,估计也不会大多了。”

为什么这些已经颇有影响力的学者都如此谦卑呢?

我想中国古代对人死后“三不朽”的评价标准就是个中缘由。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功好理解,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可谓是立功,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等精通中国文化的牛人都算是因立功而被后人铭记。

立言更好理解,李白、杜甫、苏轼、司马迁等等都做到了。

立德反而是最难的,曾国藩有云:“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中国古代圣贤对于个人的道德情 *** 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个人应对转圜、与人打交道上面,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独处一室、不欺天地鬼神上面。

曾国藩为什么说立德最难呢?我们可以看看他自我要求的一个小例子。

道光22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源衮家中新纳了一个小妾。曾国藩听闻此女貌美如花、天香国色,便亲自上陈府一睹其芳容,还当朋友面说了一些调戏的话。

这件事情即使放在今日,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大书特书、上纲上线,我只是赞美了朋友的老婆(更何况当时妾的地位很低)好看,食色这是人的天性,只是几句话有什么关系???

可对于追求“立德”的曾国藩来说,这反映的恰恰就是他个人道德上的瑕疵,对于 *** 的贪恋。

回家后,曾国藩自责不已,在日记上写道——“ *** 大不敬”。

试问,现在俗世当中又有多少国学专家能做到如同曾国藩一般的自省呢?更别说能再进一步诚意正心了!

所以,钱文忠说中国再无国学大师,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所以,有人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些僧人、道长是国学大师,也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作为有态度的思想者,不虚伪的修行者,采药君欢迎您的关注。

你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3岁以上的小朋友我推荐的书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首先这个绘本我开始不看好,买回来看了故事内容真的太温馨了,讲述了小野兔和妈妈一起讨论猜猜我有过爱你的过程,在一问一答间传达着浓郁的爱,书本的整体设计很淡雅,采用了水彩的表现技法,轻快而又一目了然,无论是内容还是书籍所展现的艺术审美性都是值得幼儿一看的绘本。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我也是种草买的,读过之后发现确实很值得一阅,首先书籍的设计和内容都很有趣味性,画面内容是运用了拼贴绘画的方式,很有绘画感,色彩直接简洁,阅读起来很朗朗上口,对于在认知期的小朋友来说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故事认识到很多食物,非常值得一阅

对于热爱艺术绘画的朋友们我推荐我看过的几本工具书,很值得收藏

《水彩画完全自学宝典》珍藏版

对于喜欢水彩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看和收藏的,关于水彩的内容很全,关于材料和工具具体的水彩画技巧都讲解的很详尽,而且都是完全手绘体现的,值得一说的是外文书的设计很讲究艺术性,这也是我推荐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审美是很重要的

《油画材料与技法基础》

这本书主要详细的介绍了油画相关的材料和技法,对于想专业从事油画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从油画开始的做底,到颜料的选择,再到各种代表性艺术的讲解,都是非常值得细细阅读的书籍

*** 的预言真实存在吗?

存在是肯定存在的,因为这个书在《宋史》里就有记载的,在《元史》里也有被提及。

但是,里面的内容有没有被更改就不知道了。

比如说这本书是唐朝人写的,后人拿到以后,根据史实重新改动一下,使这个书变得跟后面的史实更准。

有人就发现,这个书在前四十几象特别准确,后面就含糊其词,那再过二三百年,可能后面的象也更准确了,因为可以进行调整啊。

反正咱们是唯物主义者,不搞封建迷信。

今天我看有一个人算命,要求算自己女儿将来读书情况怎么样。

我的天啊,你女儿读书情况怎么样,你心里没数啊,你不应该问算命先生,你到你女儿的书桌前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这个书咱们可以以猎奇的心态去翻翻,说到底是一个文字游戏。

下面就以文字游戏的心态来看看它到底讲什么。

这本书号称中华预言 *** 奇书。作者是两位好丽友: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

这两人都是唐朝初年的算命大师。他们最传奇的相命都是关于武则天的。

先说袁天罡。这是位四川成都人。有一次,他给一位杨氏算命,发现这位杨夫人“法生贵子”。杨氏一听。赶紧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看那一个是贵子。结果袁天罡说道:“这两人能官至三品,但也就保家则已,称不上大贵。”杨氏又把女儿叫出来,袁天罡:“此女贵而不利夫!”

还不是?杨夫人想了一下,抱出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袁天罡一见,大呼一惊:“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再一看,是个男孩,袁天罡叹道:“可惜是个男孩,若是女孩,当为天子。”

这个小孩就是穿着男孩衣裳的武则天。

再说李淳风,据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他最传奇的也是关于武则天。

当时贞观年间,长安“太白屡昼见”,也就是大白天能够看到金星。当时,李淳风任太史令,也就是国家天文馆馆长,他推算出来:“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而且民间也在流传一个《秘记》。传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就把李淳风叫进来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李淳风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确实如此,这个人已经进宫了,为陛下的亲属,三十年后,就要王天下,而且差点把唐室子孙杀光。李世民就说,那我先下手为强,看谁像就 *** ,杀光了就可以了吧。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人不可违。天命的王是杀不死的,杀多了没用,而且三十年后,这个人也老了,可能还有所收敛。如果杀了。三十年后换另一个精壮的,只怕后果更严重。

后来,李世民看到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玄武门上班,自己又好死不死取个娘炮小名:“五娘子”。而且封号是武连郡公。李世民越看越怀疑,就找个借口把李君羡弄死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真正的主角不是李二家的门卫,而是跟他睡过的小老婆武媚娘。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两位都是牛人了。这两个人受李世民委托写一本书,算一下大唐国运。李淳风就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推就不可收拾。一下推算到唐以后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背:“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换衣间休息吧。”

所以这本书就叫《 *** 》,这个书跟脑洞老师的风格很像,文字配图,一幅图,一段谶语,加再一首诗。一共六十个,预言了从唐开始到未来的中国大事。

据说是相当灵的,或者说,发生过的都已经灵验。这里脑洞老师举两个例子。

第三十五象 戊戌 震下兑上 随

谶曰:

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帝出不还,三台扶倾。

颂曰:

黑云黯黯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金圣叹曰: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

解释一下,这个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是个大才子。著名的文学点评家。就是拿本书,说那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的。大家喜欢看《水浒》的,一定要看看金圣叹的评本。这个金圣叹看了《 *** 》,做出了点评,也算一个参考意见吧。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后人判断,这说的就是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打进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这就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咸丰皇帝最后也没回来,死在了热河,继位的是同治皇帝。这就是“帝出不还,三台扶倾。”三台拼起来就是一个“治”字,暗指同治皇帝。这是解释谶。

至于后面的诗则是这样的。

陈寅恪算命-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学大师

黑云黯黯自西来:打西边来了强盗。

帝子临河筑金台: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办了小台子办公呢。

南有兵戎北有火:南边的太平天国在闹兵乱,北边咱们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了。

中兴曾见有奇才:这个曾就是曾国藩,此人是个奇才,出来力挽狂澜了。

是不是比街头的王瞎子准多了?

脑洞老师再举一例。

第三十九象 壬寅 震下艮上 颐

谶曰:

鸟无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金圣叹曰: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定也。

什么意思,大家看金圣叹的评论: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再看一个小太阳露出来。大家应该猜出来了,这是讲日本侵华。

图片中的太阳就是日本了,还有一个岛,更证明是日本岛国。

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

这个谶语好理解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这个颂是这样解释的.

十二月中气不和:12月中,指一年的中途,也就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南山有雀北山罗:这是指日本扶持的两个傀儡政权。南山有雀,指汪精卫,汪精卫的精卫就是一种鸟。北山罗,就是指溥仪,溥仪姓爱新觉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1945年,正值中国的鸡年。也是金圣叹说的酉年。

大海沉沉日已过:日本投降。

据说鲁迅当初看到这一篇,也认为这是日本要侵华的预言。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 *** 》里有一篇可能是预言 *** 回归 *** 的图。也就是

第四十三象 丙午 巽下离上 鼎

谶曰:

君非君,臣非臣

始艰危,终克定

颂曰: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

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

金圣叹曰: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三十年之后。

大家看这个图,就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大人当然就是 *** ,小孩就是 *** 。最后小孩子还是跟着大人走了。

看谶:君非君,臣非臣。 *** 跟 *** 现在就是这种关系,同属一国,但两边的 *** 并不相互臣属。

始艰危,终克定,就好理解了。 *** 跟 *** 现在有一些困难,但最终都解决了。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这两句脑洞老师不太明白,但“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这句就有点明显了, *** 跟 *** 不过是一个根上发出的两根树苗,而三十年似乎指出了回归的时间。

当然啦,脑洞老师相信科学的,现在是科学的时代,不是动物成精的时代,书当然也不能成精。脑洞老师只是介绍一下古代的一些书籍,

最后,再说一下,跟一些预言书经常做一些悲剧结局不同的是,《 *** 》的最后十分乐观。

比如第五十九象 壬戌 艮下兑上 咸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曰:此乃大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看到这里,脑洞老师工作起来就特别有劲。前途总算是光明的!

曹 *** 当年杀华佗真的是因为多疑吗?

曹 *** 杀华佗,表面上看是因为多疑,实则背后大有深意。

公元208年,曹丞相下令,将一代神医华佗严刑拷打致死。

临终前,华佗颤巍巍从怀中掏出一本医书,恳求狱卒说:“你把这本书带出去吧,它可以救很多人“,然而,狱卒怕受牵累,死活不肯接手。

华佗痛心不已,只能含泪将其烧为灰烬。

东汉末年,天下大势那叫一个乱,但各路英雄层出不穷,那也真叫一个多。

青史留名的人物,既有像曹 *** 、孙权、刘备一样的野心家,也有像吕布、关羽、张飞一样的骁勇战将,更有像华佗、张仲景、董奉一样的方士神医。

在三国“三大神医”里,最为人熟知的,就属华佗了。

华佗是谁?

据民国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华佗应该是一位在中国游历的印度人,他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 、中国古人名字中含“佗”的不多,在同时期的古印度倒有不少;

第二、华佗独家研制的“麻沸散”,其主要原材料是产于印度的曼陀罗花;

第三、华佗治病的经过和古印度一位名医相似。

虽然陈老先生旁征博引,力求证明自己的推断,但“华佗是印度人”这个说法,仍然无法让多数人信服,起码我是不接受的。

翻开《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里面没有一条内容说华佗是外国人,相反,在正史的记载中,华佗是土生土长的沛国谯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人,说起来,他和曹 *** 还是老乡。

只不过在当时,曹 *** 忙着在战场上分胜负、决生死,而华佗则忙着走街串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作为“三国神医”之首,华佗的医术没说的,这从别人送他的名号——“外科鼻祖”、“外科圣手”上就能看出来。

华佗的医术到底有多厉害呢?咱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感受一下。

1、研制“麻沸散”,创造性地用于外科手术上

有一次,华佗在外出诊治时,突然看到一位推车的老人捂着肚子,痛得倒地不起,渐渐地,连 *** 声也变得微弱了起来,华佗急忙跑过去,给老人切脉,断定老人得的是“肠痈“,也就是西医上所说的阑尾炎。

情况危急!华佗立即用酒给老人服下了麻沸散,等到麻沸散的 *** 作用生效,华佗才开始划开老人的肚子,进行胃肠手术。

一个多月后,老人在华佗的精心诊治下,基本痊愈了。

可见,早在东汉末年,华佗就能借助麻沸散,为病人施行外科手术了。而在欧洲,直到1600多年后,才出现了有关 *** 手术的文字记载。

2、独创“五禽戏”,防病大于治病

华佗不仅善于治病,更善于养生。

他在虎、鹿、熊、猿、鸟五种珍禽的生活习性基础上,独创了一套养生 *** ——五禽戏。

用华佗自己的话说,这套五禽戏不仅能去除疾病,还能使腿脚灵便、身心放松。

华佗的弟子吴普整日修习老师传下来的五禽戏,一直活到90岁,还耳聪目明、身康体健。

据说,司马懿之所以能熬死一众对手、成为最后的赢家,跟常年练习五禽戏也有很大的关系。

3、无论何种疑难杂症、华佗一切脉便知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指的便是切脉。

史书中关于华佗切脉的记载,听起来就像神话故事似的。

据文献记载,原甘陵国相的夫人怀孕到六个月的时候,突然腹痛不止,就请华佗前去诊治。华佗号完脉,立马就找出了夫人腹痛的原因所在——这是因为肚里的胎儿已经死了,而且他还断定是个男胎。

甘陵国相的夫人吃过华佗开的药,果然打下来了一个死去的男胎,她的病也因此好了。

《三国志·华佗传》载: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日:“胎巳死矣。”

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於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除了上述三点主要的成就外,华佗为了救助危急病人,还发现了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呼吸法,这两种急救 ***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非常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神医,却无端死于曹 *** 之手。曹 *** 素有爱才之名,为什么会杀掉华佗?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华佗与曹 *** 之间有什么恩怨纠葛?

华佗与曹 *** 虽是谯县老乡,但二人不管是在成长环境、还是工作履历上,都没有过任何交集,更别提相识了。直到曹 *** 晚年生了一种病,二人这才有了见面的机缘。

曹 *** 心思缜密,每每思虑过后,都会犯头疼病,这个病一发作起来,往往头晕目眩、头痛欲裂,曹 *** 深受其苦,只得遍寻天下名医诊治。

当听闻华佗的医术后,曹 *** 急忙命人把华佗寻来,原以为华佗肯定能治好他的头疼病,谁知华佗却卖起了关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在见到曹 *** 后,非常实在,不仅立即指出曹 *** 的头疼病,是因为脑子里进了“风涎”,还给出了具体的 *** *** ——用斧子把脑子劈开,把风涎取出来就好了。

曹 *** 一听要劈开自己的脑袋,当下就急眼了,死活也不愿让华佗医治,华佗见病人不肯配合,就打算举个例子、讲个故事,减轻一下病人心中的疑虑和胆怯。

谁知,故事还没讲完,华佗的小命就没了。

华佗给曹 *** 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襄樊之战时,关羽不慎被曹军的毒箭射中了右臂,眼看毒素就要侵入肺腑,华佗及时赶到,剖开伤口,刮掉了粘在骨头上的毒素,这才保住了关于的性命。

当时鲜血流了数盘,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疼昏死过去了,可关羽却神定自若,依然和将士们喝酒、谈笑风生。

华佗原本希望曹丞相能从中学习一下关羽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同意手术,可曹 *** 偏偏不是个好学生,他没看到关羽的勇敢,只看了华佗和关羽的关系很不一般。

思忖片刻,曹 *** 随即大怒:“华佗你是不是要为关羽报仇啊?”

毕竟,经历过“衣带诏事件”的曹 *** ,差点死在太医吉平的手中,这种“趁你病要你命”的招数,他早就领教过了。

华佗随即被押进大狱,他即便浑身是嘴,也无法洗脱掉自己身上“莫须有”的罪名,不久,63岁的华佗被严刑拷打致死。

《三国演义》说得有鼻子有眼,可在历史上,华佗真的是被曹 *** 的多疑害死的吗?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交代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之前,咱们先否定掉两个广为流传的原因:曹 *** 多疑说和华佗求官失败说。

首先,曹 *** 对华佗的怀疑毫无事实依据。

《三国演义》中虽然绘声绘色描述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可实际上,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根本不是华佗,关羽受剑伤时,华佗已经去世11年了。

既然华佗和关羽没有交集,曹 *** 怎么会怀疑华佗的动机呢?

其次,华佗不屑于在曹 *** 手下做官。

有人根据《三国志》中对华佗的一段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推测华佗非常后悔做医生,他到了曹 *** 身边后,必定不断向曹 *** 谋求官职,谁知,曹 *** 被华佗的贪得无厌惹恼了,就下令杀了他。

从字面上理解,华佗出身士人,做医生确实不是 *** 的选择,但他真的想做官吗?

《三国志·华佗传》还有这样一句话:“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意思就是说,华佗不是没有机会做官,他曾经被人举过孝廉,可以直接进入仕途,而且名声比向曹 *** 求官好得多,但他直接拒绝了。

由此可见,华佗并没有做官的想法,那华佗因为求官被曹 *** 所杀的事,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

综合分析来看,华佗被杀,跟曹 *** 、华佗、政治形势都有关系。

1、曹 *** 认为华佗自恃才能、有意抬高身价

华佗死后,曹 *** 曾对身边人这样评价华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在曹 *** 的眼里,华佗就是个小人,他本来能治头疼病,可他就是拖着不给好好治,华佗无非是想仗着自己的医术,抬高身价,谋求更多、更大的利益。

可实际上呢?

华佗在见到曹 *** 后,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过:“曹丞相的病一时半会是治不好的,只有靠长期调养、保守 *** ,方能延长寿命。”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华佗虽然擅长外科手术,但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要试着为曹 *** 开颅取风涎,而是直接给曹 *** 宣了死刑。

试想一下,曹 *** 作为一个执掌天下权柄的重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能好受得了吗?

华佗名声在外,人们纷纷传言他有起死回生之术,生性多疑的曹 *** ,不会认为华佗已经尽力了,只会责怪华佗对自己的病不够用心。

华佗说的虽然是实话,但未免太耿直了些。

《三国志 ·方技传》载: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曹 *** 骨子里瞧不上华佗

华佗被杀前,荀彧曾苦苦求情,希望曹 *** 看在华佗能治病救人的份上,放他一马。可曹 *** 不屑一顾,大骂道:“无妨,杀了他,难道天下就没这样的鼠辈了吗?”

《三国志 ·方技传》载: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曹 *** 用“鼠辈”来指代华佗,可知,在曹 *** 的眼中,华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不仅看不上华佗的医术,更看不上华佗的身份。

医生,在古代被列入“方士”之列,所谓“方士”,统指那些玩弄奇 *** 巧计的低贱之人。

韩愈在《师说》里就讲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正是骨子里对华佗的看不起,才让曹 *** 觉得杀华佗,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更不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3、曹 *** 的权威受到挑战

通过上文,咱们大致能了解到,华佗在曹 *** 身边,其实并不受待见。

华佗原是人见人敬的“神医”,现在却成了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的“方士”,身份和待遇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失落。

不久,华佗找个借口,说家里有事,就请长假回家了,到家后又说老婆生病了,需要自己在旁照顾,尽管曹 *** 三番四次派人来召唤,华佗也不毫理会。

公元208年,曹 *** 刚刚在朝中改革了官制,废掉三公、自立为丞相,当时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反对声一片,曹 *** 迫不及待想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偏偏就在这时,华佗屡次挑战自己的权威。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此,曹 *** 还曾派专使到华佗家中查验,发现华夫人面色红润、身体倍棒,哪有半点生病的迹象!

很明显,华佗撒谎了。

也许华佗只是消极怠工,不想再回到曹 *** 身边、做他的私人医生了,可他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拒不征召,直接被曹 *** 当成了反对派。

陈寅恪算命-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学大师

而曹 *** 对反对自己的人,向来是毫不手软的,他是这样对孔融的,也是这样对荀彧的。

很快,华佗被曹 *** 强行提溜回了许昌,并在狱中拷打致死。

论权术、论手腕、论狠毒,华佗哪里是曹 *** 的对手?

总结:

华佗,本与政治无关,奈何最后却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曹 *** 虽然对华佗不屑一顾,但华佗的死,还是让曹 *** 后悔不已。

华佗死后不久,曹 *** 更爱的儿子曹冲就一 *** ,找了很多名医都没有看好,直到此时,曹 *** 才想起神医华佗的好处来,这才痛惜真不该杀掉华佗,白白折损了爱子的性命。

更为可惜的是,华佗临终前费尽心力编写的医书《青囊经》,因为狱卒的胆怯,也没能保存下来。

不管后世对曹 *** 如何洗白,他无故杀华佗,实在是人生一大污点啊!

为什么有些民间国学大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话不好听,然人们特别厌恶;

好听的话不真实,但人们就是喜欢。

除了极少数需要体能必须以年轻力壮为主要资本的项目以外,大师必须是死尸。

——非墨

如果你尚健在,从事的恰又是无须以年轻力壮为充要条件行业,被忽悠称为大师(自己竟然信以为真的),或自我炒作、彪炳为大师的,那可真是三生有不幸啊!

这其实并不表示别人非得(děi)一定有什么恶意,也许人家是真心拿你当根儿葱了,只是你自己千万别随便蘸酱。

本墨就是这其中倒楣的孩砸之一。

这是唐山美术家协会 ***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 *** 、著名画家幺顺利给本墨的造像。从他让我给他孙子起名儿并采用这件事上看,这大约不是忽悠。而且他送了好几次画儿~愚钝的我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况且,如果你常见的一些人,经常“大师、大师”的叫你,不晕菜是很难的。好吧,我曾经晕菜(SB)了好几年,这总行了吧?

(美食家与美术家:黄珂与幺顺利)

个人以为,大师都是死尸。

因为,那是需要沉淀的。要等待“蜡炬成灰”才能“泪始干(gān)(累死干gàn)。

所以我只感佩那些羽毛球大师赛、网球大师赛、保龄球大师赛和围棋大师赛、象棋大师赛中的大师;鄙视如我一样从事文创产业的“大师”。

翟大师曾这么讲团队:所谓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口中才为团)的人和一些有耳朵的人(阝旁人为队)。呜呼,难不成大师竟然不知道解析汉字离不开正体字乎?團隊~享誉世界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就团队精神给出核心提示,团队的核心不是团结而是专业(專,专的正体字)。抖机灵儿+拆字游戏这种小把戏也能上得台面儿?你是不是傻?你是不是以为我傻?

至于水平很烂为什么还会有不错的市场,其实正是因为这样水平正好满足大众的需求。所谓曲高和寡,越是艰深晦涩,越是专业,老百姓越是无法接受。所以当某丹的《〈论语〉❤️得》旺销N百万册,记者就此采访李泽厚时,李先生说如果我的书也如此旺销大卖,说明我的学术价值已荡然无存。商务印书馆某总编最近在CCTV《开讲》上说,畅销是一种灾难。

《乌合之众》上说:“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