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算命-为何盗墓拜曹 ***

admin2023-01-26 06:51:4918

宋徽宗算命,为何盗墓拜曹 *** ?

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规矩,也各自有各自的祖师爷,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经常会被当做某一行业的开山鼻祖,或者象征着某一行业原则的化身。但在某行业内,不同流派或者不同地方拜的人物也有差异,所以拜哪路“神仙”也各有各的说法。

盗墓者拜秦始皇、曹 *** 摸金派、发丘派拜曹 ***

盗墓怎么说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古代死者为大思想约束下,动死人的钱财从道德上属于不义之举,历朝历代的法律也对盗墓行为严厉打击,所以当官盗行为产生时,盗墓才算有了“名分”,给予盗墓名分的就是曹 *** 。

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将曹 *** 的污点一一列举,为袁绍出兵赢得 *** 支持。其中提到“ *** 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也就是说曹 *** 亲自带着将士进行盗墓活动,这种官军组织的盗墓并非曹 *** 首创,在他之前,董卓进京后也曾盗掘汉武帝茂陵。但文章中还提到了曹 *** 专门为盗墓设置了官职,即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所以后世的盗墓者有拜曹 *** 的,就是因为曹 *** 对盗墓给予了支持和名分。古代盗墓的派系划分大致有四类,分别是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前两类就是曹 *** 因人设岗的职业盗墓人:

摸金派常单打独斗,从定穴探墓到入墓盗窃都是一人完成,后才发展成两三人的小团队。它也是最早的“技术流派”,文章提到的摸金校尉应该就是指这类技术流。他们盗墓称倒斗,将大古墓比做倒立的“斗”,进入斗内将明器取出来的过程,就好像把大斗翻过来,然后将珍宝倒出来。摸金派是四大流派中最守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也就是大墓,这很有可能就是曹 *** 定下的规矩,毕竟他组织的盗墓是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小斗还真不划算去盗。

摸金派每次盗墓只拿一两件明器,目的是为了给同行“留饭吃”;开棺摸金的时候,要在墓室东北角点蜡,摸金过程中蜡烛灭了称为“鬼吹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停止盗墓行为,并将墓室恢复原貌后,磕三个头才能离开;摸金时不能损坏墓主人的遗骸,轻拿轻放;盗墓时间为晚上,听见鸡鸣则立刻终止盗墓活动。这些就是盗墓人的行业规矩了,与曹 *** 的要求应当无关,这属于“技术层面”。

发丘派与摸金派差异不大,但该群体大多能“见光”,可能是与合法身份有关,所以他们会以古董店、当铺老板的身份露脸,也算是盗墓成功后的销赃终端。在技术形式上,发丘派以风水定穴为特殊技能,他们的盗墓行为往往是小团队配合,三到五人为一个团队,正宗发丘派会有“百无禁忌”的铜印佩戴身上,这也可能是名分获得认可才有的特权。所以摸金派与发丘派都有可能是沾了曹 *** 的光,他们拜曹 *** 就不足为奇了。

搬山派、卸岭派拜秦始皇

盗墓是个技术活,因为古代王公大墓的防盗措施非常完善,而在防盗方面,秦始皇算是集大成者。秦陵反盗墓主要有四个 *** :首先“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暗器、机关;其次“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也就是将知道地宫结构的工匠全部 *** ;然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也就是将地宫注入水银,挥发出有毒气体,使盗墓者有来无回;最后“积沙塌毙, *** 之”,也就是封穴时注入流沙填充,增加挖掘难度。

除此之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秦始皇陵修建时深挖墓穴,即所谓“穿三泉”;再将地宫“下铜而致椁”,筑成铜墙铁壁;封土后“树草木以象山”;这些做法旨在防止盗墓者找到地宫位置,增加挖掘难度,可以说都是后世一直沿用的防盗措施。这种盗掘难度较大的墓也催生了一批特殊技能的盗墓者,越是难度大,盗掘的方式越简单,搬山、卸岭干的就是比较粗犷的活。

搬山派素有搬山道人之称,他们是掌握了“爆破”技术嗯盗墓流派,在墓穴上炸开喇叭,使墓室内痛风,氧气充足,降低盗墓风险。卸岭派则主攻机关法阵的研究,专门破解大墓内的防盗措施,而且嗅觉特别灵敏,据说铁锹铲出的土壤,他们一闻就知道有没有墓,墓室内有没有危险。但盗墓毕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两个流派在盗墓前供拜秦始皇,以求这位反盗墓的祖师爷睁只眼闭只眼。

黑白两道拜关羽

“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之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关公的形象已经是家喻户晓,我国各地打小关庙众多,许多人更是将关公“请”进办公室、商铺等场所。90年代的港片中, *** 、 *** 都会时不时的拜一拜关公,这里更多体现了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影响力。据考证,衙役拜关公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徽宗年间,当时的《解州闻喜县新修武安王庙记》碑文中,立碑人名单里就有衙役头领的名字,这被认为是“白道”拜关公的起始。

“黑道”拜关公则更广泛的产生于清朝,拜关公的黑道组织最早是天地会,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所以就选择了一生不侍二主的关公作为祭拜对象。天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在四川、湖南、广东、福建、 *** 、江浙一带,后发展成洪门、哥老会、小刀会、三合会等帮派组织,这些帮派也继续延续了拜关公的传统。所以今天拜关公最多的区域还是在南方,黑道对于拜关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并非所有黑帮都会拜关公,那些说黑帮重情义,故而拜关公的言论其实不可信,就上述而言的天地会演化的帮派是拜关公的,不是天地会演化的帮派反而是不拜关公的。比如著名的青帮,原来是亲清 *** 的漕帮,他们拜的是天地君亲师的排位,还有 *** ,拜的是阿弥陀佛。古代的“ *** ”很注重信仰问题,或者说信仰是集聚这群人的思想因素,所以黑道帮派并非都拜关公,只不过古代的这种形式发展到近现代,一些小黑帮团体学着古人的样子,不论信仰如何,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拜起了关公。

*** 拜岳飞

岳飞与关公的形象有些类似,都宣扬了忠义精神,但关公除了忠于汉室之外,更侧重于忠于兄长,岳飞的忠义主要是对国家和君主。那么 *** 又是如何追捧岳飞的呢?

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吸取汉唐宦官干政的教训,对 *** 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压,还在大殿门口立下“ *** 不得干政,违者斩”的铁牌。但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控制欲较强,他在位时就设立东厂监察大臣,这就开启了宦官掌握权力的先河。虽然后来这个机构被撤销,但以 *** 作为 *** 管理者的模式被后来的皇帝学会了。朱棣恢复东厂时还亲笔题下“流芳百世”的匾额悬于东厂大厅,而 *** 拜岳飞的奇怪现象就是产生于东厂。

“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种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弊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明太祖实录》

因东厂经历设立、撤销、再设立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不信任 ***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 *** 里边一千个人里挑不出一两个好心眼的。所以 *** 群体得以复用后,倍加珍惜来自不易的信任,故而在东厂大厅内供奉一副岳飞画像,以表示忠君爱国的意愿。另外岳飞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历史人物不具备的,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当年宋高宗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岳飞当时手握兵权,也没有选择抗旨不遵,这就体现了他忠君的原则,哪怕是死也要选择忠于君主,这正符合东厂 *** 的内心表达。

另外,东厂的职能除了监察之外,还包括特殊案件的侦办,岳飞是千古冤案的代表,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且是奸臣陷害的结果。所以皇帝就要求东厂监察百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办理案件也一定要毋枉毋纵。由此看来,明朝 *** 拜岳飞,在那个时期一是向朱棣表忠心,二是时刻提醒自身的使命。事实上朱棣时期的 *** 确实出色,比如郑和、侯显之类,都是难得的人才。

青楼拜吕洞宾

“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战国策》

要说青楼行业的祖师爷应当是战国时期的齐相管仲,他曾经开了一家国营青楼,用于补贴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个行业也就至此得到传承,历朝历代都有官营的青楼,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 青楼也逐渐增多,后来就成为达官显贵们经常光顾的高消费场所。明清时期,扬州一些青楼就开始供奉管仲,将其视为青楼行业的祖师爷,青楼女子每天都要对着管仲扣头烧香,以祈求生意兴隆。

“娼家魔术,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称妖神,旦夕祷之。”——《清稗类钞》

除了管仲之外,传说中的民间大盗也曾被青楼请上排位,此人名叫盗跖。由于传言盗跖喜爱“取人妇女”,所以华北地区的青楼将盗跖当作守护神,并尊为“白眉神”。《万历野获编》记载道:“自春秋以来,娼妇人家,家家钦敬,大小奉祀,竟如祖宗一般”。而至于吕洞宾,也如盗跖一样,来自神话传说,据说吕洞宾游走凡间,常点化青楼女子,所以受到青楼女子的崇敬。但青楼是靠这些女子赚钱的,青楼老板自然是不会祭拜吕洞宾的,而是一些青楼女子渴望获得自由,才私下祭拜吕洞宾。

宋徽宗算命-为何盗墓拜曹操

鲁智深身体素质那么好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圆寂?

鲁智深绝不可能一夜之间“圆寂”,按照续书的写法,花和尚那不是“圆寂”,而是 *** 。正如题主所言,鲁智深身体素质非常好,除了 *** ,是不可能坐着死去的。至于鲁智深是如何 *** 的,续书没有交代,反正是不明不白地就死了。

续书中,鲁智深之死就是 *** ,根本就不是什么“圆寂”。而以施耐庵原著来解读,花和尚鲁智深绝不可能是这样的结局。

征辽故事是续书的续书,鲁智深不可能 ***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便将他推荐去东京大相国寺,去智清那儿讨个职事僧人做。临行之际,智真长老赠送了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水浒传》写到梁山大聚义时,故事就结束了。但是,鲁智深的这四句偈子,却没有得到完全的验证。尤其是“遇江而止”,这句涉及到鲁智深结局的偈语没有完全落地。于是,续书便伪造了一段故事,让鲁智深遇到钱塘江时,就“止”了。

续书说,梁山好汉征辽凯旋途中,宋江带着鲁智深来到五台山,拜谒智真长老。宋江得了四句偈子,又给鲁智深重新弄了四句江湖术士算命式的俗不可耐的俚句。说的是: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施耐庵的笔下,智真长老何等高僧,一则偈子道尽鲁智深修得佛道两家正果的艰辛之旅。这样的高僧,难道会自我打脸,半途修改自己的偈子?

与《水浒传》合订在一起的续书,总共有“四寇”,这“四寇”的故事是不同时期,由不同作者杜撰而成的。按照《水浒传》繁本、简本体系源流来看,征辽故事是最后才有的。也就是说,征辽是在征方腊,甚至是征田虎、王庆故事之后补写的。

历史真实中,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方腊,然后才北上攻打幽州。大概是征方腊先写了,而梁山好汉死伤过半,再去征辽,那就写不成神剧了。于是,便颠倒历史,把征辽迁移到征方腊之前。而且,北宋攻打幽州遭遇了两次惨败,哪里还能破大辽?

“五台山参禅”是续书中的续书,那么,鲁智深“圆寂”肯定就是征方腊故事之后补写的了。所以,鲁智深一夜之间“圆寂”,就是个假故事,花和尚不可能 *** 。

智真长老是何来历,为何能准确预言鲁智深前程

续书中的智真长老,简直被写成了一个江湖骗子,他根本就不是原著中的得道高僧。不信,咱们既回到原著中,看看施耐庵笔下的智真长老是什么来头。

书中写道,赵员外带着鲁达来到五台山,请求智真长老剃度这个相貌凶顽的军汉。赵员外为何选择五台山呢?其原因是: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张员外说的这个原因,伏藏着两段历史。据《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曾经寄宿在襄阳僧寺,一个老和尚看了他的面相,便拿出自己的积蓄厚赠赵匡胤,告诉他"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以老僧的馈赠做盘缠,来到北方,遇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果然就此发迹。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一改柴世宗的灭佛政策,鼓励佛教发展。这大概就是赵员外说的,祖上曾舍钱在寺里。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则讲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朱元璋遵照其父母“常许从释氏”的遗命,便去皇觉寺出家。在皇觉寺呆了五十天,因为粮食不够,寺里便遣散僧众。朱元璋被遣散后,来到合肥,遇到了两个紫衣人。此时,朱元璋患热病,两紫衣人“解衣覆上身,夹侍而卧,调护甚至。”

朱元璋病稍好,便在一座浮图塔下辞别两个紫衣人,一人来到了六安。途中,又遇到一个年迈的儒士,这个老儒给朱元璋算了一命,告诉他“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东南”。

朱元璋按照老儒之言,后来果然做了皇帝。

《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同样是深通先天神数的高僧。书中说,五台山僧众听说要剃度那个形容丑恶,貌相凶顽的人,一齐反对。于是,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 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个时辰后,智真长老真魂归窍,对众人说,这个人上应天星,日后必得正果。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都难以成就鲁智深的正果。

续书却瞎写鲁智深“圆寂”而成了佛门正果,这样的正果,五台山所有僧众都有可能做到,怎么会是“汝等皆不及他”呢?

哪里来的江湖骗子,竟敢冒充智真长老

上文的这两则故事中预言皇帝的老僧、老儒,应当就是《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而续书中的智真长老又是个什么角色呢?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假高僧实则江湖骗子的“智真”是副什么样的嘴脸吧。

“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到了,劈头便是一句:“徒弟一去数年, *** 放火不 易”。原著中,智真长老认为鲁智深是自己的徒弟吗?智真、智清、智深分明是三个师兄弟,这是智真长老的意思,鲁智深的法号是智真亲自赐予的,当时就认鲁智深为师弟了。

这个让鲁智深一夜之间圆寂的老骗子,根本不是施耐庵以神秘老僧和老儒为原型塑造的一代高僧,更不是鲁智深的师兄,而是一个十足的江湖骗子,他根本不可能决定鲁智深的生死。

除了给鲁智深说了一则比江湖术士还要拙劣的“偈子”外,这个假智真还给宋江算了一命,同样是四句江湖骗子的话术: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这四句偈子若是牵强附会地勉强解读,恐怕只有“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还能照应后文燕青射雁,以及梁山好汉的结局。但是,其他几句说的是什么,便不知所云了。

演义小说中的“预言”,实际上是为后文故事做的铺垫或者伏笔,以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因为“五台山参禅”这段故事是 *** 去的,其作者只记得鲁智深的预言,写了花和尚一夜之间圆寂,却把宋江的预言给写丢了。

原本,续书作者把智真长老写成了一个江湖骗子,他的所谓的“预言”能兑现吗?

鲁智深为何是花和尚,他的正果究竟是什么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绝不是采花大盗,但为何叫做“花和尚”呢?当然,鲁智深的脊背上绣有花绣,便叫做花和尚了。问题是,他身上的花绣早就有了,为何又不叫做“花提辖”?

鲁智深为何叫做花和尚,还得从智真长老这里找答案。在预言鲁智深正果时,智真长老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命中驳杂”之“驳杂”,就是“花”。智真长老知道,这个要剃度之人上应天星,天星就是后来的“天孤星”,是道家的星煞。剃度之后,便又是佛门弟子,佛道驳杂于一身,再加上脊背上的花绣,这便是“花和尚”。

既然是佛道两家集于一身,鲁智深的正果必定是佛道两家正果,佛门为何就霸占了鲁智深,强行让他 *** 了呢? *** 算什么正果?

鲁智深、武松、加上二龙山的 *** 刀鬼曹正,暗喻的是大明王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便是“道衍”,字独庵,号独暗老人,就是个“天孤星”。武松是虎面行者,姚广孝是形如病虎。鲁智深、武松都穿着皂布直裰(黑色僧袍),“ *** 刀鬼曹正”则暗藏“曹 *** ”,是一张宰相符码,三个人合成了黑衣宰相。

姚广孝亦佛亦道,帮助朱棣实现了王霸之业。所以,施耐庵以两个“太祖”的神奇故事,塑造了智真长老,并通过鲁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暗藏了天孤星花和尚姚广孝一生的经历。

如此,鲁智深还能一夜之间圆寂吗?

至于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遇江而止”,则暗示的是明朝国运,火德运遇水而终止。这也是施耐庵以《明实录·太祖实录》为蓝本,塑造智真长老的本义所在。而姚广孝也曾经预言朱棣,说他可以做皇帝。于是,靖难之役爆发,而《水浒传》背后的真故事,隐藏的就是靖难之役。

水浒传卢府家仆?

燕青自小父母双亡孤儿一个,由于天生乖巧讨喜,就被村里的善人土豪卢员外收养,由于聪明好学跟着少爷卢俊义一同学文炼武,竟炼得一身过硬本领,特别擅长 *** 且百发百中,也不知啥时候跟什么人学得相扑高技,并且颇有研究。

除了武艺高超外,还十分精通吹拉弹唱文人的所有,自创的舞蹈更是让人眼馋,曾有人夸张他百艺诸行、无有不精,可见燕青是个不虚的文武全才。

卢俊义当家作主后,燕青便是他的心腹家仆忠心耿耿,由于卢家家大业大且名声在外,便被梁山惦记上,梁山的寨主宋江一心想把卢俊义弄上山。经过多次劝说无半点效果,只好派军师吴用采取坑蒙拐骗的阴招来实施,那吴用便装扮成算命先生混进卢府,硬说卢俊义数日之内就有血光之灾, *** 就是向南千里远行躲避方可脱难。

虽是瞎说一气,但卢俊义偏偏深信不疑,他让燕青守家,自己带着管家李固决定南行,燕青极力劝阻,并告诉他此番南行将途经水泊梁山,怕有安全隐患。

卢俊义哪里听得进,当燕青告诉他算命先生可疑,很有可能是梁山使计诓他上山,他竟说是废话,见他执意而行又提出随行保护,卢俊义说看家更重要,别人看家他不放心,如此一说燕青只能作罢

再说,卢俊义一路南行途经梁山时,果然中了埋伏,被捉上山,宋江好言相劝留他在山上入伙,无奈卢俊义固执拒绝,宋江知道唯有使计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宋江便假惺惺留他小住梁山,叙什么兄弟情义,又背着他找来管家李固,告诉他:卢员外已经入伙。让李固自行回家。

这个李固还真不是个玩意,他早就给主人戴了绿帽子,这回天降美事喜的他是癫狂难叙,回到家立马跑到衙门告发,当然,最重要的是明目张胆的做起了卢家的主人,加上有老板娘撑腰,燕青等一班忠心仆人都被赶出门外。

真乃是一夜变天,可卢俊义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在梁山好吃好住了两个月才告辞回家,在城外碰到燕青得知奇耻大辱,泼了命要找李固论理。燕青好说歹说千万不能进城,可此时的卢俊义已无半点理智,那李固闻听卢俊义已回城,立即跑到官府告发,说卢俊义勾结梁山土匪准备里应外合攻打大名府。府伊梁中书当即派兵拿住卢俊义,一阵严刑拷打就屈打成招被打入死牢,吓得燕青赶紧跑去找柴大官人帮忙,经过上下打点才免了死刑被判刺配流放。

卢俊义不死李固也过不安,他便买通差人准备在半路上解决他,殊不知燕青一直在暗处护送,当差人正要动手时便果断出手, *** 差人救下卢俊义。见他身体虚弱便背着他来到一处客栈歇歇,安排好主人,燕青便出门去想打些野味给主人补身子,殊不知这一去又生出事

为何依旧能获得西门庆的全部宠爱?

在《 *** 》中,李瓶儿生病后,西门庆班也没心思上了,就待在家守着她。病入膏肓后,道士又不让他往瓶儿房里去,他却怎生忍得,宁可他死了,也须厮守着,和她说说话。

李瓶儿死后,他哭得肝肠寸断,在房里离地跳了三尺高,还说李瓶儿死了,他的人生也了无生趣了,最后还厚葬了她。

从李瓶儿生病到死亡,我们似乎在西门庆身上发现了他的真情,对李瓶儿的真情。这是真的吗?西门庆在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除了贪财和玩权,还有就是好色了。这样一个玩弄女性,把女人当工具的 *** 式的人物,他怎么会有真情呢?

但是,从他对李瓶儿的态度上看,特别是李瓶儿生病之后,他看上去似乎真的很动情,但实际上只是一个错觉。西门庆对李瓶儿的情感,只不过体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李瓶儿也不是省油的灯

李瓶儿原来是蔡太师女婿梁中书的小妾,梁中书死后嫁给了花子虚,后来和邻居西门庆勾搭成奸。花子虚死后,她并没有马上嫁入西门府,而是招了蒋竹山入赘,成了蒋竹山的妻子。直到蒋竹山被驱逐后,她才嫁给了西门庆,成为了西门庆的小妾,排行第六。

她的确前后嫁了四个男人,但是她在对待这四个男人的态度上,前后变化也是相当的大。

一嫁梁中书为妾,她基本没有得到靠近梁中书的机会,因为梁中书有位彪悍的醋妻,而且相当狠毒,看不顺眼就要害人性命,奴婢小妾死了也不得安宁,还要埋在她家的后花园内。

迫于梁中书正妻的 *** ,李瓶儿不敢造次,基本在外书房内乖乖地与养娘同住。梁中书是太师蔡京的女婿,而蔡京在宋徽宗时代,权势熏天,举朝结舌。

宋徽宗在位二十多年,也是宦官专权最猖狂的时代。他最宠信的就是“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和李彦,而蔡京又位列六贼之首,虽屡遭罢免,但屡次必卷土重来。

梁中书有这样一个实力派靠山,财富自然水涨船高。李瓶儿也从他身上挖到了人生的 *** 桶金,但必须感谢梁山好汉的帮忙。

李逵大闹大名府,杀了梁中书一家老小,李瓶儿在混乱中席卷了大量珠宝(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的一对鸦青宝石),与养娘逃往东京。

到了东京,又被花 *** 看重,嫁给了花 *** 的侄子为正妻,于是有了二嫁花子虚。李瓶儿与花子虚的关系,远不及她与花 *** 的关系好。也有人说,他们三人的关系就如同《红楼梦》中贾珍、贾蓉和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差不多。

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秦可卿死了,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又大张旗鼓地为她 *** 办后事,可见,关系并不一般。花 *** 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他对侄媳妇言听计从,临死前还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了李瓶儿,现银起码有三千两,另还有四箱柜蟒衣玉带,帽顶绦环,这让花子虚情何以堪呢?

花子虚活得很窝囊,花 *** 活着的时候,听信李瓶儿的谗言,时不时地被花 *** 打骂。花 *** 死后,他钱没捞着,还吃了官司,一气之下病倒了。

在他生病后,作为正室的李瓶儿,不仅舍不得拿钱给他看病,而且还将不少财产转移给了私通的西门庆。

花子虚病亡后,正当李瓶儿打算嫁入西门府时,东京发生政治变故,西门庆的亲家牵扯了进去,西门庆只好先料理家事。于是,李瓶儿嫁西门庆的计划落空了。

寂寞中的李瓶儿,随后招赘了蒋竹山为夫,奈何蒋竹山并不能满足她的欲望,逐渐被她冷落,以至于被 *** 欺侮,吃了冤枉官司,李瓶儿不但不管,还索性将他扫地出门了。

蒋竹山被扫地出门后,李瓶儿终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西门庆。自打成为西门庆的小六之后,她对丈夫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变。

李瓶儿通过一婚二婚获取了巨额财富,她爱财远胜过于爱“人”。在她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之后,她的情感部分开始爆发了。

她对花子虚无感,在蒋竹山身上得不到她想要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寄托,当西门庆出现在她眼前时,这个男人满足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男性的所有想象。

西门庆是一个集富商、官僚和恶霸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人物,在当地有身份有地位。他的性格特点有三个,即贪财、好色、玩权。

所以,西门庆的身份和地位给李瓶儿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使李瓶儿产生了崇拜感,她心甘情愿依附于他,并愿意把自己的巨额财产交给他保管,这让西门庆是深受感动的。

此外,两人在性格上也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贪财与好色,共同的特点必定能产生共同的语言,从而触发一段真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李瓶儿与西门庆的交好,实际上内涵了很多情感之外的东西,他们能彼此满足双方,各取所需,所以,看上去就是一段真情的演绎,实际上并不存在。

西门庆性格中感性的一面

西门庆是家中老大,想骂谁骂谁,想打谁打谁,潘金莲和李瓶儿也一样挨过他的马鞭子。所以,他在家里就是一个不讲情面的霸王。

但是,他有时候却惧怕潘金莲,而且是真怕。第十三回,他夜里翻墙与李瓶儿 *** ,此事被潘金莲发现后,潘金莲对他爱搭不理的,他便“先带几分愧色”,潘金莲用手撮着他的耳朵骂他负心,他竟然为此在她面前下跪求饶,而且这不是他 *** 次下跪求饶。

再看第二十一回,他与大老婆吴月娘闹别扭,不说话。可是有一天夜里他回家,发现吴月娘在月下烧香拜天,祈求西门庆早得贵子。对此,他深受感动,又是作揖又是承认错误,最后又是“折跌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杀鸡扯脖,口里姐姐长姐姐短”的赔不是。

这些情节都表现出西门庆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情让他在处理女人之间的争宠问题上,时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态度。

宋徽宗算命-为何盗墓拜曹操

潘金莲与来旺老婆宋惠莲争宠,在如何处理来旺的问题上,他一会听潘金莲的,一会听来旺老婆宋惠莲的,说好的事老是变卦。对此,潘金莲和宋惠莲对他有着相同的评价。

潘金莲说他,“你空耽着个汉子的名儿,原来是个随风倒舵,顺水推船的行货子!”宋惠莲说他,“你干净是个毬子心肠,滚下滚上;灯草拐棒儿,原拄不定。”

两个女人的评价都指出了他的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游移不定、缺少主见,这让他在妻妾争宠中处于被动,并且显得有些尴尬。

西门庆在妻妾争宠中,所展现出的感性的一面,实际上真正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个人再坏,也有几分真情。一个人再理性,也有感性的时候。

所以,当李瓶儿生病后西门庆的种种表现,不上班,不关心赚钱,不顾形象嚎啕大哭,甚至想用自己的死来换取李瓶儿的生,这些都可以视作是他感性一面的体现。

当然,还有一点也不得不提,李瓶儿的确带给了他很多东西。她性格好能体谅他,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更重要的是,给他带来了一大笔财富。

因此说,西门庆在处理女人问题上的感性,和李瓶儿本身的个人经历,在表面上促成了一段真情,实际上也只是浮云。

如果他对李瓶儿真有情,他就不会在李瓶儿出殡后的 *** 个晚上,就与李瓶儿的女仆如意儿勾搭成奸,而且还在李瓶儿的灵位前。可见,在西门庆的情感世界中,没有真情这回事儿,自私和 *** 才是他的更爱。

梁山好汉燕青最后的归宿是什么?

《征四寇》说,梁山于宣和五年九月剿灭了方腊,班师回朝。途经杭州六和塔时,鲁智深坐化。离了杭州,燕小乙忽然向主人辞行,要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

燕青不顾卢俊义挽留,毅然决然的遁迹江湖,不知所踪。

后来,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毒死,此时,大约不会超过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征四寇》在此前还交代了一些好汉的下落,连宋江的侄子宋安平,以及张清、琼英儿子张节的前程都交代了。但是,就是没讲燕青去哪儿了。

那么,小乙哥自宣和五年拜别卢俊义,究竟隐居何处,他的归宿是怎样的呢?

《征四寇》特别不靠谱

本回答导语中讲到了燕青拜别卢俊义,隐迹江湖,不知所踪,这是《水浒传》续书《征四寇》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似乎头头是道,燕小乙看破世事,料定朝中奸佞不会放过梁山好汉。于是,在即将到达汴京时,毅然辞别,退隐江湖。

如此先见之明,似乎与施耐庵笔下那个百伶百俐的燕小乙十分照应,这样不知所踪的结局仿佛也很是适合“浪子”所为。

燕青的归隐,大约在攻打辽国得胜后,就有了伏笔。梁山队伍行到双林镇,燕青遇到遇到了高人许贯中。由此,燕小乙似乎就萌生了归隐之意。

然而,我认为,《征四寇》这样写特别不靠谱,施耐庵的《水浒传》肯定不会这样写。为什么?

按照《水浒传》的版本分析,最早的《水浒传》续书并无“四寇”而只有两寇,除了宋江,就只有江南方腊这一路反军。其中,田虎、王庆已经确定是余象斗塞进续书的。征辽这一段倒是有些争议,到底是原本就有,还是后来续进去的,没有一致性的定论。

我赞同征辽的故事是要晚于征方腊的,甚至,比田虎、王庆事还要迟。而且,征方腊故事结束后,梁山好汉的结局也涉嫌被改写,或者被替换。

历史真实中,宋江及梁山好汉确实有征方腊、打幽州(征辽)的事迹,但却不是《征四寇》这样的顺序。宣和三年,梁山招安后便去打方腊,宣和四年,随童贯北上攻打幽州。

这个时间顺序,其实从《征四寇》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梁山破阵成功后,辽国投降,宋徽宗降诏颁恩,诏书日期是“宣和四年冬月日”。征方腊后,宋江上表,落款日期是“宣和五年九月日”。

从这两处落款日期来看,明显是不可能的,中间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如何灭掉田虎、王庆?

实际上,征辽的时间与历史上攻打幽州基本相符,假如把征方腊写在最前面,最后写佂辽,《征四寇》的故事就能与历史顺序吻合了。

但是,如果这样调整,那就乱套了。宋江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第二道佛偈岂不成了马后炮?燕青归隐的伏笔也成了事后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笑柄。

宋徽宗算命-为何盗墓拜曹操

《征四寇》版本如此混乱,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即征辽神剧是后来加进去的。因为打方腊先写,梁山好汉伤亡太大,无法再写神剧,便把征辽放在了最前面。

柴进簪花入禁院,在宋徽宗的御书房确实见到了“四寇”名单,但是,这“四寇”却不包括辽国。也就是说,佂辽是在田虎、王庆、方腊事之后,最迟 *** 续书的。

因为最迟进入续书,就得篡改之前续书了——这也是续书故事之间驴唇不对马嘴的原因所在。宋江上表奏报征方腊得胜的时间被篡改是最明显的一处。甚至,梁山大多数好汉的结局也一并替换,其中,就包括燕青的结局。燕青的结局与鲁智深一样,都是原本就没有的佂辽故事所设计的。

有人会说这是小说,不能以历史来看待《征四寇》。这个理由说不过去,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就是一部北宋兴亡史,书中重大的时间节点与故事所隐藏的真故事,都能与历史对榫,丝毫不爽。

所以,燕青的归宿绝不是《征四寇》说的那样,归隐山林而不知所终。

传说中的燕青归宿

有一种传说,讲的是燕青归隐后,携京师名妓李师师浪迹江湖,成为神仙眷侣。

97版央视《水浒传》讲的就是这个事,演绎了一段动人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毫无疑问,这个传说是从《征四寇》中脑补而来的,并非“民间传说”。

续书说,宋江想通过李师师见到宋徽宗,祈求这个被施耐庵写成“皇狗”的假道君皇帝降诏,赦免弥天大罪,达到招安的目的。于是,派燕青密会李师师。

燕青本来就是风月场上的专精,又是一表人才,李师师便对燕青暗生情愫。燕青胸怀大事,并没有搭理李师师的暗递款曲。

燕青与李师师的密会,留下了巨大的脑补空间,让李师师从燕青隐遁江湖,似乎也是可以照应续书故事的。

但是,《征四寇》根本就不支持这样的脑补。宋江等人被奸臣害死后,李师师还在与宋徽宗打得火热,劝宋徽宗抚恤梁山好汉。

宋徽宗神游梁山泊之后,《征四寇》的故事也就基本上结束了,一个字都没提到燕青的事。同样,丝毫没有李师师随燕青浪迹天涯的任何文字线索,燕青的这个归宿,纯属脑补。

燕青是没有下落的,李师师倒是在一些野史笔记中有传闻。

比如,《大宋宣和遗事》就说,宣和六年,宋徽宗封李师师为明妃,此后便再无记载。金兵打下汴京后,宋徽宗被金兵掳去,李师师下落不明。

还有一种说法,讲的是李师师在靖康之乱后南逃。宋人轶事中说:“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南宋刘屏山有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当然,民间还有很多关于李师师的轶事传闻,比如李师师曾经资助汴京抗金。还说她后来在钱塘给一个商人做妾,淹死在了钱塘江。

无论李师师的结局如何,都与燕青无关。也就是说,燕青的归宿与李师师毫无关系,假如有,“民间传说”,尤其是连历史都敢反转篡改的评书,岂能放过如绝佳的题材?添油加醋编造燕青、李师师的故事,一定不会比周侗到《水浒传》中收徒还要精彩。

《征四寇》说,燕青是宣和五年 *** 月间脱离梁山队伍,归隐江湖的。宣和六年时,李师师还在皇宫中与宋徽宗一同坐殿,靖康之乱后,才从汴京失踪的。因而,燕青与李师师携手江湖的故事比《征四寇》还不靠谱,纯属虚构中的虚构。

燕小乙的归宿与李师师没有瓜葛,那么,小乙哥的归宿到底是怎样的呢?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能找到些蛛丝马迹,让我们探寻一番燕小乙到底去哪儿了吗?

《水浒传》中的燕青是个什么样的人

此处所讲的《水浒传》与上文一样,是指施耐庵的七十回原著,不包括神剧《征四寇》。在施耐庵的笔下,燕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燕青是大名府当铺老板卢俊义的大管家,李固主内,燕青主外。此人原本是个孤儿,自小被卢俊义收养。因燕小乙浑身雪练般的肉,卢俊义便请人给他刺了一身的花绣。这身花绣,整个大名府无人能敌。施耐庵说,燕青“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亦是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

燕青虽然也会些武艺,但在施耐庵的笔下大约就是拿张川弩,到郊外射杀几个虫蚁。至于燕青会相扑,同样是续书写的,与施耐庵无关。

在施耐庵的笔下,燕青就是个“风月丛中 *** 名”,勾栏瓦肆的“艺苑专精”。除了风月场上勾当营生,替卢员外打点生意外,还兼做主人的娈童。

燕青出场时的一大段描写,非常清楚的交代了这个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本事与专长。《水浒传》中,所有的好汉都能在书中展示本事,发挥专长。然而,燕青却没有机会露一手“艺苑专精”的梁山独一无二的本领。这是为什么呢?

夜夺曾头市,史文恭落荒而逃,暗地里被人横扫了一棒。这一棒虽然没有直接交到是燕青打的,但史文恭逃跑时遇到的五百兵马,其实就是卢俊义与燕青率领的伏兵。史文恭从燕青的棒下逃走,前面又遇到晁盖的阴魂,便寻旧路而回。此时,再次遇到了卢俊义、燕青。

所以,小乙哥在梁山似乎就只有“一棒”之功。但是,打过这一棒之后,燕青还在活捉史文恭之后,牵住了照夜玉狮子,这件功劳可就大了。

照夜玉狮子是金国王子的坐骑,梁山攻打曾头市,实际上就是抗金。因为曾头市的故事与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国王子有了牵扯,也就可以探轶,施耐庵七十回之后,将会有梁山好汉与金国王子的交锋。

卢俊义在《水浒传》中并非武功高手,而是以“玉麒麟”的寓意,制服了照夜玉狮子,意味着梁山与金兵的作战。卢俊义只是将史文恭一朴刀搠下马来,而真正牵走照夜玉狮子的,却是燕小乙。

从这一隐喻来看,燕青将在梁山好汉与金国王子作战时,发挥重要作用。

从林冲“京国显英雄”这句预言诗来解读,施耐庵极有可能写到梁山好汉参加了汴京保卫战。燕青牵走照夜玉狮子的这一伏笔,大有可能在汴京保卫战中有照应。

燕青的一身本事在梁山上没有得到任何发挥,施耐庵不会如此塑造一个人物,写着写着就写没了。所以,小乙哥在梁山招安后,极有可能把一身本事展示于宫廷。因为,宋徽宗就是这样一个“艺苑专精”,“风月丛中 *** 名”的风流天子。

因为身在宫廷,燕青就有机会上演“真人版”的牵走照夜玉狮子的可能。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 必定也是抗金保境的英雄好汉,而绝对不会如续书写的那样,半途脱离队伍,因隐迹于江湖而了无结局。

燕青上应天巧星,是 *** 山伏魔大殿中逃出来的妖魔之一,道家紫府的一个星煞。按照施耐庵故事的大结构,小乙哥将与梁山好汉一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百单八将重登紫府,回归本位,将是燕青的最终归宿。

梁山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对天盟誓:“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燕青岂能背离誓言,中途散伙呢?

《水浒传》中其实已经写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三世”,洞玄国师伏魔前算一世, *** 山伏魔大殿地窖中算一世,梁山聚义算一世。所以,梁山好汉还将“生生世世”相会重逢。所以,施耐庵是肯定不会写任何一位好汉脱离梁山队伍的,包括 *** 。

当然,续书有一点似乎写得很有点道理,把施耐庵赋予燕青的一身本事,施展在了京师名妓李师师面前,堕落为祈求招安的“浪子”。

续书这样写,仿佛是照应了施耐庵的故事。但是,却完全反转了施耐庵的本意。由此,燕青在《征四寇》中的结局,以及与李师师比翼江湖的凄美幻觉,都不是燕青的最终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