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算命-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admin2023-01-26 05:18:2019

济南 算命,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提起算命,很多人对此报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说信吧又有点疑惑,说不信吧其实还有点信。

其实算命是一种预测术分支,而预测术从很早之前的古代就有了,那个时候是以占卜文化的面目出现,主要用来预测吉凶,东方用的比较多的是周易 *** ,西方是占星学星座理论。

原理上来说是根据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进行推演的方式,属于自然哲学。

在古代国家大事都有配合占卜和祭祀,统治阶级安排有专门的预测人才。

我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士很多都是精通这个方面,比如鬼谷子,范蠡,诸葛亮等等。

民间则用此套 *** 来算命,用来推测人生吉凶祸福,进行合理的扬长避短,让人生更顺遂。

算命分为命和运两部分,命是本身的八字格局的高低贵贱,可以看出个人特质和大致成就;运是与时空配合的大运流年时间,运与命格相互作用,于是就有了很多际遇和故事。

合理的运用算命这个工具,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特色,明白如何顺应时势发展,有老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势造英雄,其实都是类似的意思。

综上,把算命看成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就好,当然,前提是找到靠谱的命师,同时对此保持平常心,人生起起伏伏,有低谷有高峰,有不同的风景,关键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无憾人生。

济南 算命-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和比自己大10岁以上的陌生姐姐或阿姨长期交往?

29岁的小朱爱上了62岁的吴大妈,两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突然有一天,吴大妈不见了,微信不回 *** 不接,小朱茶饭不思,无心工作生活,精神颓废,整个人萎靡不振。

小朱的父亲早亡,母亲在他很小时候就抛下他再婚,从此音信全无,小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等到他长大后,爷爷奶奶又去世了,身边就没有亲人。

小朱独自一人从云南老家,来到湖南湘潭打工。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平时不大与人交往,独自租房居住。因此直到29岁,小朱依然单身,从未与女孩恋爱。

有一天晚上,小朱寂寞难耐,他拿出手机摇一摇,摇到了一个同城的朋友。他壮着胆子添加这位网友,对方欣然接受,两人很快加微信好友,进入聊天。

从交谈中得知,网友姓吴,今年62岁,有一个儿子,已经娶妻生子,与丈夫性格不合,离婚多年了。如今吴大妈一个人居住,晚上无所事事,无聊时经常拿起手机摇一摇,没想到摇到了一个好友。

小朱与吴大妈越来越融洽,于是约定见面,地点定在当地的一个剧院里。吴大妈喜欢打扮,穿着时尚,看上去显年轻。小朱从 *** 眼就喜欢上吴大妈,对她一见钟情。

吴大妈也对这个身材瘦削,文质彬彬的小伙子感到很满意,从戏剧院出来,两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接着来到小朱的出租屋,开心地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吴大妈是小朱的初恋,虽然他们之间年龄相差31岁,小朱却觉得没有一点代沟。白天小朱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出租屋,吴大妈细心地准备好饭菜,等他一起用餐,这样的日子让小朱享受到家的温暖。

两个人同居了半年,小朱越来越依恋吴大妈,他有了一个念头,想找个时机向吴大妈求婚。

然而,就在他着手准备求婚时,吴大妈突然不见了。小朱心里着急,到吴大妈可能去过的场所一一寻找,总是没有她的踪影。小朱日思夜想,脑海里一直浮现吴大 *** 身影,连睡觉做梦都是她。

由于吴大妈从未向小朱透露自己的居住地,小朱根本无从知道她的家庭 *** 。无奈之下,小朱找到公众媒体,想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助他寻找到自己的女友——吴大妈,并向她当众求婚。

在记者的帮助下,小朱终于找到吴大 *** 儿子家。然而在听完小朱满含深情的故事后,吴大 *** 儿子大怒,起身推搡小朱,把他赶出家门。

吴大 *** 前夫闻讯赶来,对着小朱破口大骂,认为这是对他的一个极大的侮辱,真是毁三观,实在不正常。

小朱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里,认为只要见到吴大妈就好,其他人的 *** 不值一提。吴大妈一直拒绝和小朱见面,她告诉记者,小朱太黏着自己,一刻见不到人,就非常着急。

吴大妈声称自己年纪大了,有些吃不消 ,还是分手吧!

记者把吴大 *** 意思告诉小朱,让他放手,好聚好散,不要再纠缠吴大妈了。

小朱坚决不肯,他认为吴大妈是自己的初恋情人,也是唯一的女人,这辈子就认定她了。小朱请求吴大妈与他见面谈,他心里非常想念女友。

吴大妈答应见小朱最后一面,昔日的恋人站在一起,小朱满含深情,吴大妈神色淡淡的,与往日同居时的热情判若两人。

吴大妈坚定地告诉小朱:不要再纠缠她了,我们两个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未来的。你应该去找年轻漂亮的的女孩,我准备与前夫复婚,与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起生活了。

小朱依然执迷不悟,苦苦哀求吴大妈回到他身边,甚至马上去领结婚证,结为夫妻。吴大妈哭笑不得,只好转身离开,再也不去搭理小朱。

记者好奇地问小朱:“你们俩二人世界和谐吗”?小朱微微一笑:“私密问题,就不回答了”!记者力劝他不要太执着,不能如此固执,既然吴大妈不愿继续,就放手吧!

小朱陷入犹豫中,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坚持?

和比自己大10岁以上的陌生姐姐或者阿姨长期交往,是一种什么感觉?

作者总结:29岁的小朱深深地迷恋上62岁的吴大妈,说到底这根本不是爱情,其实只是他的“恋母情结”!他们之间的交往,完全是一种错觉,他把母爱误以为是男女间的爱情!

小朱从小缺乏母爱,渴望母亲的疼爱。吴大 *** 年龄差不多就是母亲的年龄,平时炒菜做饭,对他嘘寒问暖,可能混淆视听,从而判断失误。

既然吴大妈选择分手,小朱就不必苦苦挽留,还是放过她吧!让吴大妈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享受晚年幸福的生活。

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努力赚钱,提升自己,小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真爱,找到一位年轻的女孩,白头偕老。

汉奸这个角色谁演的 *** ?

内地的电视剧中都免不了汉奸的角色,各个演员扮演的汉奸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 个当属老戏骨李明,李明出道多年,但因为长相的限制,大多数都是反派角色。他所饰演的汉奸入木三分,让人恨得牙痒痒。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晓明版的《神雕侠侣》中,剧中被公孙止囚禁多年的发妻裘千仞就是李明所饰演。将一个怨妇的狠辣和不敢演绎得非常到位,还曾经是不少人童年噩梦。

刘金山拍了不少的抗日题材作品,尤其擅长出演汉奸、翻译官和鬼子之类的角色,但是不讨人厌。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官,另外在《中天悬剑》等多部抗日剧中饰演反派角色。精明中带点憨厚,被称作为荧屏经典罕见之一。

演员刘江曾是八一军工厂的演员,是 *** 代汉奸的代表人物,在经典老片《地道战》,饰演伪军汤司令。和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的胡汉三堪称经典,特别是汤司令那句经典的台词“高,实在是高”。

杜旭东和李明一样,出道多年,但大多数都是反派的角色,杜旭东饰演的汉奸无数,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杜旭东还曾经自曝因为太像汉奸,以前买菜的大娘都不卖菜给自己。

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王姓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超大姓氏了,以前不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张王李赵,遍地刘”吗?可见这五大姓氏绝对是国内最靠前的几大姓氏了,按照2019年的国家数据显示,王姓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015亿人,成为了国内的 *** 大姓氏,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平均十三四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姓王的人,所以那句“隔壁老王”确实不算是笑话了,毕竟按照概率去讲的话,老王也是更大的一个了。

这个世界上人口能够超过一亿的国家也才只有13个而已,有着如此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他能够走出来的名人必然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这样说王姓的名人真的可以说是王侯将相,各行各业都是能够做到百花齐放的局面。下面小编就主要分行业简单的介绍一些各自领域的一些名人吧!

*** ,帝王。

王莽,古代新朝的开国皇帝,当然也是 *** 之君,其实古代王姓的帝王也就只有王莽一个人而已,起初王莽作为外戚进入仕途,从而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最后更是完善了权臣篡位前的一系列标准动作,比如加九锡,封公爵等等,最后代汉自立为帝,不过建立新朝之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合实际的改革,也就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了,但是导致了天下大乱,最后被 *** 军推翻,而他也是死于乱军之中,因为改革中有一些现在人的思想与想法,也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越者”了。

第二,名臣政治家。

1、王猛。这是古代著名的宰相,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丞相,辅佐苻坚帮助前秦统一北方地区,这个人文武双全,是一个诸葛亮似的人物,治理国家综合儒法思想,励精图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更是统兵攻占了前燕都城,充分得到了苻坚的信任,有人认为如果王猛没有去世的话,有可能就会阻止苻坚攻打东晋的军事行动,就算是不能够阻止的话,凭借着王猛的军事能力,也有可能让这场战争出现一些变数,后面王猛更是入选了唐朝武庙的六十四名将和宋朝武庙的七十二名将。

2、王安石。北宋时期的著名宰相,主持了一场“王安石变法”,被后世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其他两人就是商鞅和张居正了,可惜变法失败了,没有能够扭转北宋的颓势,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的建树之外,在文学上也是贡献突出,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足见他的文学功底了。

3、王导。此人出身于“琅琊王氏”,更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正是因为王导联络南方士族,才成功帮助司马睿南渡建邺,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并且还形成了一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延续东晋王朝执政的功劳上,王导居功甚伟,死后葬礼都是按照霍光规格的,除此之外,王导在书法上也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行草。

4、王陵。王陵属于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汉朝建立之后被封为安国候,刘邦对其是非常信任的,刘邦在临终之前吕后曾经询问相国的人选,认为曹参之后王陵可以接任,后来在曹参去世之后,王陵担任右丞相,在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吕后想要分封吕氏一族为王,遭到王陵的强力 *** ,说明刘邦这个人并没有看错人,最后吕后只能够选择绕过王陵了,从此王陵拒不上朝。

5、王旦。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曾经为相十二年,深得宋真宗的信任,他能够知人善任,举荐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不过却没能够阻止泰山封禅之事,这也是他颇受诟病的地方了,在宋理宗时期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王允。东汉末年的著名大臣,经过了《三国演义》的加持,已经被大家熟悉,他最出名的功绩也就是差一点中兴汉室,在董卓掌权之后,王允利用“美人计”成功联合吕布除掉了董卓,不过最后却被李榷郭汜击败处死。

7、王朗。他是汉魏之际的著名大臣,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不过他能够被人们熟悉,其实还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了,因为他被诸葛亮北伐时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 *** 之人”直接骂死了,成为了一个诸葛亮众多背景帝中的一员了。

第三:名将。

1、王翦王贲父子。王翦与白起、李牧和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了,拥有非常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秦朝建国的 *** 名将了,这里白起并没有活到建国时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王贲父子消灭了除了韩国的东方五国,而王翦更是消灭了秦朝统一过程中难度系更大的赵国和楚国了,可以说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父子绝对是功劳前二的名将了,王翦更是成功入选了唐朝武庙的六十四名将和宋朝的七十二名将。

2、王忠嗣。唐朝时期的著名武将,也是一个将二代,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唐玄宗的假子,被唐玄宗委以重任,此人勇猛善战,参加过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全灭奚、契丹联军;大败突厥叶护部落,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参加青海湖之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一人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这是后面安禄山都没有达到的顶峰了,最后遭谗暴死,而且他还给国家举荐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郭子仪、李光弼那是唐朝的中兴名臣,李晟也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武将,他们在唐朝武将中都是能够名列前十的存在。

3、王孝杰。这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名将了,曾经讨伐吐蕃,收复了龟兹四镇,重设了安西都护,也曾经打败西突厥和吐蕃联军,最后在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过程中孤军深入,兵败坠谷而死,后面成功入选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和宋朝武庙的七十二名将。

4、王霸。东汉开国的名将之一,曾经和吴汉等人一起打败了卢芳部将贾览以及匈奴联军,是跟随光武帝刘秀比较早的武将,因为打败王朗被封侯,后面成功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5、王平。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武将,原本属于曹 *** 的军队,后面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投降刘备,在跟随诸葛亮 *** 次北伐的时候,王平和马谡一起去守街亭,王平表现突出被封为参军,后面接替吴懿驻守汉中,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统兵击败曹爽的十万大军,和马忠、邓芝一起被誉为平安三候。

第四,思想家。

1、王诩。此人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创始人,当然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另外一个名字一定是如雷贯耳,那就是鬼谷子了,之所以有了鬼谷子的称号,其实就是因为他隐居在云梦山鬼谷之中,也被后世尊为谋圣,他的学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这个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等等。

2、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在儒家的地位也是十分尊崇的,创立心学,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一学说对于日本以及东亚都曾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 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除了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在军事上也十分突出,曾经平定江西的民变以及35天平定宁王叛乱,成为明朝三位因为军功封爵的文臣之一。

3、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是汉朝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从小就博览群书,非常善于辩论,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主要作品就是《论衡》,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思想著作。

第五,文学。

1、王勃。他的《滕王阁序》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与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除了这个《滕王阁序》之外,他更加擅长五绝和五律,现存诗歌80多首,其他作品90多篇,诗歌最被人们熟悉也就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依旧是描写离别之情的经典了。

2、王维。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而且还精通诗、书、画和音乐等等,还喜欢参禅悟理,被后世称为“诗佛”,更是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现存诗歌400多首,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使至塞上》,还有《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山居秋暝》等等。

3、王昌龄。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尤其以七绝见长,尤其以边塞诗最著名,还被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歌181首,主要作品是《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等。

4、王之涣。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之一,与高适、岑参、王昌龄一起被誉为唐代的“四大边塞诗人”,仅有六首诗歌传世,这些诗歌之中尤其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最出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5、王粲。东汉末年出名的文学家,建安时期文人的代表人物,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为首,而王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原本是荆州牧刘表麾下,后来投降曹 *** 获得信赖,主要善于属文,他的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现存诗23首,根据《三国志》记载,作品近60篇。

6、王实甫。他是元代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现存《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三种,尤其是《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更优秀的作品之一,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更高水平。

7、王国维。这是我们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主要作品有《人间词话》、《曲录》和《观堂集林》等等。

第六,书法。

1、王羲之。他是东晋著名的大臣和书法家,有着“书圣”的称号,在书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钟繇并称"钟王",善长隶、草、楷、行各体,创作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 *** 行书”,还有其他作品比如《黄庭经》、《乐毅论》和《十七帖》等等。

2、王献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有着《小圣》的称号,与张芝、钟繇和王羲之并称为“书中四贤”,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因为李世民不喜欢他的作品,导致作品流传在世的并不多,但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他的名气一度盖过王羲之,主要作品有《洛阳赋十三行》和《鸭头丸帖》、《中秋帖》,乾隆将他的《三希帖》视为国宝。

第七,乱世枭雄。

1、王世充。隋朝末年的天下群雄之一,曾经参与修建江都宫,参与平定杨玄感叛乱以及各地的农民 *** ,占据洛阳地区,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几股势力,并且大败李密的瓦岗军,还大量招募了瓦岗的众多武将,比如秦琼和程咬金等人都在他的麾下效力过,后来自立为帝,建立郑国,不过不被史学界承认,后来在武德四年被李世民统兵打败,被破出城投降,成为李世民众多军功中的一块踏脚石了。

2、王仙芝。他是唐朝末年 *** 军大的领袖之一,我们都知道这个黄巢 *** ,而王仙芝就是这个 *** 军的两大领袖,起初是一个私盐贩子的首领, *** 自称为天补平均大将军, *** 得到了黄巢的响应,两个人的队伍直接汇合在一起,曾经想过投降唐朝,被黄巢等人斥责,最后战败被杀,王仙芝失败后黄巢成为 *** 军新的领袖。

3、王建。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在唐朝后期先是攻下西川,成为西川节度使,后面不断经略蜀地,成为当时更大的割据势力,被朝廷封为蜀王,唐朝灭亡之后因为不服后梁的统治,从而选择自立为帝。

4、王审知。他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开国国君,早年加入王绪 *** ,转战福建,在长兄王潮去世之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的时候,出任中书令,册封为闽王。

第八,优秀女性。

1、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貂蝉和杨贵妃齐名,被誉为“落雁”,西汉元帝时期出塞,被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加强了沟通,促使少数民族效仿中原,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王娡。她是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了,为汉景帝生下三女一子,可以说王娡培植的外戚,是少年刘彻的重要政治资源,汉武帝能够继位,他的母亲居功至伟。

3、王政君。她是汉元帝的皇后,也是汉成帝刘骜的生母,是古代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导致了王家在朝中大权在握,也是她支持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控大权,才导致了汉朝最终被取代,在得知王莽篡位之时,勃然大怒,将传国玉玺直接摔在地上碎了一角。

第九,医学家——王叔和

他是晋朝著名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一是著述《脉经》,擅长于脉学之理,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济南 算命-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第十,宗教。

1、王重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金庸小说中他是一代武学大师,号称中神通,历史上的王重阳是金朝的著名道士,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全真道内以修习《道德经》为主,修习《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有“北七真”之称的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是他最著名的七位弟子。

2、王常月。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道士,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康熙十九年,“以衣钵授弟子谭守诚,留颂而逝”。

第十一,近代著名人物。

1、军事名将:王树声,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著名的军事家,曾经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王建安,在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四野著名的将领,也是粟裕麾下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参加过莱芜、孟良崮、豫东和淮海战役,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 ,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身上最出名的事情应该就是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了,建国后长期担任农垦部部长, *** 之后曾经担任 *** *** 、中央党校校长、 *** 副 *** 和国家副 *** 。

王尔琢,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曾经参加领导湘南 ***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后是被叛徒袁崇全开枪射击,年仅25岁。

王耀武,中国 *** 高级将领,我国抗日名将,黄埔三期毕业生,参加过 *** 陈炯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在抗战中参加过兰封会战,重创日军,参与过 *** 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万家岭战役,伤毙日军4000多人,常德会战和雪峰山战役等等,在济南战役中被粟裕指挥的华野俘虏。

2、科学家:王淦昌,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我国 *** 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选: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是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 *** 之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王大珩: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研制出 *** 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 *** 台大型光测设备。

3、工人代表:王进喜,“铁人”王进喜的大名应该是家喻户晓,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值得我们尊敬,2009年9月10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当然肯定还有其他的王姓名人存在,比如像王菲、王宝强、王力宏这类的影视明星或者歌手之类的也就不列举了,而在历史上也肯定还有大量的历史名人,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已。

姚广孝为什么称为黑衣宰相?

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三年流浪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一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后来整个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

有一次,这个少年和尚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了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

怎么呢?这小和尚面相不凡。袁珙对他说道:“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大耳光子抽过来了。可是这小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

可见这小子还真就是个危险分子,心里装的不仅有菩提,更有许多带着血腥气的秘密。

他出家后居然还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明显属于旁门左道嘛。

学习这种旁门左道的都不是什么“正常人”: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

话又说回来,哪一个正常的和尚会拜道士为师呢?

事实上,他本就不甘心做一个“正常人”。

他是要站在高山之巅,以天下为棋盘,以王侯为棋子的男人。

他的法号叫做道衍,后来明成祖朱棣赐给他另一个俗家名字——姚广孝,人赠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

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

他负责为朱棣迁都,规划设计了北京城;

他主持编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大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永乐大典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不会有,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个航道。

01

良禽择木而栖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也许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

所谓“ *** ,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

这一年,道衍48岁,他已经熬的够久了,一肚子智谋憋得没处发泄,哎呀好想搞个大新闻啊。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三年不做饭,看见铁锅都得手痒。

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他说的什么呢?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朱棣为何变色?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

道衍面对朱棣的斥责笑而不答,开始自顾自的打坐。他太了解燕王这种人了,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怎么可能没野心?

果然,不一会儿,朱棣自己就找了回来。“跟我来。”

事实证明,要想成大事,必须要善于抓住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呢?那就创造机会!

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

如果他真的老老实实做主持,日后可能就不会发生那场战争了。

偏偏道衍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

谈的自然是朝堂大事。朱棣需要道衍这样的谋士来帮助他,因为虽然贵为燕王,但接近权力中心的他处境并不安稳。

02

天要你做皇帝,管民心作甚?

尤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之前,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

之后,清代有康熙削三藩,惹得平西王吴三桂举兵 *** ,半壁江山沦陷,大清险些被推翻。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他上台一个月,龙椅都还没坐热乎,就带着 *** 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举家 *** 而死。

建文帝并不在乎,他只觉得:嗯,开局不错。雷厉风行而且接连得手。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的胸膛中膨胀起来。一切都那么顺利,看起来还会一直顺利下去……

但他低估了自己另一个叔叔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十分郁闷,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甚?!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

一句话就可以鼓动人 *** ,这就是道衍的魅力。

几百年后的美国,有个信奉禅宗的男人叫做乔布斯。在劝说约翰·斯卡利加盟苹果事业时,他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们一起改变世界?”

而道衍需要一个乱世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没有乱世,他就要创造一个!

山不走向 *** , *** 就走向山。这就是道衍和尚的霸气。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大志已决后,朱棣开始暗中拉拢军队势力,并且招募自己的勇士。而道衍和尚,披着一身袈裟,手里拿着佛珠,不在寺庙拜佛,却在燕王府内为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军器。细心的他居然还养了一大群鹅、鸭子,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军事训练的声音。

道衍以前跟随道士学习的权谋机断、阵法等等,此时也开始派上了用场。所谓“技多不压身”,你当初以为没用、只凭兴趣学习的那些技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起到大作用哦。

那么当风暴来临时,道衍的所学到底能否帮助朱棣逃离死祸、一飞冲天呢?

03

*** 技术哪家强

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

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你瞧瞧,这和尚一张嘴跟玩杂技似的。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 *** 。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

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 *** 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

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山东,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大军势必被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道衍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大战略:不要再跟这些人耗下去了,我们应当直取京师!那里兵力空虚,一定可以攻打下来。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朱棣一拍脑门,对呀,为什么非要揪着实力强劲的山东不放呢?他仿佛看到了道衍为他打开的另一扇大门,通往京城的大门。在道衍的战略部署下,朱棣转战徐州,后来在淝水、灵璧接连大胜朝廷军队,而后直捣黄龙,渡江夺取京师,一举成功!

可见,当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味撞南墙并非更佳选择,转换一下思维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道衍则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

道衍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但道衍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这又是为什么呢?

04

和尚当官怎么办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

后来,朱棣几次远征蒙古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为朱棣免除了后顾之忧。

永乐二年,朱棣加封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但是,跟姚广孝交谈时,朱棣从来不直呼其名,总是称他为“少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敬重。

后来,大概觉得姚广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寂寞了,朱棣下令要他蓄发还俗,不料却被姚广孝拒绝了。朱棣又赐给他豪宅和美女,姚广孝仍然不为所动,还是做着自己的道衍和尚。

到湖州赈灾时,姚广孝还将自己被赐予的黄金全都分发给宗族同乡。

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时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换上僧衣。倒是颇为有趣。

其实这叫什么?懂分寸,知进退。

所谓“高处不胜寒”,越是位极人臣,越是在钢丝上行走。君不见,历史上多少将相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么样,伙同赵高将胡亥送上帝位,最后还不是被腰斩、夷灭三族?

韩信怎么样?为刘邦打下江山,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封为齐王。最后却被吕后让宫女们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往近了说,李善长、常遇春、蓝玉……哪个不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除了徐达明哲保身外,全被灭掉了。(经知友提醒,常遇春不是被过河拆桥灭掉,而是暴病而死。)

姚广孝非常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所以把这一身袈裟作为他 *** 的保护色。毕竟,有哪个和尚会篡位夺权呢?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大功臣,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他,并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姚广孝墓塔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为,是为明仁宗。这位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姚广孝配享朱棣的庙庭。

太庙是什么?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场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辈才可以列入太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没这个资格。之前也有大臣配享大明太庙,那都是中山王徐达这样的开国武臣。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而已。

05

生来就为“搞事情”

道衍、姚广孝,两个名字,恰恰代表他的两个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于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这样的例子实在极少。

说他是个明代 *** 奇人,一点不为过。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其实就是“搞事情”。耕地?包工?做生意?这些从来都不在姚广孝的人生规划内。

你说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发内战,自己不做皇帝,却将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

你说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黄金他都视若无物。为了驳斥程朱理学中的反佛言论,还写了一本《道余录》,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俨然是位无欲无求的高僧。

历史上这种人极为少见。

他们生来就是要做大事的。金钱?美女?一个小城的首富就可以得到。不好意思,层次太低了。

这种人要的,是要实现自我抱负,学了满腹韬略,就要让这才学好好发挥出去,就要用一个时代来为他证明。

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济南 算命-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做,就要做最厉害的。

即便为此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疯狂吗?疯狂。

学识广博,胸怀天下,能在寺里坐得住几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这条登天阶;关键时候能够以智谋力挽狂澜,功成名就后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厉害吗?厉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