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曾国藩-袁世凯有哪些趣事

admin2023-01-26 04:48:1012

算命曾国藩,袁世凯有哪些趣事?

名人轶事、趣事,真实的都是精华,编造的都是神韵,今天咱们来说一说袁世凯的轶趣事。

袁氏龙袍

袁世凯称帝时,龙袍的设计方案是他亲自 *** 刀的,虽然最后出炉的是个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东西,但那些个细节还是费尽了“袁皇帝”的心思。

袁世凯认为,在时代大潮下,他的龙袍应该是中西合璧的。

清朝是土德,取而代之必须以火代土,因此龙袍的颜色要主红,象征火德。

皇帝为天子,这是中国传统观念,所以龙袍的领子要用圆领,以象征天,另外领子是提纲挈领之处,所以样式必须是中式的。

天地从来都是对应的,领子象征天,那袖子必须象征地,所以应该是方的,而方形的袖子和圆形的领子相配合,正好也符合中西合璧的立意。

虽然是逆潮流的妄举,但袁世凯称帝时还是有雄心壮志的,又或者说袁世凯本质就是一乱世霸道枭雄,这一点在龙袍上必须有所体现,于是乎这就有了对襟,照袁世凯的说法,这是象征两半球,隐寓全球都要服从“袁皇帝”的意志。

不伦不类的是,在颇为新颖的对襟上,袁世凯又授意绣上了金龙,并且兼用了藻火,真是中西合璧,驴也要,马也要,最后驴也不是,马也不是。

袁氏龙袍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北京瑞蚨祥接下了这一美差,敲了“袁皇帝”七十万金。

时人有评价,称帝一事,袁大头也是冤大头。

袁氏套路

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已成公开的秘密,对此,有民国水晶狐狸之称的徐世昌始终一言不发。

该怎么对待这个曾经的知己、政治密友呢?

且看袁世凯的官场套路。

一日,袁世凯召徐世昌面谈,问说,外间劝进事,大哥知道吗?事可行么?

徐世昌沉默半晌后,还是打起了太极,他说,我不知此事。

袁世凯说,外间宣传日久,你哪能不知道呢?

徐世昌太极打的更妙了,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袁世凯笑了笑,淡化了过去,待到称帝之后,袁世凯出了一招,封徐世昌为嵩山四友之一,入朝不称臣,不跪拜。

得了这个封号,徐世昌对友人说,所谓嵩山四友,即永不叙用之意。

袁氏套路,向来绵里藏针,袖中藏刀。

袁氏骑虎

袁世凯倒行逆施欲帝制自为时,一天他去检阅甚为看重的模范团,部下为了拍袁氏马屁,以虎背蒙座将袁氏大位弄出了活虎状,照相时,袁世凯坐在大座之上,如同骑在虎背上。

第二天,流言讥讽之语便在京城传开了,项城骑虎照相,威风八面乎?骑在虎背上,欲为帝制,看他如何下得来!

曾经的袁世凯何等的精明,一旦陷入妄为的泥潭,骑虎难下这样的闹剧,居然也看不出来。

袁氏此地无银三百两

戊戌政变后,袁世凯曾写过一篇回忆录《戊戌政变日记》,在这篇日子中,袁世凯把慈禧比做祖母,把光绪比做父亲,吹嘘他在帝后之间尽力调解,煞费苦心。

另一方面,他又把谭嗣同描绘成少年气盛、残忍嗜杀之徒。

至于戊戌政变,袁世凯并不讳言向荣禄告密,但在出卖光绪一节上却始终否认。他说,他曾面谏光绪,国家大计不宜轻信新进小臣。回到天津后,他又力劝荣禄务必要要保全皇上,否则他将仰药而死。

看了袁世凯这篇回忆录,许多人都说,无论戊戌政变真相如何,总之袁氏是奸雄,此地无银三百两叫他玩得太真切了。

袁氏把戏

袁世凯天生会耍小把戏,讨女人欢心。

小时候,嗣父袁保庆新纳了一房侧室,嗣母和新来的姨太太不和,年幼的袁世凯居然能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后来他纳了多房侧室,照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死后,甚至还有姨太太为他殉情。

坊间有种说法,揣摩女人心思,讨女人欢心,没人比袁世凯更心灵手巧,放得开,做得来,换在其他时候,这可能是小把戏,当在西太后当政的晚清时候,袁氏小把戏就非同小可了。

为了讨西太后慈禧欢心,袁世凯有个绝招,舍得花大价钱给西太后收罗稀罕物件。

紫禁城里的*** 辆自行车,是袁世凯孝敬慈禧的;紫禁城里的*** 辆奔驰汽车,是袁世凯孝敬慈禧的;紫禁城里的几十座自鸣钟,是袁世凯孝敬慈禧的;慈禧过生日,最与众不同的礼物,例如会祝寿,能说“给老佛爷请安,老佛爷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鹦鹉之类,都是袁世凯孝敬上来的——

算命曾国藩-袁世凯有哪些趣事

锦上添花行,雪中送炭,袁世凯一样在行。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前前后后,最会做人,事办的最漂亮的还是袁世凯。

袁氏借钱

袁世凯借钱,这事相当出名,袁家后人讲袁世凯,这桩事也是必谈,因为此事最见袁世凯的枭雄手段。

庚子之变后,慈禧回京,要重修遭到*** 的紫禁城宫室,至少需要上百万两银子,但户部早已被洋人洗劫一空。

怎么办?

交给袁世凯。

接过这个差使后,袁世凯先将藩、臬、司、道各级官员召集起来,然后提出借钱。

结果不出所料,各级官员一致推托,皆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无钱可借。

明借不成,袁世凯一点不生气,待各级官员扬长而去后,袁世凯立马派人到北京、天津的几家大钱庄,伪称要存入一大笔公款,但利息必须给到位。

几家大钱庄见有此等大买卖,纷纷给出了更高8厘的利息。哪知道,袁世凯的人根本不买账,非要几家钱庄证明给出的是更高利息。

好嘛!这个套刚下下去,几家大钱庄立马搬出了账薄册,哪个官署、哪个官员的存款和利息罗列的一清二楚。

袁世凯刨到这个底细后,随即又将各级官员召集来了,这一回,袁世凯根本不提借钱,而是直接扯各位的小辫子——各位,有个事袁某人要跟你们讲,有人冒充各位在京城、天津几家钱庄存钱,简直太可恶,为了维护各位名声,我已经把这些冒名存款全部没收借用了。

敬酒不吃吃罚酒,袁世凯办这种事,向来手到擒来。

袁氏用人之道

这是周建人讲的一个段子。

周建人说,有一回他到北平,听到有人在讲袁世凯,说他还没有做总统时,就有结识坏人的性情。

据说如有人去投奔他,托他荐事情,袁府的佣人会把来人引进一间房间里等候,里面陈列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古玩之类。来人静候之时,不免要看这些陈设的东西。这时候,袁世凯的人就在间壁窥看,如果看见来人把有的古玩偷了,就有被重用的希望,否则希望就减少。

再进一步,如果袁世凯知道来人不赌、不嫖、不纳妾等等,本来在办事的也有失掉的危险。

据讲的人说,袁世凯抱定一种主见,说不做坏事、不贪钱的人,必定难驾驭,而且还恐怕怀有大志,否则为什么不做坏事呢?因此不但不要这种人做事,而且要忌他。

袁氏白发

比起上面讲的这些,最让咱感到震惊且感到枭雄好生沧桑的是这么一个细节,二十三岁时,袁世凯的头发已经半白了。

这是千真万确的。

算命曾国藩-袁世凯有哪些趣事

是不是我们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命运分“命”和“运”,“命”的定数大于变数,“运”的变数大于定数。

生老病死,是命理的定数,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宿命。当然,生老病死的过程会跟大环境、科技进步和个人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

贫富贵贱,是运势的变数,每个人的出身决定一定的运势起点,但运势会随着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个人努力而起伏变化,并不是注定不变的。

认为命运注定而放弃理想追求和个人修为,这就是*** ,是着相。

《了凡四训》是告诉后人不要相信宿命安排的一部经典。了凡先生前半生都被易理先生算的很准,什么时候中举、什么时候升官、一生有没有小孩等都被算的不差毫厘。当他认为既然什么都是注定的,自己也将不久人世,人生不需要再奋斗的时候,一位禅师改变了他的想法。禅师告诉他,通过行善积德和个人努力,是可以改变命数的。后来了凡经过发行善积德的大愿和不懈努力,不止活过了易理先生算准的寿终时间,而且人生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人一生下来,会有家境、天赋、基因等先天的差异,但不等于一辈子就注定不变了。如果人的命运是注定的,那么大多数人只会坐等命运的安排,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就不可能进化到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时代。

所以,命运都有定数和变数之分,但绝对不是注定的。有的时候,命运走向会跟我们的期待相吻合,并不是注定的结果,那只是一种偶然巧合。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人生的历练和沉淀,去改变命运,实现新的人生目标的。

因名字得福或得祸的古今中外故事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状元和榜眼。

1904年,清廷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经过主考大臣的精挑细选,选定了部分考生的试卷,呈送慈禧太后(当时实际掌权者)御笔钦点。

故事就发生在慈禧太后阅卷之时,故事的主角分别是末代状元刘春霖和末代榜眼朱汝珍。按照主考大臣给试卷的排序,朱汝珍排在首位,刘春霖排在第二位。慈禧太后看了主考列为头名的试卷,内心基本是满意的,不出意外基本上就是状元了。但是当太后看到文章最后的落款时,心中升起一股无明业火。原来这位考生名叫朱汝珍,是广东清远人,慈禧太后一见到“珍”字,难免会想起那个让她讨厌的珍妃,况且珍妃也是被她下令溺毙的,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闹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是广东人,心中难免不悦,因此状元及第就与朱汝珍无缘了。

当慈禧太后翻开第二份试卷时,首先对其工整的字迹大加赞许,当看到考生的名字之后,更是心中大喜。直隶考生刘春霖,当时的朝局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渴望老天爷能够普降甘霖,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刘春霖的名字正可谓是恰到好处。于是慈禧太后御笔一挥,钦点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屈居榜眼。

朱汝珍虽丢了状元的名号,但却为清朝服务的最久,辛亥革命之后仍然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留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朱汝珍直言绝不吃民国饭,一生署款从不用"民国"二字。如此地忠于清廷,不知如果慈禧太后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刘春霖顶着状元的名号,在抗占期间多有蒙难,日本人占领北平之后,曾想借用刘春霖状元的影响力,邀请其出任北平市长,被刘春霖严词拒绝。日寇恼羞成怒,遂命人抄了刘春霖的家,且将家中藏书及字画洗劫一空。后来经多方斡旋,日寇归还了房子和家财,但此事对刘春霖打击很大。从此闭门谢客,以诗词为伴。其气节受人敬仰。

明朝作家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命运这个东西很微妙,在年纪很小时就比较喜欢周易,风水这一块,后来也陆陆续续学习了八字的一些知识,对这一块感触很深。命理可以通过一些东西来演算,但是自己命运的走向还是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

袁了凡,生于明代,本名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了凡四训》原名《训子文》,是了凡先生六十九岁写给子孙的。

了凡先生的一生可谓被人算的极准了:

“做童生时参加县考,应当会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到第九名”。“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能补上廪生缺;某年当上贡生。出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要离职还乡,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日丑时,应该会寿终正寝,可惜并没有子嗣……”

袁了凡先生的命运就这样被一句一句的讲出来,而且最后还附加上,改不了了。

后来了凡先生果然如此,一步一步按照高人孔先生的算数走过来,分毫不差,这样的人生也是很无聊哦。

因为你知道你下一步该咋样,你还有憧憬和期待吗?

算命曾国藩-袁世凯有哪些趣事

有一天了凡先生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

云谷禅师问了凡说:“凡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 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了凡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一言以蔽之,积德行善可以改命!

OMG!真有这么神奇?

了凡先生的命运就这样在禅师的指引下,日日行善,孔先生的算数竟然失灵了......

他活了74岁,而不是53岁,而且他有一个很优秀的儿子,袁天启。

袁天启出生后,了凡先生跳出命运的窠臼,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写成《了凡四训》,一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但可以通过行善修德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变。

现实生活中,能够像孔先生这样算到如此精准的人几乎没有,就连孔先生都无法改变了凡先生的命运,那我们请人算卦改命,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正如《了凡四训》所写的那样,命运要改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所有向外求,向任何高人求,都是得不到的,求得越多,被骗得越多啊。

读读《了凡四训》吧,你的命运其实就在你自己的手中——送给那些处在人生困惑中的人。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的传世名作,本是他写给儿子袁天启的家训,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 本人生智慧之书。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

我是《易经》文化爱好者,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Nielsen大数据分析师,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有关《易经》和民俗的故事。

了凡四训这本书怎么样?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的家训,作者原名袁黄,字庆远、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凡。作者科举前曾找算命先生批命,功名都应验,可是批寿也只有53岁,且无子嗣。后来作者遇见一位云谷禅师提点,积极为善助人,改变自身的命运,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 《了凡四训》,作为给儿子的训示,对于现化人有参考作用。

《了凡四训》讲述的都是显浅的道理,一为立命之学,二为改过之法,三为积善之方,四为谦德之效。可贵的是作者面对算命的命运和大师的点化,积极改变命运,并现身说法,以一生证明命运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品德修行去完善。

何为命运?古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由生辰八字决定,这固然是迷信说法。但是由于生辰八字又蕴*** 一些生命信息,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古代没文化的老百姓,常会按孩子的出生排行取名,于是就有了张三、李四的姓名;有文化的也会按出生排行顺序取名,如长子为“伯”、次子为“仲”等。家庭出身背景、性格、教育等都会影响命运。

改变命运的*** ,有一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了凡曰: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了凡认为过由心而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成长因有了对名利货色的认识,渐生出追求而形成过。现代教育都要学习哲学,学习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 *** ,懂得了哲学,就不会迷失自我。豁达乐观的人自然会长寿。

积善可以实现内心的安宁,所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自然心境也会平和,无愧于心则不会轻易动气动怒,也不容易生病,可见日行一善快乐于心,心理健康的途径。了凡提出善行有十:一为与人为善、二为爱敬存心、三为成人之美、四为劝人为善、五为救人危急、六为兴建大利、七为舍财作福、八为护持*** 、九为敬重尊长、十为爱惜物命。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美德,就是修身,亦是心理健康的途径。了凡曰: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有志者事竟成”,加上谦德,方为正道。

《了凡四训》有值得借鉴的人生经验和哲理,但是读者也应有一定的唯物辩证观,结合自身实际,吸其精华,内修外练,积极锻练身体、注重饮食健康也是成才和养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