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算命生辰八字免费-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里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

admin2023-01-24 13:45:4315

周公算命生辰八字免费,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里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

“周公之礼”的周公,与“周公解梦”之周公是同一个人。周公唯此一个周公,他叫姬旦,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历史上从没人称呼他们的老爸为周公,因为他老爸姬昌地位尊崇,在商朝时,姬昌继位为“西方伯”,即商朝西部诸侯的老大,后称王。

先说说周公之礼

我们所说“周公之礼”指的是夫妻之礼,实际上就是 *** 的规矩。这个规矩是整个“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周礼”就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规定,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礼乐等等,相当于后来的国家宪法,是中华文明礼仪的源头。

周公为何专门就夫妻之礼制定一个规矩呢?因为要理顺社会秩序,而夫妻之礼又是家庭人伦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商末周初,男女交接比较混乱,各地婚俗也参差不齐,存在着男女滥情、败坏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为整饬民风,规范礼法制度,让男女之情循乎天道、合乎人伦,所以才专门就夫妻之道制定一部“专门法规”。

“周公之礼”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并且对每个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至今依然沿用,只是有些环节与古代略有不同。具体分析一下。

纳采,与现代的信息沟通类似。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中传递男方婚嫁的意图,若女方没有意见,男方就要备下礼物,再次委托媒人前往女方家做下一步的环节。

问名,现代通常叫做“年庚帖子”。这个环节是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以便男家卜问可否成婚与吉凶情况。

纳吉,纳吉就是表明男女双方是“吉卜”,可以成婚,男方再请媒人向女家报告。现在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着这种仪式,把女方庚贴置于灶神前,若三日之内无异端,则吉,则再请媒人送男方庚贴去合婚。

纳征,相当于现代的聘礼、彩礼。

请期与亲迎,这个好理解,所以把这两个环节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个婚姻没毛病,由媒人代表男方到女方家把婚期确定下来,届时新郎“亲迎”之。下边这个才是“周公之礼”的关键。

敦伦,这是周公之礼的重头戏,啥意思呢?古代男女成婚年龄尚小,不懂夫妻之事,作为大人就承担着指导、敦教人伦的责任,即教导新婚夫妇行夫妻之道,传宗接代。

现在民间婚礼中,依然会在婚仪中会看到一只葫芦瓢,夫妻之间的交杯酒更是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葫芦瓢和交杯酒,就是古代的婚器沿承下来的。

古代人没有更好的办法传授给年轻的新婚夫妇,于是拿葫芦作教具,将其一分为二,其意自明:剖分之前若混沌一体,剖分之后则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其仪即是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之道,于是阴阳和合,乾坤有序,循纲常而衍子孙。

我们都知道婚礼上的枣、栗、花生等婚仪礼器,但却不知道比”早生贵子“寓意更含蓄更深刻的葫芦到底用意何在,为什么呢?因为 *** 崇拜不好说明白,说浅了太玄远隐晦,说透了太露骨,因此不说,叫人自己去猜想。但是很少人会想到他的真正用意在于,两个瓢分别代表新郎新娘,表示夫妇二体合一,方为夫妻之礼。

古人最早没有现在的酒杯,两只瓢便是夫妇二人"共牢而食"(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演化至今,瓢被认定喝"同心酒"的器具,哪里知道这只瓢的真正用意是教人”合二为一”、“天覆地载”呢?

再说说周公解梦

史 *** 载了武王经常惊梦的事。他常常梦到翦商伐纣大业密谋泄露、商 *** 怒;或者盟友临战怯阵,反戈一击,导致周族遭受灭顶之灾:

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逸周书·寤儆》

大意是说:啊呀,我们讨灭商的计谋泄露了。今天我在梦里,商朝人又惊吓了我。想顺从却没有好机会,想攻伐又无作用,就此称王吧,又不具备条件。我焦虑到了极点了。”

这样的噩梦,他几乎天天在做,而每次惊醒来后就去叫弟弟姬旦,向他讲述梦境,排解困惑。因为世人都知道,商王家族已经600多年向上帝献祭,与上帝的关系一定亲密,因此会偏私他们,保他们佑。那么,我们的谋商之计知否能获得天下人的理解,会不会说我们逆天悖伦而反被征讨?

这时候,真正的周公解梦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对于这种恶梦,凶也,吉也?周公自己也拿不准,说不好,但在不断地筹划过程中,周公逐渐地有了大致的解梦方向,那就是按照老爸临时前的嘱咐,安抚兄长,缓解他的压力,把梦中所见所想,都演绎成吉兆。

于是,周公宽慰兄长说,他们的母亲大姒曾经梦到商都的朝歌遍地荆棘,了无生机,这就是上天恩赐给母亲的”商亡之兆”,那是预示着商族人将要逃跑啊!虽然商人祭祀奉献未曾中断,但是上天持正不偏,并不会因为那么一点奉献就偏袒商王。

就在不断地解梦过程中,周公对对伐商进行不断的发挥与阐述。他说道:

王的使命,应当是秉持上天旨意,使普天之下的子民生活在和平、公正和安适之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生活在惊恐和黑暗之中,这就是上古人们所说的王之“德”啊。

只有那些能够替天行道、代天宣化的人才是有“德”之人,才能得到老天的保佑,并以他替换掉没有“德”的君王。只要您潜心修“德”,就一定会得到上天庇佑,并替代无道之君商王。

对于姬旦的这些话,姬发半信半疑,但噩梦却一直做着,也一直叫姬旦给他解梦,并接受着姬旦描述的关于“王之德”的说辞。

后来,姬发干脆一边听兄弟的讲道,一边请他的老岳父,就是后来的周朝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国师姜太公,给他讲强兵治国的措施。他坚定了通过 *** 彻底消灭商朝,把自己和周人从恐惧中解脱出来的念头。

所以他每天梦醒,就找兄弟解梦,到了晚上,他都在和岳父密谋富国强兵笼络小邦、分化商人高层的种种策略。

就这样,姬发在噩梦与密谋中辗转反侧,头脑中时而是朝歌人祭场的血腥挥之不去,惨死兄长的魂灵随时会降临他的身边,时而是千军万马直捣朝歌的喜悦令他振奋。

而每次他从恶梦中惊恐醒来时,弟弟周公正守候在他的榻旁。

这些制度的更大特点是宗法血缘关系,实现家庭与国家的融合,政治与伦理的融合。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周族八百年来的统治基础。贾谊评论周公:

黄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需要说明的问题

周公之礼,其实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比如半坡等文化遗存中,都有类似葫芦的陶制器物,此即人类原始的 *** 符号。周公只是把这个仪式理论化、具体化。而这个理论化具体化的真正的实践者是汉代。

另一个就是周公解梦。即使上述所说的周公帮武王解翦商之梦故事,其中有多少是水分我们无从判断。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解梦也是后人的假托。

但无论如何,他辅佐兄长翦商,又在摄政七年中,提出了各种基本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封建制度、长子继承制度和井田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和后人尊崇的圣人。

工作中遇到过这种人吗?

别嘲笑杨修了,他干的那些事,你一件也干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杨修聪明外露,恃才放旷,典型高智商低情商的轻浮“才子”。掺和立嗣之争,触犯了曹 *** 的底线,“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杀了,死在了父亲前面。

从《后汉书》,《世说新语》记载来看,杨修之死又几乎是个必然结局。和他的“聪明能干”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这个结局,想必杨修也早有预料。用职场来比喻的话:杨修就是前任高管的聪明“二代”,曹 *** 就是草根出身觊觎董事长宝座的现任总经理。他不分贵贱欣赏提拔培养的“班底”里,有没有这个“二代”的位子?尤其这个二代的水平与自己不差上下,并且和自己的 *** 人越走越近?

杨修的出身太高,背景太强,对领导构成了威胁。本身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舅舅袁术家又是“四世三公”,这对于出身“赘阄遗丑”的曹 *** 来讲,压力山大。而且,杨修的父亲曾经有杀掉曹 *** 的机会,他的舅舅也多年来与曹 *** 为敌。对这一家人,曹 *** 迫于形势不能杀之而后快,但也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汉书》杨震传: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 *** 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燕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

当时杨彪的威势,要迫得曹 *** “屎遁”保全性命。最可恨的是,他竟拿杨修的老爹没办法。

“时袁术僭乱, *** 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 *** 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 *** 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 不得已,遂理出彪。

讲道理,袁术称帝牵连姻亲,是个纾解曹 *** 焦虑的好机会。但孔融这圣人后代,竟然把话说到要拂衣而去的地步,直接要瓦解曹 *** 的與论基础,曹 *** 很憋屈,但为了名声,只有不得已。

杨修自身才干深得曹 *** 欣赏,倘若出身寒门,当时的几件事情,何尝不能在后世传为佳话?

“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 *** 主簿,用事曹氏。”

1,“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揣摩领导意图,早为之备。

2,“抢答”:“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 *** 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关心领导动向,功课常做预习

3,“活字”:“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领导的谜语一猜就中

4,“合酥”:“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文字游戏也会上瘾。合字拆开,“一人一口”。

5,“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领导自叹不如,差了三十里。

6,“竹片”: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倘若在军务上无所用心,哪能与领导如此的心灵相通?

有这样一个用心做事善解人意的办公室主任,哪个领导不开心?按现代的职场逻辑,更大的可能是领导升官,主任提拔,甚至两人还有可能成为一生至交好友。但是,这个办公室主任不单纯,他参与了领导的继位安排,利用了在领导身边的优势,间接影响重大决策,其心不可问。

他支持曹植。而曹植本身,有那个素质吗?他的支持,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念?杨修死后,曹 *** 并未放弃他心爱的儿子,还是给了他机会的。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醉不能受命”,离开杨修,这就是个酒鬼。设想没有早点除掉杨修,王位落在曹植手里,魏国,会怎么样?细思极恐

《后汉书》评杨修:“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渝:改变(多指感情和态度)。

淳则:淳厚的道德规范。

渝我淳则:改变了淳厚的道德规范。

杨家四世三公,祖上向来的做法是“屡征不就”,一定要“养望”,培养声望,等待时机。在任上,每多直言切谏,是牢狱常客。而杨修,算是杨家乱世里的一朵奇葩。锋芒毕露,与狼共舞。他临死前说:“我固以死之晚也。”(《典略》)。他倒底是个聪明人。

以当时情形而论:杨修倘若志在优游人间,聪明人未必装不了糊凃,那么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名字;倘若志向高远,那参与立嗣就不可避免。既然无法与曹公争胜疆场,控制他的继承人,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你以为他只想做一个聪明的办公室主任?

按现在的职场情形分析:

*** ,站队很关键,蒙其利必受其害。考虑到选边站队有 *** 成份,最保险不过于安心做事,成绩说话。但这条路太长,怕是很多人都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第二,非得选择的话,选一个与自己相性相近的领导。最少心情好一点,也容易出成绩。 *** 像杨修一样,“深刻理解领导”,把工作做到领导前边。话说在曹 *** 未杀杨修之前,一众属官,谁能让曹 *** 高看一眼?

第三,没有杨修的命,就别染杨修的病。杨修有那个野心也有条件,等曹 *** 死了再翻云覆雨。他很任性,也尽兴了。普通人,订个小目标,以杨修的工作水平为样板,奋斗十年,跟定一个领导,力争达到,或者保持科级领导(公务员)或者中层经理(企业)待遇,就知足吧。

下围棋的讲“20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企事业用人“35岁之前不成科级,则终生无望”。有一个附加条款:(特殊情况除外)。那么各位,你有什么特殊情况?

别嘲笑杨修了,他干的那些事,你一件也干不了。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

感谢今日头条,感谢悟空问答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让我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题中的内涵。首先,题中主要语: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总共三要素。他问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得先知道,世上都有什么样的人。我把世上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智慧型,相信神学,相信有超世界,力求解脱,或在世成仙得道之人。二种,情欲型,不信神鬼,不信有超世界,极端认为自然物质,人死如灯灭。三种,愚昧型,痴苶呆傻植物型,只知吃睡玩,无所事事。学习,通过文书或别人的行为,从中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知识或 *** 的过程。周易,故名思意,是周朝的易经,简称周易,也称《易经》,以下称周易为《易经》。我们看一下《易经》主要是讲述什么的,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易经》是一本神学书箱,由周文王把对自然的感悟融入伏羲的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八种代表自然事物的符号之中,互相组合变化出六十四卦画,又附注了卦辞。后又经其子周公注了爻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成。《易经》图文并茂,经中用凝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紧的逻辑,清楚的阐述了上天初始大道内在的属性,以及大道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天大道的关系,乃至人要从无常的死亡现象中回到永恒长生天的 *** 。是中华文化史上阐述 *** 的一部宝典,被称为万经之首。由于历史久远,有些人把《易经》当成问卜吉凶、算命的工具,这纯属无稽之谈,是对我中华智人伏羲、文王和周公的极大污辱,是对我中华文化的抹黑。根据以上对世人的分类和对《易经》内容的阐述,我判断,相信有神灵,探究 *** ,不图名利,力求解脱,欲得长生之术者,适合学习周易,有其它目的的就是学,也学个乱七八糟,不得其义,反而事得其反,害人害己。例如孔子,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跟着老子学习,未得大道精髓,就远离无上师,对大道一知半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灵魂不是那个宇宙的核心“仁”,还自立所谓的无根儒教,在没开大悟,不解《易经》中精髓“三”的情况下,还给《易经》乱作内容空洞的象辞,害了我们中华民族中,问道求知的仁人志士几千年。还好,孔子临死前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后人做了忏悔。说自己不是仁,还没有读懂《易经》,苇编三绝。告诉他的弟子,若想见性成道,别学我这套,我这套是愚民维统的。因此所造业障,自己做梦,死后灵魂下了地狱,生爱大周,死入殷商,孔子寿终前自言:我即入冥府。就现在儒释道一家的说法,我不知说者何意,若是都在道中的意思,还讲的过去,因为万物都是一家。若是说儒释道对道的理解等级一样的话,我看有点过高抬举儒学了。当然,这也不是后人的错,是孔子自创儒教,又给《易经》填象辞,本来不是无上师,却干了无上师干的活造成的。要说儒释道一家,不如说心释道一家恰当。话又说回来,啥人也在大道本体之中,也是上天大人大身上的一部分,也是上天至高无上大力量的运复,也存在他们的价值,不可极端否定。

大王原作:

易经本是经中王,

阐述真理万古芳。

后人不解其中义,

拿它给人算卦讲。

装神弄鬼骗钱财,

害人害己丧天良。

若要知道其中义,

道德经里大义藏。

如今易经又诠释,

易经大诠放光芒。

周公算命生辰八字免费-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里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

注:《易经大诠》是我手写对《易经》的翻译。

什么叫做知识?

改变命运的东西,不是小人书啊!

10岁女孩学习地理知识,及时预测海啸,15年后有人竟说读书无用?

海啸,是一种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气象变化等自然灾难引发的海浪。虽然 *** 性巨大,但是2004年之前很多人对它却不了解。让人们熟知其 *** 力的,是2004年印度洋的一次海啸。不是因为海啸本身,更让人们为之震撼的是一位小女孩。如今15年过去了,曾经10岁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大姑娘,她过得还好吗?

这位英国的小女孩叫蒂莉,在2004年海啸发生的时候年仅10岁。2004年12月26日,蒂莉正和家人在泰国普吉岛的麦克奥沙滩上度假。玩耍的时候,她突然发现海面上冒起了大量泡沫,海浪急速的后退。

这和地理课本上海啸发生前的迹象一模一样,她马上告诉了自己的妈妈。在这位年仅10岁小女孩的警告下,100多名旅客迅速撤离沙滩。就在大家离开海滩后不到几分钟,巨大的海浪突然朝岸边袭来,造成了不小的 *** 。但万幸的是,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拜蒂莉所赐,麦克奥海滩最终成为了泰国普吉少数几个在海啸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海滩。 “10岁小女孩预测到海啸发生”的新闻被人们所知,小蒂莉的名字一夜间传遍全球,她因此赢得“沙滩天使”之称。

在听到自己学生的救人之举之后,蒂莉的老师安德鲁·卡尼非常高兴,连声赞扬学生的反应敏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巧合,我们在圣诞节两周前刚刚在课上讲过这种类型的海啸。”

2005年,已经11岁的英国小女孩受到英国海事学会颁发奖状,以表彰她利用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在印度洋海啸来临前及时发现海啸征兆,成功拯救100多名游客生命的事迹。

在泰国参加海啸周年纪念活动时,她说:“如果你身处海啸或其它自然灾难,那么了解海啸或其它自然灾难的知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对海滩上及时预测到海啸的到来很高兴,对他们能够听取我的意见也很高兴。”

如今15个年头已经过去,当年10岁的小蒂莉已经成为25岁大姑娘了!小女孩从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的发生,依旧被人们交口称赞。但是在人们的身边,老有一部分人认为“读书无用”,并把自己的偏见整理出一套理论,自称为“读书无用论”。

就像我,我一个大专毕业生。当我工作做出一点成绩,别人会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当我工作遇难,工资变少的时候,别人又会说“读书没用”。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在人们的认知中,知识经常和安全联系在一起,这一般多见于上班族的消防演习。曾经,我参加过一次消防演习。本来是模拟火灾现场逃生的,但是还没报警,整个公司的上班族都陆续开始抵达楼底,嘻嘻哈哈地等待小火苗。

这不像是消防演习,更像是一场游戏。试问这样的“演习”,真的能对生命保驾护航吗?如果真的火灾来临,还能真的嘻嘻哈哈吗?

最后也希望大家多多学习各种防灾知识,人们的安全除了社会力量的保证,更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怎样才能更好的阅读并理解易经?

万经之王。

周公算命生辰八字免费-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里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

《易》的来源相传由伏羲创先天八卦,周文王在狱中创后天八卦。八卦上下结合成八八六十四卦,后由历史上众多学者给六十四卦作出补充,最为流行的十个补充就被收录到《易经》里,如《彖传》等,是用来解释六十四卦的。

最原始的《易》,就是八卦的变化,讲述的是天地之间的规律和道理,如果把天地的规律比作软件的代码,把宇宙比作一个大型模拟游戏,那么八卦就是基础编程语言的其中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八卦的变化得出事情发展的所有道理,知阴阳可知万物的两面性,知四象可知万物发展的变化,知五行可知万物的分类,而八卦是打开这一切秘密的一串密钥。正所谓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 *** 七星八卦九宫,天干地支,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都紧密相连,日期记载,四柱八字,奇门遁甲,六壬神课,梅花易数,这些有些虽然跟《易经》可能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同根同源,一通百通。

《易经》是万经之王,所以古代文人必学《易经》,除了知道里面的道理以外,或多或少都会算卦,占卜问事。

本人不才研究算卦数年,深知其中奥妙无穷,法理高深,可以通过算卦接触到深层的天机,方才知道许多今人以为大缪之事,实则是今人学识之缺失矣,实属遗憾。

儒家有儒家学习《易经》的 *** ,如研究孔子留下的解析。“天行健君子自强而不息”便是孔子在《易经》里留下的象传,是《易经》的组成部分,每一卦每一爻都有。

道家也有道家学习《易经》的 *** ,关注天地人与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借《易经》而悟道修行的效果。

普通人学习《易经》可以先了解经中每个传的来源,八卦的含义,以及六十四卦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