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华免费算命网软件-请问把周易研究透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邵伟华免费算命网软件,请问把周易研究透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周易》有三百八十四卦六十四爻,与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用龟壳和牛骨刻符,作为卜辞,祭司用火烤看裂痕,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就是用来祭拜(死去的人)祖先和问卜的。《周易》用卦和炎来算卦的,也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祭祀祖先(死去的人历史),占卜它的结果!
中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顾颉刚在《古史辩.第三册》“周易卦爻辞中的六则故事”:
《1》王亥丧牛羊与易国的故事。1、殷先祖王亥失牛羊易国被围困,但没有危险,卦六五爻辞“喜”;2、王亥行 *** 享乐,易国绵臣将王亥 *** ,并夺取了他的牛羊,卦上九爻辞为“凶”。
《2》高宗伐鬼方的故事。殷高宗武丁征伐鬼方,用三年时间取胜。卦九四爻辞“吉”。
《3》帝乙归妹的故事。殷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又将其妹作为陪嫁,而且妹妹的嫁妆比姐姐还要漂亮,卦六五爻辞“喜”。
《4》箕子明夷的故事。箕子猎得鸣鵊鸟,结果是吉利,卦六五爻辞“喜”。
《5》康侯用锡马蕃庶的故事。康叔在平定蔡叔、管叔、武庚等人的反叛,一日三捷,把俘获的众马献给周成王。卦卦辞“大吉”。
《6》(周文王)王用享于岐山的故事。殷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羡里,又释放他,使他回归岐山周原,周文王祭拜祖先在西山,报答祖先神灵报佑,卦上六爻辞“幸”。
(早期孔子的画像)
总的来说,《周易》就像是司马迁的小《史记》,用卦爻算卦来叙述过去祖先发生的事情。孔子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孟子说:孔子的儒家是“周孔之道”,就是说,孔子继承了西周祭祀的文化。孔子的儒家是从周公旦的周礼“巫卜占祭礼史”中分化出来的,孔子编辑的《春秋》也是记载着鲁国的历史,也就是说孔子与《周易》叙史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孔子拜《周易》为儒家的圣典!
零基础的人如何读懂易经?
在下前两天写了篇文章,希望能帮到您!
写给有志踏入易学大门的初学者文章开始之前,我要很严肃的说一句。易学真的是个大坑、深坑,乃至是黑洞。
——有孚君
01 放弃吧!少年一门学问,或者说一项技能,也许你短则学个三五天,长则学个一年半载就能摸到门径。
好比公众号,我研究了两三天便可以排版、发文了。
又比如学书法,只要勤练不辍,一年下来总能把字写得漂亮了。
再难些的如学法律,三四年下来死记硬背,律师证基本能考下了。(不太了解,只是举例。)
但是学易。
不浸 *** 个二三十年,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说你是学易的。
(我就真的不好意思说!)
无论学什么,二三十年下来都算专家了。
学易,没准二三十年下来,搞不好你连入门都不算。
不骗人,真的就是这么难……
还有,学了一阵之后,可能就会迷茫……
学这劳什子图个啥,生活中能用到的地方聊聊。除非是走专业算卦的路线。
所以,如果你看到这里就决定不学了,那么恭喜你,得了解脱。
02 总归还是要写点啥的最近时日,每当我回想起刚开始学易时的不知所措,就总觉得应该给初学者写点什么,可每次提起笔又放下。
一来是因为我真的懒……
二来实在是怕指歪了路。
因为学易的圈子里有句名言,大意是:“学易一月,自觉天下无敌;学易一年,有口难开;学易三年,方知天高地厚。”大抵如此。
因为易学实在庞杂,天文地理、诗书礼医、人伦草木、物理算术,无所不包。“弥纶天地之学”,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思来想去,还是下了决心,赧颜先写一篇。
星星之火,尚可以燎原。
如果真的有人看了此文后踏入了易学的大门,不说我为易学的发扬做了微末贡献,算是不枉我与易结缘。
易学本身涉及的“学科”就很庞杂。
有太乙、奇门、大六壬的“上三式”,有六爻、八字、紫微等“重体系”的,有梅花易之类“轻量级”的,当然还有风水这门“庞然大物”。
总体归纳起来,分为理派、象派、数术派。而且争的不亦乐乎……
没有固定师承,刚开始很难抉择从何处入手。
03 开始了我的表演我想说的是,无论学什么,我都建议从《周易》原文开始。
先明义理,再谈其他。
这个过程很枯燥。因为大多数人学易都是想学“算卦”。
这很正常,我开始学的时候也是这样。
但是无论如何,八个经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老老实实把他们的样子印在脑子里。
把先后天八卦分清了,再把他们代表什么记住了,然后把六十四卦的表面意思串一遍,我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
这部分的书,我推荐傅佩荣先生的《易经入门》和《傅佩荣译解易经》。
尤其是《易经入门》,浅显易懂,很适合入门。更难得的是书里有蓍草的起卦和解卦 *** ,可以暂时满足算卦的欲望。
(好像还送张光盘,详述了大衍筮法。)
其实我是读邵伟华的书入门的,好像有一整套,具体忘了,看了一本基础的,就转到了傅先生的“门下”。
另外,傅先生还有一套详解六十四卦的视频,讲的非常好。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找我要。
04 六爻是个不错的选择“入门”之后的这段时间最是浮躁的时候,因为了解了基础之后就想着要找门“术”去学。
虽然不推荐这样,但大多都要有这个过程。所以我推荐可以先学六爻。
一是因为入门的书籍比较多;
二是比较体系化,容易上手;
三是起课(起卦)也相对方便,三枚铜钱(硬币)即可。
毕竟这个阶段保持学下去才是真理。
六爻入门的书实在太多,今人比较著名的有王虎应、朱辰彬等,他俩的书都值得一读。
不过还是古人的书更值得一读。倒不是崇古贬今,而是古人治学的态度确实要比今人强很多。
另外就是,读惯古文,就会觉得读现代文实在如同嚼蜡,没有味道的很。这倒不是我自夸,很多人都如是。
所以六爻的古书我比较推荐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和王洪绪的《卜筮正宗》。
先看《增删》,读上一遍,没人教也自会玩卦。
网上很多人专研《增删》,我遇到过一人,六爻只以《增删》为准绳,水平相当高。
另外《易冒》、《易隐》等都可以看看,但是不推荐在入门时读。
05 不要碰梅花易数再来说说梅花易数。我个人很喜欢梅花这门术数。所以算是下了不少功夫。
但是读来读去,市面上关于梅花的书确实不多。
珍本、孤本的就算有,我也自不会知晓。
所以一直抱着《梅花易数》这本书翻,另外还有一本《梅花周易数全集》。
这主要是梅花比起其他术数,实在是比较小众。
今人的书确实不少,不过一人一套路,黄鉴、韩海军、张延生、林武樟、邓海一等等,读多了倒会不知所措。
其实严重不建议初学者碰梅花。
梅花也称心易。“人于心上起经纶”,这不是一般境界能达到的,何况初学。
梅花的体用、三要、十应,看上去简单,有人读了一遍《梅花易数》自觉断卦和玩一样,殊不知完全没有搞明白梅花如何玩。
什么时候可以学梅花?
我认为学易三年左右差不多。如果等不及,自可先学上试试,如对其念念不忘,总有再拾起来之时。
06 读《周易》才最快乐最后还是说说《周易》解读类的书吧。
我学了这么多年,其实只学了六爻和梅花,剩下的就是在读《周易》原文类的书。
八字也碰过一段时间,不过没学会,就暂时搁置了。
因为《周易》读的实在不亦乐乎。
有首小诗道: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毫不夸张的说,他说的没错。
南怀瑾老先生也说,读易就像搞推理,想搞清楚一句话的意思,就得翻另一本书,翻到后却又要翻下一本才能明白后一句的意思,就这么翻来翻去,不知不觉都已经天亮。(记不清了,大致如此。)
所以研究《周易》的原文,实要比研究其他的有趣。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既然说到了南师,就先推荐下他老人家的《易经杂说》。
这本书无论你有没有基础,想不想学易,都推荐一读。
书中的内容浅而通透。
最难得的是,老人家的文字读者很舒心,也给人很熟悉的感觉。仿佛他老人家就坐在你对面, *** 时与你娓娓道来一样。
傅佩荣先生的书说过了,不再重复。
张延生入门的书也不错,可以一读。
再有就是《高岛易断》和《周易尚氏学》。
近现代解易非常精妙的两本书。都是清末民初时写就。
尚秉和先生不愧易学大家,易理、易象无一不精。书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高岛虽是日本人。说实话我是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但高岛的书,实在让人读的敬佩,精妙处更如醉饮琼浆般酣畅淋漓。真的重点推荐。
此外就是《周易正义》、《周易折中》、《周易本义》等,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人雅士都写过《周易》解读类的书。
既然入了坑,慢慢读、慢慢看即可。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抱着玩的态度去学,别耽误了生活,才是正途。
07 其他的怎么办?我现在解卦基本是用卦爻辞,配合卦象去看,也会用些梅花的东西。
所以涉猎的也只有这么多。
想学奇门、风水或者其他术数的也不用着急。
过些时日我或许会找些友人再写篇入门文章介绍下。
另外,如果入门时实在看不明白书咋办?
除了我推荐的傅佩荣先生的视频外,曾仕强老先生那套《易经的智慧》的视频也挺好的,很多人都说曾老不懂易,不动占卦,我只能呵呵。
视频要是还看不下去,我这还有个动画片也不错……是真的不错……
叫什么我忘了,懒得翻。一共50多集。
08 怎样找到我们我们目前有 *** 群,也有微信群。大家可以通过公众号<易路相孚>搜索到我们。
09 怎能不凑个九!文章之前我说,易学很难。真的很难,我不骗人。
我更想说的是,道不远人,易同样不远人。
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仅此而已。
太阳东升西落,日夜交替是易;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寒来暑往亦是易;
吃喝拉撒、读书工作,这皆是易。
学易,万勿离开自然、离开生活!
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此文是为“朋友”而作。然亦是对自己学易之路的一次梳理,收获颇丰矣。
古人诚不我欺!
易经就是算卦的书吗?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无价之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没有把有关易经之类的书籍烧掉,可见说这一瑰宝得以留传至今。《周易》的思想是 将混沌的世界派生岀万物:混沌开天,象征着合一;是分两仪,即为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少阴、太阳、太阴。四象派生岀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和坤,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万物(见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上篇梅花易数和万物类象 华山文艺岀版社),根据起岀的八卦、动爻、互卦和变卦,结合起卦时间断岀事物的过去和进展情况,给人以参考。结合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来断吉凶。这种占卜,只要你对这种学科理解比较透彻,完全能准确地预测岀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周易》又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学无止境的学科。但是把《周易》完全用于占卜也是不可取的。
十几年前,我在集市上买了邵伟华的《周易预测学》,就将这本书细读了几遍。书中深奥的知识有些难学。后来又在地摊上发现有陈园(邵伟华的学生)编著的《周易预测学入门》又买了这本书。陈氏所著的《入门》很好理解,结合邵伟华的著作研读了数月,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信念。下面结合我的实际预测事例来证明:
例一:得一笔意外小财
我的邻居女主人早饭后就岀去了,直到傍晚还没回家,于是我就给她家人说我能预测她的情况,于是就摇得一卦。当时由于没有记录,起了什么卦忘了。起岀卦后我给他说:她岀门后先去了东北方向,又经过正北后停了一会又到西北方就该回家了,并且能得到一笔小财。中午还会有人管饭,人不受罪。人也没有远走,最远离家有八、九里地。话音刚落,只见她手里拿着一个口袋,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后来经过询问,一切果然应验。她说,这两天缺钱花了,突发奇想,吃罢早饭后拿了一个口袋去捡破烂,先去了东北,又到家的正北方正好到了中午,遇上熟人又叫她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会儿,又去捡了会破烂,最后到西北方向距家八里地的一家废品站上卖了十九块钱。当时邻居对预测结果感到十分惊奇。
例二:孩子找到了
2003年的一个冬天的晚上,时间将近十一点,寒风凛冽,乌云密布。我欲解衣欲寝,闭门后约半个小时。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吓了我一跳,我急忙开门迎客。来人是一位街坊,他很着急,说:“你快给我算算俺家的小孩子去了哪里,今天下午 *** 嚷了他几句就岀去了,现在还没回来,晚饭也没吃,真是急死人了。”我问了他孩子岀走的时间,就起了卦。由于时间久远,记得起了《泽山咸》卦。我对着卦象审视了片刻,对他说:孩子并没有远走,在你家正西方,往破房子或砖垛靠近墙壁的地方。孩子很受罪,衣着单薄……没等我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第二天他见了我就说,孩子在离家15米的砖摞子的缝隙间找到的。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子,你说这种学术有科学道理吗?
人生有哪本书是影响你更大的?
九岁的时候读了 *** 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名字叫《火网》,是记录抗美援朝防空部队的一部小说,故事讲的是我们的高炮部队和美国的空军斗智斗勇,最后打下了他的王牌飞行员,保护了我们的运输生命线的故事。主人公叫黎沧海,是高炮指挥官,是最可爱的人,美 *** 的非正义战争是失道寡助的,注定要被中朝人民所打败,其中也描写了 *** 人民的一些事情,有一些 *** 语语言,让人记忆深刻,从那时候知道了阿妈妮,穿白色的裙子。
每天晚上在邻居家借着灯泡看书,很吵闹,人来人往,人出人进,但坚持了一个星期把书看完了,并且知道的自己的 *** 还是蛮沉的,能够把几百页的书用心看完,读懂,也更爱子弟兵,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小 时候养成的爱读书,读书能够长知识的习惯,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如何看待中国 *** 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
《易经》被纳入考,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因为《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学院派的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象数易学的发展史,不承认周易预测功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时间为主导的文化,……因果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的运动。当代西方科技……在复杂性计算中,学者们提出了非因果或者反因果,时间倒流等观点,……这是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必然逻辑结果,是极其错误的,因果永远存在,只是不是空间性的,而是时间性的。”
(1)用“易学筮法”搞未来预测是有效的,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准确时空信息与形式结果”,比如可以通过摇卦来预测学生高考成绩的批次。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筮法”是比西方的“大数据运算”更高级的东西,是“算与证的合一”,而后者是“算与证的分离”,会得出“极其错误”的结果。
《易经》(指包括了经与传的《周易》)当中,并无任何高深莫测的东西,其本质,乃是一部基于对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用以指导劳作、生活与管理的著作。它产生于中国理性文明发端的商周时代,这种发端处的理性文明,必然是简单的、粗糙的、不成熟的,甚至杂入了许多错误逻辑在其中,说它是“华夏文明智慧的源头”尚可,说它包 *** 高深至极的“大道”,则无疑是在扯淡。③
至于《易经》中用来算命(也就是博士专业中的所谓“预测学”)的部分,也就是“易学筮法”,其基本 *** 作方式是:用耆草49根,一分为二,再各除去四的倍数,视其余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再决定阳爻,还是阴爻,也就是按照数字的奇、偶变化来预测吉凶。究其本质,乃是古人在对数字初有认知之时,赋予了数字一种不存在的神秘力量。这种“神化”,是东西方人类文明在萌芽之际共有的现象。
先秦史学者、《易经》研究专家吕绍纲先生,在其《周易阐微》一书中,对《易经》中的这种“算命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已有非常清晰的解读。
关于“筮或蓍”,吕先生的定义是:“筮或蓍是一种以 *** 为工具,以数学计算为内容的古老的宗数迷信活动。它的实质内容有二:一是数学,二是宗教。”
再进一步,关于“《周易》中的筮或蓍”,吕先生的定义是:“以宗教迷信为形式,以哲学和知识为内容,以指导人们行动使之服从统治为目的一种数学计算行为。”
比如,荀子曾说过,“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执政者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卜筮,并不是为了从卜筮中求得如何去做的指导,而是一种文饰。执政的“君子”拿卜筮做宣传,被灌输的“百姓”则以为执政者的决策出自神意。因为认知到了这一点,所以荀子认为“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易经》的人,是不会真拿《易经》来算命的。韩非子对“易学筮法”的批评更为直接,在《亡征》篇里,他直接将“信卜筮”列为 *** 之道——“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韩非子告诫君王,不可真的相信“卜筮”(当然,不妨拿“卜筮”来欺骗民众)。
春秋时期,《周易》的卜筮之法,曾因占筮者自周王室流散,而在各诸侯国中流行一时。但这种人造的神秘术数,终究不如直接的“天象”所传达的“神意”“天意”(尽管在今天看来同样属于误读)更有“说服力”。所以,到了战国时代,《周易》的卜筮之法,已经遭到了新的星相学与日月星历的严重挑战,不再被荀子、韩非等人所信。
然而,荀子与韩非绝对想不到,时隔两千余年之后,“易学筮法”这种东西,会以“《易经》与预测学”的名目,成为正式的“博士招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