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脱运是什么意思-骨折后如何恢复
算命说脱运是什么意思,骨折后如何恢复?
骨折后怎样恢复功能?我们身边人大多都出现过骨折的情况,骨折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骨折后怎样恢复功能?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
骨折早期
骨折早期应多喝水、多食用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等。由于骨折早期,患部关节仍处於血水肿期,应忌食酸辣、油腻、燥热、骨头汤、肥鸡、的等太过滋补的食物以免引起淤血积滞。骨折早期一般在1-2周。
骨折中期
骨折中期可适当的使用高营养价值的食物,适当地补钙、可适当的食用骨头汤、鸡汤、动物肝脏等食物,满足骨痂的生在需要。骨折中期一般在2-4周。这个时期如果伤口还有剧痛或者明显红肿,宜局部涂抹药酒消炎、促进微循环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骨折后期
骨折后吃什么恢复得快?到了后期,骨折患者的饮食的建议是因为已经开始骨痂的生长,患者只要继续使用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即可。骨折后期一般在5周以上。这个阶段如果患处还有隐痛,宜每日用中药草进行局部药浴,以消除内部淤积,避免落下类风湿。
骨折后吃什么恢复得快:
1、高能量、高蛋白膳食:有助于恢复元气。但宜在骨折2周后食用。骨折初期还应以清淡饮食为宜。
2、维生素D:骨折后若一直在室内休养,晒不到太阳,容易缺乏致维生素D。因此骨折后要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脏、蛋黄等),并尽可能多晒些太阳。
3、维C: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山楂、鲜枣、猕猴桃、草莓、桂圆、荔枝、柑橘等,蔬菜则有黄花苜蓿(草头)、辣椒、甜椒、油菜薹、花椰菜、抱子甘蓝(汤菜)、苦瓜、豆瓣菜、绿花菜、青苋菜等。
4、水:骨折后由于久坐不动,容易引发便秘,此时应多喝些水来保证肠道畅通。
骨折后2周,可补充的饮食有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骨折5周以上,食谱可再配以 *** 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关于骨折,吃这些美食来补补吧
螃蟹续筋接骨
材料:大螃蟹2只,白酒适量。
*** :将螃蟹清理干净,放于瓦上,焙干,研为末。
用法:每次服用20克,以酒送服。
对突发事件造成的骨折患者,做完简单护理后应当尽快送往医院,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稳,更要时刻关注伤者状态。使用以上调养方,对加速骨折痊愈有奇效。
结语:骨折在出现以后,急救 *** 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正确的急救方式也会影响到骨折的恢复的。上述是关于骨折的注意事项,如果大家患上骨折的话,一定要注意一下自己的习惯,不要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伤害了自己的健康。
三七酒促进骨愈合
材料:三七60克,白酒1000毫升。
*** :将三七根敲碎成黄豆大小,放入白酒中,泡15日左右。
用法:每次饮用10毫升,每日2 ~ 3次
适用范围:骨折初期。
接着一起来探索下该如何预防骨折
如何预防骨折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及低钙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容易在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所以要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不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品。
外在保护器
最近报告显示外戴的髋部保护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因跌倒造成髋部骨折的机会。这也属于骨折的预防措施。
鼓励多活动
适度的运动一方面可以强化骨骼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持肌力和良好的平衡感,减少跌倒发生的机会。这也是骨折的预防 *** 之一。
居家安全
百分之七十五的跌倒发生在自己的家中,尤其是浴室、厨房等地方。提供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对降低骨折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骨折的预防是比较常见的。
骨折不能吃什么
上面介绍了骨折吃什么恢复得快,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骨折不能吃什么,有什么食物是会阻碍骨胳恢复的。
1.三七片
在骨折的初期阶段,会出现局部内出血,积血淤滞等情况,并且表现出肿胀、疼痛等情况,如果这个时候服用三七片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非常恰当。
但在骨折整复一周以后,出血已停并且被损组织也已经开始修复,而修复必须有大量的血液供应。如果这个时候继续服用三七片,就会导致局部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就不畅,对骨折愈合不利。
2.肉骨头汤
很多的人都错误的认为骨折后应该尽量的多吃肉骨头以及多喝骨头汤,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骨折的痊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迟。
这是由于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肉骨头中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从而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
3.偏食
骨折后通常都会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的原料就是靠各种营养素,因此要想让骨折病人尽早的恢复,全面的营养是非常需要的。
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必须要做到拒绝偏食,这有这样才能补充到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要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4.不易消化食物
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骨折病人来说必须要禁止的,由于骨折病人因固定而活动限制,加上伤痛,精神忧虑,因此食欲往往不振并且还会出现有便秘的情况。因此这个时候患者的饮食不仅仅要营养丰富,同时还要要求容易消化及通便。
所以骨折病人的饮食千万不要吃一些难以消化的时候,而是应该尽量多吃一些含有多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蜂蜜等促进胃肠消化排便的食物。
5.少饮水
很多整天卧床休息的病人,由于行动的不便因此多半都会错误的减少饮水的次数,特别是一些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饮水的次数更加少,这样做是不适宜的。卧床病人活动少,肠 *** 减弱,如果饮水不增加的话,就会使便秘的情况更加的严重,同时还会导致 *** 潴留,从而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
古时候履的意思指什么?
履 lǚ 【动】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tread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穿鞋〖put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贺《南园》 登位〖ascendthethrone〗 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履至尊。——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经历某种景况〖experience〗。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实行〖fulfill〗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躬行〖keeppersonally〗。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开始担任职务〖assume〗 将履新任。——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履 lǚ 【名】 鞋〖shoes〗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脱履户外。——《列子·黄帝》 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不辨衣履。——清·周容《芋老人传》 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足〖foot〗 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领土,疆土〖territory〗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履带 lǚdài 〖caterpillartread;caterpilarbelt〗∶履带式车辆在其上行进的环形链带 履带车 〖shoesandbelt〗∶鞋和衣带 履践 lǚjiàn 〖perform;fulfil;carryout〗履行实践 履历 lǚlì 〖antecedent;biographicdata;personaldetails〗∶包括个人经历的资料的简要说明 〖career〗∶〖人生或国家的〗历程;职业,尤其指公职、一般职业或商业的生涯 履历片 lǚlìpiàn 〖curriculumvitae(c.v)〗填写个人经历的卡片 履舄交错 lǚxì-jiāocuò 〖manymanyguestsandlivelyatmosphere〗履:单底鞋;舄:复底鞋。古人席地而坐,脱鞋入室,各种鞋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人来人往,穿梭而行的状况 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史记·滑稽列传》 亦称“履舄往来” 履险如夷 lǚxiǎn-rúyí 〖crossa *** erouspassaseasilyaswalkingonlevelground—handleacrisiswithoutdifficulty〗走险路如趟平地。比喻遇险不惊、临危不惧 履行 lǚxíng 〖perform;fulfill;implement〗实行职责 履行契约 履行职责 履约 lǚyuē 〖honoranagreement;keepapromise;keepanappointment〗∶履行约定的事;践约 〖practisethrift〗∶实行节约 居俭履约 〖keepone'sstipulationsofanagreement〗∶遵守规约 清明履约,率礼无违 履 lǚ 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践踩,走过:履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步伐:步履维艰。 执行,实行:履行。履约。 〔履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指领土:“赐我先君履”。 笔画数:15; 部首:尸。 履 lǚ 【动】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tread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穿鞋〖put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贺《南园》 登位〖ascendthethrone〗 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履至尊。——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经历某种景况〖experience〗。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实行〖fulfill〗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躬行〖keeppersonally〗。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开始担任职务〖assume〗 将履新任。——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履 lǚ 【名】 鞋〖shoes〗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脱履户外。——《列子·黄帝》 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不辨衣履。——清·周容《芋老人传》 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足〖foot〗 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领土,疆土〖territory〗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履带 lǚdài 〖caterpillartread;caterpilarbelt〗∶履带式车辆在其上行进的环形链带 履带车 〖shoesandbelt〗∶鞋和衣带 履践 lǚjiàn 〖perform;fulfil;carryout〗履行实践 履历 lǚlì 〖antecedent;biographicdata;personaldetails〗∶包括个人经历的资料的简要说明 〖career〗∶〖人生或国家的〗历程;职业,尤其指公职、一般职业或商业的生涯 履历片 lǚlìpiàn 〖curriculumvitae(c.v)〗填写个人经历的卡片 履舄交错 lǚxì-jiāocuò 〖manymanyguestsandlivelyatmosphere〗履:单底鞋;舄:复底鞋。古人席地而坐,脱鞋入室,各种鞋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人来人往,穿梭而行的状况 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史记·滑稽列传》 亦称“履舄往来” 履险如夷 lǚxiǎn-rúyí 〖crossa *** erouspassaseasilyaswalkingonlevelground—handleacrisiswithoutdifficulty〗走险路如趟平地。比喻遇险不惊、临危不惧 履行 lǚxíng 〖perform;fulfill;implement〗实行职责 履行契约 履行职责 履约 lǚyuē 〖honoranagreement;keepapromise;keepanappointment〗∶履行约定的事;践约 〖practisethrift〗∶实行节约 居俭履约 〖keepone‘sstipulationsofanagreement〗∶遵守规约 清明履约,率礼无违。 ---------------------------------------------------------------- 关于“履”字还有个民间传说典故,就是图片故事: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布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道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 “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 “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 “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然后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后来辅助刘邦成就汉世百年基业。 这遗桥拾履的故事就流传成了佳话。
偏财指什么?
偏财是中国传统八字命学的理念,也是八字命局中十神之一。轻财好义, 善于抓住机会赚钱得财, 并且多有机缘巧遇,因此经常获得意外收获, 很有交际手腕, 处理事情圆滑而机智, 喜欢帮助别人,照顾别人, 而且能博得众人的感谢。 喜欢与人谈笑, 本性慷慨, 口齿伶俐, 对物质眼光锐利, 有经济手腕,是个实业家型。
偏财由来
八字论命,以干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刑冲合害为基础,从日柱的日干与其他各干支的关系而定出:比肩、劫财、伤官、食神、正财、偏财、正官、七杀、正印、偏印十个专有名词,称为“十神”,每一个“神”都同时代表着多层涵义,而且还会受到其他各神的影响而改变其原来的性质。
偏财含义
六亲方面,代表男命之父亲,女命之婆婆.
偏财的象征有: 一,有意外之财,不劳而获的象征. 二,不遇之机,竟而能遇. 三,邂逅之艳,落花有意. 四,纳妻之福,一说即合.
偏财格的人轻财好义,善于抓住机会以赚钱得财,并且一生多有机缘巧遇,因此经常获得意外收获,尤其在金钱或女人方面,往往有戏剧性的离合得失,很有交际手腕,处理事情圆滑而机智,带偏财的人多半富侠义心,喜欢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而能博得众人的感谢,并有轻财的趋势. 此格的人是活动家,喜欢与人谈笑,本性慷慨而诈,善造作,口齿伶俐,对物质,眼光锐利,有经济手腕是个实业家型.
偏财遇伤官,为人风流多情.伤官生偏财,其人具有多方面的雄心与魄力,浑身充满干劲,一旦机会到来,很容易发财无数,若时运不济,也可能很快身败名裂.女命偏财透露,有浪漫不贞之嫌.偏财临旺地,主父子或妻妾和睦,得父财妻财.偏财临衰地,主不利父或妻.年干偏财年支比劫,父不利他乡.月干偏财主父掌家权.月偏财时比劫,先富后贫.日支偏财,妾夺妻权.日时偏财,无刑冲比劫,主中晚年发达。
偏财总论
什么叫偏财?偏财就是 *** 元所克而且与日元阴阳属性相同的天干和人元(支下藏干)。比如甲日主见到戊土、乙日主见到己土。
偏财与正财更大的不同就是偏财属于外财。不是本命、正命所带的养命之财,就象并非原配正妻一样,偏财本是众人之财。众人之财属于浮财、横财的一类,属于无主之财,最怕有比肩、劫财(姊妹兄弟)来分夺,特别是当四柱之中不见官星来克制比、劫的情况,那就更加祸患百出了。
偏财 *** 透出天干,但也不怕藏在地支下面,只怕分夺或者落入空亡,如果两者见到一个,那么就会官不成、财不住。如过财弱要等到财旺的地方就能够转衰为荣,从而无往不利,只怕身弱无力,不能胜财。
偏财格的人特点:慷慨,不吝惜钱财,讲究情义而内心多计谋。如果偏财星得地(地支支持),那就不止是财源丰隆,而且能够因财旺官,因为财盛自然能够生官,大运行走旺相之地,福禄双全,一旦进入官的旺相之地,就可以发福。
偏财格的人如果四柱之中原来就带官星,就可以当作好命来看。如果比劫如林(兄弟辈出),即使进入官的旺相之地,也很难发福。
偏财以月令所带的作为最重,一般不宜在四柱中多见。年柱上偏财处于长生、旺相,月令中上下通气,指受祖宗遗泽(除了父母外的叔伯辈)产业丰隆,或者是外祖产业的恩养。
偏财格讲究日主兴隆,财星生旺,才能运向财旺之地发福。如果偏财被刑、冲、破、害,遭到比、劫分夺,或者财星太衰,又或者是日主太弱,又或者财多生煞(七煞),都属于破祖劳碌的命局。
月令上有财,一般指少年(前半生)富贵,如果生时上财不得地(地支支持),或者有劫财、败地(沐浴、桃花煞),加上后运临衰、凶的地方,主晚年祖财破尽,终身困穷,先富后贫。
如果年、月本来无没有见财,而在日、时上带财,并且没有劫、败、冲、克,主自己白手起家,自成自立,中、晚年大发。
如果四柱中财多身弱,少年运又休、败的地方,主少年多事多磨难,百不如意;中年后如果走到父母(印绶)之地,或者会起三合自身本命局可以助身,那就能够勃然而兴。
如果少年时财运乘时而旺,到老却脱了财局,那就不单是苦守穷途,而且是非蜂起。这是因为财固然可以利己,但也能招来怨谤。富贵不知检点,是为失势以后种灾种祸。
偏财格遇到下列情形:四柱轮转相生;别带贵格;财星不值空亡,又行旺运;三合财星都属于贵命。福禄的深浅轻重,随格中具体情况而定。
人的命局有两位财星:正财、偏财。自身较弱宜用正财,自身强旺宜用偏财。正财是本分、本命的财源;偏财则要奋力争取才能获得。
偏正二种财星,喜忌大致相同,只有在喜欢官星还是不喜欢官星上有小的区别。命局中有正财不如有偏财,因为偏财财气厚重扎实,福气深厚。但偏财最怕劫财、败地、比肩,这类忌神在年柱上最重,在月柱上稍次,一个叫孤辰,一个叫逐马,主克妻害子,破财贫薄,又要防阴贼小人同类相伤。
四柱中如果犯了这个忌神,当大运走财旺之地,也可以发福;但走到比、劫之地,或者财产退败而身死,或者遭官府破败。
偏财歌诀
⒈年上偏财福禄高,日干旺相是英豪;后来走了偏财运,脱去布衣穿紫袍;
日弱遇财反为祸,刑祖克父受煎熬;若是年时再逢劫,先贫后富自颠倒。
⒉月上偏财众人抬,兄弟姐妹靠得来;有宜守家喜出外,不学手艺做买卖;
月上偏财是外财,贵人手下能求财;偏财临月也怕劫,财多婚姻自有灾。
⒊日藏偏财无刑冲,妻子贤惠福禄生;男女二命相刑克,中年伤妻苦伶仃;
二命相争多疾患,两命相克有灾星;偏财受冲妻短寿,财逢天乙有名声。
⒋时上偏财自己财,身旺儿孙福自来;切忌比劫来分夺,伤妻损子家业败;
流年喜遇偏财运,金银屋下置田宅;时上偏财怕比劫,刑妻克子防牢灾。
呕吐是什么原因?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呕吐”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 *** 。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经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又名“吐逆”、“呕逆”,其中呕吐苦水者,则称之为“呕胆”。
前人对呕吐的释义有二:一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干呕)”;另一种观点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但从临床而言,呕与吐常同时出现,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代统称为呕吐。
呕吐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常伴见于多种疾病中,凡消化 *** 疾病表现以呕吐为主症者,常见如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肠梗阻、食物中毒、胃神经官能症等。其他疾病如中暑、内耳眩晕症、妊娠反应、药物影响、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若为消化道肿瘤、尿毒症等病伴发呕吐时,则当与“噎嗝”、“关格”等篇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呕吐多因外感六 *** 时邪、内伤饮食、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 *** 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均可致胃气痞塞不通,浊气不得下行,水谷随浊气上逆,发为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但今人夏季因热贪凉者亦不在少数,故一般以受寒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偏嗜醇酒辛辣、肥甘厚味,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均可伤胃滞脾,每易导致食滞不化,胃失通降,上逆而为呕吐。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积于中脘,壅阻胃气,上逆则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逆于上,发为呕吐,如《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或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4.劳倦病后
劳倦太过,或原有慢性胃疾,脾阳受伤,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而作呕。
5.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病后胃虚,或用药不当,戕伤胃气,中气不足,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云“阴虚成呕”即属此类。
二、病机
呕吐的病变脏腑在胃,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若为外邪、饮食所伤,致胃不受纳,和降失常,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吐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不能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成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和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不能通降,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病理性质不外乎虚实二大类,虚实可互为转化与兼夹。一般而言,有邪者属实,因外邪、饮食、肝气、痰饮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无邪者属虚,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多虚。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每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或因脾胃素虚,复因外邪、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临床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病初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呕吐量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初起可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则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的病变,其主要病机都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多系中焦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起病缓慢,病情反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特征,可伴有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呕吐则以有声有物为特征,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实证呕吐,多起病急,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证呕吐,多时吐时止,无一定规律,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物。
2.噎膈
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则表现为进食哽噎不顺,吞咽困难,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轻者食物虽可勉强吞下,但必阻于胸膈之间,旋即吐出,甚则食不得入,因噎废食,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病情大多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病变部位在食管和胃口,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霍乱
霍乱的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来势凶险,顷刻之间发病,吐泻交作,腹痛,泻下如米泔,病人因阴津枯竭而迅速消瘦,四肢逆冷,脉沉微;而呕吐起病较慢,多不伴有腹泻,亦少有危在顷刻之变。
三、相关检查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 *** ,可了解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情况,也能观察贲门、幽门口关闭情况。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呕吐。若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 *** ,疑为肠梗阻者,应做腹部 *** 及腹部B超。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及胆囊的情况,必要时结合化验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若病人面色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应及时化验肾功能,以排除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呕吐。若呕吐不止,需化验检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育龄期妇女,应化验 *** ,查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恶阻所致呕吐。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当辨虚实。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脉实有力。虚证发病徐缓,病程较长,呕吐物不多,吐物酸臭不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二、类证鉴别
1.实证呕吐应辨外感与内伤
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食滞、肝气、痰饮所致,临证还当辨外感与内伤。临床若发病急,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之表证者,当属于外感呕吐;无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者为内伤呕吐,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伴脘痞厌食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呕吐泛酸而伴有胁痛,抑郁善怒,则多属肝气郁结,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辘辘有声,属痰饮内停,气逆犯胃。
2.虚证呕吐应分气虚与阴虚
虚证呕吐有气虚、阴虚之别。若饮食稍多即欲呕吐,面色白,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气虚;若时时干呕恶心,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者,则属胃阴不足。
三、证候
(一)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发病急骤,忽然呕吐,胸脘满闷,频频泛恶,或心中懊[[!NF8CC]],伴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多见于夏秋季节,因风寒或暑湿秽浊之邪外袭,亦可因过食寒凉生冷,邪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湿浊中阻,气机不利,则胸脘满闷,频频泛恶;邪留胸膈,扰及胃腑,则心中懊[[!NF8CC]];邪郁肌表,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为湿浊内蕴,阻于中焦之象。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反快, *** 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胃气上逆。其发生多有明确的暴饮暴食病因,亦可见于食物中毒。食滞内停,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邪有去路,故吐后反快;积滞内阻,脾胃升降失常,肠腑传导失司,故 *** 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象滑实均为食滞内停之征。
3.肝气郁结
症状: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烦闷不舒,每遇情绪抑郁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通降。多与情志 *** 或精神紧张有关,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酸为肝味,随胃气上逆,故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情志不畅,肝气自郁于本经,气机不利,故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
4.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怕冷,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 *** ,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饮内停,胃气上逆。多见于饮食伤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者。脾不运化,饮停于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水痰涎;中阳不运,生痰积饮,停于中脘,胃气不降,则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眩;水饮凌心,则心悸;舌苔白 *** ,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
(二)虚证
1.脾胃气虚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 *** 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脾胃气虚,纳运无力,不能受谷。其病程较长,多呈慢性过程,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虚气上逆,则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发时止;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脾虚生湿,水谷不化则便溏;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温养,故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气虚,运化不力之象。
2.胃阴不足
症状:时时干呕,恶心,或呕吐反复发作,泛吐黏液,脘宇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多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故时时干呕,恶心,反复发作;阴虚内热,灼津成痰,故泛吐黏液;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不能承受水谷,故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阴虚津亏,无以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乃津液耗伤,阴虚内热之征。
【 *** 】
一、 *** 思路
1.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总的病机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以和胃降逆为 *** 原则。
2.分虚实论治
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采用解表、消食、解郁、化痰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
二、基本治法
1.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
适应证:外邪犯胃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厚朴、白蔻仁芳香化浊,散寒疏表;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白芷祛风寒,解表邪;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为兼外湿,加羌活、独活、苍术解表除湿;夹有宿滞,胸脘痞胀,嗳腐较著,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导滞;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行气消胀;夏令感受暑湿,兼有身热、心烦、口渴,去香燥甘温之紫苏、生姜,加黄连、香薷、荷叶或用新加香薷饮以清暑化湿。
2.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食滞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枳实、陈皮、茯苓行气化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食滞在肠,腹胀拒按或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导滞通腑,使积滞下行,则呕吐自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入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或改用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3.疏肝和胃,降气止呕法
适应证: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前方重在行气开郁,化痰降逆;后方以辛开苦降,泻肝和胃,制酸止呕见长。
常用药:厚朴、苏梗、香附、佛手理气解郁宽中;旋覆花、沉香顺气降逆;半夏、生姜、茯苓化湿和胃;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肝郁化热,心烦口渴,加竹茹、山栀、黄芩、芦根泄热生津止渴;口苦嘈杂, *** 干结,腑气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腑降浊止吐;郁气伤阴,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去厚朴、香附、苏梗等香燥药,加沙参、麦冬、石斛、竹茹、枇杷叶养阴和胃,润降止呕。
4.祛痰化饮,降逆和胃法
适应证:痰饮内阻证。
代表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减。前方偏于和胃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阻于中焦之呕吐清水痰涎,心悸头眩者;后方偏于健脾利水,多用于心下有支饮,致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出现的头目眩晕、心悸呕吐、耳鸣等症。
常用药:半夏、陈皮、生姜燥湿化痰,行水散饮,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降浊升清;泽泻利水渗湿,引水下行。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术,加苍术、厚朴化湿行气除满;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浊开胃醒脾;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加黄连、胆南星化痰泄热,和胃止呕,亦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5.健脾益气,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气虚证。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两方均有补脾益气功能,但前方兼理气醒胃,用于脾胃虚而有气滞者;后方兼有温补脾阳作用,用于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者。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降逆;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壳镇逆和胃止呕;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冷,加附子、肉桂、川椒温中化饮,降逆止呕。食后泛泛欲呕,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属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可用吴茱萸汤加减;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6.滋养胃阴,润降止呕
适应证: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胃阴;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谷芽消食助运;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较剧加橘皮、竹茹、枇杷叶和降胃气;口干舌红,五心烦热,阴虚较甚,加黄连、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和胃止呕; *** 燥结,舌红无苔,酌加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火麻仁生津养胃,润肠通便;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三、复法应用
1.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中焦虚寒,痰饮内阻证。症见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心下痞闷,胸胁支满,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部恶寒,食少,便溏,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滑,脉沉弦滑。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若眩冒, *** 不利,加泽泻、猪苓渗湿升清;脘部冷痛,呕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温中和胃;心下胀满加枳实开痞;兼肾阳虚,腰膝酸软疼痛,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之阳。
2.健脾疏肝,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胃失和降证。症见恶心呕吐,不思纳谷,口苦泛酸,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苔薄黄腻,脉细弦。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枳实、砂仁、鸡内金行气消积导滞;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痛明显,加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泛酸量多,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制酸和胃;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谷芽、麦芽消食助运;腹胀便秘加制大黄。
3.益气养阴,降气化痰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痰气郁阻,和降失司证。症见久病迁延不愈,时时恶心干呕,或呕吐痰涎,量少质黏,口干咽燥,胸闷脘痞,嘈杂似饥而不欲食,面色少华,形瘦神疲,舌淡红,苔少,脉细滑无力。
代表方: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大枣健脾益气;麦冬、沙参、石斛甘寒养阴生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化痰,和胃止呕;苏梗、丁香和胃降逆。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取生姜汁3~5滴滴舌;或用鲜生姜1片咀嚼,姜汁咽下,姜渣含在口中。功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于寒邪犯胃,痰饮内阻,脾胃虚寒之呕吐。
(2)乌梅肉120g,蜂蜜120g,熬膏,日服3次,每次服20ml,养阴益胃,降逆止呕,用于胃阴不足之呕吐。
2.常用中成药
(1)保和丸:功能与主治:消食和胃,清热利湿。用于食积停滞,呕恶腹泻,脘腹胀满等。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藿香正气软胶囊:功能与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泄泻、呕吐、腹痛脘满等。用法与用量:每粒0.45g,每次2~4粒,每日2次,口服。
(3)玉枢丹:功能与主治:解毒避秽止呕。用于感受暑湿时邪,秽浊之气,忽然呕吐之证。用法与用量:每次0.6~1.5g,每日2次,口服,吐止停服。
(4)左金丸: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和胃止痛。用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泛恶呕吐等症。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5)香砂养胃丸: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用于肝胃不和,食少纳呆,呕吐清水等。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
3.外治法
(1)吴茱萸9g,研细末,姜汁调糊,敷中脘,暖肝散寒,和胃降逆,治寒性呕吐。
(2)生姜、半夏各等份,共炒热,布包,熨胃脘、脐中及脐下等处。功可温化痰饮,和胃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
4.针灸 ***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加减:热吐加合谷;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公孙、璇玑;肝郁配太冲、肝俞、阳陵泉;中气虚者兼用脾俞、隐白、章门。手法: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者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五、临证勾要
1.紧扣病机,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呕吐的主要病位在胃,胃气上逆是呕吐发生的关键,故 *** 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在审因论治中,不论何种治法,皆应配合和胃降逆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机能,呕吐始能得止。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药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苦降辛开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更具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用。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
2.探本求源,不可见吐止吐
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除脾胃 *** 疾病外,其他脏腑疾病亦可有呕吐的表现,如心、脑、肝、肾病变,眩晕性呕吐,妊娠呕吐等,在 *** 时一般以 *** 原发疾病为主,结合和胃降逆,待原发病缓解后,呕吐亦可随之减轻。
另外,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有害物质的一种反应。如遇伤食、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时,应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故对因这些原因所致的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能止其吐。
3.保护胃气,正确遣方服药
呕吐者胃气已伤,遣方选药时不仅应注意正确辨证,而且用药应避免腥臊恶臭或对胃有明显 *** 之品,如乳香、没药、地龙、水蛭等,当以气味淡薄、平和、芳香醒脾者为宜。
呕吐的 *** ,亦非常讲究服药 *** ,一般药汁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以减轻药物对胃的 *** 。热性呕吐,药液宜冷服;寒性呕吐,药液宜热服,以免病邪与药物格拒,加重呕吐。对于闻及药气即吐者,应嘱其屏气咽服适量,停片刻再服,使药性发挥作用,则吐亦可缓减。
4.半夏为止呕圣药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其炮制品具有降逆和胃止呕之功,被历代医家视为止呕之圣药,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尤宜,且各种原因的呕吐,均可随证加减,配伍使用。如胃寒呕吐配生姜同用,即小半夏汤;胃热呕吐与黄连相伍;脾胃虚弱之呕吐配党参;胃阴不足之呕吐配石斛、麦冬;痰饮呕吐配茯苓、生姜等。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虚实兼顾,治标顾本
周仲瑛教授认为,慢性呕吐虽以虚为多,但常兼夹标实之象,甚至有时标实掩盖了正虚,如阳虚者常兼痰饮,气虚常夹食滞,阴虚易合并胃热等,因此临证应注意识别有无虚实夹杂,还应分清其主次。 *** 上要虚实兼顾,急则治标顾本,缓则治本顾标,处方用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一方而统治之。如阳虚兼痰饮呕吐者,标实为急者,先予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降逆化痰止呕,同时配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当呕吐缓解后,脾阳虚弱之象愈显突出,则转以大剂苓桂术甘、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温补脾阳为主,矣阳气来复,脾运健旺,则水湿得以正常转输,痰饮自除。
2.注意病因,结合辨病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周仲瑛教授 *** 呕吐,总以和胃降逆为主,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及西医不同的疾病,常给予不同的病因 *** 。如夏秋季节的急性胃炎呕吐,多配清暑化湿解表药;若为伤食所致呕吐,则配伍消食导滞药;胆腑病变引起的呕吐,多配合利胆通腑;噎膈之呕吐,则针对气、痰、瘀的病理因素,分别理气、化痰、行瘀;肿瘤化疗之呕吐,则伍以扶正补虚、化痰软坚、活血散结、清热解毒 *** 等中药,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消食导滞,区别用药
周仲瑛教授在 *** 伤食呕吐时,常根据病人伤于何种食滞,而选用相应的药物。如伤于猪、羊肉者,重用山楂;伤于米、麦饭积者,加谷芽、麦芽;若因面积所伤,可重用莱菔子;酒积者,加白蔻仁、葛花、枳椇子;鱼蟹积者,加苏叶、生姜;豆制品积者,加服生萝卜汁。
二、验案举例
王某,女,45岁。2007年6月21日初诊。胃痛间作约2年,痛势不重,常餐后欲吐,用手探吐,吐后为舒,但食纳良好。 *** 偏干,口舌有热感,欲食冷食,苔薄黄腻,舌质暗,脉细滑。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川石斛10g,白蔻仁(后煎)3g,竹茹6g,陈皮6g,芦根15g,炒枳壳10g,厚朴花6g,熟大黄5g。每日1剂。
二诊:呕吐稍轻,右上腹隐痛,嗳气不多,不泛酸,苔黄,舌质略暗,脉细。原方改熟大黄6g,加公丁香10g,制香附10g。每日1剂。
三诊:呕吐偶有发作,但不能多食, *** 偏干,夹有黏液,苔淡黄,脉细滑。6月21日方改熟大黄6g,加太子参10g,大麦冬10g,全瓜蒌15g,公丁香3g,炒莱菔子10g。每日1剂。
四诊:近1个月来呕吐发作2次,量不多,间有嗳气。苔淡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太子参12g,大麦冬10g,黄连3g,吴茱萸3g,制香附10g,全瓜蒌15g,炒枳壳15g,公丁香4g,陈皮6g,竹茹6g,厚朴花5g,砂仁(后下)3g,白蔻仁(后下)3g。每日1剂。
五诊:胃痛未发,呕吐控制,最近饮食不慎,呕吐2次,噫气不显,怕冷不显, *** 略干,苔少,舌质红,脉细。原方加南、北沙参各10g,蒲公英10g。
按:本案患者综合分析,病机为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治当清化湿热,和胃降逆。方选旋覆代赭汤合温胆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止呕;半夏、陈皮、白蔻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竹茹、芦根、石斛清化痰热,养阴生津;枳壳、厚朴花、熟大黄轻下热结,虑及患者病程较久,目前虽以邪实为主,当通泄阳明,但过用则易伤正,故仿小承气方,以枳壳易枳实,厚朴花易厚朴,小剂量制大黄。全方燥湿而不伤阴,下气而不耗气。
【预后及转归】
急性呕吐一般多属邪实,若 *** 得当,多能在短期内获得痊愈,预后良好,但痰饮内停与肝气犯胃之呕吐常易复发;慢性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 难期速效,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他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NFBE2]]白,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胃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所说:“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预防与调护】
呕吐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平素应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讲究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舒畅,避免精神 *** 。
既病之后,急性呕吐者,应少食或暂时禁食,胃气来复后可予素半流饮食。各类呕吐均应避免粗糙及煎炸炙煿类食物;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服药 *** ,药汁宜浓煎,以少量多次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
附:反胃
【概念】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久复由胃反出的病证,又称“胃反”、“翻胃”。临床以脘腹痞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主要表现。
【源流】
本病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其临床表现以朝食暮吐为特点,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在 *** 方面,提出“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将本病称为“翻胃”,谓:“夫翻胃者,本乎胃,食物呕吐,胃不受纳,言胃口翻也。多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食谷,致成斯疾。原其所自,女人得之,多由血气虚损;男子得之,多因下元冷惫。”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反胃的病因。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始称本病为反胃:“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在病因方面,提出“有热毒壅膈,胃口闭塞,不下饮食”。
张景岳《景岳全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如《景岳全书·反胃》中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提出反胃的 *** 原则:“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益命门火以蒸化。”具体治法有辛滑通痞、甘酸化阴、健脾理痰、滋阴养血、通补胃腑、辛热泄浊、苦降辛通等,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酒食失节,或思虑、劳倦太过,以致损伤脾胃,中焦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脾胃虚寒,无力腐熟水谷,留阻于胃,则终至上逆而出。若反复反胃,可致津气并亏。延久不已,脾虚及肾,命火衰微,犹如釜底无薪,不能熟谷,可致倾胃而吐,病情更为严重。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饮食失节,饥饱不一,嗜食寒凉生冷,伤及脾阳,以致脾胃虚寒,健运失司,不能消谷,宿食不化,终致尽吐而出。烟酒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积湿生痰化热,损伤胃气,致胃气上逆,而成反胃之证。
2.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谷难以消化腐熟,停积于胃,或水湿聚升痰浊,内阻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之职,宿谷不化而成本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气郁日久,瘀血内结,阻于胃关,胃失通降,上逆而成反胃。
3.劳倦内伤
体劳伤脾,脾伤则健运失职,饮食难化;房劳伤肾,肾伤则命门火衰,土失温煦;或年老久病,脾肾功能渐衰,水谷不化,上逆而出,形成本病。
4.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或手术创伤,可致气滞血瘀,饮食积结于胃腑,不得下行,终成反胃。
二、病机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为其主要病机。其病理性质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总以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为脾胃虚弱,或脾肾两虚,标实则有痰浊、积热、瘀血等不同。虚实之间常可转化或兼夹,如阳虚水饮不化,聚生痰浊,而成痰浊阻胃;痰浊、瘀血阻胃,日久从热而化,则可兼见胃热之症;久病入络,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内阻等,均可因气虚、气滞、食停、痰阻而妨碍血行,形成瘀血内结。本病若误治失治,过用辛燥,可致气阴两虚;反胃不止,日久必耗伤正气而致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
【辨证】
1.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清稀水液,以吐尽为快,伴见神倦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代表方:丁蔻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干姜、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丁香温中降逆;白蔻仁、砂仁芳香化湿,温中止吐;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和胃止呕;甘草补虚和中。
加减:寒多重用干姜;虚多重用党参,或加人参;呕吐较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较甚,加厚朴、枳壳理气消胀除满;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温中清热。
2.胃中积热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酸臭腐浊之液,口臭烦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胃热,和胃降浊。
代表方: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竹茹、山栀、石膏、知母清泄胃热;枇杷叶、芦根清热生津,降逆止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加减:胃热较重,呕吐酸腐,口臭而渴,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阳明热结,腑实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降泄通腑;湿重,舌苔浊腻,加白蔻仁、槟榔化浊行滞;热盛伤阴,舌红苔少,脉细数,加沙参、石斛、麦冬清养胃阴。
3.痰浊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痰涎水饮,或吐白沫,心悸头眩,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涤痰化浊,降逆和胃。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天南星、瓜蒌、枳实燥湿化痰;茯苓、陈皮、甘草健脾渗湿和中;旋覆花、砂仁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痰郁化热加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痰热壅实,腹满便秘,可用礞石滚痰丸攻逐顽痰;痰湿兼寒加干姜、细辛通阳泄浊;吐出痰涎如鸡蛋清,加党参、白术、益智仁健脾摄涎;胸脘痞闷,加枳壳、瓜蒌宽胸理气化痰;腹中积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行气消积。
4.瘀血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痞胀,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或吐褐色浊液,或 *** 便血,上腹或有积块坚硬,固定不移,胀满刺痛而拒按,舌暗红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祛瘀活血,和胃降浊。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当归、赤芍、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桃仁、红花、五灵脂祛瘀;香附、枳壳、乌药理气和胃,使气行则血行;丹皮清血分之伏热;代赭石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竹茹、半夏和胃降浊止呕; *** 或黑便加降香、三七活血止血;上腹部疼痛剧烈,加九香虫、乳香、没药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腹内结块坚硬,加鳖甲、牡蛎、三棱、莪术软坚散结。
5.脾肾阳虚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大量清稀水液,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 溏薄,畏寒肢冷,面色[[!NFBE2]]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和胃降逆。
代表方:桂附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益火之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半夏温脾散寒,和胃止呕;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炙甘草扶正补虚,调和诸药。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反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胸骨后疼痛加延胡索、五灵脂、八月扎、急性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肾止泻;眩晕耳鸣,加磁石、熟地、五味子益肾充脑。
6.气阴两虚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量少不多,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口干咽燥, *** 干结,舌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怀山药、白术益气健脾;麦冬、北沙参、石斛、玉竹、芦根、白蜜润燥生津;旋覆花、半夏降逆止呕。
加减:口干甚加生地、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 *** 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在农村睡大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在农村睡大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地道北方人,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以前北方农民理想的幸福生活。北方农村冬天太冷了,以前也没有空调、暖气、电炉子,冬天取暖全靠火炕。
在冬季,人都有“向暖性”,冬天哪家的火炕暖,哪家便会聚集最多的人,人多了,便会有很多故事,“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就是这个道理。
冬季是农村比较闲的季节,许多人没事就聚在一起,女人们那时候很多人都在纳鞋底,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也有织毛衣的。三个女人一台戏,张家长李家短就开始了,有委屈的就骂一骂自家男人,说自家男人对自己不好,喜欢村东头的张寡妇,关系好的就帮着一起骂,骂完了该做饭还做饭,该烧炕还要烧,就是嘴巴过一下瘾。男人们在一起就要简单得多,打打扑克,麻将,到吃饭时候就各回各家,找娃 *** 。人常说东北二人转是炕头上的艺术,其实西北华北都差不多。
北方的冬天,一般吃饭也在炕头,炕上有一张炕桌,吃饭时搬出来,摆上饭菜就开吃,就是外边雪下三尺,房子里也是热气腾腾,想着就来劲。到了晚上,这个炕桌就是学生的课桌,看书,写作业都在上边。
火炕睡着舒服,但烧炕却是个麻烦活,冬季到了下午五六点,家庭主妇们就开始烧炕,农村主要用小麦秸秆,玉米杆等燃料,一道烧炕的时间,你走到北方农村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又见炊烟”。
北方还有一种连灶炕,火炕和材火灶相通,利用做饭时的余热,就可以保证炕整天都是热的。
一转眼,出来工作已经20年了,现在远离老家,也很少有机会再睡妈妈烧的热炕,但儿时睡热炕的情景依然会在梦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