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算命谁试过-为何于凤至如此受待见

admin2023-01-22 00:45:3816

红红火火算命谁试过,为何于凤至如此受待见?

于凤至,1897年5月初8生人,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人氏,原籍山东省海阳县司马庄,祖辈闯关东来到吉林,在怀德县郑家屯(今双辽境内)落了户。

据张学良说,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善于经商,靠一架破马车起家,有了资本后又经营当铺、粮栈和缫丝作坊,生意越做越大。彼时的东北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绑票勒索时有发生,致富后的于文斗为避免风险,把家眷都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大泉眼村,于凤至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生涯。

后来,张作霖的“保险队”接受 *** 招安,奉命开到吉林征剿蒙匪陶克陶胡,曾一度借用于文斗先生的粮栈做指挥部,两人结识后过从甚密,无话不谈,成了莫逆之交。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张学良回忆道:那时候人们把我父亲的军队叫土匪军,对我父亲敬而远之,对其畏之如虎。但辽源商会会长于文斗对我父亲很好,他慧眼识人,说我父亲不是平常人,将来一定会有大发展。就这样,我们两家定了亲(娃娃亲)。我太太(于凤至)比我大3岁,她长啥样我根本不知道,由于是包办婚姻,我跟我的原配太太不是太合得来。

张学良和于凤至联姻,其实是父辈友谊的延续,属典型的包办婚姻,或许这就是这段婚姻最终以分手收场的症结所在。

“凤”命千金 嫁入将门 张作霖率部进剿陶克陶胡匪帮时,一次中计被围,因在荒山野岭间,奉天督军徐世昌又迟迟不发救兵,土匪攻势凶猛,张孤军苦战,形势危殆。在此命悬一线之际,多亏于文斗星夜向洮辽镇守使吴俊升告急,吴派一营骑兵前来增援,击退蒙匪,救张作霖脱离重围,张作霖很感激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于是和他换帖成了把兄弟。

关于大帅之子张学良因何娶“村姑”于凤至为妻,凤至侄儿于兆瀛这样解释:有一天,我祖父(于文斗)请来一位算命先生。按祖父的吩咐,每人都要算个卦。刚算完卦,张作霖来访。接着祖父就和张作霖唠起嗑来。

闲谈间,张作霖无意中翻阅卦帖,看到于凤至那一帖时,只见上面写着凤至生于1897年,属“凤(凤凰)”命。

“凤命”二字让张作霖觉得眼前一亮。他连忙仔细打量正在为他沏茶的于凤至,但见她容长脸儿,眉清目秀,身材修长,体态婀娜,尤其是脸上那对凤眼,更显得精明能干,而且仪表端庄,举止落落大方。张作霖越看越喜欢,很是满意,情不自禁的说:“凤至,好吉祥的名字啊!凤命,乃吉人之命,凤至,凤至,和龙相配就是皇后,那么,娶她为妻的人,一定是皇帝了”!

有凤来仪,龙凤呈祥,凤凰是一种吉祥鸟,人中龙凤是对非凡男女的形容,张作霖如此欣赏、重视于凤至,显然源于此。

于兆瀛说,姑妈卦帖中的“凤命”引起张作霖的激赏,原因是张很迷信,认为“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天作之合,两人相配实属难得的姻缘。

于文斗还没反应过来,张作霖又说,我认识个人,精通 *** 相法、阴阳八卦,算的很准,我把凤至的卦帖拿去,让他再算一下。于文斗也没当回事,就让他拿去了。

第三日,张作霖就托于家粮栈张掌柜前来提亲。原来,张作霖把于凤至的八字要去后,找那位半仙又仔细推算了一番,确认她是凤命,将门虎子配凤命千金是天造地设的“龙凤配”。

彼时,张学良才8岁,于凤至11岁,大学良3岁,于家很是犹豫,张作霖却很坚持,终于得偿所愿,张于两家定了娃娃亲。

为了让凤至配得上学良,将来做好少夫人,于文斗特意将女儿送到奉天女子师范读书。于凤至天资聪颖,又很努力,后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

当时,西学东渐,社会风气逐渐开化。和所有年青人一样,张学良脑海里充满了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婚恋新 *** ,很反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对于父亲给他定的这门娃娃亲,他是持反对态度的。

张作霖对此却不以为然,对儿子规劝道:“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凤至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你卢妈(张作霖二房)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口述历史》”。

见老爹竟这样说,张学良只好遵命。1916年4月,于凤至与张学良结为伉俪。

嫁入帅府 极受公爹张大帅宠溺 丈夫却暗度陈仓

婚后,于凤至以其雍容大度、贤淑聪慧,逐渐赢得了张学良的敬重,二人志趣相投,相敬如宾,感情日深。

至于公爹张大帅,对这位自己亲自为长子挑选的儿媳更是宠爱有加。张学良回忆道,大帅府有规定,除“老将(指张作霖)”外,其他人谁都不许公开过生日。但于凤至却是个例外。张作霖有意网开一面,默许于凤至摆酒过生日。后来,经凤至请求,张作霖甚至破例允许姨太太们庆贺生日,大家都很感激凤至,阖府上下都喜欢她,但凡帅府里有重要事情,大家都愿找她商量,求她帮忙,很多事情,只有她出面找老帅才能圆满称心,皆大欢喜。

于凤至精明能干,尤其擅于理财,她也是张学良的贤内助与事业上的好帮手。

张、于生有4个儿女:女儿张闾瑛,子张闾珣、张闾汗、张闾琪。

在张学良大起大落、毁誉参半的坎坷人生中,秀外慧中的于凤至和他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直到天津名媛赵一荻 *** 出现在少帅的生活中......张学良人称“风流少帅”,年少多金,位高权重,自然女朋友很多。他曾经赋诗一首:自古英雄皆好色,好色未必是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他还说:“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这样一位风流将军,身边自是美女如云。他和赵四 *** 的爱情故事尽人皆知,闹得满城风雨。于凤至和张学良签字离婚后远赴美国,但一直牵挂学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和他再度牵手圆梦。1990年3月20日午夜时分,于凤至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享年93岁。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红红火火算命谁试过-为何于凤至如此受待见

神鬼不敢撞是怎么回事?

你好!一有三象,神鬼不敢撞。个人认为是,天象、地象、人象。什么是天象呢?就是家,家又分为,以品德持家、务农持、经商持家、官隶持家,它们每个家的持法是不一样的,就说当官吃国家饭的你过得好了但不包括你子孙后代,有不是世袭制的。做生意的呢?富不过三代,不可能你的后代代代能富。务农的就要好一点,每代都是靠地吃饭,饿不死,也发不什么大财。 *** 的就是品德持家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看多学多做,心态度很好为人处事不惊,看家风怎么样只要看它的为人处事就知道了,人品好了道德就体现出来了。什么是地象呢?就是父母,都说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演变,所以说家风的好坏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有归画的去教孩子,我们本身也夫妻和睦,让人能竖起大拇指,而不是成为别人饭后议论的话题。什么是人象呢?就是后代,也是老人的赡养,我们从没有到有都是父母给们的,从很多的不会到会也是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过程很辛苦的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老了走不动了生病了我们都要用心的去照顾好他们。我想说的是天时、地理、人和,都有了你想还会有天上神和地上的鬼来冲撞吗?早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个人观点,喜欢我就关注我谢谢!

你们见过哪些奇怪的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许你听过人体自燃,黑白双胞胎,但会发电的人见过没?下面就让小编带给大家10件真实而又怪异的离奇事件。

Top10、人体自燃

人体自燃就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未与外界火种接触而自动着火燃烧。1949年12月15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53岁、名叫科特里斯的妇女在家中被烧死了。警方在调查中发现,那具不像人形的恐怖尸体躺在房间的地板上,可是房间内的物体却没有遭到丝毫 *** ,而且壁炉也未曾使用过,甚至在其它地方也找不到火种。在世界其它地区亦有这样人体自燃的事例,而且自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只是受到轻微的灼伤,另一些则化为灰烬。

红红火火算命谁试过-为何于凤至如此受待见

不过,现代科学界和医学界都否定人体自燃的说法,因为如果要把人体的骨髓和组织全部烧毁,只有在温度超过华氏3000度的高压 *** 才有此可能。

Top9、带电的人

说到带电人,我想起了儿时的那部电影《霹雳贝贝》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不信请往下看……英国的贾姬·普利斯曼夫人是一个会发电的人。贾姬的丈夫普利斯曼先生是位电气 *** ,但他的夫人却时时发“电”:一旦她靠近电器,电器制品就会损坏,电视会自己转台、灯泡会爆炸……已经毁坏了24台吸尘器、9台除草机、12台吹风机、19个电饭锅、8台电炉、5只手表、3台洗衣机。

科学家用尽各种办法来研究以求解开这个不可思议的人体发电现象。美国的韦恩;柯尔博士认为,从理论上来讲,约3立方厘米的人类肌肉细胞可以产生40万伏特的电压。

Top8、深山“冬眠”22天

2006年10月,35岁的日本男子打越三敬和同事到神户附近的六甲山上举行烧烤派对,他在下山途中脱离队伍,不慎坠落沟谷,导致骨盆骨折无法动弹。他吃光了随身携带的半罐烤肉酱后,就在野地中陷入了昏睡,并且一睡就睡了至少22天。

等救援人员找到他时,他的体温降低到了22摄氏度,几乎没有脉搏,但他竟然还活着。据日本医学专家称,这名男子之所以大难不死,三周多未吃东西仍能存活,显然是因为他进入了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除了脑部活动仍然继续外,他身体其它器官的新陈代谢都几乎陷入停顿状态,如同动物冬眠。

Top7、致命的一吻

虽然情侣间的接吻是甜蜜的,但加拿大魁北克省一名15岁的少女却因为与男友接吻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位名叫德斯科格斯的少女患有花生过敏症,而男友刚巧吃完花生酱三文治。

当两人接吻时,少女不知不觉间舔食了男友口中残留的花生酱,当场陷入过敏性休克状态,被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医生虽为她注 *** 急救药,但仍无力回天,少女终告不治而亡。

Top6、双胞胎兄弟脱罪

英国前些年发生了这样一件奇事:17岁的大学生阿什里;唐纳德和大卫;唐纳德兄弟是一对同卵双胞胎。这对兄弟由于涉嫌实施137起汽车盗窃案而遭到朴次茅斯市警方讯问。警方人员通过现场线索,找到罪犯的DNA,并且确定,这对双胞胎之一实施了这些犯罪案件。

但是,面对这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青年,警方傻眼了。由于两人有着相同的基因构造,导致警方人员根本无法证实兄弟俩中的哪个实施了这些 *** 性案件。警方发言人简梅;艾黎蒙格说:“尽管我们找到DNA线索,但是,这些线索毫无用处,因为这对兄弟有着相同的基因构造。”

Top5、记忆超女

一名40岁的美国家庭主妇拥有绝对惊人的超级记忆力,她能记住26年来自己生命中每一天发生的任何大事小事。研究人员没有公布这位“记忆女王”的名字,只是公布了她的研究代号:“AJ”。人们只要向AJ提出自198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日期,她就能立即回忆起那一天她遇见了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甚至连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晚餐吃了些什么,她都能回忆得一清二楚。

此外,AJ还能立即告诉研究人员许多世界大事的发生日期,包括哪天哪儿发生了一起地震等。脑海像放电影一样。美国科学家至今无法解开AJ的记忆之谜。不过科学家发现,AJ的智商仍属于普通水平,并且,尽管她对日常生活拥有超人的记忆力,但她却无法记忆长串数字或字母。

Top4、听到 *** 铃可能丧命

英国卢顿市56岁男子蒂莫西·奥多诺格 *** 时在家中总是小心翼翼,根本不敢制造出任何大一点的噪音,因为他46岁的妻子玛格丽特和4个儿女都患有一种罕见的心脏病——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任何突然的噪声、哪怕是 *** *** 都可能在转眼间令她们心脏病发,夺走她们的性命。

有这种疾病的人,任何突然的响声都会使他们的心跳加快,导致血液供应不上,从而引发大脑缺血昏迷或死亡。到目前为止,“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还没有任何治愈良方,只能通过药物勉强控制它的发作。

Top3、黑白双胞胎

今年7月5日,英国一对混血双胞胎姐妹度过了一周岁生日。这对双胞胎姐妹分别是马西娅·比格和米利·比格,家住伯明翰市。1年前,她们刚刚出生时,姐妹二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后来随着 *** 妹一天天长大,开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体貌特征。

马西娅长得像母亲阿曼达,有着雪白的肤色、金黄色卷发和碧蓝色大眼睛。而米利则更像有着牙买加血统的父亲迈克尔,有着黑色皮肤和黑色头发。黑白两种肤色的双胞胎非常罕见。专家说,体貌特征相差如此之大的双胞胎出生几率仅有百万分之一。

Top2、给小鸡人工呼吸

2006年,美国阿肯色州传出奇闻:一名退休护士“挺身而出”,嘴对“嘴”人工呼吸救活一只溺水昏迷的小鸡。这名退休护士叫玛丽安·莫里斯,她在兄弟家的池塘中发现了脸朝下漂浮在水中的鸡,情急之下采用人工呼吸 *** ,救活了这条奄奄一息的小生命。

Top1、猫拨911救了主人命

猫咪不仅仅是宠物,有时候它甚至可能成为主人的救星。家住美国俄亥俄州的盖里;卢谢森瘫痪多年。2003年,他买回一只小猫和自己做伴,并取名托米。平时,独自生活的盖里经常尝试训练托米在危险时按下 *** 上911报警 *** 的紧急按键,以防万一。2006年的一天,911报警台的接线员接到了盖里家打来的 *** ,但是却无人讲话。

当不明就里的警方赶到盖里家时,发现托米正蹲在客厅地板上,身边就是 *** ,而它的主人则倒在卧室地上。原来,盖里突然中风,从轮椅上摔倒在地上,动弹不得,是小猫托米按下了911紧急按键,救了主人。

让梅兰芳杜月笙都念念不忘的孟小冬?

一个国剧演员成名难,要长保美誉更难。

欣赏一位演员身上的功夫,却不知道练功时他吃过多少苦头。

说一个人嗓子好,却不知道他经过多少个寒冷的早晨,在空地上调过多少回嗓子。

一些人的才能就停在这个阶段,成名是再无指望了。

若是顽固不化,继续钻研,只会自毁前途。

失败的苦头是一种,成名后的苦头又是另一种。

菊坛旧闻录上曾这样描写成名后不自量力的名角儿们:“舞台是冷酷的,观众是无情的,今天你唱得好,舞台是乐园,观众是朋友;明天你唱得不好,舞台是苦海,观众是敌人。”

书中还举了几个例子:

李盛藻坐科时很红,出科以后,怪腔怪调,就没人愿意听了。

徐碧云一开始也不错,后来抽上了 *** ,嗓子抽哑了,人也抽懒了,观众也渐渐散去,再没回头。

还有的名噪一时的大戏子,年轻时红红火火。十年后嗓子哑了,声音小了,只有前几排听得见,从前满座的戏院如今只有三成座,晚景何等凄凉。

站在舞台上的人,最能体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有时,不是才华成就了人,能保持恒久不衰的定力,自律、自强,懂得收放,本身就是一种才华。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 *** 版上,孟小冬连登了三天启事: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从此七年相伴成追忆。

她闹过,哭过,甚至绝食,甚至做过一阵子的佛门弟子。可最后还是将一腔空置了的感情,投入梨园之中。

这或许不是因为感情失败,而是因为给余叔岩老师父做弟子太难。她始终还是爱戏的。

孟小冬早就想拜余叔岩为师,她人脉很广,多次请人劝说。可是余叔岩是不愿将自己一身本领传于他人。

他高傲得连男弟子都不收,女弟子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再老派孤傲之人,也劝不住别人说和。民国27年,他突然收了李少春为徒,孟小冬赶紧抓住这个“缺口”,让朋友们大力劝和,余叔岩架不住别人的软磨硬泡,只隔了一天,就收了孟小冬为徒。

余叔岩授课,因人而异。李少春有武生功底,就专门教他《战太平》、《定军山》。孟小冬没有武功底子,做派与唱功倒是非常好,于是她学的就是《洪洋洞》、《搜狐救狐》。

余叔岩教人学戏,并不是每天都教。有时间了,情绪高了,他就兴致高昂地教导到大半夜。

而且一定要完全学会他教的东西后,他才会教下一步。所以,跟这样的老师学戏,一要顶得住熬夜和突如其来的加课,二要有非凡的耐心。

既要熬得住老师“慢吞吞”不往下教的任性,更要熬得住深入研究的苦闷。

后来,李少春中途辍学,只剩下孟小冬一人坚持着。每天粗茶淡饭,不断重复的日子,她熬了五年,出师后,她演了余叔岩亲传的《洪洋洞》、《搜狐救狐》,一举登上了演艺事业的更高峰。

可是这样的高峰攀登起来,何止五年的光景。

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的艺名叫孟七,生子六个,排行老四的鸿群就是孟小冬的父亲。一家人的才华都挥洒在梨园,工武老生,武净、丑角,家里人都有担当。

她从小对戏曲耳濡目染,九岁,在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纪登台了。十四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十八岁,便到北平深造,拜名师学艺。

可是那时候,很少有像孟小冬这样认真学戏的,尤其是外地赶来。多数都是拜了师,每月供个月钱,然后顶着师父的名头,继续唱戏赚钱。

红红火火算命谁试过-为何于凤至如此受待见

可孟小冬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仅跟着师父学,每每有机会到戏院里去看名角儿演出,她也要争做前排,细心观察,学身段,看脸色。

又学习咬字、唱腔。不仅如此,她还向专门研究名角儿唱腔的人请教。

十八岁以前,她只是有名气,十八岁拜师陈秀华之后,她便去掉了之前那广泛得颇有些乱七八糟的戏路子,专门演老生戏了。在三庆园、城南游艺园、新明大戏院里都有她的演出,而且都是唱大轴头牌。

她在老生界的地位,凌驾于他人之上。

这时,她遇见了梅兰芳。

1926年下半年,北平政要王克敏庆祝五十大寿,他是个标准的戏迷,别人为了捧场就提出让梅兰芳与孟小冬合演《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

舞台上,孟小冬扮皇帝,拖着长长的鬓口,梅兰芳则是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女。在他眼里,这个二十不到的真正的少女有一种让人摸不透的忧郁感。

她从不开口大笑,神色里总有一种凝神屏气的严肃。她也不像别的女孩那样活泼,仿佛戏曲神韵注入了她的骨血里,深厚而不老派。

他欣赏她,也喜欢她。而她呢,拜师学艺时就对名角儿非常痴迷,她愿意生活在他身边,做一对梨园里遗世 *** 的璧人。

她下嫁时,梅兰芳已经有了王明华、福芝芳两位夫人。两位夫人也都是梨园出身,嫁人之后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持家。

不过,她们总还有个家可以 *** 持。

孟小冬就不同了,她嫁入梅家四年,从未正儿八经地进过梅宅。

她不愿做小,可既然做了,她也不便与两位夫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勾心斗角,出来反而对她好一些。不过,这个“好”也不是时时刻刻,长长久久的好。一个女人做了人家的妻子,就等于做了一家的媳妇。她再新潮前卫,心里也总想着见见公婆。

1931年夏天,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前去悼念,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见见梅家的人。可刚到门口,就被雷厉风行的二太太福芝芳拦住了,没说几句话就把孟小冬挡在了门口。

梅兰芳当时就站在两位妻子之间,他选择哪一边都不是,可最终还是对孟小冬说,“你回去吧。”

她眼见没人向着自己,转头就走。

这七年的感情瞬间烟消云散。

孟小冬与梅兰芳

其实,两人的好日子持续了九个月。太太不让进家门的事还没发生之前,两人的感情就被孟小冬的暗恋者给拆散了。

北京城防司令的儿子王惟琛,对孟小冬很着迷,成狂成痴,得知孟小冬嫁人之后,非常气愤,带着枪直径步入梅宅客厅。梅兰芳此时正好不在客厅,王惟琛怒气冲天,见到沙发上坐着的客人,迅速拔出枪来威胁。

梅兰芳性格懦弱,朋友在客厅求救,他只说,“我立刻打 *** 去。”便消失不见了。不久, *** 抵达梅宅,劝解中,王惟琛惊慌失措,错杀了客人张汉举。这位《 *** 晚报》的经理成了爱情的冤死鬼,彻底震惊了梅兰芳。

他不知道孟小冬还有多少这样痴狂的戏迷,也无法估计今后还会出多少类似的事情,可他懂得自保。

在他的心里,这样的逃避或许还有一点深明大义的意思。因为不单是为自己着想,更是为家人,为朋友着想。

王惟琛的脑袋被 *** 砍下,在前门外的电线杆下,悬挂示众三天。

从此,梅兰芳便安心在福芝芳的保护下生活,见孟小冬就越来越少了。为了保命,他还离开北平,在上海定居。

可她的隐忍,换来的还是被人轰出家宅。

她哭,她闹,她心灰意冷,可她也立誓从此不见梅兰芳。“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她靠着学戏来度过所有与恋人离别的岁月。靠了戏曲发家的她,此时也靠着戏曲重振旗鼓。

可是,她从来就不是会被打垮的人。

她的眼中有一种傲气和冷静。

她身上有一种铁骨铮铮。

爱情来便来,非常真心去接受。

爱情走便走,她也觉得不强留。

她不是那种会胡闹,会死缠的女人。温暖,是自己给的。坚强,也是自己给的。

所以,她人生中的36岁到40岁,她成了真正的单身贵族。一人吃饭,一人睡觉,一个人再次回归到学生时光,再次打造自己,以求获得新生。

她没了感情的牵绊,心也没有更多的寄托。跟余叔岩在一起很难,比与任何自私的恋人在一起都要难。她每天都怀着铁杵磨成针的心情,默默地学习。每天独自来到余家,每天独自走回自己家。

1934年,她复出。这一次上台,离她上次正式登台已经时隔是七年之久。首场演出安排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她再次出现,为观众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更成熟的孟小冬,那个已经获得余氏教学精髓的孟小冬,那个已经成为余氏唯一传人的孟小冬。

她,经过静谧时光的打磨,已经超越了梅兰芳那两位同样梨园出身的夫人。

辉煌时,她依旧保持着那冷漠的神色。

这样的强硬,是梅兰芳想拥有却不敢拥有的精神气。

她依旧吸引着许多人。其中就有杜月笙——那个二十多年前就看上她的杜月笙。他与别人一样,对她的复出首演心驰神往。

再次相会后,杜月笙请孟小冬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随后也奉上了二十多天的演出。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也是梨园中人,杜家几位夫人多年来分庭抗礼,你争我夺,姚玉兰这边正好缺一个队友,便经常与孟小冬接触,关系深入后就时不时的劝她嫁给杜月笙。

她没有同意,可也没拦着杜月笙对自己嘘寒问暖。她孤傲多年,太需要温暖了。谁不需要呢?更何况,这温暖近在咫尺又是诚心诚意。

杜月笙等待了二十年,终于等来了孟小冬的陪伴。更可贵的是,得到之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断了继续欣赏的念头。

他为孟小冬搭戏台,继续唱。这个天下 *** 号大戏迷,在六十寿辰的那天,邀请全国上下的大戏名角到上海义务演出,理由是为了赈灾。原计划五天的戏,演了10天,盛况空前,票价涨到了1000元一场,戏迷们依旧追捧不断,场场爆满。

到了台下,孟小冬就在公馆里照顾病怏怏的杜月笙,或许是为了交换他的一腔爱意与崇拜之情,但更是为了自己的心中那份期望依旧的安定。

十年来,孟小冬居然从未提过婚配与名分。她宁愿退一步,这样无名无份的互相照应着,也不愿重蹈覆辙,做别人的小老婆。

孟小冬与杜月笙

可就在1950年杜月笙一家要迁居香港时,一家人忙着弄护照,头都忙晕了,未考虑到她。一向冷冰冰,对任何事都没有明确态度的孟小冬,突然来了一句,“我跟着你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

杜月笙愣了一下,赶紧赔不是。说了几句带歉意的话,便正经 *** 办起婚礼来。

前几位夫人跟着他享尽荣华富贵,到了孟小冬这里,却整天照顾他,陪伴他,为他这个年老体弱的药罐子端茶送水。

他总觉得把孟小冬娶进家,是一件残酷的事,一来辜负了她的青春,二来禁锢了她的自由——其他几位妻子都是儿女绕膝,孟小冬却什么都没有。可是,他又怎么舍得放孟小冬走。

于是,在时局动荡、人心惶惶的时候,他给孟小冬一场最豪华的婚礼。

管家万墨林到九龙饭店,把饭店的大司务请到杜公馆来做菜,一共做十桌,每桌900港币。婚宴时,楼下不够用,又临时借了楼上陆根泉家的客厅。亲朋好友无一人缺席。

那天,杜月笙带病出息,穿戴一新。孟小冬冷淡多年,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江一秋是杜公馆的座上宾,对于杜孟两人的感情,他曾如此评价,“哎呀,杜先生与孟 *** 的感情交关好,两个人嗲得来。”

杜月笙弥留之际,她悲伤至极,立誓绝不登台演戏。懂她的人都去了,她还演了做什么。

此后,她深居简出,吊吊嗓子,后来就连嗓子也懒得吊了。

像年轻时一样,她说到做到。

她的名字里有个“冬”字,一生性情也像极了“冬”,冷淡、强硬、能忍,能扛。

对自己如此,对事业如此,对爱情,竟然也是如此。

像是一种必死的决心,支撑着这跌宕起伏却十分辉煌的一生。

有人说,她最后没有爱情,把自己陷进了照顾杜月笙的日常里去了。

但有谁能如她这般,敢爱又决绝,敢恨又洒脱,收获过事业,也抓住了爱情。

作者:利物浦早茶

有什么毫不起眼却闷声发大财的行业或者生意?

这是一个60多岁老太太在我眼前干了20多年看不出发财却赚了大钱的例子;

这个女人命很苦,40岁的时候,老公因病去世了,一个儿子8岁,娘俩过日子,妈妈没再改嫁,他家是农村的,离市里20公里,当时是1994年,她家2口人有3亩责任田,老公去世1年后,她把地转给别人,自己领着孩子来到了市里,找工作。

她不识字,找不到好工作,就租了个6平米的房子,领着孩子收废品捡破烂。

她天天去给一家批发老板打扫仓库废品,半年后,老板行好帮忙把他儿子送进了市里小学,她也改行不再收废品捡破烂了,在大市场一个不起眼的旮旯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干起了水煎包生意。

那是1996年秋季,她42岁,她就自己一个人干,周围也有煎包铺,都比她干的大,她就便宜卖,当时都买2毛,她人干净做得好做的实在,不管人们买多少,他总是多给一个,后来物价上涨,都涨钱,他总是涨的最晚,有时候要晚1-2个月,到了人家都4毛一个的时候,他就一直比人家低1毛,后来涨价到了5毛,他就4毛,始终忘不了送一个包子。

到了2004年孩子初中毕业了,没考上高中,就没在上学,和母亲一起卖包子。从此就是娘俩的生意了。

她就多租了一间,老地方没动。从此有了帮手,生意火爆起来,从上午9点开始出锅,直到下午2-3点,从不停火,后来又加了一口锅,2个煎锅全开。

时间到了2014年,孩子28岁了谈了对象(因为是包子男,对象很难找),她花了57万全款给孩子买了128平的小高层楼,因为有了楼,孩子的对象才算有了着落。2016年,又花了8万多给儿子买了车。当年又花了20多万给儿子结了婚。那年她62岁。

20年,靠着自己一双手,后来加上儿子,干出了一栋楼,供孩子读完初中,买了车,娶了妻。花在明面上的钱就有90万多。

后来房子涨价,那房子到了180多万(这另当别论,自己住无所谓),娘俩一直是水煎包铺,老妈在外看锅照顾顾客,儿子在后间包包子。生意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儿媳妇是一家保险公司业务员,天天不着家。

今年她66岁还在干,人家都1块了,她还是8毛,还是忘不了送一个。

这么多年她也没换过地方,他有了孙子,儿媳妇看孩子不上班了,她还是忙生意,闲了就照顾孩子。这老太身体倍棒,手脚麻利,年数太多了,成了市场里的坐地户,人们买包子,他忙不过来就让顾客自己拿,钱扔箱子里就行(他收钱就一纸箱子),微信支付她也不看。

她卖煎包大多数一半带走,一半就地吃,人们都奇怪,他一天2个锅,出那么多包子(至少30多锅小2000个,一个差2毛还送一个,一天差了400多),她这生意是怎么做的。

卖包子是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小生意,而且就娘俩。

外行人真是看不懂,但就是被她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干了20多年,买了楼买了车娶了媳妇生了孙子,日子过得舒舒坦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