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小拇指有4节算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还说不清楚吗

admin2023-01-22 00:24:1519

右手小拇指有4节算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还说不清楚吗?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导读:河图与洛书其实只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一直它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发端,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甚至还有"宇宙魔方"的说法。

关于河图洛书的出处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这后来成为《周易》的理论依据。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 *** ,治理社会。史料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洛书上都有什么

传闻在河图上,有着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整个看起来就像一个八卦;而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玄妙。其实这些东西,放在现代来说是在普通不过了,但是在几千年的古代,它的产生绝对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之后有人根据河图洛书编写出《周易》和《洪范》两书,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的价值和意义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尤其是阴阳五行术数的起源。先不说它对《周易》、《洪范》两书的影响,其实在之后诸子百家,以及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 *** ,证实了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第三,它的出现有力的证明了,在上古无文字的时代里,八卦就已经产生了,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有八千年连续传承。

结束语:河图洛书其实就是,数的最初形态,是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并不是什么千古之谜!用高科技的话来说,它就是计算机里的0和1!

右手小拇指有4节算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还说不清楚吗

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

秦王朝是我国 *** 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许多事都是由丞相李斯在主持。首先就是统一度量衡。

据说,李斯很快就制定出了钱币、长度。不过在重量方面他有些彷徨,不知道应该把多少两算作一斤,便去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心里其实也没准,提笔写下四个字:“天下公平”。那意思大概是说,我要的只是公平,至于多少两算一斤,你是丞相,你说了算,你就看着办吧。

李斯一想,这叫啥指示?我是丞相不假,可这社稷不是我的,没有你皇帝的旨意,我哪敢什么都随便做主?他想了很久,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一标准,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十六两秤包括:秤杆、秤砣、准星。十六颗准星,就是十六进位。秤杆,表示“权”;秤砣,表示“衡”。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秦统一以后用的文字是小篆。按照小篆的写法,“天下公平”四字的笔画似乎也不是十六画。

不过,以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这的确是李斯在统一度量衡时制定下来的。

另外,关于十六两秤,还有一个说法是,十六金星秤,里面包含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一共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那些买卖人,做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会遭天谴。短一两无福,少二两无禄,缺三两折寿。

后来,在淳朴的老百姓当中,一直有“秤上骗人,必遭天谴;缺斤少两,贻害子孙”的说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的宗旨是良好的,就是希望人们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不要互相欺骗。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间,度量衡尽管也有过一些变动,但大多数时间,仍然还是以十六两为一斤。这种十六两秤,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1959年。

1959年6月25曰, *** 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只有中草药的计量 *** ,当时仍沿袭旧制没有改变。但后来还是有了一些变动。

至于说为什么“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 *** 。不管什么东西,制定标准时,都要有个理由,都要有个寓意,取个彩头。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了。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目前还不确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筷子,肯定最早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能够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纣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铜筷子和象牙筷子了。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jiā),汉代时称“箸”(zhù),明 *** 始称“筷”。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有这么几种。

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妲己为了讨纣王欢心,发明了玉簪筷;此外,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这里说一下姜子牙的故事。

据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什么都不会干,故此非常穷困。他老婆不想和他过这种苦日子了,就想把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

姜子牙确实饿极了,伸手就去锅里抓肉。就在这时,窗外飞进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大叫一声,就去赶鸟。

他第二次抓肉时,鸟又飞进来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疑惑了,这鸟为什么无缘无故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不能吃?为了试那只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明白,这是一只神鸟,于是就假装追鸟,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那只鸟落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急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把两根丝竹伸进碗里夹肉,这时,他看见丝竹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问老婆:“肉怎么会冒烟,难道里面有毒吗?”

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连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给他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以后,他每次吃饭都用两根丝竹进餐。这事传开以后,他老婆再也不敢下毒。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不过,这个传说一出现,就遭到人们的怀疑。殷纣王和姜子牙是同时代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子了,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据说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的确是以竹子当筷子。

筷子,一般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 *** 而成。由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后来又传至 *** 、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的汉字文化圈。

筷子一般为22-24厘米,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以表示人和动物必须有个本质不同。

筷子一边圆、一头方,圆的,表示天,天是圆的;另一边是方的,表示地,地是方的。所谓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我们在吃饭时,手拿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表示天、地、人三才,这既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用筷子时随心所欲的习惯,也是我们老祖宗对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种很高深的独特智慧。

小时候你听老人讲过哪些长大后一直忘不了的神奇故事?

有啊!这样的故事也许会世世代代咏流传!

看看这个故事怎么样?提提意见吧!

“恩美!快看!” 大泽指着海滩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排档,大排档灯火辉煌,一缕缕彩色的轻烟像丝带一样飘来飘去。

“天呐!太香啦!”大泽都流口水了。

山壮老师也禁不住诱惑: “我要‘考牛津’!再来两串大腰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要吃螃蟹!”从来不吃海鲜的时小燕开口了。我觉得她怪怪的,有那么美味吗?就连时小燕也想吃了。

更奇怪的是棉老师和小鱼老师,他们怎么不照看着我们?光知道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坐在这里了。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海鲜,桌子底下狼藉一片。看样子,他们足足吃了一大盆,太奇怪了!同学们也不顾一切地挤到桌子旁,问都不问,抓起 *** 的大螃蟹啃了起来。 戴着龙王面具的大排档老板笑得合不拢嘴了,他殷勤地为棉老师和小鱼老师不停地端上各种海鲜美味;服务员也都带着虾兵蟹将的面具,笑呵呵地招待着同学们。

我愣愣地看着大家,有一种不祥之感——海滩上除了我们和大排档的老板、服务员,根本没有其他游客!一向温文尔雅的棉老师今天的吃相很奇怪,从来不吃海鲜的时小燕居然……

“小帅哥,你怎么不去吃螃蟹呀?这可是人间美味呀!”“龙王”老板的话阴阳怪气的。

“小胖仔,快去吃吧!今晚八折优惠。”大泽刚要拿起一只螃蟹,我一把拽住了他。太奇怪了!大泽拿起的一只蒸螃蟹居然是活的,还挥舞着大钳子!请允许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眼前除了“虾兵蟹将老龙王”,老师和同学们都变成了一群“猪” !真的,大家的吃相真的像一群猪!

月亮升起老高了,投射到海面上的光影显得鬼鬼祟祟的。棉老师脚步踉跄地走了过来,脸肿得好难看。“老板,结账吧。”

“好嘞!诸位一共吃了二十筐螃蟹,每筐二十只,每只两百元,二二得四,二四得八,一共是八万元,八折优惠,消费六万八。谢谢!”

右手小拇指有4节算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还说不清楚吗

“啊!”棉老师惊讶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完了!大家被“敲竹杠”了。

“怎么着?吃饭不给钱?甭想溜,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龙王”老板一扫热情,陡然变了声调,瞪着眼睛语带威胁地说。

大家搜遍了全身,凑起来也只有两千元。

“龙王”老板开始谈条件了:“钱,交不起也行。这么着吧,我这还有几个服务员,你要培训他们关于深海的一些常识,将来好让他们……嘿嘿!”“龙王”老板欲言又止。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几个“虾兵蟹将”服务员“呼”地拉起一片透明的帷帐,把大家团团围在了里面。

太奇怪了!唯独把我和大泽漏在了帷帐外。巨大的帷帐突然移动起来,向远处的海滩飘移,越来越远,眨眼的功夫,便消失在恐怖的夜色中。

我和大泽欲哭无泪。

(三)他们的家在海洋深处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我和大泽沿着无人的海边,沮丧地拖着步子,一边走一边喊着:“棉老师!小鱼老师!山壮老师!”

“时小燕!奎星星!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到后来,我们连喊的勇气也没有了,整个海滩空荡荡的。两只宠物鸟也垂头丧气地跟在我们后面,迈着傻呆呆的步子。

月亮远远地挂在夜空,好像要消失了一样。

也不知走了多久,远处的海滩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光影斑斓,仿佛星星蜂拥在花园里。我们走进树林:哇!太美妙了!深蓝色的拱形树林发着柔和的光, 就像精心编织的梦幻走廊一样,树枝上一闪一闪的,好像星星们就在我们身边。一切充满了安详与宁静。我和大泽相视一笑,坐了下来,靠在树干上,静静地看着星光斑斓的梦幻树林,拱形树林似乎把我俩包裹得严严实实,我的心里不再恐惧。望着树上眨眼睛的星星,我忽然感觉到我脸上的“小星星”也在眨着眼睛,我的眼前到处都是梦幻般的小星星。

迷迷糊糊中,树林深处飘来悠扬的歌声:

在无人的海边

寂静的沙滩延绵

海浪拍打着海面

仿佛重复着你的诺言

在无人的海边

寂静的沙滩延绵

海浪拍打着海面

问你是否怀念去年夏天

歌声婉转、飘渺,唱歌的人仿佛星星一样落在我们眼前,是一位蓝眼睛的女孩,她开口说话了:“恩美、大泽,不必难过,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安全。”

我不知道眼前的一切是不是在梦里。我着急地问:“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到底去哪儿了?请问你是谁?”

“你们叫我爱丽缇好了,我是大海的女儿。 他们回不去家了,就只好用这个办法,让你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们重新捡回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我急切地问:“你说的‘他们’,就是戴着龙王面具的老板,还有那些装扮成虾兵蟹将的服务员吗?”

“是的。”

女孩的话,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能帮他们什么呢?怎么帮呢?”

这个叫爱丽缇的女孩悠悠地笑了:“他们都是大海的居民,今天中秋联欢,没想到来了你们这些不速之客。 他们被你们开心的玩耍所吸引,竟忘了在退潮之前赶回去。 今天是八月十五, 涨潮时间是十二点, 退潮时间是十八点,他们太贪恋这里啦, 错过了退潮的时间。”

“错过了时间会怎么样?”

“错过了会很危险。 再涨潮的时间是一会儿的零点四十八分,他们必须在明天早上六点四十八分退潮之前赶回去。否则,就永远也回不去了。”

我更是一头雾水了:“我们能帮什么忙呢?”

爱丽缇幽幽地说:“他们离开大海已经超过六个小时了,时间越久,记忆力就越来越少。现在,他们连深海的一些常识都记不清了,需要你们的老师和同学培训,帮他们找回记忆。”

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心里安静了好多。

眼前的爱丽缇真的很美,一袭海蓝色衣裙恰似柔柔的海面,一头深蓝色长发如同大海的波浪,一对冰蓝眸子好似深蓝的宝石,那眼白深处似乎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

“恩美!大泽!你们怎么睡在这里?”我揉揉惺忪的眼睛,抬头一看,棉老师、小鱼老师和山壮老师都笑眯眯地望着我。

“棉老师,你们昨晚去哪里啦?你们都好吧?”棉老师压低了声音笑道:“你不是都知道了吗?不用再问啦。”

我只是觉得一夜未见,老师和同学们似乎消瘦了许多,于是撅着嘴,故意气棉老师:“老师,是不是昨夜你们背着我和大泽,偷偷去打怪兽啦?失掉不少血吧?”

以前农村有这么一句话?

“二拇脚指头长,长大了不养娘。” 这个农村老话讲的什么意思?是说二脚趾比大脚趾长的人长大了不孝顺母亲。这个胶东半岛的老话,与我们贵州遵义的讲得不一样。不仅说法不同,而且意思也不同。我们贵州遵义的说法是:“大脚趾短,二脚趾长;先克老爹后克娘。”说的是孩子大脚趾短、二脚趾长,父亲要比母亲先去世。对于我们贵州遵义的说法,说实话,我是有疑惑的。对胶东半岛的说法,我也不信。

先说说我们贵州遵义的说法吧:对于一个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我觉得可以参照比较,但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如何比照?在以前的农村家庭,一家三、五个孩子是很正常的,甚至六、七个的都有。孩子多了,什么样的脚形都有,有大脚趾比二脚趾长的,有大脚趾比二脚趾短的,那孩子之间的不同脚形岂不矛盾?

现在再来说说胶东半岛的说法吧: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因为现实中例子就可以反驳。我有一个同学是山东潍坊的,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在母亲重 *** 之时,他请假回家照顾母亲,假期过了又请假,最后被公司开除,但是他仍不觉得可惜,以他的话说,工作没了将来可以再找,但母亲没了就找不回来了。你知道他的脚是什么形状吗?典型的大脚趾短二脚趾长,按照这个老说法,他是属于不孝之子的范畴,但他却是村里村外都有名的大孝子。

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吧:啥事都有例外的。也许也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解释通。但无论如何,对于脚趾长短的说法,我觉得并不准确,甚至准确度值得商榷。无论二脚趾长是对娘不孝,还是二脚趾长对父不利,我觉得都很牵强,不值得信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知大家有何不同的见解?

城南旧事驴打滚全文?

驴打滚儿

换绿盆儿的,用他的蓝布掸子的把儿,使劲敲着那个两面的大绿盆说:

“听听!您听听!什么声儿!哪找这绿盆去,赛江西瓷!您再添吧!”

妈妈用一堆报纸,三只旧皮鞋,两个破铁锅要换他的四只小板凳,一块洗衣板;宋妈还要饶一个小小绿盆儿,留着拌黄瓜用。

我呢,抱着一个小板凳不放手。换绿盆儿的嚷着要妈妈再添东西。一件旧棉袄,两叠破书都加进去了,他还说:

“添吧,您。”

妈说:“不换了!”叫宋妈把东西搬进去。我着急买卖不能成交,凳子要交还他,谁知换绿盆儿的大声一喊:

“拿去吧!换啦!”他挥着手垂头丧气地说:“唉!谁让今儿个没开张哪!”

四只小板凳就摆在对门的大树荫底下,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燕燕小,挤在宋 *** 身边,半坐半靠着,吃她的手指头玩。

“你家小栓子多大了?”我问。

“跟你一般儿大,九岁喽!”

小栓子是宋 *** 儿子。她这两天正给我们讲她老家的故事:地里的麦穗长啦,山坡的青草高啦,小栓子摘了狗尾巴花扎在牛犄角上啦。她手里还拿着一只厚厚的鞋底,用粗麻绳纳得密密的,正是给小栓子做的。

右手小拇指有4节算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还说不清楚吗

“那么他也上三年级啦?”我问。

“乡下人有你这好命儿?他成年价给人看牛哪!”她说着停了手里的活儿,举起锥子在头发里划几下,自言自语地说:“今年个,可得回家看看了,心里老不顺序。”她说完愣愣的,不知在想什么。

“那么你家丫头子呢?”

其实丫头子的故事我早已经知道了,宋妈讲过好几遍。宋 *** 丫头子和弟弟一样,今年也四岁了。她生了丫头子,才到城里来当奶妈,一下就到我们家,做了弟弟的奶妈。她的奶水好,弟弟吃得又白又胖。她的丫头子呢,就在她来我家试妥了工以后,被她的丈夫抱回去给人家奶去了。我问一次,她讲一次,我也听不腻就是了。

“丫头子呀,她花钱给人家奶去啦!”宋妈说。

“将来还归不归你?”

“我的姑娘不归我?你归不归 *** ?”她反问我。

“那你为什么不自己给奶?为什么到我家当奶妈?为什么你挣的钱又给人家去?”

“为什么?为的是说了你也不懂,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挣钱!”

我还记得她刚来的那一天,是个冬天,她穿着大红棉袄,里子是白布的,油亮亮的很脏了。她把 *** 塞到弟弟的嘴里,弟弟就咕嘟咕嘟地吸呀吸呀,吃了一大顿奶,立刻睡着了,过了很久才醒来,也不哭了。就这样留下她当奶 *** 。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匹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儿牙,怎么这么难看!妈妈下工钱了,折子上写着:一个月四块钱,两付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过了一年零四个月才许回家去。

穿着红棉袄的宋妈,把她的小孩子包裹在一条旧花棉被里,交给她的丈夫。她送她的丈夫和孩子出来时,哭了,背转身去掀起衣襟在擦眼泪,半天抬不起头来。媒人店的老张劝宋妈说:

“别哭了,小心把奶憋回去。”

宋妈这才止住哭,她把钱算给老张,剩下的全给了她丈夫。她又嘱咐她丈夫许多话,她的丈夫说:

“你放心吧。”

他就抱着孩子牵着驴,走远了。

到了一年四个月,黄板儿牙又来了,他要接宋妈回去,但是宋妈舍不得弟弟,妈妈又要生小孩子,就又把她留下了。宋 *** 大洋钱,数了一大垛交给她丈夫,他把钱放进蓝布袋子里,叮叮当当的,牵着驴又走了。

以后他就每年来两回,小叫驴拴在院子里墙犄角,弄得满地的驴粪球,好在就一天,他准走。随着驴背滚下来的是一个 *** 袋,里面不是大花生,就是大醉枣,是他送给老爷和太太我爸爸和妈 *** 。乡下有的是。

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了什么样儿?老早起来谁给我梳辫子上学去?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给擦?我们都离不开她呀!

可是她常常要提回家去的话,她近来就问我们好几次:“我回俺们老家去好不好?”

“不许啦!”除了不会说话的燕燕以外,我们齐声反对。春天弟弟出麻疹闹得很凶,他紧闭着嘴不肯喝那芦根汤,我们围着鼻子眼睛起满了红疹的弟弟看。妈说:

“好,不吃药,就叫你奶妈回去!回去吧!宋妈!把衣服、玩意儿,都送给你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

宋妈假装一边往外走一边说:

“走喽!回家喽!回家找俺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哟!”

“我喝!我喝!不要走!”弟弟可怜兮兮地张开手要过妈妈手里的那碗芦根汤,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碗。宋妈心疼得什么似的,立刻搂抱起弟弟,把头靠着弟弟滚烫的烂花脸儿说:

“不走!我不会走!我还是要俺们弟弟,不要小栓子,不要小丫头子!”跟着,她的眼圈可红了,弟弟在她的拍哄中渐渐睡着了。

前几天,一个管宋妈叫大婶儿的小伙子来了,他来住两天,想找活儿做。他会用铁丝给大门的电灯编灯罩儿,免得灯泡被贼偷走。宋妈问他说:

“你上京来的时候,看见我们小栓子好吧?”

“嗯?”他好像吃了一惊,瞪着眼珠,“我倒没看见,我是打刘村我舅舅那儿来的!”

“噢,”宋妈怀着心思地呆了一下,又问:“你打你舅那儿来的,那,俺们丫头给刘村的金子 *** 奶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吗?”

“哦?”他又是一惊,“没没听说。准没错儿,放心吧!”

停了一下他可又说:

“大婶儿,您要能回趟家看看也好,三、四年没回去啦!”

等到这个小伙子走了,宋妈跟妈妈说,她听了她侄子的话,吞吞吐吐的,很不放心。

妈妈安慰她说:

“我看你这侄儿不正经,你听,他一会儿打你们家来,一会儿打他舅舅家来。他自己的话都对不上,怎么能知道你家孩子的事呢!”

宋妈还是不放心,她说:

“我打今年个一开年心里就老不顺序,做了好几回梦啦!”

她叫了算命的来给解梦。礼拜那天又叫我替她写信。她老家的地名我已经背下了:顺义县牛栏山冯村妥交冯大明吾夫平安家信。

“念书多好,看你九岁就会写信,出门丢不了啦!”

“信上说什么?”我拿着笔,铺一张信纸,逞起能来。

“你就写呀,家里大小可平安?小栓子到野地里放牛要小心,别尽顾得下水里玩。我给做好了两双鞋一套裤褂。丫头子那儿别忘了到时候送钱去!给人家多道道乏。拿回去的钱前后快二百块了,后坡的二分地该赎就赎回来,省得老种人家的地。还有,我这儿倒是平安,就是惦记着孩子,赶下个月要来的时候,把栓子带来我瞅瞅也安心。还有……”

“这封信太长了!”我拦住她没完没了的话,“还是让爸爸写吧!”

爸爸给她写的信寄出去了,宋妈这几天很高兴。现在,她问弟弟说:

“要是小栓子来,你的新板凳给不给他坐?”

“给呀!”弟弟说着立刻就站起来。

“我也给。”珠珠说。

“等小栓子来,跟我一块儿上附小念书好不好?”我说。

“那敢情好,只要 *** 答应让他在这儿住着。”

“我去说!我妈妈很听我的话。”

“小栓子来了,你们可别笑他呀,英子,你可是顶能笑话人!他是乡下人,可土着呢!”宋妈说的仿佛小栓子等会儿就到似的。她又看看我说:

“英子,他准比你高,四年了,可得长多老高呀!”

宋妈高兴得抱起燕燕,放在她的膝盖上。膝盖头颠呀颠的,她唱起她的歌:

“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个哥哥儿,哥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姑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她唱着,用手板住燕燕的小手指,指着鼻子和眼睛,燕燕笑得咯咯的。

宋妈又唱那快板儿:

“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 *** 挽着髻……”

太阳斜过来了,金黄的光从树叶缝里透过来,正照着我的眼,我随着宋 *** 歌声,斜头躲过晃眼的太阳,忽然看见远远的胡同口外,一团黑在动着。我举起手遮住阳光仔细看,真是一匹小驴,得、得、得地走过来了。赶驴的人,蓝布的半截褂子上,蒙了一层黄土。哟!那不是黄板儿牙吗?我喊宋妈:

“你看,真有人骑驴来了!”

宋妈停止了歌声,转过头去呆呆地看。

黄板儿牙一声:“窝哦!”小驴停在我们的面前。

宋妈不说话,也不站起来,刚才的笑容没有了,绷着脸,眼直直瞅着她的丈夫,仿佛等什么。

黄板儿牙也没说话,扑扑地掸他的衣服,黄土都飞起来了。我看不起他!拿手捂着鼻子。他又摘下了草帽扇着,不知道跟谁说: “好热呀!”

宋妈这才好像忍不住了,问说:

“孩子呢?”

“上上他大妈家去了。”他又抬起脚来掸鞋,没看宋妈。他的白布袜子都变黄了,那也是宋妈给做的。他的袜子像鞋一样,底子好几层,细针密线儿纳的。

我看着驴背上的 *** 袋,不知里面这回装的是什么。黄板儿牙把口袋拿下来解开了,从里面掏出一大捧烤得倍儿干的挂落枣给我,咬起来是脆的,味儿是辣的,香的。

“英子,你带珠珠上小红她们家玩去,挂落枣儿多拿点儿去,分给人家吃。”宋妈说。

我带着珠珠走了,回过头看,宋妈一手收拾起四个新板凳,一手抱燕燕,弟弟拉着她的衣角,他们正向家里走。黄板儿牙牵起小叫驴,走进我家门,他准又要住一夜。他的驴满地打滚儿,爸爸种的花草,又要被糟践了。

等我们从小红家回来,天都快黑了,挂落枣没吃几个,小红用细绳穿好全给我挂在脖子上了。

进门来,宋妈和她丈夫正在门道里。黄板儿牙坐在我们的新板凳上发呆,宋妈蒙着脸哭,不敢出声儿。

屋里已经摆上饭菜了。妈妈在喂燕燕吃饭,皱着眉,抿着嘴,又摇头叹着气,神气挺不对。 “妈,”我小声地叫,“宋妈哭呢!”

妈妈向我轻轻地摆手,禁止我说话。什么事情这样重要?

“宋 *** 小栓子已经死了”,妈妈沙着嗓子对我说,她又转向爸爸:“唉!”已经死了一两年,到现在才说出来,怪不得宋妈这一阵子总是心不安,一定要叫她丈夫来问问。她侄子那次来,是话里有意思的。两件事一齐发作,叫人怎么受!“

爸爸也摇头叹息着,没有话可说。

我听了也很难过,但不知另外还有一件事是什么,又不敢问。

妈妈叫我去喊宋妈来,我也感觉是件严重的事,到门道里,不敢像每次那样大声吆喝她,我轻轻地喊: “宋妈,妈叫你呢!”

宋妈很不容易地止住抽噎的哭声,到屋里来。妈对她说:

“你明天跟他回家去看看吧,你也好几年没回家了。”

“孩子都没了,我还回去干么?不回去了,死也不回去了!”宋妈红着眼狠狠地说;并且接过妈妈手中的汤匙喂燕燕,好像这样就表示她呆定在我们家不走了。

“你家丫头子到底给了谁呢?能找回来吗?”

“好狠心呀!”宋妈恨得咬着牙,“那年抱回去,敢情还没出哈德门,他就把孩子给了人,他说没要人家钱,我就不信!”

“给了谁,有名有姓,就有地方找去。”

“说是给了一个赶马车的,公母俩四十岁了没儿没女的,谁知道是真话假话!”“问清楚了找找也好。”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宋妈成年跟我们念叨的小栓子和丫头子,这一下都没有了。年年宋妈都给他们两个做那么多衣服和鞋子,她的丈夫都送给了谁?旧花棉被里裹着的那个小婴孩,到了谁家了?我想问小栓子是怎么死的,可是看着宋 *** 红肿的眼睛,就不敢问了。

“我看你还是回去。”妈妈又劝她,但是宋妈摇摇头,不说什么,尽管流泪。她一匙一匙地喂燕燕,燕燕也一口一口地吃,但两眼却盯着宋妈看。因为宋妈从来没有这个样子过。

宋妈照样地替我们四个人打水洗澡,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扑上厚厚的痱子粉,照样把弟弟和燕燕送上了床。只是她今天没有心思再唱她的打火链儿的歌儿了,光用扇子扑呀扑呀扇着他们睡了觉。一切都照常,不过她今天没有吃晚饭,把她的丈夫扔在门道儿里不理他。他呢,正用打火石打亮了火,巴达巴达地抽着旱烟袋。小驴大概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儿牙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它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给踩倒了两三棵。驴子吃上干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 *** 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朝窗外看去,驴没了,地上留了一堆粪球,宋妈在打扫。她一抬头看见了我,招手叫我出去。

我跑出来,宋妈跟我说:

“英子,别乱跑,等会跟我出趟门,你识字,帮我找地方。”

“到哪儿去?”我很奇怪。

“到哈德门那一带去找找”说着她又哭了,低下头去,把驴粪撮进簸箕里,眼泪掉在那上面,“找丫头子。”

“好的。”我答应着。

宋妈和我偷偷出去的,妈妈哄着弟弟他们在房里玩。出了门走不久,宋妈就后悔了:

“应当把弟弟带着,他回头看不见我准得哭,他一时一刻也没离开过我呀!” 就是为了这个,宋妈才一年年留在我家的,我这时仗着胆子问:

“小栓子怎么死的?宋妈。”

“我不是跟你说过,冯村的后坡下有条河吗……”

“是呀,你说,叫小栓子放牛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就顾得玩水。”

“他掉在水里死的时候,还不会放牛呢,原来正是 *** 妈生燕燕那一年。”

“那时候黄板嗯,你的丈夫做什么去了?”

“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准是小栓子饿了一天找他要吃的去,给他轰出来了。不是上草棚,走不到后坡的河里去。”

“还有,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

“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吧。”宋妈说。

我们从绒线胡同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我在路上忽然又想起一句话。

“宋妈,你到我们家来,丢了两个孩子不后悔吗?”

“我是后悔后悔早该把俺们小栓子接进城来,跟你一块儿念书认字。”

“你要找到丫头子呢,回家吗?”

“嗯。”宋妈瞎答应着,她并没有听清我的话。

我们走到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门口,宋妈在石阶上歇下来,过路来了一个卖吃的也停在这儿。他支起木架子把一个方木盘子摆上去,然后掀开那块盖布,在用黄色的面粉做一种吃的。

“宋妈,他在做什么?”

“啊?”宋妈正看着砖地在 *** ,她抬起头来看看说:

“那叫驴打滚儿。把黄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挺香,你吃不吃?”

吃的东西起名叫“驴打滚儿”,很有意思,我哪有不吃的道理!我咽咽唾沫点点头,宋妈掏出钱来给我买了两个吃。她又多买了几个,小心地包在手绢里,我说:“是买给丫头子的吗?”

出了东交民巷,看见了热闹的哈德门大街了,但是往哪边走?我们站在美国同仁医院的门口。宋 *** 背,汗湿透了,她提起竹布褂的两肩头抖落着,一边东看看,西看看。

“走那边吧”,她指指斜对面,那里有一排不是楼房的店铺。走过了几家,果然看见一家马车行,里面很黑暗,门口有人闲坐着。宋妈问那人说:

“跟您打听打听,有个赶马车的老大哥,跟前有一个姑 *** ,在您这儿吧?”那

人很奇怪地把宋妈和我上下看了看:

“你们是哪儿的?”

“有个老乡亲托我给他带个信儿。”

那人指着旁边的小胡同说: “在家哪,胡同底那家就是。”

宋妈很兴奋,直向那人道谢,然后她拉着我的手向胡同里走去。这是一条死胡同,走到底,是个小黑门,门虽关着,一推就开了,院子里有两三个孩子在玩土。

“劳驾,找人哪!”宋妈喊道。

其中一个小孩子便向着屋里高声喊了好几声:

“姥姥,有人找。”

屋里出来了一位老太太,她耳朵聋,大概眼睛也快瞎了,竟没看见我们站在门口,孩子们说话她也听不见,直到他们用手指着我们,她才向门口走来。宋妈大声地喊:

“你这院里住几家子呀?”

“啊啊,就一家。”老太太用手罩着耳朵才听见。 “您可有个姑娘呀!”

“有呀,你要找孩子 *** 呀!”她指着三个男孩子。

宋妈摇摇头,知道完全不对头了,没等老太太说完,便说:

“找错人了!”

我们从哈德门里走到哈德门外,一共看见了三家马车行,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我们就只好照着原路又走回来,宋妈在路上一句话也不说,半天才想起什么来,说:“英子,你走累了吧?咱们坐车好不?”

我摇摇头,仰头看宋妈,她用手使劲捏着两眉间的肉,闭上眼,有点站不稳,好像要昏倒的样子。她又问我:

“饿了吧?”说着就把手巾包打开,拿出一个刚才买的驴打滚儿来,上面的绿豆粉已经被黄米面湿溶了。我嘴里念了一声:“驴打滚儿!”接过来,放在嘴里。

我对宋妈说:

“我知道为什么叫驴打滚儿了,你家的驴在地上打个滚起来, *** 底下总有这么一堆。”我提起一个给她看,“像驴粪球不?”

我是想逗宋妈笑的,但是她不笑,只说:

“吃罢!”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 *** 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 *** 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强,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 *** 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

“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 *** 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 *** ,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