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姚广孝有多厉害

admin2023-01-20 12:18:1920

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姚广孝有多厉害?

黑衣宰相姚广孝,14岁剃度出家,47岁正式出山,64岁策划朱棣 *** ,68岁功成身退,84岁圆寂 *** 。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出家人,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进入祖庙的“绝代高人”。

明朝初年,两个和尚的出现,搅动得天下风云变幻,皇权几度易主。他们的名字注定载入史册、功过任人评说,他们一个叫朱元璋、一个叫姚广孝。

朱元璋16岁出家为僧,25岁加入红巾军,正式举起“反元”的大旗,41岁战胜各路 *** 军 ,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一政权——明朝。

与朱元璋的年轻有为不同,姚广孝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1398年,直到71岁的朱元璋驾崩,姚广孝才开始展露锋芒、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一年,姚广孝已经64岁了。

虽然风华不再,但姚广孝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在他的谋划和推动下,朱棣为避免撤藩,竟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建文帝及整个朝廷,更令人惊叹的是,朱棣居然成功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就没有后来励精图治的永乐大帝,也没有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更不会有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如果没有他,大明朝的历史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姚广孝究竟厉害在哪?

姚广孝以一僧人之身,之所以能助朱棣成就举世之功,在于他身上有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能力和优点:

*** 、能正确认识自己。

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医学世家。

据史 *** 载,姚广孝从 *** 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在他长到14岁时,姚父郑重地告诉儿子,希望他子承父业、悬壶济世,可姚广孝想也没想,直接回绝了。

他从来就没想过当医生,他这辈子只有一个职业追求——当和尚。

姚家父母自然十万个不同意, *** 大不由娘,姚广孝决定要做的事,谁也动摇不了。

就这样,14岁的姚广孝毅然走出家门, 在妙智庵剃度为僧,法号“道衍”。

“至正间,年十四,即从佛,父不夺吾志,遂出家于里之妙智庵。”——《明姚少师祠堂记》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假以时日,这世上便少了一位杏林人才,而多了一位得道高僧。

可道衍偏不照常理出牌。

他身为和尚,不好好在庵里念经修佛,而是又转身拜了个道士做师傅,一有空就跟在道士身边,学习《易经》和阴阳之术。

除了主修佛学、选修道学,道衍还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儒学,因此,他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僧人、道士,还有儒生。

据说,道衍和当时的儒学大师宋濂、杨基等,私交甚好。

由此可见,道衍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派,还交际广泛,是个跨领域的高手。

以他的才能,当上一寺主持只是迟早的事,可道衍志不在此,他有更远大的职业目标。

有一次,在外出云游到嵩山时,道衍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叫“袁珙”。

袁珙擅长看相,当他看到道衍的 *** 眼,就断定这绝不是一个凡人:

“世上怎会有你这样长相奇异的和尚!你天生一对三角眼,好似一只病虎,内心又嗜好杀戮,日后必定会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明史·姚广孝传》

如果平常人听到这话,肯定气得砸对方摊子了,可道衍非但没生气,反而乐得合不拢嘴。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道衍一向把刘秉忠当做自己的偶像,这刘秉忠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帐下的一员重要谋臣,就是在他的积极谋划下,忽必烈才顺利登上了汗位。

现在,竟有人预测自己能成就和偶像一样的霸业,这,能不让人兴奋吗?

从此,道衍更坚定了心中的志向。

从抛家舍业、毅然剃度为僧,到打破佛门规定,偷学道学、儒学,再到立志做一位天子谋臣,道衍人生的每一步选择,都让人觉得瞠目结舌、离经叛道,但只有道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此,他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不管别人的非议,甚至不惧前进路上的风雪。

任他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道衍,是一个认清了自我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

第二、能正确认识他人。

1375年,朱元璋颁布诏令,让精通儒书的僧人来礼部应试。年已40岁的道衍,欣然应诏,可惜,这次他没有考上僧官,只得到了一个参与奖——一身僧服。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

想来,此时的道衍内心定是无比苦闷的,他满腹才学、胸怀兵甲,可始终报国无门。

但渐渐地,他想明白了,自己在洪武皇帝手下是没有出头机会的,当时朝廷文有刘伯温、李善长等开国元勋,武有徐达、汤和等开国名将,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是文武兼修,是个治国和军事天才。

和他们相比,道衍虽略有才能,但毕竟缺少历练。

既然老皇帝那儿没有工作机会,那就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下一任皇帝身上吧。

很快,道衍便有了主意。

1382年,与朱元璋相濡以沫多年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难忍,便诏令全国的高僧进宫为马皇后诵经超度。

在僧录司右善世宗泐(lè)的推荐下,道衍得以成功入选。

事后,为了陶冶各位皇子的心性,朱元璋又令诸王自行选择高僧为师。

为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道衍决定主动出击。

他径直走到燕王跟前,躬身说道:“贫僧愿助燕王殿下一臂之力。”

朱棣不置可否地望着眼前这个毛遂自荐的和尚,故意挑衅道:

“哦?本王是天潢贵胄、要什么没有?!你一个和尚能帮本王做什么?”

道衍走近一步,小声回答说:“贫僧能帮王爷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顿时脸色大变,“王”上加“白”,不就是“皇”字吗?

朱棣不敢再往下想,他赶紧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到道衍的言行,遂厉声呵止道:“你这狂僧!休得胡言乱语!”

道衍没有再接话,直接起身离去,临走前,他留给朱棣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燕王一定会来的!

道衍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自己的直觉。

不知过了多久,道衍耳边终于想起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声音:“你跟我走吧!”

洪武十八年,年近50岁的道衍,带着满腔抱负,终于告别南京,随燕王朱棣到了北平。

初,诸王封国时,太祖多择名僧为傅,僧道衍知燕王当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盖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明史记事本末》

有人说,道衍选择朱棣,不过是因为运气好。

但我更愿意相信,道衍的主动出击,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之所以选择朱棣,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唯有朱棣野心更大、能力最强,一旦天下有变,他一定能够迅速响应、成就大业。

道衍清楚自己的抱负,也明白朱棣的不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从这一点来说,道衍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

第三、懂得韬光养晦、以待时日。

道衍是一个善于等待的人。

他来到朱棣身边,只为实现一个愿望——助朱棣称帝。

但他知道,此时时机未到,贸然行动,只会让自己和燕王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王朝承平日久、朱元璋春秋正盛,太子朱标也在朱元璋的亲自 *** 下,展露出治国之才,所以,在道衍追随朱棣到达北平后,在未来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都只是庆寿寺的一名主持。

当然,为了有朝一日实现大愿,他得不时秘密造访燕王府,提醒燕王不要忘了 *** 大业。

“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明史》

在漫长的等待中,太子朱标还没来得及即位,就病死了,六年后,朱元璋也驾崩了,紧接着,皇太孙朱允炆登基。

这个年轻气盛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上位后做的 *** 件大事,就是削藩,而且先从势力最弱的藩王下手,不久,周王、 齐王、代王被陆续废为庶人,湘王 *** 而死。

道衍隐隐觉得,他们的机会终于要来了。

照这样的形势下去,燕王被削藩是迟早的事,但好在燕王实力最强,留给他的准备和考虑时间也最多。

此时,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步其他藩王的后尘,被削藩为民,要么孤注一掷、举兵 *** 。

在道衍的日日“ *** ”下,朱棣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

此后,朱棣开始选派军官、收买民心,道衍则在王府内,修筑地穴、大量打造兵器。

为了掩盖兵器的敲打声,他还专门饲养了很多鹅、鸭。

“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明史》

1399年8月,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张信迅速逮捕朱棣,得知消息后,道衍立即劝朱棣起兵,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朱棣心中却莫名升起一丝胆怯来:“眼下百姓都支持朝廷,我们怎么办?”

道衍望着朱棣的眼睛,坚定地答道:“贫僧只知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尽快说服朱棣,道衍还搬出了相士袁珙三十多年前对自己的评语,并把袁珙推荐给了朱棣。

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得到“天命”的朱棣,像吃了一颗定心丸,8月6日这天,朱棣终于以“清君侧”为名,公然起兵靖难。

史称“靖难之役”。

第四、能迎难而上、顾全大局。

朱棣实力再强,可说到底,占据的也不过只有北平一地,论财力、论兵力、论民心,如何能和朝廷相比?

所以,朱棣的起兵,注定一路坎坷。

在 *** 这条路上,朱棣或许有过片刻的犹豫,可道衍始终如一,他的信念,有时比朱棣还要坚定。

1、为大军重拾信心

大军开拔前夕,突然天降暴雨、檐瓦纷纷落地。

朱棣和诸将心中俱是一颤,古人将 *** ,一向看作是凶兆,莫非此次出征不利?

两军交战,打得一是军力,二是军心,若军心散了,那再强的军力也无济于事。

朱棣常年征战、道衍熟读兵书,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道衍见朱棣脸色有变,立即高声贺喜道:“恭喜燕王!这是大大的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如今王府的青瓦落地,预示着要改用黄瓦了!”

黄瓦筑屋,是帝王才能享用的规制。

道衍一番语毕,朱棣顿时转忧为喜,将士们也各个信心满满。

2、提议直取南京

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姚广孝有多厉害

1400年4月,朱棣击败统帅李景隆,围攻了济南。

原以为济南势单力孤、指日可破,谁知,山东参政铁铉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决意死守济南。

燕军围困济南长达三个月,寸土未进,眼看大军疲惫不堪,道衍坐镇北平,赶紧给燕王去信:“将士疲劳,请班师而回。”

道衍知道,这场战争,朝廷拖得起,朱棣拖不起!

既然济南城攻不下,那就绕过它,直取京师吧!现在大军都在外阻截燕军,京城守军一定兵力不足,若燕军突袭而至,必能取之!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明史》

朱棣听从了道衍的意见,在短暂撤军修整后,燕军放弃济南,直奔京师而去。

谁知,在走到山东东昌时,燕军与时任朝廷统帅的盛庸大军相遇,朱棣寡不敌众,险些被俘,大将朱玉战死。

燕军士气低落到极点,道衍闻听此讯,迅速赶赴营中。

面对这个“同道中人”,朱棣惊魂未定,想起这两年的惊涛骇浪,不由得心生感慨:“早知靖难如此艰难,本王还不如像大师一样出家为僧。”

朱棣话音未落,道衍一改往日的镇定从容,大声质问道:“殿下以为,事到如今,我们还能回头吗?还有退路吗?往前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往后退,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怔怔地望着这个“表里不一”的和尚,他知道,和尚说得是对的。

之后,朱棣越挫越勇,接连在淝水、灵璧等地,击败朝廷大军,并顺利渡过长江,进入应天。

3、力保方孝孺

在进入南京城前,道衍曾给朱棣打过预防针:“殿下攻下京城后,翰林学士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您一定不要杀了他!一旦方孝孺死了,那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断绝了!”

朱棣连连点头,可当他真的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面对方孝孺的嘲讽谩骂,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最后不仅杀了方孝孺,更破天荒地灭了方孝孺十族!

自此,历经三年多的浴血奋战,朱棣终于成功了,道衍亲手成就了一个帝王,他的目标也实现了!

朱棣 *** 行赏,道衍本该居功至伟,可经方孝孺一事,道衍早为自己想好了后路。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 *** 以为 *** ”。——《明史》

第五、能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1402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道衍为正二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特许他蓄发还俗、并赐名姚广孝。

但道衍除了接受赐名外,不还俗、不蓄发、不娶妻、不要府邸、不要金钱,白天穿官服上朝议政, 晚上回到寺庙仍换回黑色的僧衣,故人称“黑衣宰相”。

此时的姚广孝功成名就,他一直提防着一件事——功高震主。

朱棣是他的知己,但他更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这样一个 *** 者身边,是绝不允许自己的身后,还有一个无职无权、却可以左右他心志决策的人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影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告别雍正时,对自己的一句评价:“我虽然小有智计,但却是阴谋为主“,这就注定了,像邬思道这样的谋士,只能待在幕后,而不能进入朝堂。

因为皇位可以靠”阴谋“得来,但天下必须靠”大道“治理。

主动退居幕后,这既是姚广孝的保身之道,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第六、文武双全、不存私心。

姚广孝是个奇才,他不仅通晓军事,在文化上,也是一枝独秀、独领风 *** 。

朱棣想重修《太祖实录》,为自己的即位增加合法性,但这点心思又不能让外人知道,姚广孝知道皇帝的顾虑,便主动担起了监修之责。

朱棣命解缙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但成效并不理想,朱棣又钦点姚广孝为更高编纂官,最终姚广孝不负所望,成就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永乐大典》。

“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明史》

此外,姚广孝还是朱高炽、朱瞻基两代帝王的师傅。

值得一提的是,姚广孝晚年曾破格收过一个 *** 当徒弟,这个徒弟名叫郑和。

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朱棣拉着他的手,满含热泪地问:“少师可有什么遗愿?”

朱棣原以为姚广孝会为养子姚继求个官职,谁知姚广孝绝口不提家事,只请求皇帝放了溥洽。

溥洽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讲经师傅,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后,朱棣认为溥洽一定知道建文帝的去向,于是便关押了他,这一关,就是16年。

虽然溥洽仍没有供出建文帝的下落,但朱棣不愿拒绝姚广孝,于是立即下旨释放了溥洽。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追赠他为上柱国 、 荣禄大夫 、荣国公,并特赐谥号“ 恭靖”,明仁宗即位后,念及姚广孝的大功,又特许姚广孝以文臣的身份,配享太庙。

姚广孝身后的哀荣,在此时达到了顶点!

然而,150年后,明朝第11位皇帝——嘉靖帝以“顾系释氏之徒”为由,又将姚广孝的牌位移出了太庙,从此,史书对姚广孝的评价转向了反面。

就连姚继的子孙后代,都耻于以姚广孝为宗!

总结:

姚广孝在儿时的努力,壮年的等待,垂垂老矣的腥风血雨,只为了一件事——亲手缔造一代帝王。

无疑,他是成功的。

但他的成功仅是昙花一现,在后世人眼中,姚广孝不止是一个“挑起战端”的妖僧,更是一个“阴狠狡诈”的阴谋家。

究其原因,姚广孝是成也皇权,败也皇权。

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在后代帝王看来,无异于“乱臣贼子”,他们的存在,就是帝国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所以,对他们的功劳,不仅不能褒扬,反而要不遗余力的贬斥,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步其后尘。

可跳出那个特定的年代,姚广孝这一身本领,真让人钦佩不已啊!

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姚广孝有多厉害

古代有那些预测家?

古代超级厉害的5位预言家,神奇预言惊为天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呈现了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呈现了许多的圣人、贤人,尽管这些人不计其数,但唯一一类人却并不多见,乃至是这个 *** 稀有的种类。

第五名,无名氏著作《纬书》

纬书,相对经书而言,它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经典纬书《易运期》记载:“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鬼+禾+女,就是“魏”字,这就是预言曹魏要“王天下”。

公元220年,曹魏代汉是中古历史上 *** 次成功的“禅让”,具有里程碑式及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姚广孝有多厉害

赵翼评论曰:“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廿二史札记·禅代》)曹魏代汉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北宋十数个政权,皆以禅代方式完成易代更祚。然而,传统的儒学纲纪伦理将中古禅代视为“假禅让为攘夺”。所谓的“攘夺”,在世俗观念看来即是篡位的代名词。

第四名,武则天

值得一说的是,武则天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更具有政治天赋的女人,而且还有那么难得的时运。当唐之世,女子的社会地位受胡人影响,还不像宋元明清那样低微和不受重视。

尤其,相比吕后、慈禧等人的不学无术,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和文化内涵也是极其出众的。而且她的精力如此旺盛,寿命之长,这也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据说早在唐太宗初期,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谶语:“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意思是说大唐王室中道衰弱,会出现一位女主武王代掌天下。

而且在贞观初年,太白金星经常在大白天出现,而不止黄昏时分,这是非常怪异的天文现象。当时负责天文研究的太史令占测的结果是:“女主昌。”这个占测的结果和那条秘谶很相吻合,唐太宗为此心里就总是安定不下来。

第三名,郭璞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 ***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

郭璞在《葬经》中说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来。以是宅兆的右边是青龙,右边为 *** ,前面为朱雀,后面为玄武。玄武低头,朱雀翔舞,青龙弯曲, *** 征服。

郭璞所说的是风水学上最根本的四象,依据这四象的状态可以或者判断泉台的休咎。看起来似乎是很简略,但实际上做起来倒是很艰苦的。由于大自然的风水是变幻无穷,并且态势繁多的,假如一个人没有深厚的风水常识和丰硕的实践经验,得进去的论断每每会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二名,曹植

曹植恨中有亲、骂中存爱,在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人煽风点火以渔利,预示曹家被司马家族所取代。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

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 名,花蕊夫人

“烛影斧声”,赵光义 *** 赵匡胤其实早就被一个女人所暗示。

其实这一切,花蕊夫人早有暗示!她在被宋太祖收纳为妃的房间里挂了一幅男子画像,手里挽着弓,说是送子神仙张仙的画像。事实上,她是想暗示赵匡胤,自己将会被这把弓箭 *** ,而这个人将会弑君。

可是,女人心,海底针,赵匡胤打死也听不懂啊!然而一切都应验了。不过,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在不久之后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

红颜薄命,才貌双全名重一时的花蕊夫人也不能幸免。她不仅国色天香,美艳绝世,而且多才多艺,《全唐诗》中就收入她的《宫词》157首。

国亡家灭,丈夫孟昶被赵匡胤毒杀,她自己不得不委身杀夫仇人,每日里强颜欢笑,虚与委蛇,遭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就是因其酷似花中娇蕊那样的楚楚动人,才成其美名。大宋文豪苏轼曾赞美她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女子,结果却让大宋两个皇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互相残杀!

揭穿了假大师命理水平不怎么样?

当年老师收我入门时,曾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三分阴阳走天下,七分八字不出门。命理是易学难精,没有老师是很难入门的,当年不像现在,背六十甲子纳音歌,倒背,跳背,八字排盘,背各种神煞等,足足花了三个月!历经20多年,期间一直专研命理,三合,玄空,飞星,也曾求学于赖布衣后人,邵雍的后人,但被赖家传人拒之门外,之后一直研究邵氏命理,直到老师驾鹤西去,临终前老师说:早几年你就可以出山了,但是我们是父子,有我在,别人就不会有求于你。每当想起学艺情景,历历在目!

现在网上骗子不是一个两个,去年还有一个想学艺被骗的,交了几万块钱结果得到的资料全是在网上下的,骗子被抓时还说我也不懂,翻书照讲,听不懂就是没慧根…学命理难道还要出家?

算卦先生更高的称呼?

相士。一般精通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指迷算命的历史相传始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想要算命的人,多会求助于某些对命理有钻研或是受人推崇者,以寻求替自己指点迷津,排忧解难。种类1、相术相术是旧称观察人或地的形貌以预言吉凶的一种方术。是五术之一,所谓“相”一般言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宅相、墓相等五种,是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象的一种占卜,主要从民族文化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算命术进行探析

西游记续集里那个为老渔夫算卦的算命先生是什么来头?

《西游记》续集里那个为老渔夫算卦的算命先生是袁守诚,唐代著名的术士,袁天罡的叔叔。西游记中描述袁守诚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他能知前后,善断阴阳。出自《西游记》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因为袁守诚能够算出渭河水族的位置,让渔翁张稍算定何时能打到鱼。

袁守城,到底是何方神圣?用西游原话说是:相貌稀奇,仪容秀丽。此人生的一副白面书生像,却能能知前后,善断阴阳。这个袁守诚知天知地,能猜透玉皇大帝的心思,在《西游记》中,他与泾河龙王的一纸赌约,最后把泾河龙王送上了斩龙台。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在长安城外有一个靠泾河吃饭的渔人叫张稍,因与袁守诚相识,这袁守诚便教他于泾河哪处捕鱼,何处下网。这张稍根据袁守诚的指示,每次到泾河捕鱼,必然是满载而归,并且每日要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久而久之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

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与袁守诚打赌下雨时辰点数。不曾想这凡人袁守诚比思雨龙神厉害,竟能算出玉帝的心思——准确的算出了下雨的时辰和点数。不料这泾河龙王一时犯傻,不惜触犯天条克扣下雨点数,结果被斩于断龙台之上。

《西游记》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记载: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就现在的话来说,袁守城原来是袁天罡的叔父。不知道袁守城尚可理解,但是大部分人不会不知道袁天罡,袁天罡是一位十足的神算子,其算法人称“称骨算命法”。

袁天罡的称骨算命法是唐代著名的星象预测家袁天罡称骨的预测 *** 。 这种 *** 同四柱算命一样,能预测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荣辱盛衰,准确率待考证,比较便于掌握和运用。而袁天罡的大部分算命的手段大部分得其于其叔父袁守城。

那么,可想而知,袁守城到底有多牛。泾河龙王本就仗着自己的身份在人间趾高气扬,全不把人间之人放在眼里,殊不知人外有人,吃了大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