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阿启免费算命网-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2017阿启免费算命网,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君临天下17年的清太宗突然暴毙身亡,终年52岁。因“走”得太突然,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引起朝堂动荡,叔侄争位。多尔衮和豪格成为争夺皇位最激烈的两大人选。 *** 激烈,曾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危局。
几番较量,豪格首先出局。在众人推举豪格为帝时,豪格来了一句:“我德小福薄,恐难当大任”。此话一出,令支持他的人大失所望,措手不及,也让多尔衮有了豪格 “无继统之意”的口实。而多铎则马上接话,你豪格的确福薄。两白旗派马上呼应,鳌拜、索尼等大臣们彻底放弃了对豪格的拥戴,曾一刀 *** 妻子莽古济氏的豪格瞬间出局了。
在清太祖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提议支持下,拥立了皇太极的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顺水推舟以退为进,当上了名为“摄政王”实为“太上皇”的超级大官。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羣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清史稿》
5年后,多尔衮整死了还差三天就40周岁的豪格,他还和自己的胞弟阿济格霸占了豪格的老婆,羞辱了尸骨未寒的豪格。
要说豪格被自己的小叔叔多尔衮整死整个过程,可谓一个凄惨,它充分上演了帝王之家争权夺位的阴狠和无情。
对于多尔衮是如何整死豪格的?咱们就先从叔侄二人之间的恩怨说起吧。
多尔衮和豪格的积怨颇深,由来已久多尔衮和豪格的老爸皇太极同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二人是同父异母兄弟。豪格是皇太极和其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所生的长子,比多尔衮还大3岁零7个月。
豪格从小就很勇猛,皇太极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带着豪格随军作战。豪格也很争气,他血战沙场屡创佳绩,因战功得到祖父努尔哈赤的赞封,初封为贝勒,在宗室爵位中位列第三。豪格23岁时被皇太极晋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共议国政。27岁时被封为和硕肃亲王成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皇太极还让豪格管理户部这一国家经济命脉部门。
皇太极对豪格的宠爱显而易见,豪格曾在工作上多次失职,虽然按规则一再被贬职,但不久他就会恢复原职。清太宗虽然没明确提出让他当继承人,但在一些人心里已是默认。
而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所生,子以母贵,他从一出生就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多尔衮8岁时就被努尔哈赤立为和硕额真,14岁封贝勒,只是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没立什么军功,这个贝勒也只是一个赏赐罢了,因为在以武霸天下的满清贵族中没有功勋自然得不到真正的尊崇。在努尔哈赤主政期间一些旗主间的重大会议和朝政大事,多尔衮有权参与其中,已成年且有军功的豪格也能参加,尽管多尔衮作为豪格的长辈也只能靠边站。
当时多尔衮的政治地位不如哥哥阿济格,也不如比自己小一岁多的弟弟多铎。多铎的政治地位是生来就有的。因为多铎是嫡幼子又未成家,他属于守灶之人,是财产的继承人,因而他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就如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托雷一样。
不过,多尔衮在当时也是很有实力的一个台吉,除了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就数多尔衮领的牛录最多了,超过了济尔哈朗、德格类、阿巴泰等人。
多尔衮15岁时,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在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和袁崇焕激战时,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中,受了重伤,只好败退,不久因毒疮发作病死于沈阳叆鸡堡,没有公开留下继承人的遗命。努尔哈赤生前建立八旗制度,由和硕贝勒议政,下一任大汗很可能要由八旗推举产生。
努尔哈赤刚死,接着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被图谋继位的皇太极一等逼着殉了葬,年仅37岁。当时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22岁,多铎才14岁。兄弟三人权势弱小,同时经历了人间的 *** 大惨事,眼睁睁看着母亲冤死却无能为力,刻骨的仇恨深深烙印在多尔衮的心里。此等深仇大恨,怎能不报?
可是皇太极已顺利继承了汗位,多尔衮对他无可奈何,只能隐、忍、等寻找机会。
皇太极初继承汗位时,势力并不强大(实力在各旗主中倒数第二),他深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这些兄弟对自己的威胁,开始拉拢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多尔衮和多铎。皇太极让15岁的多尔衮跟随自己出征,给他立功的机会,对他很是宠信,多尔衮军功日盛地位升高。在天聪二年,晋固山贝勒。皇太极找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旗主地位,让多尔衮做镶白旗旗主,封24岁的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兼吏部尚书,掌管国家军政事务。
皇太极设计追究正蓝旗主莽古尔泰的罪行,让豪格成为正蓝旗旗主,囚禁镶蓝旗主阿敏让济尔哈朗做旗主,并先后杀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经过皇太极的这样一番大 *** 作,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成为左右朝廷的两大主力,清廷内部形成新的格局。豪格和多尔衮谁也不服谁暗中较劲。
在对明战争中,多尔衮是豪格的主帅,经常以长辈压制这个目中无人的侄子,引起豪格不满不服。而年龄占优势,军事资格老的豪格根本不把自己的这位小叔叔放在眼里,他利用父亲让他监视多尔衮之机找茬,他每次都跟随多尔衮出征,都让多尔衮如芒在背,二人积怨越来越深。
皇太极死后,叔侄二人之间的仇恨更是不共戴天。
在夺皇位时,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得到索尼、鳌拜等大臣的拼死支持。为了让豪格继位,他们佩剑上殿,高呼着要血染朝堂:“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朝堂之上出现唇枪舌剑,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双方相持不下,终使福临渔翁得利。这对多尔衮来说,他当不上皇帝,都是豪格造成的。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之后,有了报新仇旧恨的资本。
对于豪格来说,自己作为太宗的长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太极死后继承大统的人非他莫属。再者,他还是被公认的有才能,有战功,有威信的嫡长子。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失去做皇帝的机会,主要是因多尔衮拥重兵,不但不支持他做皇帝,还和他夺皇位。
多尔衮是如何报复豪格的?“太上皇”多尔衮首先对两黄旗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拉拢了大批人,势力超过豪格,甚至超过多铎成为最有势力的一个。
顺治元年(1644年)夏四月,战功赫赫的豪格,心中一直对自己落选的事感到窝囊愤懑不平,但他没有什么心机,又因性格柔弱,(后来豫亲王多铎曾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性柔”就是说豪格懦弱。)
于是豪格就将心中的憋屈和愤懑化为偏激言语来发泄,甚至咒骂多尔衮:“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结果落人把柄,被固山额真何洛会等告发“怨望悖妄罪”,多尔衮就以豪格“图谋不轨”,对他削爵,废为庶人,豪格集团的俄莫克图等遭牵连被处死,大臣瓜尔佳.扬善被躺中枪,连坐死。
顺治小皇帝念及豪格为大清出生入死,血战沙场立下的功勋及手足情深,“啼泣不食”,请求多尔衮放过哥哥豪格。他再“太上皇”,皇帝的面子也是要给的,在大封诸王时,多尔衮释放豪格恢复他的原封和硕肃亲王,让他去战场厮杀。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不久,就把权势牢笼在自己手里,朝中大小事最终都由多尔衮做决定,他直接将顺治帝用的玺印搬到自己的住处随时使用,每次调兵遣将都有多尔衮说了算。
他让豪格领军进入山东,平定山东济宁满家洞的土寇。当豪格彻底消灭李自成势力后,多尔衮又让豪格担任靖远大将军率兵西征去对付张献忠的部队,豪格一路上击流贼,彻底肃清陕西,攻四川,亲手射杀张献忠,摧毁张献忠一百三十多所营寨,大破张献忠势力。豪格因军功受到嘉奖。接着马不停蹄,平定了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四川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满载荣耀的豪格率大军回朝,得到顺治帝亲 *** 劳。全国局势基本趋于稳定,豪格的利用价值也日趋减弱。
不久,早就对豪格恨之入骨的多尔衮,立刻找了个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把豪格投入大牢,同时又将支持豪格的八旗将领处死,籍没家产。
多尔衮又称豪格诬陷自己有篡位的野心,还趁机吞并了两黄旗。
此时的豪格感到生无可恋,他愤怒地要挟多尔衮:“将我释放则已,如不释放,毋谓我系恋诸子也,我将诸子必以石掷杀之。”意思就说,如果多尔衮不放了自己,就让自己的7个儿子们都起来反抗,和多尔衮来个鱼死网破。
可是沦为阶下囚的豪格也只是过过嘴瘾,不久他就被秘密害死于牢狱中,从入狱都死亡的时间也就一个月。
五年二月,师还,上御太和殿宴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三月,薨。——《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
由于多尔衮想独霸朝政,自然不会让不利自己的 *** 散播豪格之死,因而对于豪格的死亡细节,《清实录》中并未记载。《八旗通志•豪格传》也只是留下简短的一句:
“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
“构陷”二字足以说明,豪格冤死于多尔衮之手。
豪格离世不久,多尔衮的权势也膨胀到极点,他竟然“纳和硕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公然违背皇太极规定的不许杂婚乱婚的婚姻改革命令。之前满洲婚俗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子娶后母;兄死,弟娶嫂子等一系列旧俗。皇太极严格禁令:禁止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媳的陋习,豪格敢当众违背,这也体现他对皇太极的仇恨及公然报复的心理。
到了顺治帝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外出狩猎落马跌伤,四个月后不治而亡。顺治追尊多尔衮为帝,庙号为清成宗。不久,众臣起来揭发多尔衮,顺治帝昭告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对多尔衮毁墓掘尸,剥夺其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多尔衮翻案,恢复其封号。
多尔衮死后豪格彻底被昭雪。顺治帝恢复豪格的王爵硕肃亲王,并立碑。后来豪格被追谥,成为清代 *** 个被追谥的亲王,称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太庙。
结语都说谦虚使人进步,可豪格坏就坏在谦虚上;都说姜是老的辣,可比多尔衮还大三岁的豪格一点都不辣,可以说他就是被多尔衮玩死的。与其说是两人争的是皇位,倒不如说多尔衮把对皇太极的恨转嫁到豪格身上,是典型的父债子还,谁让豪格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呢?
说老婆 *** 胎不是儿子就打掉?
这个问题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回答,因为可能言辞上会有点不太好听,但实在是性质有点太恶劣了,最后还是忍不住来聊几句吧。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看待,但不管从哪个部分来看,迷信的妈妈要求“儿媳的 *** 胎不是儿子就打掉”的这种行为,都不是善类能干出来的。
为什么要听妈 *** 话, *** 胎非得是儿子呢?我猜想大抵是因为所谓的“孝顺”吧,“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这个“孝”字都存在变味儿的情况。比如著名的《二十四孝》里有“行佣供母”、“扼虎救父”的感人故事,这些确实都算做是“孝”。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埋儿奉母”这种配得上“丧心病狂”四个字的行为,这就不是孝,这说得好听点叫做“愚孝”,说直白一点就是给自己的无能找解脱。其实“埋儿奉母”的故事本身可能是想说不顾一切对父母尽孝的人,老天会给与好报,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度、一个底线的问题。
“埋儿奉母”说白了只是在成全主人公自认为的“孝”,本质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自我感动。为了完成自己认为的“孝”,可以舍弃一切,包括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性,这不是极端自私是什么?
反观现在有些认为对父母必须要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觉得自己很孝顺的人,普遍都有一个误区,那就他们会将“纵容”当成是“孝顺”。
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这种错误往往会导致自己和家人一生的悲剧,甚至比“惯子如杀子”的情况还严重。
这种没有原则的妥协跟“孝顺”其实根本就不沾边,准确的说是一种懦弱、无能、自私的表现,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不仅自己痛苦、苦恼,还让自己的父母成为别人眼中的“恶婆婆”、“坏老头”,最终不仅自己生活过的苦闷、家庭支离破碎,就连名声都臭了,这难道就是“孝顺”了?
就算前面的因素都不考虑,也要知道一件事情:鉴定胎儿性别是违法的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鉴定胎儿的性别是违法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不信,觉得没有确切出处,下面我们就写清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1年12月29日通过审议,在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的第五章、第三十五条明确写着“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也就是说哪怕不是家里老人要求的,就算一对夫妻双方都同意,那也不能对胎儿的性别进行鉴定,更不能因为要选择性别而将孩子打掉。说简单一点,题目中婆婆对儿媳妇的要求不仅违背做人道德底线的行为,更是一种明确的违法行为。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对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旁人实在是无法无言,旁加指责也没有意义。但是针对题目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题目中这个婆婆要求儿子和儿媳做的是一件不仁、不孝、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而且还是违法的,那么应该怎么办还需要问吗?
如果作为儿子、丈夫,就连这都想不清楚、决断不了,那么离婚后单身跟妈妈过一辈子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顺便在这里也奉劝一些女孩子,如果一个男人娶不娶你、生孩子生什么性别都需要 *** 妈来干涉、做主,那就不能不嫁吗?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尊严呢?
每个人名字都是人间最短和最美的诗歌?
非常赞同。名字寄托了起名的长辈对自己的期待和祝福,这如诗歌般是动人的赞美,也是陪伴一生的赞美。有的名字是纪念诗,为了纪念一些家庭事件。
我们家族有位长辈,之前全家在南方生活,他家 *** 个孩子在那边出生,便起名为江南。他一心想和家人回家乡定居,终于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下定了决心,第二个孩子便取名启家。到第三个孩子出生时,他们一家已在老家定居了,第三个孩子便取名安家。
有的名字是赞美诗,为了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认识的一位叔叔是国家修宝成铁路时出生的,他家就住在宝成铁路的沿线,他的父母便为他起名“宝成”,听说那个年代宝成铁路是我们陕西的一项大事,好多人家的孩子都因此叫“宝成”。有一年,好像是宝成铁路修建多少周年,那位叔叔生活的地方举办了一次聚会,邀请所有叫“宝成”的人参加,叔叔也受到邀请了。
有的名字是叙事诗,为了直白地表达。我妈妈刚跟我说起,鲁迅先生写的书里有人的名字是生出来几斤就叫“某斤”,再问她是哪本书,她说想不起来了(有知道的朋友吗,请评论告诉下)。我认识的人里有两个人虽然不同代,但都是属相羊的那年出生的,便冠姓叫“某羊”。
大家族的固定传统是每一辈都有个固定的字,名字延续壮大,也是家庭的延续壮大。听说在以前,小孩子出生是由家里最年长的长辈来起名字的,这是很大的福气。后来,是请家族里在外工作、很有出息的长辈起名,希望小孩子长大后也能像那位长辈一样有出息。到了现在,是小家庭制,一般都是父母起名字,那也一定要选最美好的字给孩子。
小名更热闹有趣。狗蛋、猫蛋、狗娃、猫娃等等,猫猫狗狗的,初听不雅,怎么和动物画了等号,其实也有着美好的期待。有因为觉得小孩子像猫猫狗狗一样可爱的,希望孩子一直这么可爱。也有因为小孩子容易生病,希望健康皮实,像小动物那样生命力旺盛的。
不同时代的名字除了有父母的希望,还带着时代的特色。如果让大家讲讲自己的名字,一定都能多少说上几句。
谁有儿子媳妇不孝敬父母的故事说来听听?
谢谢诚邀
作为一个儿媳妇不孝敬公婆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有公婆自身的原因,也有儿子儿媳妇的素质原因。
我二婶有两个儿媳妇,自从老二家生完孩子以后,二儿媳妇和公婆的矛盾日益加深,水火不溶。分家的时候规定的每一个儿子所给的扶养费一直拖欠不给,过年过节也不去问候,关系闹的非常僵硬,我也去说合几次,但是效果不好,我也是束手无策。
老二家刚结婚的时候,婆媳关系非常和谐,逢年过节或者节假日,二儿媳妇总会服侍的公婆打心眼里开心高兴,虽然大儿媳妇也是不错,礼节俱佳,但是做事不如二儿媳妇考虑周全。
婆媳闹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二儿媳妇结婚三年没怀孕,婆婆总以为儿媳妇是为了过两人世界而故意避孕,于是慢慢有了争吵,内心有了隔阂。二是儿媳妇怀孕生育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孩。由于公婆有旧的传统思想重男轻女,儿媳妇过月子期间也不侍候,也不照看两个孙女。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送给大儿媳妇的孩子(男孩)吃,所以二儿媳妇伤心难过,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死活不给公婆在往来。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不了男孩能怪女人吗?我也是指责二叔二婶,旧的传统思想不清除,只能怨自己,不能怪二儿媳妇不孝顺,要从自身找原因,想法弥补以前的过错,婆媳关系才能和好如初。
作为公婆来说,任何时候不要摆架子,要端正态度,只有自己做的好,才能给孩子们做好表率。如今的社会生男生女一个样,女人也顶半边天,只要后辈幸福美满,高兴快乐,他们才会更好的孝顺公婆。如果逆人心,遭儿子儿媳妇的嫌弃,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老来苦了。我的分享不知道是否正确,欢迎留言议论。
我是农民鸿运当头,谢谢大家关注。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原型吗?
王熙凤隐射的是康熙八皇子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 。
先了解一下郭络罗氏,年幼父母早亡,由外祖父安亲王 爱新觉罗 . 岳乐 带大至十岁左右。 岳乐(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
岳乐政治上:拥立玄烨继承皇位。玄烨亲政后,岳乐奉旨查处鳌拜的同党。
岳乐军事上:顺治三年,率部击斩了大西王张献忠。康熙十三年爆发三藩之乱,岳乐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讨伐吴三桂,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汗马功劳!当时康熙帝亲自赴卢沟桥迎接,对岳乐大加褒奖。
从上知道郭络罗氏出生亲王贵族,家世显赫,身份尊贵。加上从小外祖父视她为掌上明珠,长大后郭络罗氏性格如满族女子豪爽大气,泼辣强悍。这和书中王熙凤的性格能对应上。
郭络罗氏长大后,康熙指定她为八皇子胤禩嫡福晋。但他们二人的订婚、结婚均在安亲王府中举行,所以有些招女婿的特征!
成家后的郭络罗氏成了八王府的当家人,何以见得?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八皇子的政治同盟九皇子的管家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词中也提到八府的事都是福晋做主。这和王熙凤在贾府是当家人能对应上。
雍正上位,等到皇位巩固后,雍正四年二月降旨将郭络罗氏革去福晋,休回外家。郭络罗氏接到该旨,“毫无畏惧,忿然而去”。最后雍正“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辜”。
这是可以查到一些她郭络罗氏的简历。
解密王熙凤的钥匙是王熙凤的恩人刘姥姥以及板儿。
王熙凤女儿的名字叫巧姐儿,名字是刘姥姥给取的。
原因是巧姐是七月初七即七夕生的。七夕的主角是牛郎织女,牛郎是贾琏,织女是王熙凤。
那么这个牛郎织女在红楼梦还有体现吗?
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其中有这么一段: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鸳鸯道:“右边还是个‘大五长’。”薛姨妈道:“十月梅花岭上香。”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
其中“织女牛郎会七夕。”指向了贾琏,王熙凤夫妇。
“大长五”,“大五长”是不是五字多一笔,减一笔为“王”。
“织女牛郎会七夕”最后“夕”字通“熙”。
“梅花朵朵风前舞” 中间一字“风” 通 “凤”。
这样王熙凤的名字出现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
“二郎游五岳”
“世人不及神仙乐”
这两句话最后两个字联合起来就是“岳乐”!就是王熙凤的外祖父的名字!
接着我们来看看牛郎织女的婚姻,之前说过胤禩的婚姻有招女婿的特征!在红楼梦中体现的是王家的护官符: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提取“东”和“床”两个字,联系起来为东床,为招女婿的意思;
”白“和”玉“上下结构放在一起为皇字,女婿为皇子。
提取“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金”,上下结构拆了,变成八王,再加上皇子,指向了八皇子,龙王这里指向了皇上康熙。
刚才说的是”玉上加白“, 我们来说一段轶事典故:“王上加白”
康熙十皇子请了江湖道士张德明给胤禩算命。张德明说,八爷的气,白气融于紫光之中,郁郁不绝,如丝如缕,流光溢彩,令人目眩。与九爷、十爷从皇宫中带出来的紫气大不相同。八爷若能封王,您头上的命气就是天子之气!” 张德明说:“八爷若有缘封王,就有天子之分。请问,王上加白是个什么字?”
胤禩坐不住了,他把桌子一拍,怒声喝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位,皇太子辅佐朝政,父慈子孝,君严臣恭;太子贤德仁厚,天下皆知,你难道要离间皇室吗?”
这个故事中“王上加白”和"玉上加白"说法是不是有些类似!
上面说了王熙凤的外祖父的名字,那么她自己的姓名呢?将由她的恩人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来介绍。还是刘姥姥逛大观园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来到探春屋里,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 *** 绣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
这里的重点信息是“黄子”,“蝈蝈”,“蚂蚱”,黄子很容易想到皇子,蝈蝈呢指向了郭络罗氏的“郭”,那么蚂蚱呢,蚂蚱又叫蝗虫,蝗字左边是一个是“虫”,右边是一个“皇”,可以考虑成姓“蝈”的女子嫁给了皇子。
后来林黛玉又说“携蝗大嚼图”是不是有虫和皇携手到老的意思,对应牛郎织女的故事。
回到历史,郭络罗氏的丈夫胤禩是和硕廉亲王,廉亲王的“廉”正好和王熙凤的丈夫贾琏的“琏”相对应。
王熙凤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是王熙凤的笑,回到书中经典的画面:黛玉初进贾府,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个笑还有个小 ***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先后笑了八次。大家可以数一下,是不是对应了她外祖父的名字岳乐,越来越乐。而这"八次"对应的正是她的丈夫是八皇子的“八”。
最让人吃惊的是,历史记载,允禩与他的老师何焯谈话,福晋在门外望见,就大笑起来,笑声闻之于外,而允禩见此,并无责怪之意。正是丹唇未启笑先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刘姥姥和王熙凤解密有着不解之缘。
再来看一个红楼梦中第四十一回,刘姥姥的笑话。
刘姥姥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众人不解,因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讲话。刘姥姥道:“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的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都笑将起来。
这里面有些重点:鹦哥暗指的康熙的胤字辈皇子。黑老鸹子,是乌鸦学会了说话叫八哥,这里暗指八皇子胤禩。“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是八哥和凤凰合体,暗指凤姐和贾琏的婚姻,所以众人都笑了起来。
传说爱新觉罗氏的诞生就是因为一只乌鸦衔着一颗红果被一女子误食从而生下一男婴,爱新觉罗氏就这般神奇的出现了,由此可见满族人的传说中,爱新觉罗氏就和乌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完了刘姥姥说的笑话,我们再来留意一下王熙凤说过的有意思的话。“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这个“锅”换着郭络罗氏的“郭”就变得有意思了。
红楼梦中王熙风她有了平等、专一得爱情观。她容不得她丈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给了她一个名字“妒妇”。书中的贾琏偷取尤二姐,备受王熙凤折磨,最后吞金而死。所以“妒妇”和“泼辣”让人感觉王熙凤描写的无比真实。
而历史上的郭络罗氏因嫉妒受到康熙的指责,并指出郭络罗氏她的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尚未上子。胤禩一生子女也是很少的,一儿一女。郭络罗氏本人没有子女,是她人生的一憾事。
王熙凤还有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拼着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
这要说说康熙朝的托合齐会饮案。镇国公景熙密折 *** 九门提督托合齐在多罗安郡王丧事期间,纠集部分武官,尚书,都统宴饮。康熙认为这些人和太子胤礽关系密切,而他们聚集在一起,就是结党营私,是武力推翻康熙的前奏,所以大怒,把太子胤礽第二次废掉,也是永久被废。
回过头来说这告发之人镇国公景熙正是郭络罗氏的舅舅。所以凤姐有这实力说“拼着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因此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胤禩之妻参与了权力之争。她娘家的实力,和她的胆量给了胤禩巨大的动力,同时也给她和她的家庭推上了不归路。
与此对应的是王熙凤的判词,后面是一座冰山上,有一只雌风。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苦向金陵事更哀。
重中之重有两个:
一个是冰山,暗指冷面王雍正。
一个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一二三去掉,人木是拆字法,是个“休”字。
联合在一起就是从令休。对应了奉旨休妻。雍正对郭络罗氏的极其冷漠,毫不手软,降旨将这夺嫡的对手郭络罗氏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苦向金陵事更哀”,对应的郭络罗氏接到该旨,“毫无畏惧,忿然而去”。
最后冷面王雍正“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辜”。雍正不仅要她死,还要她散骨扬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