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最准的算命大师-石虎为何能善始善终

admin2023-01-18 01:58:0519

青州最准的算命大师,石虎为何能善始善终?

石虎(295-349年),羯族,字季龙,上党武乡人,后赵帝国第三位皇帝。石虎本性残忍,好驰猎,趫捷便弓马,勇冠当时,受封中山王。334年废黜皇帝石弘,自立为帝,在位十六年。349年病逝邺城,时年五十五岁,庙号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显原陵。

一、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石虎的悲惨同年

石虎本是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堂侄儿。石虎兄弟四人,家里人丁兴旺,而石勒是独子。或许是石勒父亲感觉家里人口凋零的缘故,亦或许是石虎家人口多而负担重的缘故。石虎一出生,就被石勒父亲收养,成为石勒的养弟。

石虎比石勒小二十二岁,六七岁时有看相者就言道:“此儿貌竒,有壮骨,贵不可言!”十岁那年,并州境内闹饥荒,石勒被官府卖到青州为奴,不久石勒父亲病逝,家里失去主心骨,石勒母亲王氏带着少年石虎四处游荡,可谓受尽磨难,这在石虎的心中形成巨大阴影,以至于他性格扭曲,残忍酷虐。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已是汉赵帝国威名赫赫的大将军,驻守在豫州葛陂(今河南新蔡),并州刺史刘琨为了拉拢石勒,背叛匈奴人的汉赵帝国,将石勒母亲王氏及石虎护送到葛陂,阔别近十年之久的石勒 *** 得以团聚,这年石虎已十七岁,精通骑射,勇冠当时。

石虎被石勒安排到军队中为将,作为石勒最亲近的家属成员,石虎被安排的职位自然不低,而且石勒对石虎也是寄予厚望。可是,石虎喜欢用弹弓打人,搞得军中怨言四起,石勒焦头烂额,曾萌生杀掉石虎以谢军愤的想法,被母亲王氏劝阻而作罢。此事过后,石虎稍有收敛,不仅变得检摄恭谨,严重爱士,颇有霸王风范。

石虎自从投奔石勒,此后二十余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克殄十有三州,几乎每战必胜,逢城必克,少有败绩,对后赵帝国的建立作出突出贡献。

二、坑斩士女,鲜有遗类——石虎的军事功勋

太兴二年(319年),东晋将领祖逖率军三万北征,攻打投降后赵的陈川,石虎奉命率军四万前往救援,两军在浚义相遇。祖逖是北伐名将,曾经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即使是如此英雄,结果还是败于石虎。此战石虎遏制了东晋北伐的步伐,使豫州诸郡纳入后赵疆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后赵与东晋的战略态势。

浚义之战后,石虎先北上击败朔方郡的鲜卑日六延部,斩首二万,俘虏三万,占领河套地区;又东向击败幽州、冀州、青州的割据势力。曹嶷本是王弥部将,王弥被石勒所杀,曹嶷割据青州七郡,有兵众数万,勤政爱民,颇有声望,然而他还是无法抵抗石虎的进攻,最终落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石虎最重要的战役是和匈奴人建立的前赵较量。前赵最盛时,有雄兵二十万,当时石勒很少出征,对付前赵的任务主要由石虎全权负责,多年鏖战,石虎不仅 *** 了前赵最骁勇善战的中山王刘岳,而且在洛阳之战中与石勒一起,打败了前赵皇帝刘曜的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石虎嗜杀成性,攻城略地,经常无论男女,全部斩杀,鲜有遗类。根据史料记载,仅被他 *** 的降卒和俘虏就有六万众,打败青州曹嶷后,坑杀降卒三万,广固城百姓仅有七百幸免于难。与前赵的战争中,石虎先后石梁、长安、洛阳三地 *** 前赵贵族降卒二万余人,使匈奴屠各部接近 *** 。

三、养虎噬人,即还而自噬——石虎的同室 *** 戈

石虎是石勒对外征伐的马前卒,然而石勒建立后赵帝国后,石虎成为军政界最有权势的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终养虎为患,祸及子孙,自食其果,妻子尽遭毒手。

石勒生有四子,长子石兴英年早逝,次子石弘为皇太子,三子石宏进封秦王,四子石恢进封南阳王。石勒还有两位养子,一为河东王石生,一为彭城王石堪。这群人构成石勒家族的骨干力量。石勒死后,石弘继位为帝,石宏为大单于,总领国事,石恢镇守廪丘,防御东晋,哥仨儿实际上年纪尚幼,未有军政声望,很难与战功赫赫、权倾朝野的中山王石虎相抗衡。

石虎比较忌惮的是石勒的两位养子石生和石堪,此二人年纪较长,虽不像石虎那般厉害,但同样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同室 *** 戈在所难免。先是彭城王石堪与石弘嫡母刘太后密谋诛杀石虎,事泄被石虎所杀,牵连而死的还有南阳王石恢。随后石虎率兵七万平定了长安守将石生和洛阳守将石朗的声讨,石朗被砍掉双脚而死,石生被部下所杀。

石虎摧毁石勒家族的军事基础后,废黜皇帝石弘为海阳王,不久将石弘、秦王石宏以及程太后全部 *** ,使得一世枭雄石勒落个断子绝孙的下场,应了那句“养虎噬人,即还而自噬”的寓言。

石虎做皇帝后,家族内部的斗争日渐暴露,石虎处理此事手段之残忍,实属古今中外所罕见,可以说石虎最恐怖的地方就在于此。石虎有子十三人,长子石邃因荒 *** 残暴,被石虎灭门,一家二十六口无一幸免。次子石宣 *** 同母弟石韬,被石虎活活烧死,一家九口无一幸免。

四、劝课农桑,文治武功——石虎的帝王霸业

石虎统治后赵帝国十七年,凭借铁腕统治,威慑了各地的豪强军阀,有效地保证了后赵帝国疆域内的稳定,政治稳定的局面,又为经济的恢复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石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下诏:地方官如果不好好督促辖区民众耕种土地,或者不好好经营桑蚕业,就要被撤职查办,通过法令的形式强制地方官重视农桑生产。有年秋雨毁稼,粮价上涨,石虎下诏罪己,并开仓放粮,为农户提供种子,保证秋种正常进行。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当时租税殷广,年收百万斛以上,石虎为减轻搬运徭役,还规定今后地方余粮不再运往中央,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石虎对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视。首先,他提倡经学,下令诸郡国设立五经博士,设秘书阁校勘经书,并将《谷梁春秋》列于学官,使儒学得以复苏。其次,他重视史学,在位时编修的史书有《上 *** 记》《起居录》《赵书》《二石传》《二石伪治时事》《大单于志》等,虽然这些史书全部散佚,但是很多内容收入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成为现今研究后赵史的关键资料。

第三,他推崇佛学,石虎对西域胡僧佛图澄非常尊崇,奉为国师,兴建佛寺八百余座,举国信佛,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使后赵成为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佛教的兴盛,有效地减少和遏制了石虎及后赵贵族的杀戮风气,对后赵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虎在位时,先后对段氏鲜卑、慕容鲜卑、东晋和前凉用兵,其中规模更大者莫过于对段氏鲜卑的讨伐。段氏鲜卑是辽东鲜卑三部(段部、宇文部、慕容部)之一,接受东晋爵位,世代担任辽西公。段辽任辽西公后,东攻慕容鲜卑,西掠后赵幽州诸郡,石虎于是出动水陆大军十七万,联合辽东慕容皝夹击段氏鲜卑,灭辽西国而归。

五、结论

石虎一生,波澜壮阔,他的骁勇善战令人自愧不如,兵锋所向摧枯拉朽,为后赵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残暴嗜杀令人闻风丧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对北方各族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摧残。他掌权十七年,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搞得人心惶惶,妻离子散;却又劝课农桑,兴儒崇教,使得内部稳定,四境安宁。石虎的铁腕政治,保证了后赵帝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为我国北方缔造了二十年的稳定与和平。石虎之过,不可原谅;石虎之功,值得肯定。

水浒传中哪两个人的武艺在卢俊义之上?

《水浒传》是一部残书,若以容与堂本论,总共只有六十九回半书,写到梁山好汉大聚义排定座次时就结束了。若以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论,则有七十回半(“楔子”算一回),梁山好汉排完座次后,金圣叹补写了“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半回书。

无论容与堂本、贯华堂本,还是袁无涯之类的其他版本,梁山聚义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就都不是《水浒传》了。明末清初时,因金圣叹腰斩了袁无涯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所以,之后的故事就单独刊行,书名是《征四寇》。

本题题主问的是《水浒传》中有哪两人武功在卢俊义之上,那就应当只以梁山好汉聚义之前的文本为依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绿野老道认为,卢俊义的武功排进梁山前十五名都非常困难,仅梁山而言,绝对不止两人的武功高过卢俊义。假如从《水浒传》来看,卢员外的武功排名就更加惨不忍睹了。

既然如此,那么,《水浒传》中至少有多少人的武功在卢俊义之上呢?卢员外的武功水平难道真的这么低吗?

卢俊义的武功究竟如何

以贯华堂本《水浒传》为文本依据,来解读一番这个问题,看看卢员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如我所言,难以排进梁山前十五名。

第五十九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写到即将煞尾时,来自大名府龙华寺的大圆和尚在宋江、吴用问起北京风物人士时反问道“头领如何不闻河北玉麒麟之名?”

经此提醒,宋江猛然省起,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原来宋江早就知道了卢俊义,只是因晁天王之事忘了而已。所以,宋江十分清晰的把卢俊义的来历说了一遍,其中,对卢员外的武功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

宋江的这个评价,竟然成了卢俊义武功《水浒传》 *** 的依据之一。其实,宋江的这句话十分平常,这样的评价可以套用在很多梁山好汉身上。

梁山好 *** 人都是身怀绝技,甚至有一手“天下无对”的独一无二的技能。就武艺而言,随便找出一二十个“天下无对”的人不在话下。比如,林冲“一身好武艺,丈八蛇矛天下无对”,黄信“一身好武艺,丧门剑天下无对”,扈三娘“一身好武艺,红锦套索天下无对”……如此等等,“天下无对”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怎么就成了武功《水浒传》 *** 的依据了呢?

容与堂本《水浒传》写到打虎将李忠迎战呼延灼时有一首赞诗专赞李忠,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枪棒林中独擅名”。假如说宋江夸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对”是《水浒传》武功 *** 的一大佐证,那李忠的武艺又能排在《水浒传》第几呢?

所以,卢俊义的武功在施耐庵的笔下不过尔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能够打赢他的人有一大把。那么,是不是宋江不了解卢俊义的武功特长,说了外行话呢?

卢俊义的实战能力如何

上文所讲的梁山好汉有很多“天下无对”的武艺高手,不是别人浮夸的,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也就是说,扈三 *** 红锦套索天下无对,因她以这个绝技活捉了天目将彭玘。而且,《水浒传》中除了一丈青善使这件暗器外,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使用过红锦套索的人了。找不出第二人,岂不就是“天下无双”么?这与天下无对是一个意思。

其他如董平的双枪,张清的飞石,鲁智深的禅杖,武二爷的拳脚,全部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天下无对”。那么,卢俊义的棍棒经过实战检验了吗?绝对没有。没有经过检验的武功都是枉然,都不能作数。

卢俊义上梁山后打过两仗,分别是梁山口夸海口大战梁山十个头领,曾头市活捉了武功《水浒传》 *** 的史文恭。然而,十分遗憾的是,这两次战斗,卢员外用的都是朴刀。

是不是卢员外的武功很高,不屑于用绝技与人作战呢?绝对不是。

卢俊义从大名府出发,前往东岳泰山烧香避祸,出门前,带了条棍棒,李固也提了条杆棒。这般模样,貌似卢员外棍棒真的是很厉害了。然而,到了梁山口 准备去捉拿梁山头领时,卢俊义却取出了一把朴刀,以李固的杆棒做了刀柄,与梁山好汉“大战”。活捉对手,当然以棍棒为兵器最合适,放翻对手又不至于误伤人命。卢俊义没有用棍棒捉将,说明他棍棒技术不行。

卢俊义的朴刀也是不济事,在一场猫玩老鼠的游戏中,被李逵、鲁智深、武松、李应、刘唐等人好一番戏耍,竟然连对手的衣服都没碰到。

活捉史文恭,也是用的朴刀。书中说,卢俊义埋伏在大路旁,见史文恭逃窜而来,一朴刀将他搠下马来。一招而活擒《水浒传》 *** 高手,难道卢俊义的武功很差?

其实,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只是捡了条死鱼,根本就不是凭武功完成这个任务的。

从这两次战斗来看,卢俊义的武功实在是不咋地。

青州最准的算命大师-石虎为何能善始善终

《水浒传》恐怕有二十人能赢卢俊义

从上文分析来看,梁山之上能够打赢卢俊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稍微数一数,恐怕不下于十五条好汉。

五虎将、八骠骑总共十三人能够大败卢员外,十大步军头领中,至少有鲁智深、武松、刘唐、李逵、雷横、石秀、杨雄武功在卢俊义之上。地煞系列小彪将中欧鹏以上的军官出身的人,武艺不会在卢俊义之下。别忘了,天罡系列中还有一个武功很高的高人,此人便是十七八个回合杀败祝彪的李应。如此算下来,梁山便有三十人的武功在卢俊义之上,远远不止两人。

题主问的是《水浒传》中有哪两人武功在卢俊义之上,因而,还得把与梁山有过交手的战将一并算进来。

首先,江湖 *** 高手史文恭公平单挑的情况下,十回合之内就能解决卢员外。祝家庄的栾廷玉被施耐庵写作“铁棒”,虽然此人也从来没用过棒,但他的枪法,尤其是铁锤功夫相当了得,卢员外也不是他的对手。

其他如曾头市的苏定,因其没有展示过武功,仅凭其副教师的身份,武功大概也不会弱于卢俊义。再就是祝氏三杰、曾家五虎,这几人大概也就是梁山小彪将中偏上的实力,卢俊义要赢他们也不见得轻松。

与梁山交过手的朝廷将官中,大名府的两个都监是武功更高的,施耐庵说他们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俩人虽然没有单挑的战绩,但与梁山的两次作战中,均显示出超强的战力,卢俊义肯定打不过他们。

如此算下来,梁山之外至少还有五个人的武功不在卢俊义之下。

写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既然卢员外武功是这个状况,宋江花费那么大功夫请他来干什么?

宋江驯服的是玉麒麟

回到上文,宋江在与大圆和尚聊天时,“猛然省起”了卢俊义,这说明宋江惦记此人已经很久了。那么,宋江为何要“请”卢俊义上山呢?书中交代,宋江是这样讲的:“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

这句话很明显道明了宋江惦记卢俊义的原因,这个原因首先要排除为晁盖报仇,也就是说,要排除只有卢俊义能够捉拿史文恭这个推论。从文本故事逻辑来分析,宋江动心思“请”卢俊义上山时,晁盖还没有去打曾头市。

那么,是不是如宋江所言,卢俊义上山后,梁山便不怕官军缉捕,不愁兵马来临了呢?

以宋江说这番话为节点往前看,梁山已经主动出击过四次,分别打下了朝廷堡寨祝家庄,攻陷了高唐州,斩杀了高廉。派出大队人马打下了青州,干掉了国舅慕容知府。吴用设计扣押皇帝钦差,以宋徽宗御用金玲吊挂诱杀了华州府的贺太守。这几仗不仅打的是朝廷堡寨、州府,也不仅是斩杀朝廷命官,更是向宋徽宗开战,造了皇帝的反,宋江连皇帝都不怕,难道还怕官军吗?

在主动向朝廷挑战,向宋徽宗发难期间,梁山把呼延灼杀得片甲不留,又何曾担忧过朝廷官军的来临?

所以,宋江的话很奇怪,背后一定藏着事。宋江在卢俊义身上到底藏着什么事呢?金圣叹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

这句夹批出现在段景住提到照夜玉狮子的话语中,原来,玉麒麟和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一样,是一匹战马神驹。也就是说,宋江惦记的不是卢俊义,而是“玉麒麟”。

这之后,吴用设计赚出卢俊义,而且,亲手导演了一场“训马”大戏。“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这回书中,详细的写了梁山好汉游斗卢俊义,以军威吓得玉麒麟走投无路的细节,还让花荣一箭射掉了卢员外毡帽上的红缨。张顺水中活捉了玉麒麟,卢俊义好生狼狈。

从这一系列的细节中看,宋江哪里是在“请”卢俊义,分明就是在驯服玉麒麟。因而,卢俊义不过是附着在玉麒麟身上的人形符码,这种表现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拟人(物)”。

玉麒麟在《水浒传》的隐喻

施耐庵写卢俊义,原本是要写玉麒麟,仅以前七十回书的寓意来看,金圣叹的那处批点可谓神来之笔。因为,容与堂本《水浒传》在讲到杨志大名府与索超比武时,“玉麒麟”就出现过一次,它是天王李成的坐骑,书中这样形容李成那匹惯曽上阵的战马:“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

麒麟是一种神兽,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神仙的坐骑。金圣叹提到的另外一匹战马,则是宋徽宗御赐给呼延灼的踢雪乌骓,在这两匹战马之间,还有一匹金国王子的坐骑照夜玉狮子。

施耐庵写这三匹战马,有其很深刻的寓意,是围绕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个主题而设计的三个“道具”,或者是三个符码。

北宋在宋徽宗这代迅速走向灭亡,金兵大举进攻时,宋徽宗甩锅给儿子赵桓。赵桓做皇帝一年之后,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王朝灭亡,父子皇帝被金人拘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这段历史早被施耐庵以九天玄女庙的“二龙戏水”所隐写。而且,又以照夜玉狮子再次照应前文,暗点导致“二龙戏水”悲剧的,就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国王子。历史真实确实如此,灭掉北宋的就是金国王子斡离不。

梁山好汉大聚义时,其行动纲领由“替天行道”上升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施耐庵以荡平曾头市一仗,先为这个行动纲领做了铺垫,意味着梁山好汉将参与抗金金兵以“保境安民”。

《水浒传》的故事极其主题思想是步步升华的,套用一句现代名言,大致也是阶级矛盾上升为 *** ,梁山好汉由 *** 而参与抗击金兵的南侵。

晁盖时代,曾头市不过是金国人的私家势力,其老子被梁山好汉称为“曾长者”。宋江做寨主时,曾长者变成了“曾长官”,也有了个官名叫曾弄。此时,曾头市就升格为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官方榷场。这个榷场又与北宋官府勾结,隐喻的是导致北宋走向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宋江荡平这个榷场,同时打下了青州、凌州,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真实写照。

施耐庵希望梁山好汉打败金国人,踢雪乌骓(宋徽宗)不行,那就驯服玉麒麟来制服照夜玉狮子——这就是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的寓意所在。

两次攻打曾头市,都是战马挑起的,最终也是以战马收束,这其中还隐 *** 北宋军事实力为何孱弱的原因解析。赵匡胤立国之后,一直苦于骑兵战力而无法实现收服燕云十六州的愿望。宋真宗时期,专门设立“群牧司”以壮大国防实力。此后,又有王安石的“保马法”,保护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宋江所说:“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大概也是这方面的隐喻。

宋江做了临时寨主,立即组建北方买马团队, *** 、石勇、段景住专门负责梁山战 *** 采购。假若没有了战马来源,梁山还能打仗吗?所以,宋江忧虑的不是卢俊义上不上山,而是梁山的战马是不是能够得以保障。

从以上分析来看,卢俊义的武功有多高,《水浒传》中有多少人在他之上并不重要,玉麒麟才是梁山好汉的命根子,更是施耐庵《水浒传》点明主题、升华主题的关键所在。

梁山 *** 法术高手公孙胜?

续书《征四寇》中说,公孙胜在打完王庆之后,梁山人马回师驻扎在汴京行营时,忽然想起罗真人的话,随即辞别宋江,“遇汴而还”了。

续书前言不搭后语,在七十回书中作伪,给罗真人加了“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八字真言。但是,公孙胜并没有在打完辽国后止住,继续参加了打田虎、王庆的战斗。而且,征辽的故事是在田虎、王庆事之后才补写的续书。所以,原著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公孙胜离开梁山的伏笔。

《水浒传》中,公孙胜根本就没有离开梁山,只是在宋江从还道村脱险后,回蓟州探望母亲和师父。那么,这一次公孙胜为何离开梁山,真的是去探望母亲和师父吗?

蓟州九宫县二仙山在哪里

书中说,宋江在高唐州遇到了会法术的高廉,打了几场败仗。宋江赢不了高俅这个堂兄弟,吴用便出主意说,除非请回公孙胜,才能打破高唐州救出柴大官人。于是,宋 *** 戴宗、李逵前往蓟州寻找公孙胜。戴宗、李逵在蓟州四处探访,终于得知公孙胜的家在九宫县二仙山。

施耐庵的这个地名写得十分奇怪,蓟州在《水浒传》故事时期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为辽国所辖。书中却写了杨雄在这里做两牢节级,公孙胜、戴宗、李逵也能随意出入。而且,罗真人惩罚李逵时,蓟州大牢中竟然都是北宋的官吏。

难道施耐庵又写错了?其实,蓟州在北宋时期一度为大宋所管。同时,北宋把燕云十六州设为“遥郡”,并且,设有遥郡官员,象征“复燕”大计。历史上,高俅的儿子高尧康就做过遥郡的官员。而且,北宋与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灭辽之后,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北宋,这其中,就包括蓟州。

《水浒传》中,隐藏着“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因而,蓟州被写成北宋的领地,同样是这段隐藏历史的写照。

蓟州可以是北宋的领地,这一点,施耐庵并没有写错。但是,蓟州是没有九宫县二仙山的。公孙胜的家庭住址肯定是虚拟的,问题是施耐庵为何这样写。

其实,九宫县二仙山早在《水浒传》开篇绝句中就伏藏了: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中的十五、五十,说的是河图洛书中的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隐藏着九星飞宫图。

按照九星飞宫所演绎的图像,九宫县二仙山便是“二黑五黄”的运程。因此,施耐庵以这样一个地名,暗示北宋王朝已经到了“五黄二黑”之地,即将灭亡了。同时,书中又以无数个“十五”月明之夜,暗藏了明朝同样走到了这一步,逃不脱“天道循环”的规律。

这样的高级隐喻涉及到明朝国祚,因而,七十回之后便被腰斩,以续书《征四寇》蒙蔽原著本义。因此,公孙胜便离开了梁山队伍。

因为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是这样的隐喻,所以,公孙胜离开梁山回家探母就大有寓意了。

公孙胜什么时间离开的梁山

书中说,宋江与宋太公、宋清安全上了梁山。第三天,公孙胜忽然动起了回家探母的心思,便向众头领辞行。

公孙胜此时离开梁山,从故事的逻辑来讲,十分地合理。但是,若是再往前面看,公孙胜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离开梁山回九宫县二仙山,就大有讲究了。

公孙一清先生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离开梁山的,这是因为,宋江受了九天玄女的蛊惑,即将脱离霹雳大仙之“道”。公孙胜得知此事,便立即回家,给师父罗真人打小报告去了。

九天玄女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山寨版货色,不是给黄帝传授兵书、法术的那位道家更高阶神。书中以两个故事,交代了宋江遇到了一个冒牌货。

一打祝家庄时,宋江好不容易杀到独龙冈前,却不见对方一兵一卒。宋江情知中计,在马背上背诵玄女天书,却只得到五个字“临敌休急暴”,这是什么鬼兵法?

打高唐州时,林冲、秦明这支先头部队被高廉的法术打败,宋江非常惊奇地问吴用,这是什么法术。吴用说,想必是妖术,可以用回风返火法破之。宋江此时已经不再“善观熟视”天书,而是临时抱佛脚地翻阅。果然,在第三部分找到了“回风返火法”。第二天,宋江以九天玄女法术对阵高廉,败得比林冲、秦明还要惨。

无奈,只得派戴宗、李逵去搬取公孙胜。九天玄女的法术干不过高廉的妖术,这个玄女真得了吗?

因此,公孙胜在这个时候离开梁山,就是针对假冒伪劣的九天玄女的。那么,公孙胜又是个什么来头?他为何要跑回家,给罗真人打小报告呢?

霹雳大仙主持梁山封神大典

梁山凑满一百单八将,宋江便命公孙胜在梁山主持罗天大醮。法事做到第七天夜里时,只听得西北乾方一声巨响,一只大金盘从天而降。这只大金盘落到了梁山正南方向,化作决定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座次的石碣。

这只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隐喻的就是霹雳大仙。这件事,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讲过了,为了节省篇幅,此处略去不讲。这只大金盘不仅隐藏了从西北方向来的金国兵马,还是明朝被后金所灭的大预言。大金盘落在了正南方向,也预示着南宋的建立,以及明朝建都南京。

西北乾方其实也指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施耐庵就是以九星飞宫暗示了王朝的命运。所以,这只大金盘的出现,意味着“五黄二黑”格局的正式形成,北宋即将被金国所灭。

公孙胜梁山做罗天大醮,照应的是“张天师祈禳瘟疫”。张天师还没有做完七昼夜罗天大醮,伏魔大殿的地窖中就传出了“半夜军中一声雷”,霹雳大仙放出了妖魔。这些妖魔就是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霹雳大仙放出妖魔,是张天师亲自 *** 刀的。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此人发明了道家更高法术——雷法。因而,他就是霹雳大仙的化身。雷法就是书中的“五雷天罡 *** ”,因此,罗真人是霹雳大仙的徒弟,上清宫接待洪太尉的住持真人。无疑,公孙胜就是霹雳大仙的徒孙。甚至,就是霹雳大仙的另一个化身,所以,他的绰号是入云龙。

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却是把北宋乾坤搞得稀里哗啦的。完成这样的使命,霹雳大仙就开始封神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星,都是霹雳大仙所封之神。

公孙胜是封神大使,他怎么可能脱离梁山队伍?

公孙胜不可能脱离梁山队伍,但是,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之主,为何要下放天罡地煞搞乱自家江山呢?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三重境界

却说宋江因躲避赵能赵得的追捕,逃到了还道村,这就意味着宋江必定要率领妖魔们“还道”了。这个道,说的就是“替天行道”之道。

宋江躲在神厨之中,被九天玄女请进了皇宫。书中以“龙墀”、“龙凤砖阶”、“朱红棂星门”、“龟背大街”等符码,暗示宋江进入了北宋、大明两家皇宫。因而,这个九天玄女隐喻的就是宋真宗、朱棣等皇帝。

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的尺寸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这一串数字对应的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诞辰,宋真宗、朱棣都是非常信奉玄武大帝的,而三卷天书,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搞鬼搞神,伪造的三卷天书符箓。

因为“杜迁”的金匮之盟,北宋皇位传承乱了世系,宋太宗以后,没有把皇位交给赵廷美,更没有还给赵匡胤这一脉。所以,霹雳大仙就要搞乱他们的江山了。到了南宋赵构手中,皇位才还给了太祖系。因此,那只大金盘就落在了正南方向。

宋江受了三卷伪天书,走出玄女殿,却见到了“二龙戏水”的场景。这处描写,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因此,这些皇帝们给宋江传了伪天言: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是要宋江辅佐君主。说得更直接一点,九天玄女威逼利诱宋江“替天子行道”。

公孙胜得知这个情况,便立即回到九宫县二仙山,向师父报告。于是,罗真人修正了九天玄女的伪天言,派公孙胜回梁山监督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只保国安民,不辅佐那些妖魔皇帝。

但是,佛家 *** 天王晁盖却不答应罗真人的主张,带领梁山好汉攻打金国人占领的曾头市。于是,“替天行道”推出了第三重境界:保境安民。

北宋因“宋金海上之盟”而被金国灭亡,宋江率领梁山好汉高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义之旗,脱离霹雳大仙的法术,奋战在抗金前线。

所以,公孙胜肯定不会离开梁山。他必定要与一百单八将一起,还道于“保境安民”。

古代发生冒名顶替事件?

汉昭帝始元五年,一名男子“冒称”自己是已故卫太子刘据,结果被腰斩。这件事在《汉书》中所占的篇幅很小,可背后的意义却令人深思。

男子叫张延年,以占卜为生。卫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后逃到了湖县,他手下的人曾找张延年占卜过(替刘据占卜),最重要的是这个张延年和刘据还有几分相似。可能是得知了汉武帝早已赦免了刘据的罪行,他就想借此良机享受一把荣华富贵。于是他自称卫太子来到了长安城的北门,说明来意后等待结果。

(刘据剧照)

张延年的举措吸引了数万长安市民来围观,即便是朝中丞相、御史、二千石等 *** 都不知所措。这可不是件小事,如果来者真是曾经的卫太子,那对于当时的汉昭帝,对于权倾一时的霍光都是巨大的打击。好在这时的京兆尹隽不疑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说:“卫太子得罪过先帝(汉武帝),就算逃走了没有死,现在来了也是带罪之人。”于是就将张延年下狱,最终经过审讯判处了腰斩之刑。

(汉武帝剧照)

以上就是假冒卫太子事件的全过程。看似是很正常的处理,却有以下两个疑点。

一、群臣为什么不敢指认“假刘据”

“巫蛊之祸”发生于汉武帝的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时刘据已经37周岁了。“假太子”事件发生在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此时刘据应该是46周岁。一个成年男子的相貌在这个年龄段里不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况且刘据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与朝中大臣非常熟悉。当时的长安城北门来了很多 *** ,甚至还有位列三公的丞相,他们怎么会不记得刘据的样子呢?

《汉书·隽不疑传》的记载是:“莫敢发言。”这是在犹豫,他们多半已经发现来者确实很像曾经的太子。可为什么谁也不说话呢?这是一个“站队”的问题。

当时的汉昭帝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霍光总揽大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果来者真是卫太子,那可是汉武帝的嫡出之子,就算真要重新拿回皇位也是有理有据。可霍光同意吗?现在真要是站在“假太子”这一方,一旦霍光有所行动,他们的结局多半不会好,所以一众 *** 谁也不敢先说一句话就在于此。

(霍光剧照)

二、隽不疑的说辞很耐人寻味

隽不疑在收捕张延年时说的话语有点意味深长。他非常聪明地回避了太子身份真假的问题,只是说太子曾经犯过错。这样一来,他收捕张延年就合理合法。因为下狱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彻底搞清楚,并没说他不是真太子或是要杀他。至于怎么搞清楚那得由更高级别的人来定夺,也就是要听霍光的意思。

(汉朝罪犯剧照)

果不出所料,霍光对隽不疑的做法很满意,甚至还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汉书·隽不疑传》

其实这已经不是隽不疑 *** 次“帮助”霍光了。在汉昭帝刚即位不久,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就因为霍光专权而谋反, *** 个发现并且平定刘泽叛乱的人就是隽不疑,当时他还只是青州刺史。这件事以后,霍光就把他提升为京兆尹。

事情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张延年是不是刘据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影响汉昭帝的皇位,更不能影响霍光的权力。

(汉昭帝剧照)

结论

假冒卫太子事件最终以张延年被腰斩结束。至于案件“侦破”的过程,那不过是廷尉份内的工作。汉武帝以后的酷吏对这种编织罪状、“以假乱真”的事情实在是驾轻技熟。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跟朱高煦?

朱元璋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跟自己很像的朱棣,朱棣也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和他一样能征善战的朱高煦,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一是两人继承皇位于礼法不符,二是两人并不是皇位的更佳人选。

我们先来看 *** 个原因。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上到皇位,下到王侯爵位,都要遵循这一制度。虽然很多时候因为特殊原因,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但这一礼法制度却是是深入人心的。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大都希望嫡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和朱棣都是这一礼法制度的忠实遵从者。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笑了,朱元璋的皇位是农民 *** 自己打下来的,朱棣的皇位就是从朱元璋的嫡长孙手里抢来的,他们没一个遵循这个制度的。是,虽然他们的皇位都不是因为礼法制度继承来的,但他们却特别希望他们的后代能遵循这一制度。

先说朱元璋,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对儿子们的教育也是中国最传统的忠君忠父。他从一开始便把儿子们的位子安排的好好的,嫡长子朱标当太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藩属边境,保卫大明朝的边疆。而且他在刚刚登基为帝后便把这些都安排好了,此时的他的儿子们都还不大,看不出谁有才能。但是他不管那么多,既便太子不是最有才能的,他还可以培养,总之太子之位就是朱标的,其他人他连想都没想。

再说朱棣。朱棣自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本无缘皇位,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的。所以他为了不受世人诟病,总是在强调自己的正统性。他即位以后,把建文帝的各项改革都全盘否认,所有的法律、政策都恢复到和朱元璋时期一样,以示自己是父亲朱元璋的传承人。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还说自己的母亲是马皇后,自己是嫡子,但史学家们大都认为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所以朱棣的生母是谁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朱棣称帝以后,有朝臣建议立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的嫡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朱棣却坚持立朱高炽,因为朱高炽不仅是嫡长子,还是朱元璋在世时亲封的燕王世子,正统性勿容质疑。

其实朱棣和朱高煦都有过当太子的机会,但都被他们的老爸否认了,为什么呢?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原因,两人都不是皇位的更佳人选。

朱棣的机会发生在1392年,这一年朱元璋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去世了。朱元璋在万分痛心的同时,也面临着选谁做继承人的困扰。朱棣是他的儿子中更优秀的一个,在保卫北部边疆上战功赫赫,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也很大。而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仁爱贤德,口碑也非常好。古时皇帝的共识就是乱世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雄伟之君,而治世需要的是仁德之君。朱元璋从1368年建立明朝到1398年去世,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战事,但总体时局还是稳定的。所以朱元璋认为,当时的时局需要的就是朱允炆这样的贤仁之君,朱棣虽然优秀,但朱允炆更合适,礼法上嫡长孙也比其他儿子更正统。而且如果传位给朱棣,他肯定不会善待朱标的后代,事实上朱棣当皇帝后,对朱标的儿子也确实不好,朱允熥和朱允熞都被贬为了庶人。所以,朱元璋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朱棣,而是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高煦的机会源于靖难之役。本来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撤藩,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也就一辈子做个富贵王爷了。但是世事难料,他的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多病的世子朱高炽留守在北京,朱高煦跟着父亲在外征战。朱高煦作战勇敢,累立战功,几次救了处于困境的父亲。有一次朱棣被袭击,正在绝望的时候朱高煦率兵赶到,朱棣大喜,并且扶养他的背说:“努力吧!世子常生病!”朱棣说这话或许只是为了鼓励朱高煦,但这对朱高煦来说却是 *** 裸的暗示。等到朱棣登基后,他思虑再三还是立了世子朱高炽为太子。他跟朱元璋的想法一样,朱高炽除了是礼 *** 统外,他的贤仁也比朱高煦的能征善战更适合当时的时局。而朱高煦虽说很像老爸朱棣,但也只是个低配的朱棣,除了勇武以外,其他的都不怎么样。他不上进好学,整天游手好闲,还恃宠而骄, *** 官员。因为朱棣没有把他封为太子,心里也是非常不满,不愿意到封地去就藩,还多次谋害太子,对太子不敬,并且自比唐太宗(唐太宗都没他高调)。朱棣一看,这不行啊,太子仁厚,将来他要是成了第二个自己可不行。于是对他严加责备,强令他去藩地就职。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他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果然跟他的父亲朱棣一样,造了侄子的反,但当听说朱瞻基亲自征讨他之后,又吓的不战而降了。朱高煦投降后,被带到京都,不久被处死。

青州最准的算命大师-石虎为何能善始善终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选择继承人都是为了江山社稷能够更加稳固、富强,而不是看谁更像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