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当小官-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

admin2023-01-17 18:21:4318

算命说当小官,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阴险之人就是丑,光明之人就是美,你怎么看?

我认为“相由心生”纯属无稽之谈!

我们首先看下《面相学》的由来,东方的《面相学》最早记载于中国古籍《礼记》。而在西方,最早的《面相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面相就是人脸所表现出的长宽、比例、高低、色彩、褶皱、对称等一系列景象,它是一种试图透过某个人外在的面部特征来估计此人命运的学科。

注意,是学科,而非科学。

针对《面相学》的实验,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1966 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征募了 八十四名在校志愿者作测试。这些人之前从未曾谋面。根据实验规则,在分组两两相对 ,静静对坐十五分钟以后,他们被要求仅凭对方的面相作出几项判断。实验的结果就是,被测试的志愿者们对其中的三 项 — — 对方是否外向 、是否有责任 和是否坦率 — — 的判断相当准确 。

为什么我们能从一个人 的脸相来判断他的个性 。这里有个经验的判断。

相学算作一门古老的学科,《面相学》认为只要看一个人的外貌,包括头型、面容、掌纹指纹甚至骨形、臀部形状等诸多特征,就能了解其性情与性格,由此而推论其过去和未来的命运。相学家认为,从自己客观的观察中发现了外貌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头上的凹凸与某些疯病或犯罪行为有关,或者某种类型的罪犯具有相似的面相,高度浓缩就是“相由心生”。

有史以来,面相学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信者有之,不信者亦众。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相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和古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水平密不可分的。

古时候的人,因为知识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对人的“旦夕祸福、前世今生”迷惑又好奇。有人就错误地认为,人的“命运”好坏,和天地万事万物一般,决定于“长相”和“气色”。

简言之,人们试图用事物可见的一面来估测出事物不可见的一面——支配事物的规律。

算命说当小官-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然在古代,人们是不可能调用我们现在的大数据原理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归纳总结的。

于是,好多面相学大师仅凭阅历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看似有理却实在不科学不 *** 的范式,所用的语言也往往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并且,有的运用了模糊语言试图自圆其说。更令人可笑的是,同一部相学书籍,不同的大师有不同的解释。

当然,同一副面孔,不同的相学大师做出的判断甚至大相径庭。

所以,面相学之类东西,真的经不起反复推敲,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出于经验的一种猜测游戏罢了。更上升不到科学的高度。

实质是社会上一些江湖骗子以“心理咨询”之名,行看相敛财之实,给来访者测算“夫妻恩爱面相”,宣扬“相貌的业报”。

其实,相学理论只是源自古人的幼稚思维方式——感应巫术,以为相似的东西会彼此影响。在此基础上,相学结合各种逻辑谬误和人性弱点,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相学家“批”得很准,欣然为巫术买单,为自己心理暗示花钱。

大家可以讨论下,如果面相学真的这么准确又灵验,为什么面相学不运用在刑侦探案上呢?整容以后的人会变得心慈手软吗?还是内心漂亮得胜似鲜花呢?又或者,同样长相的人难道前世今生都一个“命运”?极其相似的双胞胎为啥好多却命运不同呢?

所谓“相由心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游戏罢了。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 ***

算命说当小官-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

昏庸的秦二世没有继位?

不可能。

首先秦末动乱从陈胜吴广 *** 开始的。自古以来都是有人振臂一呼才能广泛响应,其中有活不下去的,不安分的,有野心的,浑水摸鱼搞投机的各色人等混杂其中。

首先假设的前提在的话,陈胜吴广是不会 *** 的,之前我就分析过,陈胜吴广 *** 绝非偶然,而是蓄谋已久的,秦始皇在的话,就不具备陈胜吴广 *** 的条件了。

秦始皇在世时,秦法还是可以的,国家也依法治国,没有腐败,征发劳役也是征闾右的大户人家,而闾左的贫民他是没动的,这样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不伤民力,之所以有后面的动乱,是二世继位后把法律重新更改,变的更密了,故意让老百姓成为犯人,而且征劳役扩大到了闾左的贫民,严重伤了民力。这才造成人民负担过重!

陈胜吴广 *** 正是利用老百姓苦不堪言的现状而设定的,他们蓄谋已久,很早他们就经常联系各方豪杰,六国遗民等做活动, *** 之前鱼腹藏书,找人算卦等一系列的精心安排,都是故意设计的,抓住了二世昏君的胡作非为!

正是因为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才造成天下动乱,活不下去的,六国旧贵族,投机者,野心家,各方 *** 豪杰等的响应!假如没有陈胜吴广这一举动,以他们的性格是不会首倡 *** 的,刘邦不会,项梁项羽叔侄自然也不会,剩下的小角色自然也没这个胆量!

即使陈胜吴广依然 *** 了,各方势利也都响应了,秦始皇能否 *** 呢?当然可以,因为这时候的 *** 军还不是正规军,没有正规的训练,乌合之众,就是项梁项羽秘密训练的也还没成气候,以秦始皇的睿智,还有朝廷文武大臣精诚合作, *** 叛乱丝毫没问题。区区一个章邯就能打的各个诸侯闻风丧胆,更别说蒙恬王离章邯,加上强大的秦朝 *** 后援团了,绝对是压倒性的优势平息叛乱!

如果历史真是这样的话,这也是一次重新洗牌,经过重新洗牌的秦朝将会更加稳固!

历史上最有眼光的岳父是谁?

挑选女婿是一个岳父眼光的重要体现,现在讲究恋爱自主,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女儿的出嫁完全是由父亲决定的,所以父亲的眼光直接就决定了女儿的命运。那么历史上谁才是最有眼观的岳父呢?

我认为最有眼光的人应该是郭子兴,能把女儿嫁给一个乞丐出身的小子,这心得多大啊?

如果你熟悉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应该就会明白这位岳父的独到眼光。

重八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而他的起点绝对是中国历 *** 国之君里面更低得。他早年的经历那是要多惨有多惨,家里是贫农,大小只能给地主家放牛。而后来当地闹饥荒,父母都被饿死了,连口棺材都没有。

从家里人都被饿死以后,重八又做起了一个和尚,但是当时饥荒比较严重,就算是寺院这种慈善机构也不能让重八蹭饭吃,所以他又开始游历生活。

历经众多挫折以后,他来到了郭子兴驻守的地方,郭大帅在当时也算是一个人物,重八也想跟着他混。不过刚到城下以后,大帅的手下就把重八当成间谍给抓了起来。

眼看着近三百年明朝就要被提前终结,但是老郭看到重八的面容以后犹豫了,因为他决定重八本人的形体和样貌非常有特点,将来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加上乱世需要笼络人才,郭大帅也就给了重八一个生路,并且让他担任了一个比较小的官职。

郭子兴这个人其实没有特别大的能耐,可重八却是能力比较强的人,两个人相处久了以后,郭大帅越来越发现这个人不一般,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也为了彻底把重八留在自己的阵营之中,老郭果断出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对方。准确来说是养女,他的好朋友去世之前把女儿交托给了他,从小带到大,感情还是很深的。

虽然老郭本人并不怎么滴,心胸也比较狭窄,最后也没有特别好的下场,但是人家这种选女婿的眼光还是不得不服的。要知道当时的重八虽然能力很强,但地位却并不太高,在乱世之中能力强的人多了去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是正确的,但是老郭的这次投资的确中奖了,能把女儿嫁给开国之君,有几个人才能走如此眼光?

从后来的记载来看,也正是老郭这次的决定,才改变了重八日后的命运走向,他的整个势力就是以老郭的队伍为基础发展的,哪怕是在建国以后,这位被“投资”的女儿也给重八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她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马皇后,如果每个时期的后方都有这么一位皇后,那么乱政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的。

所以老郭的这次投资,无论是对自己家而言,还是对重八和明朝而言,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估计他自己都没预想过,自己的行为能让这种“双赢”局面的出现。所以把最有眼光的岳父头衔颁发给他,也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

朱买臣在群星璀璨的汉武帝一朝,算不上重量级的人物,可也足够闪耀。《三字经》中有一句:“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其中的“挂角”,是指唐朝瓦岗寨首领李密,“负薪”说的就是朱买臣。

负薪就是背柴火,它说的是朱买臣早年靠打柴为生的落拓生涯。朱买臣会稽郡吴县人,他出身寒门。其实“寒门”二字,都不足以说明朱买臣的生存状态。

古代农民或多或少有土地,靠耕种谋生,谈不上“小康”,温饱不成问题。朱买臣是“赤贫”,家里没有地,他谋生的唯一手段就是卖柴火换粮食。

砍柴是个苦活,而且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一般老百姓家里,但凡有闲散人口或空余时间,都会去捡柴,基本够家用。所以,卖柴是个“小众市场”,回报率极低,只能当“ *** ”,不能当营生。

朱买臣却以砍柴为主业,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当然,不尊重市场规律的他,遭到了“严惩”,他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着四处漏风的茅草屋。

朱买臣为何不租块地种田, *** 打柴?通常这么做二十多年下来,怎么也可以置一些地产房产了吧?因为朱买臣根本不屑于这些,他要省出时间来读书。

读书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西汉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张,文字是刀刻或墨写于竹简之上,相当费时费力。更主要的是书籍匮乏,豪门士族以读书做官为“垄断产业”,他们的藏书轻易不外借,更不会轻易向外人传授经学。

所以,朱买臣只能自学成才,他需要大量时间读书。朱买臣对学业的专注,让后人感动,他一边砍柴一边背诵文章,一边走路一边高声吟诵 *** ,身边的人都忍不住嘲笑这个疯癫之徒。

朱买臣的妻子(民间传说她姓崔)忍受不了了:你整天念叨这些劳什子,弄得别人看我们跟看 *** 似的。你总说读书就能富贵,都二十多年了,我被你骗得一双玉手变树皮,一张粉脸变黄纸,一头青丝变白发,你还准备骗我多久?离婚吧!

朱买臣笑了:我命中注定五十岁就要发达,如今四十多岁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你都跟我苦了二十多年了,不差这几年,等我富贵了,好好报答你。

崔氏一撇嘴:撒泡尿照照自己吧,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等你富贵那一天,我恐怕早就被填进水沟里了。求你放了我,让我抓住人生幸福的小尾巴吧。

朱买臣几番劝慰不成,只好写下一纸休书,重回“快乐的单身汉”,崔氏则转身嫁给了一位木匠。木匠是技术工种,“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崔氏改嫁后,再也不用跟着朱买臣背柴火、喝北风了。

有一天,崔氏跟丈夫去上坟,碰巧遇见朱买臣吊着嗓子,一路哼哼唧唧走过,身上的衣服都快成风筝了。崔氏看着朱买臣面黄肌瘦的脸,一时心生怜悯,把随身携带的食物送给朱买臣。

不久,朱买臣真的时来运转了,他在会稽郡谋得了一份差事。因为这份差事,他跟随郡里的上计吏(相当于统计局官员),到长安汇报工作,又在长安偶然结识了一个叫严助的老乡。

严助因为擅长辞赋,又在对策中屡屡提出让汉武帝大为赞赏的观点,所以被汉武帝任命为中大夫,深得汉武帝宠信。

在严助的推荐下,朱买臣见到了汉武帝。这一下,朱买臣二十多年的积累,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给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让汉武帝大开眼界,一举收获了中大夫之职。

中大夫是内朝官,职位不高,地位却很重,经常在皇帝身边充任秘书工作,以及参与决策讨论。那段时间,朱买臣浑身是劲,有种一飞冲天的感觉,因此对手下的工作人员,难免有些颐指气使。

很不幸,这些以讨好的眼神,趴在朱买臣脚下工作的小吏中,有位叫张汤的人,成了他后来的噩梦。

朱买臣后来因为献策剿灭东越王,受到汉武帝赞赏,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临行前,汉武帝特地接见朱买臣,对他说: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你荣归故里吧。

就这样,咸鱼翻身的朱买臣,带着征讨东越的大军,浩浩荡荡回到家乡。走到城门外,朱买臣让大军驻扎守候,他自己又穿上以前的破衣烂衫,怀揣大印进得城中。

朱买臣来到郡守衙门,找到看门人。这位看门人曾经在朱买臣落魄时,对他有所救助。这会儿他见朱买臣衣衫褴褛的模样,二话不说,给他端上饭食,一起食用。而衙门里的官吏们,对曾经的老同事朱买臣冷眼看待,他们聚在后堂,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吆喝。

吃饭间,朱买臣故意露出印绶,看门人悄悄验看后大吃一惊:老朱腰挂大印,难道他就是新任太守?

看门人不敢怠慢,赶紧跑到后堂,向喝得醉醺醺的大小官员们汇报。官员们顿时被吓醒了,一个个排成队,跪在门前,等朱买臣出门接受他们的拜谒。

朱买臣得意洋洋,不过也没有为难他们。官员们恨不得抠出自己的眼珠,赶紧亡羊补牢,他们连夜紧急征召民夫,专门为朱买臣修建一条大道。

第二天,朱买臣坐着高马驷车,沿着新修的大道缓缓驶过,路边黑压压跪着百姓和民工。朱买臣透过车窗,一眼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崔氏和她的丈夫。

朱买臣停车下来,走到崔氏跟前。崔氏看着衣着光鲜的太守大人,眼神从卑微崇拜,慢慢变成了惊诧和羞愧,三十年了,老铁树居然真的开花了,产房传喜讯人家真的生(升)了,自己放着太守夫人不做,偏偏当个“中级知识分子”的婆姨。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确信,周星星就是崔氏的转世人。

朱买臣吩咐随从,将崔氏夫妇二人用车载上,带到自己的府衙。他没有因为崔氏对自己的背叛而报复,相反却在府衙收拾一处院落,给崔氏夫妇居住,生活费用一律由朱买臣负担。

虽然没当上太守夫人,能住上太守府也算是一个意外惊喜了,可是崔氏却想不开,憋屈了一个月,趁“中级知识分子”不注意,一根绳把自己吊上了房梁,幸福的小尾巴匆匆断了。

朱买臣一声叹息,给“中级知识分子”一些银两,让他给崔氏办一个体面一点的葬礼。

崔氏为何要 *** ?民间传说中有个叫“覆水难收”的故事,说朱买臣回到家乡后,崔氏又逼“中级知识分子”给她休书一封,然后到朱买臣跟前负荆请罪,希望破镜重圆。朱买臣沉思了片刻,端来一盆水,泼在崔氏面前:你要是能把这盆水收回来,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

崔氏知道覆水难收了,失望的她选择了 *** 。不过这仅仅是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最初的主人公是姜子牙与“穷神”马氏,被张冠李戴到朱买臣与崔氏头上。

按这个故事,和正史记载,人们把崔氏之死,概括为如下三点:一是被生活愚弄,失望死了,二是被自己愚弄,后悔死了;三是被老朱愚弄,羞愧死了。

前两点比较好理解,但三点恐怕有点言过其实。朱买臣春风得意,虽然难免有点飘飘然,但不代表救助崔氏,是故意羞辱对方。

像朱买臣这种一辈子贫困潦倒的人,多少会有点不自信的心理,希望通过外在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新身份。比如他对张汤的颐指气使,回到家乡故意装落魄等。可是我们不能否认,朱买臣内心其实没有任何恶意,尤其是对崔氏。

朱买臣有个儿子朱山附,应该就是崔氏所生。崔氏逼他离婚时,朱买臣一直企图让她回心转意。这些都表明,朱买臣对崔氏有感情。尤其那一次偶遇,崔氏赠给朱买臣的一顿饭,也足以温暖朱买臣的心。

因此,朱买臣将崔氏夫妇养起来,其本意应该还是为了当初的承诺:你跟我受了二十多年苦,我富贵了一定好好报答你。

很显然朱买臣情商不高,他光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根本不理解崔氏内心的复杂。此刻的崔氏,已经成了众人讥笑和谴责的对象,假如她再接受你老朱的奉养,你老朱是更高大了,崔氏岂不是成了世上最 *** 的女人?

偏偏朱买臣没想到这一层,崔氏也懵懵懂懂进了府衙。住进“豪宅”的那一个月,才是崔氏承受 *** 压力最严重的时期,走到外面她被指指点点,回到府中,她身份尴尬,甚至连儿子都没脸见,怎么活得下去?

其实崔氏心肠不坏,就是太执着于个人幸福,背叛了丈夫,好歹她还曾经对朱买臣伸出过援手。朱买臣虽然好心办坏事,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初衷,更不能否认他的为人,回到家乡,朱买臣一一答谢当年所有给他帮助过的人,就是例证。

人无完人,都包容一点吧。

可惜的是,朱买臣的幸福也没能持续多久,仅仅五年后,他就因为张汤而死于非命。

那个曾经在朱买臣脚下工作的张汤,却因为得宠于汉武帝而一飞冲天,从趴着工作,迅速蹿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离丞相半步之遥。

丞相李蔡死后,张汤觉得自己的人生顶点来了,不料相位却被一个叫庄青翟的家伙“夺”了。不过庄青翟虽然是丞相,权力却远远不如张汤。张汤常常仗着汉武帝的宠信,直接干预丞相工作,甚至直接指挥丞相府的手下。那时候,朱买臣正好是庄青翟的秘书长。

这个版本里,朱买臣成了崔氏,张汤成了朱买臣。朱买臣是不是后悔当初,得意忘形之下,没有厚待张汤呢?

果然,张汤看着朱买臣,就想起自己早年的卑微。新账老账一起算,张汤一边想方设法做掉庄青翟,一边死劲羞辱朱买臣,他傲慢地端坐于床,让朱买臣等人跪趴着汇报工作,还处处刁难他们。

因为汉景帝陵寝被盗案件,张汤抓住机会,想栽赃庄青翟。朱买臣等三人,在庄青翟的许可下,向汉武帝状告张汤,说他勾结商人,泄露 *** 谋取私利。

心生疑窦的汉武帝信了,张汤 *** *** ,临死前他留下一封信,称受了朱买臣等“三长史“的诬陷。张汤死后,汉武帝令人抄了张汤的家,结果发现张汤家中并无多余的财产,不存在勾结商人牟利的情况。

震怒的汉武帝,以朱买臣诬告为由,将他处死。唉,人呐,恩怨情仇随风逝,富贵权势终是空,宽容地活着,保留一份爱心,虽穷困潦倒,不也是珍贵的幸福?

被取代的旧主家族命运如何?

公元前672年,一位落难公子跑到齐国寻求避难,天下霸主齐桓公伸开双臂收留了他,并给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岂料,这位公子是“入侵物种”,286年后,他的后人鸠占鹊巢,“姜齐”的空壳子成了“田齐”的新家。

这位落难公子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出生时,周王室的太史正好在陈国,于是陈厉公请太史替孩子卜卦算命。

太史看着卦象连呼神奇:“这孩子有做诸侯的命,可又不是在陈国,且不是发生在他本人身上。太奇怪了!不在陈国就一定是在其它国家,应该是姜姓国家吧。不发生在他身上,那就一定发生在他的后代身上吧。”

提前300多年就预言了“田氏代齐”,我很惊讶这位牛叉的太史怎么就没留下姓名,齐桓公还毫无顾忌地收留了这条“冻僵的蛇”?

陈完怎么成了落难公子呢?原来他老爸陈厉公得位不正,是从哥哥陈桓公手上夺来的侯位。陈桓公的儿子们不服,于是又反杀叔叔夺回了国君之位。此时在位的陈宣公,就是陈桓公的儿子,陈完的堂哥。

这位陈宣公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他宠爱小老婆,爱屋及乌,也就非常疼爱小老婆的儿子。于是陈宣公被周幽王附体,想干掉太子御寇,废长立幼。

人一旦起了贼心,瞅谁都是贼。陈宣公心怀叵测,总觉得御寇天天往陈完府上跑,肯定没安好心。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杀了御寇。

陈完得到报信吓坏了。谁都知道御寇 *** 的朋友就是陈完,如今御寇被以谋反罪杀了,他陈完怎么能安然无事,况且他原本就是国君的儿子?

于是陈完鞋底抹油跑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为内讧导致公子、公孙 *** 他国的事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愁活路,一则他们的母亲大多是各国公主,二则 *** 势力正是敌对国家可以利用的工具。

齐桓公收留陈完则属于第三种情况:宣示自己主持公道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出手很大方,给了陈完一块封地,还准备让他担任“卿”。

卿,相当于丞相兼太尉,军政一把手,且可以世袭,一般情况下,这个职务只能由公室子弟担任。我个人认为齐桓公此举就是做作,他不可能真心任命陈完为卿相,陈完也绝不敢接受。

果然陈完很明智,打死也不肯接受,于是齐桓公顺水推舟,改任陈完为“工正”,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齐国的上卿国懿仲见陈完气度不凡,也请人偷摸算了一卦,结果是陈家在齐国五代后发达,八代后无人可比。于是国懿仲毫不犹豫地驾着马车,把女儿送上门。

国懿仲,姜姓国氏,齐国公室子弟,有了这门婚事的加持,陈完立刻在齐国扎下了根。为了表示与陈国不再发生瓜葛,他根据谐音,将自己的姓,从“陈”改成了“田”(古代陈、田同音),所以史上也称陈完为“田完”。

适应了齐国生长环境的田氏,从这一刻开始,异化成了疯长的“入侵物种”。

田氏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同时收割两大政治利益:其一,享受了宗室世系的待遇,其二,享受了外戚的优待。当别的宗室随着代系的繁衍走向衰微时,田家却可以靠婚姻关系不断巩固地位,比如,田完的玄孙田无宇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孟姜。

这个“孟姜”,并非哭倒长城的那位“女汉子”,孟,是指排行老大,孟姜就是指姜家的长女,是个俗称,而不是名字。

基于齐庄公的信任,田无宇对外征伐卫、晋,对内消灭了庆氏、栾氏、国氏和高氏几大公室势力,同时又收买人心,培植家族势力,让田氏跻身齐国最牛的“公室”行列。

算命说当小官-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

正如国懿仲所言,田无宇恰好是田氏第五代。此后田家几代人不断向百姓施恩惠,又花样百出地收买士族子弟。

举两个例子:

大斗借粮,小斗还粮:田无宇的儿子田乞当大夫时,他向老百姓借出粮食都用大斗,可是百姓还粮食时,却一律用小斗。明摆着老百姓占了便宜,吃亏的是齐国,可齐景公竟然也不制止,结果好名声全被田乞独吞了。后来田乞的儿子继续沿用这个花招,为田家攒足了人气。

利用美女向士族借种:估计您看了小标题会合不上嘴,这是田常发明的“专利”。田常广选齐国高挑美女充实后院,然后鼓动田家的宾客、舍人,跟这些美女“互动”。但有一个条件:“劳动成果”归田常。如此一来,田常拥有70多个“儿子”。

这还叫条件吗?于是田家的声望爆棚!

事实上这些宾客和舍人绝不是一般战士,他们要么是出身于姜姓的公室后人,要么是列国的公室子弟,这些人统称“士族”,虽然没了政治待遇,但都是胸中有丘壑,且与各国政治势力能搭上钩的牛人。

这么优厚的条件,放你头上,是不是也想去田家试一试?

田家发展到这时候,已经可以把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了,晏婴出使晋国时就曾直言不讳地对人说:“我们齐国的国政,早晚会落到田氏手上。”

果然,田常后来 *** 盘弑杀了齐悼公,拥立了傀儡齐简公。后来田常又亲自 *** 刀,干掉了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

至此,田氏已经完全掌握了齐国国政,田常与各国诸侯互通使节,支持韩赵魏三家分晋,各国诸侯也默认了田氏的实际地位。

公元前405年,齐宣公薨世,田和拥立吕贷为君,是为姜齐末代诸侯齐康公。这位齐康公秉承父祖的“傀儡精神”,乐于纵情酒色。这也不能怪他,这么活着至少不会被田和干掉。

公元前391年,田和给齐康公搬家,将他迁徙到到一个风景迷人的海岛上,还贴心地给他建了一栋“海景房”,从此他从国君变身“岛主”,每天在山坡上挖灶烤海鲜吃。

田和则搬进了姜家庄园,成了齐国的新主人。有意思的是,田和都懒得给“庄园”换个名字,依然沿用了“齐”。

公元前386年,在各大诸侯国国君的呼吁下,天下一号傀儡周天子周安王,宣布正式册立田和为诸侯,从法统上承认了田氏代齐的合法性。

公元前379年,“岛主”齐康 *** 静地死了,姜齐最后一个标志消失在历史舞台。

您可能要问,齐康公就没有儿子吗?姜氏公室子弟一麻袋一麻袋的,怎么就被一个“外来物种”欺负成这样?

史书没有交代齐康公是否有后人,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即便有,也只能学乖,渴望不被灭口就算是 *** 的结果了。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田氏代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近三百年,十代人的持续积累。请注意田氏代齐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宗法制条件下的政治环境。正是这个环境,创造了田氏代齐的奇迹。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其实跟周天子一样,都逐步走向衰微,其根源就在于“宗法制”权力结构的弊病。

天子靠诸侯拥戴,诸侯靠宗室拥戴,由于诸侯不鸟天子,所以天子成了傀儡,同样公室反制诸侯,让诸侯也成了摆设。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礼坏乐崩”、“君臣失序”。

比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孟孙、叔孙、季孙”,都是公室架空国君的典型。

所以,国君与公室之间是天然敌对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国玩了个极端方式,晋献公几乎杀光了公室。可没了公室,士族力量就乘虚而入,结果还是逃不掉被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就是“宗法制”的顽疾,无论怎么弄,君权始终受制于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势力。齐国走过了“三孙”公室势力掌权的时代,国君特别警惕公室势力。被用来对付公室势力的田氏,就是在国君的刻意豢养下,一不留神变异了。这种状况,其实跟晋国很相似。

等姜氏公室势力回过味来时,田氏已经无可动摇,而姜氏最强大的国、高二氏早就凉凉,其余远支公室子弟,本来就没什么政治待遇,乐得给田氏当快乐的“播种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