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占卜算命-占卜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命运占卜算命,占卜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占卜:是指占卦者提供自己的生辰八字,由测卦人测定吉凶,它测定的可以是人的命运占卜,也可以是广泛的测算无规律的世间万物的预测 *** ,而预测是是指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活动。
具体说来,就是人们根据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性,根据事物目前运动和变化的状态,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分析 *** ,对事物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所进行的科学推测。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 反叛。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崇祯皇帝是个勤政节约的皇帝,但是即使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依然收拾不了整个烂摊子。他是个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走向的指示标,如果表现出忧心害怕,那么臣子必然人心浮动,加剧民心不稳,对整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猛烈的打击。而后人千方百计想揣测他当时的内心情感,民间便流传起他测字的故事。
崇祯皇帝生平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 *** ,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 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算命先生说了什么让崇祯脸色发白有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算卦的事有许多版本,不过不是崇祯自己去的,而是派大 *** 王承恩去找算命先生。亲们不必当真,权当 *** 的谈资即可。
崇祯十七年,大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日,崇祯皇帝乔装出宫,遇见一个算命先生,便起意测字,竟全是不祥的征兆。
崇祯皇帝一开始说“友”字,算命先生问:“你要测什么?”崇祯说:“国事!”算命先生沉吟了一会儿:“友字乃是“反”字出头,预兆着反贼出了头,大事不妙啊!”
皇帝自然是一惊,连忙说:“不,不是这个‘友’字,而是‘有’,有没有的‘有’字!”算命先生说:“‘有’字本是好事,但如果仍问国事,便是一场灾难。”
崇祯不解,算命先生便说:“你看这个有字,便是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国家垂危,江山不保。”
崇祯皇帝又惊又怒,嘴咬着大衣巾,取出银两付款,先生却连连摆手,道:“这钱我不能要。你口咬着巾,可不就是吊死的‘吊’字吗?这般不吉利,这钱我收不得。”崇祯皇帝顿时面如死灰,失魂落魄地回宫了。
曾有人说,这个算命先生是李自成手下军师宋献策,他眼见军队久攻不下,想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混入城中演了这么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击溃了崇祯皇帝守城的决心,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表明了当时明朝灭亡结局的必然性。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入城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总结:崇祯上吊 *** 有暗示的结果,一个人感到前途渺茫时,千万不要找测字和相面的,这些所谓的半仙都是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这些人知道,“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倘若一个国家人心惶惶,那么这种国家不攻自破。
人生究竟有没有命运呢?
(原创)
人生究竟有没有命运一说?如果一个社会真正体现了尊重平等公平公正的人权原则,那么,人生就不存在命运的这一词汇了。然而,如果社会产生了阶层固化,必然导致贫富悬殊,便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定势,就会源源不断的滋生出了官二代和官三代、富二代和富三代,其历史发展的结果必然只能是少数人永远是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多数人永远是一贫如洗,世代穷困。
由此可见,阶层固化致使社会划分不同的人群背景,体现了人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和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创业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使社会强化为矛盾冲突和根本对立的两大阵营,即富人和穷人,这便是阶层固化之恶果。
对此,是封建统治的 *** 和孔孟之道的“天命观”的腐朽思维模式,往往使被毒害至深而麻木不仁的善良人们误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就是命运所致!正是这种所谓的“命运”论奴役了几千年广大百姓的思想灵魂,禁锢了人们的人生视野和僵化思维,因而使得命运论能堂而皇之的登上社会生活的舞台,被人为的 *** 纵、存在和发展,使得阶层固化在不断的成长、发酵,而更加坚固。只有社会完全打破了阶层固化的藩篱,广大国民才能真正从所谓的“命运论”中彻底的被解放出来,使人生发生真正的蜕变!
如果是将如何扫除封建迷信?
算命、占卜和风水是一门推算学。是祖先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对命理的演算。跟封建迷信毫不挂勾。
人的一生,先天为命,后天为运。每个人的出生时辰都会给后天的运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曾经算过二次命,我感觉都挺好也挺准,并且因为相信算命先生说的话,一路走来,有苦有甜,而且生活越来越好。
*** 次是二十年前,我自己去我家旁边一个农村 *** 处看的,当时我把二个鸡蛋和一把米交给她,她马上跳起来拍手打脚,问我是不是把鸡蛋装在裤子包包里拿来的,她说我身上有 *** ,把她咬了。后来看我的手相,说我老公手指头少了一点,几句话就把我征服了。后来她叫我赶紧回家去生娃娃,观音菩萨会把身边的善财童子送给我做儿子,让我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会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第二年我果然生下白白胖胖的大儿子,现在儿子也非常懂事争气。记忆深刻的是当时 *** 作法把我身上的 *** 赶走,后来的一天,我半睡半醒间,看到半空中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牵着 *** 离我而去,去到房顶上空, *** 回头看我了一眼就随风飘走了。
第二次是前年跟着朋友去看了生辰八字,当时 *** 点香引佛上身,掐指演算,半睁双眼跟我说:我的前半生一直在爬坡,虽然平安健康但也很辛苦,万幸的是我有儿子,我儿子的命运非常富贵,儿子是我命中贵人,以后我会母凭子贵,享尽荣华富贵。所以我坚信。
这二次的算命经历让我对祖先留下的八卦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经常翻看有关命运的书籍,也认真学习观察了很多人的面相、手相。理论结合实际,确实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手面相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和祸福。相由心生,这话非常有道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命不可违,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人不管出生多么贫困,只要心怀善良,感恩一切,生活会越来越好。
算命虽然可以预测未来,但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通过劳动来创造。不能认为自己命好就随波逐流。
要破除迷信的 *** 的 *** 就是,可以信,但不能全信。
到底要不要相信占卜预测?
善易者不卜,这句话不是孔子讲的,而是荀子的名言,出自《荀子·大略》。孔子在《论语》中,只是说了一句“不占而已矣。”,虽然涉及到“占卜”,但却不是“善易者不卜”的意思。
那么,荀子的这句话是不是针对《周易》讲的呢?或者说,荀子说的是精通了《周易》,就不需要按照《周易》的卜筮方式,去占卜未来了呢?
周易之易与荀子之易假如认为,荀子讲的这句话是针对《周易》的。那么,荀子就是一个“神仙”,或者至少是半仙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达到“未卜先知”的境界。其实,荀子所讲的“易”不是《周易》所讲的“易”。虽然两者之间本质是一样的,但是,认知与 *** 却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荀子认为,人定胜天,说的也是“善易者不卜”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人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宇宙自然规律、法则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了解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不是以占卜的方式做到的,而是通过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了解,然后加以利用。
其实,荀子的这句话是这样讲的“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本质上是反对以占卜的方式,去认知大自然的规律,并不是说熟知了周易,就不需要占卜了。
荀子的这句话,被一些从事“易经”研究的人所利用,为自己对《周易》实用预测部分的缺乏了解找理论依据,以证明自己是“善周易者”。
自《周易》诞生以来,它的实用价值就是定位在占卜这个范畴上的。后来,汉易研究分野,《周易》开始形成象数、义理两大体系,通俗的讲,大概念上就是实用预测与理论研究。
虽然汉代的《周易》研究形成了易学两大分支,但并不相互排斥,研究义理的同样注重象数。从事实用预测,也就是术数占卜的,也需要深钻义理。
朱熹注《周易》基本上重于义理而轻于象数,尤其是尽量弱化术数,自诩为“微言大义”。应当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周易》就变成了《易经》。此后的易学研究,《易经》堂而皇之的成了一门学问,而实用周易(包括象数部分)则沦为民间术数。虽然,对于义理的研究仍然无法回避象数,但这方面的研究却越来越高高在上。
不过,无法回避的是,《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占卜的预测学书籍,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就是这种本源认知。所以,谁宣称自己在研究《易经》,就会自然让人联想到周易预测,也就是占卜。但是,由于上面所讲的易学研究的演变,研究《易经》者不一定会占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荀子的“善易者不卜”便被偷换概念,成了挡箭牌。
研究《易经》其实更应当从《周易》本源入门起步,也就是说,要从学习占卜开始。这样才能找准门径,不至于脱离本义奢谈理论而不着边际。
周易之易是何含义上文讲到了荀子之“易”,讲的是自然规律,大自然的变化。“善易”并不一定指的是《周易》之易;“不卜”,也不一定指的是《周易》卜筮。《周易》之易,其实与荀子所讲的“易”是一个意思。但荀子的“易”,则不单指《周易》的“易”,荀子讲的是宇宙自然法则。
所谓《周易》,不能做周文王发明了“易”来解,以绿野老道之见,周易讲的也是宇宙的变化。这一点, 又与荀子讲的是一个意思。这么讲很绕口,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
周,是周天的意思,也就是宇宙的概念。《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讲的就是周易是研究宇宙变化规律的。周,也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含义,周,揭示了宇宙变化的一般规律。因为宇宙的运动是有周期的,古人通过对宇宙的观察,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讲的就是变化。易有三义,简易、交易、不易。这三义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指的是八卦的变化。简易,是指卦的自我变化,按照《周易》的规则,卦变是由初爻顺序往上变化而导致的。
交易,则是单卦每变一爻,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卦。比如乾卦是三个阳爻,初爻由阳爻变为阴爻,就变成了巽卦。五行之中,乾卦属金,巽卦属木,这样,就代表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太频繁,不能体现宇宙的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于是,汉易学家们在《周易》重卦的基础上,按照八卦所对应的方位、原始属性,对六十四卦进行归类。六十四卦按照八个纯卦的爻变进行归类,总共有“八宫”,每宫都对应五行,象征时间、方位、数量、物象等。这样,同一类别的卦在自我变化时,只要不变到极致,就不会改变卦的基本属性。
比如,乾卦这一类别中(乾宫)总共有八个卦,五行都是金。那么,从初爻开始变起,一直变到第五爻(山地剥),依然属金。而当第六爻变化后,这一卦就变成了坤为地,就是纯坤卦了。坤卦属土,因为卦变,改变了事物的基本属性。
八卦内部的自我变化,其实就是量变。当爻象不断变化,到了极致时,就会产生质变。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是讲的周易卦变的质变问题。
不易,这个概念则更显得中国古人的伟大了。不易讲的是宇宙的相对静止,这是宇宙相对守恒理论的祖宗。从爻变到卦变,期间有一个积累和演变过程,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这一宇宙秘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理论,《周易》早就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从这些简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周易》的“易”与荀子的“易”,都是在讲宇宙的变化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则与运动规律。两家的“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认知和 *** 上却有着本质区别。
周易揭示了宇宙的起源荀子主张,了解掌握宇宙之“易”,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以占卜的方式来推测。这是方 *** 的问题,并不是讲不需要用周易来占卜,荀子的这句话,也可以说几乎就不是或不单是针对《周易》的。
《周易》已经提供了让人们认识宇宙的 *** ,当人们需要在某种时间空间认识宇宙的变化状态时,就以占卜来解决。这与荀子讲的,从一开始就自我对宇宙进行探索,不是一回事。
上文讲到了《周易·系辞》中八卦及八卦取象的来历,所有的宇宙变化秘密都早已被古人隐藏在了周易八卦之中。人们只需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得到某个时空的宇宙的信息,以及宇宙与人或者“事”的内在联系,来决断未来之事。这种认识论与方 *** ,也是与荀子所主张的观点不一样。荀子是不赞同以占卜的方式来认识宇宙与人的关系,但是,占卜不仅仅只有《周易》一种。
荀子曾经在齐宣王的稷下馆游学,在这里,有一个名叫邹衍的大学问家。邹衍发明了五行终始学说,以金木水火土象征宇宙万物,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他揭示了宇宙的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以现在对宇宙的认知来看,人类能够观察到的宇宙物质,大概都逃不出这五种基本形态。至于反物质、暗物质是个什么样子,目前依然超出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范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周易》有关的阴阳学说,其实也早就承认物质的另外一面。
因为,《周易》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朝孔颖达把这句话解释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大意是天地尚未分开之前,就是个“一”,然后才生出“两仪”。绿野老道觉得,孔颖达把《周易》解错了。
周,也是“圆”的意思,正如《三王历记》 *** 开天故事所言:“天地混沌如鸡子”,本来就是个“圆”。《周易·系辞》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天地”变化(易)了之后,才是太极。所以,我十分佩服汉易学家的智慧而不太理解孔颖达之类的解读。由一个圆点而变化,然后几何倍数的向外扩展,这不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原始的表述吗?
以《周易》所言,绝不是“一画开天”,而是“一点开天”,我们切不可把“易有太极”前面省略掉的前提给弄丢了。否则,不仅这句话没有头绪,古人的智慧也被我们PK掉了。
假若是这样的“善易”者,大可一卜。学易先学卜,有什么不可以卜的呢?只是不要一切行为以此为准,陷入 *** 的迷信之中——荀子的“善易者不卜”,也是提倡遵循宇宙规律、法则,不要迷信,而是要主动作为。
善易者其实也可以不卜其实,邹衍的理论中,也有“易”的含义。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表述宇宙在运动中的变化和演进。邹衍认为,这种变化便是历史推演的先兆乃至规律。五行终始说影响深远,古代十分崇信这一套,到什么“运”就有什么样的人蓄谋搞事情。刘邦说他的王朝是火德王“炎刘”,其理论依据就是出自邹衍的五行终始说。
荀子与邹衍是否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不得而知。但两人在解读宇宙变化规律方面,确实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的观点。显然,荀子是不赞同这样的推演的,“不卜”似乎也是针对邹衍的五行终始说的。邹衍所持的带有 *** 天命论的宇宙观,与荀子所主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这一点,也可以以荀子的话来指导《周易》的占卜。因为,《周易》占卜虽然有很大的实用性,但也难免如邹衍一样,陷入 *** 的泥淖。
西汉时期,《周易》占卜不断发展,邹衍的五行终始学说被引入,这样,就强化了易占的功能,开阔了《周易》认知宇宙的视野。在五行变化中,同样蕴含了宇宙周而复始的运动以及运动所带来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演进。
五行变化,有多种形式,金克木是物理变化;水克火则是化学变化,等等。而且,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约,是宇宙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法则。人类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同样也有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蕴含其中。周易占卜强调,人的小宇宙要服从自然大宇宙,若与大宇宙发生生克制化,就会导致小宇宙相应的变化。如果小宇宙违背大宇宙的自然法则,就会遭到相应的惩罚。这是古代占卜在宣扬 *** 的同时,所倡导的积极意义。
周易占卜不仅要以卦象的信息作出预测判断,更要重视占卜的月建、日建,以宇宙的法则来制约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什么时间占卜,对事物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占卜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十分盛行也是足可依赖的。所以,善易者不卜并没有被过多的曲解为:掌握周易的人不搞占卜。
那么,现代科技文明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准,把荀子的这句话引申为“掌握周易的人不搞占卜”,恐怕就非常有意义了。
因而,绿野老道支持荀子的观点,把《周易》作为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对事物的预判能力,也是一种“善易者不卜”的境界。
因本人学识有限,本回答错漏之处,敬请专家教正。友情讨论,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