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的小官-为什么陈胜吴广 *** 陈胜称王了

admin2023-01-16 23:15:5117

算命说的小官,为什么陈胜吴广 *** 陈胜称王了?

有史册记载以来,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早、更具深远影响的“底层群体式反抗”——其后被现代和当代界定为“农民 *** ”行为的,非“大泽乡 *** ”莫属!

秦末“大泽乡 *** ”,又称“陈胜吴广 *** ”。

从命名规则来看,前者直指举义地,而后者强调举事者。

所以,仅仅从冠名权分析,陈、吴并列,足以说明后世史家们大都认可、乃至肯定了吴广其人,以及他在秦末反秦 *** 中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性贡献。

大家知道,“揭杆而起"成语创造之时,似乎象一场春雨之后的春笋一般,各地响应者云集。

随着如火如荼的反秦 *** 的到来,按照剧情,“张楚”政权的建立虽然略显匆忙,但也是势所必然。

于是乎,陈胜在“三老和众豪杰纷纷推举”下,顺应了“天命”——建立了国号为“张楚”的新政权。

亦即完成了或宿命般或阴谋式的、由共同去戍边之人“购买”的、来自“江中”鱼腹中的“陈胜王”之谶!

而对促成 *** ,从谋划、奔走、 *** 盘乃至情愿上演苦肉计的吴广,“建国”之初,就被陈胜封为了“假王”。

“假”者, *** 也。

也就是说,从 *** 之初,吴广领“都尉”(当时的陈胜自称将军),到率众攻占陈县,再到拥立陈胜为王并共同建立政权。短短的几个月,吴广的职务已经变成了“ *** 张楚王”。

这么看来,吴广“似乎”虽然没有“自立”为王(即题主所指的称王),但是却被陈胜“封王”了。

上述结论,似乎也不完全对。

因为,当时陈胜与吴广所建立的新政权(张楚),完全承继照搬了原楚国的行政设置套路。

按此套路,“编制”上,就没有其他的“王”。

事实上,陈胜最初也并未对任何人“封王”。只给搭档吴广给予了较充分的授权。

秦末之际,自然,更没有以后大家所熟知的什么“九千岁”、“一字并肩王”之说。

加之,张楚新政权新张,根基不稳。尽管打的复楚旗帜,仅仅从所立国号就明示着不会让原来的楚王后裔来理国治政。

虽然,有各地响应者的“拥立”,陈胜被视为“共主”,甚至司马迁的《史记》以“世家”记其事,承认其天下之主的地位。

但群雄逐鹿,各怀鬼胎,陈胜王并不能统一号令。

而且,张楚人才匮乏。建立之初,其更高行政长官——“令尹”一职,确实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时空缺。

所以,吴广的“假王”一职,应该可比肩诸如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建国时杨秀清的“东王”或者天京之变后的翼王石达开。

铁定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位置。

不管怎样,吴广之地位,总强过其部属居功所讨要的(比如“赵王”等)、以势力划分属地而“王之”之类的。

虽如此,但 *** 之王毕竟不是真正的“王”!因为,没有封地。

大约这才是题主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了吧:

陈胜称王了,与之并称的吴广怎么不称王呢?

这其实涉及到“王”之定义和“称王”的途径了。

关于“王”字,《说文》等“小学”告诉我们:

王,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是指天子、君主。夏商周时代,是对帝王的称呼。

春秋时,强大的南方诸侯之一楚国带头称王,与周王分庭抗礼,理由是:“吾,蛮夷也”!

几经周折,荆楚之主称王成功。

这,引得其它几个自以为比楚国更“够格”的诸侯心痒痒的。随后,乘周室衰落,纷纷效仿。

发展到战国时,各诸侯国主都称王了。

但那个时候,诸侯王的共主依然是“周王”,尽管他衰落式微到不得不放下架子、仰人鼻息。

而自从秦王赢政扫 *** 一统天下,并自拟功可盖天、德可及民,创造性地把上古的“皇”与“帝” *** 为一个新名词开始,秦之后的各朝各代,依样画葫芦,无论是公认的天下之主,还是自认的天下之主,均“称帝”。

按说,揭杆而起、迅成燎原之势的陈胜吴广 *** ,就发生在秦朝末年。

而且,“皇帝”这个新职位也已历二人。特别是秦二世,统治时虽然风光无限但却暗流涌动。

“反暴秦”,既然挑明了要建立欲与秦朝皇帝分庭抗礼的新政权,直接沿用皇帝称号似乎更顺理成章。

但“张楚”新政权的更高统治者、天下“义军”共主,却没有称帝而是以“王”名之。

何故也?

原来,这是推翻“暴秦”统治、恢复秦之前秩序的应有之义,也是重建、维护和保持各个地域文化的明智之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意在建立“没有”文化差别的融合之举:

包括但不限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及文同书、车同轨……

这种“没有”,是用强权在消灭原有之异而强求新有之同的路径上,跳跃式推进的。

自然而然,会遭遇到“惯性”的强有力反弹。

一方面,秦朝于统一后的继续扩张,势必对国力的持续消牦巨大;另一方面,未对各诸侯王族实行赶尽杀绝政策,势必有遭反噬之患。

两者叠加,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似乎不在少数。

逐渐演化为“以暴制暴”,以武装 *** 来“恢复”原有“秩序”,似乎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也成为领头者号召或胁迫各地民众参与的“杀手锏”。

所以,陈胜吴广 *** ,作为故楚之民,在“张楚”旗帜下,虽揭杆响应者甚众,但复古之举不异。

其后的项羽、刘邦等,即是杰出的代表。

所谓“楚虽三户,灭秦必楚。”

各 *** 军不管用什么名号、打什么旗帜,以“楚”之号召力最强!

而只要以反秦和恢复秦之前的制度为名(即“师古”)的,“王之”便是唯一选项。

最有“理想”的,乃是成为各王之首,“霸(伯)王”是也。

陈胜王如此,“楚怀王”如此。即使以胜利者姿态取代“楚怀王”熊心(伐秦功成后被尊为义帝,非自己称帝),而裂土分茅、以伯诸王(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亦如此。

只有郁郁不得志、欲成关中王而不得、阴忍之后又公开叫板霸王的汉王,才窜掇起一个为“义帝”复仇之名,以便于为上演楚汉争霸好戏寻找“名正言顺”之借口。

随着楚汉争霸结果逐渐凸现,汉王的心思逐渐活络起来了。曾经的、自欣欣然服徭役之时始,就无限艳羡始皇帝——“大丈夫当如是”的念头,占据了刘邦的全部。

当时机成熟时,他便不顾“复楚大义”而登基称帝了。

由此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

其实,刘邦这个皇帝,与秦朝的始皇帝和秦二世是有区别的!

这一点,在秦末风雨飘摇的时刻,秦王子婴都看得很清楚。他自执掌秦朝时就已经审时度势,没有继续沿用帝号。

刘邦自然无法完全实行中央集权,而是不得不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选择妥协。

于是乎,一种被后世称之为“郡国制”的新的治理体系,横空出世。只因“天下苦秦久矣”。

我们可以揣测,作为大汉天子、首任皇帝,刘邦应该是有些失落的:

终其一生,也没有完全削除异姓王!

公侯伯子男五爵,在秦末跃马逐鹿、风云际会之时,确实考究无数上位者的应用艺术。

其手段如何,历史已经书写。

算命说的小官-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

陈胜、熊心、项梁、项羽……似乎都没有拿到高分。

算命说的小官-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

八仙升仙后在天庭都掌管什么职位?

神话传说中的八仙属于天庭编外人员,职位是有的,但是他们没上仙位表,也就是说不在完整地仙位"编制"行列。

八仙这个说法由来很早,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不同的朝代八仙的身份各不相同。现在常见的"八仙"的说法是从元代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脱胎而出的,作者马致远以"吕洞宾"之口,介绍了八位仙友,分别是:掌管群仙箓的汉钟离、乱梳头发的铁拐李、韩愈的亲侄子韩湘子、宋朝的皇亲国戚曹国舅、倒骑驴的张果老、背着一只葫芦的徐神翁、手持云阳板的蓝采和以及吕洞宾自己。

马致远笔下的八仙都是男性,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在明朝小说家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中,八仙变为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增加了一名女性人物,这样,在八仙当中,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种特点全部聚齐,《东游记》中的排序与名单在民间广泛的流传,直至今日。

八仙和其他中国的神话传说人物一样,真实,接地气,爱恨嗔痴全都有,具有拟人化的人格,这可能也是八仙的传说能够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吧。关于八仙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八仙过海",在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描述了这八位仙人最生动有趣的一面。

相传有一年,蓬莱岛的牡丹开的特别绚烂,白云仙长邀请八仙前往赏花,等到八仙来到东海岸边时,却发现潮水汹涌、惊涛骇浪,要是乘坐船只恐怕不大稳妥。正当众人发愁时,吕洞宾提议,大家都是神仙,何必拘泥于凡人的渡河 *** ,不如拿出仙术,看谁能顺利渡海。

此话一出,各位仙人都起了兴致,他们取出各自的法宝,争先恐后的出发。

要说八位仙人的法宝,也是有趣,张果老手拿一个渔鼓,渔鼓又名竹琴,是一种乐器,将渔鼓踩在脚下便可乘风破浪;吕洞宾的法宝是一个宝剑,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师爷,挥动宝剑可以斩妖除魔。

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名门之后,翩翩佳公子,擅长吹奏洞箫,但是,他的宝物却是一只玉笛,可能笛声更为悠扬婉转吧。铁拐李位列八仙之首,随身喜欢背一个大葫芦,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别人也不知道。

汉钟离有一个芭蕉扇,此扇乃用前年芭蕉制成,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曹国舅作为皇亲国戚,法器是一个上朝用的玉板。蓝采和提着一个花篮,这本是采药装药的篮子,因为蓝采和爱美,用鲜花装饰,就变成了花篮,花篮中花香幽幽,一来可治病,二来可以祛除妖气。

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她用来过河的法器则是一朵莲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快就赶到了蓬莱仙岛上,就因为这个传说,八仙的法宝:玉板、扇子、洞箫、渔鼓、宝剑、葫芦、荷花、花篮等八物被称为"八宝""暗八仙"或"道家八宝",它们经常以装饰物的形式出现在道教建筑中。

八位仙人,经历各不相同,虽然时常结伴出现在蓬莱仙岛赏花,或者在天庭为王母贺寿,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确实非常大,所以"职位"也各不相同。

铁拐李,封为救难药王真君,铁拐李在民间就有"药王"的称呼,据说,他是因为青年时期遭遇家国动荡、社会混乱,所以看破了红尘,以求仙问道为志向,精通药理,尤其擅长铁医治风湿骨痛之病,颇受百姓爱戴。可惜他葫芦里面装满仙丹却治不好自己的腿疾。

汉钟离,封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汉钟离出身将门,官拜大将军,后来打了败仗,心灰意冷,遁入道门,汉钟离聪慧、悟性极高,能文善武,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张果老,封为阴符洞渊省道真君,张果老在八仙中是年龄更大的一位,为啥他年龄更大呢,因为他的拿手绝活就是炼丹,炼丹不就是为了滋养身体、长生不老么,所以最擅长炼丹的人最长寿,这符合古代人的想象。

吕洞宾,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吕洞宾是道教"纯阳祖师",与汉钟离一样,是北五祖之一。吕洞宾乐善好施,平时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用随身佩戴的宝剑 *** 坏人。

曹国舅,封为天宝升化净士,传说中,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弟弟,虽然有一个母仪天下的姐姐,但是他却不贪恋荣华,甘于过平淡的生活,很快也就悟道成仙了。

韩湘子,封为开元演法大阐教化普济仙,据说前世是只白鹤,投胎变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哥哥韩会之子,年少时,他得到了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慧根极深,长大后便在终南山修道成仙。

蓝采和,封为妙法百草莲花真君,蓝采和性别男,爱好女装,喜欢扎两个发髻,经常衣衫不整的出现在街头,撒酒疯的方式就是在大街上唱歌,应该是八仙中最接地气的一个。

这一个个的头衔看上去确实很像那么一回事,但是,八仙缺并没有在天庭中有一席之地。因为,天庭的职位是有规矩的,天庭以玉皇大帝为尊,掌管三界,即:天界、地界和冥界。

天界的仙位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宫殿的主人,天界共有36天宫,72宝殿,每个宫殿内都有专门的神仙掌管,比如说嫦娥就掌管广寒宫,天帝住的地方是紫微宫,八仙并未掌管宫殿,所以这一方面的职位没捞上。

除了掌管宫殿的神仙,还有一些管理各类事务的仙位,比如孙悟空担任的弼马温,是一个看 *** 小官,雷公、电母、风神、月老、土地公,都各自有自己负责的一些事物。百花仙子、二郎神杨戬、托塔天王李靖也属于这一类,手中有点小实权,地位也不低。

最后一类就是掌管星宿的神仙,如太白金星、太阴星君、夜游神、水德星君 ,这些神仙乃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各管各的星宿,互不侵犯。

这样看来,八仙不属于这三类,确实在天庭上是没有具体职位的,但是,他们可爱可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不在天庭又有什么区别呢。

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注定的吗?

谢谢邀请,我个人认为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注定的。因为自己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很熟悉,很多在梦境中出现过,有很多人会说你是白天胡思乱想造成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事实是不是的。而且我做梦很准的,梦到发财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意外之财,只不过是很小的,嗨嗨!有时也会梦到彩票号,就去买个彩票2元中20,哈哈😄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要多行善积德

那和珅的后人境遇如何?

清朝 *** 巨贪和珅在乾隆皇帝驾崩十天之后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三被嘉庆皇帝以二十条大罪革职问罪,随后嘉庆赐死和珅并抄没其家产,而和珅的家产能抵得上清 *** 十五年的收入,可见其家产之巨富,不过有意思的是和珅其实绝后了,他并没有真正的有血统关系的后人,真不知和珅如果知道自己回绝后,他会不会后悔要那么多钱有何用了。

其实和珅的后人并不多,他是属于爱钱爱权的人,对于女色方面相对差了一些,和珅生前只有一妻三妾,嫡妻冯霁雯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二太太长夫人为他生了女儿,三太太吴卿怜和四太太豆蔻都没有为他生育,因此和珅只有二子二女。

和珅子女中以长夫人生的大女儿年纪更大,大女儿钮祜禄氏后来嫁给了康熙第七子淳亲王胤祐的孙子永鋆为嫡福晋,其次则是嫡妻冯霁雯所生长子丰绅殷德,而丰绅殷德自幼就和乾隆最宠爱的小女儿十公主定下了娃娃亲,是驸马爷,再其次则是冯霁雯所生次子,不过这个儿子出生不久即夭折了,和珅最小的女儿就是长夫人所生次女,后来嫁给了成都将军观成的儿子贵庆。

最初嘉庆把和珅抓起来之后,本打算借此掀起一场整顿官场吏治的反贪之风,他也是本意将和珅凌迟处死以警示天下百官,但是和珅的儿媳妇十公主哭求哥哥嘉庆给和珅留全尸,大学士刘墉为了防止有人借和珅案互相揭发报复,建议嘉庆避免将和珅案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保持政局稳定,并且和珅当了很多年的宰相,也应该给他留全尸,让他体面的自尽。

因此嘉庆才决定赐和珅白绫自尽,并在抓捕和珅之后第二天对外宣布和珅案已经了结,不会再继续追究其余和珅的党羽,安定了人心。也因此和珅才得以体面的自缢而死,免受当众凌迟处死之刑。

由于嘉庆的避免扩大和珅案的影响,因此和珅的后人也没有被追究责任,尤其是和珅的大女儿和大儿子都与皇家联姻,也没法追究他们的责任。

和珅的两个女儿境遇比较好一些

但是由于嘉庆对和珅极其厌恶,和珅的后人多多少少也都受到了一些冲击,和珅的大女婿贝勒永鋆作为康熙的曾孙,也是嘉庆的堂弟,受和珅连累,嘉庆对永鋆保持了警惕,十分不信任永鋆,朝政大事也不让永鋆参与,永鋆后来几乎成了闲散的贝勒,不再兼领朝廷差事。

算命说的小官-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

也因此永鋆自然不会对和珅的大女儿钮祜禄氏好哪去,当初和珅掌权时权倾一时,在民间号称“二皇帝”,永鋆虽然出身于淳亲王家族,但是毕竟到他这一辈与皇帝血缘关系已经远了很多,比之当时手握国家大权的和珅还差了一些,因此他当初能娶到和珅的大女儿也觉得淳亲王这一脉能得到复兴了,着力巴结老丈人和珅,婚后更是把和珅的大女儿钮祜禄氏当成祖宗一样供着。

结果可好和珅倒台了,还把永鋆也连累了,导致本来血缘关系就已经远了的嘉庆更加不信任永鋆,不再让他参与政治,就成了一个赋闲的贝勒爷,而这一切全都是他当初认为能复兴淳亲王家族的老丈人和珅带来的,曾经高高在上的钮祜禄氏大 *** 这回在永鋆眼里可成了出气筒了。

因此永鋆受到嘉庆猜忌在政坛失意之后,他整日对嫡妻钮祜禄氏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原来对妻子极为尊崇,这回对妻子则是横眉冷目,所以在和珅被赐死后,大女儿钮祜禄氏在夫家淳亲王家族很是悲惨,稍有过失就会被丈夫永鋆痛骂一番,可以说她生活的十分抑郁。

相比于大女儿和大女婿,和珅的二女儿和二女婿则好得多,其实和珅二女儿的这桩婚事也很有意思,因为和珅的二女儿亲家成都将军观成严格意义上来说与和珅算是政敌。

观成家族出身富察氏,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娘家族人,富察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和傅恒之子福康安都是乾隆时期的名将,因此富察家族在乾隆时期大多发迹于军界,观成作为富察家族成员也是从军界开始发迹。

观成多次参与乾隆时期的大小战斗,以军功官至从一品的成都将军。观成多次作为和珅的政敌阿桂和福康安的部属出征战斗,因此观成也是阿桂的爱将,在乾隆晚期能不怵和珅的官员只有阿桂和福康安而已,因此以派系而论观成属于阿桂一派,算是和珅的政敌。

但是观成这个人很会来事,既与阿桂和福康安关系亲密,也与和珅的弟弟乾隆时期的名将和琳保持了亲密的关系,阿桂与福康安均在和珅之前就已去世,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在哥哥死后也依附于和珅之下,而观成也通过和琳的关系搭上了和珅,与和珅结成了儿女亲家。

观成的儿子贵庆虽然出身在武将世家,但是却自幼酷爱读书,饱读诗书,而且很有志向,立志不想通过父亲和岳父的关系进入官场,非要考中科举再进入官场,因此和珅在仕途上对二女婿没有任何帮助。

而贵庆也在和珅被赐死的这一年考中了进士,贵庆被嘉庆钦点为进士,也说明了嘉庆并没有因和珅的关系而牵连他,贵庆后来在嘉庆朝官至正二品的礼部侍郎,而且贵庆与和珅的二女儿钮祜禄氏日子过得还非常恩爱,夫妻二人没有受到和珅太大的牵连,感情也非常好。

贵庆在道光时期更是得到重用,成为礼部尚书兼任领侍卫内大臣还获得了紫禁城骑 *** 待遇,算是极受重用,而且贵庆与钮祜禄氏所生的儿子也就是和珅的外孙瑞瑸更是在同治时期成为闽浙总督,二人所生的女儿也就是和珅的外孙女更是嫁给了和亲王弘昼的第五世孙载崇,和珅的外孙女富察氏与载崇生育了溥良,而溥良是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曾祖父。

从这些也能看出和珅的二女儿和二女婿生活基本没有因他被赐死所改变,而且还凭借自身的能力重新获得了重用,其家族后人还能与皇室联姻。

毕竟女儿是嫁出去的闺女,其实和珅的子女中因他而改变更大的就是他唯一的儿子丰绅殷德。

和珅独子丰绅殷德境遇才是十分凄惨

乾隆在丰绅殷德六岁时为他和同岁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指婚,乾隆更是给他赐名为丰绅殷德,而丰绅殷德这个名字是满语名字,其含义为富贵永驻,乾隆赐给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能富贵永驻,毕竟乾隆的女儿十公主将来是要嫁给他,他富贵永驻了才能让十公主也跟着富贵永驻。

十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她从出生就极得乾隆喜爱,乾隆曾对她说过“汝若为男儿,朕必立为储”之话,这意思就是说如果她是男儿身,乾隆就会把皇位传给她,可见乾隆有多么喜爱这个女儿。

在乾隆赐婚之后,他立刻命和珅拿内务府的钱去找地方修建宅院,以备将来十公主大婚之用,于是就修建成了后来的和珅豪宅,也就是现在的恭亲王府。

在十公主与丰绅殷德15岁的时候,乾隆为他们举行了大婚,由于乾隆十分宠爱十公主,对她的婚礼规格也是按照嫡女的婚礼规格 *** 办。

按照清朝的封爵制度只有皇后所生嫡女才能被册封为固 *** 主,而十公主的生母是惇妃汪氏,生母家族出身低微,乾隆为了让十公主风风光光出嫁,他打破规矩破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

因此十公主得以按照固 *** 主级别的待遇举行了皇家公主的更高规格的婚礼,按照清朝的爵位俸禄制度,固 *** 主如果没有远嫁只是留在京城的话,每年俸银只有四百两,但是乾隆担心十公主钱不够花,于是特意下旨十公主的俸银按照远嫁蒙古的固 *** 主待遇走,每年是一千两俸银。

而丰绅殷德在大婚这一天,被乾隆册封为固伦额驸,赏 *** 宝石冒顶,三眼花翎,系黄金腰带,朝服则为贝子朝服,也就是说丰绅殷德都因为娶了十公主获得了贝子级别的爵位和待遇,要知道贝子爵位在清朝已经算是比较高级的爵位了,比一般远亲皇室的爵位都高得多。

虽然十公主与丰绅殷德算是一场典型的政治婚姻,但他们俩婚后感情却十分美满,丰绅殷德依靠老爹和珅与老丈人乾隆的关系,在官场上顺风顺水,因此年少位尊也使得丰绅殷德逐渐变得不爱读书,沾染了八旗子弟吃喝玩乐的恶习。

这时候十公主的贤惠之处就展现出来,十公主虽然很受乾隆宠爱,但她却十分自立,并没有被溺爱成矫揉做作的性情,因此当她发现丰绅殷德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后,她开始规劝丰绅殷德。

十公主告诫丰绅殷德千万不可想着依靠父亲和珅与岳父乾隆的庇护当官,她劝丰绅殷德以父亲和珅的才华能力为榜样,凭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成绩。十公主劝诫完丰绅殷德之后,她也会以身作则,每天陪丰绅殷德读书学习,由此丰绅殷德逐渐改变了恶习,开始勤奋好学,变成了端方严肃,老成持重之人。

丰绅殷德本来与十公主生育有一个儿子,很可惜夭折了,此后十公主身体受损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丰绅殷德又是和珅的独子,十公主不忍和珅一脉香火绝后,因此她主动劝丰绅殷德多纳姬妾生子好能延续和珅家族的香火。

丰绅殷德起先坚决不肯纳妾,最后在十公主的多次劝告下才 *** 纳了一个小妾,但是小妾给丰绅殷德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也没生出儿子,而且两个女儿还都夭折了。因此丰绅殷德一直无子。

十公主嫁给丰绅殷德之后也发现了和珅的贪腐问题,于是她曾对丰绅殷德说过:汝翁爱皇父厚德,毫无报称,惟有见有日彰,吾代为汝忧。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

这意思就是说和珅辜负了乾隆,他如此贪腐不法,将来势必会受到制裁,到时候恐怕连十公主都要受到连累。

后来十公主所言果然成真,而和珅能得以全尸而死也全靠了十公主,其实不仅乾隆喜爱十公主,连哥哥嘉庆也很疼爱她,因此十公主入宫对着哥哥一顿哀哭,嘉庆的心立刻就软了,因此没有继续追究丰绅殷德,而且还给和珅留了全尸。

嘉庆虽然没有追究丰绅殷德的责任,但是丰绅殷德的爵位也被削除,嘉庆只给了丰绅殷德一个从二品的散秩大臣职务。

此后丰绅殷德越发谨慎小心,而且他为了不引起他人猜忌,故意装出一幅颓废且沉迷于酒色的样子,十公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她也无能为力,毕竟嘉庆太厌恶和珅了,丰绅殷德能免于牵连已经是天大恩惠,她也不可能再去替丰绅殷德找哥哥讨官。

一直到嘉庆七年(1802年)丰绅殷德的状况才有所好转,这一年嘉庆平定了川陕湖广一带的 *** *** ,嘉庆心情很不错,他也想起了自己对妹夫丰绅殷德贬斥太过了,有点对不起妹妹,因此下旨加恩赐予丰绅殷德公爵爵位,但官职依旧还是散秩大臣行走。

不过丰绅殷德的状况只好了一年,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八年(1803年),固伦和孝公主府长史奎福向嘉庆揭发“丰绅殷德演习武艺、与父报仇,并欲毒害公主及将侍妾带至坟园,于国服内生女”。

这件事让嘉庆十分重视,他立刻对丰绅殷德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奎福原来是因犯事被丰绅殷德训斥,因此怀恨在心诬告丰绅殷德,虽然丰绅殷德没有想替父报仇,但是他在乾隆丧期内生下女儿确实属实,这在当时就属于大不孝的罪名,因此嘉庆以此为由削除了丰绅殷德的公爵,并将其圈禁于家中,让其闭门思过。

这回丰绅殷德不仅没了爵位,连散秩大臣都干不了了,整日在家闭门思过,这让他十分郁闷,在此期间丰绅殷德只得每日以酒消愁,颓废至极。

丰绅殷德被圈禁时期的颓废的样子让十公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十分心疼和怜悯丈夫,于是她经常入宫去找哥哥嘉庆,希望嘉庆能再给丰绅殷德一次机会。起初嘉庆当然是不同意了,但是架不住十公主软磨硬泡,因此嘉庆同意让丰绅殷德重新出来当官。

丰绅殷德被圈禁三年之后,嘉庆十一年(1806年)被彻底放出来,重回政坛,嘉庆先是给了他一个正白旗蒙古副都统的职务,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嘉庆架不住妹妹十公主的多次请求,于是赐给了丰绅殷德伯爵爵位,并让他去以副都统身份去 *** 古的乌里雅苏 *** 中历练,其实这也是嘉庆想眼不见心不烦,他实在是看丰绅殷德总在眼前晃悠难受,妹妹还总一个劲的来求他。

从京城到蒙古塞外边疆,这个说好听了是到军中历练为了提拔丰绅殷德,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将他发配边疆了,因此丰绅殷德更加颓废不堪,他到了乌里雅苏台之后,没有了十公主的约束,再加之他心情十分抑郁,很快就开始荒 *** 纵酒,十公主给他写信他也是置若罔闻。

丰绅殷德颓废纵欲再加上到了边疆地区水土不服,因此丰绅殷德很快就病倒了,不过他已经不在意这些了,毕竟在老爹和珅被赐死后,他就因为和珅背负了太多,本来想在官场有一番作为,成就一番事业,这已经根本不可能再实现,所以丰绅殷德到了乌里雅苏台之后就已经做好了慢慢等死的准备。

丰绅殷德在乌里雅苏台生病,虽然他不想告诉十公主,但是他身边的随从早已把这些情况都禀告给了十公主,因此十公主十分着急,她再次入宫恳求嘉庆把丰绅殷德调回京城。

嘉庆十五年(1810年)嘉庆架不住妹妹十公主的哀求,把抱病在身的丰绅殷德调回京城了,并且还晋升丰绅殷德为公爵,但是丰绅殷德回京之后病体不见好转,其实也不是病不见好,而是他整个人的精神已经死了,所以身体也撑不了太久,回京后很快丰绅殷德就抑郁去世了,年仅36岁。

丰绅殷德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子嗣,十公主十分悲痛,她为了给和珅这一支脉延续香火,于是她找到了丰绅殷德的堂弟也就是和珅的侄子和琳之子丰绅宜绵,她过继了丰绅宜绵的儿子福恩为继子,算是替丰绅殷德留了香火。

其实说起这个丰绅宜绵也十分惨,嘉庆可以说是恨透了和珅,连带着和珅的弟弟和琳曾为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也被嘉庆清算,丰绅宜绵被贬为庶民,十公主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穷困潦倒在街上当算命先生骗钱。

十公主想收养丰绅宜绵的儿子,以他当时的处境,他当然十分愿意,毕竟他已经没能力在抚养儿子,因此丰绅宜绵将大儿子福恩过继给了十公主为养子,十公主看在丰绅宜绵曾与丰绅殷德关系亲密的份上,对他也格外扶持帮助,丰绅宜绵的次子福详就是在十公主的接济下才养活下来。

由于清朝的公主丧偶之后不得改嫁,因此十公主就一直为丰绅殷德守寡,而嘉庆也因为丰绅殷德抑郁而死觉得对不起妹妹,对她封赏极为丰厚。此后十公主一直寡居独自抚育养子福恩,道光三年(1823年)十公主去世,享年49岁。

写在最后

因为和珅的子女与皇室联姻,加之嘉庆没有把和珅案扩大化处理,所以和珅的子女在他被赐死之后身份地位待遇方面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

和珅的子女更多的是受到了精神上的压力,就像和珅的大女儿被丈夫各种嫌弃,最终从被捧在手里的小祖宗变成了丈夫的出气筒,而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更惨了,作为罪臣的儿子更是抑郁不得志,时不时还有小人诬告,嘉庆对他也是极不信任和猜忌,因此最终导致丰绅殷德英年早逝。

相比之下和珅的二女儿一家子就好多了,女婿和女儿没有受到他的牵连,小两口也并没有因他获罪被赐死而产生家庭矛盾,结局也比较幸福美满。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64年,陈友谅13岁的二儿子陈理,趴在地上:“我投降,我全家都投降。”陈友谅残喘5年的大汉,就此消失。

元朝末年,陈友谅走上历史舞台,他披荆斩棘,建立大汉。只可惜,他最后败了,表面上看,他是败在朱元璋手上,实则是败在自己手上。

在影视剧《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是个阴谋家,他搅得到处不得安生,扰乱丐帮,欺骗金毛狮王,更是将宋青书引入歧途。

然而,在真实历史上,大汉朝的创建者陈友谅,耍阴谋,恰恰是他的弱项。

有的人说,他是一代枭雄。

可我认为,他勇有余而智不足,正是输在毫无谋略上,简直是一条莽汉。

【历史上真实的陈友谅】

陈友谅心狠手辣,接连杀害3人,加上第4波 *** 作,简直像教科书一样,手把手让朱元璋,坐上大明皇帝宝座。

我们来看看,陈友谅都做了啥?

打渔起家幼年的陈友谅,全家靠打渔为生,但他野心勃勃,时刻想着出人头地。

尤其是有人看过他家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

这句话犹如座右铭一样,深深地刻在陈友谅的心上。

这时,陈友谅的伯乐倪文俊来到沔阳。听到倪文俊驻扎的消息,陈友谅仿佛看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他二话不说,直奔倪文俊的军营走去,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

倪文俊打量着陈友谅,他心里明白,天完正是用人之际,先收下再说。可正是这个决定,给自己埋下了祸端。

走进军营的千里马陈友谅,简直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屡立战功,并最终当上大元帅。

1、胸无城府,冤杀大将赵普胜

随着朱元璋的一点点壮大,他也引起了陈友谅的警觉。

可就在朱元璋主动出击后,常遇春却碰到了,擅用双刀的“双刀赵”赵普胜。

赵普胜,陈友谅的得力战将,他骁勇善战,多次为陈友谅攻城略地,为陈友谅打退一次又一次对手的进攻,说他是陈友谅的左膀右臂,一点也不为过。

正是赵普胜的出现,让朱元璋和他的将领们,迟迟不敢前进。

担忧之余,朱元璋通过观察学习,已经抓到陈友谅的弱点,勇猛有余而才智不足,所以他准备智取。

朱元璋急忙派人去联系赵普胜身边的谋士,并用重金来收买,来挑拨赵普胜与陈友谅的关系。

可粗枝大叶的赵普胜,哪里会留意陈友谅的一举一动。他反倒居功自傲,在陈友谅面前卖弄自己。

本就狂妄自大的陈友谅,哪受得了赵普胜的卖弄,顿时起了杀意。

很快,陈友谅带队来到赵普胜的安庆。

领导来检查,赵普胜可忙坏了。可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死亡。

忙完的赵普胜,前脚刚迈上船,后脚就被按倒在地上,拉出去斩了。

将领吓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敌军畏惧不前的大将,竟被陈友谅毫不犹豫地除去了。

2、 不甘人下,斩杀上级倪文俊,初露野心

倪文俊,天完皇帝徐寿辉的亲信,也是天完的丞相,更是陈友谅的恩人,他大权在握。

此时的陈友谅,一心抗元,也是民心所向,军心大振,简直是如日中天。

按照这样发展,或许后面就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历史也将改写。只可惜,地位上来了,他抗元的初心也变了。

1357年,在天完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倪文俊,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一心想霸占抗元的胜利果实,取代徐寿辉,坐上天完皇帝。

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就在倪文俊刚要出手的时候,他被徐寿辉盯上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吓得倪文俊落荒而逃。可都是徐寿辉的地盘,能逃到哪里去呢?

这时,陈友谅的名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没错,他有恩于陈友谅,这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手下,没有比他更亲近的人了。

想到这,倪文俊连夜从汉阳逃到黄州,准备投奔陈友谅。

殊不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听说老上司前来,陈友谅热情地将倪文俊迎入军中,只是他在背后露出一丝奸笑。

没等倪文俊坐热椅子,陈友谅一点不念旧恩,直接就将倪文俊斩杀,并将他的部众全部收入自己帐下。

表面上看,陈友谅对自己的老上司没有手下留情,但这是倪文俊 *** 团结在先,陈友谅这么做也算情有可原。

此后,天完兵权已掌握在陈友谅手中,他继续在抗元路上前行,成为长江以南最强的一支队伍。

然而,他的对手朱元璋在干什么?

他正在眼睁睁盯着陈友谅,注视着陈友谅的一举一动。

此时的朱元璋,论财富不如张士诚,论兵强不如陈友谅,他面对的现实是地小粮少。

他要趁着陈友谅 *** 西讨之际,来壮大自己,他悉心听取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在应天建起大本营。

可通过这两件事,陈友谅将他凶狠,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一面,暴露无遗,让身边的将领们都对他有了芥蒂。

可以说,自从赵普胜被斩,陈友谅元气大伤,他失去了一员大将的同时,正为朱元璋扫清了障碍。

可悲的是,此时的幕后主使朱元璋,正领着将领们哈哈大笑。

据《国初群雄事略》记载:陈友谅杀普胜,即生衅于我。

然而,陈友谅不但毫无察觉,反而沉迷在权利的里,无法自拔,他开始研究如何铲除第三个人~徐寿辉。

3、丧心病狂,弑杀主子徐寿辉,自立为帝

此时的天完皇帝徐寿辉,心已经提到嗓子眼儿,谁都能看出陈友谅的昭昭野心,他怎会不知。

为了躲避危险,他决定把都城搬走,换个地方待着,可已经晚了。

陈友谅上来就将徐寿辉控制起来,连他的部将都被陈友谅收入囊中。

很快,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

在攻下采石矶后,陈友谅马上派人叫来徐寿辉,借有事汇报之机,他让部将将事先准备好的铁锤,直接向徐寿辉头部砸去。

1360年,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将大儿子陈善立为太子。

然而,赵普胜和倪文俊的被杀,将士们只是内心惶恐,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动,可徐寿辉不是一般将领。

可以说,陈友谅的这一步,简直是往将士们身上泼了一盆冷水,一下寒了他们的心。

有的将领带部众愤然离去,有得转到朱元璋帐下。可没离开的将领们,也早与陈友谅离心离德。

至此,连杀3位对他至关重要的人物,陈友谅背上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骂名,并逐渐变成孤家寡人。

但他并没有停手,而是来了第四波 *** 作。

4、生死决战,陈友谅斩杀俘虏

这一切,朱元璋就眼睁睁地看着,学着,并用着。

马上,两人迎来生死决战~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依靠先进的造船技术,打造出上百艘巨船,率60万大军,向南昌进发。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把所有家眷大臣全都带到船上。

开战三日,朱元璋根本都无法靠近这些庞然大物,陈友谅此时胜券在握。

可天公不作美,骤时刮起大风。

这让陈友谅巨船的缺点暴露无遗。看着无法灵活进退的大船,朱元璋当即发出命令:点火!封住他的退路。

陈友谅活活被困了数日,迟迟不敢出来作战。

可这事让朱元璋给挑明了。

朱元璋太了解陈友谅的性格,他使出激将法,接连给陈友谅送去两封信,在信中大骂陈友谅是胆小鬼,根本不敢出来应战。

果然,陈友谅正如朱元璋所料。

他不再躲避,但在出来应战之前,怒火中烧的他下令:把俘虏杀掉,一个不留。

中计的陈友谅,在指挥作战时,被流箭射中,当场毙命。

看着陈友谅中计,朱元璋要让所有盯着他的眼睛看到,直接将手中的俘虏放走,还将受伤的敌军治好。

朱元璋一箭双雕,即笼络了人心,又除掉了陈友谅。

【陈友谅死后】

陈友谅死后,马上就有很多将领投到朱元璋身边,他的太子陈善也被朱元璋活捉。

好在,陈友谅还有个忠心的朋友,太尉张定边。

张定边连夜将陈友谅的尸体,以及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带回武昌,并拥立13岁的陈理为大汉皇帝。

只可惜,6个月后,大势已去的陈理,开门投降。

陈友谅苦心经营的大汉朝,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陈友谅儿子的结局】

面对陈理的投降,朱元璋看着陈理,这个13岁的孩子,都感慨地和将领们说起,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

但此时,他还需要陈理,要借助陈理这个外力,让还没有归顺的人们,不再有后顾之忧。

因此,朱元璋再次拿出自己的“仁慈”,不但没杀陈理,连同陈友谅的父亲和其他兄弟,都被朱元璋封侯赐府,回到南京,过起了优渥的生活。

8年后,失去价值的陈理,被朱元璋送到 *** ,吃起泡菜。

最终,陈理在 *** 去世,留下儿子开枝散叶。

【写在最后】

值得说的是,在早期的众多抗元队伍中,陈友谅是意志最为坚定的一个,从未给过元朝一个好脸色,为抗元做出很大贡献。

只可惜,他不是像朱元璋一样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擅于驰骋疆场的勇将。

不得不说,陈友谅是幸运的,起码他的儿子得到善终,并有后代延续。

如果,最终获胜的是陈友谅,相信以他的做派,朱元璋很有可能被满门抄斩。

对与陈友谅,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