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改换门庭-算卦里的改换门庭是什么意思

admin2023-01-16 14:21:2348

算命改换门庭,算卦里的改换门庭是什么意思?

释义(1)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长期失业在家,回英国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换门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

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恰恰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很难摆平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出身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了。

刘邦在前,朱元璋在后,在建立王朝之后,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刘邦确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也推行郡县制。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紧张,不用分封制也能够管理地方,但是朱元璋还是以巩固边疆的名义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儿子在守卫边疆的时候有没有做出贡献咱就不讨论了,但是朱元璋一死,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必然形成。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优秀的君主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儿子,这些儿子中具有军事力量有很多,拥有战功的儿子也不再少数。

以朱棣来说,在其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封其为燕王,在其成年之后让其驻守北京,坐镇北方边境,在此期间,朱棣与明朝的开国有功将领在一起一块成长,朱元璋还让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

可以说,朱元璋对朱标继承皇位的决心是肯定的,但是对其他儿子也很重视,这就是典型的坑自己的儿子。

当然,对于朱标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假如朱标登基,对付自己的弟弟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个隐患甩给了朱允炆就不得了了,压得年纪轻轻的朱允炆喘不过气来。

所以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而是压根就没有给朱允炆机会,表面上看朱允炆得位很容易,实际上这份容易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质疑。

朱允炆在登基一年之内,就连续搞掉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削藩之路还是很漫长的,尤其是年龄大的几位藩王更是棘手。

朱元璋看似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好的班底,实际上在临死的时候将有能力的功臣一波带走了,造成朱允炆是新皇帝即位却没有厉害的人辅佐,而藩王却都是长期生活在军营,对作战这一块是相当在行的。

结果就是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中央没有干过朱棣的地方,所以这种子孙相残的局面还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结局早就已经埋下,只不过过程有点反转。

朱允炆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古代皇位继承顺序?

算命改换门庭-算卦里的改换门庭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志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一直是古代社会的根基所在,因为没有法律制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的时候,就依靠这种出身来建立秩序。

然而在皇位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参考,真正到了实行起来大多数都是扯淡,两汉时期33位皇位,只有7位是嫡长子,唐朝21位皇帝,只有2位是嫡长子,宋代18位皇帝,只有3位是嫡长子。

由此可以看出,嫡长子只是皇位继承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却在明朝时期发挥了巅峰作用,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对明朝统治秩序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明朝一共16位皇帝,有5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礼法,符不符合古代的皇位继承。

正常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来择立储君。说具体点就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就是其中的如果嫡长子早殇,就应该立嫡长子的儿子。

但是这个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皇帝死后直接由孙子继承皇位的太少,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 *** ,汉武帝因此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刘弗陵死后,因为刘弗陵没有子嗣,最终立了刘据的孙子为帝,如果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解释起来,刘弗陵的地位压根就不是合法的啊!在发现刘病已的时候,刘弗陵就应该退位让嫡啊!

还是那句话,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参考,真正想要立谁为储君,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立朱允炆的问题上,并不是言之凿凿就一定是朱允炆,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拍板定下了朱允炆,可以说这个安排也不是那么固定的,变数很多。

关于为啥最后选择了朱允炆,不是规矩定的,而是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重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认为朱标是最适合的皇位人选,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奈何自己太能活,没有给朱标继承皇帝的机会。

这个时候,让朱元璋再次选择显然也是对其内心的再次打击,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很孝顺,而朱允炆的身上又有朱标的影子,所以为了保证朱标这一血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储。

从根本上来说,选择朱允炆并非明智之举,是朱元璋一生当中少有的以感性认知来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解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棣,是因为朱元璋认为明朝需要仁治之君,这其实是TM的扯淡,朱元璋是对历史看的最透彻的人,所有的妇人之仁都不是皇帝的更佳人选,只有手段强硬的君主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统治,才是老百姓的福音,朱元璋假如认为仁治是治国之本,那不是哪芭蕉扇打自己的脸, *** *** 的响!

所以,朱元璋选朱允炆还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不明智之选。

为什么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三国蜀汉政权的第二任同时也是 *** 之君的皇帝,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争议更大的皇帝。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发生在刘禅身上截然不同的事情太多了,有人说刘禅昏庸无能,因为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作为更高统治者,不但不能稳定局势,居然毫无抵抗意志,不战而降。

有人说刘禅大智若愚,因为刘禅投降之后,凭借外表表现出来的愚蠢而欺骗了狡猾的司马昭,从而为自己赢得生命,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刘禅

首先从结果上看,刘禅是一个 *** 之君,一个 *** 之君即使再有能力,那整个国家还是亡在他的手中,况且作为一个主政蜀汉40年的皇帝,这么长时间的治理,在刘禅手中而灭亡,作为更高统治者,刘禅不承担责任,谁来背蜀汉灭亡的黑锅呢?诸葛亮吗?姜维吗?

刘禅不像刘协,他不是一个完全的傀儡皇帝,即使是诸葛亮当政,刘禅也有相当的权力,这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就能知道,刘禅为诸葛亮在汉中修建了祭祀的庙,善待诸葛亮的家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并且大力提拔毫无功劳的诸葛瞻,这一切,都印证了当初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忠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诸葛亮作为权臣大力打压皇帝的话,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就会报复的,可是并没有。

诸葛亮与刘禅

总有人说蜀汉的灭亡不是刘禅的责任,而是诸葛亮与姜维的责任,因为他们穷兵黩武,常年征战,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所以最终蜀汉才灭亡,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说一句,蜀汉如果没有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就不会灭亡了吗?看看隔壁的东吴,他们北伐了吗?但最终结果呢?

因为北方的魏朝实力摆在那里,即使诸葛亮和姜维不北伐,时间长了,照样要被曹魏灭亡的,而在刘禅当政的时期,加速了这种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刘禅的用人。

刘备托孤

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临死前推荐的 *** 人,他们两人执政的时间加起来有19年时间,这个算作诸葛亮的政治遗产,从费祎之后,蜀汉的朝政越来越黑暗,刘禅的用人越来越差,以至于连弄权的宦官都当成了亲信,成为左右朝政的人,并且在姜维 *** 宦官黄皓时,刘禅还极力维护宦官黄皓。

这说明了刘禅的用人是有问题的,照这样下去,以黄皓来专权的话,蜀汉的对外军事和政治都得靠占卜来决定了,这可是非常荒唐的事,不灭亡都天理不容。

二是刘禅的治国能力。

刘禅是没有权力欲望的一个皇帝,诸葛亮当政时期,他只负责祭祀,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刘禅也不太管事,除了偶尔给蒋琬下个诏书,要求他出兵北伐之外,刘禅就很少有其他的治国处理政务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刘禅作为皇帝是不太管事的,因此朝中的大事都落入了宦官之手,这不就是第二个东汉吗?这种水平,刘禅无法甩锅。刘禅这种治国水平,能不灭亡吗?

刘禅

其次,再来说说刘禅所谓的“大智若愚”?

也就是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似乎欺骗了司马昭不杀他,如果懂历史的人,就会知道,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到东汉末年,除了赵高弑杀了秦二世之外,就算是改朝换代,也没有弑杀前朝皇帝,比如王莽都没有杀西汉末代皇帝刘婴,曹丕没有杀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没有 *** 前朝末代皇帝的传统,而一般是善待。

司马昭也不例外,他不杀刘禅不是因为刘禅表现得如何“傻”,而是司马昭需要借助刘禅的名气来稳定蜀汉局势和那一帮人,如果司马昭杀了刘禅,蜀汉就会有很多人会不服司马昭的弑君而起兵反抗,别的不说,镇守永安的罗宪和镇守南中的霍弋就会不服司马昭而起兵 *** 。

刘禅与宦官黄皓

不说刘禅,就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东吴灭亡后,也被当时的晋朝俘虏,孙皓敢当面顶撞晋朝皇帝司马炎,并且讽刺晋朝权臣贾充,并没有因此而丢命,可见司马炎不杀孙皓,与司马昭不杀刘禅有着相同的目的,而不是因为刘禅所谓的“此间乐,不知蜀也”。

况且,司马昭是何许人也,刘禅再聪明,恐怕也无法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人家是靠阴谋诡计起家的,对于这一套欺骗人的把戏玩得炉火纯青,刘禅绝对也骗不了司马昭。

最后,说说刘禅和他父亲刘备的区别。

刘备是一个百折不饶、从不言败、永不放弃、时刻努力的开国之君,经历了九死一生,诸多磨难,刘备才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无论是识人、用人、军事、治国水平跟他儿子刘禅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禅是完全不能和刘备比的。

刘禅

如果刘禅有刘备一半的能力,以不至于蜀汉会灭亡,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不仅拒绝了各路蜀军的支援,而且在谯周的劝谏下,直接不战而降投降了邓艾,而且还是在各路蜀军坚持抵抗的情况下,手下军队誓死抵抗,结果皇帝投降了,这事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如果刘备在九泉之下知道他的后世不肖子刘禅就这样败掉了他打下来的江山,刘备绝对能气活过来。

一个不愿意花费一点点心血,把就父亲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更不可能是什么千古一帝,而就是一个普通的、昏庸无能的皇帝,就连刘禅的儿子刘谌都宁死不屈,而刘禅就是做不到,还得给刘禅加一个怕死的头衔。

三国演义中谁最卑鄙?

俗话说,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真小人做事狠辣,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人,对他敬而远之,也就不会受到他的伤害。而伪君子道貌岸然,他骗取你的信任,在背后暗害你,让你防不胜防。

要说《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卑鄙的人就是蜀汉的费祎。这个人就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最终还爬上了蜀汉的更高执政者的位置。可见蜀汉政权的灭亡是有道理的。

如果从费祎的个人能力来说,还是有着他的长处的。他曾经出使东吴,在和东吴的外交上没有出过纰漏。在诸葛亮手下,他调和魏延和杨仪的关系,让他们各尽其用。在担任大将军的职务时,能够恪尽职守,打退敌人的进攻。以上种种表现都显示了费祎的才能。

但是,费祎眼光短浅,没有战略眼光,这也是他的短处。在出使东吴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件事。孙权在喝醉了后,借着酒意问费祎,说魏延、杨仪都是些小人,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们还规规矩矩。万一诸葛亮不在了,他们作乱该怎么办?费祎听了,竟然无话可答。多亏了跟他一起出使的董恢提示,才过了这一关。

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费祎是没有真正的处理重大事物的能力的。他的能力只是因循守旧,保持现状而已。而诸葛亮临死前定下国策,蜀汉终止北伐,修生养息。这也正好需要费祎这样的人,所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去世后,费祎又继承了蒋琬的位置。

但是,费祎虽然在表面上道貌岸然,可是在本质里,他就是一个伪君子。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计谋,没有费祎的调度谋划,是无法实施的。在这里,费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多年的虚伪表现,终于得到了结果。

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和杨仪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他们一个军事能力出众,一个行政能力出众。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能力,一刻都离不了他们。在蜀汉政权中,两个人的职位资历也排在前列。但是,有一样,这两人互相看不惯对方,关系搞得势同水火。而和他们关系都不错的人,只有费祎一人。

费祎能够周旋在他们中间,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都能为诸葛亮效力。在费祎的努力下,两个人都把费祎当成知心朋友,对他十分信任。费祎也能够借调和他们的矛盾,顺利执行诸葛亮的指令,而得到诸葛亮的青睐。可以说,没有真正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费祎,是依靠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

等到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费祎也到了显露他真正本领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定下了蒋琬和费祎为继承者,但是他秘而不宣。这是因为论职位资历是无论如何也挨不上这两个人的。对这个任命威胁更大的魏延和杨仪必须要予以处置。

诸葛亮对这两个人的处置意见就是,如果两个人听从自己的安排,就剥夺权力,留一条性命。否则就杀掉。因为在将来执行修生养息的国策,有蒋琬和费祎这样的人就够了,魏延和杨仪就没有用了。

诸葛亮在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专门派蒋琬留在刘禅的身边,将禁营的人马安排好,让刘禅不敢乱说乱动。而大军之中,诸葛亮则安排下费祎做幕后的主持者。他表面上让杨仪指挥撤军,魏延断后,挑起两人的矛盾。但是,光靠这个是不行的。因为魏延的威望、职位、资历,是杨仪无法抗衡的。

所以,诸葛亮就需要费祎去做中间的工作,事实证明,费祎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费祎先对杨仪说去试探魏延的态度,去魏延那里传达让他断后的命令。到了魏延那里一说,果不出所有人的所料,以魏延的性格,怎么可能听从这样的命令。

魏延把费祎当成了知心朋友,拉住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心的打算。那就是接管军权,撤换将领,继续北伐。费祎在套取了他需要的情报后,就借口跑回了大营。

我们可以想到,在听了费祎带回来的消息后,大营里会是一种什么景象。杨仪是 *** 个受不了的,他和魏延不和,如果魏延接管大军,他的脑袋就难以保全了。而那些将领们呢?我们知道,诸葛亮和魏延战略战术理念不合,他用的将领大部分都是些保守有余,进取不足的将领。如果魏延撤换将领,估计这些将领要撤换大半。这些正手握军权的将领,当然对魏延义愤填膺。这样,在费祎的努力下,一个反对魏延的团结集体形成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众叛亲离,众寡悬殊的魏延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我们可以看到,在事件中,蒋琬为了防止魏延夺得军权,还专门率领宿卫军队去帮忙 *** ,得到消息才撤回。可以说,魏延在反抗诸葛亮命令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费祎则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魏延死了,而杀他的杨仪也没有好下场。大军撤回后,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而杨仪被拜为中军师,失去了一切职权。这个时候,杨仪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于是天天愤愤不平。这个时候,他最知心的好朋友费祎又登场了。费祎专程去看望杨仪,杨仪对他大发牢 *** ,还说什么当年还不如带兵投降曹魏呢。他的知心朋友费祎回去后就向刘禅打小报告,把杨仪的大逆不道的言论汇报了。于是,杨仪被撤职为民,给流放到汉嘉郡。后来因为上书诽谤,被逼 *** 。

至此,以费祎的努力,终于将魏延和杨仪统统清除了。费祎也因为这些大功,在蒋琬死后,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掌握了蜀汉的政权。他还贪心不足,有算命的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他就跑到汉寿去办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费祎对权力的贪婪。

但是,有句话是报应不爽。在不久之后,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上,费祎被魏国的降人郭循所刺杀。他也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被刺杀的执政者。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结语:

费祎是诸葛亮政策的忠实的执行者,由于他的表现,能够让蜀汉度过诸葛亮死后的权力交替期。但是,他的手段卑劣,让人发指。尤其是在处置魏延和杨仪的过程中,把他伪君子的本质暴露无遗。魏延和杨仪都是真小人,可是他们都败在了费祎这个伪君子的脚下。

费祎先是利用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以善于做协调工作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而在和诸葛亮的交往中,由于趣味相投,又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在诸葛亮死后,费祎又巧妙的利用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将诸葛亮的计谋完美的实施。凭借着这些功劳,费祎终于登上了蜀汉的更高执政者的位置。可以说,是魏延和杨仪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费祎事业的垫脚石。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都要将费祎的教训引以为戒。要认清自己的身边,那些是真正的朋友,那些是利用你的包藏祸心的虚假的朋友。尤其是那种口蜜腹剑的伪君子,更是要严防他们,否则自己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的时候,就追悔莫及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你觉得民国山东悍匪陈三坎当年到底有多坏?

如果走进一个悬挂着“替天行道”牌匾的大堂内,这里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刑具和人体器官标本,你会是什么感觉?对,这里就是山东巨匪陈三坎私设的军法处监狱审讯室,他为了配合日寇的“ *** 政策”,疯狂 *** 抗日军民,堂上所有标本,皆是抗日军民所留。陈三坎为了满足其内心渴望的官欲,往往亲自审讯,施以酷刑,在这里灌煤油、辣椒水,坐老虎凳只是最轻的刑法;穿锁骨、烙铁、割舌剜眼也是常事;令人恐怖的是他从清朝酷刑中演变的“抽肠”、“洗刷”、剥皮等酷刑,仅仅在1940年4月到1944年9月间,他就在这里用酷刑处决了672人,比日军之残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此人真是一个坏到了骨子里的汉奸土匪。

陈三坎其人

陈三坎(1902-1944)又名陈锡胤,字子良,生于山东新泰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他是小妾所生,故而人皆以三坎称呼。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其早早进行了蒙学,到了17岁时在学校将一人打成重伤,就此被学校开除,从此便在社会上浪荡起来。

其父见其不成器,又怕走了歪路,于是使了些钱财给他买了一个“里长”的职位,但后来因贪污亏欠公款过多被 *** 所通缉,遂带着平时厮混的一些泼皮无赖上了山落草为寇,由于其心狠手辣,迅速在莲花山一带闯出了名气。久而久之百姓们不堪其扰,便一纸将其告到官府,新泰县长让兴起于山东的民团“红枪会”出兵围剿“陈匪”。

1927年9月13日,“红枪会”在管事楼増高的率领下,出动了三千余人开始对陈三坎匪帮的围剿。在混战中,陈三坎的土枪没有打过只拿红缨枪的民团,其一母同胞之四弟也被乱枪捅死,陈三坎见势不妙,带着残余土匪逃之夭夭。等过了一段时间后,陈三坎听到风声已经过去,民团也已经撤兵,他又带着土匪们回到莲花山继续干着绑架勒索, *** 越货的买卖,不到两个月势力再次大增。

1928年4月18日,新泰县再次出兵对陈三坎进行了围剿,这帮乌合之众又被击溃,陈三坎靠着运气又躲过一劫。此后他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新泰县并非他的福地,对他来说,这里既无法立足更无法起山,于是萌发了出外发展的心思。

1928年8月,他带着几个心腹勘察新的土匪窝点,却不巧遇到了韩复渠的正规军,逃跑无果后落马受擒。韩复渠的手下深知韩复渠有审案之爱好,当时也就没有击毙他,反而将他押解至济南受审。

韩复渠此人,酷爱审案自诩“青天”,却又经常出错,所以民间送其“草包青天”,而他却不自知,还是经常以个人喜好来断案。陈三坎被押解至济南后,韩复渠亲自对其进行了审讯,在审讯中,其他土匪唯唯诺诺,皆不承认自己是土匪,而陈三坎自觉已经没有生路,便大大方方满口承认下来,并把一些不属于他的罪责也缆到自己身上。

韩复渠当即对陈三坎作了高度评价:“此人侠义,为匪应有难言之隐,留他一条性命,命其到特务队当一个司务长去!”于是满身罪恶的陈三坎就这样被韩复渠放了,还当上了军官,这样戏剧性的变化任谁也没想到,就连陈三坎被送到特务队时,还是懵着的。

此后,陈三坎凭借着有些文化,经常写一些歪诗以投韩复渠之所好,逐渐成为韩复渠之心腹。

1934年,韩复渠为解决巨匪刘黑七,派出心腹特务队到各地主要地区进行巡视防务工作,陈三坎则被派往黄河地区巡视安防并查验税款。1937年,陈三坎又被任命为该地区的 *** 官,在任上他借机中饱私囊,大肆贪污索贿。

韩复渠被诱杀,陈三坎沦为汉奸

1937年,由于韩复渠部的不战而退,没有死守黄河泰山天险,让李宗仁准备的黄河阻击战的计划落空,打乱了 *** 整体抗日部属。 *** 在盛怒之下,在1938年1月11日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将韩复渠诱捕,八天后又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名义判其死刑,1月24日被执行了枪决。同时 *** 对山东各级官员进行追责,陈三坎虽然不入流,但却在这份名单之内,他 *** 卷着贪污而来的巨额财富潜回了新泰老家。

1938年2月底,他听说韩复渠被杀后,又纠集了数十人欲上山为匪,当时由于抗日民团发展迅速,鲁南民团谢富贤部更是实力雄厚,于是陈三坎以“抗日救国”为名加入了谢富贤部,驻防和庄地区。3月16日,陈三坎前去谢富贤部开会,结果半路遇到了一百多名日军,陈三坎退无可退, *** 以优势兵力还击,日军死伤数人后开始败退。经此一役,陈三坎自觉身价倍增,常常自吹自擂,竟引得不少抗日人士前来投奔。

算命改换门庭-算卦里的改换门庭是什么意思

之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抗日英雄”委屈在民团内实在不匹配,于是便投靠了 *** 苏鲁战区总司令秦启荣,被委任为二十旅十一团团长。

不过陈三坎在投靠 *** 后仍然学习韩复渠“明哲保身”的做法,一直消极抗日,甚至不惜违反军令。看到了他真面目的抗日人士纷纷离开他的队伍,到了1938年底,他的部下从一千多人骤降到不足三百人,于是他拉出队伍离开了秦启荣投靠了新任山东省 *** 沈鸿烈。

不久后陈三坎得到新的任命,驻防寨子乡并参与围攻驻扎在新泰县城的日军。然而陈三坎却继续实行消极抗日的政策,不仅没有进军,反而以新纳小妾之名将部队停在了寨子村不动。这样一来,围攻新泰县的攻势就出现了漏洞,这样的漏洞迅速 *** 军抓住,1939年7月6日,日军五百多人逼近寨子,陈三坎得知后未作丝毫反抗便逃之夭夭。

不久后,陈三坎的结拜兄弟陆名扬找到了他,此人是替日军来当说客的,几番威逼利诱下来,陈三坎当即认贼作父,公开投降了日本人,并大张旗鼓地给日军送去了“降书”,同时接受了日军的国旗和“纳降书”,在8月7日在前上庄大庙正式签订了受降书,自此,陈三坎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受人唾弃的汉奸。

汉奸陈三坎,为祸地方比之日寇也丝毫不差

为了向主子表功,陈三坎在投降日军后的第三天便迫不及待地配合日军对我新泰县机关进行了围攻,严重打击了新泰县的抗日情绪。9月,他又率伪军围攻我莲花山抗日根据地,并在莲花山要道施家峪安营扎寨,以彻底封死我根据地。刚做了汉奸便表现得如此积极,这让日军大为满意,便委任其为“山东中部民团司令”一职。

为打击陈三坎之流汉奸之嚣张气焰,山东抗日游击队决定以第四支队为主力,新泰县大队配合,对驻扎在莲花山要道的陈三坎展开了“锄奸行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陈三坎虽然人多势众,但皆是乌合之众,被击毙数十人后,防线立刻 *** ,陈三坎也狼狈而逃。

回到新泰县后,日本人并没有给他好脸色。他为了在日军面前表现,以翟家庄为中心,四周辐射新泰城南、莱芜、蒙阴等地建立起一套立体防御体系。不仅翟家庄修了高墙炮楼,还在翟家庄以北三十多里“村村安据点,山山筑炮楼”,妄图彻底封锁莲花山抗日根据地。截止到1941年底,陈三坎已经裹挟百姓7000余人,并在日本人的帮助下翟家庄修建了发电厂、兵工厂等等,实力之雄厚,堪称山东诸土匪之首。

其间,陈三坎暴露出最为残忍的一面。

虽然土匪们生性嗜杀几乎是本性,但陈三坎不仅是嗜杀,他似乎更享受 *** 的过程,尤其针对我抗日军民,研发出不少残忍的刑具,手段之残忍,就连当时的日本人都要来学习观摩。

陈三坎为了配合日军对我根据地的扫荡,所用手段卑劣无比。他的队伍为了逼问抗日人士藏身之处,每到一村便找孕妇逼问,如果此地没有交待出来“抗日人士”,那么孕妇腹中胎儿会被残忍地活活剖出。这样一来,虽然的确有些效果,但同时一些孕妇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会交待一些无辜之人,这些“抗日人士”往往会带到翟家庄的军法处审讯室,在这里有分门别类的一百多种刑罚是专门针对抗日军民设立的。

传统的老虎凳、辣椒水在这里仅仅是初级刑罚,就像割鼻舌挖眼也是极为常见的,更残忍的抽肠、剥皮、人彘、木驴等在这里都有,并且经常用到抗日军民身上,这里的犯人几乎都是陈三坎亲自审理的,每审理处决一人,他必然要留下犯人身体上的器官作为标本。据后来统计,此地更高有672件人体标本,那说明这个大堂上最少被其残杀了672人,就此一点即可证明陈三坎的血债累累!

另外,陈三坎为匪那套祸害人的作派一点也没有落下,绑架富户为“肉票”勒索钱财;私自征收多如牛毛的税费;强制百姓种植 *** ;强抢民女等等,以至于本来富裕的本地百姓变得赤贫无比,该地区百姓纷纷走上了逃亡他乡的道路,数十里无人烟的惨状竟然能在富足的山东出现,可见陈三坎为祸之烈。

当狗当久了就连主子也不会放心,尽管陈三坎大肆 *** 抗日军民表决心,但他日本主子依然不放心实力越来越壮大的陈三坎。1942年3月,日本人突然要求对陈三坎的队伍进行整编,陈三坎觉得不妙,连夜拉着7000多名伪军躲进了蒙阴一带,再次投靠了 *** 山东省 *** 陈鸿烈。

对于陈三坎再次投靠,陈鸿烈是不放心的,他对陈三坎的队伍进行了整编,整编结束后又命他回新泰围剿日军,陈三坎不情不愿地向新泰县进发。途中因烧杀抢掠,遭遇到我山东抗日游击队沉重打击,陈三坎的七千多人剩下不到两千人,其余人则四散而逃。

1942年7月,陈三坎率领着不到两千人的溃兵投靠了吴化文部。不久后吴化文接到戴笠密电,让其“投日剿共”,陈三坎跟着吴化文再次投靠了日军,日军将其部改组为“和平建 *** ”,专门负责在鲁南剿灭我山东抗日游击队。

由于陈三坎背靠日本人和 *** 两条大腿,他的气焰更加嚣张起来。鉴于此人民愤极大,经山东游击队鲁中区指示:拔除陈三坎据点。在我军的主动进攻下,陈三坎驻防据点被逐渐打掉,陈三坎匪帮损失惨重,再无力对我根据地发起 *** 扰攻击。

1944年,日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他们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从8月15日开始,陈三坎匪帮配合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结果在9月1日反被我军包围在沂水边上的葛庄,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陈三坎匪帮覆灭,陈三坎本人被俘。

在押解回根据地途中,陈三坎知道自己手上血债累累,再无活命的可能,于是在途中悄悄吞下了一块金子,没等回到根据地便一命呜呼。为祸新泰、蒙阴、莱芜等地多年的土匪汉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结语

陈三坎之坏简直到了极点,刷新了土匪作恶的下线,人性、气节对于这种人而言是丝毫没有的,在他的整个人生中,杀戮、残忍始终伴随着,从土匪 *** 放火受招安,再到成为汉奸 *** 爱 *** 民,陈三坎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匪来如梳,兵来如篦”,苦的始终是黎民百姓,所以这也是后来 *** 大力剿匪的主要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