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算命-有谁跟着股票高手大神大师大V在股市炒股赚钱的
马未都说算命,有谁跟着股票高手大神大师大V在股市炒股赚钱的?
呵呵呵,高手?
我认识的高手不多,但是装高手挺多的,看他是不是高手,很简单,交割单拿出来,收益表拿出来,起码要看三五年的成绩单,因为无论你的资金有多大,垃圾 *** 作下是不能支撑住连续三年亏损的
一个连交割单都没有的人,说自己很牛逼,就好像一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人和你说他有亿万身价,你跟他混也能青云直上,你相信吗?
林园说过,判断一个人做股票的能力,唯一的指标就是交割单上的利润,没有利润就是胡扯
至于技术分析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是越有用的东西,越不可能在外面到处都是的,什么战法,技法,在我看来外来流传的这些东西说白了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东西,技术分析是一套体系,不是什么一招制敌的东西,也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历史上有关憋宝人的传说是真的吗?
我认为,所谓的“憋宝人”根本就不存在,这只是一些所谓的“寻宝人”他们自诩的或者因他们寻宝过程太过匪夷所思,人们不了解,才有了这样的称呼。这也象过去湘西“赶尸人”的称呼一样,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和印象。那么什么是“憋宝人”呢?简单的说憋宝人就是“盗”。有人说他们是“盗墓贼”,也对,因为这些“憋宝人”名义上是“寻宝”,实际上,为了找到宝,他们什么都干。这些人就象是生活在黑暗中一样。白天,平时里你见不着他们,他们象老鼠一样,夜里活动。他们昼伏夜出,专找一些人烟稀少,偏僻的地方,他们通过各种神密的 *** ,来判断哪里有宝贝,就去哪里挖宝贝。据说“憋宝人”也有自己的规矩,不守规矩,就会遭到老天的报复。1、据说他们盗取的宝物,都是无主的东西。“憋宝”也称“牵羊”,他们所牵的羊必须无主的,是一些野生的宝贝。应该把他们从日常的 *** 、盗墓贼区别开来。你相信吗?还有这样的寻宝,那他们永远也寻不到,所谓寻宝,就是寻地下的宝贝。只是为遮人耳目才立下的只寻无主的宝贝,什么是无主的?哪个宝贝都是有主的。2、“憋宝人”是不能结婚生子的,如果从事过这种行当,又结婚生子了,最终这些人就会经脉寸断而死。这样说是为了让人们忘记他们,不去找他们家人的麻烦。3、“憋宝人”在“寻宝”时,有严格的时候限制,如果正在夜里干活时,等到鸡叫天亮,那怕宝贝只要一会儿就到手,都要停下手来离开,只能等夜里再来,要不然就会遭到灾祸压身。可能吗?到手的先不要,放那儿,回来再取,骗鬼呢?当然,天亮了怕被人发现,暂时不干应该是真的。通过了解,我们就能有点判断了,所谓“憋宝人”,过去应该就是一些到处“寻宝”的人,他们可能是世代相传,他们有一定的寻宝经验和办法,他们口传手教,技艺不向外人传授。为什么关于他们的传说都很神秘,我想因为在过去,干这一行的显然不是什么正当职业,越神秘,越玄幻,会让外界的人充满恐惧,也便于这些人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苦,长年生活在人生地不熟的区域,去寻找一些传说中的宝藏,主要来自地下的墓地。试想一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宝贝等着他们去发现呢?只有墓地有宝贝,哪还有?因此,除了盗墓,不可能找到宝贝。所以,这行如果不盗墓也很难发大财,即便找到一些宝贝,换些钱养活自己,但也是不常有的事,我想他们为了生存,也会干些盗墓和偷鸡摸狗的勾当来。正因为这些人在世上找不到什么宝贝,为了生活只有抛弃这种不是人干的行当,重新走向社会,干一些正当营生。可能也一部分人继续从事着所谓的“寻宝”活动,过着“憋宝人”的生活。图片来自 ***
怎么评价相声演员高峰和栾云平演绎的传统相声段子?
我是文开石,我有些个人看法。
单说表演传统相声,也就是所谓的老活儿,一般有两种情况:1、新人混脸熟,增长舞台经验。
大场子小园子,人气经验都还不足的新演员,表演老活儿,能顺顺当当说下来就好,只要不出错就行。一般都是开场。
2、老人说老活儿,见功力。
什么叫表演功力,老活儿老包袱照样能出彩,还有效果,看的就是功力。
现在能在大场子攒底、倒二位置,还敢说老活儿的,也就班主大爷、岳云鹏孙越、高峰栾云平三对,二爷、少爷等几对都不敢轻易这么玩。
回来说说高老板栾老板的老活儿。一对直接奔着老艺术家级别去的。
基本功扎实,火候尺寸绝对到位。
其实高老板给我的印象直接让我想起一个人,少马爷马志明。
他俩给我一个感觉,优点就是扎实,缺点就是死纲死口。怎么学的怎么说,多少年几乎一点不改。
如何评价这样的特点:说实话,一门心思这么玩想大红大紫火起来没戏,但是还是能有一堆死忠。
就想不管表演形式怎么发展变化,原汁原味的还是会有市场的。也会有人喜欢“正宗”的感觉。
如何评价这二位爷:这二位从性格上就没奔着台柱子、名角儿的位置去。真的是性格使然。
一位总教习一位大总管。这俩位置可不是能捧出来的,也不是随便能培养出来的。
可是说,对于德云社,对于郭老板,最重要的人一是于大爷,再往下就是这二位。
用句老话说,真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晋国一个国君为何还能掉厕所里淹死呢?
大家应该好奇,堂堂国君为什么会掉在厕所淹死,难道就没有人照看他,为什么会掉进厕所?带着种种疑惑,我们一起来看看。
晋景公,姬姓,名獳,又名据,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是晋成公的儿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公元前599年,晋国的又一位国君去世了,这位国君是晋成公,而在他之后继位的晋国国君则是晋景公姬獳。
当我们说起晋景公姬獳的时候,很多人有可能并不是很熟悉这位国君,但是只要一提起一则故事,大家也许就会有印象了。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一则着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晋景公姬獳就是这则故事中,被人们冠以昏庸之名的国君。事实上,这是《史记》中司马迁所记录的一则故事,其中含有很深的个人情感,历史上真实的晋景公实则是一位很聪慧的君主。但是,这位君主的死却极为蹊跷,
《左传》中只有非常简洁的一句话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就这样,晋景公便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进厕所的粪坑立淹死的国君。
公元前597年,这是晋景公上位的第三年,这一年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不敌便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了荀林父领兵援救郑国。可是等晋国的军队赶到楚军和郑国交战的黄河的时候,他们发现郑国已经被楚国降服了,他们来晚了。荀林父看到这种情况,就觉得没有再打仗的必要,便和楚军结下了盟约。
可是军中的先谷,也就是晋国晋文公时期的大将先轸的儿子,他认为既然他们是为了援救郑国而来,没有和楚军交战就回去,不就是没有完成任务吗?于是荀林父便下令攻打楚军。这时候的楚军已经降服了郑国,郑军也加入其中,郑军害怕被楚军惩罚,便打得格外激烈,晋 *** 队很快就失败了。
这次战斗,晋国败给了楚国,让楚国收服了郑国,成为了霸主。荀林父回到晋朝就向晋景公请罪,晋景公原本是要杀了荀林父的,但是随会劝导了晋景公。随会认为,晋景公若是杀掉了荀林父,那便是为楚国消灭了敌人,所以不能杀掉荀林父,也给荀林父戴罪立功的机会。晋景公能够听从随会的劝说,放过荀林父,又是在荀林父吃了败仗的情况下,晋景公的胸襟不可谓不开阔,而且知错马上便能改正,这种品质可不是哪个君主都有的。
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后又发兵消除 *** 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 *** 次胜利。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后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所谓攻灭赵氏家族就是着名的历史故事“赵氏孤儿”,晋景公是幕后黑手,屠岸贾氏 *** 。但总的来说,晋景公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国君。错误不少,成绩也不小。
那么,晋景公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晋景公的死亡颇具传奇色彩,可以用离奇来形容。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各位君主,有的是重病而亡,有的是被人 *** ,有的自然死亡,虽然有各式各样的死法,但这些死法还是属于正常范畴之内的。晋景公跟以上的死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581年夏季,景公病重,景公生病之后,做了一个梦。
醒来后召桑田巫询问,巫师认为他将吃不到新麦了。不久,景公病情加重,便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名医医缓前来诊治。在医缓来之前,景公又梦到疾病变成二个小孩,一个说:“医缓可是良医呀,恐会伤到我,快逃跑吧?”另一个则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么样?”
医缓来后,直言景公已是病入肓膏,无法医治(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病入膏肓)。屠岸贾要杀医缓,但景公认为他是良医,并赠以厚礼护送回国。不久,景公想吃麦做的饭,令人献上新麦,让桑田巫看到新麦,然后将其杀掉。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有人说只有中医才是人类医学?
今年的8月19日,是中国的第二个医师节。
而这一天,我们想特别致敬一个这样的群体——我们的中医医师。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救济苍生的情怀,有通达天地的智慧,他们有不忘初心的信念,他们在幕后默默救死扶伤,他们付出一生所学,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敬重。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宝藏”,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医一直是人民健康的护卫者,做出的贡献,不能,也不可能被抹杀。
在中西交融的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在进步,中医也在进步!
在中国,在今天,千千万万的中医师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济世为民,用自己的岐黄仁术,传承我们的中医药!
借十位名中医的谆谆教诲,致敬那些已经故去的老先生,致敬如今每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医师!
岳美中
岳美中(1900~1982)
河北省滦县人。早年攻读文史,二十五岁时因肺病 *** ,发愤自学中医。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热诚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勇敢无畏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对待成败。相反,如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热爱,不相信,惜献身,对患者缺乏负责的精神,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点技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姜春华(1908~1992)。
姜春华(1908~1992年)
科学奠基人。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30年代即蜚声医林。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 *** 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所以我的经验,学习中医不能与现代医学对比,一比之下觉得彼何其精,我何其粗。如从辨证论治角度学,从辨证论治角度用,则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认识病的精粗不等于疗效的高低,我常以此告人,不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认识与中医作对比。但是,以双方认识相合,心中有数,以辨证论治为手段,则不失中医精神。如果“为病寻药”丢掉辨证论治将会失掉中医的精神,但“为病寻药”亦有其必要,二者不可偏废。
李聪甫
李聪甫(1905~1990)
湖北黄梅人,致力于中医药事业70年。多年从事李东垣脾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倡"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结合临床,确立"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 *** *** 。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卓有贡献。
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但是,过去和现在并不等于未来。虽然我已老了,昔日的所学获得了点滴的已知,而面临的中医现代化将是任重而道远,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未知。我迫切需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也希望并且深信广大青年中医和西学中的有志之士,一定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现代化,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
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
辽宁营口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成绩斐然。他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我讲《伤寒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备起课来,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可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为此,读这本书的人,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彭履祥
彭履祥(1909~1982)
四川遂宁人。早年随师学医,治学严谨,医理精深,善于 *** 疑难杂病证,对中医痰饮学说和调气开郁理论有独有见解。特别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有关“郁证”之论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郁证学说”,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认识。1978年被授予我国 *** 批中医内科学教授职称。
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因此,必须从解除伤病员痛苦出发,激发自己的事业心,认真学习,精益求精,掌握真实本领。历史上许多医家,多在“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严重现实面前,认识到“医乃身家性命之学,坐而言,即当起而行”的重要性,激起“博览群书,寝食俱废”的学习精神。而要想胜任“人之安危系于一医”的重大责任,必须深入细致,刻苦钻研,具备真才实学。反之,将学医视为儿戏,马虎敷衍,或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就有贻误病情、草菅人命的危险,致使病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不能错误地认为中医药的运用要求不严,不易出医疗事故。”若辨证不明,多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轻则无效失治,重则有饮药而人废之虑。故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 入口,寒极必亡”等警句,何况中药也包括不少毒剧性烈之品,更不可妄投乱用。
周凤梧
周凤梧(1912~1997)
山东省临邑县人,祖籍浙江省萧山县,著名中药方剂学家、教育家、临床家,长于内、妇、小儿诸科,倾心治学,勤于著述。著有《神农本草经百五十味浅释》《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语释》《山东中草药》《黄帝内经素问语释》《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妇科学》等。以上共计三百二十余万字。
几十年来,我涉身医林,回顾旧迹,虽为中医事业做了点工作,但成就是微不足道的。现已年近古稀,总感到“时乎时乎不再来”的紧迫,又感到还有一些应当学习的医籍还没来得及阅读,因而每天除教学、指导、编写等工作外,仍要挤时间看看书刊,一有收益,辄觉欣快。身心疲怠时,唯有作画以自遣,绝少一登剧场之门。“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当今与旧社会大不相同的优越条件下,愿与后学共勉之。
赵金铎
赵金铎(1916~1990)
河北省深泽县,十四岁习医,三年后悬壶故里,“七·七”事变后参加地下党工作,毕生从事中医事业,擅长内科风证及七情神志诸病。曾先后担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院,是国家级名老中医。
革命战争的洗礼,也培养了我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树立了有求必应、讲求实效、用方简廉的医德。在此期间,为了适应艰苦环境中农村医疗之需要,我搜集、研制了用以 *** 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简便方剂。例如,用以 *** 外感热病汗后低热不退的三根汤:芦根、葛根、板蓝根; *** 久疟但寒无热的乌白丸;祖传 *** 新生儿破伤风的脐风散,令病儿吮之;产后服用的简易生化汤:山楂、红糖、生姜,水煎服等。这些方剂皆在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伯岳
王伯岳(1912~1987)
四川成都人。三世中医。以儿科见称,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 药典委员会委员,农工党 *** 。是第六届 *** 委员。善治儿科疾病,对 *** 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合并肺炎、肝炎、痢疾、哮喘、腹泻、癫痫等独特之处,疗效显著,有"小儿王"之称。
我体会到:继承与发扬是不可分割的。搞好继承,才能有所前进,前进就是发扬。以祖国医学而论,如果只是按本宣科、依样葫芦,那不是善于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发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其不断地提高,那才是真正的发扬。希望青年同志从我走过的路中取得教训,奋发图强,催促中医学术繁荣昌盛。
王渭川
王渭川(1898~1988)
江苏南通人,自幼打下较好的经学基础后从师学医,毕生致力予各科临床,尤擅内科和妇科,在理论上也有较深造诣。着有《王渭川临床经验选》、《王渭川妇科 *** 经验》等。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医林涉足,无不如此。本人从医六十年所得的点滴成就,恰如沧海一粟,还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但我还有志于青山夕照,以现今八十四岁之年为新的起点,争取为祖国四化再多做一点新的贡献。小诗一首,聊表寸心:
诗无寸卷留天地,
医有三编付继人。
暮岁但求争四化,
不辞风雪走风尘。
朱良春
朱良春(1917~2015)
江苏丹徒人。治学勤奋,自强不息。擅长内科杂病,屡起沉疴。对于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尤具心得。著有《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汤头歌诀详解》《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等。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只要能解决病员的痛苦,我都愿意去协助做好工作。我常与其他单位协作,拟定处方应用于临床,如与市卫生防疫站职业病防治科协作,创制了“止咳化矽糖浆”,获得较好的效果。全国各地来信问病求方者甚多。我对读者来信总是认真阅读,并开出处方,寄给病人,以期减轻患者的痛苦。总之,在我行医的四十多年中,将良方效药给予病员,已成了我更大的愉快。每个疑难杂症患者的治愈,是对我更大的安慰,他们的健康是对我更大的奖赏。
版权声明
本文名老中医语录及照片均摘自《名老中医之路》,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