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哪里算命准-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吗

admin2023-01-16 01:36:5620

昌邑哪里算命准,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吗?

中医“治未病”,《黄帝内经》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北京大学曲黎敏教授在她的【精讲《黄帝内经》】一书中也特别讲到,关于“治未病”,粗浅的理解是,如果肝已经生病了,“肝”就是“已病”,而肝木克脾土,肝已经病了,很容易脾就会遭殃,脾在遭殃前就是“未病”,这时,要治的,是固摄好脾土,而不是直接去治肝病。所以,《金匮要略》里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肝病了,要先夯实好脾土。

再深层次的理解,则是要保住真元阳气。可能大家通常的认知是“药”在治病,但其实,在中医的治病理论中,真正治病的不是“药”,而是真阳元气。药,只是作为真阳元气的助手,辅助治病的,因为中医的整体观,认为生命是一个整体,绝不存在一个脏器的病变,而是有一个脏器发生了病变,其他的脏器都将受到影响,所以中医不分科。

就比如,肝病了,木克土,脾就危险;木生火,心跟着也会出问题;肝肾同源,肾也就好不到哪儿去;金克木,肺也就会连带出问题。一旦乱了阵脚,全盘皆输。所以,好医不能被“已病”吓倒,而是要先固摄“未病”处,就是要先固摄先天元气,元气充足了,自然就会出兵解决问题。这就是,通常说的中医思维。

现在人们认为,“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其实,现代人看病的体验往往是,明明身体各种不舒服,去医院各种检查却没病,医生则根据检查结果,判定为“亚健康”,这种“亚健康”,在中医,也就算是“未病”之一,是需要调理 *** 的,否则,将最终演化为大病,重病,那时候再来看病,就好比你已经口渴了,才来打井,上了战场,才来铸兵,是一个道理,就已经太晚啦!

所以,“治未病”,可以说是中医更大的特色,也是解决生命健康的更大优势。一方面,它可以尽可能不让病兆到达五脏六腑(到了五脏六腑,就是实病了,就很难救治了),而是解决在五脏六腑之外,故有“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就是要把病解决在前面三个层次,这样就避免了大病,重病;另一方面,病真到五脏六腑了,也一定不是哪一个脏器的问题,而是都连带着有了问题,要根据“已病”的脏腑,对“未病”的脏腑同时进行救治,故亦有“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法。

为何历史会选择刘询成为西汉的后继之君?

机缘巧合耳。

一、艰难生存:

汉宣帝在襁褓中因为祖父戾太子叛乱被追究而入监狱,汉武帝还没有想起来,所以也没有处置这个曾孙。

廷尉监邴吉受命处理巫蛊案,内心很同情戾太子,命令几个女囚为汉宣帝哺乳,汉宣帝因此得活。

汉宣帝5岁时,汉武帝重病,旁边有人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这当然是戾太子的潜藏仇人企图斩草除根,汉武帝下令抄录26个监狱中所有罪犯名单并全部处决。传令使者夜晚到来,邴吉下令关闭大门,拒绝使者进来传达命令,说,皇曾孙在此,哪怕普通罪犯也不能随便处死,何况天子血脉。

天亮之后,汉武帝接到报告才醒悟过来,叹息天意如此。因此收回命令,宣布大赦,下令将汉宣帝收入宗谱,掖庭供养。

恢复宗谱是汉宣帝人生的 *** 个转折。没有汉武帝这个命令,汉宣帝此后接受大赦出狱也只能永远是刘姓平民。

汉宣帝刘病已:

二,平民生活

汉宣帝恢复宗籍了,邴吉派人送汉宣帝及前面说的一个哺乳女囚胡氏到京兆尹安置,但此时京兆尹空缺,属员不愿接手就送回来。

邴吉找官员解决汉宣帝的待遇,此时汉武帝死去,官员没接到相关命令,不敢决定给予上等待遇。邴吉自己出钱购买很多肉食奶品(普通人没有吃肉的资格)抚养汉宣帝,一段时间后送到汉宣帝的祖母史家,祖母的母亲年老,但亲自照顾年幼的汉宣帝。

此后邴吉晋升,成为霍光的大将军长史,又入朝做光禄大夫給事中。

掖庭令张贺(因巫蛊案被处了腐刑)是太子的故吏,所以给予汉宣帝很多照顾,出钱请教师给汉宣帝读书。

这是汉宣帝人生的第二个转折。如果不及时读书,再过两年,一生就报废了。

后面,小官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未嫁但未婚夫就死了,因此出现婚姻难题。其母算命却说女儿后面将大富贵,也就很犹豫。张贺听说后去说亲,还帮汉宣帝筹备婚事。

许平君:

汉宣帝前后在长安三辅之间多次游历,见识到民间疾苦,为当政积累了经验。

三、天上掉下皇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无嗣死亡。

霍光等人依据血缘最近原则,选汉昭帝侄儿昌邑王刘贺。不过只有27天时间,霍光就请太后下令废黜。历史记载是因为刘贺 *** 违礼,但现在估计应该是刘贺想控制政权而过分急迫,令霍光等人极为不满。

废帝,海昏侯刘贺过后终于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广纳姬妾,生育了几十个子女:

此后就又涉及到继承人问题。

邴吉旁观者清,极力劝说霍光迎立没有任何势力的汉宣帝。霍光当然心动了,派人查看人品,检验学识,7月呈报太后,上官太后命令派宗正迎接。先封阳武侯,然后群臣奉上印绥,请登基为君。

四、韬光养晦

18岁的汉宣帝无法掌握政权,霍光虽上表请求还政,但刘贺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汉宣帝谦逊请霍光继续辅政。

9月,许平君被册封为婕妤,但后位尚且空缺,大臣们大多都想推立霍光之女,汉宣帝就下令说,朕微时有一把旧剑不见了,谁能找到,有重赏。大臣们都明白了过来,纷纷上书,请立许平君这位原配正妻为皇后。霍光也就只能做罢。

但是霍光的继妻霍显很是不满,许平君入宫前已经生育了刘奭,皇后之子今后自然是太子。所以送女儿霍成君入宫做妃,又买通女医毒死了许平君。

汉宣帝心中疑惑但没有声张。不久霍光发现此案,困于亲情就没追究下去。为安定及积累力量,汉宣帝宣布册封霍成君为皇后并给予超级宠爱。

霍显想再毒死刘奭,让女儿执行。霍成君了解到母亲所为,非常吃惊,不忍毒死人家母亲连孩子也不放过,但此事也确实得做,就试图招刘奭下毒,刘奭被汉宣帝及身边人保护得很好而没机会,霍成君就放弃了。

五、平定霍家

前68年2月,霍光死去。汉宣帝依旧在等待机会,王礼安葬霍光,令霍山领尚书事(宰相)总揽朝政。4月亲政后逐步削减霍家的兵权,调职高升,自己掌握军队。

前65年,许平君案件被重新发现出来。霍家惊恐万分,开始秘密策划,预备利用汉宣帝夜谒汉昭帝庙的机会发动叛乱,控制汉宣帝后再请外番宗室为新君。得到消息的汉宣帝当然正式动手,7月族灭霍家,下令凡不牵涉者免罪。

霍成君:

8月,汉宣帝废霍成君,安置昭台宫。12年后的前54年,汉宣帝认为太子已经逐步长大了,将来终究要收拾你霍成君。霍成君当然也明白,就选择了 *** 。

历史上出现过皇帝和他的曾祖母爷爷的母亲同时存在的局面吗?

中华皇家制度:皇帝正妻称皇后,皇帝之母在世时(嫡母、生母)尊称为皇太后,皇帝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本生祖母)若在世,尊称为太皇太后。在中华二千年帝制历史中,皇太后层出不穷,几乎每朝都有,太皇太后人数也不少,不算罕见。

但是也有极为少见的情况:皇帝继位时,他的曾祖母尚还在世,这就不好称呼了,叫太皇太后则与皇帝祖母混淆称呼,如果叫太皇高太后、高皇太后、太高皇太后,则有一种莫名其妙地繁琐和累赘感,实在是让身为晚辈的嗣皇帝和掌管礼仪制度的臣子们头疼不已。

在两千年的帝制历史中,中华历代王朝一共出现了三位次嗣皇帝(皇储)继位时,他的曾祖母尚在人世的罕见情景。不过,这三位曾祖母级别的皇家长辈,都和嗣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嗣皇帝真正意义上的亲曾祖母,只是宗法上的嫡曾祖母。即使这样,她们依旧是当时朝廷礼仪制度中,身份最为尊贵的皇室成员。对于她们的称呼,让嗣皇帝和大臣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才确定下来。

这三人分别是:

一、汉孝昭皇帝皇后、汉废帝皇太后、汉孝宣皇帝太皇太后、汉孝元皇帝“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

上官氏,生于汉后元元年(前88年),祖父上官桀,是孝武皇帝的宠臣,先后任未央厩令、侍中、太仆,深得武帝信任。上官桀起初和武帝晚年另一重臣霍光(霍去病异母弟)相善,为了稳固双方关系,他在征和三年(前90年)向时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的霍光提出联姻,霍光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迎娶了霍光的长女,成婚不久即生下一女,即上官氏。所以,霍光是上官氏的外祖父。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病重,临终前安排霍光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上官桀为左将军,会同驸马都尉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同为皇太子刘弗陵的辅政大臣。武帝驾崩后,皇太子刘弗陵在四位辅政大臣的拥戴下继位,即汉孝昭皇帝。

昭帝登基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于是群臣商议后决定委托武帝之女、昭帝异母姐鄂邑公主入宫照顾抚养幼弟(昭帝生母钩弋夫人已被武帝赐死),并用昭帝的名义晋封鄂邑公主为鄂邑长公主。

在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姐姐鄂邑长公主精心照料下,年幼的昭帝平安成长,无忧无虑。始元四年(前83年),昭帝年满十二,姐姐鄂邑长公主开始 *** 心其大婚事宜,并为其挑选皇后人选。

听闻宫中即将开始挑选皇后人选,霍光的女婿上官安动起了心思,想把自己的女儿推荐进宫,成为皇后,于是私下去找岳父霍光,恳请他出面,安排自己的女儿进宫。但是霍光为了避嫌,不愿意外孙女进宫,于是拒绝了女婿的请求。

上官安不死心,转向父亲上官桀求助,于是上官桀给儿子出了个注意,让他去找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但是事情成不成不敢保证。上官安便偷偷找到丁外人,先是奉上厚礼,然后对他说:“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

丁外人听上官安这么说,大喜过望,拍着胸脯向他保证一定把这件事安排妥当。之后丁外人马上去找鄂邑长公主,向她百般推荐,请求安排上官安的女儿入宫、竞选皇后。鄂邑长公主一是被情夫纠缠不过、二是觉得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确实也是良选,最后答应丁外人的要求,迎上官氏入宫,并准备册立为皇后。

当年八月,年仅六岁的上官氏被从家里迎入皇宫,成为皇后人选。她先是被封为婕妤,一个月后,在鄂邑长公主的安排下,正式立为皇后,和十二岁的昭帝举行盛大的婚礼。上官皇后也是中华历史上,就任皇后时年龄最小的一位。

上官氏成为皇后之后,上官桀、上官安为了报答丁外人,多次和主持朝政的霍光商量,想要给丁外人封侯,霍光为了避免上官家势力因此扩大,坚决不答应。上官安退而求其次,请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霍光也拒绝了。此外,霍光还驳回了上官家族其他成员的封授请求。因此上官家和霍家逐渐产生矛盾,最后变成了政敌。而鄂邑长公主因为霍光没有答应给自己的情夫封侯,心里十分怨恨,也和上官家联起手来,准备除去霍光。

元凤元年(前80年),对霍光极度不满的上官桀、上官安、鄂邑长公主,联合了同样对霍光不满的武帝第三子燕王刘旦、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决定发动政变,由长公主出面假意宴请霍光,乘其不备将霍光当场格杀,然后废黜昭帝,改立燕王为帝(上官家其实是想利用燕王发动政变,事后再除去燕王,由上官桀登基称帝)。

但在计划实施的前夜,鄂邑长公主府中的稻田使燕仓得知阴谋,向朝廷及昭帝、霍光紧急告变,得知消息后的昭帝和霍光惊怒交加,紧急商议后立即派出皇宫卫士,分别赴鄂邑长公主府、上官桀、桑弘羊宅邸,抓捕了上官、桑两家相关人等,及长公主情夫丁外人。之后霍光派人连夜审理,获取谋反政变的确实口供。

谋反实据送到少年皇帝面前,昭帝勃然大怒,命霍光将岳祖、岳父上官家、辅政大臣桑弘羊家诛灭三族,并诛杀姐姐的情夫丁外人,赐抚养自己多年的姐姐(其实相当于养母)鄂邑长公主自尽。燕王刘旦则由派出的使者赴燕国勒令其自裁,燕国废封。

在这场未遂政变被粉碎后,年仅九岁的上官皇后父系家族全部被诛灭,但由于她是霍光的外孙女,又没有参与祖父、父亲的谋反作乱,因此得以保全,并继续留在皇后之位上。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二十一岁的昭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在和诸臣商议后,迎立武帝的孙子、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承继大位,并尊外孙女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居住。

昌邑王继位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荒 *** 无度、举止失措为由废黜,改立武帝的曾孙刘病己为帝,即孝宣皇帝。

宣帝按辈分来说,是上官氏的孙子(上官氏的丈夫孝昭皇帝是宣帝祖父戾太子的幼弟),所以,继位后的宣帝就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继续奉养于长乐宫。这一年,上官太皇太后才十五岁。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实际主持朝政二十年的霍光去世,宣帝和上官太皇太后亲自出席治丧,按皇帝的礼仪将其葬于武帝茂陵之侧。

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儿子霍禹谋反事发,宣帝诛灭霍氏满门,但是保留了霍光的陵墓和身后荣誉。

上官太皇太后虽然是霍家的外孙女,但是地位尊崇,没有人敢于牵连到她。不过她的母系家族也因此事而断绝了。上官氏此后再无有血缘上的亲人在世,这时候,她才二十二岁。

之后三十年,作为大汉最尊贵的女人,上官氏孤寂地生活在长乐宫中,像一个透明人般,虽然享尽了富贵荣华,但是心中的悲哀和无奈,不是外人所能体会的。

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即孝元皇帝。元帝是上官氏的曾孙辈,之前在位的皇帝,从来没有出现过自己继位后曾祖母尚在世的情况,对于上官氏该如何称呼,确实是个大问题。

最后,在辅政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的建议下,元帝尊只比自己大十三岁的曾祖母上官氏为“孝昭太皇太后”,给她祔上丈夫孝昭皇帝的谥号,这才解决了称呼问题。

成为皇帝的曾祖母后,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又在长乐宫中生活了十二年,直到建昭二年(前37年),才驾崩于长乐宫,时年五十二岁。

四年后,孝昭太皇太后宗法上的曾孙元帝也崩逝了,由玄孙辈的皇太子刘鹜继位,即孝成皇帝。如果孝昭太皇太后能够多活四年以上,那么她将是中华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嗣皇帝即位后尚在世的高祖母辈太后,这个辈分怎么称呼,就更是难题了。不过即使活到了成帝即位的时候,皇帝的高祖母孝昭太皇太后也不过五十六岁,简直是汉室的一个奇迹。

二、汉孝元皇帝皇后、汉孝成皇帝皇太后、汉孝哀皇帝、孝平皇帝太皇太后、汉皇太子刘婴(孺子婴)“孝元太皇太后”王氏(政君)。

汉本始三年(前71年),魏郡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东)人王禁次女出生,取名王政君。王家本来是战国时齐国王族田氏后裔,楚汉相争时期济北王田安的子孙,因为祖上做过“济北王”,所以改姓王。王禁的父亲王贺,是济北王田安的曾孙,曾经担任过武帝的绣衣使者,监督地方“巡捕盗贼”。

王贺为人忠厚、宽宏待人,不似别的绣衣使者那样好杀(如江充、暴胜之、赵禹等),对于地方官吏及豪强的巡查往往宽纵,所以在他的巡查范围内,较少出现大批诛杀官吏豪强之事。王贺也因此被认为不称职,免官回乡。

王贺免官后,自东平陵老家迁往魏郡元城县居住,在乡时曾自我解嘲:“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因为他宽厚的性格,所以被乡邻推选为“乡老”,颇受尊重。

王贺去世后,由其子王禁继承家业。王禁曾经前往长安求学,并担任过廷尉史。他为人不修边幅、好酒色,妻妾众多。王禁的嫡妻李氏,出身魏郡大族,对于王禁广置妾氏很是不满,在生下王禁长子王凤、四子王崇、次女王政君后,与王禁矛盾激发,导致离异,并改嫁河内郡苟宾。

当初李氏怀王政君的时候,曾经梦见过天降异光、月亮入怀,于是告诉王禁。王禁请人给这个未出世的孩子算命,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孩子将来肯定要大富大贵。所以王禁在女儿王政君出生后,王禁非常重视,即使与李氏离异,也没有让她把王政君带走,而是留在家中教导。

王政君稍长后,王禁请人教他学习各种女子才艺,修养品性,并预备把他许配给元城当地豪族子弟。在王禁的心目中,元城豪族家,应该就是大富大贵之人了。

但就在即将迎亲时,这豪强家子弟却突然去世,婚事因此解除。之后王禁又接受东平王的纳聘,准备让王政君嫁给东平王为侧室,认为嫁入皇室诸侯王家就是应了大富大贵的预言。不料没过几天,东平王又突然薨逝,王政君的婚事再一次泡了汤。(这里记载估计有误, *** 代东平王是孝宣皇帝的儿子刘宇,在位三十三年,死于鸿嘉元年(前20年),这时候,王政君都五十一了。当初王禁接受纳聘的,应该是其他不知名的诸侯王。)

经过这两次离奇事件,王政君在元城家乡很是受人非议,“天命富贵”的预言似乎要落空。于是王禁安排女儿离开元城老家,自己再四方打点,请求当年在长安求学时的旧友帮助,把王政君以家人子的身份送到长安,进入皇宫,成为一名普通宫女。这一年,是甘露元年(前51年),王政君十八岁,在当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

王政君入宫一年多,默默无闻,年纪越来越大,“大富大贵”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就在这个时候,皇太子刘奭宫中,他所宠爱的妃子司马良娣病故,临死前对皇太子说是其他姬妾嫉妒她,暗中诅咒,才使得自己病亡。皇太子心中愤怒,迁怒宫中其他姬妾,不再与她们接触,从此郁郁寡欢。

孝宣帝和皇后见皇太子长期情绪低落、不近自己的姬妾,导致迟迟没有子嗣诞育,为了平复其哀伤心态,同时也是为了皇室有后,于是挑选后宫其他宫女中出色者一共五人,打扮一番后安置在皇后宫中,让皇太子从中选择新妃子。王政君就是五人之一。

本来皇太子思念亡故的宠姬、心情郁闷,对于宣帝和皇后的好意实在是领受不了,但是又不能拂逆父母的一片好心,在他奉皇后诏命进入皇后宫中,端坐在皇后下首时,对于皇后的询问,皇太子勉强回答说:“其中一个还可以。”

当时王政君坐的离皇太子最近,穿的衣服也和其他四人有些许差别,于是皇后以为皇太子属意于她,就把王政君送到皇太 *** 中,成为皇太子的新妾。

王政君到皇太 *** 中后,与皇太子 *** ,竟有如神助,立即怀孕,并在甘露元年(前53年)生下皇太子刘奭的长子。宣帝得知自己得到了长孙,欣喜不已,立即册立王政君为皇太子妃,并为孙儿起名“刘鹜”,时常带在身边教导。

黄龙元年十二月(阳历是前48年1月),孝宣皇帝刘询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即孝元皇帝。元帝登基后,先封王政君为婕妤,三天后晋封皇后,并立刘鹜为皇太子。皇后之父王禁封阳平侯。

元帝本来和王皇后没有什么感情,自从生下皇子刘鹜后,关系更是日渐冷淡。登基后,元帝先后宠爱傅昭仪、冯昭仪,生皇子刘康、刘兴,而皇太子刘鹜逐渐喜好玩乐饮宴,没有少年时的谨慎好学,元帝开始有更换太子的念头。在外戚史丹(宣帝表弟)的规劝下,再加上皇后一向谨慎无过、太子又是宣帝喜爱的长孙,所以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皇太子刘骜即位,即孝成皇帝。成帝尊生母王政君为皇太后,诸舅都进位为侯:太后同母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袭封阳平侯,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封太后异母兄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外戚权势自此大盛。

只有太后早逝的二哥王曼一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王曼只被追封为新都侯,其次子王莽未有封爵(王曼长子也早逝),在家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研习儒学。

成帝登基后多年没有子嗣,于是召弟弟定陶王刘康入朝,大有托付社稷的意思。但是成帝舅父王凤为了保持王氏外戚权势,坚决反对重用定陶王,通过王太后,迫使成帝改变主意,遣定陶王返回封国。刘康因此抑郁成疾,返回封国不久就去世了,谥号定陶恭王。儿子刘欣继承定陶王爵。

元延四年(前9年),成帝已经年过四十,依旧没有儿子,于是将侄子定陶王刘欣与弟弟中山王刘兴同时召入朝,准备择一位立为皇储。刘欣的祖母定陶太后傅氏为了孙子能够成为皇储,大肆贿赂成帝宠妃赵昭仪(赵合德)及成帝的母舅骠骑将军王根(王凤已去世)。赵昭仪与王根因为汉成帝无子,想事先结好刘欣,以图日后富贵,所以在成帝面前极力称赞刘欣,刘欣也在伯父成帝面前表现优异,比叔父中山王刘兴更得成帝器重。

绥和元年(前8年),成帝经过长期考虑,终于决定立侄子刘欣为皇太子。同时,舅父王根因患疾病,不能继续担任大司马,在他的举荐下,成帝以表弟王莽继任大司马,成为王氏外戚第四位大司马。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驾崩,皇太子刘欣继位,即孝哀皇帝。哀帝登基后尊嫡祖母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嫡母赵飞燕为皇太后,生父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绥和二年(前7年)五月,哀帝尊亲祖母定陶太后傅氏为恭皇太后,生母丁氏为恭皇后。

哀帝继位后,重用傅氏、丁氏外戚,王氏外戚权势衰落。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命侄子王莽辞去大司马之职,退居新都封地,以韬光养晦。此后七年,王氏外戚都远离朝堂,似乎不复之前的赫赫权柄。直到元寿元年(前2年),哀帝念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身边没有子弟照顾,才把王莽与堂弟平阿侯王仁召还到长安,侍奉太皇太后,但是没有恢复官职。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因贪色纵情,身体不堪重负,导致气血均亏,最终驾崩于长安皇宫,没有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在哀帝去世后,立即命王莽入宫,夺取传国玉玺、掌握兵权,清除了哀帝的宠臣大司马董贤。

之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尊,下诏迎立元帝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中山王刘衎为帝,承袭皇位,即孝平皇帝。而哀帝傅氏、丁氏外戚一律被贬斥出朝,王氏外戚再度掌握大权,王莽重新就任大司马。

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大司马王莽辅政。元始三年(3年)王莽将长女王嬿嫁给为平帝为皇后,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号宰衡,赐号安汉公。这个时候,王莽已经有了篡位的念头,而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能再约束制衡这个侄子了。

元始五年十二月(阳历是6年1月),平帝于未央宫驾崩,年仅十四,死因存疑,年幼无嗣。王莽为继续 *** 控朝政,没有从宗室子弟中挑选年长者,借口宣帝后裔中年长者都是哀帝、平帝的同辈,不便继位,从而选中宣帝诸玄孙中年纪最幼的广戚侯刘显之子、不到一岁的刘婴为储君,立为皇太子(因年幼,没有直接继位,只册立为皇太子),自己则以“假皇帝(就是 *** 皇帝)”的名义,执掌实际大权。

同时,王莽以皇太子刘婴的名义,尊他名义上的曾祖母、自己的姑母王政君为“孝元太皇太后”,这也是汉朝第二位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授意党羽渲染王朝更替异象、上书推举自己,最终举行禅位典礼,受皇太子刘婴禅,代汉建立新朝,自称皇帝。

之后王莽命堂弟王舜去向太皇太后索取玉玺。王政君年过八十,老迈不堪,无力周旋,只能怒骂:“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然后将传国玉玺取出来、抛向地上,因此传国玉玺崩碎一角。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

王莽建新朝后,把姑母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称号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把自己的女儿、平帝皇后王嬿的称号改为“黄皇室主”。但是孝元太皇太后在自己的宫中一直用汉朝礼仪服饰,拒绝使用新朝制度。

新莽始建国五年(13年)二月,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岁,身居后位六十一年(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新室文母),是中华历史上居后位时间第二长的后宫正位( *** 位是清世祖孝惠章皇后)。王莽将姑母与孝元皇帝合葬于渭陵。

十年后,汉兵及长安百姓诛杀王莽,王氏家族尽灭。

三、宋高宗皇后、宋孝宗太上皇后(皇太后)、宋光宗寿圣皇太后(太皇太后)、宋宁宗光祐隆慈太皇太后吴氏。

吴氏是宋东京汴梁人,生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出身武家,自幼研习武艺,身手矫健。十三岁时,被挑选为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的侍女,随身侍候赵构。

建炎元年(1127年),在康王的父兄徽宗、钦宗父子、及近支宗室子弟都被金军俘获北上、北宋灭亡之际,宋宗室近支中唯一得以逃脱的赵构在应天(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延续宋室,即宋高宗。身为侍女的吴氏也跟随左右,并身着戎装、护卫高宗安全。

此后,吴氏随高宗辗转各地,历经艰难,躲避金军南下追击。在危难路途中,是吴氏经常开导和宽慰高宗,给予其精神上的巨大支持,给了这个懦弱皇帝极大的安全感和宽慰心。高宗因此越来越喜欢吴氏,在建炎二年(1128年)册立其为义郡夫人,之后又先后晋封为才人、婉仪、贵妃,并有意立其为皇后。只是高宗结发之妻刑秉懿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掳走北上,生死不明,所以高宗虚后位以待,不便直接册立吴氏。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绍兴和议之后,金国把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显仁太后韦氏归还南宋。韦太后返回时带来了儿媳刑秉懿已经在金国去世的消息、并将她的棺木一并带回。在得知皇后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南宋朝臣多次上表,请求高宗重立皇后,而韦太后对高宗的吴贵妃也很喜欢,向高宗建议立其为后。

绍兴十三年(1143年),高宗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并追封皇后父系三代为王,吴氏亲属赠官者达三十五人。吴皇后知道高宗思念发妻刑秉懿,于是奏请高宗,让自己的两个侄儿迎娶刑家的女儿,以此宽慰丈夫。同时,对于婆母韦太后,吴皇后侍奉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韦太后对这个儿媳也也非常满意。

当初在躲避金军追击、四处逃亡时,高宗因意外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赵旉也在三岁时夭折,所以南宋皇室一时有绝嗣的危险。为了延续帝系、传承皇统,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年)、六年(1136年)分别在宗室之中(南渡的太祖后裔)挑选了两个太祖七世孙(高宗本人是太祖之弟太宗的六世孙),作为养子收入宫中,准备择品行优秀者立为皇太子。其中叫做赵伯玖的交当时还是才人的吴皇后抚养,改名赵璩;叫做赵伯琮的交张贤妃抚养,改名赵瑷。

不久后张贤妃去世,赵瑷也交由吴皇后抚养。她对于两个养子并没有因先来后到而亲疏有别,均一视同仁,不分彼此。

赵瑷在居住宫中时,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得到了高宗和吴皇后的青睐,逐渐倾向于立其为嗣子。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赵瑷封普安郡王。吴皇后在养子封王后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本有立嗣之意,在皇后的进言下心意已决,决定选择赵瑷。

绍兴十五年(1145年),高宗晋封另一养子赵璩为恩平郡王,同时让他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一步“加恩”赵璩,让他可以称皇侄,其实就是变相剥夺了他的“皇帝养子”身份,从而使赵瑷成为唯一的储位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赵瑗被确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赵玮成为高宗养子三十年后,终于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以“倦勤”为由,禅位给三十六岁的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吴氏称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赵昚即宋孝宗。

高宗禅位后,不再过问朝政,在德寿宫优哉游哉,过了二十五年悠闲自得的太上皇帝生活,太上皇后吴氏也随同高宗居住在德寿宫,并被养子孝宗先后加上尊号“寿圣齐明广慈备德太上皇后”,享尽雍容华贵生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于临安德寿宫驾崩,年八十一岁。临终前,他嘱咐养子孝宗奉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孝宗自然无异议。高宗去世后,孝宗为了更好的奉养皇太后吴氏,请皇太后返回皇宫居住。皇太后不忍离开高宗居住了二十五年的德寿宫,仍然留居于此,并将寝殿改称“慈福殿”。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十三岁的孝宗疲于政事,也将皇位内禅给皇太子赵惇,像养父高宗当年一样,自称太上皇,退居重华宫。赵惇即宋光宗。

光宗受禅登基后,尊祖母吴氏为“寿圣皇太后”(因孝宗尚在,并以太上皇自称,所以吴氏不宜称太皇太后)。光宗曾经向祖母询问用人之策,吴氏回答“宜崇尚旧臣”。

昌邑哪里算命准-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吗

绍熙四年(1193年),皇太后吴氏虚寿八十,太上皇孝宗率太上皇后谢氏、皇帝光宗、皇后李氏前往德寿宫觐见皇太后,奉上册礼,加皇太后徽号“隆慈备福”。

绍熙五年(1194年),皇太后整寿八十。正月初一,孝宗不顾身体不适,亲自率群臣为皇太后行庆寿礼。皇孙嘉王赵扩随侍一同贺寿,侍奉皇太后侧,皇太后勉励曾孙要“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

孝宗内禅后,与儿子光宗之间因光宗皇后李氏的离间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而逐渐疏离。光宗性格偏执孤拗,对于父亲孝宗当年严格教导颇为不服,又因立储之事和孝宗产生矛盾,最后从畏惧发展到忌恨,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行为失据,几乎发展到癫狂之症,后期几乎不去重华宫探视孝宗。孝宗此时已年老,得不到儿子的孝顺关怀,心中苦闷,因此抑郁成疾。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孝宗病重,延宕一个多月后,在六月初九驾崩于重华宫,年六十八岁。光宗在孝宗去世后,给祖母吴氏上尊号太皇太后,加徽号“隆慈”。

按制度,本来是要由光宗主持太上皇的葬礼,但是此时光宗一则和孝宗矛盾极深,不愿出面主持,二则自己也确实精神上有点不正常,“疾未平不能执丧”,于是一直没有在孝宗灵前出现,使得群臣大哗,对于光宗失望之极。

在朝臣赵汝愚、赵彦逾、叶适、徐谊等人的奏请下,八十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出面为养子主持葬礼,在孝宗灵前“垂帘”,代行祭礼。同时,对孙子光宗极为不满的太皇太后在宰臣赵汝愚、外戚韩侂胄的谏言下,决定让不孝的光宗内禅、以曾孙嘉王赵扩继位。

于是,太皇太后以光宗曾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御笔批复为由,于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初五,在给孝宗举行大祭的时候,直接下谕旨,命嘉王在孝宗灵前即皇帝位,并亲自取黄袍给嘉王披上。群臣也在赵汝愚的带领下向嘉王行跪拜礼,三呼万岁。嘉王因此继位,即宋宁宗。

光宗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内禅”成为太上皇,之后被儿子宁宗奉养于泰安宫,倒是没有被慢待,还是悉心照顾,比他对待父亲孝宗的态度强多了。

宁宗继位后,在庆元元年(1195年)尊曾祖母吴氏为“光祐隆慈太皇太后”,依旧奉养于重华宫,恭谨孝顺如同祖父孝宗在世时一样。

庆元三年(1198年),八十三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崩逝于重华宫,结束了她居后位长达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皇后、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后宫正位。而从建炎二年(1128年)吴氏被封为义郡夫人时算起,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驾崩止,她和高宗携手走过了五十九年的光阴,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对度过了金婚的皇帝和皇后。

昌邑哪里算命准-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吗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

周亚夫已经五天没吃饭了,真快饿死了。

恍惚中,他想到自己的下场竟与父亲如此相似,忍不住喷出一口老血。

这位大汉丞相,终于把自己逼死了!

周亚夫是个高级官二代,老爹周勃是西汉十大开国上将。老周做过两次大汉丞相,退休后却被诬陷谋反而下狱,倾家荡产才给捞了出来。 *** 之后,周勃回到封地养老,周亚夫做了河内郡守。

命运放过了老实的周勃,却盯上了更年轻的周亚夫。

周亚夫像父亲一样正派,经常在辖区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有次遇到一个摆摊算命的,非要给他算一卦。

算命的:这位先生,看您面相不凡。三年定当封侯、八年能做丞相、九年后却会饿死!老朽可以化解你的灾祸,不知你是愿意听呢?还是愿意听呢?

周亚夫:少废话!暂住证、 *** 、营业执照统统拿出来!

算命的:咳咳,我乃游方高人,通融一下嘛!周亚夫:那就是无照经营了?再不收摊,把你和烤面筋的一块弄走。

算命的临走前对周亚夫说:“唉,您嘴边那条竖直的纹路,就是饿死的面相啊!”

命理总是诱惑人心!周亚夫回家照了三天镜子,除了发现自己越来越帅以外,啥面相纹路也没看出来。他又想到大哥娶了公主,已经继承了爵位。就算明天吃饭噎死,那也是大侄子上位,拐着弯也轮不到他。

何况既然说自己面相尊贵,那怎么又会饿死呢?这简直是自相矛盾嘛!周亚夫认定那就是个招摇撞骗的神棍。

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三年后,大哥对公主家暴,还失手打死仆人,汉文帝直接将他贬为庶人。后来让大臣们选举周勃 *** 的儿子,继承周家的爵位。

周亚夫以压倒性优势脱颖而出,他继承了这份福利,好像也继承了父亲曲折的命运。尊荣和厄运同时盯上了他。

公元前158年,匈奴又来恐吓大汉,文帝连忙调回三路大军守卫长安。刘礼睡在灞上,徐厉蹲在棘门,周亚夫驻守细柳。

有天,汉文帝想去军营参观。他没让秘书打 *** 提前通知,随便带几个侍从就过去了。

刘总先来到灞上和棘门,守卫一听董事长来了,连忙打开大门迎接领导。二位主将 *** 时间吩咐后厨:快快快!面要宽!汤要煎!

随后举行了简单的 *** ,汉文帝给将士打鸡血后吃了八碗臊子面,最后在全军热情欢送下缓缓离开。

汉文帝又来到细柳营,这回连大门都进不去。守卫说:“我们这只听将军的,不听皇帝的,要参观请站在警戒线以外,谢谢合作”。

汉文帝只好写封证明信送进去,周亚夫才通知门卫放行。

皇帝的座驾准备进门时,守卫又说:“营里车速不能超过10迈,否则罚款扣分”。吓得车夫紧紧攥着缰绳,生怕当着老板的面搞出个违章。

汉文帝一直走到主将大帐前,周亚夫才穿着一身盔甲出来了。他拱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还请老板见谅哇”。

汉文帝扶着车前的横木,尴尬地挥挥手说:没关系,同志们都辛苦啦!

刘总很快就被送出来了,侍从纷纷抱怨周亚夫连顿饭都不管。汉文帝却感叹道:“周亚夫才是真将军啊!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就像唱戏的”!

一个月后,匈奴人退兵了。文帝让那些军队从哪来的回哪去,唯独留下周亚夫,让他掌管京城的兵权。

汉文帝临死前给太子留下一个锦囊,告诉他危机时刻再打开,定会转危为安。刘启很纳闷,导演一般都会安排三个啊,老爹怎么只留一个,看来这辈子真是太节俭了。

汉景帝当了新老大,牛气哄哄的皇叔们却不鸟他。像跟着刘邦打过江山的吴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从来不进京听小侄子训话。

晁错看到年轻的皇帝很没面子,就鼓励他“削藩”。汉景帝大腿一拍:这个主意好啊!马上恁!

削藩令的通知刚发下去,老皇叔们就带着五十万叛军要来问候老板,并一路高喊“诛晁错、清君侧”。吓得汉景帝骗晁错进宫开会,半路上就拉到刑场剁了。

*** 这事哪有干一半,就回家吃饭的道理。汉景帝像装了电动马达一样,急的在屋里转圈圈。他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锦囊,急忙翻出来一看:找周亚夫, *** 丫的!

汉景帝让周亚夫担任平叛总指挥,但只有十万兵力。此时的叛军正猛攻梁国,周亚夫根本无力正面救援,他打算绕到背后断其粮道。但梁王是老板唯一的亲弟弟,周亚夫背不起这口锅。

景帝看完周亚夫的工作计划,大气的说:“没问题!放手去干,我顶着!”

梁国被揍的扛不住了,梁王不停给周亚夫发信息,周亚夫连个呵呵都没回。梁王又去求哥哥救命,景帝担心弟弟真被 *** 了,就指示周亚夫赶快发兵救援。

看到领导说话不算数了,周亚夫决定自己顶。

他拒绝救援梁国,一直等到叛军运来粮草时,一把全搂回来了。汉军们支起火锅唱着歌,饿急了的叛 *** 过头来围攻周亚夫。

*** ,三天没吃饭的汉子,连一个刚吃完自助的娘们都打不过。

周亚夫攻守有序,连叛军老大刘濞的人头都弄回来了,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表彰大会上,大家纷纷称赞周亚夫用兵如神,只有差点被打死的梁王忌恨他。

公元前152年,周亚夫做上了大汉丞相。如同父亲一般,他们达到人生荣耀的顶峰后,便开始被皇帝所厌恶。原因很简单:这爷俩的性格老实正直。

梁王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坏话。老板 *** 就不待见他了。

汉景帝要废掉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坚决反对,老板也不待见他了。

太后想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周丞相硬邦邦的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乖,听爷爷的话”。老板 *** 恨得要死。

匈奴五个小头领归顺了汉朝,汉景帝想给他们封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归降。周丞相直愣愣的说:“如果投降背叛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怎么处罚不守节的大臣?”

老板不高兴地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不但将五人封了侯,还特赏秦岭一白的土蜂蜜。

周亚夫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他立马递交辞职报告,汉景帝看都没看就签字了,让他马不停蹄的走人。

过了段时间,景帝想看看周亚夫的楞脾气有没有改,就派人请他进宫吃饭。周亚夫入席后,看到其他大臣都噼里啪啦的戳开消毒餐具,只有自己的桌面上清光溜溜。

周亚夫的脸立马黑了,他怒斥服务员去拿碗筷。汉景帝笑着说:“今天都请你吃席了,还不够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极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

汉景帝刚说了个起字,周亚夫站起身来扭头就走。景帝都蒙圈了,赶紧通知后厨少做两个菜,免得吃不完浪费了。他叹息道:“像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回家后病倒了,儿子周阳看他年纪也大了,就想准备点陪葬的东西,结果实力坑死爹。

周亚夫曾是干匈奴、平叛乱的举世名将,周阳便在黑市上偷偷买了五百甲盾。这玩意当时属于管制器械,严禁私人买卖的。后来仆人告发周家囤积 *** ,意图谋反。

汉景帝派人来调查,就像当年汉文帝调查周勃一样。周亚夫还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也像父亲当年一样保持沉默。汉景帝得知后很生气,将他押到京城交给更高检审理。

廷尉:“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周亚夫:“那是儿子买的陪葬品,怎么能说谋反?”廷尉:“呵呵,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

周亚夫被打入大牢,正是父亲当年住的那一间。周亚夫越想越觉得憋屈,他开始绝食 *** ,五天后 *** 身亡。

周亚夫绝食自尽后,汉景帝让他的弟弟继承爵位。三十年后,汉武帝以献祭的黄金品质不佳为由,彻底废除周家的爵位和封地。

你的童年有哪些特别的回忆或经历?

下图的这些游戏的都是那些童年抹不去的回忆,天真与贫穷富有无关,放过牛,骑过羊,上山撵过狼。上树逮老鼠,下河耍水,东山采药,西山摘果,总之非常精神健康,丝毫没有现在这些童鞋们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