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算命吗-易经是国学精粹还是封建迷信
周易是算命吗,易经是国学精粹还是封建迷信?
关于《易经》是国学精粹还是封建迷信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方向,深得《易经》之妙的人,坚信《易经》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乃中华文明之源,国学精粹,而一些“无知者无畏”和“别有用心”的人,则坚称《易经》乃封建迷信,甚至是“影响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杨振宁教授就曾经持这种观点,并于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化高峰论坛上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作了演讲,当时就曾在文化界、科技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杨振宁先生谈《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本人研《易》十多年,又在此基础上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的哲学研究新体系,虽不敢说完全悟透,但心得体会还是有一些的,对杨老的一些解释说法,心存疑惑。虽说杨先生的科学研究成果冠绝全球,令人钦佩,本不想使先生的形象受损,但他的这个演讲涉及到了《周易》哲学“无用之大用”的价值荣誉,又不得不说。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尝试着从“大道之学”的角度进行一些回答。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实乃无用之大用综合起来说,杨先生以科学家的独到视角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的弊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哲学缺乏推演式的思维 *** ,没法构成抽象的理论架构,是现实存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杨先生的理论在易学上漏洞还是很多的,且不说他对《易经》思想总结的准确与否,就是他所站的角度,是从外围看《易经》体系漂浮着的一个一个点,如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总结,没有做到深入、总体的把握。实事求是的说,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其实正好代表了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文化方面的差异,说白了其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看待“道与术”的差异性问题,也代表了目前很多不具备中国古典哲学思维和战略思维之人的想法。不可否认,杨振宁先生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造诣是很多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如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上成绩也冠绝全球一样,然而科学技术再牛,它还仍然是属于“术”的范畴,不可能飞上枝头变凤凰,更不可能深刻理解“以道御术,术无穷已,以术御道,术必尽也”的道理,因此科学和技术两个词常常都是结伴同行,成双入对的。以道御术,术无穷已,以术御道,术必尽也所以,虽然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冠绝中西,但他仍然还是像西方思维那样站在阴阳之下看阴阳,并没有跳出西方二元论“以术御道,止于术”的窠臼,而达到一元论“万变不离其宗”的大道之境,以至于一叶(术)障目,不见泰山,误解了《易经》和《道德经》的“无用之大用”。元、亨、利、贞,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近一百多年来,国人普遍有一个倾向就是,对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以注解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推进学术文化前进的方式,给予了极大的怀疑和否定,甚至将其上升到某个“高度”——认定这种方式是我们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的更大阻碍。于是模仿西方的方式,对我们数千年来的经论给予全面的质疑、嘲笑和否定,希望像西方那样,以否定旧世界的方式,来开创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结果如何呢?可以说非常令人失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时代——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古”是因为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文化全面而持久地否定,形成了精神上的严重断层,切断了我们与先辈在思想、心灵与生命上的联系。“不今”是尽管我们与先辈们在思想、心灵与生命上失去了亲切而深入的联系,但各种形式的迷信、禁忌、落后的思想和习俗等,仍然顽强而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和三观。就灵魂而言,我们与百年前的中国人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鲁迅先生的呐喊,至今在很多国人那里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省和回应,沉睡的国人很难说被唤醒了多少,多数人依然以某种方式沉睡着。“不中”是指身为中国子民的当代人,对自己的文明文化、思想传承几乎到了一片空白的程度。就身份而言,我们当然是中国人——拥有着中国人特有的黄皮肤、黑眼睛,说汉语、写汉字,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 ;但就心灵而言,我们并没有被“汉化”,对本民族的文明与历史存在着巨大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甚至是莫名的鄙视与反感。“不西”是指自“五四”开始,中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西化运动,全民西化,就连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也被以国家制度的方式,自幼儿园开始灌输,强制性要求学习。可近百年下来,我们国人真的了解了西方思想和文明吗?西方的哲学、艺术、历史等,有几人得其心髓?可以说,我们对西方的认识,都是一鳞半爪,非常肤浅的,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四不像”,我们国人处在一种四无傍依的境地,很可怜,像个游魂野鬼,无家可归,心灵没有着落,生命没有安顿。西方文化采用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方式,是否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如果适合,又是在什么程度上的适合?这些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必须给予全面思考和反省的高度了。中国文化采用的“肯定之肯定”的发展方式,是否一定是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阻碍?是否一定不值得继承与认可?五千年来,中国先辈们采用以注释经典为主的“肯定之肯定”的方式,已经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这种延续千年的文明发展方式,开创思想的方式,难道就一文不值?以我个人浅见,我们的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及未来,实现全面复兴,再现一个文明盛世,借鉴某些西方的思想理念不是不可以,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自觉地来一次文化回归,重新连接上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以注释经典为主要形式的“肯定之肯定”之发展方式,方有可能真正地传承中华文明,开创新的文明盛世。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精神和思想的创新无不是建立在很好地传承历史、深入传统之基础上,这是不易的法则。时人都说以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希望在东方,东方文化的发展希望在中国,中国文化的发展希望在《易经》和《道德经》,此言不虚非虚也!比如以《易经》的“综卦”为例,尽管每对“综卦”都存在立场差异性的问题,但在这些差异性的背后又都蕴含了关于“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主导性问题,即“统一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求同存异,大同小异”的问题。师忧比乐,不战而战,以德服人以“师卦”与“比卦”是“综卦”关系为例,一个“师卦”是要打,一个“比卦”是要和,基本上是对立的关系,然而师卦在打的时候则一再强调“贞,丈人吉,无咎”的问题,其实就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问题,就是“以战止战,不战而战”的问题。这跟“比卦”中“以德服人,建万国,亲诸侯”的道理一样,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心使气曰强”的道理一致,因此,其中又暗含了一个“道生万物、生生不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统一性”问题,这个“统一性”问题的核心内容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言的“混沌无极之道”,就是“阴阳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就是世人常说的那个“永恒”。还有“需卦”和“讼卦”的“综卦”关系也是这样,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争讼”,然而“需卦”中心思想就是要有利他精神,要等待,“讼卦”的卦眼九五爻亦说:“讼,元吉”,都对簿公堂了,怎么还“吉”呢?关键在于那个“元”,初心和动机是为了“不讼而讼,以讼止讼”,自然就能及时止损,甚至冰释前嫌,否则一直争得头破血流,没完没了,肯定会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因此,读《易经》,讲“阴阳之道”都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能否站在“阴阳之道”的顶端通透其整体的“对立统一性”问题,而不是光站在“阴阳之道”下面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立性”问题。但这也正是当前以“二元论”为主导体系的西方哲学巨大瓶颈所在,以至于他们始终处在“零和博弈”和“双标”的死胡同里打转转。悟道的层次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果只站在“阴阳太极”及其以下的维度和层面来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立场差异性问题,这无可厚非,于是孟子站在人性之阳的立场上说“人性本善”,荀子站在人性之阴的立场上说“人性本恶”,也都能自圆其说,各得其所。但如果像当今以“二元论”为主导的西方哲学,一下子钻进了“零和博弈”和“双标”的死胡同而不能自已、无法自拔,甚至还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只强调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性”,而无法兼顾它的“统一性”问题,那就当今世代的发展大势产生不小的阻隔。于是在面对困扰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思想分歧时,把目光转向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和作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不失是一个明智而现实的选择,因为从中才能找到关于“道”和“德”的终极答案,关于“真”和“善”的完美诠释。因此我们在读《道德经》时候一定要“边界思维”的框架和“整体发展观”的理念在里面。在讲跟“道”相关的问题时,就必须在混沌无极之道的层次和维度上,万物“无中生有”的阶段,即要在“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那个“无极”的“思维边界”里,而一旦下沉到了“阴阳太极”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高就是高,低就是低,长就是长,短就是短;站在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金就是金,木就是木,水就水;站在人道家庭的角度,父母就是父母,夫妻就是夫妻,子孙就是子孙,大家都各行其道,各得其所,这就是《道德经》通过其“宇宙大循环体系”和“整体发展观”所要展现给我们的世界真相。所以孟子站在“阴阳太极”的层面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又都能自圆其说,各得其所,这其中的真正原因只有通透了《易经》和《道德经》的“宇宙大循环体系”和“整体发展观”之后才能明白。周易和道家有关系吗?
周易,源自古人的卜筮。卜筮,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方式。
人们对于过后的事物需要做出一定的判断时,就需要预测。由此产生预测学。
现在人们预测事物的条件很多,比如科学公式,传统经验,历史记录总结的规律,等等。而古人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只能通过神灵的信息来预测,而获得神灵信息的方式也有多种,比如:天象,气候,做梦,灼烧龟甲,卜筮,等等,所以卜筮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不要觉得古人这样做很可笑,在当时看来,这都是非常合理的方式。这些方式有些也遗留到了现在,比如抽签或者摇铜钱算卦。甚至很多高学历和高身价的人,也会借助算卦的方式来进行预测,就是因为其它预测方式不能给出完整和可靠的预测结果,所以只能借助传统方式来预测。因此不能单纯的认为这属于迷信,这些方式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在卜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很多对卜筮结果的记录,这些记录一个是卜筮的结果,后来演变成八卦、六十四卦,一个是对卜筮结果的解释,后来演变成爻辞、卦辞。传说,八卦是三皇之一的伏羲发明的,到了商代末期,周文王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负责卜筮的人把爻辞卦辞 *** 成册,这就是《周易》。
传承到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周易》中包含了很多古人的哲理,于是按照他的理解,对《周易》挂爻辞的内容进行了解说,形成了现有的《周易》的内容。
此后,《周易》成为儒家弟子学习的课本,并在汉代被列为国家的教材,与《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并称为“五经”,于是《周易》也被称为《易经》。
道家的产生,也与《周易》相关。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更多的关注人际关系,道家更关注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和人的关系,而《周易》中包含的天地乾坤、阴阳变化、祸福相依等思想观点,很大程度上给道家提供了营养,使道家在诸子百家中 *** 个提出了完整的宇宙观。由此完善了道家的理论架构,并且为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易经》也成为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经典。
你觉得易经是迷信吗?
易经是不是迷信,答案是不容置疑的:绝对不是!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历代呕心沥血的成果,它经得起人类生存法则的检验。
易经,它博大精深,它包罗天象、军事学、医学、物理学、天文学,有未卜先知的预测学。
古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学"之说。尤其在地理堪舆阳宅、阴宅和八字的运用上,起到了巨大仔作用。
就连中医理论也离不开易经导向,它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法则,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懂,但它却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世间万物离不开阴阳和五行,易经是栓释人类宇宙万象的钥匙,解开人类生存的密码。
因易经的博大精深,少有人澈透,略知一二的,就可以算是大师了吧!它是为人类提供正能量的智慧法则。
有人说易经是迷信的产物,农村万象可以大声的告诉你:你错了!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愚昧占居了你的大脑,正是你的不知"易",才导致了你的贫寒!
农村万象洞察农村,分享农村里的新鲜事,如果喜欢,请观注农村万象,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请留言评论。
您怎么理解周易算命?
我觉得
《周 易》堪称中华民族的圣经,被奉为‘六经’之首。中华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无不与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已成为人们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建筑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形成中华文化的特色,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人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周 易》其道广大,无所不包,根植于宇宙和生命世界及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中,具有广义恢宏的伦理法则,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总之,《周易》是中华古文化与其思维创造的工具,表现出华夏先民的高度智慧。它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可以给我们以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艺、医疗、教育、家庭伦理诸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谈周易就不能不说预测,我们很多人经常愿意让别人给算算命,这就是预测。其实预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例如:你拿起一个玻璃杯,然后把它扔出去,后果大家都能想到,那就是落在地上碎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初级的预测,这个大家都会。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一直在运用预测,比如你有一个朋友遇到一个难题,请你帮忙,你就会帮他做一些结果分析。比如当你遇到一件事情,你就会自己分析是不是可以去做。这就是预测。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人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这样他分析事物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也是一种预测。而周易的预测只不过更深奥一点,但绝对不是什么神鬼之说。
其实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举一个例子,例如你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用一个现在最简单的设未知数的 *** 解决了一道数学题,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就会觉得你很神奇,不可思议。
先从周易中的八卦谈起,我们知道,现代高科技(例如电脑)的最基本原理就是二进制,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学过。而八卦是八个卦象,每个卦是由三条横线组成,有的是实线,有的是虚线。如果我们把实线转换成0,把虚线转换成1,那我们就会发现,从乾卦到坤卦,正好是二进制中从000到111八组数。欧洲发明二进制的科学家就是从八卦里得到了二进制的启迪,从而发明了二进制。可以说,八卦就是最早二进制的雏形,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
在周易里,五行是必不可少的,而讲到五行,我们就要提到相生相克。其实相生相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我想大家随便就能说出几种,例如对立而同一,例如物极必反等等。五行也是这样,金克木:斧子可以砍树,木克土:种树可以防沙,土克水:拦堤可以挡水,水克火:水可以灭火,火克金:例如炼钢。我们经常说物极必反,但怎样物极必反,我发现周易在这里讲的最明白,也给我的领悟最多。金克木木多金折:一把斧子砍一万棵树,我想肯定会把刃给蹦了。木克土土多木没:把一棵树放到沙漠里,我想他会被土埋没。土克水水多土淹:一撮土挡不住汹涌的大河。水克火火多水沸:一滴水无法熄灭熊熊的烈火。火克金金多火灭:一根火柴无法把一根铁柱融化。
易经的具体作用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
(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 *** 。
《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
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 *** 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 *** 则。
"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 *** 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
《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 *** 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
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
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
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 *** 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 *** 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在《易经》里面可以发掘它的政治观、论理观、军事观、文学观、艺术观、哲学观,甚至现代科学的源头。但是,《易经》不是完全是一本哲学的,或者占筮的,或者政治的,或者文学的书,它谈的是人最本质的东西,涉及人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思维形式的模型保留。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人类的思维,在卦爻运动的启发下,诱导人进入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