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盲人算命公式-大家能不能讲讲自己的炒股经历呢
正统盲人算命公式,大家能不能讲讲自己的炒股经历呢?
这个话题会永远存在、而且永远没有唯一答案。本人是一个老股民,自己炒,也看着周边人炒,个案不足参考,只提一些经验,让大家借鉴一下。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参考,不重要,“佛渡有缘人”,哈哈。
炒房时代结束了,炒股时代来临了无论你接受不接受,房地产黄金20年结束了。未来不可能、也不允许房价再次暴涨。房地产在过去承载了过多的投资功能,当房地产单边上涨的时代结束后,谁将承载最主流的投资功能呢?唯一的载体就是优质公司的股权。国外是这样的,国内也将会是这样的。
以本人所在的厦门为例,2017年以前,房地产交易中3成是刚需,7成是投资客。2017年以后,投资客基本跑光了,到现在也没见人影。
以后炒房的,大概率会转过来炒股的,大势所趋。
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炒股国内股市如赌场,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未来也可能继续如此。很多人来炒股,是幻想着一年一倍的收益率的,甚至一年十倍的想法都有——这不是炒股,这是 *** 。老韭菜不可救药了,我只想对新韭菜说一说,为什么从长期来看,这种想法只能是幻想。
几十年来,投资界最成功的是巴菲特,他的年化收益率只有区区的20%——而已。这已经是世界冠军的水平了!你何德何能,轻易踢馆?
有人又说了,我不要长期稳定的收益,我只想赚一票就走。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没学过概率论。单次的交易,成功率并不比长期交易的成功率高,只不过偶然性因素更大而已。在股市中,一年赚三倍的大有人在,而三年赚一倍的却鲜有其人。什么原因?你细细品。
不要轻易加杠杆炒股加杠杆炒股,在放大收益的同时,放大了风险。这对于普通散户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比如在极端行情下面临爆仓的时候,普通人很难去理性管理自己的仓位和资金账户,更难去面临财富被洗劫后的生活。
如果真的有野心,建议一步一步从小做起,先不加杠杆,玩个三五年能够稳定盈利了,再考虑杠杆不迟。
不要轻易碰期货、期权、衍生品投机的世界很 *** ,也很凶险。话不多说,只推荐一本书,期货界曾经的风云人物“青泽”写的一本自传《十年一梦》。投机界的牛人,尚且如此。你何德何能,会做得更好?
唯一推荐的炒股模式——沪深300ETF*** 上的“股神”太多,信的人也很多。劝不动的,我只想劝这些跟风的人仔细想一想:如果“股神”真有本事,自己炒或者给大资金炒,早就发财了,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赚你们这一点学费呢?
个股我不推荐,也不合适推荐。只推荐这个相对稳健的ETF基金,具体怎么投资可以自行百度。为什么推荐这个呢?首先沪深300ETF是相对优质的公司,代表了股市的精华,投资它们可以更大程度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其次ETF是股票的 *** ,可以避免个股的意外波动,更为稳健。在股票投资领域,这是最像房地产的,也是 *** *** 作的。
个股的话,修行在个人啦。
宇宙外面有什么?
1. 宇宙没有外
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但是没有边界,也就没有外。
很多人问:“我一直往一个方向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个地方走不下去了,不就是有边界了嘛?” “我往宇宙外面扔一个球,如果被弹回来了,不就是宇宙的边界嘛?”
没错,你不会走到尽头发现一堵墙写着“禁止通行”,也不会被宇宙边界弹回的球砸到脑袋。宇宙确实没有这样的边界。但这并不代表宇宙是无限的。
为了理解我们的三维宇宙,就先降维到二维世界去看看吧。举 *** 个关于二维世界的例子,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表面是一个球体曲面,不考虑人类的飞行器飞离地球,人类生活的领域无非上至平流层的飞机,下至地壳表面的矿井深处。与整个地球的尺度比起来,我们相当于只是生活在地球二维表面的生物。
在这样一个二维表面上,地球有边界么?——没有,你可以沿着经纬线一路走下去,不会有把你拦在外面的尽头。
在这样的一个二维表面上,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么?——有的,大概是5.1亿平方公里。
所以,二维地球表面是大小有限且没有边界的。
我们的三维宇宙,也是如此。
在地球上的小尺度范围内,你站在广袤的平原上,认为地是平的。可从太空俯瞰地球的话,其实地面是弯曲的。你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会绕地球一圈走回原地。
在我们的宇宙里,你以为从一点到另一点是直的,但大尺度范围来看,其实空间也是弯曲的。你拿着激光笔往远方直射,光线不会射到宇宙的壁上,而是会绕了一个大圈照到你的后脑勺。(如果你能等足够久的话)
你以为他是直的,其实他是弯的。
在二维地球面上,不存在“外”。中国有外,你越过国境往北会去到蒙古。亚洲有外,往西翻越乌拉尔山会去到欧洲。但地球表面没有外,因为没有“边界”。
在三维宇宙里,也不存在“外”。“楚门的世界”有外,《楚门的世界》男主活在一个被创造的世界里,他划船远航,终于撞到了他那虚拟世界的边缘。太阳系有外,旅行者号假以时日,穿越过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就可以离开太阳系。整个宇宙没有外,刚才说了,没有“边界”。
《楚门的世界》剧照,男主划船出海,撞到了世界的边缘。
当然,没有”边界“,不代表它”大的没有边了“,一个没有边界的空间,也可以很小。
比如一个乒乓球的二维表面,没有边界,但表面积就小的可怜。
比如我们的宇宙也曾小过,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的起点(称之为Time 0),宇宙密度为无限大,所有的物质挤在一个体积为0的小空间里,然后迅速爆炸,过了138亿年,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宇宙。可在刚刚爆发的一瞬,其实宇宙有一刻和一个苹果一样大,甚至可以放到你现在的手心里。
乒乓球的二维表面是有限面积的,宇宙的三维空间是有限体积的(体积多大?现在我们也不太确定)。
宇宙大爆炸时间演进图,在时间0点附近,宇宙小的可以放在你的手心里。
*** 部分完毕,宇宙没有外,但它有限。
2. 宇宙有外
这时候一定有读者要问,你说二维地球表面没有外,但旅行者号不是离开地球了么?再看下面这张地球的图,B和C都在地球表面,但A不是在外面了么?A是不是地球的外面?对于宇宙来说,有没有这样的点A?答案是,没错,在更高维度上,宇宙其实也有外面,但这个“外面”,跟我们平时了解的“外面”不一样。
A点确实在地球表面二维空间的“外面”,但这是升了一个维度,从二维球面来到了三维空间。那么如果我们在三维空间升一个维度,进入四维空间,那么,宇宙也存在这样的A点,宇宙有外。
但是,如果是只生活在地球二维球面,不懂什么是三维空间的二维生物,不会理解A点的存在。同样,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类,也不会找到宇宙四维空间以外的A点。
为什么说所谓的“外面”,和我们平时说的“外面”不一样?
因为任何高维到低维的降维,都会将大量的信息压缩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
比如,用铅笔在纸上划一道,你得到了一条线——这是一维。
用显微镜观察,你会发现这条线是有宽度的——这是二维。
镜头再拉近,你会发现一颗颗石墨颗粒粘在纸上——这是三维。
镜头从近到远,从三维回到二维再回到一维,降维了,相当于把一颗颗石墨颗粒复杂的三维空间信息挤压进了狭小的一维的一条线。
信息量可大了!
还是看这张图,我们知道这个图上画的是三维地球。但其实,它出现在你的二维电脑屏幕上,这是一张二维图。它把三维的地球表面信息压缩进二维图片,东半球和西半球重叠挤压在了一起。由于信息量挤压太大,你会发现,B点的位置在东西半球代表不同的城市,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文科生,熟悉地球仪,不难发现B点在西半球位于西雅图附近,在东半球则位于我国驻马店。
这时,当驻马店遇上西雅图,如果有一架飞机从驻马店飞向西雅图,你会发现,在图上,该飞机从B点飞到了C点,然后原路返回B点。在二维平面上看都是B点,但其实飞机已经换了一个半球了。
同样,这是二维空间中,两个半球挤压到了一个圆圈里,两个半球共用一个圆形边缘。
三维空间也行。
想象两个四维空间的苹果,被挤压到了一个三维空间的苹果里面。别人看你手里拿着一个苹果,但其实这个空间里有俩!
这时,在苹果深处,有一只虫子。它啃啊啃啊,啃到了表面。又啃啊啃啊,原路啃了回去。
这时你看着它,以为它啃回了原路。
但其实它啃进了第二个苹果!正如同两个半球共用一个圆形边缘,这两个苹果共用一个苹果表面!
正如从驻马店去西雅图,必须先去边缘的C点,虫子要啃到第二个苹果里,必须先从苹果深处啃到表面再啃回去。
这时候有人就会想,那既然挤压后,反正驻马店和西雅图也重合了,飞机直接不经过表面直接穿过纸面来到西雅图不行么?这不是省路了么?那个要去第二个苹果的虫子,不经过表面,就不可以啃到第二个苹果里去么?
哇!恭喜你,发现了虫洞。
虫洞是高一个维度的桥梁,在二维世界里,虫洞是一个三维的通道,洞口是圆形的,飞机可以从驻马店的反面直接穿过洞口来到正面的西雅图。在三维空间里,虫洞是一个四维的时空桥,洞口是三维的球,走进去再出来,就去了另一个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星际穿越》里,男主的飞船冲进虫洞,看着是一个好看的球,就如同进入了隧道,出来后发现来到了另一个星系。
电影《星际穿越》预告片截图,里面的虫洞入口长这样。我们没见过真的虫洞,我感觉这个挺像的。
但要注意,必须在时空扭曲的很厉害的情况下(比如两个半球都挤一起了),虫洞才可能建立。
这时候问题来了,挤到一起的两个苹果A和B,虫子在苹果A里,啃到了表面,如果一跃跳到了苹果外面空中,那么,可以确定虫子是在A的“外面”了。
可是,如果虫子啃回了苹果B的深处,外面看着似乎还在苹果A的原位,可已经换了苹果诶,这时,虫子在苹果A的外面嘛?
再假设,虫子是通过一个四维虫洞从苹果A来到苹果B的,在虫洞里的时候,虫子相当于已经进入了高维空间,这算是在苹果A的外面嘛?
这取决于你对“外面”的定义。
所以,宇宙在更高维度的角度下,也有外面。可这个“外面”,和我们平时说的“外面”不一样。
3. 宇宙外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
所以,单纯从我们三维空间的角度,宇宙没有外。讨论”宇宙外面是什么“对于我们三维空间的生物,没有意义。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讨论“时间0之前是什么?”
科学不讨论这些问题,你可以把它交给宗教和信仰,罗马教皇现在就基本认同:是上帝引发了宇宙大爆炸,创造了世界。飞天面条教也许认为,时间0之前的时间线就像一根弹力十足的面条,你正在和一个丑男相亲,突然面条一拉伸,时间线变长了,于是你感到这个相亲好漫长啊,怎么也相不完。
为什么科学不讨论这些?
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那些PhD们没法用这个课题做实验,没法 *** 文,研究这个毕不了业。我们只能把这些问题交给神学家、或者哲学家。
所以,三维空间的我们,不知道宇宙“外面”是什么。
4. 宇宙外面有什么,我们可以猜
刨除飞天面条教的设定,其实也可以有一些看上去很靠谱(但还是猜)的猜测。
比如:平行宇宙
可能我们身边就有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一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百度百科平行宇宙词条
平行宇宙也许和我们毫无关联,我们怎样也无法相遇。可能和我们的宇宙紧紧挤在一起,共用一个三维空间,就好像两个挤在一个苹果皮下的两个苹果。又或者部分和我们宇宙重叠,另一部分彼此 *** ,比如下面:
如同两个互相穿过一部分的苹果,注意在A点附近的重叠部分不是指一个点同时处于两个苹果中,而是这是两个不同宇宙中的驻马店和西雅图,只是恰好共用一个空间点。
那么,如果在A点有虫洞的话,我们可以从左边的苹果宇宙跑到右边的苹果宇宙当中去。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如果我们通过A点虫洞,从我们已知的宇宙左苹果西雅图,去到了右边苹果的驻马店,这是,我们算是在宇宙的“外面”了么?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两个宇宙的自由联通之法,我们是会把通向的地方定义为自己宇宙的一部分,还是算作宇宙的“外面”?
看过了平行宇宙,再比如一个猜测:包住我们宇宙的宇宙
我们都知道黑洞。掉进黑洞,就出不来。黑洞的逃逸速度超过光速,黑洞的边界也是两个世界的边界(标准的叫法是“事件视界”),你没法了解到事件视界的另一边发生了什么。
黑洞里面有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无法证实、无法证伪,黑洞里面的世界我们没法用科学进行研究。
就算,黑洞里有一个同样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物理定律可以和我们相同也可以相异,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影视片可以随便设定,《星际穿越》里说里面是男主女儿房间书架的后面,也不能算错,反正不能证伪。
《星际穿越》剧照,男主进入黑洞后,发现进入了高维空间,就在女儿书架后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高维中,连时间维度都被展平,所以男主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个时间点,向前向后,不受制约地和女儿交流。
这时,假设黑洞里真的有一个世界,原则上里面的人出不去。黑洞外面则是我们的宇宙,“包住”了黑洞。
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我们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洞里呐?毕竟宇宙的逃逸速度也超过光速,还没有光可以由我们的宇宙散佚到外面去,所以从宇宙外真有一个包住我们宇宙的宇宙,在上一级宇宙里观测我们的宇宙,由于没有任何东西能从我们的宇宙出来,我们的宇宙看上去不就像是一个黑洞么。
当然也有区别,至少我们宇宙还能给黑洞送点东西进去,但我们现在没发现宇宙外面有东西送进来嘛。
问题又来,假设外面真有个包住我们的上一级宇宙,那算是我们的外面了吧。那黑洞里面也是我们抵达不了的空间,假设里面也有一个世界,算不算宇宙的“外面”呢?
我们科学的边界、我们观测的边界,我们穷尽一切力量都到达不了也测量不了,所有的科学都全部失灵的地方,是不是就是“外面”呢?
补充:为什么如果有其他宇宙,性质可以和我们一样又不一样?
看下一张图,再来考虑二维世界
如图,我把两个地球套在了一起,在我们地球之外又套了一个等比例放大的无质量空心地球(就称之为“外地球”),两个地球共用一个球心。外地球和内地球相当于两个互不干涉的二维平行世界。
如果把两个地球近似看做二维世界,那么我们生活在内地球的球面上,一切物理定律都和我们现在的完全一样。我们知道:光速是30万km/s,重力加速度g大约是9.8N/kg,每千克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三维空间的我们还知道,距离地球中心越远,重力加速度也越小。但这个近似二维世界里不考虑三维海拔提升的话,上面生活的人会本能地以为地球上的g全是9.8。重力加速度在内地球的二维世界里,成了一个不变的常数。
现在来看外地球,由于外地球距离地球远,同样是二维世界,他们世界里的重力加速度可能是4。于是在外地球的世界里,重力加速度等于4,也是常数。
由于在三维空间里所处位置不同,不同二维世界里的基础常数,重力加速度出现了变化。
(当然,纯二维世界没有向“下”的重力这么一说,他们没有“下”,这里仅作举例说明)
同样,由于我们的三维宇宙在高维空间里所处位置与其他平行宇宙不同,不同宇宙的发展阶段也不同,我们的宇宙和其他宇宙的基本常数也会不同。光速可能会不同,万有引力常数可能会不同。再比如,我们的宇宙,和一个刚刚在宇宙大爆炸中炸开几秒钟,扭曲非常严重的宇宙,圆周率都不同。
如何才能享受到做教师的乐趣?
如何才能享受到做教师的乐趣?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大概率是一位中小学教师,大学老师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目下的社会,中小学教师是教育问题中无法绕开的一个群体,是教师群体的基石,数量庞大。至于大学教师,目前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他们的生活依旧优哉游哉。
由于高考扩招的缘故,生源问题并不难解决。而且,大学生还是一群有着一定自我管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群体,他们在为期三年的学习活动中,需要为自己的一生做好规划,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把目光久久停留在教师身上,家长亦然。如此一来,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并不重。而且,大学教师作为社会高学历者的代表,往往还有很多社会工作、社会职业可以从事。再不济,从事一些补课活动,也远比中小学教师要吃香不少。
请不要怀疑这个论断, *** ,可以参照现在的教师编制考试(大多都是中小学的教师编制考试),便能窥到教师的职业压力:粥只有那么一点点,僧人却在不断增加,吃饭的氛围怎么能不紧张?在紧张的氛围之下,“内卷”当然会顺理成章地形成。
第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都处于一种学习引入阶段,没有什么学习的明确目标,管理上总是难上加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冲突最为严重。排除掉这种冲突里个人素质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是学生家长幻梦的 *** 个打破者——每个学生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假若这个世界上需要公选一名宇宙统领者,每个人都有至关重要的一票,我想,每个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自己的孩子,别无其它。
每一名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个 *** 可爱、最聪敏、最善良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然而,到了中小学老师这里,汇聚了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有名次的差别;交往过程中,必然有学生中的冲突产生。
教师一次次打分、一次次批评,无形之中一次次在打碎家长的幻梦。
你一定要相信: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哪有什么深明大义?学生家长面对教师的批评,当然会直接产生排斥心理。
再加上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生人所接受的普遍的义务教育、看过很多心灵鸡汤,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意见领袖,事事处处怀疑老师的专业能力,学生家长群体对老师群体的忌恨就与日俱增,无法避免。
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之间内耗也非常严重。“情商”这个虚无缥缈而又无所不能的大棒,一直悬在老师们的头上。教师群体内部的明争暗斗、利益冲突若隐若现。典型的事例就是焦作十七中的姚老师的遭遇:因为“情商”不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具体另行搜索)。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并没有做到“清者自清”。比如违规补课问题,长期以来根本没有得到遏制,相反愈演愈烈。一部分老师的补课收入,可以在短短几年间买到一处房产。
还有“县管校聘”问题,校长本该是服务于教师的存在,现在却有了无限大的公权力。长袖善舞之下,让老师们更添一丝隐忧。
这样的问题,哪一个都不是短期可以解决掉的,单纯要求老师自己享受到做教师的乐趣,无异于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
说了这么多,有人又会解读为不够积极。而我则只认为,这些人不敢直面惨淡的现实。光明虽然刺眼,我们不该背过身去暗骂。
我们来看看教师的历史沿革吧。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大概肇始于1904年(至少在我国是如此)。那一年,适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举行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甲辰恩科。
本来,六十一甲子,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本该有开端的预兆。没想到,却是科举制度的丧钟。这一届科举考试之后,我国的近代教育体系才开始逐步确立。
很长一段时间,私塾和学校教育制度并行不悖。这一点,你从很多民国时期的名人经历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他们的启蒙教育仍旧有私塾的影子。
之后的风云激荡中,教育体系虽然建立了起来,实际上也是有明显分层的。
具有英美教育背景的人,主张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他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从哪里来?”
具有日本教育背景的人,则主张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代表人物是范源濂。他说:“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不会有好的大学。”
最后,谁的主张被广泛接受?这还用说吗?你觉得你更熟悉蔡元培这个名字,还是更熟悉范源濂这个名字?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或者说是中小学教师,怎么能够享受到自己的乐趣呢?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能并不熟悉一个叫做“丰子恺”的人。但如果我提到他的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你大概就会眼前一亮。这个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最能让你产生记忆的莫过于那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至于夏丏尊,你一定会记得他翻译过的《爱的教育》,一定会记得那一篇《小抄写员》的课文。
杭州虎跑泉。李叔同出家地。丰子恺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1975年的特殊时期才病逝。在他的生涯里,曾经也做过老师。他虽然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成为散文界和绘画界的巨擘,但他似乎也并没有从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得到多少乐趣。
他在《剪网》一文中写道: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
他还写道:
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买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的一事就厌恶起来。
需要阐明一点的是:丰子恺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还不是那种“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的基础学段,而是蔡元培力推的高等教育。在这种情状之下,他还感受不到乐趣,还感受到无所不在的“网”。而今的我们,又怎么可能逃开这个“网”的限制?
从某个方面来说,现在的我们,被网束缚得更紧了,更加远离了乐趣。
其实,也不单单是丰子恺,我们随便举出一些名人,他们都不认为教师有多少乐趣。比如:鲁迅、汪曾祺、老舍等等,你可以去他们的文字中寻找老师的影子,都不那么让人觉得快慰。
结语如何享受到教师的乐趣?并非不可能。
让我们抛弃掉那些大而化之、高屋建瓴的庙堂之语吧,只说一点实际可行的建议。
一开始,你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能做一个小小的普通的教师,要力争站上校长等管理者的位置,成为别人命运的主宰者。一开始,你就要戴好自己的面具,或者说树立一种使命感。一切工作的动力都要指向自己的晋升。
其次,一开始你就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不单单是教学能力。
“法无禁止即可为”,要勇于走出教师的圈层,开拓自己的事业。比如,可以去办一些辅导班,多结交一些朋友,让他们对你的人生形成助力。
再次,一定要把 *** 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远离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人生意境吧。
清朝时期李秀成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
“借尸还魂”,攻破天京城!
天京城的“七个回合”的攻防战,精彩之至。
曾国荃的“铁通阵”,大战李秀成的“铁布衫”!
曾国荃:别提了,我老曾的“铁桶阵”在李秀成这里,不管用了呀!
一、 *** 回合:李秀成用“铁布衫”,对抗曾国荃的“铁桶阵”。曾国荃打仗,绰号“曾铁桶”。
因为他攻打城池,就喜欢“挖深壕、长围困”的呆笨战术。
他率领的吉字营,攻取九江、安庆,都采取这一战法,耗时都长达一年以上。
1862年,曾国荃开始围攻天京城,又祭出了“铁桶阵”战法。
他陆续占领周边据点,成功合围天京城。
但他没有想到,李秀成闭门不出,练起了“铁布衫”。
由于天京城城墙很厚,又很坚固,攻城难度要大得多。
同时,城内的粮草准备的也很充分,李秀成坚守不出,令曾国荃黔驴技穷。
围困了2年时间,期间,曾国荃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攻坚战、攻心战、夜袭战、间谍战统统都用了一遍,湘军没有任何进展,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曾国荃一筹莫展,精疲力尽,急的头发都白了一半。
曾国荃的“铁桶阵”,将天京城团团围住。
二、第二回合:曾国荃用“地道战”,对抗李秀成的“铁布衫”。到了1864年,曾国荃开始使用绝招儿,“地道战”。
1861年,就是利用地道,将 *** 填埋在安庆城墙之下,轰开一个口子,才拿下安庆的。
于是,曾国荃故伎重演,开始布置人马,选取几个位置,同时开挖多条地道。
当年湘军开挖的地道遗址
三、第三回合:李秀成用“大瓦缸”,对抗曾国荃的“地道战”一连几天,湘军都没有动静。
事出反常必有妖!
李秀成觉得有问题,便巡视城防。
远远望去,似乎湘军影影绰绰的,显得忙忙碌碌的,但就是不见攻城。
明白了!
李秀成在广西就参加了太平军,他想起来太平军原来如日中天之时,曾经屡屡用的破敌战术:地道战!
于是,李秀成让人在湘军攻击的重点位置,靠近城墙,各埋一个大瓦缸,招募多个盲人,依靠他们异于常人的听力,让他们每人坐在一个瓦缸中, *** 挖地道的声音。
一旦听到有异样声音,便仔细判定方向,然后令太平军也对向开挖地道,待挖通后,出其不意,攻击湘军,使他们仓皇溃逃,前功尽弃。
嘘!别出声,那边好像又声音......
四、第四回合:曾国荃用“大炮轰”,对抗李秀成的“大瓦缸”。连续几个地道都快挖到城墙下了,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不想一个接一个地被李秀成给“端了”。
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使得锐气尽失,这使得曾国荃大为光火。
他与爱将李臣典多次会商,才搞懂了里面的原因:
*** 不离十,太平军是用了“大瓦缸”战术了,不然,为什么能够准确侦知我方的地道开挖方向呢?
于是,曾国藩让湘军利用大炮,轰击天京城城防。
一是制造恐怖气氛,使得太平军不得安生;
二是制造巨大响动,掩盖湘军开挖地道的声音。
同时,他还命令部队击鼓,让太平军紧张不安,也能够混淆视听,让太平军的“大瓦缸”战术彻底失效。
曾国荃:开炮,开炮,开炮!
五、第五回合:李秀成用“辨草色”,对抗曾国荃的“大炮轰”。眼看大瓦缸中的盲人们,被湘军的大炮声音震成“聋子了”,“大瓦缸”战术真的失效了。
怎么办?
李秀成又亲自去巡视城防。
他站在更高处,仔细看了半天,突然下令:
命令工兵,迎着城墙外,草色发黄的方向开挖地道。
工兵们不知所以然,只得依命而行。
嘿,神了!
真的挖通了湘军的地道!
于是,要么用开水浇灌,要么用毒烟熏入,将湘军要么被烫伤,要么被毒死。
曾国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工兵们,一个个哭爹喊娘,狼奔豕突,气的简直要 *** 。
为什么“辨草色”可以识别地道开挖位置呢?
原因很简单:当地道开挖到城墙底下之时,必须向地面开挖,不然 *** 不容易将城墙炸塌。这样一来,草根被毁,草色发黄,便容易被人识破了。
李秀成:那边草色黄黄,恐有地道开挖......
六、曾国荃用“燎原火”,对抗李秀成的“辨草色”。曾国荃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李秀成是用什么办法探明湘军的地道位置的。
他骑马巡视前沿阵地,似乎若有所思。
还是李臣典眼尖:九帅,你看,那边是一条一个多月前开挖的地道,被长毛发现后,已经废弃多日了,现在看去,别说是长毛了,就是我们,也能看的清清楚楚哇,那里有一条地道呀!
嗯,是的!
曾国荃一眼望去,不住地点头,所言极是!
原来,那一条废弃的地道上面,地面上的青草和小树,全部都枯萎发黄了。
嘿嘿!
曾国荃气的差一点扇自己一耳光。
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我知道李秀成是如何破我的地道战了!
于是,曾国荃命令湘军利用夜间,展开一轮佯攻。
东边呐喊之时,西边湘军拎着油桶,泼到前沿阵地延伸到城墙的地面上;
如法炮制,待四周全部浇上油之后,然后一把火,把天京城外的前沿阵地上的青草和小树付之一炬。
曾国藩得意地看着这眼前一片片的“草色黑黑”,冷笑道:哼!看你李秀成还如何“辨识草色”?
野火燎原
七、曾国荃用“还魂术”,撕破李秀成的“铁布衫”。站在城墙上,李秀成有些茫然了。
湘军大炮不停地轰击,“大瓦缸”战术失效了;
湘军把城墙外的青草全部烧焦了,“辨草色”战术失效了。
怎么办?
李秀成只能是命令守城官兵,盯着原来没有开挖过地道的地方,严阵以待。
他想,原来湘军已经开挖过地道的位置,已经暴露,他们一定会换地方重新开挖的。
谁知道,这一次,曾国荃技高一筹。
那一次,李臣典指着让他看的那条废弃的地道,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那条地道太明显了,双方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于是,一条“还魂术”的毒计,开始在曾国荃的心中筹划。
他一方面命令工兵,在其他没有开挖过的地方,有模有样的开挖地道,既装作隐蔽作业,有装作紧张施工,将太平军的注意力引到这里。
同时,他命令李臣典带领优秀工兵,利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继续开挖那条已经废弃多日的地道。
由于原来那条地道就已经很接近城墙了,李臣典利用15天时间,就开挖到了城墙之下。
于是,又利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城墙下填埋了三万斤的 *** 。
然后,又利用一天的时间,将 *** 引信,穿到竹筒中,一直引到地道出口,然后,再将地道用土封堵,浇灌食醋,加固封堵效果。
1864年7月19日午后,李臣典引燃 *** ,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天京城墙垣被炸开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一时间,喊杀声冲天。
天京城破。
曾国荃屠城。
李秀成携幼主洪天贵福出逃,后纷纷被捕,分别被斩杀。
历时14年,席卷18省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覆灭。
湘军从城墙炸塌处,蜂拥而入。
六福雅士评曰:虽然天京城的攻防战,双方你来我往,妙招叠出,但:
李秀成只是困兽犹斗,苟延残喘而已,
而曾国荃,则是胸有成竹,掌控全局。
为什么?
昔日全盛时期,太平天国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
昔日围魏救赵,打破江南大营的战例,何其辉煌。
然而此时,军心已疲,民心已失,30万太平军,轮番攻击,拿不下2万湘军守卫的雨花台。
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退守天京城后,让人家曾国荃来了一个“铁桶围城”,最后身死城破。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天京城破,大事去矣......
关注我,六福雅士。幽默读史,风趣生活。
天才分等级吗?
科博熊,与你分享更多科学知识。
我先给结论——天才不分等级,智力水平被分了等级。
引语我知道很多人焦虑于自己资质平庸,羡慕那些被称为天才,学习成绩好的人。
许多人小时候就被定义了天赋,有些被认为是资质优秀,有些被认为是资质平庸。
往往最初资质优秀的同伴会鼓励资质平庸的人——加油努力!
然而,最后坚持大多没有效果。最终对平庸之人渐渐失望,劝他们认清现实,放弃努力,不要做无用之功。
然而,也不用就此垂头丧气,就认为自己是个平庸之人。
天才我之前说到,天才不分等级,为什么呢?
天才往往在某些领域有超出常人的优势,然而这些优势在研究者看来并不如此。
优势与劣势:
例如阅读障碍常被认为是学习障碍之一,阅读需要视觉和听觉的配合,阅读障碍者常常要将视觉信息和语音信息联系起来,而在众多词语的干扰下,他们无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劣势。
然而,由于需要识别外围的信息,阅读障碍者具有更广阔的视觉感知模式。如果在天文学这种领域,这代表拥有迅速而准确的“整体审视”能力。这就变成了优势。
类似地,出色的运动员有手长脚长的优势,同时也意味着疾病。盲人虽看不到世界,却拥有敏锐的听力。
所以人们某些方面能力的不足,转换过来又会是另一项天赋。
智商分级1911年,智商测验之父比奈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他调查统计了很多儿童的在每个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然后制成了一张智商测验表。
问题类似于,比如:今天是哪一年?星期几?请倒背4个数字,或根据3个词语组成句子等等。
能够完成某一年龄段的测验表,就代表具有那个年龄的智力年龄。
计算智商的公式为:
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因此实际年龄5岁的儿童,能完成10岁智力年龄的测验表,就代表智商200
如果能完成本身5岁年龄的测验表,就代表智商正常为100
如果实际年龄为10岁的儿童,只能完成6岁智力年龄的测验表,就代表智商堪忧为60
然而编制的智商测验表并不准确,每个国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成人智商的测验也不准确。因此,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将智商分数转化为一个波段表,如下图:
然则,智商分级往往是研究者对自己测验对象的个人之见,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天赋,也并不能推断个体以后的成就。
总结天才不分等级,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学习天赋,要善于发现能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领域,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世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要别人都说自己蠢,就天生认为自己的确如此,就不去努力了。
智商测验被分了等级,也只是仅供参考。如果测验后,发现分数比较低也不用放在心上,这只是测验编制者的个人看法而已。
我也有个人看法:天赋就是一场骗局,努力往往比天赋更重要。
你觉得呢?欢迎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