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姓李算命小伙-山东一带老虎会这么多吗
威海姓李算命小伙,山东一带老虎会这么多吗?
谢邀,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其实在古代的中国老虎在各地都很多。不仅仅是宋朝的山东有虎,放眼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与虎为伴的。
先说说中国的虎。中国的虎有三个亚种,分别是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其中,西伯利亚虎分布在东北林区,又名东北虎,俄罗斯、 *** 也有。孟加拉虎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亚次 *** 。只有华南虎是中国的特有品种,也曾经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老虎。也是中国历史上“虎患”的主要制造者。
虎的分类图(反正我是从图片上看不出区别)
老虎作为现存更大的猫科动物,是成功进化的典型。老虎是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的大型掠食动物,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在无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老虎在野外更大的天敌是其他的老虎。甚至当人类在没有掌握更好的武器和捕猎技术之前,连人类都是老虎捕猎的对象。老虎的性格凶猛,生存能力强,适应性也很强,只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老虎就可以扩大种群规模,不断繁衍。所以,在人类数量不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候虎是能够威胁到人的。当人类不断发展,人口激增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与老虎发生接触,形成敌对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打虎、被虎伤的记录总是那么多。甚至老虎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与老虎有关的中华文化符号也非常多,例如成语、民间故事、中医药、绘画、人名、地名等等。中国人打虎的历史很悠久,大概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甲骨文和兽骨的记录上了。远古社会,人与虎的距离很近,为了生存人与虎之间免不了有冲突。不过在那个时候,生产力很低,个人在老虎的面前就是去“送餐”的。所以就会出现众人在王或诸侯的领导下,一起围猎老虎。打老虎逐渐成了一种帝王宣示武力的 *** ,例如“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逸周书集训校释四》)讲的就是周武王狩猎的事情(猎杀老虎22只)。秦汉后,农业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加上战争不断,打虎除了是帝王的爱好,也是将军们展现实力的资本,例如西汉时的飞将军李广,“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杀虎最多的古人应该是文韬武略的康熙大帝,康熙皇帝在晚年总结自己的围猎成果,说自己一生总共射杀了135只老虎。据《圣祖实录》记载: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从文献记录中看,当时的老虎存量还是很大的,古人如果想在野外找到老虎还是比较容易的。从这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古人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很有限,野外还是有许多无人开垦、开发的荒地、山林可以为老虎提供栖息地。
民间各种打虎的传说
其实,在古代的中国,虎是长期与人类共存共生的。人与虎会经常发生冲突和互相猎杀。人杀虎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娱乐,虎 *** 多数是为了自保和生存。唐宋时期,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人虎冲突更是有增无减,一些传奇小说中也充斥着虎吃人、人打虎的故事。一些民间猎人由于长期狩猎,总结出了一套打虎办法,甚至以此为业。“浔阳有一猎人,常取虎为业,于径施 *** 焉。”(《太平广记》)
比较有名的宋、元民间“说话”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从清代《临安县志》和《西湖大观》记载可知,历史上杭州确有武松此人,但在正规的史籍资料中并没有其打虎的记载,相反民间故事中就有很多。武松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武行者》小说篇目。这些全都是文学创作,因此武松打虎的事情并无实据可考证,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虎患严重,百姓迫切希望出现打虎英雄的现实期望。
探究中国古代人虎矛盾、人虎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人类繁衍、人口增长挤占了虎的栖息地导致的。中国古代的人口在明、清以前,囿于地理、气候、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始终控制在2亿人之内。也就是说,在明、清两代之前,无论哪个盛世,人口最多不会超过2亿。2亿,就是土地可以承载人口的上限。超过2亿就会爆发人地矛盾,引发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导致人口锐减。所以,人口规模在2亿之内,人虎冲突也保持在一定规模以内。但是到了清代,由于新型农业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激增,导致人口 *** 次突破“2亿大关”。人口快速膨胀,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山林资源也被大面积地 *** 。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将目光盯向了山区,环境的 *** 造成了老虎的生存也受到威胁。这时,老虎开始走出深山老林,正式向人类宣战,所以说明清以来,我国的虎患才是最激烈时代。虎患灾害最终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地区、东南地区、云南地区、以及南部沿海等地。这种灾难到底比起之前有多厉害?仅以东南地区为例,明清时期此地区出现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更为可怕的是,人虎冲突的频率几乎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演越烈。这一时期的老虎作恶十分猖狂与凶残,甚至直接到居民家中伤人。据《钱塘县志》记载,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九月二十四日“天尚未明,湖墅夹城巷北,有黄斑虎躯体雄伟,自南河游至巷。有脚夫谢四,因早出行,与虎交肩行过,被虎爪伤左肩。虎遂入前巷知州凌煌家,据厅上大吼,邻里无不杜门。凌家破后壁逃,虎遂登楼,地方奔告官司,唤猎户二十余人,擒之无策,后以石灰灌入袋内,上瓦揭开,放日光,虎仰视,以灰迷其目,次以坚利长枪刺其口,始获送官。”
武松打虎
无独有偶,离浙江不远的上海也曾经是个老虎出没的地方。据《宝山县志》记载,正统二年(1437年),宝山吴淞附近有白额虎,伤65人,堪称是单只老虎伤人最多一次。当时的场景是“绷村绕舍时纵横”,“有时咆哮啸一声,怒音十里秋风狂”,害得“居民号恸死不辜,哭声夜半于穹苍”。从以上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的人虎矛盾已经上升到了极点,老虎都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入城伤人了。其实这些记录背后折射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 导致老虎的栖息地遭到了极大的入侵,老虎是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已进城觅食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老虎在野外遇到人类的 *** 反应是躲避开人类,尽量不与人类发生正面冲突。这是老虎在进化过程中被写入基因里的记忆,但是当老虎开始主动伤人了,只能说明是老虎感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是不得已为之的选择。
进入近代,中国的虎患依然存在,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方部分省份还有虎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类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和对自然的 *** 威胁了虎的生存。建国初期, *** 为了解决人民温饱,鼓励大规模的山林野地开垦,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时间野生动物失去了栖身的空间,被撵得东奔西跑,野牛野猪开始到庄稼地里糟蹋,人民也就没了收成。面对新问题, *** 又鼓励和号召人们开始诱捕野生动物,只要打死野猪野牛都能够得到奖励,这样的捕杀进行两年后,野生动物急剧下降,山林中的老虎觅食无门,开始走出山林报复人类。自1952年起,最典型当属于湖南省,全境数十个县几乎同时传来虎患急报,近到长沙岳麓山,远到新化、安仁、耒阳乃至通道,单1952年2月3日《湖南日报》就集中报道5个县市老虎伤人的事情。在这之后近10年时间里,湖南惨落虎口的人近2000人,家禽更是数以万计。期间 *** 号召打虎,并组织打虎队,一时间打虎成了一件光荣的事情,陷阱、 *** 、强弩、 *** 、捕网等通通用上,每次打虎结束,县城必定会开大会庆祝,表彰“打虎英雄”、“灭害模范”。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十年捕杀华南虎647只,其中7年打虎138只的“打虎王”陈耆芳还得到了周 *** 的亲自接见。
打虎队合影
近代打虎的照片
打虎队合影
可以说,华南虎的野外灭绝和西伯利亚虎的濒危,与当时在全国开展的打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自然环境的不断 *** ,虎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地挤占虎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虎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一个个自然保护区和种群繁殖计划被确立了起来。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们又可以在野外看到“虎啸山林”的人与自然、人与老虎和谐相处的景象。
回到正题,《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李逵杀虎,是作者为了表现和衬托梁山好汉英雄气概的一种艺术手段。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中与虎相伴,与虎冲突的社会现实。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旱路:
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
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
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
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
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水路: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
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
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
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
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
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闯崴子的人多为从事渔业和贸易业,也有很多人把海参崴当成了中转站,由此向西进入白山黑水。
闯关东的过程其实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晚清、民国达到了最顶峰,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二三十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回流速度也很快,不管是闯关东还是回流,都是为了一碗饭吃,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沉重变迁,见证了山东人的苦难和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家族记忆:笔者老家即是山东半岛,有亲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了大连,成了海南丢儿,在大连与同为老家出来的姨夫结婚后一直住在周水子机场北边的洼地里(中间下过乡待了多年),容身之处仅是两间自己搭的小偏厦,顶棚是油毡纸,刮台风的时候房顶上的砖头掉下来还砸伤了家人,冬天的时候则是四下透风,刻骨寒冷。
好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老两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泡崖小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海南丢的磨难生涯已成酸楚往事。*** 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仅仅凭借小足趾的趾甲就来判断其古时宗族是否来源于 *** 大槐树的依据难免有些不太可靠,毕竟小趾甲的形状外表还是可以受到多种外来因素所影响的,并不只是内在“洪洞大槐树”所流淌的血缘而定。
但是,“大槐树移民”的说法不是新近而诞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属于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了,并且有关“大槐树移民”的说法如今已然上升到了史学争议的角度。俗话说,世上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大槐树”如今能够火起来,想必在一定意义上的确也是“颇有迹可循”的。1.移民背景
众所周知,“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如果追溯起“大槐树移民”的缘由来,恐怕得上承到统治过中国89年之久的元朝了。何出此言呢?元朝末年,因元朝的“四等统治”和 *** 官庸,使得这本就尚不平稳的元朝社会更加动荡不堪,基层人民 *** 不断,外来战火纷飞连连。
另外,元朝末年自然灾害极其严重,在如此“天不逢时,地无良收,人丧安生”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便呈现出了人烟困乏、田地荒芜之衰败凄凉景象,社会民生和国家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元朝的国运在此基础上也逐渐脱离了历史的快车道。终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将几乎“熄火”的元朝火车头踢出了历史快车的轨道。
2.人口因素成为 *** 因素
虽说身为“土皇帝”的朱元璋取代元朝而登基大统,但是明初的民生却是依旧鲜有改观,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的经济几乎还是处于停滞状态。此时此刻,唯独山西呈现出了一番不同于全国各地荒芜凄凉的安定和平之盛象。山西省相比于其他诸省来说,连年风调雨顺、谷梁丰收,因此山西吸引了大量元末流民迁入,山西省也因此被称为明初“全国 *** 人口大省”。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是当时《明太祖实录》当中对于中原乃至全国各地之现实情况的真实描述。
朱元璋当时派遣太子朱标审视北方民生状况,在太子朱标回到应天后,朱元璋与此同时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基于以上之明初现状,如果要想巩固明初尚不稳固的统治,那么势必要先以平衡中国各地、恢复民生经济为首要目标。于是这场史上浩浩荡荡、曾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的“山西移民”便开始了。
3.移民路线
而明初移民,绝大多数又是从 *** 大槐树下开始移走的,《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于是便已“分其丁口”的政策开始移民。根据如今史学反复考证,“大槐树移民”共同分为洪武、永乐两个阶段的移民,先后共历17次大规模的移民。
当初大槐树下的移民最初是接受 *** 编制迁徙到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份,后来随着年代的久远,有些移民便回迁了回来,如今“大槐树移民”可以说是早已遍布神州大地了。而至于“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流传甚光的便当属“两瓣趾”了!
炒股成功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炒股成功的人可怕之处在于他的严格自律性和理性。股票市场完全就是一场人性的修炼场,它可以把你的各种人性弱点完全暴露出来,最终由你的金钱买单。
很多都说炒股是有技巧的,股票市场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你能够把握到这些关键规律,那你的财富就会得到快速的增长。这也是许多股票小白刚开始炒股的观点为,可是当你慢慢深入了解股票市场的变化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里把你的贪心、冲动、消极、自以为是、主观猜想等等不好的因素完全展现出来。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自己那么的无能。
而炒股成功的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可以很好的把握市场规律,很好的控制自己各种不良情绪,很好的执行自己的各种 *** 作,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内心波动而变化。这种人的内心里永远是冷静和理性客观的,那他的成功率永远是比别人高的多。
在旅行中有发生过什么让你震惊的事吗?
喜欢旅游的人,峨眉山很多人都去爬过吧,也知道其中“猴哥”的厉害吧!
去年和朋友爬了趟峨眉山。
峨眉山,只要提起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面就浮现出来灭绝师太的身影。靠!真是太 *** 美感了,我总是要情不自禁地给自己一个巴掌,强迫自己切换成周芷若和赵敏。这个习惯性的思维,导致我一直觉得峨眉山是道教圣地,朋友还打算买一把山寨的倚天剑给自己登山助个兴,赶紧被我拦下了,万一碰到崆峒派的人就太危险了。
我和朋友两个人上午十点开始准备登山,朋友不愧是个戏精,进入景区之前还在门口打了个猴拳,伸脖子蹬腿儿的,对着我摆了个猴子偷桃的造型,一脸 *** 的喊道:“你看我像不像孙悟空?我要是拍电影,肯定文体两开花!哈哈哈…”
“赶紧收了神通吧!你要真有能耐,到了猴区去跟你的孩儿们耍起来!”我一脸无奈的说完,我们就大步流星地朝着峨眉金顶出发。
实不相瞒各位,我来峨眉山是想领略佛教名山的清净的,可是一路上,脑海里不由自主蹦出来的却是我朋友耍的那几招无厘头猴拳,并且自动生成了威武的BGM:敢问路在何方!我居然还唱出声来,真是造孽啊!我使劲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想让我回过神来!
峨眉山的灵猴可谓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它们生活在洪椿坪下、清音阁上的“一线天”附近,是目前国内更大的自然野生猴区。我朋友此行可谓是释放了灵魂吧,可能他真在五行山下被压了五百年。快要到达猴区的时候,看着这货激动的手舞足蹈,我忍不住说了句:“你这是想吸引猴区的母猴子吧?”
距离猴区不远处,我们看到有些大叔在那里卖防猴棍,其实就是一根粗竹棍,像甘蔗一般粗细,遇见猴子伤人或者抢夺游客东西的时候,可以敲击地面吓唬它们。
嘿!我还真就拦不住朋友了,他二话不说就买了一根,随后又开始六小龄童老师附身,抡起了金箍棒!几圈下来还不过瘾,又把竹棍搭在自己肩膀上,学起了星爷大话西游结尾的样子, *** *** 的说句:“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猴子怎么能谈恋爱呢?”
我真特么无语,如果我有银角大王的宝葫芦,我肯定不会放过我眼前这货!旁边同行的游人纷纷向我们投来了关爱智障的眼神,我无奈地往前加紧了两步,和这个精神病患者拉开了一点距离。
走路间东张西望,就看到有三三两两的灵猴在路的两边悠闲的看着过往行人,越往里走,猴子越来越多,摆着各种姿势造型,吃着香蕉、抱着饮料瓶狂饮、搂着小猴子…游客都是想近而不敢近。有那么一瞬间,我挺羡慕猴子们的,这真是帝王式的享受。
我停下来回头望了望身后的朋友,不由得惊得目瞪口呆!只看见他手里拿着竹棍,蹲在地上挑衅着一只年长的灵猴,猴子就蹲在路边防护栏的长石柱上面,抓耳挠腮居高临下的看着他!
我赶忙走过去拉住他:“你今天能不能正常点儿?要耍猴吗?”
“你别总是这么大惊小怪,猴子能耐我何?你看它傻乎乎的样子!”朋友说完还往前抢了两步,他胆子真不小,离猴子就只有半米的距离!“你看前边,猴子还爬到别人肩膀上呢!多么亲密的零距离接触!”他嬉皮笑脸的接着说道。
“你可小心点吧,峨眉山的猴子模仿性很强,学人有模有样,可别让它伤了你,还得打狂犬疫苗。”我摇了摇头说道。
“放心吧,难不成它也捡根竹棍挑衅我么?它要是伤到我,我让它尝尝我的打猴棍法,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朋友蹲在地上对着猴子 *** 的大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俨然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我呸!你就跟猴子嘚瑟吧!”我开玩笑的盯着笑的抽搐的朋友说道。
我话音刚落,就看见猴子噌的一溜烟跳到了后面的树上,敏捷的非常!朋友也随即腾的从地上蹦了起来,一边用手擦脸一边扬起手里的竹棍说:“死猴子,竟然敢吐我一脸口水!”
我愣了两秒之后回过神来,笑的前仰后合,某某人看不惯其他猴子,是有报应的啊。不愧是灵猴,莫名对它们的模仿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