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算命起名-帮未来孩子取名
测字算命起名,帮未来孩子取名?
可以的,不过古代在测字,姓名测算上王字旁应该算五画,以玉字来算,你自己算的话应该按照原来的笔画数各加一来算
颜碧凤这个名字好吗?
您好,不会起名测字。
武则天为什么想当皇帝?
要知道武则天想当皇帝念头出现的始末,还得从她父亲的起家和她小时候的经历说起。武士彟——木材商人到大唐元勋的蝶变。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大唐开国功臣之一。他原来是文水县木材商人。武士彟家庭殷实,他既有经济头脑,又关心时势,对隋炀帝统治腐败造成的危机了如指掌,对未来局势发展很有见地。一次偶然机遇结识了李渊,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那是隋大业11年(公元615年),时任河东慰抚使的李渊,奉旨率一万官兵前往龙口、绛州一带征剿母端儿 *** 军。因大军行至文水县境时连日大雨,李渊避雨住在武士彟家三日,受到热情款待。两人一见如故,把酒促膝长谈,李渊对武士彟关于对时局的分析,对民情的深入了解,对未来的洞察,使李渊十分佩服,深感自己身居高位,周旋于官场之中,对世情 *** 知之甚少,武士彟的治国安邦宏论,受益匪浅,有意屈身结交这位不同凡响的木材商人。而武士彟见李渊身材魁伟,目光炯炯,气宇轩昂,龙行虎步,礼贤下士,谈吐高雅,且为官声誉一贯很好,非一般官僚能及。认定李渊在即将到来的大变乱,大动荡的逐鹿中,定能大展宏图,前程不可 *** 。因此,两人都有英雄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因而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
雨罢天晴,武士彟在城内为李渊及其四个儿子(建成、世民、元昌、元吉)设宴践行。宴会后,武士彟送出城外三里,两人依依不舍,挥泪而别,相约“苟富贵,毋相忘。”
以李氏父子的军事才能和精心挑选的官军实力,李渊很快剿灭了母端儿的缺乏严密组织和训练的 *** 军,立了大功,朝廷加封李渊为晋阳(即今太原)留守。
李渊就任后,没有忘记新结交的知己,也是为了招揽人才,立即写信派心腹,专程到文水邀请武士彟“出山”,还带去了任命武士彟为晋阳官府的司铠参军。
武士彟到晋阳任职后,为报答李渊的知遇之恩,以他的精明、老练、能干、多才,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事必亲躬,很快做出了业绩,取得了李渊进一步信赖。
正如武士彟判断,不久,隋末农民大 *** 烈火到处燃起,隋朝朝不保夕。这种惶恐不安情绪也传到晋阳。面对现实,是坐以待毙,等待别人攻打晋阳,还是拥立父亲起兵反隋,自立门户,逐鹿中原?这是李渊二儿子李世民正在苦思冥想,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他曾和舅舅长孙无忌以及刘文静试探过父亲,但因父亲“愚忠”思想而拒绝。李世民还串通晋阳行宫宫监裴寂,用隋炀帝嫔妃设美人计劝说李渊,而李渊仍模棱两可,难下决心。智者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眼看要坐失良机,李世民一筹莫展时,突然想到武参军与父亲的特殊关系,登门拜访说明来意。武士彟早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欣然领命,愿效犬马之劳,玉成此利国利民的大事。事不宜迟,武士彟立即赶到李渊府邸,在后花园月光下,两挚友又一次把酒长谈。武士彟从李渊位居晋阳留守,已拥兵数万,晋阳距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朝廷鞭长莫及,加之晋阳地区富庶,李渊理政有方,深得民心,可一呼百应,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再讲到如若李渊再迟疑不决,不适时而起,必成鱼肉,遭别人刀俎,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我武士彟为李大人能坐上皇帝宝座,愿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武士彟的如簧巧舌,联珠妙语,无懈可击的依据,直说得李渊既兴高采烈,热血沸腾,又胆战心惊,不寒而栗,使李渊觉得非走此路不可了。于是李渊站起来,高举酒杯对武士彟说:“武参军,你的肺腑之言,我心服口服,决不再等待观望,坐失良机,从今天起,我们同生死,共命运。来,我俩干一杯,结交你这位挚友是我李渊的万幸。”
当武士彟告诉李世民, *** 爹已欣然同意起兵反隋,自立为王主张后,父子俩紧密合作,在武参军的参谋下,制定了行动方案。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举 *** 旗,以李世民为上将军。由于李世民早已招揽了众多文武才俊,兵强马壮,又打着解民倒悬,除暴安良旗号,一路斩关夺隘,势如破竹,关中各地人民和小股 *** 军纷纷响应归附,到这年十一月,李渊的二十万大军就攻占了长安。为笼络人心,先称唐王,为大丞相,立杨广孙子杨侑为恭帝。第二年,逃到扬州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斩杀,隋朝灭亡。五月,李渊见时机成熟,废恭帝,建立大唐王朝,改年号为武德。
李唐王朝建立后, *** 次 *** 行赏 时,武士彟授为 *** 勋,拜光禄大夫,开国郡公。次年八月,李渊又下诏曰:“朕 *** 晋阳,遂登皇极,经论天下,实仗群才,其太原元谋勋效者,宜以名闻。”诏书将武士彟和长孙无忌、刘弘基等十四人列为元勋。之后,武士彟官运亨通,一路高升,到武德五年,一直做到工部尚书,兼六尚书事,赐食禄八百户;不久,又封为应国公。荣耀至极,令百官十分眼热。这就是一个木材商人的人生巨大蝶变。
武则天——桀骜不驯的幼童,说出要主宰天下的的狂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武士彟走向人生巅峰,志得意满时,武家发生两件大事,一是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久病难治,撒手人寰;二是长子和次子也患怪病不治相继而亡。这两个打击对武士彟实在是太大了,他抚胸嚎啕大哭,数日粒米未进,部属都甚为感慨敬佩。武士彟带着悲痛处理繁忙公务,有时神情恍惚。李渊知道此情后,多次驾临武府劝勉,缓解他的郁闷心情。
一年后,李渊推心置腹地劝武士彟再续弦,择一佳人朝夕为伴,免受孤单寂寞之苦。在皇上的关心下,并由皇上第五个女儿桂阳公主作红娘,将前朝纳言(谏官)杨达孀居的女儿杨氏,选为武士彟的继室。两人成婚后,十分恩爱。一年后杨氏生下 *** 个女儿,两人十分高兴。不久杨氏又怀第二胎,年近半百的老两口希望添个男丁。可是到月又生一个女儿,杨氏心生愧疚,武士彟有点遗憾。这个女儿就是武则天,起初的名字叫二闺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生下来足有九斤重的女孩与众不同,长得既壮实又秀美,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尤其是性格桀骜不驯,我行我素,想吃就吃,想尿就尿,爬树下水,与男孩斗殴,打输了也不哭。其智慧和胆识胜过男孩。武士彟夫妻俩越来越喜欢二女儿。
利州都督李孝常,原是李渊的同宗和亲戚,跟随李渊建立大唐立有战功,因不满李渊封赏而反叛朝廷,被剿灭后,李渊任理政有方的武士彟为利州都督。三岁的二女儿和母亲及两个哥哥,随父亲来到利州。利州壮美秀丽的山水哺育了她,使她度过了四年美好的童年生活。她具有男孩性格,喜欢和男孩玩,着男装。她和同父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在嘉陵江尽情戏水畅游,上龙门山追兔子,采蘑菇,捉蝴蝶,上树掏鸟窝,率性而为,无拘无束,天真无邪。
武士彟不愧为理政能臣,来到利州仅两年,不仅收拾了李孝常丟下的烂摊子,而且使利州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得到人民交口称赞。
在利州有一位神奇人物,六十开外年纪,留有一把半尺长髯须,飘飘欲仙。他广读经史,通晓周易,知天文,识地理,在利州城摆摊设卦,竟大言不惭地打着“姜子牙转世,诸葛亮再生”的杏黄旗,为人们测字相面,占卜祸福,十分灵验,远近闻名,誉为活神仙。这个人就是袁天罡。在当时,他与朝廷钦天监李淳风等身齐名。在利州地面有这样的神奇人物,当然也引起武士彟的注意。之后两人并成为好友。
有一天,袁天罡来府上拜望武都督,受到热情接待。作为职业习惯,他端着茶杯把武士彟的杨氏夫人和元庆、元爽及长女打量一番,高兴地夸赞道:“武大人不愧为官仕之家,一家人都是福相,两公子一表人才,以卑才之断,可以官至四品。”武都督笑道:“过誉,过誉,两个犬子一向顽劣,不好好读书,将来能在官场上混碗饭吃已是万幸,何奢望四品官。”此时,已经六岁,身着男装,个头不小的二女儿,风风火火从外面跑进来。袁天罡一见这个小男孩,眼睛一亮,仔细端详一会儿,对武都督说道:“武大人,你这位小公子长得好标致啊,将来定是非常之人”
“哦,老先生,何以见得,我们正为这孩子顽皮,无拘无束的性格而发愁呢。”武士彟心里高兴,而嘴却不以为然地说。
“千真万确,卑才绝不敢妄言。我测字相面几十年,从未见到过如此大贵之相,能为小公子面相,是我一生的最 *** 幸。”袁天罡说着,拉着小公子的小手看了又看,要他走了几步,又弯下腰从背后、侧面仔细审视,然后惊奇地说道:“你的这位小郎君龙颜凤颈,轩辕之相,始皇之姿,他年定当富贵至极。不过,......”袁天罡欲言而止。
武士彟急忙问道:“不过什么?请先生直说无妨。”
袁天罡带着几分遗憾地说:“可惜他是郎君,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之主。”六岁的二女娃听了胡子老头的话,连忙跑到父母面前嚷嚷道“爹、娘,我就是要当天下之主,我就是要当天下之主!”......直吓得杨氏夫人用手蒙住二闺女的小嘴,骂道:“不要胡说!”
这就是武则天想当皇帝念头最早出现的原因。意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武士彟的精心培育,武则天的勤奋好学,为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封建社会,人们是十分相信迷信、命运、天命的,武士彟更是天命的虔诚者。他听了袁天罡对二闺女高贵命运的评价,既高兴又害怕,一方面叮嘱家里人对此事绝对守口如瓶,这是大逆不道,要杀头诛灭九族的大罪;一方面他想顺应天命,光宗耀祖,立即加强对二闺女的培养教育,使她能具有经天纬地之才。
首先,他要给二闺女起个与高贵命相相符的名字,不能老是叫“二闺女”。他苦思冥想,不得要领,突地想到《论语.泰伯》中“唯天为大,唯尧则天》八个字,意思是人世间更高更大的就是大莫于天,而只有至善至能的尧才能效法天。“则天”二字象征着二闺女日后“女主天下,万人之尊”,十分贴切。于是他提笔写下“武则天”三个字,定下了二闺女的正式名字。他还立即命二闺女改回女儿装。改回女儿装后的二闺女,非常俊美秀丽,不到七岁,似乎有十一、二岁,已长成为亭亭玉立的美 *** 。
下一步他要延请名师为二闺女开慧启蒙。实际上,二闺女三岁时,自己已开始教她学认字,仅一年多就认识了三、四千字,还会背一些诗赋立志名句,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利州后期到荆州(因荆州都督 *** ,被玄武门之变已坐上皇位的李世民诛杀,将官誉颇高的武士彟调任荆州都督)四年间,请了几位名儒大师给武则天授业。武则天虽然桀骜不驯,不循常规,天不怕,地不怕,但对读书学习却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尤其酷爱经史、诗赋、书法。每位老师都对这个女弟子赞不绝口,说她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览成诵”的天赋。有些篇章不仅滾瓜烂熟,倒背如流,而且能深领其要义。不到十岁,其学识远超同年学童,更令她两个哥哥望其项背。武则天的健康成长,使武士彟倍感欣慰,决心在有生之年,进一步加大对她的培育,在顺应天命的道路上,扶上马,送一程。
武则天紧紧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与世俗和逆流抗争,终成华夏大地上唯一女皇,名垂青史。由于武士彟为官之道是忠于王事,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因此 *** 劳过度,在利州时就得了肝病,在荆州任上日益严重,在荆州第三年就一 *** 。弥留之际,他把一家人叫到病榻前,当面嘱咐元庆、元爽两个儿子,他死后,要好好照顾继母和善待三个妹妹。两个儿子当面满口答应。之后,他留下杨氏和武则天,强打精神拉着武则天的手说:“你记得利州袁天罡说你‘龙颜凤颈,日后当为天下之主。’我为你起名则天,就是顺应天命。这是天机,你要保守秘密,好自为之。今后会遇到一些磨难,要敢于抗争,定会雨过天晴。......”说到这里,他再也没有力气说下去。武则天连连点头说:“孩儿尊命,请爹爹放心,我会好自为之!”武士彟廋削的脸上 *** 满意的微笑,便永远闭上了眼睛。武则天和母亲杨氏同时大声恸哭起来......。由于篇幅有限,武则天在以后日子里,任何冲破重重阻碍,最后登上皇帝宝座,这里只简要讲三点。一,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两人,背弃了在父亲病床前,答应照顾好继母和善待三个妹妹的承诺,霸占家产,千方百计 *** 母女四人,甚至要把武则天强卖出去,换两万两银子。是只有十一、二岁的武则天,敢于斗争,据理力争,打破了两哥哥的幻想,后来得以进入皇宫。二、因为机缘巧合,武则天母亲的一位堂妹,是李世民的宠妃(此妃原是李元吉的妃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弟媳纳入后宫成为宠妃),杨妃向李世民推荐侄女武则天貌美如花,才情出众。李世民想到武士彟的功绩,欣然同意武则天进宫。李世民见到武则天后,果然如杨妃所说。武则天的惊于天仙的容貌,渊博的知识和才华,使李世民对其倍加宠爱,封为才人,称为媚娘,时时随皇伴駕。但遭到后宫众多嫔妃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的嫉恨。因而炮制出“武毁唐”的谣言,还编出民谣在长安满街唱:祸唐亡,祸唐亡,笑脸变成梅花枪,妩媚原是一条狼,掏人心,吃人肝,李唐江山不久长。其目的就是要置武则天于死地,至少可以离间李世民与武则天的亲密关系。
长孙无忌等人的招数,果然奏效,李世民虽然没有诛杀武则天,但从此疏远了武则天,武则天不再侍寝,似乎是打入了冷宫。武则天只得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她深知这就是磨难,不能轻举妄动,这正验明了袁天罡的预言真实。好在她结识了太子李治,太子对她动了真情。她要紧紧把握这个机遇,以图东山再起。
三,感业寺受尽折磨(众所周知,从略)。
四,唐高宗李治不忘旧情,武则天回到宫中。以曲求伸,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时机一到,不择手段,该出手时就出手。先联合王皇后扳倒情敌萧淑妃,成为昭仪;再舍弃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当上了皇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运用“二圣”皇权,无情扫除一切影响自己上位的障碍和绊脚石,那怕是皇亲国戚,亲生骨肉。公元690年,当了35年皇后和太后,67岁的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终于实现了袁天罡67年前认定她“女主天下”的预断,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女皇,也是一位有作为,有政绩,推动历史前进的英明皇帝。也成就了一千多年来长盛不衰的一段佳话。
武则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做皇帝的想法的?
想做皇帝在封建社会是要杀头的,而武则天在六、七岁时萌生此想法,是缘于星象大师袁天罡的一席话。请往下看:
少女时期的武则天(影视像)唐太宗和武才人影视像中国封建社会唯一女皇武则天
老年武则天像武则天是武士彟与续弦夫人杨氏生的二女儿。武士彟原来是文水县木材商人,一次机缘巧合结识了李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木材商人蝶变为大唐开国功臣,也为武则天后来成为我国唯一的女皇创造了条件。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一,武士彟的发迹。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时任河东抚慰使的李渊,奉旨前往龙口、绛州一带剿灭母端儿的农民 *** 军,大军前行至文水县境内,突遇连日大雨,李渊避雨住在武士彟家中,受到热情款待,两人把酒促膝长谈,一见如故。李渊对武士彟的精明能干,对时局的见解,对民情的了解,对未来的洞察,十分佩服,受益匪浅,有意屈尊结交这位木材商人,将来为己所用。
而李渊魁伟的身材,轩昂的气宇,炯炯的目光,不凡的谈吐,礼贤下士的作风,龙行虎步的威仪,非一般官僚可比,使武士彟折服。他认为李渊在未来大动荡、大变乱的局势中,定能大展宏图,前途不可 *** 。因此,两人都有英雄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己。雨过天晴,武士彟为李渊设宴送行,依依惜别,相约“苟富贵,毋相忘”。
母端儿的 *** 军是乌合之众,被李渊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很快剿灭。李渊因此立下大功,被隋炀帝封为晋阳(即今太原市)留守。
李渊就任晋阳留守后,为招揽人才,立即写信派专人赴文水县请武士彟出山,并任命其担任司铠参军(军事后勤装备主官)。武士彟发挥他的经营特长,工作很出色,更受到李渊信赖,成为主要助手。
正如武士彟所预见,不到一年时间,隋末农民大 *** 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纷起。晋阳是主动拥兵自立,还是被动让人来攻打围剿,是有远见卓识的李世民焦虑不安的问题。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刘文静等人曾进言李渊举起反隋义旗,逐鹿中原,还曾用过美人计,但李渊害怕举事不成,家族反受其害为由而拒绝。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一筹莫展中的李世民,突然想到了与父亲关系至深的武士彟,于是恳请武参军出面劝说父亲李渊起兵争夺天下。武士彟欣然接受李世民的重托,立即登门在留守府庭院的月光下,再次与李渊把酒促膝谈心,为李渊分析天下大势以及李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使李渊心服口服,不再犹豫,决心起兵反隋。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占长安。第二年三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后,李渊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改元武德。后来经过六年扫平各路诸侯和 *** 势力的战争,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终于统一全国。
在建立大唐王朝过程中,武士彟为李渊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筹集粮草,征集兵力,调配武器装备和辎重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堪称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再世。
唐王朝建立后, *** 次 *** 行赏,武士彟列为 *** 勋,拜光禄大夫,授开国郡公。后来与长孙无忌、刘弘基、李勣等列为十四元勋。后来,一路官运亨通,到武德五年,一直做到工部尚书,兼行六尚书事,赐食禄八百户,封应国公。荣耀至极,令百官十分眼热。武士彟终于由木材商人,蝶变为大唐王朝开国功臣。
二,武则天的出生和成长。正当武士彟走向人生巅峰,志得意满时,却连遭意外打击。一是他的原配夫人里相氏久病不治而死,二是他的长子和二儿子相继患怪病突然离世。这对武士彟来说简直是惊天霹雳,陷入极度悲伤之中,神情恍惚,多日不思茶饭。后来不得不带病处理繁忙的公务。李渊知道后,多次上门抚慰,缓解他的烦闷心情。
一年后,李渊推心置腹地劝武士彟续弦,并亲自将前朝纳言(监察御史)杨达孀居的女儿杨氏,选为武士彟的继室。两人成婚后,十分恩爱,一年后,生下 *** 个女儿。不久,杨氏又有身孕,年近半百的老俩口希望再添一个男丁。可是,到月又生了一个女儿,杨氏很是内疚,武士彟也有些遗憾。这个女儿就是武则天,开始的名字叫二闺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女孩生下来足有九斤重。之后,长得既壮实又秀丽,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尤其是性格桀骜不驯,我行我素,想吃就吃,想尿就尿,爬树玩水,与男孩打斗,打输了从不哭。其智慧和胆识超过男孩。武士彟老夫妻俩越来越喜欢这个二闺女。
原利州都督李孝常是李渊同宗,因居功自傲,不满朝廷对他的封赏而反叛。李孝常的叛乱被剿灭后,李渊任命理政有方的武士彟为利州都督。于是不满四岁的二闺女与母亲、两个哥哥及姐姐随父亲离京来到利州生活。
利州壮丽的山水抚育了二闺女,使她度过了四年美好的童年生活。她既有女孩的秀美,又具有男孩的性格,喜欢穿男装,与男孩玩。她和同父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在嘉陵江边尽情戏水畅游,上龙山追兔子,捉蝴蝶,爬树掏鸟蛋,率性而为,无拘无束,天真无邪。不久,武士彟开始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
武士彟不愧为能臣,来到利州仅两年,不仅收拾了李孝常留下的烂摊子,而且把利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生产发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得到利州人民交口称赞。
三、武则天萌生想当皇帝的缘由。在利州有一位神奇人物,六十开外年纪,颔下留有一把美髯须,飘飘欲仙。他广读经史,通晓周易,知天文,识地理,在利州摆摊设卦,竟然大言不惭地打着“姜子牙转世,诸葛亮再生”的杏黄旗,为人测字相面,占卜祸福,十分灵验,远近闻名,被誉为活神仙。这个人就是袁天罡(罡字读音“刚”、gāng),在当时,他与朝廷钦天监的李淳风等身齐名,称为星相大师。在利州地面有这样的神奇人物,自然会引起武士彟的注意,一来二往,两人成了好友。
有一天,袁天罡到府上拜望武都督,受到热情款待。正好武家人都在,作为职业习惯,他手捧茶杯把杨氏和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及长女,都打量了一番,高兴地夸奖道:“武大人不愧是官宦之家,一家人都是福相,以卑才之见,两公子至少可官至四品。”武士彟不无高兴地笑道:“过誉了,两个犬子一向顽劣,不好好读书,我正犯愁呢,将来能在官场上混碗饭吃,已是万幸,何奢望四品 *** ?”此时,已六岁多,身着男装,个头不小的二闺女,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看见袁天罡就大声说:“家里来了个胡子老头!”说着就上前摸袁天罡的胡子。袁天罡见到进来的小男孩,眼睛突然一亮,仔细端详一会儿,对武士彟说:“武大人,你这小公子长得好标致啊,将来定是非常之人!”
“哦,老先生何以见得?我们正为这孩子顽皮,无拘无束的性格犯愁呢”武士彟心里高兴,嘴里却不以为然地说。
“千真万确,卑才不敢妄言。我测字相面几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大贵之相,今天能为小公子相面,是我一生最 *** 幸。”袁天罡一边说,一边牵起小公子的手看了又看,要小公子走了几步,又弯下腰从小公子背后和侧面仔细审视,然后惊奇地说道:“你的这位小郎君龙颜凤颈,轩辕之相,始皇之姿,它年定当富贵至极!不过,……,”袁天罡欲言而止。
“不过什么?请先生直说无妨!”武士彟急忙问道。
袁天罡带着几分遗憾地说:“可惜他是郎君,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之主。”
已六岁多的二闺女,正侧着耳朵聚精会神听大人讲她。当胡子老头讲到她“当为天下之主”时,高兴地跑到父母面前嚷嚷道:“爹、娘,我长大了就是要当天下之主,就是要当天下之主!……”直吓得杨氏连忙用手捂住二闺女的小嘴,骂道:“不许胡说,这种话是要杀头的,……。”
这就是武则天想当皇帝念头出现的最早缘由。
四、武则天为实现这一梦想奋力拼搏。在封建社会,人们十分相信迷信,相信命运和天命,武士彟更是天命的虔诚者。他听了袁天罡对二闺女高贵命运的评价,既高兴又害怕。一方面,严肃叮嘱家人对此事绝对守口如瓶,否则,这是大逆不道,杀头和诛灭九族的大罪。另一方面,他想顺应天命,立即加强对二闺女的培养教育,使她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光宗耀祖。
首先,他要给二闺女起一个与高贵命相相符的名字,不能老是叫“二闺女”。他苦思冥想,不得要领。突然想起《论语.伯泰》中“唯天为大,唯尧则天”八个字。意思是人世间更高更大的莫过于天,而至善至能的尧帝才能效法天,而“则天”二字象征着二闺女日后“女主天下,万人之尊”十分贴切。于是他提起笔写下“则天”两个字,定下了二闺女的正式名字。接着,命二闺女改回女儿装。改回女儿装的二闺女非常俊美秀丽,七岁的孩子似乎已是十一、二岁亭亭玉立的美 *** 。
接下来,武士彟遍请名师大儒,开办家塾(家庭学校),集中精力抓几个子女的学习。实际上,二闺女三岁时已开始识字,两年时间已认得三、四千字,能背诵不少名诗佳文。
说来也怪,武则天虽然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但对于读书学习,却能专心致志,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尤其酷爱经史、诗词、书法。多位名师对这位女弟子赞不绝口,说她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览成诵”的天赋。很多文章不仅滾瓜烂熟,倒背如流,而且能深领其要义。经过四年时间刻苦学习,不到十岁的武则天能诗、能文,在书法上已颇有功底。其学识水平远超同龄学童,更令其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望其项背。武则天的健康成长使武士彟倍感欣慰,决心在有生之年进一步加大对她的培养,在顺应天命的道路上,扶上马,送一程。
武士彟在利州都督任上四年多,成就卓著,“玄武门之变”后继位的李世民多次夸奖他。当荆州都督因 *** ,无恶不作被斩首后,李世民考虑到荆州乃米粮之地,财富之乡,关系皇朝的稳定,于是立即任命善于治州理政的武士彟为荆州都督。
武士彟带领一家人到荆州赴任后,更加勤奋,鞠躬尽瘁,忠于职守,了解民情,体察 *** ,又很快取得不凡政绩,被荆州人民誉为“武青天”。
然而,由于 *** 劳过度,在利州已早患上的肝病复发,到了不治之时。他感到自己时日将尽,弥留之际,他把一家人叫到病床前,先叮嘱两个儿子以后要好生对待继母和三个妹妹,要好好学习,挣得一官半职,能够衣食有靠,不要贪心。他对家人说道:“我死后,你们护送我的灵柩回文水,安葬在祖茔。”之后,他令两个儿子和大女儿、三女儿到外面去,只留下杨氏和武则天。
武士彟依依不舍地拉着武则天的手说道:“你还记得利州袁天罡说你龙颜凤颈,日后将为天下之主话吗?我为你起名“则天”,就是要顺应天意。你要永远保守这个秘密,否则,祸害非浅。你要好自为之,要经得起磨难,不负天命!……”武士彟断断续续地说完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此时,武则天刚十虚岁。
武士彟死后,武则天确实遭受无数磨难。先是遭到两个同父异母哥哥 *** ,逼她们母女下地干粗活,霸占家产。还险些被两个黑心的哥哥,以两万两银子卖给人做妾;进入皇宫当上李世民的才人后,开始两年受到李世民专宠,后来,受到长孙无忌等大臣制造的“武毁唐”谣言陷害,又险些被李世民杀掉;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被遣送到感业寺为尼,又遭到感业寺住持非人折磨。
武则天的更大贵人是唐太宗李治。她和李治可以说是相濡以沫。武则天被李治从感业寺接回皇宫后,才真正时来运转,扶摇直上。她把“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她用两手策略达到既要当皇帝,又要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她使用帝王惯使的残酷手段,排除异己,搬掉一切影响他上位的绊脚石,如: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诸良遂、上官仪,以及唐宗室中反对她的人,甚至她的亲生骨肉。她又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精心治理国家,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如文臣有狄仁杰、李昭德、魏元忠、姚崇、宋景、杜景俭、张柬之、徐有功等;武将有郭之振、娄师德、唐孝杰、李孝逸、李多祚等。
武则天具有非凡的驾驭形势,治国理政才能,她牢记袁天罡的预言,紧紧把握命运,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冲破重重阻力,终于从才人到昭仪,到宸妃,到皇后,到二圣,最后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唯一女皇帝。共掌握政权达半个世纪,且享年八十二岁高寿。
易经中的三为何意?
三才,天地之人道 ——古代文化中的数字“三”
三才图
三才指天、地、人,这个说法出自《易经》。《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其实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中,也包 *** 三才思想。比如 *** 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不周山崩之后,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
《易经》中体现了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可以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思想。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据《周礼正义》卷七十四:“三才,天地之人道”。所以,“三才”,应该是指“人”和人化的“天”和“地”。
“三”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出现得很频繁,也有很多深意。
天地有“三”。《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 *** 者,日月星。”古代民间谚语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于是就有了那副千古绝对:“ *** 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古代将天空分为“太微垣、紫薇垣、天市垣”三部分,合称“三垣”。
地有“三山五岳”( 三山指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和“三江五湖”( 三江有多种说法,《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尚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长江有“三峡”(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传说中海外有三仙山,为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秦始皇派徐福去求取不死仙药。
季节有“三”。春有三春(孟春、仲春、季春),秋有三秋(孟秋、仲秋、季秋),故而古诗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三秋桂子,十里桃花”之句;夏有三伏(头伏、中伏、末伏),冬有三九,三伏最热,三九最冷,所以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谚语。
传统建筑有“三布局”,比如秦汉以来历代都保持的“三大殿”,皇宫有“三宫六院”,宗教建筑的“三重院落”。
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了三尺长的竹简或木简上,故称“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古代刑法史有“三典”之说,审判案件叫“三推六问”,刑具有“三木”,最残酷的刑罚是“夷三族”。汉代有“三法司”,唐朝有“三司使”,明代重大案件,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合审理,时称“三堂会审”。审问对质也叫“三曹对案”(三曹是指在诉讼中的审判、原告、被告三方)。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对安定民心起了很大作用。
古代礼仪和“三”关系密切。“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三”是标准也是极限,过或不及,都是失礼。所以臣民朝见天子要“三跪九叩”“三呼万岁”。“三沐三熏”是对人极尊敬的礼节。日常酒宴也要“酒过三巡”才能说正事。结婚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三道大礼。许多地方古代有先人去世三日后下葬的习俗……
儒家讲究“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要遵循“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要“三贞九烈”。
古代祭祀有“三礼”:天神、地祇、人鬼,祭品有“三牲”:猪、牛、羊。
古代官职也离不开“三”。历代都有“三公”:周代是太师、太傅、太保(也作司马、司徒、司空),秦汉为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南宋又改称三公。东汉末年的袁绍,人称“四世三公”。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周代军队分为“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所以《论语》里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 。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分三场;会试也分三场;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后来把一些比赛的前三名也称为“三甲”。乡试 *** 名叫“解元”,会试 *** 名叫“会元”,殿试 *** 名叫“状元”,合称“三元”,一个人如果三次考试都获 *** ,就叫“连中三元”。
“三”是吉祥的数字。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是《易经》里最为吉祥的一卦。
道家有“三清”( 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教有三尸神, 三尸神又称“三彭”或“三虫”。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三尸神是兼管监视、告密、教唆、 *** 等种种恶行的驻身神。所以俗话形容人生气暴怒就说“三尸暴跳,七窍生烟”,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种毒药叫“三尸脑神丹”。 道教还有三师,分别是度师、籍师、经师。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三魂七魄”。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于是民间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佛的法相有“三头六臂”,佛教经典有“经、律、论”三藏,菩萨里有“三大士”(观音菩萨 、 文殊菩萨 、 *** 菩萨)。佛教还有“三世佛”(“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又叫“三际”。)
佛教以兔、马、象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的高下,叫作“三兽渡河”。三昧是佛教的修行 *** 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都有“三昧真火”。佛家常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欲界、 *** 、无 *** 。
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有“三生”之说,即“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天竺寺有“三生石”, 传说唐代李源与僧人圆观友善,同游三峡 ,见妇人打水, 圆观说:“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便约定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和李源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这天晚上圆观果真圆寂,而孕妇也正好生了孩子。到了约定的日期, 李源赴约,听见一个牧童歌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因此知牧童就是圆观之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现在还有成语“三生有幸”。
《西游记》里猪八戒奉观音菩萨之命戒了“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所以唐僧给他起名“八戒”。
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离不开“三”。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侍奉殷商。城濮之战,晋文公见了楚军先要“退避三舍”。孙权夸赞吕蒙,说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孟母教子曾“三迁”。冯谖劝孟尝君要“狡兔三窟”。晏婴也曾“二桃杀三士”。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唐伯虎戏秋香要“三笑”。
君子每天要“三省吾身”,做事要“三思而行”。极度的思念叫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松竹梅是“岁寒三友”,一直被文人所喜爱。隐士有“三径”,陶渊明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苏秦张仪这样的说客都有“三寸不烂之舌”。
民间更是离不开“三”。古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统称为“三教九流”(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古代,“三更半夜”可不能随便出门。古代中国民间女性常见的几种职业有“三姑六婆”(三姑即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人有“三亲六故”(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六故,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男子有“三妻四妾”,娶亲要“三茶六礼”(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最常见的人名不过是“张三李四”。大街小巷叫“三街六巷”。
人的内脏有“三焦”,穴位有“三关穴”,古代妇女的小脚叫“三寸金莲”,“三折肱”为良医,中药里有“三七”。剑长三尺,“三尺”也指宝剑。瓷器有“唐三彩”。
本事不大那叫“三脚猫”,做事情最多可重复三次,但不能超过,这叫“事不过三”,珠算口诀有“三下五除二”,还有“一而再,再而三”“一问三不知”“三不管地带”“人分三六九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句话不离本行”等等日常俗语。
音乐中也有“三”。歌 *** 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古曲有“阳关三叠”。打拍子有“一板三眼”。音乐的美妙也叫“朱弦三叹”,清代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曰:“《流水》一弹真绝调, 朱弦三叹有余音。”乐器也有“三弦”。
古代有“三皇五帝”(三皇有多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夏、商、周为“三代”,魏、蜀、吴是“三国”,禹、汤、文王称为“三王”。周公礼贤下士,曾“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殷有三仁,《论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汉初三杰,是萧何、韩信、张良。文学史上有“三曹”(曹 *** 、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有三袁(“明代三袁”又称“ *** 三元”,指: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史记·项羽本纪》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用“亡秦三户”指不畏 *** ,奋起推翻黑暗统治。
除了这些,常见成语还有“三人成虎”“三足鼎立”“三令五申”“三缄其口”“低三下四”“几次三番”“三言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日上三竿”“两面三刀”“朝三暮四”“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
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作思路,也深受“三”的影响。传说古代有“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启蒙经典有《三字经》,前四史中有《三国志》,兵书有《三略》,《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明代冯梦龙有小说集《三言》。《三国演义》里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红楼梦》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总之,尊尚“三”的传统浸透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