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孟津算命-怎么理解易经
洛阳孟津算命,怎么理解易经?
观卦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卦象,原因是 *** 内容字数太少,导致联想的空间少,就不容易建立起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关联来。在我最早接触的书籍中,称观是从下向上看,临是从上往下看。所以我最早思考的问题是,观卦符号是如何体现出从下往向看的意义呢?这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所以一直也没有想通。
初六爻辞,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童观是释爻,解释初六爻。小人无咎,君子吝是断辞,说明初六爻有利于小人的占问,不利于君子的占问。我们再来看童观,如果解释为小孩看有妥当。我认为应当理解为孩子的见识或识见。比如,我们形容某人见识浅薄、幼稚,就常常说他这个人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
六二,窥观。利女贞。断辞称此爻利于妇人的占问,可以联想窥观也即妇人之观。我们说某人见识少就常说此人妇人之见。这说明妇人也是识见短浅的。俗话形容女性,头发长,见识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这就导致了女性在交际和社会见闻上的缺失。年少时女性活动范围限于闺房内外,结婚以后成为家庭主妇后,活动范围也限于内室。所以女性看社会,就如同青娃之坐进观天。所以叫做窥观。窥观就是用于形容妇人之见识浅薄。
六三,观我生,进退。一个普通人如何增长自己的见识呢?通过读书或远行。但是在古代社会低层向高层流动读书的方式最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学业有成就可以以自己的才华谋取名利。生即是官员,观我生即以自己的学识为资本向我所居之邑的官员谋取官职,从而实现由社会低层向高层流动的目标。
***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可以受到王的召见,可以想见此人学识之广博,成就之宏伟。昔者孔子、孟子、庄子之鸿儒,都是此类的人物。
九五,观我生。饱学识广的士人,面见本邑之官员,获取名利成功。六三爻,有进退即或进或退,有理想的学士,从社会底层向上攀登,但未必成功,而九五爻则意味着名利已成。
上九,观其生。即观他邑之官,我在本地面官求职不成,但我有学识在心,不怕谋不得官职,在这不成,我就要到别处去了。当初孔子面君不成,就转而游说他国国君,以至于辗转十四载,终无见用,晚年退而讲学布道,有亚圣之称。
综上所见,可以知道观不可以理解为观看,它指得是见识、胸怀视野。观卦巽上坤下,阳由下而上,象征社会地位低到高,孩童妇人见识短浅幼稚在下,博闻强识之学士,由低到高,步步升阶。
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公元204年,曹 *** 父子攻破邺城,曹丕一马当先,冲进袁府,一眼看中站在袁绍夫人刘氏后面的女子,没过多久,这名女子就成了曹丕的妻子,此女就是甄宓。
十八年后,曹丕气急败坏地赐了甄宓一杯毒酒,甄宓殒命。但曹丕还不解恨,下令“以发覆面,以糠塞口”(《资治通鉴》)。
那么,曹丕为何如此憎恨甄宓,在她死后还要如此羞辱她呢?一切还要从甄宓的美貌与美德说起。
甄宓的悲喜人生甄家有女初长成甄宓出生于公元183年(《出自后汉书》),家世显赫,祖上是东汉太保甄邯,家中世袭两千石俸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相当于现在的区长、县长。
所以,即使在那个动乱的年月,她也不愁吃穿,受益于家庭环境,她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
八岁时,家乡来了马戏团,家中兄弟姐妹都去凑热闹了,唯独她没有。别人问她为何不去,她说:“此岂女人之所观耶?”九岁时,她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喜欢舞文弄墨,因此,哥哥们和她开玩笑,说她将来要当“女博士”,她说,“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戒。不知书,何由见之?”十岁时,天下大乱,连年饥荒,百姓日子不好过,甄家粮仓尚有盈余。于是,她提议将家里的谷物发给亲族近邻。《三国志》载,家里人听了之后,举家称善,即从后言。十几岁时,二哥死了,留下带着孩子守节的二嫂,但是母亲对二嫂特别不好。于是,她哭着劝诫母亲,说哥哥走了,嫂子还年轻,但她愿意为了孩子守节,这是很不容易的,母亲你应该对她如对我一样好才是。母亲听了,觉得女儿说得在理,从此,婆媳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见,甄宓不仅品格出众,而且天性仁慈,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读书多,见识不凡。这种内在的品质,也越发使她的美貌与众不多,这也成为她之后幸与不幸生死符。
初嫁袁绍之子相传,在她还是婴儿时,家人常看见有仙人到来,并为睡梦中的甄宓盖上玉衣。这些传说听听就好,不论古今,人们都喜欢为“不一般”的人在生与死上铺垫诸多素材,以配其不凡的成就。
在她幼年时期,便有河北著名相士刘良为她看过相,说“此女子日后贵不可言。”,但相士只说对了一半,贵不可言是真,但悲惨收场却被掩盖了。
甄宓的优秀使她声名远播,人称“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当时占据河北四州的袁绍听闻甄宓后,就向甄家下了聘礼,希望她嫁给自己的次子袁熙。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又是当时的大军阀,如若甄家与其结亲,前途不可 *** 。于是,甄宓背负着家族希望,嫁入袁家,“贵不可言”似乎成真了。
但是,关于甄宓与袁绍次子袁熙的婚后生活,史上却是一片空白,没有记载,甄宓有没有生育也不得而知。
但根据曹 *** 父子攻破邺城时,甄宓与婆婆留守城内,可知,甄宓与袁熙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袁熙时任幽州刺史,代表家族镇服北方。
分居两地的夫妻,不像我们现在,可以视频相见,语音聊天,再远的距离也是一张机票的事儿,想见面总能见到。
那个年月,军阀混战,朝不保夕,形势万变,兼并战争不断,他们夫妻二人见面就难了。可以想见,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甄宓嫁入袁家没几年,天下形势便发生了变化。袁家在与曹 *** 的对抗中败了。官渡之战,袁绍元气大伤,丧失了全部主力,只好丢盔弃甲逃回了邺城,不久便死了。
曹 *** 没有给袁氏机会,袁氏也没有机会了,那么,在战争中飘摇的甄宓又去向何方呢?
二嫁魏明帝曹丕公元204年,曹 *** 父子亲率大军攻破邺城,这座城也迎来了它新的主人。城破,曹丕不顾曹 *** 反对,一口气杀入袁府。
女人在战争面前多半是吃亏的,战争的残酷在她们的生活里更为深刻。甄宓为了躲避曹军的伤害,她把自己一张花容月貌的脸,抹上黑灰,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妇人。
但相士说了,她是“贵不可言”的,这个命运符咒还是把她推到了曹丕面前。曹丕入内,认出袁绍之妻刘氏,还看见一女子伏在刘氏腿上哭泣。
曹丕便问,此女何人?刘氏答,是袁熙的妻子甄氏。曹丕见她泪痕斑斑,满脸灰黑,于是用衣袖为她擦拭一番,这一擦,真容渐显,曹丕也不淡定了,好一个绝世佳人。
曹丕走后,刘氏说了句“不忧死矣”。果然,没几天,甄宓就成了曹丕的二房。那年,她二十一岁,他十七岁。直到几年后,她才得知前任丈夫死于逃亡途中。
以甄宓的才华与美貌,想不吸引曹丕都难。如果婚后二人没有如胶似漆,又怎么可能四年生俩,长子曹睿和长女东乡公主,皆出自甄宓。
至此,我们也看到,甄宓的第二桩婚姻,是被动的,是现实的,她没有选择的权利,更谈不上拒绝,她只能接受,向命运妥协。
曹丕与甄宓的确过了一段恩爱的小夫妻生活,婚后,他们一起居于邺城,专宠于甄宓,以至于曹丕萌生了休掉任氏的想法。
甄宓为此苦苦相劝,说“任氏出身乡党名族,论德论色,我都比不上她,为何要赶她走呢?”
曹丕答:“任狷急不温顺,和我不合拍,所以要赶她走。”
甄宓说:“我受君宠爱,人人皆知。如果任氏被赶出门,人们一定以为是我的缘故。我上惧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还是希望您再三斟酌!”
曹丕没有听甄宓的话,还是把任氏赶回了娘家。任氏的确不能和甄宓相比,甄宓的美德堪比长孙皇后,在大是大非面前,很有自知之明。
比如,她多次劝曹丕广纳姬妾,子孙盛则家国兴,曹丕也很受这一套,果然纳了不少姬妾,这其中就一位姓郭的女人。
这个女人不简单,不仅因为她有一个霸气的名字:郭女王,而且还在于在她的骨子里有着天生的权谋味道。
那么此后,后宫斗法,甄宓有无胜算呢?
再生变故,香消玉殒郭女王出生贫寒,少女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建安十八年,她凭借自己的美貌进了曹丕府邸。她聪颖 *** ,处事理智冷静,很快就引起了曹丕的注意。
在曹丕与曹植的争位大戏中,她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三国志·后妃传》中有载:“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短短数行字,一个女诸葛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所以,在曹丕心中,郭女王不只是一名姬妾,还是一名谋士。
如果说甄宓如林黛玉,那么郭女王就像薛宝钗,可惜曹丕不是贾宝玉。他多情,但不痴情;他重情,但不重义。
相比曹植,曹丕更倾向于一个现实主义者。甄宓与郭女王,谁更适用呢?很显然是后者。甄宓的聪慧,更多地表现在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有参与政治斗争智谋。
就像之前甄宓与任氏相比一样,任氏出局了,那么,现在,轮到甄宓出局了。
曹丕称帝后,将甄宓封为“夫人”,郭女王封为“贵嫔”,在地位上不相上下,但对于立谁为后,曹丕迟迟没有下决心,他犹豫。
任氏已走,甄宓就是正妻,理应被立为皇后,曹丕的犹豫已然表明,他的皇后人选倾向于郭女王。
而甄宓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史载:“践祚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看着曹丕被前汉朝的两个公主、郭女王、李氏、阴氏等人团团包围,甄宓心里也不是滋味,从而心生埋怨。
更为不利的是,她还不在曹丕身边,远在邺城的她,连丈夫的面儿都见不着,她的处境犹如四面楚歌。
那么,她能翻盘吗?曹氏三父子都爱好文学,于是,她写了一首诗,并寄给了远在洛阳的曹丕。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她希望借此诗能唤回曹丕对她的怜爱,熟料曹丕看了此诗后,勃然大怒。他在诗中没有读到她的悲苦,没有读到旧情,读到的是她的哀怨,而造成这份哀怨的人正是曹丕。
曹丕对甄宓不满已久,但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她赐死。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三国美女甄宓死于邺城,时年四十岁。那座既幸又不幸的城池,成了她一生悲喜的见证者。
在他死后,曹丕依旧不解恨,下令将她“以发覆面,以糠塞口”。那么,曹丕为何如此憎恨甄宓呢?
曹丕为何如此憎恨甄宓?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就算甄宓写诗抱怨他,也不至于将她赐死吧。想必甄宓之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说法一:与曹植有关曹丕恨曹植,人人皆知。两人虽是同母胞兄弟,但仇恨却比敌人更甚。在曹丕称帝后,曹植的好日子就走到头了。
但曹植却写有一首著名的《感甄赋》,这首诗写给谁,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曹植借诗抒发自己愁闷的心情,也有人说是写给甄宓的。我本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写给甄宓。
从“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的传言可见,甄宓在当时是有名的美女,不比二乔差。像这样的美女,谁不想见一见。
据《世说新语》记载,说曹 *** 打下邺城后 *** 件事,就是召甄宓来见,至于目的,也可以想见,曹 *** 一直有热衷于收编敌人之妻的癖好。
对于甄宓,曹 *** 是否也有此想法,不得而知,但不料这次儿子曹丕捷足先登了。那么,曹植就没有这种想法吗?
不仅有,而且对甄宓比曹 *** 更为上心。
我们现代人在伦理上不能接受这种感情,但在古代人的观念里,伦理只是摆设。比如,唐高宗将太宗之妻武媚娘纳入后宫,当了皇后就算了,还抢了李家的江山;唐玄宗抢了儿子李瑁的妻子杨氏,变成自己宠爱的杨贵妃。
那么,甄宓与曹植有见面的机会吗?见面的机会总是有的,只是有没有独处的机会呢?
答案是,也有。建安二十一年,“太祖 *** ,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而当时曹植也留守于邺城。
甄宓因病留在邺城,抱恙在家的甄宓,曹植不可能不去探望,交集自然是不必说的。
当时的甄宓已遭到排挤,备受冷落。但是卞夫人于 *** 第二年九月回到邺城时,见到的甄宓却是另一番模样,“而后颜色更盛,何也?”。
面对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曹植,甄宓有没有心动,她的面容已出卖了她的内心。论性情,甄宓与曹植更为般配,两人都好诗有才,即便没有爱慕,彼此欣赏总是有的。
曹植和曹丕都写有一首《出妇赋》,都是为刘勋之妻王宋写的。曹丕的赋有伤心欲绝的哀痛之情,而曹植的赋,则突出了对负心汉的控诉和怨恨。
如赋中有这样的字句: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一个男人对于一个陌生的女人,不会有如此的感同身受,这分明是对身边人 *** 裸的同情与怜悯。
最早传出甄宓与曹植有不伦之恋的是唐代的李善,他在《昭明文选》中为《洛神赋》作注解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主就是甄宓与曹植。
当时曹植年龄还小,再加之也不喜征战,遂与甄宓朝夕相处,两人日久生情,渐生爱慕。
在甄宓死后,曹植到洛阳见到曹丕,曹丕也不知心怀何意,竟然拿出甄宓生前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曹植看。曹植睹物思人,痛哭流涕。
到了晚上,侄子曹叡又请叔叔吃饭,曹植看到曹叡已经长大,又想起甄宓。饭后,曹叡便将金镂玉带枕送给了曹植。
于是,在返回封地时,曹植在途中便写了《感甄赋》。曹叡在继位后,为避母亲名讳,遂改为《洛神赋》,不过,这一改,却有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地味道。
而且奇怪的是,曹丕和曹叡,父子二人对曹植都非常敌视。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在位的12年中,曹植多次被迁封,最后死于封地陈郡,故有陈思王之称。
有人会说,曹植与甄宓年龄相差太大,其实他们二人也不过相差七八岁的样子。与万贵妃和明宪宗朱见深相比,还差着老远呢!
再说,多尔衮与孝庄皇后扑朔迷离的关系,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掘墓鞭尸。与曹叡在曹丕死后,继续对曹植打压,都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基于以上种种,甄宓与曹植的关系,绝不仅仅限于叔嫂之间。
说法二:后宫争宠失败甄宓为曹丕生育了两个孩子,更何况曹叡还是嫡长子。但为何在册封时,她只封了个“夫人”,而郭女王封了仅次于皇后的“贵嫔”。
曹丕之意再明显不过,他心中的皇后人选就是郭女王。与甄宓相比,她的优势很大,工于心计,善于谋略,不管在曹丕面前有多少姬妾,恐怕也不是她的对手。
但她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生育,而且她的年纪也不小了,如果不尽快登上后位,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然而她要想登上后位,甄宓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怎么办?唯有铲除甄宓,她才有出头之日。的确,在甄宓死后,曹丕便力排众议,封郭女王为后。
所以,甄宓之死与郭女王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说法也有史料,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载:“及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
郭贵嫔在曹丕面前说了不少甄宓的坏话,故曹丕大怒,赐夫人死。更为可证的是,曹叡在即位后,对于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于是,他找郭女王秋后算账,逼杀了郭女王。
《资治通鉴》载: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 *** ,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可见,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这么说来,曹叡的遭遇与宋仁宗赵桢却有几分相似之处。
此外,还有效仿汉武帝的“立子杀母”一说;还有人认为,曹丕心胸狭窄,由于卞夫人阻拦杀不了曹植,但对甄宓不满,总还是可以动用他手中权力的吧。
总结:综上所述,甄宓一生悲喜交加,活在权力中,但又不擅长谋权,使得个人处境十分被动。最后被曹丕赐死,其原因为后宫争宠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毕竟像这样的后宫争宠,例子也很多,武则天当年就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击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但在她死后,被曹丕粗暴对待,其原因个人偏向于曹植说。美女配英雄,的确是绝配,但未必是良缘,甄宓就是一个例子。
姜子牙的事迹?
传说姜子牙前期生活实在是贫困,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他老婆为了能够离开他,就生了坏心眼想把他害了,然后另嫁他人。
有一天姜子牙回到家中,拿着一个空的鱼篓,毫无疑问,他又没有钓着鱼,他的老婆很是生气,但是面上却笑着说:“你辛苦一天了,感觉到饿了吧,快点过来,我给你做了好多肉,你快吃吧。”姜子牙闻着肉香食指大动,正准备用手去抓肉,这时候从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用嘴啄他的手背,姜子牙意味小鸟也饿了,便给它一点,但是小鸟不吃,还是用嘴啄姜子牙手背。
姜子牙心里一动,难道是说这个肉吃不得,于是他又试了一遍,果然小鸟还是啄他手背。他心想这是一只神鸟,于是借着追鸟的名义跑了出去,一直追到一个没有人的山坡,小鸟停在了树枝上,对他说:“你不要用手抓肉,我的脚下有两根细丝,你用它吃肉。”姜子牙听了指点后取了细丝回家,刚用细丝碰到肉,便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大惊大怒,对老婆说:“原来肉有毒!”姜子牙老婆矢口否认,但是姜子牙举着肉要他老婆试试,他老婆脸都吓白了,急忙躲闪。
姜子牙明白这神鸟送的细丝可以检测出世间的毒物,于是便贴身收藏,每次吃饭的时候都用细丝,这就是后来筷子的由来。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金国如何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靖康之变,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剧情。
*** 幕:宋徽宗让位出逃
第二幕:郭京神兵天降
这两幕剧情几乎构成了靖康之变这出大戏的雏形。
靖康元年前。
金国十万大军南下,横扫河北地区,顺利破定州而下,直扑汴京。
作为皇帝的宋徽宗一咬牙一跺脚开始装病,大臣们坚决不同意。
这个时候,你病了?
您老人家病的还真是时候啊!
宋徽宗不行,我就是病了,我不仅脑子有病,身体更有病。他还特意从床上摔了下来,以表示自己真的生病了!
诺!
我特 *** 在床上睡觉都能掉下来,这不是生病吗?
好好好!
大臣们终于对这个懦弱的皇帝宋徽宗选择了妥协,宋徽宗择危让位的皇帝是宋钦宗赵桓。
此时的赵桓仅仅是个24岁的毛头小子,听到金国铁骑南下的消息更是仓皇无措,说什么也不愿意坐上龙椅。
赵桓为了避免自己坐上龙椅,先是在地上疯狂打滚,然后又是哇哇大哭。
我不做!
我不做!
众多的大臣一看,这一对父子宝,拿你老爹没有办法,拿你这个毛头小子还没有办法?
大家一拥而上,硬是把赵桓摁在了龙椅上。
这场让位闹剧,直接影响了北宋王朝的朝堂政局。
新兴势力和元老重臣开始展开激烈的政治博弈。
赵桓登上皇位之后,改元靖康。
靖康元年,十一月。
金国大军南下入侵宋境,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带领大军一路南下,前锋军队顺利渡过黄河。
完颜宗望作为统帅,并没有直接猛攻汴京城,而是开始采用一种极为柔和的方式,让宋王朝统御下的国土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完颜宗望停驻在黄河南岸,给在汴京城的小皇帝赵桓送去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想要太原、中山、河间三地,你自己看着办吧!
宋钦宗赵桓一看信,不就是土地吗?咱大宋王朝有的就是土地,给他!
不仅如此,宋钦宗还立马安排了刑部尚书王云、康王赵构前去和谈商议具体事宜。王云在前往金国大营的时候,途径磁州、相州两地。
他下令拆除两地的民屋,想要将百姓全部迁入城中。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两地的百姓,大家在混乱中砍死了王云,就连康王赵构也朝着相州逃去。
王云此举其实并不是为了驱逐百姓,而是想要将城外的物资全部焚烧,防止让南下的金兵得到物资供给。
可是,磁州、相州两地的百姓久经战事,百姓生活本来就已经水深火热,谁体谅你的苦心?
如此一来,宋金和谈失败!
完颜宗望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勃然大怒。
好了!
我现在不想要三镇的土地了,我想在想要的是河东和河北的土地!
这个消息传到汴京之后,举国震动。
此举无疑是 *** 之举啊!
河东、河北两地的土地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宋王朝在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丧失,宋朝将士已经失去少大半!
可是,毛头小子宋钦宗仍旧同意了完颜宗望的请求。
给!给!给!
这仨儿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宋钦宗再次下令让大臣聂昌、耿南仲分别前往河东、河北解除地方武装,和金国顺利完成地盘交接。
聂昌刚刚抵达绛州,守城将领赵子清从城头上扔下来一根绳子,你丫的想进城自己爬上来。
得咧,聂昌还真的自己爬上了城头。
这赵子清一看,给你台阶下,你还来劲儿了你!
赵子清果断下令,将聂昌眼珠子抠出来,身体剁成肉馅而扔下了城后。
投降金国?
不存在的!
前往河北地区的耿南仲也一样,他刚刚抵达卫州,就有士兵前来捉拿他,这耿南仲跑的贼快,侥幸逃了一命,顺利逃到了相州。
两次和谈失败,金国终于无法等待,直接开干!
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带领大军进抵刘家寺,将汴京城团团围困。
不仅如此,从汜水关而来的金国西路大军也抵达汴京附近,两路大军合力驻扎在青城,共围汴京。
金军和宋军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攻坚战,汴京城仍旧没能被攻破。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汴京城中出现了一个江湖术士,自称武林奇人,能够召唤神兵。
宋徽宗一听,那特么还等什么啊!
他果断下令将在城头上防守的七万大军撤了下来,让江湖术士郭京上城守卫。
这郭京号称只需要七千七百七十七名生辰一样的人,登上城楼,他施展法术,不仅能够直接将金国东路两路大军统帅的脑袋拧下来,还能守卫汴京城。
宋徽宗听着眼睛都亮了,好!
你特么上!
一个大雪风飞的上午。
神人郭京登上城楼,下令一部分神兵亲自出城进攻,被金兵瞬间击溃。
宋钦宗听到这个消息,你特么吹牛逼呢?
说好的把金国统帅的脑袋拧下来呢?
神人郭京依旧不慌不乱的说到:
莫急!莫急!
这需要我亲自出马!
一时间,汴京城的南门打开,郭京带领自己的神兵冲了出去。
*** ,这个二傻子直接跑路了!
可是汴京城的南城门打开了啊!
怎么办?
几乎一瞬间,金国前锋军冲进汴京城,顺利擒获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一大群皇族子嗣押往金国上京。
这两幕戏剧性的演出,直接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犯太岁中的太岁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太岁”简称“岁”,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由道教信仰中太岁神或太岁星君而得来,是道教值年神灵之一,在所有神灵中,影响力更大,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
太岁是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的,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三命通会》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是一颗运转在假想历法中的星辰,在民间广为奉祀。
太岁神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相传由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而形成的。那时候的十干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而中国传统的纪年 *** (又叫干支纪年法)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 *** 个干支是甲子,第二个干支乙丑,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干支是癸亥,正好六十个,对应于六十年,下一个六十年又从头至尾轮回,称为一甲子。
传说在这60年中的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值年,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这样一来就有了60位太岁,统称为60甲子神。在汉代以前的文献里并没有明确以太岁为神的。最早将太岁视为神明的,是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譋时篇》说:“太岁,岁月之神;用罚为害,动静殊致,非天从岁月神意之道也。”
自此之后,“太岁”就一直是潜伏在民间的一个凶神,通常并不祭祀,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六十位太岁神的传说,但是各个朝代,甚至不同地区对太岁的名称都有不同的说法,又是大同小异的。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岁的名字才得到了统一,形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目前可考证的最早人为神话的太岁神是殷郊。这在《封神演义》中有明确的记载:“殷郊为执年岁君太岁之神。”宋代道教传说中殷郊是商纣王的长子,目前有少数道观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定为太岁星君殷郊诞辰,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很少有相关的祭祀活动,可能只有道教中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门派的弟子是熟知的。
现在,在民间流行的六十位太岁神,来自于北京白云观,是清代中期全真道龙门派道士柳守元的《岁君解厄法忏》中首次完整呈现的,然而,不仅各地流传的神明称号不同,甚至没有任何太岁神的传说。到了2003年底,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和香港蓬瀛仙馆永远馆长黎显华道长号召主编了一部宣称经过太岁神指示下完成的《太岁神传略》,为六十位太岁神做了个别的传记,但是,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编辑出来的传记,已经在陈峻志的《太岁信仰研究》中被质疑,不过,也没有更好地解释,大家也就一直沿用了。
具体的六十位值年太岁星君之神名:
甲子太岁金辩大将军,鼠相,持桃。
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牛相,执红缨枪。
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虎相,执如意。
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兔相,执枪。
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龙相,双手攥龙。
己巳太岁郭灿大将军,蛇相,执棍。
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马相,手持卷轴。
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羊相,手托钢鞭。
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猴相,手持书卷。
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鸡相,持令旗。
甲戌太岁施广大将军,狗相,持玉笏。
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猪相,持钢鞭。
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鼠相,手托葫芦。
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牛相,执金瓜。
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虎相,手拿桃枝。
己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兔相,持拂尘。
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龙相,端盅。
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蛇相,双手持画轴。
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马相,持幡。
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羊相,赤脚,持如意。
甲申太岁方杰大将军,猴相,持器物。
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鸡相,持双钩。
丙戌太岁白敏大将军,狗相,持扇。
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猪相,执钢鞭。
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鼠相,端坐。
己丑太岁傅佑大将军,牛相,执枪。
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虎相,持仙草。
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兔相,执剑。
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龙相,双手托龙。
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蛇相,端盅。
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马相,抚琴。
乙未太岁杨贤大将军,羊相,执剑。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猴相,手托如意。
丁酉太岁唐杰大将军,鸡相,执狼牙棒。
戊戌太岁姜武大将军,狗相,持笏。
己亥太岁谢太大将军,猪相,端坐。
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鼠相,执刀。
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牛相,秉笔。
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虎相,举剑。
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兔相,端坐。
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龙相,一手执剑,一手握巾。
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蛇相,执蛇形长矛。
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马相,执刀。
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羊相,一手托桃。
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猴相,执钉锤。
己酉太岁程宝大将军,鸡相,端坐。
庚戌太岁倪秘大将军,狗相,登权杖。
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猪相,左手握拳。
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鼠相,手托牡丹。
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牛相,持金瓜。
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虎相,袖手而坐。
乙卯太岁万清大将军,兔相,跷腿而坐。
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龙相,左手握拳,双袖飞起。
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蛇相,一手立胸前,劝人向善。
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马相,一手持莲花,一脚脱鞋上盘。
己未太岁傅党大将军,羊相,一手握拳,一手执枪。
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猴相,手握长矛。
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鸡相,执剑端坐。
壬戌太岁洪充大将军,狗相,双手握拳。
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猪相,文袍加身。
朋友们,你们对这个说法持什么意见呢?不妨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