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算命图解-九章算术的成书体例和思想 *** 特点

admin2023-01-13 09:13:0313

简易算命图解,九章算术的成书体例和思想 *** 特点?

一、《九章算术》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数学发展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数学专著,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杜忠算术》和《许商算术》两部数学书,早已失传。现在传本的《九章算术》九卷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没有著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依据刘歆的《七略》写成的,可知《九章算术》的编成当在刘歆《七略》之后,在公元五十年前后汉光武帝时的郑众解释《周礼》“九数”时,“勾股”的概念还没有被安排到“九数”内去,说明包含勾股章的《九章算术》的编成不会在公元50年之前。另外,《后汉书·马援传》说,他的侄孙马续“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马续是马融的哥哥,其生年约在公元70年前后,他研究《九章算术》大概是在公元90年前后。因此,《九章算术》的成书大约是在公元50年到100年之间。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有传本的古算书中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对后世历代数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以算筹为工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经过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数百年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九章算术》比较 *** 地总结和概括了这段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数学成果。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给数学提出了不少急待解决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比如,要实行按田亩多寡“履亩而税”的政策,就需要测量和计算各种形状的土地面积;要合理地摊派税收就需要进行各种比例分配和摊派的计算;建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则需要计算各种形状的体积以及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商业、贸易的发展,也是需要解决各种按比例核算等问题;还有天文历法的精确推算等等。

《九章算术》正是由各类问题中,选出二百四十六个例题,按解题的 *** 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大类,每一大类为一章,编辑而成的。它所提供的数学解法,是为当时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封建 *** 计算赋税、摊派徭役等,提供了方便。

据数学史学者考证,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九章算术》虽大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但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经由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才逐渐发展完备起来的。《周礼》记载,授予贵族子弟的六门课程中有“九数”一项,所谓“九数”指的是数学分为九个细目。三国时代的刘徽曾为《九章算术》做过有名的注释工作,他在注《九章算术》的序言中说:“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刘徽生活的时代,距《九章算术》成书的时代较近,他的话应是可信的,即战国时期的“九数”乃是《九章算术》的滥觞。刘徽还说:“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与古或异,而所论者多近语也。”这也说明在张苍之前已有“旧文”,而现存的《九章》是由张苍等人在“旧文”基础上增删而成。

由此可说明《九章算术》一书,是经过长时期由许多人删订增补才最后成书的,它是中国先秦至汉初许多学者共同工作的结晶。

《九章算术》已开始使用“负数”概念,比西方数学界要领先几百年。

二、《九章算术》的地位及流传从三国到唐代初年的几百年间,是《九章算术》流传史上的繁荣时期,期间一批杰出数学家可以说都是通过学习 、研究《九章算术》而培养出来的。

中国的学者不同于西方学者喜欢自己著书立说,他们往往通过对现有典籍的注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对于《九章算术》的注释。三国时期的刘徽可能是给《九章算术》作注的 *** 个数学家,也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最有名的注解。他所采用的 *** 是“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就是说是用文辞和图形两种 *** 相结合对《九章算术》进行注释。现传的《九章算术》有刘徽的详细文字注释,且在文字中多次提到图形,但是没有一幅图形在书中。这些图形应该是在流传中被删去了,或是散逸了。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特别详细,很多地方注文远远超过原文,有些则形同 *** 的论文。其对于《九章算术》的完善大致有这几方面。首先是对名词术语进行了解释或给出了相当于定义的文字。其次他给几乎所有的计算公式或定理性的叙述进行了逻辑论证或说明道理。也对原文的个别部分和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分析批判,用辞犀利,切中要害。在此基础上,刘徽还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思想和新 *** 。最后是对于前人的思想 *** 的吸收。这些前人的思想有些直接写进了注中,有些则把它发展、扩充为 *** 的篇章,如“重差”即为一例,他说:

徽以为今之史籍且略举天地之物,考论厥数,载之于志,以阐世术之美。辄造重差,并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缀于勾股之下。

就是说刘徽在原书九章之末又加了一章,因而刘徽注本《几章算术》为十章,这是其流传史上的 *** 次大变化。

刘徽之后,据史籍记载,为《九章算术》写过注解的还有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等人,可惜这些注解都在漫长的历史海洋中遗失了。

可以说,南北朝时期,《九章算术》的流传已经相当广泛,它已成为时人学习数学的必读书。当时屡有出现以“九章”为名的数学著作。“九章”在南北朝这段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了算学的代名词。

而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前期,《九章算术》由于被官方列为主要数学教科书而形成了 *** 个流传高峰。

在隋代,国家设置算学博士,为教授数学的国家教师。唐代因之,但教育规模上要比隋代大得多。为了教学的需要,李淳风、梁述、王真儒等 “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唐高祖令国学行用。”

在这“十部算经” 中《九章算术》是最重要的教材之一。这次注释是在刘徽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都是写在刘徽未注的地方。有部分为重新注解,或继续刘徽注阐释同一问题。在注中除对一些名词等的解释外,还有对刘徽注的一些改动。注中也包括不少新意和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在数学史上有其重要性。

《九章算术》被列为国家“明算科”的教科书“十部算经”之一,不但肯定了其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流传上也是有很大好处的。“明算科”的学生多则达三十几人,少则几人。它的历史也不是一二届,而是断断续续维持了一百多年,究竟有多少学数学的学生实无法统计,粗略估计恐不下一二百人。这些人大都是要学习《九章算术》的。但有时也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习《九章算术》,另一组不学,而且人数各占一半。就算如此,学习过《九章算术》的学生也要有半百左右。这些学生都得有书,就要出现几十部纸抄本《九章算术》,毕业后这些抄本便被带到了全国各地。由此可想见《九章算术》在唐代的流传之广。遗憾的是,这批纸抄本《九章算术》连一本也未保存下来。

《九章算术》不仅在国内大量流传。而且在唐代也传到了 *** 、日本等邻国。日本来中国的人中,“遣唐使”对文化的交流起了主要作用。他们来中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因此他们在中国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回国后,把很多中国的文化、习俗等都带去了日本。作为大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对《九章算术》的学习、传播自然也包括其中。而当时的唐朝及属国渤海也都有人不断去 *** 和日本。这无疑也推动了《九章算术》的向外传播。

古达运算的重要工具——算筹

三、《九章算术》的数学思想及 *** 一、《九章算术》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九章算术》的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目的是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该书的一些章节直接与某些官员的职责相关。如“方田”章直接与“籍田令”(掌管耕种宗庙社稷之田的官员)的职责相关;“均输”章直接与“均输令”(掌管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的官员)的职责相关。“少广”章和“商功”章的部分内容直接服务于“符节令”和“钟官令”等官职。所以,《九章算术》所提供的数学 *** 是中国古代许多官员必备的技艺的一种。这就决定了其必然不断反映现实需要,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数学问题,以开放的结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二、《九章算术》的算法化。

在实用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人习惯于把问题数值化、离散化,利用具体的数值计算来解决一系列复杂的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这种计算思想重视的是构造出可利用算筹计算的算法。中国传统数学实用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标。

我国传统数学是沿着注重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和发展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的,擅长于算。这与西方数学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有着自己的渊源和模式。在初等数学领域之内,正是这种传统数学思想把我国数学推向世界的更高峰,许多国家与我国相比,望尘莫及。

中国传统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构造性数学,数学对象及结果基本上均可由固定的演算程序经有限步骤得到,各种计算均依固定的演算程序进行,发展起一套程序化、机械化的算法体系。

《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术”,而每一个“术”都是由带有具体数值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出,“术”实际上是处理相应数值的算法,它可以在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计算工具——算筹上机械地进行,其中的很多算法甚至可以容易地转化成现代的计算机语言。

三、《九章算术》的模型化。

《九章算术》中大多数问题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类问题的模型,同类问题可以按同种 *** 解出。其实,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广,是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精髓之一。

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要求数学研究的结果能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类。对每类问题给出统一的解法,以归纳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建立基本问题的结构与解题模式,一般问题则被化归、分解为基本问题解决。

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数学符号 *** ,对一般原理、法则的叙述一方面是借助文辞,一方面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题过程加以演示,使具体问题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既是中国古代数学区别于西方的重要特色,也是我国古代数学一直缺乏创新力的主要原因。故而对于此点,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和吸收、继承。

四、数形结合直觉把握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原始概念,《九章算术》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独特的研究 *** 。其表现为,用数的计算来解决形的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如“方田”、“商功”章的种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求积问题,都用数的计算,即着重于考察图形中数的关系,算出确定的数值,来得出积与边、高、径长的关系。同时,也用形的直观来解释数的算法,如对“开方术”、“开立方术”等,为以图形作解释打下基础(实际的解释是刘徽完成的,借助于面积和体积的图解对开平方和开立方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在刘徽的注文中,更是把它发展为“析理以释、解体用图”这样一套 *** *** )。

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数学的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发挥数学思维的整体性,使之更为深刻、灵活,是现代数学教学中强调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所说:“当‘数’和‘形’分道扬镳的时候,数学的进展就缓慢,应用也有限。但是,一旦它们联袂而行,它们就互相从对方吸收新鲜的活力,从而大踏步地走向各自的完美。”

可与现代计算器相媲美的传统运算工具——算盘

四、《九章算术》的影响《九章算术》的内容包括了初等数学中算术、代数以及几何的相当大部分的内容,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且它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完整体系。这些特点就是:它重视理论,但不是那种严重脱离实际的理论,而在实际的计算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有者一整套在当时世界上堪称是十分先进的算筹算法,用算筹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摆法,不仅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目,而且可以表示一个方程的各次项系数或是表示一个方程组中各方程的系数,进一步又可以表示正数和负数。在数学命题的叙述 *** 上,也是从实际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和公理出发。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许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在用十进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计算技术等方面的显著优点,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这也正是古希腊数学的欠缺之处。而中国缺乏的却是象古希腊《几何原本》那样严密逻辑的几何学和数学思想。对现代数学来讲,精密的计算和严密的证明理论同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些内容后来经过印度和 *** 伯等国家辗转传入了欧洲,对文艺复兴前后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简易算命图解-九章算术的成书体例和思想方法特点

2018年想看20本书?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笔者高中英语教师一枚,业余爱好看书写作,从2015年开始,陆陆续续看过200多本书籍。

前期没有阅读经验,看过很多的坏书,当然也有部分的好书。这是2015年后豆瓣后台的截图:

下面挑选其中的几本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教育类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年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流畅。

这本书成为我专业上成长的灯塔,激励着我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教育的奥秘。

文化类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为和纸四处走访,并作《和纸之美》一书——《和纸之美》、《和纸之训》、《和纸十年》,三篇长文除了《和纸之美》写于1933年,另两篇成文于1942年(来台民艺巡礼前夕)。字里行间在在流露出对和纸传统的惊叹及爱惜之心,娓娓描述和纸“用之美”,也表现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致敬及延续创新的渴求。

经济类

本书挖掘教读者如何挖掘商业价值的能力,培养商业思维,引领读者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挣钱的门道。语言诙谐幽默,又例举了大量营销实例。

育儿类

这本书透着文艺范儿,家有孩子的父母可以看看。随便摘抄一段话给大家: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最后,阅读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题主可以根据大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阅读需求,去甄别去判断,选择阅读。阅读其实是小事,个人时间才最珍贵。

以上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与太极图到底有没有关系?

谢谢邀请。

简易算命图解-九章算术的成书体例和思想方法特点

就上述问题谈谈我等业余水平的看法:

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大极拳顾名思义是以太极为中心,无极生阴阳,太极以阴阳为关键,阴阳相互循环交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形成太极拳。

太极图,亦却阴阳图,外面是一个大圆形,包 *** 宇宙万物,内有两条交互的阴阳鱼,白色代表阳,白色中的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色代表阴,黑色中的白点,表可阴中存阳,阴阳交互,往复循环。其涵义深广,被誉为中华 *** 图。易经以此图为中心,形成八卦,以及产生朴素的哲学观点。

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一阴一阳谓之道,只有阴阳相互交融,往复循环,无穿变化,从而产生宇宙万物。

综上所述,太极拳与太极图关系甚大。太极拳是遵循太极图之阴阳交互,循环往复,不断交替变化为拳理,从而产生太极推手,六十四式等阴阳互动,往复循环,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

被喻为诸葛亮、魏征再世

刘基,字伯温,浙 *** 田人。刘伯温是明初著名谋臣之一。他早年曾为元朝的高安县丞,为官清正。后辅佐朱元璋 *** 西讨,为其出谋划策,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他死后139年,也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公。刘基熟读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他登高望远、足智多谋,对事物具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性格骨鲠刚正,被世人喻为蜀之诸葛亮、唐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易学大师。卒于洪武八年(1375),享年65岁。

死因成谜

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未盖棺定论。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直以来,对于他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被宰相胡惟庸下毒致死。刘伯温为官政治清廉,非常坚持原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胡惟庸案发,是因为有人告密说胡惟庸阴欲谋反,在告密信中,罗列了胡惟庸的种种不法勾当,其中有一条是胡惟庸唆使医生下毒谋害了刘伯温。告密者曾是胡惟庸的亲信,但他告密时胡惟庸已被诛杀。胡生前对这人十分信任,这人应该知道胡的许多秘密,他谋害刘伯温,应该没有异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告密者是栽赃陷害胡惟庸,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鸩(毒)杀了刘伯温。刘伯温在1375年前后得了重病,胡惟庸前去探视,据说是奉朱元璋之命去的。胡惟庸带来御医,刘伯温吃了他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不久就不治身亡。 有人说,胡惟庸去探视刘伯温,其实是奉朱元璋的密令神不知鬼不觉的除掉刘伯温。这种意见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朱元璋要杀刘伯温,机会大把,比如借谈洋事件就可以堂而皇之除掉他,何必等到他病入膏肓、即将油尽灯枯时才下手?

三、第三种看法是刘伯温乃自然死亡,是正常病死的,没有什么 *** 。据史料记载,多年来,刘伯温就有肝、肺方面的毛病,随着年纪的增长,病情加重,后来他辞官时曾对朱元璋说自己身体内长了个瘤子,或许就是得了癌症(肝或者肺上有肿块),是不治之症。

临死前,他给两子留下了十一字遗言

刘伯温是位大学问家,著述甚丰,归纳起来大致有:《郁离子》、 《覆瓿集》、《春秋明经》、《犁眉公集》、《写情集》、《天文秘略》、《玉洞经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效颦集》、《披肝露胆》、《百战奇略》、《左元直指图解》、《观象玩占》......还有真假莫辨、神秘莫测的《烧饼歌》。

或许正是这些著作流传后世,才让民间把刘伯温视作一位能未卜先知、神乎其神的大预言家、魔法师。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的刘伯温,身上的光环在民间反而变得黯淡起来。

《明史·刘基传》记载,1375年阴历4月15日,刘伯温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把长子刘链和 次子刘景唤到病榻前,准备交待后事。 他对儿子说:“刘氏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11字遗言吧?他还用手指着堆在床头的所有著述对刘链说:“我死后,把这些书都运到南京去,你还要告诫刘家的所有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更不要学习象纬之法”。

刘伯温严禁子孙后代学习诡谲莫测的玄学,疑似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令他刻骨铭心。他以精通术数名噪天下,最终却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也算栽在术数上,这也算是对他人生更大的嘲讽吧, 令他耿耿于怀又无可奈何 。于是不许子孙后代学神算,或许是不愿自己的绝学遗祸子孙吧,这也是他逃不过的宿命。

嘱咐完长子,他又对小儿子刘景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但现在胡惟庸在,就是写了也没用。待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简易算命图解-九章算术的成书体例和思想方法特点

刘伯温死后,其家族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但都平平安安,无灾无祸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念其忠诚,召其长子刘链出来做官。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 *** 大发,先后诛戮3万余人。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论相之事。他假惺惺对刘伯温幼子刘琛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他后来吃胡惟庸的毒药,毒死了。如今胡惟庸谋反,被我斩尽杀绝,坟也被我掘了,也算为你父报仇了”。

刘伯温死后,他的后代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刘链、刘景虽曾先后为官,但都循规蹈矩、平平常常,并未作出啥非凡业绩。不过,刘伯温为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完的家底——无灾无祸,平安顺遂。史料记载,在整个明代,刘伯温一脉虽不是很辉煌,但也不算太衰弊。1514年,正德帝追赠刘伯温太师称号,追谥文成。同时还点赞他:“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 *** ”。这评价虽然迟到了139年,倒也还算公正,并无任何拔高溢美之嫌。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现代人学习周易有什么好处?

正式学习周易之前,以为周易主要是算命看风水用的,接触周易以后才明白,原来周易是那么的博大精深但又实用,现代人学习周易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

1、学习《周易》可以弘扬传统文化:

《周易》,又称《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孔子明解《周易》以开创儒家是为乾卦,老子暗解《周易》开创道家是为坤卦,《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所以现在人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要学习周易。

2、《周易》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周易》不仅是一本用于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著作,其中潜藏着万物变化、未来事态发展的规律,我们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与这部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永远不会过时!现代人学习周易,在一卦一爻中帮助我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掌握趋吉避凶的 *** ,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

例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很好的写照,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也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两种品质。

3、学习《周易》帮助我们悟透人生的真谛:

《周易》是研究和掌握变化的学问,包 *** “不易、变易、简易”。“不易”即瞬息万变的背后有不变的东西,比如人终将衰老、死亡;“变易”是世界万物的生存形态,而“简易”则是如何在万变中找到不变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比如,通俗地说,人生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变易),但总有一天会死(不易),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人怎么活得更有价值(简易)?

学习《周易》,就是要在“不易”的天道中,学会“变易”的 *** ,最终回归“简易”的自在人生,通俗来讲,学习周易可以让我们活的更明白更幸福,这才是学习《周易》最重要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