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测字算命-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质疑中医

admin2023-01-12 18:10:0612

易经测字算命,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质疑中医?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3方面来说:

1,有真水平的中医太少了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实践出真知!很明显是现在的中医水平,在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医术达不到治病救人的效果,看过史料的人一定清楚,古时有名的中医开药,也就是3-5味药,而且见效快,现在呢?动不动就十几味药,好像这样就能提高治病的概率。为什么会这样?咱们看看古时候的中医学徒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再来看看现在的中医的学习时间,现如今又有多少中医学生认认真真的了解过《黄帝内经》,认认真真的去练手上功夫,这样的人很少,都是学个一知半解,就赶紧去捞钱。这样的人越多,质疑中医的也就越多。

2,中药的药效大大降低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中医药药效和以前不一样了,中医药讲究产地,因为产地不同,水土不同,药效也就不同,现在很多中医药的产地都被 *** 了,还有就是人们为了盈利,大规模的种植,不分产地,只要产量。

3,现如今的人受西方影响太大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觉得日韩欧美在下一盘文化大棋,在不断的侵蚀着中国人的心,尤其是青少年,现在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以美国为主的所谓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更是深入人心,甚至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的屎都是香的,这样的数典忘祖,简直让人可笑。随之传入的西方医学,更是让人们觉得这才是先进文化,因为治愈效果太明显了,这里举个例子,你被刀划伤了,用冰块敷上,伤口就会好吗?不会,只是你短时间不会疼了。就像现在的抗生素一样,当然,不可否认,也救了很多人。

不管是中医还是易经,都会有复兴的一天,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易经测字算命-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质疑中医

*** 的预言真实存在吗?

存在是肯定存在的,因为这个书在《宋史》里就有记载的,在《元史》里也有被提及。

但是,里面的内容有没有被更改就不知道了。

比如说这本书是唐朝人写的,后人拿到以后,根据史实重新改动一下,使这个书变得跟后面的史实更准。

有人就发现,这个书在前四十几象特别准确,后面就含糊其词,那再过二三百年,可能后面的象也更准确了,因为可以进行调整啊。

反正咱们是唯物主义者,不搞封建迷信。

今天我看有一个人算命,要求算自己女儿将来读书情况怎么样。

我的天啊,你女儿读书情况怎么样,你心里没数啊,你不应该问算命先生,你到你女儿的书桌前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这个书咱们可以以猎奇的心态去翻翻,说到底是一个文字游戏。

下面就以文字游戏的心态来看看它到底讲什么。

这本书号称中华预言 *** 奇书。作者是两位好丽友: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

这两人都是唐朝初年的算命大师。他们最传奇的相命都是关于武则天的。

先说袁天罡。这是位四川成都人。有一次,他给一位杨氏算命,发现这位杨夫人“法生贵子”。杨氏一听。赶紧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看那一个是贵子。结果袁天罡说道:“这两人能官至三品,但也就保家则已,称不上大贵。”杨氏又把女儿叫出来,袁天罡:“此女贵而不利夫!”

还不是?杨夫人想了一下,抱出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袁天罡一见,大呼一惊:“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再一看,是个男孩,袁天罡叹道:“可惜是个男孩,若是女孩,当为天子。”

这个小孩就是穿着男孩衣裳的武则天。

再说李淳风,据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他最传奇的也是关于武则天。

当时贞观年间,长安“太白屡昼见”,也就是大白天能够看到金星。当时,李淳风任太史令,也就是国家天文馆馆长,他推算出来:“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而且民间也在流传一个《秘记》。传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就把李淳风叫进来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李淳风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确实如此,这个人已经进宫了,为陛下的亲属,三十年后,就要王天下,而且差点把唐室子孙杀光。李世民就说,那我先下手为强,看谁像就 *** ,杀光了就可以了吧。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人不可违。天命的王是杀不死的,杀多了没用,而且三十年后,这个人也老了,可能还有所收敛。如果杀了。三十年后换另一个精壮的,只怕后果更严重。

后来,李世民看到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玄武门上班,自己又好死不死取个娘炮小名:“五娘子”。而且封号是武连郡公。李世民越看越怀疑,就找个借口把李君羡弄死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真正的主角不是李二家的门卫,而是跟他睡过的小老婆武媚娘。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两位都是牛人了。这两个人受李世民委托写一本书,算一下大唐国运。李淳风就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推就不可收拾。一下推算到唐以后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背:“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换衣间休息吧。”

所以这本书就叫《 *** 》,这个书跟脑洞老师的风格很像,文字配图,一幅图,一段谶语,加再一首诗。一共六十个,预言了从唐开始到未来的中国大事。

据说是相当灵的,或者说,发生过的都已经灵验。这里脑洞老师举两个例子。

第三十五象 戊戌 震下兑上 随

谶曰:

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帝出不还,三台扶倾。

颂曰:

黑云黯黯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金圣叹曰: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

解释一下,这个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是个大才子。著名的文学点评家。就是拿本书,说那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的。大家喜欢看《水浒》的,一定要看看金圣叹的评本。这个金圣叹看了《 *** 》,做出了点评,也算一个参考意见吧。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后人判断,这说的就是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打进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这就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咸丰皇帝最后也没回来,死在了热河,继位的是同治皇帝。这就是“帝出不还,三台扶倾。”三台拼起来就是一个“治”字,暗指同治皇帝。这是解释谶。

至于后面的诗则是这样的。

黑云黯黯自西来:打西边来了强盗。

帝子临河筑金台: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办了小台子办公呢。

南有兵戎北有火:南边的太平天国在闹兵乱,北边咱们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了。

中兴曾见有奇才:这个曾就是曾国藩,此人是个奇才,出来力挽狂澜了。

是不是比街头的王瞎子准多了?

脑洞老师再举一例。

第三十九象 壬寅 震下艮上 颐

谶曰:

鸟无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金圣叹曰: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定也。

什么意思,大家看金圣叹的评论: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再看一个小太阳露出来。大家应该猜出来了,这是讲日本侵华。

图片中的太阳就是日本了,还有一个岛,更证明是日本岛国。

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

这个谶语好理解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这个颂是这样解释的.

十二月中气不和:12月中,指一年的中途,也就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南山有雀北山罗:这是指日本扶持的两个傀儡政权。南山有雀,指汪精卫,汪精卫的精卫就是一种鸟。北山罗,就是指溥仪,溥仪姓爱新觉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1945年,正值中国的鸡年。也是金圣叹说的酉年。

大海沉沉日已过:日本投降。

据说鲁迅当初看到这一篇,也认为这是日本要侵华的预言。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 *** 》里有一篇可能是预言 *** 回归 *** 的图。也就是

第四十三象 丙午 巽下离上 鼎

谶曰:

君非君,臣非臣

始艰危,终克定

颂曰:

易经测字算命-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质疑中医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

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

金圣叹曰: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三十年之后。

大家看这个图,就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大人当然就是 *** ,小孩就是 *** 。最后小孩子还是跟着大人走了。

看谶:君非君,臣非臣。 *** 跟 *** 现在就是这种关系,同属一国,但两边的 *** 并不相互臣属。

始艰危,终克定,就好理解了。 *** 跟 *** 现在有一些困难,但最终都解决了。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这两句脑洞老师不太明白,但“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这句就有点明显了, *** 跟 *** 不过是一个根上发出的两根树苗,而三十年似乎指出了回归的时间。

当然啦,脑洞老师相信科学的,现在是科学的时代,不是动物成精的时代,书当然也不能成精。脑洞老师只是介绍一下古代的一些书籍,

最后,再说一下,跟一些预言书经常做一些悲剧结局不同的是,《 *** 》的最后十分乐观。

比如第五十九象 壬戌 艮下兑上 咸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曰:此乃大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看到这里,脑洞老师工作起来就特别有劲。前途总算是光明的!

难道这些人的才华都被埋没了吗?

大部分有作为、有才华的状元都是以思想家、政治家的面貌,而非文学家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的。

题目本身这里面有好几个问题,先梳理清楚这些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比较好。

首先,古代三年一次科举是不正确的。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时间分为两类,一种是每年举行的常科,另一种是由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制科,唐朝285 年间,约产生状元270 人。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元朝1276年灭亡南宋,但是直到1315年才首次进行科举,这中间有40年的空白是没有科举的,元朝90多年的历史中,只举办了16次科举。到了明清时期,才确定采取三年一次的制度。即便如此,明清时期还常常因为新皇帝登基等国家大喜事时举办“恩科”,即加试。比如清朝三百年历史中,就开了五次“恩科”,1761年,即乾隆二十六年,为了庆祝皇太后70大寿,乾隆皇帝下旨意增加一次恩科,即给落第的举人多一次机会。

乾隆十五年的状元匾额其次,不知道77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从隋朝开始科举一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历史大约有1300年,即便按照三年一次,大约也只有400次左右。实际上,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

第三,请明确一点,古代科举考试类似于今天的高级公务员考试。虽然靠的是文化知识,但是选拔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高级行政官员,不是在选拔文学家。大部分科举出身的文人进入朝堂之后,他们的主要贡献也是政治性的,而非文学性的。古代文人的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也是为了当官,而非为了文学。所以希望科举的胜利者去创作“盛世之作”恐怕是不现实的。

第四,状元的选拔标准,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选拔标准,主要是看殿试上的策论也得如何,文学性考虑的很少。所谓“策论”,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前的形势任务作出分析,对皇帝提出的具体问题拿出可行性方案来。比如万历十一年,年轻的万历皇帝给参加考试的考生们出了一道题,题目很长,且是古文,大意是:为什么我(皇帝)越是想励精图治,大臣们越是腐化和懈怠?这到底是因为我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因为我太过于优柔寡断?——考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恐怕是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字的,就算写出来了,要是被认为空洞无物还是得不到状元的,或者写出来的问题不小心就要得罪皇帝、或者得罪大臣,同样是得不到状元的。

状元试卷

最后,因为科举考的东西文学性很强,所以是科举的胜利者、状元中是出过不少文学家的。比如唐朝王维,他是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这是历代状元中文化成就更高的一位。还有南宋的状元张孝祥、文天祥,明朝状元杨慎等人文学成就都很高。但是大部分有作为状元都是以思想家、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的。

还是由天定?

“天定”的含义很广,也可以定成:先天十后天=寿命;我认为“我命由我”定,因为“先天”素质是无法左右的,只有“后天”身体素质的强、弱人能左右,除非低智者欠此能力;所以,关于自身生命长短,主要靠本人对养生知识的重看或轻看;我发现上了年岁的老人都注重如何养生,而大部分年轻人仍在:嗜酒如命、吸烟不断、无肉鱼难咽、玩牌熬夜……,这种情况的人不就是拿生命当儿戏,慢慢把寿命缩短。

有哪些经典的中国古代智慧?

先谢邀请!这是个好问题!

作为非文化研究的普通人,谈中国古代智慧还是有点不合适,但是作为对历史有兴趣的普通人,可以谈点自己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点上的想法。相互地表达,才可以吸收到更宽阔的视野嘛。

对于中国古代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着百家争鸣了,随后还有两千多年出现的众多智者,对中国古代整个文化与思想进行了极大地丰富,作为从个人实用角度而学习智慧的普通 人,个人最推崇的主要是《易经》的智慧、老庄道家智慧、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建设着小编的世界观,

老庄的智慧指导着小编的人生观,

王阳明心学则引导小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尤其于现代快节奏的技术化时代里,变得快,稍微跟不上节奏就容易丢失了方向,

《易经》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学会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人的一生,怎么看待大自然,又怎么看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看通透这些,可以更大地扩大我们的思想视野,有了开阔的视野,才可以容进更多新的世界嘛。

老庄的智慧非常出世,作为21世纪新时代,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老庄的那种出世智慧非常适合当下,为什么呢?咱们换个角度理解,所谓出世则是不理世事,放在两千年前,除了生存基本上就是政事了,因此出世则为不理政事而沉浸于自我的修生养性里,而今天不同了,纷繁世界各行各业各事 各物的非常繁杂,而烦恼实际也来源于对众多事物的美好面欲望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将思想精力陶醉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事物的深入探究里,则可以大大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烦恼,而学习老庄那种看似看透红尘的出世智慧,是可以帮助我们看人生的本质,从而降低我们对外物的索求欲望,更好地助我们更深入地陶醉地沉浸在探究某一样事物 *** 里,在繁杂的时代里,也何尝也不是一种现代版出世的智慧呢? !!!

易经测字算命-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质疑中医

王阳明心学智慧最最最核心实际也就三个字,致良知! 再放大一点范围,关键词有:心即理,立志,知行合一。 *** 地来 *** 学智慧,这更是一种方 *** 的智慧。王学从 *** 上指导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事物,怎么面对事物,怎么对待事物以及怎么处理事物。 *** 地指导着我们应该怎么去行事。老庄的智慧给我们建设了一个更宽阔的心胸,王学智慧则让我们学会在这种开阔世界里精练化事物,

心即理的理念指导着人怎么看待事物,

立志则让我们在面对繁杂事物时确立了自己的方向,

致良知则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事物,对良知很不好理解,是人类的本能?还是善良?那何为善良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良知,个人从实用角度来简单理解,毕竟现代社会已经是法制化社会了,因此我们可以对良知有个更底线的定义,也既是更底线的良知就是不违背法律。当然作为追求修身养性或者更高的人生价值,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提更高标准的良知道德要求,不违背法律只是底线。

理解了良知,确立了自己的志向方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理想仍需要付出行动的奋斗,指导行为需要知识,达成目的还需要行动,王学智慧的知行合一则正是对我们怎么处理事物提供了实际的思想指导,不仅要虚心耐心地学习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能实现知识价值的行动力,即知行合一。

总结:

易经的智慧可以教会我们形成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从而可以容纳进更多的知识。

老庄的智慧在现代社会里可以培养我们有一个更宽阔的心胸,使我们可以更专精于某些事物。

王阳明心学智慧则直接指导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怎么精专于事物,从而实现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

以上仅为个人在学习历史或者说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纯个人思考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