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算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admin2023-01-12 16:21:1217

安徽滁州算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当年 *** 中有这么一位陆军上将,他靠着在水田中捡到的一个皮箱发迹,运气不可谓不好,但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军衔被降为了中将,最宠爱的小妾也卷款和中统局长跑了,一代封疆大吏晚年只能在香港靠着算命为生,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年少就霉运不断

夏斗寅出身在1886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不仅如此,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众多兄弟姐妹,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一点,但一家人能在一起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夏斗寅的父亲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夏斗寅的出身可谓是地狱级难度。

而夏斗寅的坏运气并没有因此结束,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靠着给别人打零工来抚养夏斗寅兄妹,而就在夏斗寅13岁那年,母亲也因为常年的积劳成疾撒手去了,扔下了年纪尚小的夏斗寅。

夏斗寅

没有了经济来源,夏斗寅知道留在家乡的结果只能是被饿死,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决定到武汉去讨生活。但由于年纪太小,夏斗寅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一来二去之后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艰难,好在期间也算结识了不少人,大家看着这个孩子可怜,但自己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想要接济这个长相还算清秀的孩子也是无能为力,但还是为夏斗寅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参加当时的湖北新军。

安徽滁州算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加入军队不说别的,至少不会饿肚子了,而且夏斗寅也非常努力,不久后的辛亥革命,夏斗寅凭借着战功晋升为了旅长,本以为可以摆脱苦难的夏斗寅却没想到他的坏运气还并没有结束。第二年,部队裁军,很不幸夏斗寅的名字出现在了名单中,夏斗寅只得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

辛亥革命

没多久,夏斗寅就听说身为同乡的孔庚在山西任第九师师长兼大同镇守使,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夏斗寅由于当过兵,甚至是军官,加之又有同乡这层关系,他决定前往投靠孔庚。但孔庚并没有因为这些而特别照顾夏斗寅,只让他担任了一个小队长。

在随后的 *** 战争中,夏斗寅跟随着石星川的队伍被湖北督军王占元击败,石星川的队伍就此土崩瓦解,而夏斗寅也开始了他的逃亡人生。

石星川

否极泰来

往往一个人的运气背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夏斗寅也迎来了人生的 *** 次转折。在他逃往的过程中,突然看到绿油油的水田中有一个黑色的物体很是突兀,于是叫来了跟着自己逃往的警卫,两人一起猫了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只大皮箱。

打开皮箱后,二人都惊呆了,里面装满了钞票,左右看了一下没人后,夏斗寅急忙关上了皮箱,并搬到了平时骑乘的马匹上,而他只能和警卫一起徒步看护着这一箱的钱。一大箱子的钱,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一路上二人都在讨论着要怎么处理这些钱。

大皮箱

夏斗寅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当过兵,更当过指挥官,所以他深知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就算再有钱,没有实力也是守不住的,有枪才是硬道理。

就在二人行至一条大河前时恰好遇到了石星川被打散的残部正在准备渡江逃亡。夏斗寅灵机一动,随手扯出了一块红布,大喊道:“大家都是天南地北来到这里讨生活的,为的无非就是一口饭,如今大家身无分文,回家路又太远,能不能走回去还难说,不如跟着我吧,我这里有饭吃!”

溃兵们听到有人在身后喊,声音还如此熟悉,就纷纷转头看去,结果就看到了夏斗寅已经将红布高高举了起来,都以为是团旗,以为部队长官还在,便都跟着夏斗寅来到了 *** 县。在 *** 县,夏斗寅找了一个道口的位置将“团旗”插在地上就开始了招兵买马。

民国时期招兵现场

他声称自己是奉命来收容溃败部队的,并打开了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当场发放军饷,溃兵们一看这架势,纷纷上前响应加入到了夏斗寅的队伍中。就这样,夏斗寅靠着捡来的钱陆续收拢了2000多人,在两湖边界拉起了一支私人武装力量,当起了军阀。由于夏斗寅的发迹是因为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后人因此都喜欢称他为“皮包将军”。

此后,夏斗寅带着这支队伍打了不少胜仗,在军阀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担任起了湖北自治军混成旅的旅长。“直皖战争”期间,夏斗寅更是担任了湖北军司令,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 *** 师师长,率部进驻宜昌和沙市。

“四·一二”后,夏斗寅公开表示支持老蒋,为了表忠心,夏斗寅决定对武汉发动一次偷袭。但武汉方面事先得知了这一情报,对夏斗寅有了防范。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两军在贺胜桥一带展开了激战。夏斗寅的 *** 十四师共有4个团,当时有2个团率先抵达战场并进入了阵地。叶挺将军这边由许继慎带领一个新兵团正面阻击夏斗寅的两个团,右翼则由韩俊指挥两个营迂回,两面夹击下,夏斗寅先期的两个团不敌,败下了阵。

“四·一二”中的老蒋

这次偷袭计划失败后,夏斗寅被老蒋调到了南京进行戍卫。不得不说,夏斗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还是有点本事的,虽然不是叶挺将军的对手,但对付其孙传芳之流还是游刃有余的。打下滁州后,夏斗寅因功被晋升为 *** 新编第十军军长。

之后夏斗寅率部继续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徐州后,第十军又奉命改编为了第27军,夏斗寅担任军长兼徐州警备司令官。

中原大战期间,夏斗寅担任“讨逆军”第21路军总指挥,率部沿津浦路北上,在山东曲阜与阎锡山两个步兵师、一个炮兵旅大战一个多月后将其击败,为老蒋收编阎锡山所部立下了大功。

阎锡山

北方初定,南方的唐生智、陈济棠、李宗仁又挑起事端,夏斗寅再次奉命南下。这场大战是夏斗寅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场战斗,由于当时正好是冬天,夏斗寅所部与桂军、粤军大战了九天九夜,手下官兵战死、冻死2万余人,但最终夏斗寅还是打赢了这一战,最终粤、桂两军均向老蒋投诚。

可以说老蒋的江山有一半是夏斗寅帮他打下来的,按理说老蒋对夏斗寅应该很是器重才对。事实上一开始老蒋确实对夏斗寅不薄,夏斗寅被任命为了湖北省 *** ,同时还被授予了陆军上将军衔。夏斗寅从此刻起成为了一代封疆大吏,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正所谓大喜之后必然是大悲,夏斗寅的坏运气此前似乎是在他逃亡的过程中迷迷路了,此刻终于又找上了他。

功成名就的夏斗寅

大起大落的人生

由于夏斗寅既没有什么学院派背景,又是军阀出身,注定他在老蒋那里永远只能是一颗棋子,永远不可能得到重用。果然,在夏斗寅成为封疆大吏后不久,就有人出来告发夏斗寅在湖北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队伍,用心不言而喻。老蒋顺势而为,一纸命令就把夏斗寅湖北省 *** 的职务撤了,由张群取而代之。夏斗寅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队伍也被老蒋收入囊中,甚至就连他的上将军衔也被降为了中将。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夏斗寅拼搏了一生,也算有些薄产,以此安度后半生,远离权利斗争的中心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霉运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过他。

夏斗寅故居

功成名就后,夏斗寅也同其他军阀一样,娶了几房姨太,其中又以二姨太王锦兰更具姿色和手段,把夏斗寅吃得死死的。夏斗寅对这位二姨太也是宠爱和信任很,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地契、房契、国外银行存折统统交给了这个二姨太保管。

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其实早在夏斗寅在外征战期间,他的这位二姨太由于平日无事,闲居期间早就和 *** 中统局长朱家骅勾搭成奸了,最后王锦兰带着夏斗寅的全部身家投奔了朱家骅。

朱家骅

两年后,朱家骅对外宣布结婚,虽然对方是一个叫王文渊的女性,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夏斗寅还会不知道?本准备和朱家骅来个鱼死网破的夏斗寅结果一想到中统的权势和手段以及自己现在的处境,最终不得不作罢,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了。

容身之所和钱财全被二姨太卷走后,夏斗寅在武汉已经可以说是没有了容身之地,加之朱家骅为了自己的声誉说不定也不会放过夏斗寅,所以最终夏斗寅逃离了武汉,来到了香港,但身无分文的夏斗寅在香港根本就无法生活,最终他只能在报纸上刊登:“某君曾任封疆大吏,愿以 *** 相法结交天下士。”

这或许就是夏斗寅的晚年生活

结语

两年后,夏斗寅客死于香港,时年66岁。谁曾想到一代封疆大吏最终落得替人算命维持生计、客死他乡,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唏嘘。要说运气差,历史上能比过夏斗寅的还真不多。他的一生真的比小说还精彩,两大反转都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

中国历史上的福将都有哪些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 元帅,绝对是一位福将。宋·魏泰《东轩笔录》:“古人有言,知将不如福将。”,鲁迅也说:“吉人自有天相,伏园真福将也。”我们的聂帅是一位实打实的“福将”。

聂帅自小时候就非常好学,对古今中外的书籍都喜欢涉猎,他的教师曾誉其“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后来聂帅有幸能到欧洲留学,学成归来之后,参加了南昌 *** 、领导了广州 *** ,这两个 *** 都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当最重要的三次 *** 之一。

红军时期,聂帅虽然没有成为军事主帅,但是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期间协助林总打了不少胜仗。长征过程中, *** 在遵义会议后重回核心,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依靠灵活机动的方式,多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但是林帅当时还不能理解 *** 的战略意图,就上书请中央更换 *** 。聂帅知道后不同意林总上书,林总坚持上书,结果被 *** 批了个“你个娃娃,你懂什么?”

聂帅由于此次坚持原则,他的“福运”就来了,中央对他更是看中,调聂帅担任去先遣队政治委员与总参谋长 *** 一起担任先锋的任务。聂帅与刘帅的配合很密切,也成功带领红军渡过金沙江,然而大军在渡过大渡河的时候,由于是在找不到船, *** 命令聂帅和刘司令员带领先遣师在安顺场渡河,自己率领主力到泸定桥“碰运气”。当离别时, *** 特别交代刘、聂二人,若大部队无法从泸定桥过江,则刘、聂二人自己到川西去创造一个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聂帅担任115师的副师长,与林帅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后来率部开辟晋察冀根据地, *** 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 *** , *** 就是新的鲁智深。”聂帅也却有鲁智深的智慧与“福运”。

很快号称日军“山地战专家”的”阿部规秀中将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聂帅指挥部队并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了这位号称“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而阿部规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被消灭的职务更高的日军指挥官,此举震惊了日军,也震动了全中国。

聂帅不仅仅有鲁智深的福气和智慧,还有鲁智深的慈悲和大善。在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聂帅知道后,立即叫前线部队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对孩子悉心招呼,并最后将这两名日本女孩送还给日本。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聂帅I所率领的华北野战军战绩一直不是很好,但是作为中央直属的战略机动部队,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表现还是很厉害。最为关键的是,聂帅拖住了 *** 的几十万大军,使得 *** 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没能调动到其它战场。

建国之后,聂帅前几年也参入到军事建设当中,担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在国家战略武器建设时候,聂帅主动承担了发展 *** 、 *** 的工作,被国家确定为具体领导和组织新中国科技工作的负责人。

聂帅负责两弹一星的研发,也将他的“福气”带来了,在聂帅的主导以及众多科学家的研发上,中国在两弹一星上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 *** 的国家,这一下子让中国从此在世界上更有底气。

在动荡的岁月中,聂帅虽然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由于他身负国家战略武器的领导工作,所以他所受到的冲击并不大,相反他还保护了很多科学家,这也是聂帅的“福气”。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

纵观聂帅的一生,其中有半辈子是在枪林弹雨中渡过,而他非常幸运只受过一次伤,这就是聂帅的“福气”。而聂帅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福气,之所以是福将,可能就是 *** 说的“ *** 是个厚道人”。

哪些诗词比较好?

诗词国之瑰宝,上千年下来,历朝历代大诗频出,各领风 *** 几十年,好诗好词擞不胜数。每个人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喜欢的诗词风格也不一样。我推荐十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诗词与诸君共品之。

苏轼 1定风波

安徽滁州算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杜甫3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李白4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居易6长恨歌

这首太长就不录了,有一首 红线毯 大家可以读一下,非常不错。

李贺7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辛稼轩8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9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尾第十首我选曹 *** 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各位高人,你最喜欢谁的诗欢迎互动。

明朝开国 *** 猛将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常遇春是累死的。

常遇春要算是南方人,他的家乡就在淮河岸边的安徽怀远县。他从1355年归顺朱元璋后也一直在南方活动,活动了十二年之久。

这十二年,对于常遇春来说,可谓是无日无战。每一战,常遇春也必倾尽心力和体力去战斗,因为他盗贼出身,并没有受过什么兵法教育,拿手的,仗以安身立命的技能就是亲冒弓矢冲锋陷阵。朱元璋和徐达指那儿他就打那儿,从不讲条件,不要加班费,从来是冲在最前面,哪怕他是一名领军的军官,他也冲在最前面。

比较著名的一次是“采石矶战役”,当时是在长江中登陆作战,那时候朱元璋的水军还很不咋地,战役进行得很辛苦。岸上乱箭如雨,江上风大浪急,需要冲滩,大船不得进,小船运兵慢,常遇春驾一小船冒乱箭直突前进,船未靠岸,常遇春大喝一声,终身跳上岸,举刀乱砍,左右前后冲突,呲牙瞪目,须发并张,煞是吓人,元兵纷纷躲避,使得常遇春如入无人之阵。朱元璋在后面见了,猛敲战鼓,大军突进,随之抢滩成功。

常遇春真是一名好员工啊!不要命的好员工,朱元璋很喜欢,随之把常遇春从先锋官升为元帅。

升职是升职了,但我们都看得出,常遇春这是在透支身体干工作。

常遇春为啥这么拼命呢?

他的愿望很朴素:乱世之中,人人做贼,我常遇春不能做贼。

你看,常遇春本质上是个好人来的,出身于贫农之家,偏偏有思想有志气,不甘心老死于田间,读书也没有钱还没有人教。都说朱元璋苦,其实他比朱元璋还苦,朱元璋总还有个二姐夫李贞教他识字,家中也有人脉送朱元璋去皇觉寺吃闲饭。常遇春于是去学武,学武也没有钱支付学费,常遇春的选择是勤工俭学,他在武馆里给人家干杂活交换学习机会。

常遇春少年时代就是个拼命工作的人啊!

成人之后出门找工作,找到了刘聚手下。刘聚见他武勇,又喜他忠厚,把他引为心腹使用。但坐了心腹的常遇春发现刘聚根本就是个大盗、匪贼,没啥追求,不是个正经好人,于是起了跳槽的念头。

后来就跳槽到了朱元璋集团。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也只是初露锋芒,刚刚脱离了郭子兴,但他也有一个坚固班底了,淮西二十四将其时已经在其麾下。地盘也有了,据有滁州。人马也不少,三万有余。名望也很高,连地方名流李善长都主动依附了。

所以,朱元璋对从刘聚哪里来投奔的常遇春并不咋瞧得起,朱元璋认为常遇春也是盗贼一名。

“你是不是没饭吃了来找饭辙?”朱元璋问。

朱元璋这么问是担心常遇春吃饱饭了就跑,毕竟做盗贼可比正经做事业要辛苦,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容不得盗贼习气。

同时,这也是朱元璋瞧不起常遇春的表现。

常遇春答道:“说什么呢!我在刘聚哪里打家劫舍,怎么能缺了衣食,只是刘聚唯知打家劫舍,胸无大志,我不爱跟他混了。我听说将军是位贤明智者,所以来投奔,我来你这里是为了我将来的人生前程。”

你看看,常遇春的事业心很强的。

所以常遇春爱拼命工作,他在朱元璋手下也必须拼命,人家淮西二十四将都是嫡系人马,是朱元璋从老家请来的,他孤身投奔,不拼命,怎么出头。

十二年后,1367年十月,朱元璋已经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了二十五万大军开始北伐,拿下元大都!

十月份,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常遇春一个南方人开始北征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南方人穿一身铁盔甲的去冲锋陷阵,会不会出汗,会不会风一吹又凉汗?

常遇春是真的要冲锋的,虽然他贵为二十五万大军的副将,他也要冲锋。《明史》记载得很清楚,在洛阳之战中,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勇猛冲杀,他在 *** 名。

说常遇春拼命工作真是字面意义上的拼命工作,没有假设,不是比喻。

然后到了1369年三月,天气也很冷的日月,常遇春刚刚在甘肃临洮县打降了元将李思齐,未及休养,却接到了驰援北平的命令,因为元顺帝眼看明军主力远在甘肃陕西,忽然起了收复他的元大都的念想。

常遇春和李文忠率军东归,驰援北平。元顺帝也是怂包,听了常遇春来,转身往大漠就逃。

常遇春当然要追,人不卸甲,马不下鞍,千里奔袭,常遇春真是猛,竟然拿下了元上都开元,得大车一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元军被全歼。

这个过程,不说要花费心智制定作战计划,指挥作战了,但就 *** 心每日的急行军也很费心智了,还要花费体力冲锋陷阵呢!

铁人也会疲累的!

这时候已经到了七月份(农历),天气是闷热的天气了,常遇春率军班师。

可以想象,在刚拿下的敌占区里行军,以常遇春的工作精神以及工作态度,他可敢掉以轻心脱下盔甲行军?

他一定不敢,也不愿意。

结果走到了柳河川,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境内。

宣化县属于半干旱 *** 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可以很热,晚上可以很冷。尤其在初秋天气,一夜之间,气温也许可以下降十度。

同时宣化县也是北方大漠和华北的交界地,它已经深入了燕山山脉腹地,是京津冀蒙的交通枢纽,明军在这里有重军把守,也有坚固要塞,紧邻长城。

有长城可以依托,就安全了。

看见了长城,常遇春大概感觉到了轻松,警惕的心松了一点,他也确实累了。

这一晚宿营,常遇春脱下了往日从不敢轻易就脱的盔甲,准备睡个好觉,真的太累了,回首往事,十几年奋斗,从一个盗贼奋斗成了大元帅,北元主力已经被歼灭,再无复起的可能,当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啊!果然得到了好前程!那些淮西二十四将也都不如他的前程好。

自己这一生拼命奋斗算是值了!

值了吗?

这一晚常遇春应该很高兴,喝酒肯定是喝酒了,他平时就爱喝酒,有没有其他娱乐不知道,反正这一晚常遇春气温陡降,他患上了“卸甲风”。

卸甲风不是大病,行军打仗的常见病,但是常遇春的身体透支太多了,太狠了,伤病齐发,常遇春卒于当晚。

常遇春生生被累死的,只有三十九岁。

至于说常遇春的老婆蓝氏,蓝玉的姐姐被朱元璋烹杀之事,正史没有此说,出自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笔记野史。

据《龙兴慈记》的作者王文禄所说,他是小时候听 *** 妈讲故事听来的, *** 妈听他姥姥讲来的,他姥姥听他姥爷讲来的。

乡野百姓的奇谈怪论,怎么能做得准呢!所以,正史不用,如今网略野史倒是爱用,不要信。

王文禄是嘉靖年间的人,官只做到巡检之职,后来被罢官,归于田间。

嘉靖时代,明朝已经民怨沸腾了,抹黑朱元璋已经有市场了,愿意听热闹说热闹解恨的听众很多。

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宝座的?

朱元璋是怎样一步一步当上皇帝的,我们来捋一捋。

悲苦的身世

朱元璋是贱民出身,他从小给地主家放牛,那个时候他还叫朱重八,家里很穷,他更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家里人吃上饱饭,可惜愿望还没有实现,亲人就接二连三的饿死,所以说他当时的心境除了无能为力还有痛苦和绝望,更有对元 *** 的恨。但是当时的他太渺小了,他只有把仇恨埋葬在心里。

当和尚乞讨的日子

为了有口饭吃,他上山当了和尚,那个时候的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有点地位的和尚还有田地和店铺,新入门的朱元璋就好比长工般的存在,庙里什么累活苦活都给他干,但是能吃饱饭,他就愿意忍受下去。

好景不长,由于饥荒过于严重,和尚们得出去化缘,但是化缘每个和尚都有自己的分界地的,新人朱元璋又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朱元璋被指派化缘的地方是淮西和河南,是闹饥荒的主要地带,可想而知化缘的难度。但是为了不被饿死,他只能忍受 *** 奚落嘲讽去乞讨。

但是朱元璋与别的乞丐不同,在讨饭的时候,他会研究当地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也认识了很多人。

可以说长期的苦难,还磨练了他的意志,使得他的内心无比强大,这也应该是成功者应当具备的一个特质,自信自己会战胜一切苦难。

加入红巾 *** 军

当时的元 *** 很腐败的,腐败到什么程度? *** *** 军中,官吏们为了交差,会抓手无缚鸡的老百姓当成 *** 军杀掉。这种严峻的形式之下,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参加 *** 军,而这个事情被别人给告发了,所以他就投奔了 *** 军。

在军中朱元璋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受到了重用,郭子兴收了朱元璋为义子,并把他的名字改为了朱元璋,还把义女马姑娘嫁给他为妻,可以说,郭子兴是对他有恩的,但是也是因为他逼得朱元璋出走单干。

郭子兴这个人气量小,在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和威望都大于他的时候,他内心开始不满,再加上儿子郭天叙在旁煽风点火,他把朱元璋抓进了地牢里,但是朱元璋当时在军中已经有一定威望,且没有犯下什么错误,郭子兴也并不想杀掉他,还是把他从地牢里放了出来。

朱元璋出来以后,觉得跟着这些鼠目寸光的人是没有大前途的,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这也是他霸业的开始。

霸业的开始

朱元璋出征回去之后,就向郭子兴辞职,走的时候他只带走了24个人,像徐达、汤河、周德兴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后来他的部队慢慢扩大,也加入更多的像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等能人有志之士,这无异于如虎添翼。

两个重要决策

除了手下兵精将强,谋士如云。

朱元璋做出的这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

*** 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避免了元军的火力攻击。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果真鄱阳湖之战,陈友亮彻底失败了,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

解决掉张士诚,把元 *** 赶出了中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建立了他的大明王朝,实现了他心中伟大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他的丰功伟绩是天意,更加离不开的是人为,如果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想他将不会有这一番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