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流派-我想掌握高深的预测学
算命的流派,我想掌握高深的预测学?
因为预测学品流繁多,由此要学术数首先要定个风标为方向。
大抵术数学分两大范畴:形与数。形与数又可分别为:中国与外国的。
为何是形?
形指观察有形之物的形象而作为预测信息的提供母体。
比方我国最著名的“卜”就是“形预测”的范畴:卜即在龟甲或牛胛骨上钻孔(此为甲骨文卜字的象形),然后在火上烧焯,由裂纹的形象而预测未来的 *** 。
又比方著名的 *** 道者所传的相术、手掌术等等皆为形预测学的范畴。
再比方是西方的颅骨学,西方手相学等等也是形预测的范畴。
而何为数?
数指的是以数理逻辑运算推演将来的预测活动。
比方我国最著名的占筮,即以蓍草而起数,再将数而起卦,再根据周易解释卦的意义,从而达到预测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现本《易经》并不能有效的占筮,因为今本易经是经孔子及门生编撰的典经。
我们知道:儒家“不谈怪、力、乱、神”,因此今本易经主要是说哲理的经书,看了易经并不能占卜预测。
不论看过易经与否,其实只要想一想,作为二千多年这漫长岁月的官方更高科举考试的教材,难道是考进士是考占卜么?因此现本易经是主讲哲智的书而已。
然而说到以数预测,最关键的是“五行”学说,其是数占的思维母语与表达语言!是数占的核心逻辑模型!
记录阴阳五行学问的文献,现在最多就是存于道教的经书。
而著名的易占流派主要有:京房的六爻纳甲、邵雍的梅花易数、太乙术、大六壬、奇门遁甲等等。
而著名的命理派主要有:四柱学、紫薇斗数、铁板神算、西方星座学、吉卜赛人塔罗牌等等。
以上所介绍的繁多的玄学预测术之中,每一样若精通了都十分准绳。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要先定个风标为学习的方向。比方要学四柱预测学的,那当然是以《子平真诠》,《渊海子平》等为导读 *** 不过了。
命理学哪部书写得 *** ?
我认为在命学界,由民国大师徐乐吾评注的《子平真诠》为 *** 。
《子平真诠》是由清沈孝瞻所作,其为进士出身,当时此书可称为洛阳纸贵,轰动一时,象《三命通会》一样,几于家有其书。
此书是格局论派的集大成者,是格局论派的精华,其中有两章是生克制化的技法问题,非常重要,一个是八字生克先后次序,另一个是会合解刑冲,刑冲解会合。特别是徐乐吾大师的评注,乃是徐大师研究命学的精髓体会。我就是读完徐大师的评注后,对生克制化才开悟的。
对于一个命家来说,需精研古籍,在古之命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时代向前发展,命学也必须进行发展。
我们在研究古籍的时候,要吃透古人的观点,同时又不要被古人所迷惑。比如《神峰通考》里的雕枯旺弱四病,损益增长四药,徐乐吾评价说,实偏激之论也,我亦有同感。徐乐吾独推《穷通宝鉴》这本命书,我反复阅读达两年之久,感觉此书错误观点太多,比如庚劈甲引丁,己土混壬培甲等,这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此命造,壬戌.壬寅.丁卯.戊申。此书评日,身弱杀重,阅后令人摇头叹息。但此书的作书方式确令人打开眼界,我按此书的方式,重新研究十干生十二个月的真正用法,方入此道。
由于篇幅的原因,对《滴天髓》,《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等命书不一一点平。
我读现代人所作的命书,感觉大多不伦不类,不成体系,不是对古籍的翻版,就是标新立异。看其言则长篇大论,阅其论命则啼笑皆非,实不足取也。
*** 电视台为何有很多占卜的节目?
*** 的电视节目里,有一类节目被归类为:命理星座节目。这类节目从2001年开始出现,至2017年已经超过16年了!
这16年来,先后大约有数十个同类型的节目出现,开了又关,少数能一直存活,多数在纪年以后结束,不过,星座命理节目从来没有退出过 *** 电视频道,在2017年,并且已经进入了 *** 的直播平台。
为什么 *** 有这么多的命理、星座节目呢?
大约可以归类为:宗教自由、 *** 人敬天信神畏鬼悯人
当然,也可以简单的说: *** 人普遍较迷信
*** 命理节目的盛行,让星座、占卜、风水、算命蔚为风潮, *** 的东森综合台命理节目「开运鉴定团」执行 *** 邓表彰就说过, *** 从2001年 *** 开始流行命理节目,最早出现的为MUCH TV2000「命运大不同」,会造成盛行,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命理节目都创下高收视率,再加上 *** 那几年失业率高,民众需要有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是需要有关工作、升官、赚钱的偏方,所以命理节目才会纷纷出现。
不过, *** 的命理节目谈论的内容以实用为主,包括爱情、工作、家庭、人际四大主题,加上命理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的紫微、面相;西洋的星座运势、开运偏方,所以这些节目在题材议题上非常多元。而且把节目作得综艺化、轻松化,不是教学,也不是算命。
命理节目在 *** 一向很受欢迎,多数请来宾上节目分享经验,再加上专家学者的讲解,从风水、姓名学到生肖星座等等无一不谈,主要原因就是因为 *** 人比较迷信,希望能从这些节目中获得改运的方式。
算命是发源于哪里?
按照《封神榜》的说法:文王会先天卦术,所以西周之前就应该存在了。也就是商朝。但是《封神榜》毕竟是小说,不能作为真实依据。
按照一般的理解来说,伏羲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所以那时就可能有占卜的存在了,这个就更早了。
如果说成书,估计最早的可能是《周易》,传说是周文王所写,不过具体的没人知道。不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这种人了。比如现在的的鬼谷流派,据说就是传自鬼谷子,鬼谷可是战国时的人。而且《周易》,那时也有了。现在考证《周易》是西周初作的,所以个人觉得商朝应该就已经有了相关内容。
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也魅力十足,比如我们在谈论亲缘关系时,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话“出五服了”,那么你知道“五服”的意思吗?
近些年 *** 上比较火的一句话“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六亲不认”又是哪“六亲”?
类似这样的词汇还有“株连九族”、“祖宗十八代”等,虽然我们在看电视,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些词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说上来它的具体表述。
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
一、五服在古代,人们对丧葬尤为重视,“五服”就来源于古代的“丧葬”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指以家族内的亲疏关系为标准,亲人去世时其它人所穿的五个等级的孝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葸麻。
01一等孝服“斩衰”
它是用生麻布 *** ,且做衣服时不能缝边,要保持毛边。《礼记·丧服小记》记载:“斩衰,括发以麻。”它是为了表示人们的悲痛之情深重 而不暇修饰,服期三年。
穿这种丧服的人,一般是儿女为父亲、父亲为去世的嫡长子、妻妾为去世的夫君、诸侯为驾崩的天子守制等几种情况。
02二等孝服“齐衰”
它是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礼记·檀弓下》记载:“哀公为之齐衰。”这种丧服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一般来说,为祖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
03三等孝服“大功”
它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由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丧服。
04四等孝服“小功”
它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
为祖父母,堂叔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
05五等孝服“葸麻”
它是“五服”中最轻,丧期最短的一种,这种孝服是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月。
一般来说曾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父母去世,穿的就是缌麻。
总的来讲,孝服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麻布的五个等级的差别,标志着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亲与疏,所以古人去世,死者的亲属就会依照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确认丧服等级的“五服”,当然哪一种亲属穿哪一种孝服容不得半点马虎。
因此也就有“五服以内为家族,五服以外称宗族”的说法。一旦出了五服,人们不但不用穿缌麻,而且同姓之间还可以通婚。
二、六亲生活中,人们常把不通人情,不重天伦,对亲属都不顾的人称为“六亲不认”。
比如在小说《苦菜花》的第三章中写道:“我丢了差事去找他,他不但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那么,这里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呢?
“六亲”在我国的古籍中多有记载,更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0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姐妹,兄弟,姑姐,甥舅,婚媾以及姻娅。
02《老子》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和夫妇。
03《汉书》认为,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到了现在,我们一般把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人归为六亲。
父亲为一亲(包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亲为二亲(包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包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包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包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包括媳妇、女婿)。
所以当今的“六亲”,实际上是泛指,说的是所有的亲属,而并不仅仅指六种亲属。
三、九族“九族”这个词语在古代有多种解释和说法,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的是当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指的是当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
可见古装剧里的“株九族”是一种很重的刑罚,当事者的九族被诛灭,也就意味着所有和当事者有一丁点儿血缘关系的人都就被杀,这也就彻底了断绝了任何后来者的复仇。
历史上株连最广的恐怕是明成祖杀方孝孺了,诛其“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另加上方孝孺的学生。
话说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 *** 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生有一身傲骨。他两次去见新皇帝朱棣都是披麻戴孝、恸哭不已,朱棣低声下气地请他代拟诏书,他却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
朱棣再问:“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
这下子算是彻底激怒了朱棣,他立即下诏将方孝孺的九族,以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据史 *** 载,因方孝孺案连坐被杀者达873人,发配充军者多达千余人,时人称之为“瓜蔓抄”。
四、“祖宗十八代”生活中,如果有人和对方说“祖宗十八代”这几个字,会让人产生歧义,因它含有出言不逊的意思,那是因为这个词语在现今有点被用坏了。
关于“祖宗十八代”的由来源于一段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属于联姻结盟,从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总共十八代。在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年间,秦楚两国关系破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两国十八代联亲算是彻底结束。诅楚文就产生于这个时段,祖宗十八代也因此传了下来。
现在依据《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最终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所谓的祖宗十八代,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上下九辈,共计称谓十八个。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那么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
01上九代
鼻祖(始祖)为一世祖,如今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艺,事业的创始人等都称为“鼻祖”;
远祖:二世祖,指很遥远的祖宗;
太祖:三世祖,指相隔太远的祖宗;
烈祖:四世祖,指列传之祖,比太祖要近一些;
天祖:五世祖,指往上、靠前的祖宗;
高祖:六世祖,古人规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远的祖宗为高祖;
曾祖:七世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祖宗;
祖父(爷爷):简称“祖”,为八世祖;
父亲(爸爸):简称“父”,为九世祖;
02下九代
儿子:简称“子”,一世孙;
孙子:简称“孙”,二世孙;
曾孙(重孙):三世孙;
玄孙(元孙) :四世孙;
来孙:五世孙;古人的寿命不是很长,七十岁就是“古来稀”的年纪,所以 *** 孙往往自己亲眼看不到,属于“未来之孙”了;
晜孙:六世孙;
仍孙:七世孙,指沿袭、一脉相承下来的孙辈之意;
云孙:八世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七代的孙子,已经感到很飘渺、很遥远了;
耳孙:九世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八代的孙子,远到只能有所耳闻了;
由此可见,生自己的人为父母,那么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是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的。
结语:
古人重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家族也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就有了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这些包含自家亲戚的词汇,可以说只要沾亲带故的,就都在这个关系体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