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爷旧的换新的怎么弄 贴纸不要了咋处理-正月忌头是啥意思
财神爷旧的换新的怎么弄 贴纸不要了咋处理,正月忌头是啥意思?
经常会听到老人们说这样的话:“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尤其是年前,腊月和正月里。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主要是农村过年,有很多的讲究: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其实就是说从腊月底,一直到正月初,这段时间里有一些讲究需要遵守,那有哪些讲究呢――
1、年前杀猪,准备好吃的。准备好年前所需的丰盛的好吃的与货品,寓意着吉庆丰收,年年有余,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2、腊月二十三,祭灶王。腊月23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是年前的一个小年,口口相传“灶王爷上天”。在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他所在的这一家一年之中的功与过,祭灶王就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天人们会在锅灶旁边贴上灶王爷的画像,给灶王爷的嘴巴上抹上糖,摆上贡品,烧纸磕头,寓意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年前卫生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扫除破旧与不好,迎接新鲜美好的事物。但是正月里不打扫,如果正月里打扫卫生,预示着这一年将辛苦 *** 劳。
4、贴对联挂福字。春节前,用新的对联,换掉旧的对联,挂上福字,红灯笼,贴上年画。这一系列的行为,增添了许多喜气盎然的新年气息,充满浓郁的年味,同时晚上会放鞭炮,看春晚。表达人们对健康平安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祈祷。
5、大年初一忌扫地,往外泼水。以免将家中的福气,财运扫走或流走。不骂人不打人也不讨债。过年说年话,比如有的地方就会给长辈说“XX,强健”,寓意长辈身体健康。
6、嫁出去的姑娘初一不回门,因为初一回娘家过年,会导致娘家贫穷,也有的地方相传嫁出去的姑娘初一回家过年会使娘家断子绝孙,香火无后。(但是这样的说法现在已经不是特别的去强调了,毕竟有的家里就是独生子女。)
7、正月不理头发,正月理发会死舅舅。其实这是一个谐音吧,也许是思舅舅,口口相传有了误会,思便变成了死。
8、正月初一不动针线。正月初一动针线,这一年都会生活的逢逢补补。但是新年会买新衣,新年新气象,全家老少换新装。
从“接年”到“送年”(各个地方不尽相同有的是初二晚上,有的是初三晚上),禁宜对一年的新气象比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过了正月十五这个“过年”才算过完。
“腊月忌尾,正月忌头”:高高兴兴辞旧,欢欢喜喜迎新,新年开头好,这一年就会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过年接下来的旧财神贴画怎么办?
财神帖就是一个寓意,他的作用就是表达人们对安全的重要性的理解,可以年节过去以后,顺其自然,脱落也是自然现象。
你们当地农历年前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浓浓的年味从眼前这碗浓稠的粥蔓延开来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
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
祭灶、写春联、办年货,
直到除夕夜。
干完这几件大事,咱就过年啦!
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自上古起,腊八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提起“腊八节”,很多人的 *** 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是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节俗来讲,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在古代,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还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在古代,所谓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很多人在这一天期盼的。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
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
于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这也是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
由于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了。
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腊月二十九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告祭祖先,不仅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等。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而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初一:开门炮仗、拜年
北方——吃饺子
南方——吃年糕/汤圆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
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回娘家
北方——吃面
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五:剁小人、迎财神
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习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家里贴的旧的财神爷怎么处理?
请来新的财神,旧的财神千万不要扔掉,这样做太粗鲁,是大不敬。你可以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拿打火机把旧财神烧掉,这是最文明的处理 *** 。
文财神贴画不要了怎样处理?
烧三炷香,然后直接撕掉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