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里贵显是什么意思-算命经常用的话

admin2023-01-08 17:24:0634

算命里贵显是什么意思,算命经常用的话?

父母

年上或月上遇贵人, 双亲貌秀而文雅.

年柱或正印座驿马, 祖父或父母多外出经营.

年柱见印, 学堂词馆, 主父母慈善, 祖上和父母必为书香之家.

年临天月二德, 父母心慈而祥, 行善积德之人.

年逢食神而无枭, 父母身肥体壮, 性格诚实.

年临正印官星, 父母文 *** 显.

年支官星遇将星, 双亲贵显忠厚.

年支财星得禄得贵, 主双亲荣华富贵.

年支为禄, 且年支为年干贵人, 谓得贵得禄, 主双亲富豪.

算命里贵显是什么意思-算命经常用的话

年干座天德或月德, 主父母慈善.

年支或正印临桃花, 母亲貌美聪慧.

偏财归禄, 父必峥嵘.

日值财, 时为劫, 父兴子败.

柱中偏财遇旺地, 父亲长寿.

印临长生, 母长寿.

日支生年支, 妻孝母, 或婆媳关系好.

年支或正印座华盖, 双亲慧而性孤.

辰戌丑未全, 骨肉刑悲, 父母不足.

月令提纲被冲, 损父母及亲人或离异(近冲).

提纲克年, 父母不全(月令五行克年命纳音或月支克年支).

偏财空, 而印旺, 早岁父亡.

比劫重叠, 父母寿元难延.

女命财星太重, 克母克婆.

父临库地, 父命先亡.

年支七杀带羊刃, 双亲性暴, 不得财福.

年支七杀带恶煞, 主双亲多灾病.

羊刃月逢, 克父.

月生日干, 不喜逢财, 逢之克母或母有病.

印被冲克, 母不死则离.

柱中枭食并临, 克母.

日时俱食, 克母, 自己去世无子送终.

财印俱伤, 克母丧妻.

支印临孤辰寡宿, 主双亲孤独, 六亲无靠.

年正官被伤官冲克, 主父母多病或寿不长(伤官旺官弱, 或伤官在月近克为重).

印重官杀多, 父母不得力.

日支冲克年支, 母不死则离.

柱中偏财两见, 母必嫁二夫.

柱中印两见, 父必有二妻.

正印偏印并临, 定有继庶之母.

官旺印衰, 父母兄弟分散.

财重印轻, 主双亲多病.

年支食被旺枭所夺, 主双亲多病.

子女

官星生旺, 更得长生在时, 子息聪明多俊秀.

官星临帝旺之乡, 子必荣耀.

妻宫显露, 子息必多.

日旺有食伤而无印绶, 主子女成行.

伤官逢财有子.

七杀有制多儿.

财官生时且生旺, 助国兴家之子.

正官多见多生女, 少生男.

食神独透为用, 有子有寿.

官星得禄于日时, 定生折桂之子.

七杀有制化为权, 定生麒麟之子.

时得日贵, 晚添贵子(日贵有四日: 丁酉, 丁亥, 癸卯, 癸巳).

食神为用, 主子女贤孝.

七杀在时柱, 有食伤制, 子女贵.

印临子位, 主子女孝顺, 能成家立业.

女命逢天月二德, 生子必登科.

时上伤官马星, 子女生在外乡或多有出远门之行.

时座财星, 子女成家立业, 孝顺富足.

时座食神, 子女秀而身肥.

时支临正官, 主子女相貌敦厚, 性情平和, 贤孝忠实.

时支或食伤临华盖, 主子女聪明而性孤, 又主有女无男.

时支或食伤临桃花, 主子女风流酒色.

时支或食伤临驿马, 主子女生在异乡或子女有远行.

食伤得贵人, 主子女秀慧而富贵.

时支或食伤临天月二德, 主子女心慈而孝顺.

时支或食伤临长生, 主子女多而且能长寿.

时座偏印且为喜用, 主子女得力成器.

时支临七杀, 有制且为喜用, 主子女多而贵.

木命春生, 体健聪明.

火命夏生, 体健聪明.

土命夏生, 体健聪明.

金命秋生, 体健聪明.

水命冬生, 体健聪明.

月带七杀, 背父而生.

时带伤官, 子息凶顽.

柱中食伤多, 难为子息.

印绶枭神, 难得子息.

柱中儿女宫遇墓, 子女不多病则有牢狱, 或残疾难养.

偏财偏官偏印主偏生庶出, 不然是第三第四胎.

杀带刑, 克子.

母明父暗, 多是偷生.

女犯伤官偏印, 丧子刑夫.

日时辰戌两相冲, 有子难登科.

女命时临华盖遇空亡, 一生不产.

小儿身弱杀旺叠, 不死也残.

食神重叠, 枭神太旺, 无乳.

女命官星处死地, 又泄气太过, 克子或无子.

辰戌丑未全, 既克夫又不育.

女命生逢沐浴, 头男长女须防哭.

日临刑冲破会刃, 主克头子.

官休又逢伤, 一子难送终.

伤官太旺, 抱姐妹之子为儿

七杀持两头, 到老无后.

伤官立四支, 常哭儿.

食神破用神, 子败家.

日主旺, 食伤官杀落空亡, 无子.

年月财星克时印, 防子伤残.

时上官星无气, 有子难养.

食伤逢冲, 于子女不利.

时上逢伤官, 有子难继书香.

时座偏印, 子女性情不良.

时座劫财, 子女多而败家.

时支临七杀且无食制杀, 主子女性粗暴, 不听教训.

时带羊刃, 子女性粗壮, 忤逆不孝.

时带刑害不利子, 或多病.

时在绝地防无后.

满盘七杀无制, 无子.

日座偏印, 妻多小产.

日时支相冲, 中年防子女或配偶有损.

柱中枭食并临, 不利子息.

柱中枭伤两现, 且枭重伤轻, 克子.

柱中印食两现, 且印重食轻, 主克子.

时干克年干, 生男孩时不顺.

算命里贵显是什么意思-算命经常用的话

时干克日干, 子不尊父命.

枭强伤子.

男命时干克日干, 头胎多为男.

女命日干克时干, 头胎多为男.

女命时干克日干, 头胎多为女.

男命日干克时干, 头胎多为女.

时干为比劫, 头胎多为女.

日时干相生, 头胎多为女.

兄弟姐妹

比劫如林, 兄弟姐妹成群.

比劫临贵人, 兄弟姐妹富贵.

比劫座禄和将星为喜, 兄弟姐妹富贵.

身旺带印, 兄弟姐妹必多.

日主弱, 月柱印旺, 兄弟多.

比劫座天月二德, 主手足善良忠实.

比劫得长生, 主手足健康而长寿.

日主弱而得比禄, 主手足兴家, 和睦.

身旺财轻, 兄弟姐妹多.

月上官星, 兄弟必贵.

杀旺食轻, 印弱逢财, 得比肩敌杀, 主得手足助力.

月带伤官, 兄弟有损.

日主旺而比劫多, 主手足败家不和.

官轻伤重, 比劫生伤, 主遭手足之累.

比劫座华盖, 主无手足或极少而聪明, 孤独.

月令逢冲, 兄弟各方.

官弱食伤强, 又遇比劫, 为兄弟所累.

财弱比劫旺, 兄弟反目.

比劫羊刃者, 兄弟不睦, 常犯小人口舌.

羊刃逢冲, 主兄弟于远方不利, 也主兄弟不睦或多病.

比劫座桃花, 主手足风流潇洒.

比劫重重无制伏, 暗损门风, 兄弟无情.

日主弱, 四柱无比劫印绶, 如幼行比劫运, 幼年难免孤苦.

日主弱, 四柱无印绶, 只依赖比劫帮身, 主不得双亲之力而依靠手足之福以成家立业.

二婚女子薄姬是如何逆袭成大汉王朝的太后的?

谢谢邀请。薄姬能逆袭成薄太后,与其说是由于运气,不如说是由于她的智慧。《史记》《汉书》中都有她的传,别人的传记中也有关于她的零星记载。这些记载虽然都很简略,我们仍可以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推测一下她实现逆袭的智慧。

一、私生女、二婚女、“战利品”

薄姬是一位私生女。她的父亲是吴地人(今江苏一带),只知道他姓薄,名字没有记载;她的母亲是战国时期魏国宗室的一位女子,史书中称为“魏媪”——“媪”是对年老女性的通称,如史书中称刘邦的母亲为“刘媪”。秦朝统一后,那位薄先生和魏媪有了私情,生下了薄姬。后来,薄先生死在了山阴(今浙江绍兴),就葬在那里。薄姬小时候,很可能是跟着母亲生活的。从这些记载推测,薄姬出生于秦朝统一之后,比刘邦 *** 0多岁。

秦末天下大乱时,陈胜立前魏国宗室魏咎为魏王。不久,魏咎兵败 *** ,他的弟弟魏豹投奔楚怀王熊心,自立为魏王。魏媪出身贵族,大概是一位见过世面、有些文化的女性,她不甘心让女儿平凡地度过一生,就把薄姬送到魏豹的后宫,做了魏豹的妃子。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魏豹与薄姬

魏豹是个志大才疏的贵族。当时有一位名叫许负的女相士,相面非常灵验。当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的时候,魏豹请许负给自己的妃子们相面。许负看过薄姬的面相后,预言她生的儿子能做天子。魏豹听后,比打了鸡血还兴奋,觉得自己做天子的机会来了。他原本站在刘邦的阵营里,就此脱离刘邦,暗地里和项羽勾结。刘邦虽干不过项羽,收拾魏豹还是绰绰有余的。就这样,魏豹成了刘邦的俘虏,魏国的地盘也被刘邦吞并。魏豹的那些妃子们,自然也成了刘邦的“战利品”,其中漂亮一点的,自然被刘邦收到自己的后宫。

薄姬的命运并不好,没能入刘邦的法眼。当魏豹的其他妃子进入刘邦后宫的时候,她被分配到织室,做了一名“纺织女工”。尽管她聪慧过人,但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概只能在织室劳作一生了。

二、薄姬和刘邦的“ *** ”

当机会到来时,聪慧的人能抓住机会。

薄姬小时候有两位“闺蜜”,一位称管夫人,一位叫赵子儿,她们三人曾约定:“先贵毋相忘。”这话和陈胜早年说的“苟富贵,勿相忘”是不是很相似?这说明薄姬少年时就是一位不甘平凡的女人。少时的志向、许负的预言,肯定不会让她甘于陪着织机过一辈子的。

管夫人和赵子儿比薄姬幸运,被刘邦收在身边。汉王四年,这两位美女一起侍奉刘邦时,在谈笑间说起了早年和薄姬的约定。刘邦听到后,问起约定的前后经过,两人就把实情告诉刘邦。刘邦竟然对薄姬产生了一些怜悯之情。当晚,他就让人把薄姬召来,准备临幸。

汉高祖刘邦画像

史书里记下了薄姬见到刘邦后说的一句话。薄姬对刘邦说:“昨天晚上,我梦到龙盘在我的肚子上。”这话说得很妙,刘邦自然很高兴,说:“这是贵显的征兆,我帮助你来实现吧。”于是,两人有了一晚欢愉,薄姬就有了身孕,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在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刘恒排行第四。

刘邦身边美女很多,偶然动念临幸过薄姬后,很快就把她扔到脑后了,《诗集》中记载,那一晚之后薄姬“稀见高祖”——两人见面都很少了。刘邦的后宫并不太平,妃子们互相争宠,其中吕后和戚夫人的争斗最为激烈。薄姬判断参与争宠没有好处,最安全的选择就是安安守己,带着儿子平平淡淡地生活,再等机会。因此她给大家留下了“恬淡”“仁善”的印象。其实,我们应该说是她“耐得住寂寞”。

三、代国王太后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代王陈豨的叛乱后,封八岁的儿子刘恒为代王。第二年,刘邦就去世了。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实际上是吕后掌权。吕后早就恨透了刘邦身边那群小妖精,现在一朝权在手,还不得狠狠地收拾她们啊。《史记》记载:“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戚夫人被残忍地做成“人彘”,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然而,薄姬给大家留下的好印象救了她们 *** ,吕后对这娘俩儿竟然网开一面,“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薄姬成为唯一一位能陪着儿子去国的妃子,这是她们的幸运,更是多年冷清寂寞生活的回报。

代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北部,是汉朝与匈奴对峙的前线,当时属于偏僻且危险的地方。薄姬却很满意,因为终于可以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了。刘恒就国时只有八岁,代国的大主意还得薄姬来拿。 *** 二人非常明智,在代国安分守国,守卫大汉帝国的边疆,坚决不介入朝廷和宫中的事情。

《二十四孝图》中汉文帝“亲尝汤药”故事画

吕后掌权八年,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有一半以上直接或间接的死在她的手里。但是唯有代国让吕后放心,因为她觉得那娘俩儿安分守己。比如,有的诸侯王利用本国的地理优势,扩充势力,但代国却连一点这样的举动都没有。吕后干掉两任赵王后,提出要把刘恒改封为赵王,因为赵国的条件比代国好。对此,薄姬 *** 都婉言谢绝了。

薄姬少时随母亲生长在旧贵族之家,有良好的修养,司马迁称她“凡事包容,母仪俱足”。在代国,薄姬认真的教育儿子,汉文帝崇尚节俭、善待臣民、虚心好学等优秀个性,都与母亲的教诲分不开的。薄姬 *** 感情很深,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篇,说的就是汉文帝孝敬母亲,在母亲生病时悉心照顾的故事。

四、“不争”反而得到皇位

薄姬推崇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薄姬把老子的“不争”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争”,不是什么都不要争取,机会来了还是要抓住的,否则不就成随波逐流了吗?“不争”,是不去争取争不到的东西,不去争取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损害的东西。戚夫人与吕后争宠,自以为靠着刘邦的宠爱可以包打天下,她没想到刘邦也是会死的。结果刘邦死后, *** 二人都惨死在吕后手中。

吕后死后,功臣和刘氏贵族集团发动政变,铲除诸吕。政变成功后,要立一位新皇帝。当时,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两位,一位是代王刘恒,一位是最小的刘长。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而且当时年纪还小,自然可以排除了。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肥之子刘襄和刘章在铲除诸吕时立有大功,有意争夺皇位。但大臣们认为,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个好东西,如果立刘襄,很可能重演“吕氏专权”的悲剧。

汉文帝刘恒画像

薄姬 *** 多年来积累的人品“大爆发”了。《史记》中说,大臣们经过反复考量,“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薄姬的“不争”哲学收到了 *** 的结果,一代明君汉文帝终于登上历史舞台,薄姬也由王太后晋升为大汉帝国的皇太后。

如果没有铲除诸吕的政变,薄姬的“不争”哲学还能有这样的收获吗?答案是,即使刘恒没有当上皇帝,安安分分地做他的代王,为大汉帝国守卫边疆,不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吗?一位私生女、寡妇、俘虏,能成为一位诸侯王的母亲,薄姬的命运不也是实现了逆袭吗?

清代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碑,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太后病逝,享年大约70岁左右,在当时属于高寿了。此时,刘邦已去世40年了,她的儿子刘恒也去世两年了。尽管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陷入过多次逆境,但她仍然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更是享有高寿,也无愧这一生了。

农历1986年9月22日出生?

三命通会:丁日乙巳时生,丁仪壬为官,以乙为倒食,但对巳来说,壬居绝地,而且明处有乙为倒食,暗里有戊为伤官,且处临官禄地,此人颇为自负,志向高远,只是衣禄一般。如果月通金水气,贵显。如果运通,也是贵人命。

丁未日乙巳时生,如果构成倒冲格,且没有冲破,贵显。年月支是巳亥,官至三四品。年月支是酉丑,与巳合为财局,命主富足。

月日时命理九月生:此月生人,前年十二女受胎,寒露节后出生。智慧锐敏,招四方之财。恐怕聪明自误,有失仁和,宜养温柔之心,自然贵人扶持。常省过去,奋发向前,趁时乘利,自得权柄。至四十而大发,子孙兴隆,多多顺利,晚景幸福。

诗曰:此人生后大得财,钱财用尽又送来。八字好星家豪富衣禄儿职称心怀。

廿七日生:此日生人,为人巧奇,金运缘薄,多收多出,变动无常,居所未定,出洋成功,努力奋斗,前程有馀,身体强壮,勤俭励业,成功之命。

请问陶氏家族正确字辈顺序是那些?

字辈:

湖南宁乡陶氏字辈:河岳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广西鹿寨县平山镇大阳村社八、新村陶氏字辈排行:从始祖正安,二世道通,三世陶政后排,富奉海,良日成方,鸿业绍启,克振家声。

1997年续编字辈:祖泽高耀,权金名增,继宗显国,荣华昌盛,仁德礼孝,世代长存。

广西鹿寨陶氏字辈:善积全家庆,恩孙世代昌。

湖南浏阳陶氏字辈:世德刻成,九宗功庆,佑良人材,为国树和,奈乃家强。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懋守德,维宏加正字。

安徽长丰陶氏字辈:积德传有庆,存辛理志强。

江西南昌陶氏字辈:尚云佳运昌,英贤召其绪,端学茂儒修。

四川遂宁陶氏字辈:廷守继应,大国成文,天锡知学,万世荣昌。

黑龙江绥化陶氏字辈:文崇忠信,圣化永传,学思悌道,一真万年。

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

关于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

到底是谁要杀韩信

史籍将诛杀韩信这件事全部推到了吕后身上,包括那位号称“公允”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基本采用了这一口径。据史籍记载,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弹压,本想让韩信随行,但韩信称病推辞了。但是,韩信并没有闲着,私下里与陈豨书信往来频繁、打得火热,想要待机而动……后来,韩信的一个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掉,很可能这位家臣已经洞悉了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所以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信的这个家臣早已把韩信与陈豨之间的密谋告知了自己的弟弟。不久之后,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吕后,告发韩信谋逆,于是便有了后来吕后联合萧何诱捕韩信并诛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的那一幕。

从头至尾都是吕后与萧何的“阴谋诡计”,与远在代地的刘邦无关。可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彼时的吕后可不是汉惠帝刘盈即位之后的吕太后,她本身就是刘邦猜忌的对象之一。没有刘邦的首肯,吕后居然联合刘邦手下的“首席文臣”萧何,除掉了曾经的“首席武臣”韩信。试问,远在代地的刘邦知道后会作何感想?皇后、皇太子与“首席文臣”搞到了一起,刘邦还能睡得着觉吗?

再看萧何,晚年的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之心日甚,作为“起家班底”之一的萧何也未能幸免。为了能让刘邦放心,萧何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求自保、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对于朝中的政治斗争,萧何也是能独善其身就绝不掺和!可他为什么突然间和吕后打得火热,居然接受了吕后的命令、协助吕后诱捕韩信?倒向吕后就是倒向了皇太子刘盈,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本就是极其敏感、特殊的父子关系,群臣避之唯恐不及,萧何为何要“飞蛾扑火”?

很显然,要杀韩信的不是吕后,而是刘邦本人,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萧何会那么听吕后招呼的原因所在。这个时候萧何如果不听招呼,那他就是暧昧,暧昧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认了韩信的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不要忘了,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别人可以暧昧,他却不行,他必须划清与韩信的界限!而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恰恰就是一个“表忠心”的绝佳机会,萧何岂会错失?更何况,萧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无形中也是给吕后递上了一纸“投名状”,对于吕后而言,起码说明萧何还是“听招呼”的。彼时刘盈的储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 没有悬念,强势的吕后掌权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彼时给吕后递上“投名状”且不遭刘邦的忌,有百利而无一害,萧何何乐而不为?这其实也是萧何为何在刘邦死后还能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吕后为何要用竹竿戳死韩信

在被汉高祖刘邦削去楚王之位、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朝臣来往。史籍唯一高调记载的是韩信拜会樊哙,可樊哙何许人也?吕后的亲妹夫!吕后通过他诱捕韩信,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萧何,他是韩信的“伯乐”、也是韩信为数不多看得上眼且相对比较信任的朝中元老。只有通过他来诱捕韩信,才能将韩信的戒心降至更低。果不其然,萧何一出马,韩信还真信了他,结果让吕后抓了个正着!

韩信是抓住了,可吕后犯难了。虽然给韩信安上的是“谋逆罪”,足可以夷灭三族了。可刘邦曾经公开给过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就算是刘邦想杀韩信,也得顾及 *** ,否则岂不是出尔反尔?自古帝王金口玉言,怎能出尔反尔?尤其是对于急需建立帝王威严的开国皇帝而言,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吕后到底是吕后,没有一点儿手段,她后来凭什么能镇住那么多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既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那咱就把韩信弄到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中。有光是吧?好啊,那就用麻袋套上呗,你韩信还能“见天、见地”吗?可“见铁不杀”又让吕后犯难了,已经装在麻袋里了,灌毒药肯定灌不起来了……那好吧,让宫女们拿竹竿戳死你!这下没金属兵器了吧?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憋屈地死在了一群“小女子”手中,而且死得那叫一个窝囊!

综上所述,都说韩信是死在了吕后手里,但吕后表示:“这个锅我不背!”说白了,真正想要韩信死的是汉高祖刘邦,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可刘邦已经给了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帝王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最终,这个“考智商”的事情落到了吕后头上,吕后以女强人的智慧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仅帮刘邦背了黑锅,而且轻而易举解决了帝王不能“出尔反尔”的难题!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刘邦明知吕后可能弄权,却最终决定留下吕后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她能够镇得住那帮开国元勋,而且不会危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吕后即便再弄权,至少皇帝还姓刘,包括刘盈那两个庶出的傀儡儿子!如果把大权交给异姓功臣,刘邦怎能放心?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后来的霍子孟、曹孟德?刘邦别无选择,只能留下吕后……

网友评论